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申正義文

    楊凝式的《韭花帖》歷來受一些書法大家的好評,尤其是得到黃庭堅,蘇軾,董其昌等人青睞。

    在楊凝式去世百年後,黃庭堅在洛陽偶見寺廟牆壁上留有楊的墨跡,驚歎不已,認為無一不造微入妙,稱其與吳道子併為“洛中二絕”。題詩讚曰:“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

    《韭花帖》僅七行,六十三字。如論其好:

    一是章法好。此帖通篇布白寬疏、散朗。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留有大片空白,且字裡行間能含蓄顧盼,氣脈貫通。這是該帖最奪人眼球之處。

    二是結體奇。平中寓奇的結體是此帖最為突出的地方。令人叫絕!它把緊密與散落,寬疏與蕭散這些看似矛盾對立則統一於一體,卻無絲毫刻意和牽強,給人以渾然天成的感覺。

    三是審美情趣與藝術功底完美結合。此帖將散落的布白與平中寓奇的結體,依其超凡的藝術功底和獨特的審美情趣演繹的淋漓盡致,並取得了空前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

    以下為我所臨習的《韭花帖》和王羲之《姨母帖》,請書友們指正。

  • 2 # 王乃棟說書畫

    《韭花帖》所體現出來的書法美,是透過用筆所體現出的具有楊凝式個人獨特風格的書法內在精神美,即筆力、神韻。而非一般俗書僅僅臨仿王羲之或前代名家書法的字形外表,也就是宋代黃庭堅觀楊凝式書法跋詩所說:俗書喜作《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

    黃庭堅借楊凝式的精彩書法敘說了一個書法學習繼承的真理:書法成功要脫胎換骨,寫出個人面貌,而不是鸚鵡學舌、依樣畫葫蘆,停留在臨帖階段。即學習傳統經典,為的是創新個人風格。也就是蘇軾所說的: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可惜真正懂書法能成家的人古往今來只有極少數。就拿北宋時文化書畫氛圍濃郁的時代來說,竟然也有人對書法不識貨,又怕被人笑話,於是對楊凝式的書法“口是而腹非”!嘴上隨聲附和說好,肚子裡卻說這麼難看的書法有什麼好的?礙於面子只得不懂裝懂。

    那麼《韭花帖》究竟好在那裡?

    好在神采,不在字樣:

    一、體現在用筆:筆力堅實入木三分。二、體現在結體:筆畫組合虛實變化。三、體現在章法:形式疏朗氣勢流暢。

    尤其是第三點,是《韭花帖》的最大特色,這個章法疏朗的特點被明代董其昌發現了,學到了,老董的書法在娟秀中多有疏朗之處,這就是《韭花帖》的絕世之好。

  • 3 # 千年蘭亭

    酒後肚子飢餓,友人送來一盤韭菜。狼吞虎嚥之後,感覺真美味也,於是寫了封“感謝信”,無意之中,楊凝式“天下第五行書”《韭花帖》產生了。

    (《韭花帖》)

    雖從專業的角度看,《韭花帖》在用筆、結構、章法上,與《蘭亭序》還是有較大差別,但世人仍認為其神韻與《蘭亭序》有異曲同工之妙,並稱之為“五代之《蘭亭序》”。

    一、《韭花帖》特點:

    1、用筆。《韭花帖》頓挫有致,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精到無比。行筆入紙精確細膩,提按有序,收筆餘味無窮,與《蘭亭序》筆法暗合。

    (《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2、結構。《韭花帖》對虛實的處理獨具匠心,打破了均衡勻稱的排列組合形式,透過毫無定式的大疏大密所造成的奇妙反差,來展示字中 深邃的意境。

    《韭花帖》中單字或重心上移、或左右分離,有意為之但卻不露痕跡,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得不承認,其處理手法比《蘭亭序》高明許多。

    (《夏熱帖》)

    3、章法。《韭花帖》有意拉開字距與行距 ,是其章法的最大特點。這類章法非常適於表現蕭散閒適的精神意趣,董其昌從此帖受益較多。 清代劉羅鍋可能也是受其啟發,其字雖肥,但寬鬆的字距和行距卻讓其並不顯得臃腫。

    二、臨習此帖,要注意以下要點:

    1、認真揣摩作品的風格意境,深刻感受“無意於佳乃佳” 的創作理念。楊凝式被認為是“尚意書風”的開山鼻祖,其多變的書風給了宋代書家很多啟迪,學習《韭花帖》時要去掉一些瑣碎的事務,心無牽掛,注意領會其書寫性情的理念。

    (《神仙起居法》)

    2、此帖字型介於楷行之間,書寫時節奏不可過快,點畫要交代清楚。

    3、此帖結構以收勢略緊,不可過 於放縱。

    (新近發現的楊凝式《乞花帖》)

  • 4 # 翰墨今香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嗎?好在哪裡,憑什麼被稱為“天下第五行書”?說句不好意思的話,最早看到韭花帖的時候,真沒覺得有多好,那個時候還是上高中的時候,說來已經是30年前的事了。現在回過頭來再看《韭花帖》確實有很多妙處,是當初自己水平有限,沒有欣賞到的。

    一個秋日的午後,楊風子小寐了一會,醒來後突然感到腹中有點餓了,估計是到了下午茶的時候了。這個時候正好有朋友送來一罈韭花,清香怡人、鹹香適口真是來的及時啊。於是,楊老先生拿筆寫下《韭花帖》以筆墨表示謝意。

    楊凝式居住在洛陽,我祖籍也是河南人,小的時候家裡條件不好,父母經常會做一些韭花醬,我們經常是韭花醬夾在饅頭間當菜吃,而現在很多火鍋店裡也會配上韭花醬,很多人都很喜歡這種韭花的味道。

    楊凝式因為年輕的時候不小心說話得罪了權貴,後來就裝瘋賣傻,世人稱他為楊風子。但是,他其實只是裝瘋避世而已。楊凝式的書法對後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五代十國那樣一個非常動亂的時期,還能產生一位這麼偉大的書法家,後世都覺得太難得了。

    《韭花帖》給人一種蕭散簡靜,疏朗空靈之美,董其昌曾經說過:

    “少師(楊凝式)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攲側取態者有殊,然攲側取態,然攲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

    這本《韭花帖》字型屬於行楷書,字間距、行間距都很大,所以說它是布白疏朗、清秀灑脫。

    儘管《韭花帖》在用筆和章法上都跟《蘭亭序》相差很多,但後世認為此帖深得《蘭亭序》筆意,與《蘭亭序》在神韻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黃庭堅曾經賦詩盛讚:

    “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

    《韭花帖》的用筆有蕭散之感,而它的章法佈局,行距、字距拉開到極限,打破了之前行書行距和字距都不是很大的舊格局,而某些字甚至超出了常規的結字範疇,這也是我之前覺得寫的不好的原因。有些字左右錯位或者是上下不齊、或是頭重腳輕,但這一切卻給人一種非常自然的感覺,毫無造作之氣,因此給人一種空靈淡遠之美。

    而後世宋代的手札,多受此帖影響,宋人的行書作品多是行距拉的很開,而且宋人書法更加註重書家情緒的表現,而不刻意字型的工整,建立了宋代的尚意書風。

    後世認為楊凝式在書法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他的存在對後世宋代書法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他是宋代尚意書風的啟蒙者。

  • 5 # 翰墨書道

    楊凝式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非常少。除了《韭花帖》外還有行書《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等幾種從僅存的幾件作品看,楊凝式的書法繼承了顏真卿的屋漏痕的中鋒筆法,更為可貴是他又能食古而化。

    《韭花帖》寫得非常規矩嚴謹,以骨法用筆為主,有《蘭亭序》筆法遺韻。章法疏朗,格調清遠淡泊。

    蘇東坡認為:自顏柳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然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此真可謂書之豪傑,不為時世所汩沒者。

    《韭花帖》在結構處理上最大的特點是疏處軒朗密處不透。特別鮮明的是結構以對角布白的強烈對比,使得作品的意境非常深邃。

    《韭花帖》書法介於楷法和行書之間,整體風格布白疏朗,氣韻清秀灑脫。其神韻與《蘭亭序》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董其昌說《韭花帖》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

    整體上來說,《韭花帖》之好就在於筆法有基礎有個性,結構處理獨居特色。風格自然灑脫同樣也屬於無意於佳乃佳之作。

  • 6 # 鴻鵠迎罡

    《韭花帖》是唐代末年到五代十國時期,著名書法家楊凝式(873年——954年)所寫,是他在深秋某個夜裡感到飢腸轆轆,偶然吃了用韭花做的美食,飢餓感立馬消失,留下了滿滿的幸福感,於是,他有感而發,提起毛筆寫下了總共63字的隨筆,記錄他吃韭花美食的前因後果,以及心理上的感受。

    楊凝式《韭花帖》

    楊凝式身居宰相,可以說是日理萬機,常常廢寢忘食地工作,當他飢餓時,正好遇到了韭花美食並食用,心理上產生的高興、滿足,甚至是感恩之情,肯定很多很多,為抒發這些情感,他自然而然透過書法把它們展現出來了。

    《韭花帖》號稱“天下第五行書”,在中國書法史上有極高價值,那麼,它究竟好在哪裡?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仔細分析,就能找出答案。

    黃庭堅《松風閣》

    首先,書法用筆跟個人的心境保持高度一致,真實地體現了他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態。

    俗話說,書如其人,書法線條是個人心境的外在投射,心裡的喜怒哀樂完全可以從書法線條裡展現出來。

    《韭花帖》用筆緩和、沉著、自然,在章法佈局上,楊凝式刻意把筆畫與筆畫,字與字之間的間距拉大,流露出一種風輕雲淡的恬淡、疏朗和質樸,宛如用真摯樸實的歌謠來歌唱自己此時此刻的真情實感,毫無做作之感。

    王羲之《蘭亭集序》

    優秀的書法作品,歷來都是用筆和心境合二為一的典範,是書法家用書法線條敞開心靈的自我陶醉,品味書法線條的趣味,實際上是在審視書法家的心靈律動。

    前有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用筆灑脫、秀逸、輕靈,完全能看出,王羲之在書寫《蘭亭集序》時,心裡處在一種輕鬆暢快的狀態。

    楊凝式在寫《韭花帖》時,心情同樣處於輕鬆暢快的狀態,在書寫風格上吸收了不少《蘭亭集序》的韻味,不過,他還多了一份閒適寧靜的心理狀態,利用拉大結字,吸收篆隸書體的做法,表現出了悠遠曠達的審美趣味。

    蘇軾《寒食帖》

    再者,楊凝式在書寫《韭花帖》時,無意中開拓了“尚意”的新書風。

    唐代書法“尚法”,宋代書法“尚意”,楊凝式正好生活在唐宋之交的五代十國,註定他是一位承上啟下的書法大師。

    唐代書法家為了追求書法嚴謹、端莊、森嚴的風格,在筆畫結構上,排列得比較緊密,平整,楊凝式組織章法佈局時,跟唐代書法家崇尚“法度”的做法完全不同,把字與字的間距拉大,把行與行的間距拉寬,在疏朗、鬆散中卻凝結成一個整體,體現出一種超靜逸、超然、平和的趣味,這些趣味是唐代書法中不具備的,是一種全新的審美格調,對後來的宋代書法“尚意”提供了一個審美風向。

  • 7 # 北窗軒

    欣賞韭花帖,首先欣賞佈局

    其次欣賞結字

    中宮收緊,充滿緊張感與疏朗的佈局形成對比,更強化了疏闊的氛圍。

    字內的欹側

    字內疏密的對比

    內擫和外拓的對比

    收放的對比,‘秋’、‘花’等字大放,‘乍’、‘報’等字大收,又增強了韻律感

    字組的欹側對比,區域性加強了節奏感

    然後欣賞運筆,這些筆畫美麗的弧度,墨都吃實的,沒有偏鋒的毛刺;連帶的牽絲也引導著視線順著筆意遊動。

    最後還可以欣賞後世的跋文和收藏印(那個時代的彈幕)

  • 8 # 野狐習禪

    題主好,《韭花帖》是五代書家楊凝式的代表作,有“五代之蘭亭”的美譽,被後世評為十大行書的第五。米芾對於前代書家多有微詞,但對楊凝式推崇備至,稱他的書法“天真浪漫”,讚美其字是“橫風斜雨,落紙雲煙,淋漓快目。”米芾的《蜀素帖》也位列十大行書第八,其字深受《韭花帖》筆法的影響。

    《韭花帖》到底好在哪裡?野狐談談自己的理解,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評。

    首先是“無意於佳而佳”

    《韭花帖》是朋友間書札往來的墨跡,不是作者刻意為之的作品,是作者書法功底、才氣、胸次、心情、審美的自然呈現,乃天成之作。

    楊凝式的祖上是隋朝的越國公楊素,他父親是唐末宰相,自己又是唐昭宗時進士,官致秘書郎,總之,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貴族。楊凝式一生主要的時間是經歷了後梁、唐、晉、漢、周,他先後在五朝為官,雖並不順暢,但在那樣的亂世中能全身,也是修行極高啦。

    其次是在書法史上有著“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

    楊凝式的書法深得《蘭亭》三昧,《韭花帖》中的氣息有著《蘭亭序》的那種閒庭信步的悠遊,連筆法上的那種牽絲都很像蘭亭。楊凝式對歐、柳、顏多有學習,《韭花帖》中鋒用筆,篆籀氣象使其字瀟灑中又透出厚實穩重,這裡可看到顏真卿的影子。

    楊凝式並不囿於一家,他能很好地吸收融合各家之長,變成自己的風格。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楊凝式不拘於嚴謹的唐法,書法有著較強的抒發心情的意趣,這對宋代書法尚意的時代風氣產生了極大影響。

    《韭花帖》因為其在書法史上的突出地位而被後世所重視。

    再次就是《韭花帖》本身豐富獨特的藝術特色。

    《韭花帖》在章法佈局上有著明顯的特點:字距較大,行距更闊,整體上疏宕曠遠,簡靜淡泊,有超然物外,遺世獨立的味道。這種章法唐、魏晉的書家都沒有過,楊凝式可謂有開創之功。每次臨習《虢季之白盤》時,我就會想到楊凝式,野狐猜想,他的章法一定是從這裡得到啟發的。

    《韭花帖》用筆和緩,筆氣沉著,結構端穩,風神簡靜。雅逸風流,從容自若之態,大有《蘭亭序》的神韻,難怪黃庭堅作詩力贊:“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

    《韭花帖》也有著端莊凝重的一面,中鋒用筆為主,結字茂密和疏闊交映:“興、忽、賜、盤、葉、報”等字寫得緊奏茂密,“寢、蒙、秋、花”等字比較疏朗輕鬆,“簡、翰,實、察”四字又是上疏下密。結字上還有一個突出的地方就是縱橫的對比突出,對比一下圖片中的“甚、忽”就清楚了。

    “乃、珍、饈、實”等字極有意趣,活潑靈動,化險絕歸端莊……

    楊凝式把結字、筆法、章法、氣息、精神很完美的融合為一個整體呈現了出來,這一切就像白雲出岫,芳花吐蕊,自然而來,沒有人力的做作。

    韭花雖然也可炒食,但大多是做成韭花醬,當佐料來用。我們現在吃涮羊肉也常會用到韭花醬,韭花醬配羊肉當是絕配,遠在詩經時代先民就懂得這樣來吃。“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詩經 七月》)“既有肥羜,以速諸父”(《詩經 伐木》)當然能這樣來吃的自然是貴族了。楊凝式也是用韭花醬來配羊肉吃的,帖子中“助其肥羜”就很清楚的說出了實情,“羜”是五個月大的羊,今之所謂的小肥羊。

    楊凝式午睡起來,肚子餓了,準備吃小肥羊,正好朋友送來了韭花醬,楊凝式吃得舒心,回信答謝友人,如此就有了這個傳世名帖。

    有人認為送的是作為食物可以充飢的韭花,顯然是不甚瞭解此中情況,有人理解成是朋友送韭菜來,這就更錯了,特此說明,作為補充。

  • 9 # 雲隱

    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號虛白,華陰人。楊凝式生活在唐末五代動盪分裂的時代,萎靡不振的世風中,楊凝式卻沉澱了屬於他的獨特書風。《舊五代史》稱“凝式長於歌詩,善於筆札”,《韭花帖》即為楊凝式一筆札作品。楊凝式之行楷《韭花帖》,墨跡麻紙本,屬書札一類,縱 26 釐米,橫 28 釐米,凡 7 行,計 63 字。文章記敘了楊凝式某日午睡起床感覺飢餓,遂食用他人贈送的韭花和羊肉,便誇讚此為“珍饈”,讓他在“充腹之餘,銘肌載切”。《韭花帖》雖抒發個人的一時之感,卻為後世留下了一曲錦繡華章。

    從《韭花帖》整體佈局看,整帖的東北角著墨中重,從東北角至西南角用墨越來越輕,且字間距越寫越寬。全帖佈局似有太陽從東北角升起、輻照全帖之感。這種無心之佈局,卻帶來一種新生之感。這種新生,似楊凝式心中的希望,希望亂世分裂格局的結束,亦是對自己無奈的生活狀態的呼喊。懷抱赤子之心的楊凝式為了存活,壓抑著自己的拳拳之心與痛苦,對於現世的悲愴讓他深感無力。

    “晝寢乍興”四字用墨尤多,中宮收緊,排列緊密,“寢”字點尤中、橫尤細,“宀”下留白,此見楊凝式之用字之俏皮。“稠飢正甚,忽蒙簡翰”中,“忽”字用筆加重,可見在此處,楊氏意外轉為驚喜的雀躍之感。此正如孫過庭所說,“達其情性,形其哀樂”。

    “猥賜盤饗”,“饗”字用筆放輕,楊氏對於這美食的珍惜之意躍然而出。“當一葉報秋之初”句,“秋”字最後一筆尤其舒展,緊接而來的“之初”便蜷縮,“之”字的橫折撇夾角夾緊,似將撇藏進橫中,像頑皮孩童的迷藏。“乃韭花逞味之始”,“韭”與“逞”二字結構緊密,而“花”字似盛開之貌,中間留白部分似花蕊,“花”字上下空白似給花足夠空間盡情盛放。

    如果說前文“之”是孩童在思考捉迷藏該藏何處,那麼此處的“之”便是孩童已然藏好,“之”的撇已無限貼近橫,且於上下留白,與“花”相呼應。“助其肥羜,實謂珍羞”,“實”字架構與前文“寢”遙相呼應又有所區別,“實”字“宀”下“貫”字中心右傾,留白處範圍拉大,居左上方,意在突出楊氏所稱“珍饈”名副其實。

    “充腹之餘,銘肌載切”,“充腹”二字上下留白皆大,楊氏旨在突出吃飽後的愉悅感與滿足感,“之”字與前文二“之”對應,意味著迷藏遊戲的尾聲,孩童們陸陸續續被找到,紛紛出來之貌。

    全文三處提及“之”,書寫方式各有不同,似遊戲,也象徵著楊氏進食韭花、羊肉等美食的過程。楊氏以字的變化表述自己食用的心情,為玄妙之旨,如唐人張懷瓘雲:“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後文“銘肌”與“載切”之間留白空間大,足見楊氏沉浸在韭花美食的餘味中,似要將這種味道融進味覺記憶。

    “謹修狀陳謝,伏惟鑑察”句,“修”墨重於左,而“狀”墨重於右;“陳”字傾左,“謝”字傾右;“伏”字最後一筆拉長放縱,“惟”字右邊蜷起收斂。“察”字作為本帖中第三個出現帶有“宀”的字,充當了平衡“寢”和“實”的作用。

    “察”字下“祭”左上方和右上方分別留白,不偏不倚。這九個字的書寫狀態,置於文末,表明楊氏感惠徇知之心。字型佈局結構呈顯天真俏皮之感,排列似無意,因其自然流露,故顯出有心之筆。正如蔡邕所言:“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宋人黃庭堅尤為欣賞楊凝式之作,其言:“餘曩時至洛師,遍觀僧壁間楊少師所書,無一字不造微入妙,此書蓋當與吳生畫為洛中二絕也。見顏魯公書,則知歐、虞、褚、薛未入右軍之室,見楊少師書,然後知徐沈有塵埃氣。”他認為楊凝式的書法作品有二王遺風,自然妙旨,脫俗超塵,並無塵埃氣。黃庭堅言楊凝式書之有氣,那麼綜觀《韭花帖》,何為其氣?

    清人李瑞清評價《韭花帖》為“筆筆斂鋒入紙,蘭亭法也,思翁以景度津逮平原,化其頓挫之跡”。李瑞清認為楊凝式之《韭花帖》氣韻沉重、筆力雄勁,能化頓挫之氣為昂揚之致。

    唐岱評書畫之氣言:“氣韻由筆墨而生,或取圓潤而雄壯者,或取順快而流暢者。用筆不痴不弱,是得筆之氣也;用墨要濃淡相宜,乾溼得當,不滯不枯,使石上蒼潤之氣欲吐,是得墨之氣也。不知此法,淡雅則枯澀,老健則重濁,細巧則怯弱矣。此皆不得氣韻之病也。”以此觀之,在《韭花帖》中,楊凝式用墨考究,佈局中墨色輕重分配有其新意與個人特色;用筆時而輕快、時而舒緩、時而凝重,濃淡相諧,自然之氣得卷襲來,此所謂得筆得墨之氣也。

    綜觀全帖,《韭花帖》恰有姜夔所言“風神”之氣。全帖架構疏密有致,用墨獨具風格,細細品之,能感受到字裡行間的愉悅之氣、向上的積極之氣、孩童般的天真之氣與直抒胸臆的坦蕩之氣。明人唐志契言:“蓋氣者有筆氣,有墨氣,有色氣;而又有氣勢,有氣度,有氣機。此間即謂之韻,而生動處,則又非韻之可代矣。生者生生不窮,深遠難盡;動者動而不板,活潑迎人。要皆可默會,而不可名言。”所謂生動之氣,既是指作品中的動態美,又是指其作品所呈現的生命力,這是一種創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雙向傳遞,也是生生不息的情感共鳴。

    《韭花帖》中太陽輻照全帖的樣式,帶給觀賞者最真切的生命體會,觀賞者也能觸控到其自然流露的筆氣。字與字之間的大段留白,又使全帖氣韻流動,似在朝陽初生的森林中漫步,能夠看見從林木間隙中灑落的日光疏影,也能嗅到在森林中流動的清新空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雯黑色T恤配淺色牛仔褲巴黎看秀好帥氣,簡單的衣服怎麼穿出高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