首頁>Club>
22
回覆列表
  • 1 # 陷陣輕兵

    編這問題的是自閉症吧?自己不買不讓別人買不讓別人顯擺?你知道有多少人為了向別人顯擺實力而無所不用其極嗎?何況一個車?不管買什麼,傳達的是實力、是自信、是能力!化妝品廣告為什麼要找漂亮的大牌明星而不找路邊的乞丐?現階段的國情如此,不順潮流就被淹沒,你不能指責潮流是錯的。中國產車不是不好,一樣的價格一樣的售後一樣的客服態度,車也不一定比別的好,為什麼非要道德綁架逼著買中國產?合資和進口一樣要交稅給我們的國家,不比中國產的少吧。平頭百姓賺錢不容易,血汗錢,都想花錢買到好東西,不是覺得比別人落後一百年造不出好東西,而是對華人的信任度太低!為什麼很多中國產商品廣告上要說明歐洲標準?而不是中國製造你放心?那是血汗錢!不要說華人不買國貨國貨怎麼發展,這是道德綁架,不需要國貨有多尖端多先進,你起碼要讓華人真正放心!才能支援國貨!當然了,很多中國產品牌都有很高的價效比,質量也很可靠,但你不能不讓別人最求自己的喜好,不要事事都往道德上扯

  • 2 # 道非言

    我始終認為:越是強調什麼,那他就越缺什麼。

    首先說企業。只要真正的做好品質、做好服務、做好實惠,自然會大賣特賣。我們做汽車的企業們,你們捫心自問一下,是做品質、做服務、做實惠放在第一位,還是賺錢放在第一位?在用心做產品了嗎? 我不想舉例說明,大家都心知肚明。既然放在第一位的不是客戶,又有什麼資格譴責買車的人呢?!如果你們品質一流,誰會買國外的呢?比如買醬,你就會買老乾媽或者郫縣豆瓣醬,你會買別的國家生產的辣醬?比如買宣紙,你買中國產的還是買日本的?比如買電腦你會在乎買聯想或者hp或者戴爾或者蘋果?買手機你會你會在乎買華為或者蘋果或者小米或者oppo或者金立?

    作為一個企業,我覺得更多的是思考自身存在的問題,為什麼大家不買我的產品?是質量沒做到位?是宣傳不到位?是服務不到位?是產能跟不上?還是設計不美觀?而不是變相譴責客戶。沒賣出去產品都是自身的問題,而不是客戶。

    再說個人。作為個人,我始終認為:越是強調什麼,越是欠缺什麼!。

    一是有絕對支付能力的人。這樣的人肯定願意買豪車,豪車為什麼貴,有其必然的理由的,一分錢一分貨。你要說他們是為了顯示身份?他們的身份還用車來彰顯?那他還是有身份的人嗎?他們更在乎安全、品質、服務。

    二是強裝身份的人。這樣的人有兩種,一種是錢不是自己的,除了用車開顯示自己有身份,就沒有別的方法顯示了,比如沒能力的敗家富二代和官二代。另一種是必須用車來妝點身份更利於自己利益,比如稍微有點錢的爆發富、稍微有點權利的官員、剛起步還沒出名的商人,都很在乎自己的座駕是否能夠在事業圈、朋友圈、老鄉圈彰顯自己的身份的。

    三是辛苦賺錢的人。有錢但不多,又想經常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外出,又很會精打細算過日子的人,這是絕大多數人。這樣的人不在乎中國產或者合資車或者純進口,關鍵是品質,他們想20萬以內,買個沒什麼毛病的、價格又便宜的、外觀內飾都很舒服順眼的、最好空間大點的、配置高點的、最好還省油。挑來挑去,最後,他們選某H6,某CS75,等等,但更多的選合資車,他們也是沒有辦法的呀,能怎麼選?至少目前只能這樣選。

    四是追求實用便宜的人。這樣的主要是個體戶和思想特別務實的人,他們不在乎壞,反正就幾萬塊錢的東西,買它就是用,用就會壞,實在修不了就再買一輛。這是為什麼上海某車企某菱某光、和某駿的車賣得很火的原因。

    所以說,不在乎大家是怎麼想的,關鍵車企生產某型車是如何定位人群的,如何去抓住這部分人群的人的心就行了,而不是去譴責客戶怎麼怎麼的。

  • 3 # 好大叔

    汽車的本質是交通工具,但是作為一件商品,他同時也會滿足一部分人彰顯身份的需求,就好像包包,衣服,鞋本質是用來保暖的,但是同樣有奢侈品用來彰顯身份,汽車也是這樣,你不可能讓一個企業家坐著一輛qq去跟人籤合約!把汽車當做面子是全世界的通行做法,不光是華人(差別在於國內有些大傻子認為大眾很有面子,因為是德國品牌,這就有點傻了)!說到你第二個問題,這個問的很好,你自己花錢買一輛汽車,就是讓這個機器來為你服務,同樣就跟你買的所有其他商品一樣,你要愛護他,也就是說,你對他好,他才能更好的給你服務,同樣也能看到很多大傻子,笑話別人開車過減速帶慢悠悠的,天天洗車,保養勤,這種人的思想比較低端,好像天天霍霍車就很牛逼的樣子,自己花錢買的,你可以去霍霍,但是給人感覺很傻逼,沒腦子!還是那句話,你對車好,他就對你好,我們不提倡過度維護保護,但是正確的維護保養愛護是必須的,決定車輛使用壽命和穩定工作狀態的一個是胎裡帶的產品質量和部件可靠性,另一個更重要的就是你的維護保養質量!

  • 4 # 英歌進口車

    汽車的原始用途是交通工具,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而存在的。不同品牌,不同效能,不同工藝的車子價格差距這麼大,這才是人類賦予它的附加值,是身份,實力,地位的體現。如果你有這些心理需求或社會需求,那它就不再只是工具。如果你已經超乎世俗,只追求舒適和實用,那它就回歸本身,僅僅是工具而已……就像馬雲穿雙布鞋,也不用擔心別人的眼光,當物體迴歸它本來的作用,人才是真的活出自我

  • 5 # 渡vip

    如今的社會,可以說汽車已經步入家庭,讓我們得出行變的更為便利,可如果說把汽車單一的化為代步工具,我認為不妥,車子從幾萬到幾百萬的價格,也決定了一個人的消費能力,或許對於我這樣的屁民來說,車子能遮風避雨的把我帶到目的地就已經足夠了,可我在路上看到自己喜歡的車型時,心裡還是會有羨慕的虛榮心,誰的心裡沒有一個自己喜歡的車呢有些朋友因為需求,根據自己的需求挑選車輛,對於這樣的人群來說,車子真的只是一個工具而已,我有一朋友,做鞋子生意的,他買車真的只是一個工具,車子換了一輛又一輛,換來換去都是幾萬塊的麵包車,還有一朋友工地包工頭,永遠的開著麵包車,記得有一次車子拋錨讓我救援,我們三輛車才把他一車的工人拉完,網上不是有句話叫別惹麵包車嗎,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車上會下來多少人,真能拉

    對於我這樣的屁民來說,汽車也真的只能是代步拉貨了,可對於一些領導,老闆來說,真的還是要有些講究的,兩個初次認識的生意人,談生意你開一輛百萬車和一輛十萬的車真的有差別,你開百萬車對方會以為你有實力,開個十萬車對方會覺得摸不透你,對你會有顧慮,而對於一些大老闆來說,人家錢多,買個幾百萬的車,就像我們買個十來萬車一樣,對於他們來說他們的生活要求的舒適度,車也真算不上面子了,有些老闆需要在房車裡辦公,接待客戶都很正常,也算是一種需要

    如果說,面子和代步兩者來說,都不確切,不管你是需要代步也好,拉貨也好,還是為了工作需求,又或者為了撐面子,車子都是你的工具,代步的工具,做生意的工具,撐面子的工具,只是這工具有著不同的價格和作用

  • 6 # 老侯解車

    這麼說吧,說汽車是代步工具的有兩種人:一種人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開過很多輛車,並且事業上都比較成功,早已過了靠汽車充門面的階段,說汽車是代步工具屬於返璞歸真了;另一種人就是吃不到葡萄的酸狐狸,自己買不起車,又看不了別人的好,所以就說那就是一個代步工具,有什麼牛的啊,和我的雅迪有什麼區別!這種人其實是在用阿Q精神在麻痺自己。

    至於說汽車是不是身份的象徵,我認為是。你不會看到那個大款或高官開Jetta,坐吉利,基本都是非豪車不坐。馬雲、姚明、王健林,哪一個不是豪車開路。一方面是身份的象徵,另一方面也是安全的需要。至於扎克伯格是一個特例,身家上億了,還開著 一輛小FIT跑來跑去,真是鐵鐵的本田粉。不過如果他來中國訪問,你用一輛小FIT去接他試試,估計你要面臨公司倒閉的危險了。

  • 7 # 滄海一聲呵呵

    嚴格來說,都是。

    它本身就是交通工具,但同時也可以是一個人身份比較直觀的展現。

    就比如我一個月薪三千塊錢的人肯定是買不起車的,即便是買車應該也不會選擇超過十萬的車對不對?因為自身經濟能力就擺在那裡呢。而對於一些成功人士,百十來萬對他來說那都不是事,有這個經濟能力他肯定不會去買萬把塊錢的車啊。

    就像現在網上流傳的,去相親沒房沒車對方都會問你:沒房沒車的臭屌都敢來相親?是誰給你的勇氣?梁靜茹嗎? (開個玩笑)

    如果用車子來衡量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可能會顯得有些低俗,但沒辦法,現實也真就是這樣的,就像我上面說的,你沒一定的經濟基礎肯定是沒有這個消費能力去買車的,雖然現在的車子價格五花八門什麼價位的都有,即便是你花個七八千買個不知道幾手的車子回去,在一些地方的農村,那也是你有出息的象徵。

    所以,我覺得車子既是交通工具,也是一個你發達了的身份象徵。

    注:文中圖片來自於網路

  • 8 # 天和Auto

    汽車到底是通勤工具還是身份的象徵?

    這一問題背後引申出的問題為:是否認為人的價值可以用金錢衡量?

    毫無疑問絕大部分人會認為汽車是身份的象徵,且不僅是汽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以成為身份的象徵。這種價值觀是普遍性存在的,不能定義是錯但其中必然有一個巨大的漏洞,因為以掌握的物質水平衡量身份(本質為社會地位),卻忽略了個人為社會做出了多少貢獻。身份作為意識形態或心裡層面的情節,已經過於功利化了。

    舉幾個身邊很有些代表性的例子:

    A君為普通工廠的工人,並且是退伍軍人的身份。其座駕為一臺普普通通的十萬級代步小車,如以車輛價值與其工作定義其身份則可以說這是個絕對的平民。然而這位普普通通的工人利用工作之外的所有時間參與公益事業,在接近10年的時間中為邊遠地區的困難學生募捐服裝與書本的價值足夠可以購買一臺豪華汽車,此君毫無疑問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B君為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警察(即將退休),代步車是一臺原車價五萬級的二手代步微車,壯碩的體格塞進車裡看著都挺費勁。此人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以及“工作之便”,參與公益救援接近10年,對於此君可以說了解非常透徹(並肩作戰很多年)。作為一個收入達到準脫貧水平,駕駛一臺廉價車,看似沒有身份的人,此人在團隊內的數百人的心目中是最有身份的人。

    以B君作為核心擴散,每當團隊執行遇到財務方面的危機時,此君會以拉下老臉去與很多駕駛豪華甚至奢侈級汽車,看似真的很有身份的人去“義正言辭的乞討”。每次得到的回報雖然寥寥無但總能維持團隊繼續運營一段時間,參與的救援任務也得到了物質上的支援。那麼這些駕駛豪華汽車的人為社會做出過哪些貢獻呢?貌似充其量是高階消費納稅更多,然而對於社會風氣帶來的影響無非是刺激年輕人盲目以及過度消費,形成拜金主義的不健康價值觀吧。

    不否認購買豪華汽車看起來是很有些身份地位的,但是事實為社會做出過多少貢獻並不能以一次消費表面的價值衡量其社會地位。當然如消費能力足夠高則購買好車提升用車品質無可厚非,但是不應該認為買一臺不錯的汽車就有地位了,那是心裡層面以及社會學層面最膚淺意識形態,唯一能證明的是手上多有幾個錢而已。正如上文所述,沒有為社會做出過正能量的引導就被別提社會地位,充其量是社會組成中的一份子罷了,文藝一些的定義:都是滄海一蜉蝣。

    駕駛普通汽車的人也沒有必要妄自菲薄,汽車從根本上定義還是代步工具;普通中低端車(30萬以下)可以以價格分為數個等級,但是不同等級的汽車並不具備衡量真實掌握財富的標準,因為在汽車銷售行業足夠先進的階段,購買汽車的方式有:全款、分期、金融租賃這至少三種方式。新興小康家庭有全款消費10萬級汽車的能力,同時也具備分期30萬汽車的能力,選前者還是選後者在於消費觀念的差異,在說直白一些則是對拜金主義理解的深刻程度而已。這種評價對於分期購車的消費者也許會有些心理衝擊,但捫心自問這種提前消費的背後,虛榮心是不是佔據了90%以上的因素呢?無需否認,這是一種常態化的消費心態。

    還有一個重點:普通的中低端汽車在技術、效能、品質的層面分析,以不同車系的交錯競爭為基礎,實際為10~15萬的消費級汽車與入門級汽車在品質方面會有相當大的差異,但從15萬左右起步到30萬級的大部分普通合資品牌代步車,其綜合品質的懸殊基本不到差價的十分之一,剩下的是品牌溢價(僅討論燃油車)。看得懂這一問題則選車會更加理智,如更側重品牌價值當然消費會盲目一些,至於是否有必要為品牌價值消費那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總而言之普通的中低端汽車就是個代步工具,想要談以汽車作為身份地位的象徵,想一想自己的價值是10萬、20萬、100萬還是更多吧,別把自己定義的過於“廉價”。

  • 9 # 國產汽車速遞

    汽車到底是工具還是身份的象徵呢?這個問題的爭議性非常大,有的人認為只要汽車實用,可以作為代步工具即可;而有的人則認為汽車汽車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對於汽車的看法也是不一樣的。

    我家是在農村,大部分人對於汽車的需求是比較大的,出門都需要用到車輛,由於我家裡是開食雜店的,汽車成了必需品,偶爾進城拉貨,帶家人一起出行遊玩,汽車也就成了代步工具,不會在乎車子的檔次如何。

    當然,一些沒車的家庭,看到我家裡有車,就會覺得我家裡比較富有,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如果有另外一家人開了一輛更加高檔的汽車回來,別人則會認為他們家會更有錢。

    早期的汽車是“奢侈品”的象徵,到現在汽車的普及,幾乎大部分的家庭都會有一輛汽車,但還是會有一些人會盲目攀比,以汽車品牌、售價來分類,彷彿變成了身份的象徵。

    之前看到一個新聞,說的是幼兒園老師佈置了一道家庭作業,讓每個小孩子都畫一畫家裡的汽車品牌。這個新聞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也讓不少家長感到反感,也讓我們深思,汽車到底是一輛代步工具還是身份的象徵?

    個人認為,汽車是一輛交通工具,一輛承載夢想、幸福、溫暖的交通工具,不管汽車的好壞,只需平安就好。並不代表有車的人就有多好,多優秀。即便沒有車,也不會覺得這人有多麼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在古代,江山和美人兩者怎麼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