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惡趣歷史談
-
2 # 使用者154312419
歷史上的玉璽是秦朝以後歷代帝王相傳的印璽。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下令鐫造一枚皇帝玉璽,稱之為"天子璽"。據史書記載,此璽用陝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方圓四寸,螭虎紐,一說龍魚鳳鳥紐。
玉璽正面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從此,歷代帝王無不把傳國玉璽當作權力的重要象徵,當作一統天下的象徵。傳國玉璽不僅成為野心家覬覦和割據君王爭奪的目標,也是中央王朝後宮的珍寶,國之重器。得到玉璽的人將玉璽解釋成自己"受命於天"的表現;而一旦失去玉璽則被視作王朝"氣數已盡"的表現。
如果有哪個皇帝登基的時候沒有傳國玉璽捧在手裡,就被譏為"白版皇帝"。意思是說你這個皇帝是自己封的,根本沒有辦法證明。他們發出去的沒有玉璽印章的詔書自然也不那麼令人信服了。
傳國玉璽據說是用著名的"和氏璧"製作的。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和氏璧這才落入秦華人手中。
-
3 # 麵人王
歷史上懇定有過而且歷代皇帝也有自己的玉璽,要說秦王朝的那個能儲存的現在可能性太小,歷朝歷代交疊更替,兵慌馬亂,打打殺殺,而傳國玉璽就那一枚,雖然是致尊之寶,可也是性命悠猶關的東西,得之難保性命,還不如毀之來的放心,所以,後來的皇家都在仿效,也都是為製造輿論而為,這東西還不象其它財寶,不會太多引人注目,所以真能流傳至今實非易事。
-
4 # 玉見沈華
傳國玉璽首先告示你肯定是有的,這麼多的歷史和記錄不可能都是小說編撰出來的。
關於傳國玉璽的下落有很多種分析,有秦始皇帶入皇陵說,還有成吉思汗隨葬說,也有武則天隨葬的傳說。總之,都是謠言,因為沒有見到真的物品,各種各樣的傳說便開始氾濫。
不過我們還是要相信歷史,史記中有過很多的傳國玉璽的記載,只不過現在我們的考古還沒有正式發現,再加上傳國玉璽的名氣太大了,很多事情都硬扯到了它的身上,這裡有幾點需要說明一下:
1、傳國玉璽跟和氏璧不是一回事,有說用和氏璧製作的傳國玉璽,想想就是可笑,扁扁的玉璧怎麼才能做成玉璽?
2、傳國玉璽摔掉了一個角?這也是謬傳,實際上是上面的螭虎被摔斷一足,用金鑲嵌修補,可以去查閱記載。
3、傳國玉璽的材質是藍田玉,而不是什麼“綠松石”。
4、乾隆收到的那兩枚“傳國玉璽”,他老人家就說明是贗品了,根本不可能在清代出現。
現在很多自稱有傳國玉璽的“騙子”,你只管開啟房門,讓他滾得越遠越好。
-
5 # 你是我的禪
傳國玉璽又叫和氏璧,春秋戰國是有楚華人發現並製作成玉的形狀,其後流入趙國,完璧歸趙說的就是和氏璧的故事。始皇帝一統六國後,和氏璧就成了秦帝國的玉璽,秦帝國丞相李斯在其上刻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其後傳至東漢獻帝手中。在經兩晉南北朝後傳入隋文帝楊堅手中,隋亡傳至唐朝,後因唐末天下大亂,傳國玉璽先入後梁再入後唐,因後唐末帝李從珂抱著玉璽登樓自焚而下落不明
-
6 # 潘不安講究史
傳國玉璽是真實存在的,或許是天意,也或許意味著皇權政治在中國永遠的消失。傳國玉璽至今不知所蹤,可能永遠是歷史的不解之謎。
傳國玉璽的前身傳說是語文課文《藺相如完璧歸趙》中的和氏璧,最早其實也不是趙國所有。
最早在《韓非子》中記載,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人發現了一塊罕有的美玉,便把他獻給楚厲王。結果雕琢玉器的人鑑定後認為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就以欺騙君主的罪名砍去了卞和的左足。
幾年後,厲王駕崩,武王登基,卞和又去獻玉,鑑定的結果依然是石頭,卞和被砍去右足。
等到武王駕崩,文王繼位,卞和就抱著“石頭”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直到流出血淚。文王知道後,派人去詢問,卞和說:“自己是因為寶玉被人看成石頭,忠貞的人被認為說謊而哭。”文王非常感動,命人剖開“石頭”,裡面果然是一塊絕世的美玉。
為了紀念卞和,就取名為和氏璧,從此成為楚國的國寶。後來到了楚威王時,因為昭陽滅越有功,就把和氏璧賞賜給了他。昭陽為此非常高興,《史記》記載他大宴賓客,一起觀賞和氏璧。結果突然有人大喊:“水裡有大魚!”大家紛紛去看,等回過神來的時候,和氏璧就不翼而飛了。
大概50年後,趙華人繆賢看到有人在賣玉,他覺得可能是和氏璧,就花了500金買了下來,經過鑑定後,果然是和氏璧。不過這被趙惠文王知道了,便將和氏璧據為己有。
所謂天道好輪迴,這個訊息又被秦昭王知道了,就發生了語文課本中《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不過這次和氏璧雖然安全回到趙國,不過後來秦始皇滅趙,最終還是落到了秦國的手裡。
這就是一般流傳的和氏璧說,不過後來被證明這應該是杜撰的。《後漢·光武紀》注引《玉璽譜》:
“傳國璽是秦始皇初定天下初刻,其玉出藍田山,丞相李斯所書,其文云云。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嬰獻之。”另有記載:
“秦取藍田之玉,命李斯以大篆書之,玉工孫壽刻之,制如魚龍鳳鳥之狀”所以傳國玉璽的真正材質應該是陝西藍田玉,雕刻成魚龍鳳鳥的形狀,上刻的字是李斯大篆寫成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另據《文獻通考》記載,傳國璽用的是螭虎鈕。
另有傳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至洞庭湖的時候,驟起風浪,始皇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才平安過湖。8年後,始皇過華陰平舒道時,有人獻回玉璽後不見蹤影。
此後玉璽傳到秦二世,又傳到子嬰。公元前206年,劉邦入咸陽時,秦王子嬰奉玉璽而降。後來劉邦稱帝時也佩戴這枚玉璽,號稱“漢傳國璽”。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其堂弟王舜向孝元太后王政君索取傳國玉璽。太后在憤怒中將玉璽擲向王舜,結果上邊雕刻的螭虎被崩掉了一角,後來用黃金補上。
王莽被殺後,玉璽先是落入更始帝劉玄手中,後來又落入赤眉君所擁立的劉盆子手上,最後劉盆子向漢光武帝劉秀投降,同時獻上傳國玉璽。
到了東漢末年,宦官做亂,傳國玉璽失蹤,直到孫堅進入被董卓焚燬的洛陽,才在一口井中重新發現了傳國玉璽。孫堅死後,玉璽落到而來袁術的手中。袁術死後,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獻給了曹操。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讓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用隸書刻上“大魏受傳國璽”。公元256年,司馬炎篡魏,玉璽又歸了司馬氏。
公元311年,五胡之亂中,前趙劉聰俘虜了晉懷帝司馬熾,同時得到玉璽。後趙石勒滅前趙,得到玉璽,又在右邊刻“天命石氏”。
冉閔滅後趙得玉璽,為了得到東晉的援兵,玉璽被東晉將領騙走,又重新迴歸東晉,經歷了南朝宋齊梁陳的更迭,直到隋朝統一中國,重新獲得玉璽。
隋亡後,蕭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及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所以唐朝初期並沒有傳國玉璽。直到630年,李靖討伐突厥,傳國玉璽才重新迴歸中原。
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奪得玉璽,但十六年後被後唐李存勖所滅,玉璽入後唐。
936年,後唐亡國前夕,李從珂帶著玉璽,全族自焚於玄武樓,從此傳國玉璽失蹤。
後來直到宋哲宗的時候,有農民在耕田的時候又發現了傳國玉璽,經過多方考證鑑定,確認為秦始皇的“傳國玉璽”。不過這枚玉璽隨著徽欽二帝一起被金兵擄走,又銷聲匿跡了。
1294年,正是元朝時,“ 傳國玉璽”又出現在元大都。
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多次深入漠北,對元朝窮追猛打,恐怕也有奪回傳國玉璽的意圖,最後還是無功而返。
不過元朝手上的玉璽,實際也是贗品的可能性更大。此後明清時期,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忽隱忽現,不知所蹤。至於真正的傳國玉璽恐怕是早已隨著李從珂消失於戰火之中了吧。
-
7 # 秉燭讀春秋
傳國玉璽確實存在過,秦始皇時期,丞相李斯奉命用“和氏璧”雕刻了一枚“御印”,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從此以後,擁有玉璽成了證明皇帝繼位合法性的象徵。
隨著歷史朝代的更迭,“玉璽”就像沙海里的一顆明珠時隱時現,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比如,東漢時期外戚王莽篡權,他逼迫姑姑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王皇后對自己侄子卑鄙行為義憤填膺,把玉璽狠狠摔在地上,玉璽的一個角摔壞了,後來王莽用金子鑲嵌修復好了。
(秦始皇)
《三國演義》上說楊堅在洛陽皇宮深井裡偶然發現了大漢的玉璽,他欣喜若狂,馬上率兵欲回南方稱帝。當十八路諸侯得到訊息後,人人慾殺楊堅搶奪玉璽。
楊堅在回軍的時候被殺,玉璽落入了盟軍首領袁術之手,隨後袁術在淮南壽春稱帝。但時間不長被曹操消滅,玉璽千折百轉又回到了漢獻帝手中。
到了南宋宋徽宗時期,金國入侵“靖康之亂”,玉璽落入了金人手中,從此玉璽銷聲匿跡。
到了元朝時,玉璽出現在了元大都市面上,有人叫賣,然後被元朝宰相伯顏購回。
元朝被朱元璋推翻後,元順帝帶著玉璽倉皇逃亡漠北,朱元璋曾派徐達窮追能打,想奪回玉璽,但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袁術)
明朝末年,後金崛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皇太極的異母兄弟多爾袞在滅了蒙古林丹汗後,林丹汗的妃子獻給了他一枚元朝的“傳國玉璽”,多爾袞事後交給了皇太極,皇太極很高興,因為終於有了“受命於天”的憑證了。
不過據後來的乾隆考證,此玉璽是贗品,也就是說不是原裝秦朝那枚“玉璽”,以後清帝以假為真,“聊勝於無”。
然而這枚真假未定的藏在清宮中的玉璽,卻最終還是不知其所蹤。
(玉璽)
1924年11月,清廷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當時馮玉祥的部將鹿鍾麟等人曾向溥儀追索玉璽,但溥儀兩手一攤,表示沒有,鹿鍾麟一無所獲。
綜上,傳國玉璽不但真實存在過,據說廣仿冒品就有十幾方,秦朝那方真實的玉璽,自從元朝滅亡後就不知所蹤,什麼時候能重現江湖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資料:《國寶系列》《故宮》等
-
8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應該是不存在的,傳國玉璽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史書中既沒有詳細的記載,也從來就沒有在現實社會中真正出現過。
傳國玉璽,相傳是秦朝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和氏璧雕刻而成,其尺寸大概是四寸長四寸寬,上面還有五條龍繞在一起的形狀,成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
和氏璧是什麼形狀?和氏璧是中間有孔的圓形玉,而且璧薄,厚度肯定是沒有四寸的,和氏璧是這個樣子的:
而傳國玉璽是這個樣子的:
傳國玉璽就明顯比和氏璧更厚,而且和氏璧中間還有一個圓孔,如何改?大的改小,能改,小的改大,好像改不了吧。
再來說傳國玉璽本身,秦始皇也許有塊玉璽,上面刻了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相傳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船過洞庭湖時,起了風浪,差一點船要翻了,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保佑。玉璽由此失落,八年後,又有人將此玉璽奉上,從洞庭湖撈上來的,此玉璽是不是彼玉璽,沒人知道,很可能這個時候就中斷了。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獻上傳國玉璽,但此玉璽上刻的字變了,變成了:受命於天、既壽且康。字都變了,怎麼會可能是秦始皇之前的那塊玉璽呢?
西漢末年,王莽專權,從太后處索取玉璽,被太后摔破一角,後來王莽用黃金補起來,王莽兵敗被殺後,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獻給了更始帝劉玄。劉玄被赤眉軍所殺,立劉盆子,劉盆子兵敗後玉璽又被獻給劉秀。
東漢末年,何進與宦官火拼,玉璽失蹤,之後董卓做亂,亂世中玉璽被孫堅獲取,藏在其妻處,後被袁術得知,搶了過來,袁術稱帝后2年死去,荊州刺史徐璆攜玉璽到許昌,獻給曹操,玉璽又重歸東漢朝廷。
220年,曹丕纂漢建魏,玉璽傳到曹丕處,又在玉璽上刻了幾個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示正統性。265年,司馬炎依葫蘆畫瓢,玉璽到晉。
晉末,先是八王之亂,然後是五胡亂華,幾百年的亂世,玉璽不斷易手,前趙、後趙、冉魏、東晉、宋、齊、梁、陳、隋,最終傳國璽歸於唐朝。
唐末,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後唐晚期,皇帝自焚而死,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再之後的傳國玉璽都是後面的朝代自已製作的,後晉制玉璽,刻字:受天明命,惟德允昌。後周制2個玉璽,刻字:皇帝承天受命之寶和皇帝神寶。
宋朝在宋仁宗時期,也製作了一個玉璽,刻字:皇帝欽崇國祀之寶。金破宋,徽欽二帝被掠,宋朝"傳國璽"被金國掠走,此後便銷聲匿跡。
公元1294,"傳國玉璽"忽然出現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數次派大軍進入漠北,主要目的便是搶回傳國玉璽,最終無功而返。
皇太極消滅了蒙古林丹汗後,其後人獻出所謂元朝"傳國璽",上面刻著"皇帝之璽"。至清末,此玉璽存放在瀋陽故宮,不知所蹤。
看看所謂的傳國玉璽,大部分是所在的朝代為了追求所謂的合法性,杜撰出來的,並不是真的傳國玉璽,而且各個朝代所謂的傳國玉璽上刻字都是不一樣的,很明顯就不是一個玉璽。
如果真有傳國玉璽,也只有秦始皇和他身邊極少數人認識,可秦始皇已經去世兩千多年了,而且傳國玉璽在流轉過程中,失蹤了很多次,誰能保證是真的,是不是有人拿著假的玉璽來騙取功名利祿,而關於傳國玉璽的故事大多都是傳說,並沒有明確的史書記載,所以說傳國玉璽只是個美麗的傳說,歷史上並不存在。
-
9 # 葦說定製化運營
“傳國玉璽”,作為中國古代帝王"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皆被譏諷為"白版皇帝",就連皇帝自己本人也會覺得底氣不足。
然而在滿清的嘉慶皇帝,就曾發生過“當官的把印丟了”的奇葩事,而且這一丟就是一年之久。
在中國古代,皇帝們的專用印章被稱為"璽",因為它是美玉所制,所以又稱"玉璽",也就是歷代帝王夢寐以求的"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秦朝丞相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八個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其後的歷代帝王莫不已此璽為國之重器,得之者皆以"受命於天"而洋洋自居,若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諷為"白版皇帝",就連皇帝自己本人也會覺得底氣不足。
皇帝的印章被稱為"璽",而各級官員的印章叫“印”,也就是所謂的“官印”。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是由朝廷中央和地方所構成,皇帝有他專用的玉璽,各級朝官有他們的官印,軍事機構有軍官官印,所以,官員品級的高低,從官印的尺寸和質料上就可以一目瞭然。總體上來說,官員的官職越高,官印越大,權力也就更大,同時風險也就最大。這不,清朝兵部調動軍隊、撤換將領、批發軍需之權的“行印”竟然丟失了一年之久,所造成的嚴重後果自不必說,而最後的處理結果同樣令人深思。
按照滿清王朝的規制,六部每部有大印兩枚,其中的一枚稱為“堂印”,即在各部內衙門正常使用,而另一枚則為“行印”,就是在皇帝出巡時攜帶使用。
但就在嘉慶二十五年三月初八,嘉慶皇帝從北京出發,前往清東陵去拜謁他的老子乾隆的陵寢。但當嘉慶皇帝剛剛行至湯山行宮,便接到兵部侍郎的奏摺,而嘉慶一看到奏摺竟然嚇出了一身的冷汗,原來奏報中說兵部的“行印”不見了。
清朝的兵部“行印”有臨時調動軍隊、更換將領之權,如果落入心懷不軌之人的手中,完全可以趁嘉慶皇帝在清東陵之機,調動軍隊在京城發動政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給他來個“掏肛”。
據當時奏摺中的奏報,三月初七,兵部負責看管大印的吏員去取“行印”時,發現印匣中的“行印”被盜,於是趕緊上報兵書尚書,而兵書尚書和兵部侍郎等人在掘地三尺之後也沒找到,為了不耽誤事,他們趕緊向嘉慶報告,嘉慶皇帝立刻下令,將兵部負責看管藏印庫房的人員監押審訊,另派朝中大員徹查此案。
四月初,嘉慶從清東陵去拜謁他老子乾隆皇帝謁陵回到皇宮,而此時距離案件發生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但“行印”被盜案卻毫無進展。
嘉慶皇帝勃然大怒,嚴厲斥責查辦此案的朝中大員,並給予他們罰俸一年的懲罰,命令他們每天必須赴刑部審案,不許拖沓懈怠。在嘉慶皇帝的高壓之下,辦案人員開足馬力,從涉案人員的調查到嚴刑逼供,至四月二十六日,“行印”被盜案終於告破。
如果說,當初嘉慶看到“行印”被盜時嚇出來一身冷汗的話,那麼案件告破後的嘉慶皇帝,就已經是魂不附體了。
原來兵部的“行印”早在去年的“木蘭秋獮”時就已經丟失,而負責保管兵部“行印”的官吏們當時並未報告。待到回京之後,兵部吏員上下賄賂,相互之間裝聾作啞,每當要用“行印”的時候,他們或是用“堂印”敷衍,或是刻個蘿蔔章作假,直到嘉慶皇帝此次的清東陵之行,兵部的“行印”必須按制隨皇帝身邊備用,此時兵部在避無可避的情況下,才在庫房內製造了一些被盜的痕跡後上報。
嘉慶在得知案件的真相之後,一面派人繼續明察暗訪,一面令兵部重做一枚“行印”而草草了事。
其實清朝“當官的把印丟了”的丟印案件已有先例,早在雍正時期,大將軍年羹堯的“帥印”也曾被盜,但在年羹堯連殺三批辦案人員之後,“帥印”被盜案僅用十天便人贓俱獲。
而在嘉慶時期這一兵部大印被盜案中,涉案人員建立攻守同盟、串通作弊。辦案官員更是行賄受賄、推諉拖沓,這也從另一方面暴露出了清朝內部已經完全腐爛,即使是身為一國之君的嘉慶皇帝,面對如此大案的草草收場,則更是令人深思。所以說,滿清不亡,已無天理。
-
10 # 史無止境
和氏璧是中國古代的一塊著名的寶玉,據說秦始皇在得到它後,將其加工成傳國玉璽,後來歷朝歷代都以擁有這枚玉璽作為政權合法性的依據。雖然正史中對玉璽曾有過詳細的記載,但是現在這一傳國之寶卻不知去向。
相傳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琢玉能手名叫卞和。有一次,他在荊山找到了一塊石頭,他憑藉自己的經驗認定這是一塊寶玉。按照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只有把美玉獻給國君,才能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忠誠。於是,卞和就把玉獻給了楚厲王。楚厲王找來玉匠鑑別,玉匠認為那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楚厲王大怒,認為卞和犯了欺君之罪,於是砍掉了他的一隻腳,並將他趕出國都。
後來,楚武王即位了,卞和為表清白,又到宮中獻玉。楚武王也找來玉匠鑑別,結果這塊玉又被認為是石頭,和因此又失去了另一隻腳。又過了幾年,楚文王即位,卞和本想再次到國都申訴,可是他年老體弱,身有殘疾,行動不便,感到悲痛萬分,於是抱著璞玉在荊山下大哭,直至眼中流出鮮血。楚文王聽說這件事之後,就派人去問他:“天下被砍掉腳的人那麼多,可是隻有你這麼悲傷,究竟為什麼呢?”卞和說:“我並不是為失去雙腳而傷心。這分明是一塊稀世美玉,卻被認為是石頭;我對國君如此忠貞,卻被判為欺君之罪。我是為這黑白顛倒的世道而哭泣啊!”楚文王聽到這話,心裡受到了震撼,於是找來玉匠,命他剖開這塊石頭,結果發現裡面果然是晶瑩的美玉。人們為了紀念卞和,就把他所獻的那塊寶玉稱為“和氏璧”。此後,和氏璧就被收藏在楚國的宮中。孕歐到了戰國時期,和氏璧已經成為一塊廣為人知的珍寶,後來輾轉落到趙惠文王的手中。秦昭王聽到這個訊息,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寶物。趙王擔心秦王不講信用,又不敢公開拒絕,於是派藺相如帶著玉璧出使秦國。秦昭王見到和氏璧卻不提十五座城之事,藺相如便機智地奪回和氏璧,要求秦王兌現承諾,並要舉行隆重的儀式來接受和氏璧。秦昭王為此特意齋戒沐浴幾日,藺相如趁機設法將和氏璧帶回趙國。這就是著名的“完璧歸趙”的故事。在此之後,和氏璧長期為趙國所有。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滅掉趙國以後,得到了和氏璧。後來,他建立了秦帝國,並用和氏璧製成印璽,上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到了西漢,和氏璧成為傳國之寶。公元前1年,漢哀帝病死,幼帝繼位,玉璽便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之前,曾派堂弟逼太后交出玉璽太后氣得將玉璽擲於地上說:“你們逆天理,不會有好報!”當王莽拿到玉璽時,發現它被摔掉了一角,於是命工匠用黃金鑲飾。王莽政權垮臺後,傳國玉璽被赤眉軍得到。東漢初年,光武帝統一全國,玉璽被保藏在洛陽的宮中。
漢末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他手下計程車兵在一口井中找到了一具宮女的體,並從其身上搜到了傳國玉璽。後來玉璽被袁術得到,並藉此稱帝。袁術死後,玉璽又落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手中。20年,曹不逼漢獻帝禪讓,然後命人在傳國玉璽上刻下隸書“大魏受漢傳國璽”七個字。
曹魏末年,司馬氏掌權。265年,司馬炎篡位,傳國玉璽歸晉。311年,前趙劉聰俘虜了晉懷帝,玉璽歸前趙。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到玉璽後,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四個字。350年,傳國玉璽又落到冉閔手中,後來冉魏以玉璽向東晉求援,這樣,玉璽又回到了司馬氏家族。到了南朝,傳國玉璽歷經了宋、齊、梁、陳四朝。
隋朝一統全國以後,傳國玉璽存入隋宮。61年,隋煬帝被殺於揚州江都,蕭皇后帶著傳國玉璽逃入漠北突厥。唐朝建立後,皇室手中卻沒有象徵正統地位的玉璽,後來唐太宗便命人刻了幾枚印璽聊以自慰。唐朝打敗突厥後,蕭皇后返回中原,傳國玉璽從此歸唐朝所有。
唐末天下大亂,朱溫於907年奪得玉璽,篡位建立後梁。923年,後梁被後唐所滅,傳國玉璽也傳到了後唐。據史料記載,最後一個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後唐末帝李從珂。936年,石敬瑭攻陷洛陽之前,李從珂將所有御用之物投入火中從此,玉璽神秘失蹤,至今也沒有人能夠拿出可靠的證據來證明其是否仍存在於世。行後來歷代皇帝都竭力搜尋傳國玉璽,卻始終沒有找到,只得自行鐫刻印璽。宋哲宗時,有一個名叫段義的農民在田裡發現了一枚玉璽,趕忙將其送到朝廷。經多位學者考證,認定這正是秦始皇所制的傳國玉璽。然而當時就有很多人懷疑這枚玉璽是偽造的,因為北宋皇帝向來喜歡祥瑞吉兆。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增刻了十枚印璽,有人認為這是皇室有意淡化傳國玉璽地位的做法。1127年,金滅北宋,玉璽也隨宋徽宗和宋欽宗一起被劫掠至北方,此後便銷聲匿跡。據說傳國玉璽後來落到元朝皇帝手中,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曾派遣徐達入漠北,窮追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就是索取傳國玉璽,但是最後還是無功而返。後來有人認為蒙古汗王將玉璽交給了皇太極,但是據可靠史料記載,清朝皇帝所用的玉璽並非是秦始皇的所傳之寶。
由於傳國玉璽下落不明,因此也有人懷疑它與和璧根本沒有關係,但是這個問題卻沒人能說得清楚。也許和氏璧正靜靜地躺在某一角落,等待識玉之人再次讓它大放異彩。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中,有一件東西影響了歷史和人物命運,它就是中國封建皇室世代相傳的寶物、最高權力的象徵——傳國玉璽。
在三國中,這個皇室至寶似乎刻上了不祥的詛咒,凡是與它有關聯的人下場都不好。請看,十常侍之亂中,這個國寶神秘失蹤。後來孫堅發現了它,卻隱匿不報欲攜回江東,在事情洩露後甚至不惜發下毒誓,結果竟真的應驗,在37歲時死於亂箭之下。其子孫策,保管此璽一段後將其獻給袁術,以此為抵押借兵,然而他也未能逃脫20多歲就早夭的命運;得到此寶的袁術稱帝不成,兵敗時嘔血數升而死;後來此寶歸於曹操,他雖沒過早夭亡,但一直受到神秘的頭痛病的困擾,最終死於此病;後來的曹丕等,也未有長壽者。
說到這,就不能不從傳國玉璽的來歷說起。《三國演義》借書中人物程普之口,詳細講了它的故事。這個國寶的前身是一塊玉,但包在普通的石頭中。楚華人卞和根據所謂鳳凰棲於其上發現了它,兩次將它獻給君王,卻落得個欺君之罪,先後被砍掉了兩條腿。新國君即位後,他捧著這塊石頭泣血痛哭,新國君派人剖開此石,才發現了這塊寶玉,所以被稱為和氏玉。
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丞相李斯用此玉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恆昌”八個字,製成了皇帝專用的印章即璽,準備代代相傳。然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久便死去,秦二世更是短命之君。持有玉璽的漢代皇上也呈一代不如一代之勢,既不壽也不昌,其不良影響不言自明。
我們再看看孫堅發現它的情景:漢宮一口井中竟發出“五色毫光”,打撈後發現一名宮女,已死亡數日卻屍身不壞,就在她身上找到了這塊玉璽。顯然,如果不是其放射性導致水分子變化發光、屍身不壞,再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釋。孫堅拿到玉璽後,整個性情都變了,從一個十分豪爽的英雄變成了一個十足的小人,其智謀、大義等消失無蹤;他的兒子孫策,年輕輕的也脾氣暴躁,竟如同項羽一般得了個“小霸王”的綽號。本來胸無大志的袁術,拿到玉璽就做起皇帝夢來了,而他本可以坐享平安許多年的。得到玉璽的曹操,其作為也遠不如前期,變得十分平庸。
還可以提出的一個證明是,在傳國玉璽存在的年代,開國皇帝都英明且壽命不短,這顯然是他們打下天下後半道才擁有那塊害人石,所以受其影響小。而他們的皇子皇孫,則一代不如一代,昏庸又短壽,是從小就接觸玉璽的緣故。到了玉璽已永遠失去的清代,皇帝如康熙、乾隆還有老妖精慈禧,都活到了帝王中罕見的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