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3年末,同盟國在各個戰場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並開始全面反擊。在歐洲戰場,盟軍將關注點放在瞭如何登陸法國,直逼柏林,這就是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戰役”。無獨有偶,全面收縮戰線的德國,也將這裡作為最後的屏障。

    於是,一場登陸與反登陸的戰役開始了。讓人倍感意外的是,德國人吹噓的“大西洋壁壘”,卻輕易而舉地被盟軍突破。除了大勢所趨的原因外,奉行“完美主義”的隆美爾,為什麼將“大西洋壁壘”修得千瘡百孔、漏洞百出?他盡力了嗎?

    隆美爾始終沒有走出北非戰役失敗的陰影,防禦不是他的專長。

    隆美爾在北非的兩年經歷,可以說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以弱勝強”,從中將到元帥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成為對手都讚歎的戰術家,但僅過半年,他卻黯然離開了非洲,成為一名“失敗者”。這樣的人生落差,讓他一時很難適應。

    儘管他從非洲戰役中,已經感知到德國的命運將以失敗而告終,但軍人的職責和對榮譽的珍惜,一直激勵著他“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就在其準備在義大利大顯身手的時候,遭同行嫉妒,被排擠到了法國,監修“大西洋壁壘”。

    讓一位善於進攻的戰術家去修防禦工事,就像一個喜歡旅遊的人被“疫情”憋在家裡,儘管他消毒、洗手、預防感冒,但都是被動和程式化的工作,從內心來說,是討厭“疫情”的。隆美爾也是一樣,最起碼在主觀上並不情願去做這件事。

    首先,面對2000多公里的防線,產生了畏難情緒。按照設計要求,構築一條寬約10公里的防禦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僅地雷一項就要兩億枚,更不要說修建堅固的防禦工事了。這對一向不太重視後勤的隆美爾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其次,不能上戰場,讓他多少產生了敷衍情緒。在法國的日子裡,儘管他忙前忙後四處巡視、督建,但對他來說,既然不能上戰場建功立業,洗刷非洲恥辱,乾脆“破罐破摔”。探親、訪友成了常事,打獵成了隆美爾最熱衷的活動。

    說到底,在修建“大西洋壁壘”上,隆美爾並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忙前忙後四處巡視、督建,更多的是出於軍人的責任,一條毫無創新性的防線,無論如何也勾不起他的興趣和激情。說白了,他更喜歡戰術性防禦,而不是呆板的防線。

    整個駐法國德軍都不在狀態上,讓他孤掌難鳴。

    1944年,盟軍在倫敦聚集了幾百萬部隊,並做著各項渡海作戰的準備工作。與此同時,海峽對岸的歐洲大陸,德軍也在做著反登陸戰的準備。但與盟軍熱火朝天的備戰相比,德軍大戰來臨的緊張感卻差了許多,隆美爾對此也無計可施。

    一是,法國安逸的生活,讓駐軍對戰爭重視不夠。作為歐洲文明的象徵,巴黎不在盟軍的轟炸之列,法國瀰漫在自由、祥和的氣氛中。走在大街上的德軍官兵,手裡拿的並不是槍,而是箱子、包裹,就連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德,也喜歡待在巴黎。

    更何況,駐守法國的德軍,有相當一部分是從蘇聯戰場上,下來休整的。在巴黎的餐館、酒吧、妓院、影劇院被德國士兵擠得水洩不通,絲毫沒有大戰在即的緊張感,反而一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鬆散樣子,而他們根本不聽隆美爾的調遣。

    二是,新組建的部隊,素質不高,紀律性差。在西線,德國號稱有130萬部隊,大多數是剛組建的海防師,甚至是投降德國後,組建的“外國師”。同時,“老的老,少的少”,很多人連基礎訓練都沒有進行過,分配的任務很難完成。

    就是這樣的兵員素質,還要防守幾千公里的防線,甚至一個師要擔負防守300公里的地段。儘管隆美爾經常去視察,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防線上的設施要麼“偷工減料”,要麼形同虛設,致使諾曼底地區,在盟軍登陸時僅完成了約30%。

    更重要的是,隆美爾不善於團結與合作。從德國元首的“寵將”到被“晾”在一邊,周圍的將領們對他的命令並不是“言聽計從”,以至於隆美爾常常採取,破口大罵的形式來解決爭執,他始終拿不到裝甲師指揮權的原因,正是於此。

    由此可見,隆美爾在監修的過程中,與將領們的關係緊張,士兵們的紀律渙散,使他常處於孤掌難鳴的位置,防禦計劃也實施不到位。不過,有諷刺意味的是,許多人聽說是大名鼎鼎的隆美爾駐守法國,更加放心的“吃喝玩樂”了。

    最重要的還是,盟軍登陸方向,隆美爾判斷失誤。

    諾曼底登陸是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總兵力近300萬,要想取得突然襲擊的效果,其難度可想而知。為了麻痺德軍,盟軍採取了一系列欺騙戰術,比如,將主攻方向定為加萊地區,登陸諾曼底只是佯攻。

    再比如,以德軍比較看重的美軍將領巴頓,成立一支子虛烏有的第一集團軍群,並且常出現在加萊地區對面的多佛爾港,以此迷惑德軍。既然是戰術欺騙,自然對慣用戰術思維考慮問題的隆美爾有效,他堅信盟軍的主攻方向是加萊地區。

    但恰恰不懂戰術的德國元首,將盟軍可能進攻的方向定在了諾曼底。倒不是誇他有多麼強的直覺,而是想說明,戰術欺騙只是對懂戰術的人有效,對不懂戰術的人不起作用。換句話說,隆美爾能上當是正常的。

    也這是為什麼隆美爾將加萊和瑟堡作為防禦重點的原因。儘管在他的監督下,大西洋壁壘“初具規模”,海底有水雷,沙灘有木樁、反坦克錐,還有大面積的地雷場。滿眼望去,灘頭佈滿了障礙物,隆美爾對此比較滿意。

    但實際上問題多多。為了檢驗防禦效果,德軍用繳獲來的一艘重達120噸的美軍輕型登陸艇,進行了一次穿越障礙物的小型演習,結果令人失望。這艘小艇猶如“帶球撞人”般的,將隆美爾的木樁撞得的七零八落,輕易而舉地衝上了海灘。

    這樣的結果,讓隆美爾惶恐不安。但現改已經是來不及了,更關鍵的是,如果改正將會成為一些人的笑料,不如將錯就錯,“唬一下”對方也是好的。更麻煩的是,德國元首始終沒有按照隆美爾的想法,將西線的指揮權交給他,使他無法施展手腳。

    諾曼底登陸的成功,有人將其歸咎於隆美爾給媳婦過生日,不在前線,錯過了最佳阻擊時機;也有人講,是隆美爾沒有裝甲師的指揮權等等。其實,包括隆美爾自己都承認德國大勢已去,失敗是遲早,更何況是他修的“大西洋壁壘”。

    也就是說,不管隆美爾盡力還是不盡力,都無法阻擋盟軍的攻勢。“大西洋壁壘”就像隆美爾鋪設的木樁一樣,也就只能“唬一下”,沒有其他作用。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傳》、《步兵攻擊》

  • 2 # 楓丹白露211735932

    這個問題得分幾個部分回答。

    一,隆美爾為什麼被派去西線?

    自從北非敗回,授命收拾義大利"叛軍",完成後,原以為元首會任命自己指揮整個義大利戰區,正好報阿拉曼之仇。誰知被派去法國視察大西洋防線。元首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他有與英美作戰的豐富經驗; 再有是給他一個挽回聲望的機會。

    二,大西洋牆

    他是個閒著就不舒服,就罵娘。一旦有作戰仼務,他一躍而起,瞬間變成不知疲倦的鬥士。

    12月18日,他匆匆趕去法國,駐在巴黎郊外九十英里的楓丹白露。翌日,馬不停蹄趕往巴黎,從徳駐法國總司令馮•倫斯德那裡瞭解西線佈防。當他得知,西線德軍用了三年時間才埋設了一百七十萬顆地雷時,怒氣衝衝: 1942年,英軍在北非用了兩個月就埋設了一百萬顆地雷。

    12月20曰,他驅車前往比利時與法國松姆河,視察了駐守這裡的德第十五集團軍。漢斯•馮•薩爾莫斯司令官恭維地迎接這位"欽差大臣"。當他得知德主力八十一軍一共埋了二十五萬三幹顆地雷,深度僅為二十到三十碼時,便問毎個工兵毎天埋多少雷? 回答是十顆。他馬上嚴令,毎天必須埋二十顆。由於這裡是徳軍防禦重點,因而港口森嚴、碉堡林立,專門配置了大量新式電動魚雷艇、十二英寸大炮群、四百門射程達一百英里的巨炮、地下火箭發射基地。

    隆美爾從不休息,天天率全套班子乘車風裡來,雨裡去。找當地指揮官、工兵專家、防禦專家、海洋工程師及氣象技術人員瞭解、諮詢相關資訊。一到晚上便設計圖紙、規劃未來、擬定防禦計劃、兵力配置圖等。

    1943年1月22日,隆美爾視察布列塔尼半島,這是徳第七集團軍防區。司令官弗裡德里奇•多爾曼上將彙報了防禦戰備情況。他報怨道: 集團軍防守地段力量縱深過長,在布列塔尼,一個師要守衛一百五十英里。力量單薄單不說,部隊有九十二種不同型號的大炮,二百五十種不同口徑的炮彈。75亳米反坦克僅有一百七十門,88亳米火炮僅有六十八門。多爾曼是一位有戰略頭腦的將軍,他當時提醒隆,盟軍極有可能在諾曼底登陸,但未引起足夠重視。

    接著,他冒著狂風視察了卡昂、法萊茲和瑟堡。緊接著又去了聖洛。這裡是諾曼底前線地段,由德八十四軍軍長埃裡希•馬爾克斯上將防守。他是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設計者之一,因作戰失去一腿,人稱"木腿將軍"。隆美爾對這位受尊重的將軍也不客氣地訓斥: 防務薄弱,享受舒適。馬爾克斯埋怨說: 在諾曼底一線德軍第716和第352步兵師,平均每個師要防守三十英里。僅有德711師位置還可以。

    隆美爾又去巴黎市區,他看繁華大亍上,德國士兵軍容不整,他們不是揹著武器,而是拎著皮箱。在咖啡館、舞廳、飯店,德國兵不斷進進出門。甚至還有挽著法國女郎的德國軍官。他十分生氣,但他的職責是德軍西線海岸防務總監,他只能做份內的事。

    視察完後,他向元首打報告,希望支援他。接著便指揮官兵、戰俘、平民熱火朝天干起來。

    他發明許多新的防禦技術,如用救火膠管的射流,將笨重木樁打入海灘下面; 把地雷捆在障礙物上; 在障礙物插上鋒利鋼板; 為克服地雷短缺,他利用120枚廢炮彈做地雷。在水泥障礙物下安地雷,上面放木板,一旦艦船開過,會引起劇烈爆炸。用有色金屬製造地雷,探雷器無法識別。還有當光線被遮住就會爆炸的地雷。

    為了把笨重的障礙物運到較遠的海灘,他設計了浮漂起重機、滑車圖紙,要求防區指揮官照圖施工。為克服物資不足,他開辦了水泥廠、四方體障礙物生產工廠、修建發電廠和開採礦山。他的創業精神在西線形成一股無形力量,並不斷激勵士氣,勝利的火焰又重新燃起。

    隆美爾當時並不知道,後來入侵就是從諾曼底開始的。他只覺得諾曼底一大片沙灘空曠未利用,便下令設防。其中有鋼筋混凝土築成的呈四方體狀的障礙物,有多層排列的楔形反坦克混凝土障礙物,還有捷克式環形築壘陣地。

    ……

  • 3 # 打醉拳的貓

    三個原因

    第一:德國兵力不足

    在1943年時,德國將大部分的兵力都投入了東線戰場,導致西線的部隊完全不足,自然拖延的工期。

    第二:兵多不精

    在西線的德軍部隊大部分是新招募或者東拼西湊的,紀律嚴重不足,再加上最高階的長官,龍德施泰特和隆美爾都處在消極狀態,他們手下計程車兵自然同理。

    第三:資源嚴重匱乏

    因蘇德戰場的失利,德國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了東線,各種資源物力都在往蘇聯調動,而西線自然就缺少物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半衰期:Alyx》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