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漢子民14
-
2 # 淡淡一掬水
小時候看過賣大力丸的。在人群中畫個圓圈,光著膀子,露著胸毛。開始耍一陣刀劍,然後大叫大嚷“只練不說傻把式、只說不練假把式、又說又練真把式”,然後表演徒手砍磚、吞火、遊錘灌頂等雜技。表明他是思想的巨人,行動上也是巨人。
文革期間,口號大喊“鬥私批修”、“狠鬥私字一閃念”,那時候這句話也有很強大的威力。小青年們也都儘量表現自己言行一致。你喊的口號顯示“革命”,我喊的比你還“革命”,行動更猛烈。
“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是形容空喊口號,行動不落實的假革命家。
後來在大學“馬列主義學習小組”得知這句話出自馬克思之口。又後來的後來,得知“知行合一”出自王陽明之口,提問者把馬克思的語言和王陽明的語言柔合起來也是一種創新。
近年來聽“哲學講課”,發現叔本華、尼采、盧梭等哲學家,也都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研究的是“什麼是善,怎樣行善”之類,而他自己的人生經歷上並不去實踐。但人們還是對這幾個人崇拜不已。哲學家們中,只有蘇格拉底、哥白尼、布魯諾做到了“知行合一”,他們可以不接受死刑,但仍然為自己的思想而從容就義。康德和維特根斯坦,沒有受到死亡威脅,但始終堅持自己的理念,做到了始終如一,“知行合一”。所以,我感覺思想家們,也有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但是,這句話仍然有試金石般的作用。比如革命活動之中對汪精衛、張國燾之類假革命家,具有達摩克利斯之劍般的威懾力。
~~~~~~~~~
以上,從人的感情方面、人的品德方面分析了“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警示作用。
如果從“道義”方面要求,“言必行行必果”是檢驗一個人的品行的最直接標準。但如果從“思想”方面分析,“思想巨人行動的矮子”存在,也是社會上的自然現象。某些簡單的行動隻影響個人生存的行動,不需要思想的巨人,比如賣大力丸。但如果是影響社會整體的行動,“思想的巨人”是必須而且需要的,比如哲學家們的對思想的引領作用。而哲學家不一定自己能夠去實踐他自己的理論。他們的實踐,就是社會對他們思想的反應如何。從社會的反應中,檢驗他的思想正確與否。如果正確,他們的思想會啟發別人的思想而成為“思想的巨人”,推動社會和諧合理地向前發展。如果社會反應對他的思想不認可,那麼他們就修正原來思想中的錯誤部分。
-
3 # 樹林9743
謝邀請。怎樣做到知行合一?(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說真話、辦實事,不弄虛作假。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總結提高,再提升到理論。但我們在實踐過程中,經常以自已的意志為轉移,不按科學辦事,脫離實際。至使有的單位所做的計劃,所訂的措施難以貫徹實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在實踐。例如,再好的一本書,如果沒有人去讀,這本書就沒有任何作用。只有去讀,並落實到行為上,取得效益,這本書才發揮巨大作用。從理論到實踐,也要實事求是,不能偏離軌道,不能造假,更不能隨心所欲。
-
4 # 大哥哥
思想家是智者,遠見卓識。思想結合行動才能是創造結果。沒有思想的行動是徒勞無功。沒有行動的思想是不接地氣。思想也是一種腦的行動。
-
5 # 無用20
對於哲人來說是否存在(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可能性;抑或說沒有所謂(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行動力不足,正印證著沒有想明白?
-
6 # 確定性老張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從知道到做到。
絕大部分人都屬於這個型別,所謂的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除了因為本身懶惰以外,關鍵問題是認識不足。不理解行動的重大意義。或者還沒有嚐到行動所帶來的甜頭。
第二個原因就是沒有行動的指標,及什麼情況下做什麼行動,沒有明確的指標。一做就錯。
這種行動的習慣要從小訓練,因為人類的本性都是好逸惡勞的。從小嚐到過行動的甜頭,也就是成就感,自然會樂於行動。
-
7 # 何處是家鄉
小時候,我也是看不起“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類人,認為這樣的人根本就是腐儒般的一群書呆子。漸漸長大,看法也漸漸有了改變,漸漸明白思想和行動的關係是什麼。
這個世界有的地方是極為不公平的,但在一些方面卻又是極為公平的。比如時間,對你來說是一分鐘,對我來說也是六十秒,不會因為你財富千萬億萬就多給你一秒鐘。比如死亡,不論你生前如何位高權重聲名赫赫,死後也就是一丘黃土埋了了事。再比如本題所說的問題——智力。
人的智力終究是有限的,人的智力終究是差不多的,偉大如牛頓愛因斯坦康德之類思想巨匠,一旦把自己的智力過多的投注于思想方面,他們的行為能力一定會顯得不如一個普通人那般機靈,甚至在他們沒有寫出自己的偉大思想之前,給人的感覺就是呆板木訥與邋遢笨拙。
很多人都認為,有人就是天生聰明,有人就是天生愚笨。不可否認,天生弱智的確是有的,那麼天生聰明有嗎?不知道,也許、可能、大概、或者、沒準也是有的吧?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就算真有天生聰明,一旦他們把自己的智力投注於那些特別深邃思考的事物之後,行為上也一定不會比一個普通人更好多少,甚至還會很有不如。
看過一次央視《開講啦》的影片,請大數學家丘成桐演講。有個高中生提問一個算數問題,結果丘教授竟然承認自己不會算!這真是讓人大跌眼鏡啊!有人或者會說,這是教授不屑於回答。可我覺得,那丘教授也不應該坦承“不會算”吧?一句“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在此不方便計算”不就行了嗎?一個數學家,說自己不會算高中數學題,這是不是不太合情理呢?
實際上,這非常符合情理,這是因為我們普通人不理解數學家們的思維關注於什麼,或者說,數學思維和算數思維的差別在哪裡。
數學是一種純粹的思維產物,是要把邏輯思維運用到極致,是完全脫離實際事物的。而算數則不同,它是有明確相關內容的,是把確定的定理公式熟練運用的過程。已有的,已被證明的定理公式,恰恰是數學家們不太關心與關注的,因為一旦一個問題被證明後,就說明前人已經把邏輯推理運用到極致了,這個領域已經不需要再投入。最著名的就是歐幾里得的幾何學。自從兩千多年前歐幾里得完成著作,所有後人再投入多少努力也是無用功,直到非歐幾何出現,大家才明白,歐幾里得老先生已經把平面幾何的領域表述完全了,再多的努力也不可能有什麼更多的發現,只有跳出他的思路,才有可能有新的發現。
一道初中數學題,初中數學老師可能比大數學家更運用的靈活巧妙,他們就是幾十年專門關注於此的,這和一個賣菜小販口算能力超過大學生是一樣的道理。無它,唯手熟耳。
一名優秀的體育健將絕不可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一名優秀的工匠技師也絕不可能比大學教授更笨,把一個家打理的井井有條的主婦也一定是聰慧的,就算是學習上一無是處的學渣,也會有自己比較擅長之處,他們在玩遊戲時往往能隨便就可以戲虐那些學霸。不論什麼專案,要想學好了幹好了都需要投入許多的智力與時間,可時間是公平的東西,你投入這方面多了,自然就會減少投入在其它地方。這是鐵律。
所謂“思想的巨人”,就是說把自己的智力與時間過多的投入到許多深邃思考之上,當然也就要比常人要更不關心那些具體的行為,他們在行為上當然也就顯得不如常人。
反之,一個人極少甚至從不去思考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只是把別人思考的結果認定為當然的正確,並不斷在實踐中去運用,熟能生巧嗎!
開個玩笑吧。小偷用兩個手指從別人兜裡夾走錢包,他們恐怕永遠不會想到這是摩擦力問題。給他們出一道摩擦力的數學題可能就讓他們不知所云了,可看到數學老師兜裡的錢包,則會笑而取之。
所謂“知行合一”,無非就是去學別人的經驗,然後熟練運用於實務而已,說白了,也就是“無它,唯手熟爾”。
-
8 # 道寬
知行合一的理解是:知是未發動的行,行是已實現的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比如射箭,看到靶心就射中就是知行合一。當然這是一個非常高超的境界,需要不斷的行動才能獲得真知,最後才能實現知行合一。
而想到了就去做,這個不叫知行合一。
所以正確的提問方式應該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如何去行動呢?
如果這麼來問的話,就是比較清晰的問題了。
知道的多,行動的少,可以看一看是不是興趣方面的問題?本身就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是不是價值驅動的問題呢?這些事情並沒有什麼吸引力。
亦或者從自我探索的角度,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自己的價值觀取向所在。這是更底層的原因了。
-
9 # 商讀學派
我以前就是那樣的人,看了很多書,眼高手低。後來轉行幹了銷售,在社會上經歷了真刀真槍的淬鍊之後,才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以下是近些年在市場上摔打出來的真知:
第一、結果導向,效用為先。無論知道多少道理、多麼的學富五車,如果臨到事上無法學以致用,無法達到想要的結果,那就是假把式,就是紙上談兵,你所謂的學問並沒什麼卵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第二、只要搞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理論推演、設計規劃是很重要,但是遲遲不如行動,你所有的想法都只能停留在理論階段,搞起來,無論如何先搞起來,碰到困難了遇山開山、遇水架橋,只要行動起來,相關的資源都會慢慢被吸引過來,磕磕絆絆也比原地不動的空想強上百倍。答案永遠在現場。
第三、有些野路子,書本上不會寫,只有在實踐當中修煉摸索,敢於試錯,才能探索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一套方法。
第四、理論是真的好,敢打敢拼的人如果再有理論的套路支撐,在長期的競逐當中會把野拳手甩出一條街。前提是,這種理論是你不自覺就能信手拈來的,所以很多有學問的人在江湖上打拼之後成為了真正的大佬,那些同樣在一起混過的兄弟,由於眼界和格局達不到,最終被拉開了距離。所以,總體來說,有理論有實踐好過沒理論有實踐的,沒理論有實踐的好過有理論沒實踐的。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苦讀書,讀死書,重理論,輕實踐,說話頭頭是道,辦事兩眼一抹黑,這種人就是老百姓口中的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種人在社會中確實存在,而且還不少。談起這個話題,不禁讓人想起了幾十年前的少兒“神童”們來。當年這些“神童”可是街頭巷尾的美談,可以說是風光無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如今這些“神童”都到哪裡去了,又在科技領域為國家做了哪些貢獻?不得而知。另外,我們又下大力培養了很多的“奧運”智力冠軍,數學冠軍…這些冠軍是否已經成為了國家的棟樑和人才?理論與知識是行為的基礎,但若是不能與實踐相結合,就變成了空中樓閣。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可以讓腦子裝滿知識,肚子填滿墨水,卻絕不能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棟樑之才。要想做一個既有才又能行的巨人,僅有思想是不行的,沒有實踐中的親力而為,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註定只能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