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YROLL
-
2 # 老衲侃春秋
史書記載也對,但是都是選擇性記敘,後人理解也有問題。
真正的“焚書坑儒”,的確殺四百多人, 絕大部分是“方士”,也就是俗稱的算掛先生,因為他們泡了秦始皇,皇帝豈能受欺騙?於是坑殺了他們。
焚書也有,絕大部分是各種傳經論道的理論書籍。至於醫學,做工,務農的工具書,實際上都不涉獵。就是燒書並不是全燒,只是不讓老百姓留存而已。國家圖書館還有統一保管的。
-
3 # 改變生活的陽光
反映秦朝暴政的“焚書坑儒”事件在歷史上是確實存在,不容否定的,但卻是完全不同的兩次事件,不能混為一談的。
秦始皇統一之後的公元前213年,在一次於咸陽宮舉行的宮廷大宴上,又發生了一場“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爭論。焚書之舉正是由此引發的。在宴會上,先是僕射周青臣大肆吹捧秦始皇,大力誇讚“郡縣制”的好處,說始皇帝的功績超越了商湯、武王之類的賢者。然後,博士淳于越則對始皇帝說: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輔枝。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秦始皇聽後就把淳于越的建議交給群臣討論(那時候的議論之風還是蠻強烈的)。丞相李斯明確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觀點,堅持了自己的極力推行的“郡縣制”,於是,他向秦始皇提出了焚燬古書的三條建議:除《秦紀》、醫藥、卜筮、農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銷燬。令下三十日後不交的,處以黥刑並罰苦役四年;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有願習法令者, 以吏為師。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議,並把這次焚書的決定昭告天下,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事件。
秦始皇所揹負的“坑儒”罪名其實是非常冤枉的。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權力之後,十分怕死,在統一中國之後,源自齊國的術士也一起進入了秦始皇的視線,他異想天開地要尋求長生不死藥。方士侯生、盧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應為秦始皇找到這種藥。但是,按照秦律謊言不能兌現,或者所獻之藥無效驗者,要處以死刑。侯生、盧生自知弄不到長生不死藥,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誹謗秦始皇天性剛戾自用,專任獄吏 ,事情無論大小,都由他一人決斷,貪於權勢 等等。秦始皇聽後,怒不可遏,遷怒於方士,下令進行追查,最終抓獲460人並全部活埋。這即是所謂的“坑儒”事件。
其實,“焚書坑儒”就是為了鞏固統治而進行的統一思想的運動。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廢除了之前的“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修直道”“開靈渠”“書同文”“車同軌”這些都是國家大一統所要具備的基本要素,是國家機構使用暴力手段就可以實現的。但有些東西是國家機構使用暴力也很難解決的--思想,一個國家要想最大程度的統一,統一思想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剛剛統一之後的秦朝,思想領域內依然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態,當時最大的兩個流派就是法家和儒家的思想。我們知道,秦是以“法”立國的,輕禮義,重刑法。儒家是尊古的,一直提倡復古,而秦國恰恰是一個辭舊迎新的朝代,所實施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不符合儒家的理念的,而當時六國貴族,也藉著儒家的“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因此,秦始皇在找到了整治儒生的藉口之後,一場統一思想的文化運動就開始了,但是,秦朝存在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以至於滅亡之後人們為了討好新的主人,尤其是漢代獨尊儒術之後,儒生們口誅筆伐,硬是給秦始皇背上了焚書坑儒的惡名。
雖然統一的秦朝只持續了十幾年,但秦朝以後的所有統治者,無一不把統一思想看成維護統治的關鍵手段,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大一統思想正式形成。此後所有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核心思想。實際上從漢朝以來,所有的封建統治者,基本上都是表面上是採用儒家觀點,實際上卻是法家的手段。可見始皇帝的治國方針是沒有錯的,只是方法不對,太過於激烈了。
-
4 # 無風即風
這個問題回答過無數次,回覆裡90%都是人云亦云。所謂“秦始皇焚書坑儒被冤”都是上世紀新文化運動伴生的反儒風矯枉過正的產物,今天依然在以訛傳訛實屬不該!
一、所謂坑的都是「術士」純屬一派胡言!
《史記》中白紙黑字說得很清楚,是「博士生」!怎麼會是方士術士?
二、根本原因是搞不清楚「儒」「術」之分
《說文解字》: 儒,柔也。術士之偁。
很多人據此就指稱「儒」在春秋戰國或秦漢是「方士」+「儒生」的統稱,或言可借用之,而言之鑿鑿說秦始皇所坑之人主要是方士。
考據甲骨文,發現先周時代的確如此,因甲骨文裡的巫師(貞人)也自稱“儒師”、“子儒”等。
但饒是如此,為何秦始皇不燒《山海經》等卜筮之書?
秦始皇自己還巴不得長生不老了。
他焚術士的理由是怎麼成立的??
《周禮·天官冢宰》載:“儒以道得民。”——可見,儒早就在周初已從「術士」「方士」中分家。雖然也還有混用的情況,但是結合“言《詩》《書》者死”則可以肯定——秦皇“焚書坑儒”100%焚的就是儒家,或非法家之內的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毫無疑問。
回覆列表
焚書坑儒,坊間有非常多傳說。
而在我看來,秦始皇本人並不是世間流傳的這樣:秦始皇身體弱小,體弱多病,相貌醜陋,殘暴無能...等。就單憑現在的科學研究出發——基因學說來分析,秦始皇應該是一個身高八尺,英俊瀟灑風流倜儻、聰明智慧的帝皇。秦始皇的父親贏異人其相貌堂堂,被趙國選為人質,其智力人格超群,又被呂不韋看中,使呂不韋最終選擇幫助贏異人,且相信贏異人的人品,將自己心愛的女人(舞姬)趙姬許配給他,最終幫助贏異人和趙姬在趙國生下秦始皇后,讓贏異人先行成功逃回秦國,不久呂不韋又幫助趙姬和秦始皇成功逃回秦國。當然在他們逃回秦國的過程中,除了呂不韋的智慧以外,贏異人和趙姬自己的智慧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他們自己不具備智慧,呂不韋設計的贏異人逃離趙國計謀再完美,那也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單從這些歷史事件中,就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基因是非常優秀的,父母都是智力過人,貌美如花人見人愛的顏值擔當,且父母能夠在趙國隱忍數年,最後成功逃脫,也充分說明了他們的性格中具備著非凡的城府和智慧。既然秦始皇有著這樣的父母,自己又怎麼會像後世流傳的這麼爆劣呢、殘酷、無知、醜陋的焚書坑儒呢?甚至我們的教課書,都把秦始皇書寫得是一個暴君。而事實情況則不然,秦始皇統一中國、確定中央集權制、去分封制、啟用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等他為江山社稷所為的一切,至今對中國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他的智慧不是一般的人可以比試的。至於民間為什麼要將如此偉大的一個皇帝形容成一個爆劣之君,不得而知。個人覺得是後世君主對之的羨慕嫉妒恨吧……!
焚書坑儒一說,其實並不是非常準確的形容了當時秦始皇所謂的“焚書”一事,由於秦始皇剛統一了中國,秦國是一個由多國統一成一國的狀態,各種思想文化充斥其中,國家治理稍不留神就非常容易導致失敗,所以國家極為需要一個統一的思想共識,而當時的墨家、道家、名家等各種思潮層出不窮,被統一後的各諸侯國的思想意識,嚴重的影響到了國家的安全,特別是各種方士的坑蒙拐騙行為最為突出,於是秦始皇下令焚燒與各種方士有關聯的書籍,以及具有煽動暴亂狀態下的其他6國的思想意識形態下的書籍。其焚燒的書籍中保留了醫藥、農業、種植、工具、秦史等有用於社會發展的書籍。而坑儒之事,完全是莫須有的罪名。作《史記》的司馬遷,在記載“焚書坑儒”這個事件的時候,大概與那個時代只相隔60多年,他的記載應該是比較準確的,他在史記中記載的也只是焚書,而且焚燒的都是那些方士(術士)相關的書籍,也焚燒了一些被統一之後的其他六國那些無利於秦國統一思想的思想意識形態的書籍和有暴亂意識的書籍,並沒有焚燒文化、科學、技術、醫學、農業、工具、秦史等有利於社會穩定發展的書籍。所謂坑儒的事根本沒有,只是“坑”了幾個坑蒙拐騙的方士而已。秦始皇一個能夠統一六國的戰略思想家,統一後的一系列治理國家的手段至今都有利於國家的發展———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這樣一個明智的君主能夠像歷史流傳的那樣,去做所謂的焚書坑儒那樣的荒唐事嗎?所以我們需要了解歷史的真相,撥開那些誇張、虛假、帶目的性的偽裝歷史,去認識真實情況下的歷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從歷史中得到益處,發揚光大華人民的優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