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贛南印象Vlog

    贛南是全國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贛州的客家人口占贛州市95%以上,有“客家搖籃”之稱。據統計,贛南籍客家人在港臺及海外有20多萬,其中華僑分佈在東南亞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贛州境內仍有600餘幢客家圍屋,至今儲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龍南關西新圍、燕翼圍和安遠的東昇圍。贛州有客家文化城,也有許多客家古村落如白鷺村。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

    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

    但歷史學家似乎更贊成“中原說”,認為客家人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因為身在異鄉,對於故鄉河洛(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區的眷戀,自稱“河洛郎”。

    客家人的南遷,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代,彼時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如此,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先祖源於中原和南方百越地區,經長期相互融合,聚居於贛、粵、閩、湘、臺、瓊諸省,並逐漸散及國外,漫布全球。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數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客家”這一稱謂的來歷是與客家先民的遷徙相關聯的。對其居住地而言,這些人是從別處搬遷過來的“客”,可以說,離開了遷徙就不會有“客家”這一稱謂。客家人遷徙的原因多種多樣。早期則主要是源於災害的脅迫。諸如殘酷的戰爭、水、旱、蟲等特大自然災害的打擊及瘟疫的流行。中國歷史上每次大規模的戰亂,幾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遷徙。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就有過客家先民的大遷徙。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特殊方式的遷徙。據說秦始皇為了建造阿房宮,驅趕數萬中原百姓“木客”往贛南興國伐木,沒累死的後來就留在了當地,這大概便是贛南客家最早的先民。簡單的說,就是以前有一群人,可能是貴族,因為戰亂,從中原南逃,到了別人的地盤隱姓埋名活了下來,沒人知道他們從哪裡來他們到底是誰,於是人們開始都叫他們“客家人”——一群以客地為家不知何處為故鄉的人。以上為贛南客家起源的一些說法,歡迎大家來討論你們所知道的看法,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 2 # 幻影千度

    首先,現代談民系起源,古代自然環境很重要,可以這麼說,水源決定一個民系的走向,越是駐源頭,越證明歷史悠久,這在客家人身上最為明顯。

    客家人生活在閩粵贛河流的源頭。從一個側面可以證明客家人就是本地畲族,漢化是必然的,漢化就是搶奪水源後的結果。普通畲族人被漢化了,部分畬族頭領就只能逃避到域內更高的山頭上,如潮州鳳凰山脈。潮州鳳凰山畲族後代為何有拜狗祖訓,也就是狗曾救過先祖一命。客家人和畲族人兩者在基因上沒有任何區別,語言幾乎一模一樣。姓氏上客家人也和畲族沒有區別,dna上也沒有區別,他們祖先是“阿蓮和他的愛郎”。

    從古至今,客家人就被認為“非漢非越”的群體,是山哈,這不無道理。

  • 3 # 曾松坤

    客家人大體知識應該很普及,南北朝中原漢人南遷,當然兩宋遷來也不少。較正宗漢人。客家語系更是多不勝數。總體客家人傳統儲存較完整。客人吃也叫食,和閩南廣府人一個樣古。贛南粵北以及閩地客家基本同個世代,傳統依然保持古代中原習俗,和北方人基於相對的歷史。我們南方人宗族,村社觀念是深入人,閩I南客家廣府大小村落宗社祠堂是必.要團結族人,而客家更甚。祖先銘記在心。總的客家人很棒不必多舉。

  • 4 # 週刊文春

    贛南客家人是最早的那批中原移民。

    客家人原本生活在富庶的中原地區,現在大致在河南、山東和山西附近。但也正是因為中原太富庶,經常引發軍閥紛爭。《中國歷史上十四次大滅殺》中說道,東漢末年整個中國有5000萬人口,而到了三國赤壁之戰,銳減的140萬人。其實大多人並不是戰死的,古代軍閥逐鹿中原,為了養活軍隊,也為了不讓敵方軍隊得到補員,攻陷劫掠一個村落後,重則屠村,輕則將糧食搶的分毫不剩,這就造成了中原人口大量死亡。

    在這種背景下,有能力和遠見的一些中原大家族的長老,為了避免整個家族的覆滅,會選擇帶領族人,舉家南遷。這就開始了客家先民浩浩蕩蕩千年南遷之路。

    客家遷徙路線

    人類的遷徙,可以類比為動物的遷徙,都會天然的沿著河流水系去尋找新的居住地,客家南遷隊伍的一部分沿著長江進入贛江,又逆著贛江繼續南下,最終來到贛江的終點,也就是現在的贛州。這段歷史,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也可以尋得線索端倪。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客家南遷的時候,家族中的青壯年做護衛,保護老幼婦孺,經過贛北地區的時候,沒有選擇使用武力搶佔贛北人已經建好的家園田地,而是選擇跋山涉水,一路來到贛南開荒,丘陵不易種地,就改造成梯田,山林劫匪多就修建圍屋。來自中原的客家先民,接受過良好的儒家主義教育,很好的節制了自己的力量,所以江西千年以來從未出現過大範圍的土客之爭及贛南贛北的直接對抗。同時贛南客家並不是一個時間一起來到贛南,而是綿延千年先後遷徙聚集而成,贛南地盤大物資多,大家都是從不同地方來的移民,後來者往往會收到先來者的熱情歡迎和生活上的幫助,這也成就了贛南客家人“純樸好客”的美名。周恩來總理離開贛州的時候說過,“蘇區人民真親”,也是贛州人好客的體現。

    梯田景象

    客家先民到來的時候,贛南地區的狀況又是如何?當時贛南的土著其實是瑤族人,也就是現在的畲族人,然後還有一小部分的秦始皇派到南康的那一批伐木工和工匠的後代。和廣東的土客之爭不同,來到贛南的客家人和土著瑤族人其實並沒有發生那麼激烈的爭端,甚至1949年設立畲族的時候,也很難將畲民從漢民中區分開來。主要原因我覺得有兩個,一是贛南地方太大,客家人去的也早,完全足夠瑤族人和客家人共同開發,所以土地爭端沒有廣東多;二是中原來的客家人身材比較高大,又掌握了中原先進的農業技術,而本地的瑤族人也人如其名,清秀俊美,掌握了適應贛南本地環境的生活技巧,所以他們基本上是互相幫助中共同發展和延續了幾千年。當然不可否認,後期到了明清時期也有過小範圍的爭端,但實際上這種爭端在客家人各個家族之間也會發生。

    關於贛南客家還有幾個有趣的小故事,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瞭解贛南文化:

    1.最早來贛州的中原人其實並不是客家人,而是秦始皇為了修阿房宮派到南康的一批伐木工和工匠,他們在贛南的原始森林砍伐巨木並加工成建材,再沿著贛江北運。千年之後,這批木匠的後代在相同的地方發展了南康傢俱業,也是一段有趣的傳承。

    2.贛州是風水堪輿文化的發祥地,風水學最早是用來指導選擇背山面水之地修建村落的學科,贛州的風水學在興國最興盛,其實是較早的一些家族遷移到贛南之後,積累了一些選址的經驗,然後總結成了一套謀生的手段,晚期客家移民沒那麼多了,風水學也就開展了新的業務,比如選址修墓等。

    3.贛州市區的方言孤島現象。這種現象也就是我們章貢區“河套老城區”那個地方的人,不說客家話,說類似西南官話的贛州話。其實也不難理解,贛州城不像贛州其它十八縣,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統治階級為了在贛南地區收稅而後期修建的。你看贛州城的位置,扼守章江貢江匯流贛江之處,所有經過贛江南下北上的貨船都要經過這裡。還有贛州知名的景點“古浮橋”,可以自行開鎖和閉鎖,在古代其實就是一個收通行費的關卡。所以,贛州老城區裡面的居民,並不從事一線農業生產,他們大多是之前鎮守贛州城的官員、商人和士兵的後代,出於職業的需要,他們需要說官話而非客家話,他們的子女也將父輩的語言傳承至今,形成了現在的方言孤島。

    總之,贛南客家先民千里遷徙,開拓創業的過往很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每一個贛州人自己也要清楚先祖的這段光輝歷史。

    百年古街巷—灶兒巷〔是典型的古城巷,鵝卵石拼成的巷路巷內有古店鋪、書院、作坊、旅館、錢莊等古代建築〕、在巷內“昔日古錢莊、今日客家酒樓”的董府,中餐後參觀國家4A級景區、江西客家博物院--【客家文化城】:客家文化城南依逶迤而過的貢江水,對望風水祖師楊救貧隱居地楊仙嶺,遠眺贛南名山峰山,山、水、城相互映襯,是一個得天地之靈氣的風水寶地。

    整體設計外方內圓,整個建築風格既秉承了傳統文化建築理念,又結合了濃郁的地方人文特色,她集祭祀慶典、文博展覽、商貿活動、休閒娛樂為一體,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築群,是一座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觀園”,一座客家人的“精神家園”。

    “十里櫻花長廊”(4月初櫻花盛開,爭奇鬥豔);園內主要規劃建設了“一祖四園兩堂一閣一址一第”等景觀;全國惟一儲存的宋代磚城牆:牆體上有幾百種不同的銘文,被中國社科院譽為地面上儲存最為完整和歷史最長的一段城牆北宋古城牆,長約3000多米,參觀沿用900多年的東津古浮橋:在章貢二水之上修建木浮橋,用於溝通城鄉,現僅存的一座古浮橋。

    當年客家先民溯贛江而上,衝破十八灘的阻隔,就是在此棄舟登岸,定居於贛南大地,成為客家人,然後再遷徙到閩西和粵東。 紀念鼎是在江蘇南京完成鑄造的,歷時3個多月。紀念鼎耗資54萬元,是目前客家地區第一大鼎。記載了客家發展的歷史,敘述了客家人的事蹟,頌揚了客家的優秀傳統文化及客家人的精神。

    土生土長的贛南人民或者外地來贛的人或許都知道,在贛南客家的老屋,一般大門上面都會有一塊門楣,寫著上古流芳之類的文字,是贛南客家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

    門匾,又稱門楣或門榜,是營前客家人獨特的民俗文化。也是中國傳統建築中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組成部分。一塊製作精美的牌匾融漢語言、書法、中國傳統建築、雕刻藝術於一體,是集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身的綜合藝術作品,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和深遠的社會影響力,實屬罕見,展示出客家民居獨有的文化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世界如何使末影船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