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方國學
-
2 # 雪落青松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出自先秦的《論語·學而》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賞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後,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麼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裡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採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採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採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裡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採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後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麼,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瞭解。
-
3 # 飯後停
我想應該是說對朋友到來的心情,而不是態度,態度可以假裝,心情是假裝不了的,因為你的心裡怎麼想,只有你自己能表達出來,但是,態度就不同,別人一眼就能看出來。聯絡上下文,學習也應該從心底深處喜歡,才能主動溫故而知新,主動學而時習之,才能真正學到本領。
我想,理解為心情比較合適。我是這樣理解的。
-
4 # 明照談文化
特別要說明一點,這裡的朋不是朋友的意思,這裡的朋是怦然心動的意思,這裡的遠方指的是心(靈),“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指突然靈光乍現後的喜悅!聖人的意境不是靠字面的意思理解的。
-
5 # 林澤胥
是的,有朋自遠方來表達了聖人的一種情懷,一種境界,有朋而忘我,有朋而喜極而泣,知音難覓啊,這裡面肯定有人格的魅力
-
6 # 一起快樂人生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出自《論語·學而》意思是你有朋友從遠的地方來探望你,你不高興嗎?這是人的根基。是為人處事的根基。
在我們現今的生活中,有多少人願意去探望你,即使是鄰居也不一定。我們現在住進了高樓大廈,我們和鄰居認識嗎?談到這個話題,很多人都說住了好久都不知道鄰居是誰,為什麼這樣呢?現今的我們缺少了熱情,多了冷漠。我們經常會說,遠親不如近鄰,那現在呢?我們都是在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不管旁邊住的是誰,與自己沒有多大的關係,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現象。這樣下去會讓我們失去情感。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如:朋友之間的走動,一方不願意接待就用很多的藉口來推託,說自己忙沒有時間接待,甚至有的說自己在出差不在家等等這樣的回覆,我記得有一次,因事業問題,心情不好,想去朋友那裡散散心,結果是打不通電話,後來得知是因為怕我向他借錢。這些問題說明了什麼? 這樣的結果只能是朋友越來越少,路越來越窄。俗話說的好: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我們要改變這樣的現象,朋友的到來是給我們添福添壽的,會使我們在交談中學習更多的智慧。
各位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努力,讓自己學習君子之行,聖人之心如果沒有這個認知,我們就會學之大患,行之大難。
-
7 # 123kk評人論事
是對友情的態度,其實也是呼籲,倡導一種大度,包容,好客的品行,教導人們從內心深處去改變,接受一種新的思想,行為習慣。
-
8 # 周姬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很多人可能對此瞭解甚少,但我們肯定知道這其中包含了孔子對新來的朋友歡迎與熱情,這種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來一個朋友就是一個難得的學習和討論學問的機會,當然不亦樂乎了,有人會問為什麼要強調是遠道而來的朋友,因為平常的見聞和知識會侷限在一國一地,遠道而來的朋友,可能生活在美國、法國等國家。他們給我們帶來了各國新鮮的見聞,增強我們的學問,瞭解別人的風俗和特點,從而可以發現自己的缺點並加以改正,不應該快樂嗎?因為孔子謙虛好學、從不疲倦的精神,時刻激勵著人們奮發向上,被後人稱頌為萬世師表。
回覆列表
如果僅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確實表達出孔子對朋友熱情好客的態度。但如果聯絡這句話與上下文的關係來看,我們會發現“有朋自遠方來”背後有更豐富、深刻的含義。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本章是論語開篇第一章,被宋明理學家朱熹稱作“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其重要性決定了:對本章每句話的理解,不能是孤立和表面上的。
有人說如果聯絡前一句來看,與其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在表達對朋友的熱情,不如說是對“求學”的熱情。
因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在類比前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兩句話連起來意為:時常複習學過的東西是件很愉悅的事,就像與老朋友重逢那樣令人高興。所以是在借對朋友的熱情,來類比對求學的熱情,歸根結底說的是求學而非朋友。
亦有人說,如果把這三句話連起來看,說的不僅僅是孔子對求學的態度,還包括孔子對自己所學是否被世人所接受後的反應。
從這個意義來看,整章可理解為:我學過的東西被社會採納了,反覆踐行是件很愉快的事;即便這些所學主張沒有被社會接受,但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能來和我一起欣賞,這也是值得高興的;即便朋友也不能理解我所學,但我不會因此而生氣,也不失為一個君子。
綜上所述,如果將“有朋自遠方來”和上下文聯絡起來去理解,會發現更豐富的含義,我們在認知過程中若能做到這樣,就能做到舉一反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