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華號稱禮儀之邦,其禮儀在國內被當做糟粕落後文化而被摒棄,如成年禮,但在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儲存和流傳的很好,且沒有壞的影響與結果,那我們中國也是不是也當恢復一些禮儀?
16
回覆列表
  • 1 # 包公巡查

    古代禮儀有“五禮”之說,分別是: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凶禮。實際上禮儀可以分為政治和生活兩大部類。孔子對禮的闡述是這樣的:一是能修身立命,孔子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最基本、最起碼的要求。而禮不但有外在的規範作用,而且有內在價值要求,此特徵對一個人的修身立命有著至關重要的引導和規範作用。二是能治國安邦,“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才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經演變,禮具有了經天緯地、規範社會和人民的權能,凸顯了它治國安邦和政治教化的功能。古代的“禮”,幾乎成了古代社會價值體系和社會制度的總和。而我們現在所說的“禮儀”只是涉及人的一般行為和社會活動的某一方面,但它們都有鮮明的文化特徵。但近代史以來,西潮衝擊、傳統解體,我們越來越少了承繼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代表文明程度的諸種禮儀!在現實社會禮儀仍有這麼幾種作用:1、在人際交往中它是最公平中正的表現形式,人們約之以禮、行之以禮。2、“禮”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它區別了文明與野蠻。3、“禮”構築了“法治”之外的人情世界,為人們提供了和諧的人際關係,它在心靈和道德塑造彌補了法治的空缺。古代禮儀是極其豐富的,它不僅是交友之道、修身之本 ,而且是為政之道、立國之本。我們在提倡、贊同恢復古代禮儀的同時,也要注意去偽存真,舍其糟箔,把好的有益的保留下來。

  • 2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時代不同了,恢復不可能,也不可行。

    禮儀有他合理的地方在,對於可以繼承的,繼承;需要發揚光大的,發揚光大;必須擯棄的,也要堅決擯棄!

    這個問題,不是簡單一個贊成或者反對就能解決!

    完全恢復,可能食古不化;

    完全擯棄,可能倒洗澡水的時候把嬰兒也倒掉!

  • 3 # WESTORYS

    這個問題吧,我覺得應該反過來問,古代禮儀有多少在現在還適用,如果選擇保留,該怎麼表述?想想就可以發現,從形式上,幾乎都無必須存在的理由。倫理上,譬如語言和姿態上,有不少需要存在的理由。

    社會是一個進步與發現的過程,是繼承還是發揚,應該與當下的社會情況做一個統一,協調!

  • 4 # 鼻涕雞

    好籠統,一看提問者就沒有研究過中國禮儀。我們現在本身就傳承了很多文化和風俗,只是提問者沒接觸過這些東西而已,大概只看日韓影視劇吧?中國自古各個朝代都有其繁複的風俗與禮儀。試問你要恢復哪個朝代的哪類禮儀呢?皇室禮儀和民間民間風俗傳統又是兩回事。你說恢復古代禮儀,比如周朝的的禮儀和金朝皇室禮儀都算是古代禮儀。你要恢復什麼內容?就金國的禮儀,在金史中就有很大篇幅來介紹,漢代周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以及各個少數民族風俗,你要恢復什麼?我看還是先了解一下何謂古代禮儀,然後再瞭解一下現在的中國民俗,再提問吧

  • 5 # 玉的米

    不贊成。成年禮不是禮儀,是儀。長幼有序是禮;9.3時,習普走前,餘居後,是禮。禮是大家共同預設的互動秩序。西漢立國後,叔孫通即有言:三皇五帝禮不同。沒有照搬古禮儀或秦禮儀,而是吸收古禮秦禮從新整理制定了漢禮。時代不同了,古禮儀適用的其實自動已保留了,不適用的沒了就沒了,也沒必要去恢復。需要的就按我們的文化從新制定。比如現在祭黃帝祭伏羲已制定新禮。

  • 6 # 使用者3991217605

    絕對支援,文化是靠傳承的,沒有之前的祖先,又何來今天的我們。另外,我覺得古代禮儀這種說法不對,如果我們的祖先文化一直傳承到今天,又何來古代現在之分,不都一樣嗎?我為自己祖先的文化感到自豪。

  • 7 # 手機使用者5800408429

    徹頭徹尾的復古,沒有進步,說白了就是精神病,去除糟粕,留取精華。才是明智之舉。與時俱進,吸納天下優良的,才是最佳選擇。禮儀不能復古,否則真成了唱大戲的了。

  • 8 # 海蘭察丶

    不現實!別老吹噓自己了。只會讓國家更虛偽。如果你有可以傳承。如果沒有,沒有必要。你看看現代很多是怎麼在網上虛偽的。自己的什麼都好,好像沒有缺點一樣,打爹罵孃的。一堆人在一起吹噓的。你認為復古是種禮儀。我覺得是多此一舉。你不可能和別的國家一樣的,因為中國不是一個民族族群。禮儀有很多。最接近現代的數滿清。抱拳,彎腰見面禮儀你學嗎?見到官家你的下跪,你學嗎?當然這個禮儀很多民族都有過,首先說滿清的你不學。漢唐禮儀你知道嗎?很多人說知道。看電視劇不算知道。說真的沒必要搞那些死東西。可以紀念。不贊同恢復。歷史是不開倒車的。

  • 9 # 善人818

    古代禮儀的社會價值和作用內涵遠大於現代,古代禮儀"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包羅永珍,甚至是整個國家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現代禮儀更多僅僅是個人修養的體現,但"立於禮"、"行於禮"、"讓於禮"等教化個人規範的傳統應該傳承

  • 10 # 江裡的海

    成年禮現在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是中國人斷代的文化。成年禮上搞得都是孔孟之道的東西,可是現在有幾個人會?成年禮並沒有誰強制取消,而是在歷史中慢慢被遺忘了,所以不存在恢復還是不恢復。你想重啟成年禮的初衷是什麼?那有什麼事的成年禮有合適我國五十多個民族一起用,如果不能搞一個合適的,難道南方搞南式的,北方搞北式,還得要各民族搞各民族的?個人認為,提倡此類活動的都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和一統。此類人喜歡用個體的意識形態去理解普世的問題。所以什麼成人禮之類的事還是不要說了,多想想更加有利於主體層次的吧。

  • 11 # 老羅老坎

    可以恢復古代禮儀,但沒必要機械的生搬硬套,比如服飾不一定非古裝不可,舊瓶裝新酒,應該賦予新的內容,也就是用其精華。

  • 12 # 微涼70185066

    感覺刻意復古,沒這個必要。萬事皆有興衰,國人講就隨緣隨性,留不住的便隨它去吧。更重要的是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而古禮大部分屬於周禮、漢禮,唐風豪放,宋禮拘謹,明朝以後簡直是尊男抑女的極致糟粕,5000年的禮,我們又復哪一個?歷史在延展,文明在進步,私以為中國人繼承了謙遜與中正便已足夠,從歷史的塵埃中扒出幾道古代禮儀來生搬硬套反而落了做作。況且扒出來的莫不是漢家禮儀,又何必挖空了心思與55位兄弟姊妹劃清界限,急不忙迭故作清高地展現自己古風古韻?反正我是不屑的。

  • 13 # 大食代

    根據提問者圖文,筆者從飲食禮儀的重要性和歷史起源角度予以回答。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許多學者甚至認為中國文化就是“禮”文化。“從一定意義言之,一部中國文化史,即是一部禮的發生、發展史。”禮儀的重要性,自其發生之日就顯現出來:

    一,禮起於宗教,神靈是禮樂之祖,萬物之本。如《大戴禮記·曾子天圓》中記載:“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仁義之祖也。”《大戴禮記·禮三本》中記載:“禮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焉生?無先祖焉出?無君師焉治?三者偏亡,無安之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二,禮儀的制定是為了抑制人性的慾望。荀子是此觀點的代表人物,《荀子·禮運》中說到:“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儀以分之,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三,商品交換的經濟行為促使“禮”的發生。“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是《禮記·曲禮上》的名句。除此之外,還有“禮以義起”、“禮生於理,起於俗”、“禮源於人性”等多種說法。

    對於禮來說,吃最可以體現禮儀的重要性。《禮記》雲:“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謂祭之禮,故始諸飲食。其人情之禮,起則遠矣”。意思是說飲食是禮儀文化的發端,也是祭祀禮俗的發端,而之後在此基礎上由人與神鬼的溝通才擴展出人與人的交際禮儀,以調節日益複雜的社會關係。

    《禮記·禮運》記載:“夫禮之出,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這是說原始祭禮的產生亦始於人類的飲食行為:先民在火上煮熟黍米、烤熟豬肉,在地上挖個土坑當作酒壺,雙手捧起水喝,用草紮成鼓槌創作樂曲,用這樣原始的方式以表達對鬼神的敬意。

    原始社會中有一系列用於全體氏族成員在各個社會領域內遵守的規範,這些規範在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產生了階級和國家以後,上層階級對這些風俗習慣進行改造和發展,就逐漸產生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禮儀,成為統治階級穩定社會秩序和加強社會統治的一種制度和手段。

    正所謂“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制的發展和完善亦是在物質生產逐漸發達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的。由飲食習俗所產生的原始的“禮”,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禮最初的執行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物質生活進行分配的要求。這也就是說,食禮之制度,實際上也是權利的分配與邊界之所在。現代社會,禮儀的重要性同樣如此。

  • 14 #

    禮儀是行為規範,具有繼承性,更具有發展性。

    從繼承性而言,優秀的禮儀文化應該傳承,如一些禮儀的教育思想,一些儀式化的禮節等。

    但更多的應該是與時俱進。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與古代相差甚遠,古代禮儀肯定不可以照搬過來,必須加以時代的元素與特色,才是真正的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 15 # 識小錄

    中國古代有一句話,“禮儀時移世易,禮義百世可通”,這句話的意思是,具體的儀式,隨著時代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變化,但是禮背後的核心含義——亦即禮的精神,是不會變的。這句話可以說是回答這個問題的最佳論點。

    我們讀書人,一方面固然要考鏡源流,對古代的一些歷史文化進行嚴謹的考證,但另一方面,也不能畫地為牢,被圍困在這種純學術圈子中出不來,我們對過去的思索,最終都是要面向現在,面向未來的。因此,部分學習古代禮儀的人,當然就有一種想恢復古禮的急切願望。但是應當注意的是,古代禮儀實行的背景,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我們常常稱道的周禮,據現在學術界的研究,孔子口中念念不忘的周禮,其實行的時間其實並不長久,大約在西周中後期以後到春秋前期,就已經崩潰了。崩潰的根本原因,當然是周王室建立的政治統治秩序的徹底崩潰,導致周禮賴以生存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與此同理,我們當代社會,無論是從文化還是從政治角度來說,與古代已然有著天翻地覆的區別,如果仍舊是死板地想要恢復古代禮儀,不僅是不現實,更是愚蠢的。

    那麼古禮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東西呢?這就回到了開頭講的這句話,禮儀時移世易,禮義百世可通。古代禮儀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不再適合當今社會,但是古禮中所蘊含的種種核心精神,卻是中華文化中最為寶貴的財富之一。比如古禮中要求我們要尊敬長輩、愛護幼小、要孝敬父母、要友愛兄弟、要慈愛子女、要夫妻和睦、要誠信待友,等等等等,這些積極的禮儀精神,是我們當前社會所急需要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所以說,我並不贊成恢復古禮,但是我贊成在去粗取精、揚長棄短之後,繼承古禮中有利於當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精神。

  • 16 # 阿岔視角

    如果是搞演出什麼的倒還可以,不然——您知道古代禮儀有多糟糕麼。在古代,那可能還是進步文明的表現,比如周禮。但現在……我還是不說了吧。

  • 17 # 歪嘴兒一笑

    當然贊成

    復興傳統文化,不是固化的復古,而是傳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並隨著時代不斷髮展,不斷完善,如果禮儀缺乏了規矩和內涵,再豪華的場面也是一場娛樂,一場鬧劇,一場作秀。

    傳統禮儀的力量和對我們的教化,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有意義的禮儀儀式都可讓世人心懷敬畏,充滿感恩,恭敬莊嚴,明白君心對天不對人的大道文化!

    下面就可以看到中華文化有多麼精深!

    1、"敬",敬是禮的核心。《孝經》說:“禮者"敬而已矣。”禮,無非就是為了表達敬意罷了。人與人互相尊重,才能形成和諧關係。禮有兩個要素,一個是形式,表達敬意的方式,另一個是表達敬意的核心。沒有形式,內涵就沒法表達。天安門升旗了,你躺在那裡,說我心裡很愛國。可是誰相信你?如果沒有形式,核心就成了遊魂,沒有地方安頓。相反,如果沒有核心,形式就成了沒有生命的形式。所以兩者都不可缺少。

    2、“淨"。潔淨,是文明人的特色之一。古代家裡來了客人,酒具、茶具事先都要反覆清洗的。客人來了,還要當面再洗,以示鄭重。去見尊貴客人前,要沐浴,等等。

    3、"靜"。安靜也是一種修養,噪音有礙健康。不論在飛機、高鐵、餐館都要保持安定。如果手機響了,應彎下腰輕聲說"對不起”,我在車上",到列車停了,再跑出去打電話。這樣做,就是怕打擾周圍的乘客。因為列車屬於公共空間。

    4、"雅"在中國語言裡,文明與文雅,可以說就是一個詞。文明人一定舉止有度,進退從容,談吐文雅,就是《論語》裡說的"文質彬彬”。華人的文雅,往往含有哲理在內。比方說,我們華人講輩分,對長輩、平輩、晚輩的用語和動作不能一樣,對客人和尊長要用敬稱、敬語,對自已或者自已的一方要用謙語。為什麼呢?因為華人懂得"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

    《周易》六十四卦,其中一卦,卦名就叫"謙",下三爻皆吉,上三爻皆利。華人喜歡用各種方法求吉利,其實,你為人處世是要守住《謙》卦昭示的的理念,你就大吉大利。這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智慧。周公對他的兒子伯禽說:《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身,謙之謂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學java總覺得自己漏掉了之前的知識?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