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不逢時566

    人要死了,知道一切將空,對以往現在都不在乎了,將要對別人說的或反醒自己都無所顧及了,眼前的任何東西包括妻子兒女都是浮雲,所以說出的話多數是在正常時不能說或沒法說的話。我父親在83歲去世,因虔誠信仰佛教,只病了了5天,其間和正常人一樣說話,在彌留之際我們姐弟五人圍在身旁,叮囑我多照顧些弟弟,別和他一般見識,又把我老伴叫到面前說,現在說個事,幾十年了一直在心裡覺著對不起你,一直想說,總覺沒法說,那時你們結婚不久,因姑嫂吵架,你態度不好,氣得我用棍子打了你一下,在一起過幾十年總想找機會說一下,可總覺著沒法說,如今我要走了,是我不好,你別忌恨我,老伴聽後雙手扶著老人淚流滿面,說,早都忘了,如果忌恨您能和您一起過幾十年嗎,父親露出了笑容長出一口氣說,這回我就放心走了,幾個小時後老人家安祥的去世了。身後我問老伴,老伴說是打了一下,而且老爺子說,我戴上帽子是公公,摘下帽子是婆婆,我說我怎麼不記得了,她說沒打你身上你記什麼,

  • 2 # 空中飛鯊b502

    有很多接觸將死之人的人,他們感受最深的是將死之人多善的一面。將死之人當見到親朋好友及家人時,說得最多的是對方的好,而且平時不想說出口的感謝話,也流水一樣地傾瀉。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也不多了,有些事情也就放下了,沒必要再爭執下去了,所幸本能地說出希望對方好,這時候請不要懷疑他的善意。人其實都有兩面性,人和其他動物真的不一樣,人是高階動物,有隱藏的一面,也有真實的一面。真實一面不輕意外露,而包裹著的真實是經常露在外面。人將死時的真言,是古人常說的“人之出性本善”,而不善和偽裝的真,是生存法則,即自我保護的後天披上的外衣。

  • 3 # 昭陽君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句話出自: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注:孟敬子,魯國大夫仲孫捷。)

    譯文:曾子臥床不起,孟敬子去探問他。曾子說道:“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當一個人在走到了生命盡頭的時候,他一定會反省自己的這一輩子,迴歸到生命的本源,這個時候說出來的話也一定會是善良的。

    如果一個人的生命到了盡頭,過去一切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欺世盜名",以及所有的"富貴榮華"、"邪惡恥辱",就將成為“過眼雲煙",如夢似幻了。

    這時,現世將漸漸退隱消失,恍若彼岸,一切都將與你無關,刺心的痛感將不斷蔓延,你會覺得絕望無助。

    這時,一定會是人最恐懼、最孤獨和最難耐的時候。

    這時,人己無需再勸,便會能將一切貪念、慾望放下。而對於生命的渴望和留戀卻油然而生!

    所以,我衷心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要等到“人之將死",才能"其言也善"。

    最後,我想每一個人只要努力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徹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一定會擁有“平安、健康、幸福、美滿"的人生!

  • 4 # ab溫馨之家

    這是人的本性的一種迴歸。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言也哀”,這句話很有深意,是一個將死之人對人生的感悟,在死亡前的最後慨嘆!

    生命,是塵世間的一個微小的載體,一個生命的誕生,一個生命的消亡,對大千世界、茫茫宇宙來說,是很普通極平常的事情。特別是作為人類,作為自然界最高等動物,它的感情世界更是複雜多變的。一個混沌的肉球掙脫母體的束縛,誕生於世,這精緻的五官配置,構造了稱之為人的身體。人之初,性本善,一個小小的肉團,皮薄肉嫩,心智空靈,五根清淨,何來情仇恩怨、生死相搏?

    世事多奇妙,人生多磨難。偏偏這個小小的生命,在其的生長演化過程中,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變得如此的離奇古怪。男女有別,性格各異,愛恨交加,恩怨未了,好壞分明,善惡相報。善良之輩者:心生善念,性情溫和,有情有義。樂善好施廣積功德,知恩圖報奉獻愛心;尊老愛幼行孝義,服務社會結善緣。他們上無愧天地,下無愧良心,清清白白做人做事,活得坦蕩,去得安然,心無愧疚而登極樂世界。兇惡之徒者:惡念心生,性情殘忍,陰險狡詐,貪小利罔顧親情,圖富貴出買朋友;落石下井害人性命,笑裡藏刀算計於人,在他們心目中,無情無義,無國無家,有奶便是娘。也許是他們做壞事太多,怕閻王爺把他打到十八層地獄,永世難以超生,他們將死之時,良心發現,懺悔他們罪惡的一生。

    當然,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還包含著這樣的深意:人生願來是這樣的短暫,拼搏了幾十年,爭強鬥勇了一輩子,富貴也罷,英雄也罷,一切榮華富貴,官場利祿無非是過眼雲煙,金銀財寶的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想在有生之年,為了這虛幻的東西苦苦追求以至心神交瘁,若不是為了這,何至於落下這一身病痛?為了生意場上的搏奕,推杯換盞;為了官場上的應酬,觥籌交錯。傷了身體,害了性命,若不是這樣,也許可以多活十幾年,罷了,一切都悔之晚矣!臨終時只能以善言相告世人:平淡是真,健康是福,若生命可以重來,願做一個普通的平凡人。

    人生是一部豐富多彩、奧秘無窮的書,這部書沒有頁碼,我們永遠也無法讀得懂、讀得透、讀得完。朋友!不知你以為然否?

  • 5 # w樂此生

    有很多人其實明白是非對錯,但是受制於環境等因素,亦或者是陣營不同,不得不陷入其中。當這種人死亡之時,就是束縛消失之時,為了不讓別人步入危險,而給出合理建議,這正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說到底,還是因為人們在看到他人受苦或將要受苦時,會有代入感,這是惻隱之心的來源之一。

    但是,也有很多時候,人之將死,"也善"這與個人的三觀有關,是可以從平生的行為看出來的。將死之人,能剋制私慾,便言善,反之,就是想連累他人,於己無益,於人無益。人性複雜,而且弱點很多,多多地磨練才好啊

    面對死亡的痛苦,一切不善執念都會被沖淡了,死亡面前,人顯得那麼脆弱,要命的感覺強烈的多,他能夠看到的都是過去的因果,能夠產生的大都是懺悔之心,因此這個時候最能觀察到自己過去的愚蠢,錯誤,所以這時往往產生迴光返照。

  • 6 # 名書字華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將死,能面對生死,也就再不會被功利所累,所說的話也就是人之初心。所以,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而對於“其他人”,其語言未免要受到功利、私心的考驗,其言要善,需要好心志、大格局。

  • 7 # WJW12345

    其言也善:平和,不爭之意。放不下也要放,是一種無奈,無奈中的自然狀況。

    善:不是善良,不要組詞,與善良不搭邊

  • 8 # yu時光深處

    我們的人生只有一回,生老病死都是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電視劇,電影或者書中那些十惡不赦的人,那些見不得光的人,那些做了虧心事的人,總是在鏡頭的最後進行反轉。他們或者道出一個謎底,或者揭露一個答案,或者講出一個曾經被忽視的答案或者真相等。

    而在生活中,平凡的人並沒有如此的驚天動地。到底相信或者不相信臨死之人所說的話,它得依賴聽到這個話的雙方的認知和態度。

    我在這裡透過三個部分來談談自己的看法,也算是一次心靈的淨化吧!若有不當之處,虛心接受!

    從字面上看,意思是說人臨死前,可能說的都是不是假話,是真誠的話,是善意地話。

    死亡是對人最大的考驗。要是死到臨頭還不能說出實話,還在說著假話,說明這個人真的對死亡沒有認知。可能覺得30年後還會重新回來。

    畢淑敏曾說過:

    人尤其在死亡之前,大奸大惡,大善大美,大徹大悟,大悲大喜,都會有淋漓的宣洩,成為人生的定格。

    二.人對待死亡的最後表達不盡相同

    死亡使一切都結束,它不允許人去重新,無論過往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死者長已矣。

    ①遺憾和難過的悲情

    湖北電影製片廠導演、影視部主任常凱在病危之際臨終寫下的絕筆遺言,其內容令人動容難過。

    常凱在遺言中寫道:

    我一生為子盡孝,為父盡責,為夫愛妻,為人盡誠!永別了!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

    當我們看到常導演的最後的話語,無不為之惋惜和難過。他讓我們看到了疫情發生時的無奈和痛惜。

    生者當堅強!

    ②懺悔和怨念的終了

    在電視劇《甄嬛傳》中,安陵容在死前對甄嬛說:

    我只是有一點不甘心而已。說到底,我還是最怨恨你的,因為你什麼都有了,臨了了,我卻什麼都沒有。

    皇后啥了皇后!抱歉,你的安穩人生,終究是被我毀了,這條命,這口氣,我從來由不得自己,今天,終於可以由自己做主了。

    雖然這是劇情設定的人物。聽到這些話的甄嬛相信了這是安陵容的真實可信言語。

    最後從她提供的線索得到了先皇后的死因最後搬到了自己的對手。

    這也是臨死之人說的話是真實的原因解析。

    可能是看開了往日的自己,不願再妄言;當把把往日的面具摘下,當漏出那隱藏的自己也許是不想在騙自己了吧。

    ④不再執念患得患失的矛盾

    法國最著名的牧師納德·蘭塞姆曾有60多本筆記記錄了他作為牧師在1萬多次聆聽臨終者的最後遺言。

    他曾講到有一位70歲的老闆臨終前所說:

    他年輕時很喜歡音樂,曾經和著名音樂家卡拉揚學吹小號,那時候老師非常看好他,也認為當時的成績會超過卡拉揚。

    可惜20歲時,他迷上了賽馬,結果就把那個愛好擱置了。現在生命將要結束,他感到如果時間可以倒流,如果再做一次選擇,它會重新堅持自己的音樂之路,哪怕有別的誘惑產生,也將一如既往地完成,而不是這樣的碌碌無為。

    生活中可能有一些不得已的矛盾和曾經的患得患失將要成為過去,留下的話語也許是真的反思和,給人啟迪。

    三.死亡教育是每個人不得不學習的一門課程

    沒有一個人會擦掉過往生活的痕跡,也不可能重啟到人生的開始;生活中有許多的來不及,怕失去和自尊心到影響著我們。

    我們都需要去學習死亡教育,更好地去面對一切,才會放下一切執念。無論怎樣的言語都是一種選擇,自我洗滌,自我反省與自己講和。

    李開復曾寫過一本書《向死而生》,看書名讓人有種悲壯的感覺;透過書本卻是一種明白和看透。

    結語

    無論將死之人表達的善與不善的語言,都將隨風而去。活著的人如何走自己的路才是思考的重點。

    就像門羅在《親愛的生活》所說:

    我們終將原諒這個世界,原諒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一直如此善意地對待生活,終將會以善意回饋你我。

    感謝閱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窮孩子的未來應該拿什麼來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