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舀

    1941年12月,按照斯大林命令,蘇軍開始反擊,德軍丟盔棄甲,向西蒼惶敗退。希特勒急忙撤換一批高階將領,命令德軍不許後退,自己親任三軍總指揮,然而仍然阻止不了蘇軍的攻勢,德軍向西潰退一百五十至三百公里,損兵五十多萬,坦克一千五百輛,大炮,汽車丟棄無數。德軍參謀長哈爾德唉嘆,德軍常勝不敗的神話已經破滅,閃電戰徹底破產了,然而德軍憑藉頑強鬥志,潰退後構建防線死守,最終遏止了蘇軍攻勢,穩住了戰線。

  • 2 # 小號哥

    大多數人沒有說對,關鍵是有希特勒“救火隊員”之稱的德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元帥。因為在當時莫斯科戰役當中,主要是德中央集團軍群承擔攻打莫斯科的戰略任務。而其一線部隊的迅速潰敗也是非常迅速的,根本不是什麼斯大林決心不足,也不是蘇軍數量過少(在莫斯科戰役以前,蘇軍統帥部已經組織起300萬的預備役部隊,只不過訓練時間不夠),更與希特勒的嚴令禁止後退沒有關係。試想在斯大林格勒慘敗以後,面對蘇軍凌厲的攻勢,那一次沒有希特勒的不準後退的命令,可那起作用嗎?事實恰恰相反,能夠及時撤退,保護自身的有生力量,避免被敵人包餃子,還可以繼續與蘇軍周旋,最大限度地延緩了納粹德國的敗亡。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面對蘇軍快速反攻,德軍大規模的潰敗,似乎失敗不可避免,一瀉千里可能成為事實。但是在向後撤退了200公里以後,德軍及時站穩了腳跟。組止了蘇軍的繼續推進,穩定了整個戰線。就是因為中央集團軍群司令薄克的緣故,因為當時已經沒有時間向希特勒請示,薄克是經歷過一戰,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特別是防禦戰是他的拿手好戲,他面對來勢洶洶的蘇軍,沒有任何慌亂,一方面積極組織有生力量對蘇軍進行反衝擊,不斷削弱蘇軍的反攻力量。同時組建穩定的預備隊,開拓出重型火炮打擊範圍的無人區,只要蘇軍進入其中,便沒有任何顧慮(考慮到可能傷及自己的人)地進行打擊。

    另外,斯大林經過莫斯科戰役以前的一系列失敗以後,也總結了經驗教訓,不輕易地給希特勒鑽空子的機會。他這時正變得小心謹慎,因為在他看來,任何過於冒進的行為,都會形成危險的戰略突出部,如果沒有其他蘇軍在其側翼的保護,即有可能被德軍反包圍而吃掉。另外,要想進行快速反攻,必須得有足夠的以坦克為主的裝甲突擊部隊。而當時蘇軍經過一系列慘敗以後,她所擁有的坦克數量已經嚴重不足,後續生產還需要時間。這也是阻止實現蘇軍大規模反攻的重要因素,總之,在當時1941年冬季的戰略條件下,要想依靠蘇軍僅有的實力把敵人趕出蘇聯,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是不現實的。

    而後的事實也驗證了我的猜測,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以前,本來斯大林似乎拿到了蘇德戰爭的主動權。可這時的希特勒也從莫斯科的潰敗當中緩過勁來,對部隊進行了重新部署,對正面的蘇軍發起新一輪的,符合德國人戰爭模式的大開大合的進攻。這主要發生在南部戰線上,德南方集團軍群取得了驕人的戰果。殲滅了高加索方面的蘇軍有生力量,使蘇軍南部防線幾乎崩潰,損失慘重(俘獲蘇軍30萬人)。聽到這個訊息的斯大林暴跳如雷,大罵蘇聯的將軍們無能,把已經取得的大好形勢過早地葬送了。戰爭的主動權似乎又回到了希特勒的手中,所以,這時的德軍仍有能力對蘇軍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進攻。只有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德軍的有生力量,特別是作為突擊主力的坦克叢集受到巨大損失。這時的希特勒才有所收斂,同時,斯大林手中所倉促建立起來的預備隊,日益成熟,具備了實戰的能力。這樣才能為組織下一場大戰進行準備,可以肯定的說。只有在1943年秋季發生的蘇德雙方之間的坦克大決戰_庫爾斯克會戰,德軍慘敗以後,這時的斯大林才具備了把德軍趕出蘇聯領土的真正實力。

  • 3 # 歷史扒糞機

    廣義的莫斯科戰役是41—42年蘇軍中部戰線一系列戰役的總稱,包括莫斯科保衛戰和勒熱夫—維亞濟馬進攻戰役等等,時間跨度從41年9月30日至42年4月20日。如果從41年12月5日加里寧方面軍投入反攻開始到進攻最終停止,蘇軍的大反攻持續4個半月。蘇軍莫斯科前反攻的前期勝利最得益於德中央集團軍群后勤補給斷裂、疲憊之師力難穿魯縞而不是蘇軍的強大。出乎德軍意料之外下的大反攻雖到42年1月7日向西擊退德軍100-250公里,但蘇軍的戰損遠超德軍且未能合圍殲滅德軍重兵集團。到1月8日蘇加里寧、西、布良斯克三個方面軍強行繼續向西推進,妄圖徹底擊敗德中央集團軍群時,時勢易轉,蘇軍變成了41年12月莫斯科前的德軍,兵力損耗,後勤補給嚴重不暢。

    相對41年6月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時,42年初蘇軍的機械化、訓練水平遠遜德軍而天氣、道路等條件更為惡劣。德國人計劃向莫斯科衝刺時每前進300公里就在明斯克、斯摩稜斯克前做2-3次停留,補充休養7-10天再進行下一步行為,蘇軍難不成能勝過鼎盛時期的德軍?更何況德軍在明斯克、斯摩稜斯克、維亞濟馬都合圍殲滅蘇軍30-60餘萬人。勝利接一個勝利,對於42年初的蘇軍而言期盼過高,雖然1月10日斯大林和華西列夫斯基聯合簽發命令“我們的任務是不給德國人喘息的機會,要不停的把他們向西驅趕,迫使他們在春季來臨之前耗盡自己的預備隊。到那時我們將會有大批預備隊的生力軍,而德國人卻沒有預備隊,這樣就會確保在1942年徹底打敗納粹的軍隊。”

    41-42年冬季從北至南蘇9個方面軍1月開始的全線大反攻實質上是心比天高的得不償失之舉。許多時候蘇軍雖以慘重的傷亡代價突入德軍防禦縱深卻無力實施合圍並殲滅之,結果往往自身陷入德軍的反包圍被德軍蠶食掉,北有柳班戰役突擊第2集團軍之失,中有維亞濟馬戰役第33、29、39集團軍之憾。蘇軍真正實施德軍樣式的大縱深的合圍性作戰得等到44年6月的白俄羅斯戰役,而該行動的預期目標也不過是前進200-300公里。蘇軍摧古拉朽的不停頓攻擊更得等到44年8月的羅馬尼亞戰役,一個多月的時間內瘋狂推進1000餘公里,因為首先摧毀了德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和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倒戈。

  • 4 # 真正鱷魚不哭

    因為臣妾做不到啊!

    人得急病快死了,緊急搶救好容易保住命,他就能馬上活蹦亂跳了?

    戰爭和戰役是兩個問題,贏得一場戰役未必就能贏得戰爭,不然之前德棍打了世界最大規模殲滅戰基輔戰役,光俘虜就抓了六七十萬,蘇聯怎麼沒有亡國?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勝利也不是一場戰役就能實現的。

    況且莫斯科戰役靠的可不僅是蘇軍牛逼,更重要的是俄羅斯天然盟友冬季嚴寒,以及東歐平原稀爛的交通狀態。

    德軍並沒有被打爆,他們是遠離後方得不到足夠後勤支援精疲力竭而敗下陣來的,所以只要他們撤退一段縮短補給線就能站住腳。

    而對於蘇聯呢?當他要反攻追擊時,原來有利防守的因素就變成不利了——

    交通困難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為進攻的姓蘇就小一些。俄羅斯士兵可能更適應寒冷天氣,但你確定汽車坦克也適應嗎?要是你的糧食彈藥燃料運不上來,你要士兵們餓肚子拿空槍靠兩條腿去衝擊敵人嚴陣以待的陣地嗎?

    大反攻要有實力支撐的,不考慮家底一味浪是會被教做人的。第二第三次哈爾科夫之戰,就很說明問題。

  • 5 # 島主說事

    莫斯科戰役,蘇軍大反攻為什麼只推進200公里?不能一口氣將德軍趕出蘇聯嗎?這個問題不是蘇軍不想把德軍直接攆走,而是自身防禦能力已經到了極限,再反攻下去,恐怕會讓德軍反戈一擊。

    一方面,莫斯科戰役蘇德雙方都作了精心準備,可以說德軍早就留了後路。

    1941年6月22日德軍分三路閃擊蘇聯時,不僅在中央集團軍群部署的精銳和裝甲最多,而且這支部隊的作戰能力也是最強的,到7月中旬,前鋒就打到了離莫斯科僅有幾百公里的地方。但是,第2第3兩支裝甲戰鬥群的進攻速度雖快,但也出現了損失嚴重和補給困難的難題,尤其是後續步兵沒有跟上來,帶來了戰線太長和被蘇軍容易反攻的困境。

    到8月份時,希特勒發現南線蘇軍西南方面軍的主力已被德軍攆到了基輔突出部,形成了一個很容易被德軍包圍的有利態勢。而且為了更有把握的佔領莫斯科,希特勒暫緩了原計劃於8月底發動莫斯科戰役的企圖,改而讓中央集團軍群的兩支裝甲部隊,一支北上增援北方集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一支南下包圍基輔蘇軍部隊。留下的中央集團軍群主力就在原地休整,這就為他們在勒熱夫-瑟喬夫卡-維亞濟馬構築穩固防線創造了條件。

    當然,德軍在暫緩中路進攻的同時,已經考慮到了整個戰場態勢。因此,勒熱夫一線的防禦作用迅速得到鞏固。一是為進攻莫斯科作準備,這裡成了進攻的出發陣地,也成了後撤的堅固陣地;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進可攻、退可守;二是勒熱夫防線還成了連線中路和北路的重要交通樞紐,所以,還沒在進攻莫斯科時,德軍已經想好了退路。

    另一方面,莫斯科戰役失利後,德軍主力撤退到勒熱夫陣地作堅固防守,蘇軍再反攻力不從心。

    首先,莫斯科戰役對於德軍統帥部來說,他們一直認為戰役失利與作戰指揮無關,希特勒把責任推到氣候因素影響之外,還解除了一大批前線將領的指揮權,包括古德里安。從這個層面講,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損失並不影響他們再次發動莫斯科戰役的可能,退守到勒熱夫防線,既是既定方針也是基本策略。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莫斯科蘇軍不敢輕舉妄動,起到了很好的牽制作用。

    其次,由莫德爾第9集團軍固守勒熱夫,可以起到一石兩鳥的作用。由於莫德爾擅長防禦作戰,德軍將他放在勒熱夫,既可以對莫斯科形成高壓態勢,又可以牽制南線和北線作戰,客觀上講,前期做好的防禦陣地幫了大忙。這也是蘇軍不敢繼續向西進攻的重要原因。

    第三,蘇軍不敢繼續反攻,源於軍事力量後繼乏力。本身,蘇軍在莫斯科戰役中損失巨大,能守住莫斯科已經出乎有些人的意料。而且前期作戰蘇軍基本上耗盡了所有打擊手段和主要兵力,加上德軍在勒熱夫一帶構築了堅固工事,想繼續反攻已經力不從心,甚至還會讓莫德爾反戈一擊。

    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德軍在撤離莫斯科時,希特勒為避免拿破崙兵敗莫斯科的戰況重演,命令德軍邊打邊撤,而且是有秩序有準備的撤退,這讓蘇軍的反攻大打折扣。

    從上面分析看出,不是蘇軍不想繼續反擊德軍,而是蘇軍已經在莫斯科戰役中大傷元氣,能將德軍攆到勒熱夫一帶已經很不容易了。況且當時德軍的4支裝甲主力戰鬥力都很強,一旦莫斯科守軍繼續西進,南北德軍對莫斯科裝甲夾擊,打蘇軍一個回馬槍也是有可能的,這個危險因素蘇軍肯定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參考文章:二戰莫斯科戰役,蘇軍反攻為何沒有圍住德軍2個集團軍?經驗不足

    二戰蘇德戰爭,莫斯科戰役牽一髮動全身,氣候因素影響被人為擴大

    二戰莫斯科戰役,戰鬥打響就有67萬人被圍殲,朱可夫如何化解危機

  • 6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1年底的蘇德戰場,當德軍準備一鼓作氣攻下莫斯科時,卻遇到了蘇聯140多年未遇的寒流。成千上萬的德國士兵在寒風中被凍死凍傷,非戰鬥減員嚴重,更可怕的是坦克、飛機幾乎全部失靈,戰鬥力降到了最低點。

    然而,土生土長的蘇軍,以及遠東戰略部隊的增援,戰局發生了逆轉。當蘇軍坦克衝過防線,德華人嚐到了自開戰以來首次失敗的滋味。前沿指揮官不斷地要求撤退,希特勒很快意識到,潰敗不制止將會動搖整個戰線。可撤退到哪裡呢?

    200公里是極限。

    首先,德軍撤退200公里的位置,是實施攻佔莫斯科“颱風行動”的出發點。也就是說,他們在該條戰線上建立了許多戰略支撐點和補給點,兵員,裝備、彈藥充足,更何況是以逸待勞,而蘇軍是疲憊之師。

    其次,雖然德軍計程車氣低落,但較高的戰鬥素養還是讓他們本能的進行戰術性撤退,比如:交替掩護撤退,按防禦線撤退或者給對手製造障礙等等。當然,在希特勒的嚴厲命令下,撤退中的德軍依然給蘇軍造成了大量殺傷,遲滯了對手的進攻。

    最重要的是,蘇軍這次反攻的目的就是解除莫斯科的包圍,從戰術上講,就是擊潰戰。雖然取得了殲滅對手50萬的輝煌戰果,但自身的戰鬥實力也消耗很大,補給也出現困難,在200公里停下來,是他們進攻的極限。

    這個時候的蘇德兩軍都已筋疲力盡。德軍收縮兵力,建立了更加牢固的防線;蘇軍的攻擊力也消耗殆盡,急需人員、武器裝備的補充。而此時的希特勒在為沒有預備隊而犯愁,可國內的戰爭潛力已經基本挖空,該怎麼辦呢?

    實力不濟的僕從國軍隊。

    一場冬季作戰,德方損失116萬人,其中大部分是其陸軍的精華,國內無法補充,只好從僕從國想辦法。於是,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軍隊被整師、整師的招募,就連義大利也派出了9個師,但是這些還是不夠的。

    希特勒憑著感染力極強的口才,只得一家、一家的“走訪”,好不容易籠絡了52個師,佔蘇德戰場總兵力的1/4。然而,這些良莠不齊的多國部隊,並沒有讓德國將領們看在眼裡,在他們看來,這些軍隊就是中看不中用。

    當然,麻煩還不止這些。羅馬尼亞與匈牙利派出的部隊最多,但彼此“球大哥不理球二哥”,兩國互相敵視,只得將他們分開使用;而義大利等國的軍隊也不願聽從德方指揮官的命令,更加反感他們插手管理自己的部隊。

    更讓將領們受不了的是,這些軍隊士氣普遍不高,戰鬥力不強,對作戰命令相互推諉。常常惹得德方將領寧肯單獨作戰,也不願與他們為伍。但是,眼下德國兵力不足,只能被迫接受,夏季攻勢就靠他們了。

    夏季攻勢。

    1941年底的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參戰;繼而德意日三國簽訂《公約》向美國宣戰。作為迴應,包括美、英、蘇和中國在內的26個同盟國簽署了一項共同宣言,一致反對法西斯。

    這些是希特勒最不願意看到的情形,蘇聯1.6億的潛在人口和美國強大的軍事工業援助結合在一起,必將給局勢帶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必須趁著蘇聯還沒有真正強大,迅速戰勝他們。而這一次,他將目光盯在了斯大林格勒。

    一是,隨著軸心國的正式建立,作為“老大”的德國一定要透過一場勝利來確定自己的主導地位。也就是說,在軸心國一片大好的形勢下,以積極的攻勢來配合盟國在其他戰場的攻勢,並擺脫莫斯科會戰失敗的陰影,重振全軍士氣。

    二是,證明自己是個軍事天才。基輔會戰中他命令古德里安抄了蘇軍的後路,俘虜了66.5萬人,讓他一夜之間自感是一位軍事天才。但莫斯科會戰的慘敗又將他打回了原形,他要透過夏季攻勢,給那些被他撤職的將領們看看,他是如何指揮並獲得勝利的。

    當然,南線進攻,最重要的是奪取高加索地區的油田。既可以讓對手失去這些作戰急需的石油,又可以彌補自己部隊的不足。同時,佔領斯大林格勒可以封鎖他們的物資通道,加速他們的滅亡。

    巧合的是,看中這個地方的還有斯大林。

    在他看來,戰爭如果能繼續下去,就必須保衛高加索的油田,斯大林格勒就變得十分重要。然而此時,樂觀的他卻想著如何先敵下手了。莫斯科保衛戰後,國內普遍出現一種樂觀情緒,上下都認為最危急的時刻已經過去,是該反攻的時候了。

    首先,26國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反法西斯統一陣線正式形成,讓蘇聯擁有更多的擁護者。並且,美英兩國制定了“先歐後亞”的戰略,預示著更多的裝備、給養都將投入到蘇聯戰場上,這些都是進攻的物資保障。

    其次,雖然美軍參戰,但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英美等國軍隊的表現十分糟糕,面對日軍,只有招架之功。他們如此不堪一擊,是斯大林沒有想到的,現在日本與蘇聯依舊保持著中立關係,正是在盟國面前表現蘇軍強大的大好機會。

    更何況,隨著美國的軍事和工業援助,蘇聯的軍工業很快恢復到了戰前的水平。現在可以說是無論從人力、物力還是部隊數量、裝備,都超過了對手。他認為應採取主動出擊,在1942年解決戰爭問題是有可能的。

    他的想法遭到了朱可夫的反對,他認為,莫斯科戰役只是擊潰戰,並沒有傷及對手筋骨,對方的實力依舊不能小覷,又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休整,此時進攻勝算不大,應採取防禦態勢,逐步消耗對手實力是上策。

    盲目樂觀的斯大林自然不同意他的意見,最終還是命令南方方面軍做好先發制人的準備。然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瞭解對手情況,一廂情願的基礎上,隨著夏季的來臨,一場災難也將接踵而至。

    克里木方向的蘇軍接連發動了三次攻勢,都沒有突破對手防線,反而遭到了曼施坦因率領的裝甲集團軍的突然攻擊。很快,刻赤被佔領,17萬蘇軍成為俘虜。到了6月,支援斯大林想法的鐵木辛哥也在哈爾科夫方向發起了攻擊。

    殊不知,此時他的對面是聚集了100多個師的德軍。結果3個蘇軍集團軍被擅長閃擊戰的德軍迅速包圍,24萬人被俘。這下,清醒過來的斯大林才明白朱可夫的話是對的,對手依然強大,不能盲目硬拼。

    但領導永遠都是對的,這次也一樣。戰後,西南方面軍被撤銷,鐵木辛哥被降職, 10天后乾脆被免職,替斯大林背了“黑鍋”。所以,人有時候不能太得意,尤其是自以為穩操勝券的時候,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悲劇。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 7 # 輪子上的旗梹

    本身蘇聯損失就比德國大,這一波續力也只是強行給自己打了腎上腺素,自身從後勤到兵源到武器裝備都不足,說簡單點就是沒後勁了,不然也不會在42年夏季依舊被德軍打壓著

  • 8 # 戰略論

    從戰略上來看,蘇軍在莫斯科的大反攻具備現代機動作戰的所有特徵,運用德軍已經獲得巨大成功的經典鉗形攻勢對德軍發起了反攻,矛頭直指德軍兩翼的裝甲集團軍脆弱的突出部防線,使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兩翼發生崩潰,最終迫使中央集團軍群全線發生動搖。不得不承認朱可夫的進攻計劃無可挑剔,而且時機恰到好處,正好在德軍剛剛耗盡了兵力兵器而不得不停止進攻時發起了反擊,德軍缺乏彈藥、食物、燃料、預備隊等一切,但是結果蘇軍是雖然擊退了德軍,但始終未能殲滅德軍有生力量,沒能將這場反攻發展成為戰略上的勝利。

    同後來蘇軍發起的一系列大規模戰略進攻相比,莫斯科反攻中蘇軍最大的弱點就是沒能組建一支強大的縱深突擊力量,進行深遠突擊,如後來那些強大的坦克集團軍等快速部隊。1941年冬季蘇軍雖然能突破德軍的防線,但是深入程度不足使前線的德軍發生崩潰,反而讓德軍臨時組建的預備隊所擊敗,狹窄的突破口也讓蘇軍無法將大量的補給運入其中,維持進攻部隊的突擊能力,這些脆弱的補給單位很容易遭到德軍側翼的打擊。

    1941年蘇軍機動部隊大多是騎兵軍和小型的坦克旅或者是兩者的混合部隊(騎兵機械化叢集),騎兵部隊儘管行動迅速,但是缺乏必要的重火力,無法對德軍堅固設防的交通樞紐發起正面的打擊,只能起到襲擾作用,一旦強大的德軍裝甲部隊趕來,這些蘇軍騎兵部隊便只能退入森林,作用非常有限。而蘇軍坦克旅雖然具有較強的突擊能力,但由於編制實在太小,永續性太差,在突擊中很快便因過重的損失而失去進攻能力。1941年蘇軍的快速部隊規模太小,無法像德軍裝甲集團軍那樣實施深遠而又決定性的打擊,蘇軍很快意識到這一弱點,在戰爭的第二年開始嘗試組建更加強大的坦克軍和坦克集團軍。

    蘇軍另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攻堅能力的不足,為蘇軍步兵提供火力掩護的炮兵數量不足,彈藥也很少,無法像後來那樣進行空前的炮兵火力支援。缺乏重火力的蘇軍在對付德軍堅固的支撐點時顯得非常無力,損失也很大,蘇軍不得不選擇繞過這些難以攻克的支撐點,但是這些支撐點往往都是道路的交叉點,蘇軍的炮兵和後勤補給單位卻無法繞過,從而使蘇軍無法做進一步的擴張,對德軍實施廣泛的合圍。許多情況下,蘇軍可能包圍了德軍一個師甚至一個軍,但是卻無法吃掉他們,使得德軍能突圍而出或者被增援部隊解圍,這些都說明1941年的蘇軍沒有殲滅德軍重兵集團的能力和實力。

  • 9 # 告鳥之

    假如玩即時戰略遊戲,是可以這樣做的。但現實中,部隊士兵需要食物供給,需要彈藥補給,車輛需要燃油補給。勝利進攻的另一面是補給站被拉長,敗退的另一面卻是補給線縮短

  • 10 # 藝海一粟

    一九四一年的德軍實力還很強,雖然莫斯科城下遭到失敗,但元氣未傷。當時蘇聯剛渡過首都被攻佔的危機,可以說把吃奶的勁都使出來了,要是沒有那年的冬天特別冷,恐怕莫斯科就陷落了。蘇聯所以根本沒有力量把德軍驅逐出境,連打退很遠都作不到,況且別的戰區的德軍還在進攻,也就是莫斯科城下的德軍暫時受挫,所以很快又恢復進攻了。一直到一九四四年下半年,庫爾斯克戰役之後,蘇軍才有絕對的力量反攻,將德軍驅逐出境,一直打到柏林。

  • 11 # 浴火

    這個想法太過於樂觀了吧,沒有考慮到當時情況,在任何時代任何戰爭當中,一次推進200公里實際上都是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水平了,當時蘇軍沒有能力進行更大規模的推進。

    莫斯科戰役實際上更多是一種防禦性質,而不是進攻性的,德軍雖然在冬季的情況下受到了很大的麻煩,但是蘇軍的麻煩也不少,遇到的問題並不比德軍少。

    當時蘇軍的狀態也不夠理想,主要原因就在於經過蘇德戰爭早期的消耗之後,蘇軍的兵力與裝備損失都非常慘重,莫斯科戰役實際上是利用了德軍進攻能力削弱,處於狀態最差的條件,才得以實施反擊。

    蘇軍的反擊雖然猛烈,但是狀態依然不夠理想,德軍也是瘦的駱駝比馬大,防禦作戰能力很強,到了莫斯科戰爭後轉移後期,德軍已經有能力,阻止蘇軍的進攻了,是有能力繼續打下去,在這種背景之下,蘇軍已經沒有能力在作戰了,是德軍的頑強抵抗,抑制住了蘇軍的攻勢。

  • 12 # 溫讀

    在莫斯科戰役中,德國軍隊本來是有希望打下莫斯科的,就在他們士氣高漲的時候,竟然遭遇了百年難得一遇的寒流,有部分士兵死在了這場寒流中,並且很多士兵每天都飢寒交迫的!其中最為嚴重的一點就是,德國的武器也出現了問題,有的武器失靈了,而有的武器則直接報廢了,這突如其來的狀況讓德國軍隊措手不及,並且軍隊的戰鬥力直線下降!就在這個時候,蘇聯發起了大反攻,但令人感到疑惑的是,蘇聯的大反攻只向前推進了200公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蘇軍對於這種惡劣的天氣是有對策的,他們早已習慣了國家的種種氣候,並且這個時候他們得到了遠東戰略部隊的增援,所以他們一鼓作氣扭轉了戰局!德國的指揮官看到當下這種戰況非常的著急,他知道如果此時不後退的話,那麼軍隊將會受到巨大的衝擊,甚至有可能全軍覆沒,因此他就下令讓軍隊快速撤離!

    接下來,蘇聯發起了大反攻,德國的軍隊撤到了200公里的位置,然後蘇軍就沒有繼續推進了!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個位置是德軍這次攻佔莫斯科行動的出發點,所以在這一條線路上面有很多的物資,武器裝備彈藥都是非常充足的,德軍一旦到達了這個位置,就可以依靠這兒的物資來讓軍隊的戰鬥力恢復!德軍計程車氣雖然有些低落,但是他們的戰鬥素養還是較高的,反觀蘇軍,蘇軍雖然扭轉了戰局,但是他們此時已非常疲憊!德軍就算是撤退也留有後招,他們在撤退時還不忘一路設埋伏,蘇聯在反攻時累得氣喘吁吁的!所以德軍仍然給蘇軍造成了非常大的殺傷,令對方的進攻變得越來越緩慢。

    其中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蘇軍根本就不想和德軍正面交鋒,他們之所以發起反攻,也是無奈之舉,因為他們要解決當下被包圍的困境,若是這種戰況不能夠扭轉的話,那麼莫斯科遲早落入德軍手中,所以當蘇軍完全脫離了包圍圈之後,他們就不會再乘勝追擊了!更何況依靠蘇軍的實力,能夠反攻到200公里左右的地方,已經是他們進攻的極限了,這個時候蘇軍和德軍都非常的疲憊!德軍建立了非常堅固的防線,而蘇軍也急需人員和武器的補充,所以在這麼一個情況下,雙方軍隊都不會有大的動作的,而蘇軍自然也不會選擇繼續追擊。

    德軍在這次作戰當中損失了很多計程車兵,國內已經沒有軍隊可以過來支援了,所以希特勒就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請求僕從國的援助,希特勒開始去其他國家借軍隊,匈牙利和羅馬尼克等等國家都紛紛支援德國。德國一共籠絡了52個師,這52個師佔據了蘇德戰場的1/4的兵力。不過對於德國的將領來說,這些軍隊都是不中看不中用的,他們的作戰能力比本國的軍隊差很多,而且素質也令人瞧不上!這些借來的軍隊實力差確實令人頭痛,但這並不是最大的麻煩!最大的麻煩是有一些國家之前有過摩擦,軍隊也是水火不容的,使用軍隊的時候不能夠把他們放在同一個戰場上!比如說,之前有衝突的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軍隊!但儘管如此,德國也不得不接受這些軍隊,因為當下情況緊急,如果沒有這些軍隊的話,那麼德國的兵力將會嚴重不足。

    蘇軍大反攻,雖然沒有把德軍徹底打趴下,但是德軍已經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了,所以就算蘇聯不繼續推進反攻,當下的情況也夠德軍喝一壺的了。更何況如果繼續反攻的話,那麼蘇軍也會因此受到重創,甚至可能會造成戰況的再一次變化,因此蘇軍便選擇了適可而止,不繼續反攻是非常明智的。

  • 13 # 海若193060947

    在莫斯科保衛戰的反攻階段,蘇軍在兵力方面依然。不佔優勢,在坦克和飛機方面甚至處於絕對劣勢。在這種情況下能把德軍擊退,離莫斯科城遠一點就已經是燒了高香了。

  • 14 # duh23333

    戰爭不是一口氣就能打完的。必須按實際情況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進行,每個階段都會有一定的物資準備和人員的調配和作戰計劃的制定,還有情報的收集。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

  • 15 # 米粒閒聊

    在莫斯科戰役中的1941年12月5曰,蘇軍左朱可夫指揮下,進行了大反攻,反攻持續到轉年3、4月份。可最遠只推進了三百多公里。而為什麼不一囗氣將德軍趕岀蘇聯呢?先來看看,在蘇軍大反攻前,德軍的狀態如何。希特勒在1941年9月5曰,下還了第35號作戰指令—代號“颱風”的進攻莫斯科的命令。莫斯科戰役從9月30曰開始,到蘇軍大反攻時戰役已進行了兩個月多了。而法國戰役真正進行了才三十九天。所以,此時的德軍按常規作戰標準來看,是該進行休整的。並且,德軍處在,飢不擇食寒不擇衣的窘境下已有一段時間了(德軍已是缺兵、缺裝備、缺物資的三缺狀態),就更需要“坐下來,喘囗大氣”了。也就是說,此時的德軍(不僅是進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還包括北方、南方集團軍群)已到了進攻的“天花板”、頂點了,已無力進攻了,打防禦戰都很困難。這從蘇軍剛開始反攻,德軍三個集團軍群的司令官,均向希特勒提岀了撤退的要求中來證明。再來看蘇軍參與反攻的部隊,許多都是生力軍,並且蘇軍為反攻做了許多準備,所以蘇軍的狀態比德軍好的多。而蘇軍為什麼反攻只推進了三百多公里呢?蘇軍先是抓住了德軍已是強弩之末的有利時機,並經過必要的準備後,進行了成功的反擊。但到反攻的末期,蘇軍又處在了德軍先前的處境,戰線過長(從補濟的角度來看)使補濟越來越困難、人困馬乏,兵力不足等不利局面,還有氣侯轉暖,道路也越來越泥濘了,這又增加了運輸困難。反攻推進二、三百公里後,蘇軍也達到了進攻的頂點了。至於,不將德軍趕它蘇聯呢?簡單地說,蘇聯、蘇軍當時根本不具備將德軍趕岀蘇聯的能力。這個時刻,要到1944年底才會到來。因為這個時刻是在蘇聯、蘇軍具備了強大的實力和有力的外援,以及歐洲戰場局勢的全面的轉變時才會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遇到的GTA聖安地列斯最難的任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