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563907151856
-
2 # 廢品之家網
【賣廢品就上廢品之家 您的問題我來回答】
釋義: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白話譯文: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麼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裡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
3 # 一帆風順永遠開心
謝邀
品德乃為人之根本。只有眾人贊好的品德的人,才能服眾。
何為品德,大致為,尊老愛幼,扶危憐弱,不講誆語,誠信守義。
-
4 # 笙簫悠揚
一,首先明三點:一,君子指在上位者。二,小人指在下位者。三,德就正德言,孔子之意也。而惡德之行,其效亦如此。
二,上位者尊貴,人所仰望,亦好議論。其德行風聞,雖一傳為十,傳者好彰顯於己而添油加醋焉。人聞之而敬仰,於是興起善,猶風行草上,而草向風而伏也。
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至成康之時,民風化於善,皆因聖人之德流傳廣也。故孔子此言,乃歷史之總結。
四,聖人為王而有天下,以嫡子繼位,防天下之爭也。然繼承製不能保後世君德,故聖人制禮作樂,使上位君子依禮制行。比如冠昏喪祭之禮行於上,禮雖不下庶人,而庶人效法,所謂上行下效,則民德歸厚矣。是亦風行草偃之方也。
五,上位者正德,影響愈至下愈弱,猶風之末也;愈至後世愈弱,猶風之遠也。故朝代交替,下起不滿之風,而覆舟焉。若上位者惡德,下位者則甚焉,因其應氣質之惡也。
-
5 # 葉好古
君子施行教化,民眾順從教化!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就像是風一樣,而小人的德行就像是草一樣,草上面一起風,就彎腰伏倒了。
當年季康子問孔子這個社會偷盜犯罪的人太多了,都抓起來殺掉好不好。孔子回答他,作為執政者本身掌控著權利,只要你行得正,哪裡需要用殺來制止百姓呢?平頭老百姓就像是草一樣,上面刮什麼風,他就倒向哪裡!
民間有句俗語叫“牆頭草,風吹兩面倒”,這句話往往用來形容那些見風使舵的小人,小人一般是沒有原則與立場的,風吹向哪邊就倒向哪邊,趨炎附勢,捧高踩低不外如是。
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見機行事的,這出於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風向不對了總會去調整自己,不敢去做那個逆風而行的人。
所以,當年毛主席講“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除了用來形容鬥爭不是你勝就是我勝之外,還包含有誰佔了上風,誰就能夠讓民眾追隨。
因此,我們很多時候,作為規則的制定者,或者是執行者,只要上層行得正,坐得直,把控得住權利,法度森嚴的話,就不用去擔心下面的人違背規則,不守規矩。
-
6 # 了悟壺途人生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孔子此語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精英階層對普通大眾所能產生的強大影響,因此,一個國家的社會風氣優劣與文明程度高低,其決定權很多時候往往都是掌握在少數關鍵人物手裡的。所以,弘揚文化、傳播文明的工作,要想開展得有效,首先要去影響那些有影響力的人。
孔子的為政思想,崇尚禮樂教化,反對濫用殺伐,因為“不教而殺謂之虐”(《論語•堯曰第二十》)。而且從人性與文明的深層關聯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第二》)導善與用殺,何本何末,還不夠昭昭然嗎?
退一萬步講,假定“無道”就該殺,那麼是誰令他“無道”的呢?要殺又該先殺誰呢?
-
7 # 顏小二述哲文
孔子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孔子指明德者具有榜樣作用,可以以德服人;第二層含義是,孔子強調為上者想要管控好手下,就一定要保證自己擁有好的品性。
要想準確理解孔子這句話,我們來看看原文。
《論語》中記錄著這樣一段對話: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段對話的大致意思是這樣的:
季康子問孔子一些治國理政的事情,季康子問:“為了成全符合道義的人,我去殺掉不講道義的人,這樣做可以嗎?”
孔子回答說:“治國理政不要殺戮太重,只要您向善,百姓就會跟著您向善。擁有好德行的為上者就如風一般,可以為如草一般的為下者樹立好的榜樣,亦如風吹草必跟著倒一樣,為上者有德行,為下者亦重德行。
1、“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理解的難點在於對“君子”、“小人”的理解從這段話之語境來看,如風一般的“君子”指的是“君主”,而“小人”指的是“老百姓”。如果脫離語境,可能就會生出歧義,認為這裡的“小人”是德性敗壞的人,若按照這種解讀來理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這句話,可能就變味了。
所以,“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之“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在於古代封建制度的地位差別,並非特指人在品性上的差別。
畢竟孔子說這句話的目的是教季康子治國,屬於教君主治理百姓,所以孔子此處之“君子”和“小人”,強調的是“地位差別”。
2、“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的兩層含義(1)有德者具有很好的榜樣作用,可以如風偃草一般,以德服人
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這句話中,以及上下文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將有德者比作“風”,風的特點是“輕柔”,並且具有“導向性”。也就是說,在孔子心裡,有德者定帶有“輕柔”之氣質,對身邊人具有“導向性”。於是,便有了“草上之風,必偃”一說。
其實孔子此舉是在強調有德者如風一般“輕柔”,且具有導向性之“榜樣作用”。
(2)為上者要想管理好為下者,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德行
孔子用“草”來比喻老百姓,我們可以將老百姓看成上下級關係之為下者;同時,孔子又用風來比喻君主,我們可以將君主看成上下級關係之為上者。而孔子這裡所說的“風”,是“德風”,也就是說,孔子認為,為上者要想管理好為下者,自身就要具備高尚的品行,或者說得更加通俗,為上者要以德服人,用自己的高尚的品德,傑出的人格魅力讓為下者心服口服,而不是運用“強制性,威脅性”的方式去壓迫為下者,這樣治標不治本。
也就是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的第二層含義就是,為上者要想管理好為下者,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德行。
綜上所述,要理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句話,就要結合上下文的語境,理解“君子”與“小人”的含義,這裡的“君子”與“小人”僅僅只是代指古代的君主與百姓,是表達一種上下級關係,即“小人”並不是指品行低劣之人。而“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含義之一,是告訴我們有德者如風一般“輕柔”,且具有導向性之“榜樣作用”;含義之二則是,為上者要想管理好為下者,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德行。
-
8 # 大河之北G
意思: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背景:
季康子曾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麼樣?”
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裡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理解:
孔子反對殺人,主張“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會犯上作亂。這裡講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為。那些暴虐的統治者濫行無道,必然會引起百姓的反對。
-
9 # 浩宇同學
這一句出自《孔子•顏淵》,季康子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政事,孔子的回答很直接,治理國家的人的德行比作是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風一吹過,草也一定隨著風的方向倒去。也就是說,治理國家的官員仁政愛民,肯定能得到老百姓的擁護,一旦治理國家的官員以暴制暴,便會讓老百姓也學會暴動,國將不國。
這段話富含著深刻的處世治世哲學,不論用在治理國家上面還是其他行業管理之上,都是行之有效的。
老百姓都知道,上樑不正下樑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虎父無犬子。父慈子孝等等,這也從其他多個層面反映了孔子這句話所蘊含的哲理。
-
10 # 大才21
一、什麼是君子?
先前的君子是指“君王即皇帝”,所來延伸為有地位、有修養、德行之人。比如:大家熟知的“君”臨天下,這裡的君指君王;信陵君、平原君、武安君等。隨著歷史的前進,社會的發展,君子是指有較高的學問、修養、道德、公心的人。比如:廉頗、藺相如、戊戌變法中被殺的六君子、在《新白蛇娘子傳奇》中的許仙也被稱為君子。
二、什麼是小人?
.小人一般是指自私自利,無遠大理想,營蠅苟利,凡事不問緣由,不分是非,有奶便是孃的人,含貶意。
三、君子的特性。
由於君子有理想、有追求、有責任感、有情操,凡事都會講求對錯,對的事自己主動去做,錯的事即使是做了對自已有有很大利益,也不會去做。比如:屈原明知若堅持自己的理想,會給自己帶來貧窮和災禍,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他卻仍然堅持去做。其原話為:“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餘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吾不能變心而不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等。”
四、小人的特性。
上面說了,小人乾的大多是損人利己的事。比如:偷盜、剽竊、甚至,謀財害命之事。
五、君子與小人的較量。
由於,君子乾的事都是受人擁護的;而小人乾的事,是令人憤恨的。因此,他們之間的較量,小人往往是會打敗仗的。
綜上,孔子之說無疑是正確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代表浩然正氣,小人代表雞鳴狗盜,前者無論從什麼方面,都會全面碾壓後者。因此,君子與小人之間的較量,就是貓與老鼠之間的較量。這也是君子能夠流芳百世,小人往往遺臭萬年之故的原因。比如:岳飛與秦檜、包公與陳士美、林則徐與琦善等。
-
11 # 七月流火140400643
此語出自《論語顏淵》篇,原文是: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這裡先說一下季康子,他是魯國大夫,也是當時的魯國國相,也就是魯國政權的實際掌握者,所以他才會向孔子問政。“康”是諡號,“子”是爵位。季康子大約比孔子小一點,比孔子晚去世十一年。
《論語》常常提到季氏,季康子就是當時季氏的家長,季氏與孟孫氏、叔孫氏合在一起,就是所謂的“三桓”,因為這三家的祖先都是魯桓公的兒子。魯桓公在魯國的歷史還是很有名。他的夫人就是有名的“文姜”,是齊國的公主,未出嫁之前,就曾與自己的哥哥,也就是齊國的國君私通。後來,魯桓公與自己的夫人一起到齊國,文姜與哥哥舊情復燃,被丈夫魯桓公知道。魯桓公很氣憤,大約做了對夫人文姜不禮貌的事。文姜告訴了哥哥。齊君便派人把魯桓公害死了。
魯桓公死了之後,他的兒子魯莊公繼位。魯莊公也是娶的齊國的媳婦叫“哀姜”。因為哀姜沒生孩子。魯莊公沒有嫡子,當然庶子有好多。晚年的時候,因為繼承人的問題,產生了很多麻煩。魯莊公有三個兄弟,大叫慶父,次叫叔牙,小的叫季友。
魯莊公希望自己喜歡有兒子繼位,但請叔牙來商量,他對叔牙說:“我覺得自己快死了,我死之後,國家怎麼辦?”其實這是在試探叔牙。叔牙說:“有慶父在,國君不必擔心。”這表明支援國君的兄弟,也就是自己的哥哥慶父接班的態度。這讓魯莊公大失所望。於是,魯莊公又找自己的小兄弟季友商量。季友知道莊公喜歡的兒子是誰,就發誓保他上位。這時,莊公告訴了季友他的哥哥叔牙的態度。於是季友便按莊公的意思,用藥毒死了叔牙。以保太子上位。季友就成了魯國的國相。掌握了魯國的權力。
太子上位之後。慶父與莊公的夫人哀姜私通,一起殺死新君,另立了一位國君。這樣,慶父當了國相,季友逃離魯國。魯國開始了政治上的動亂。
慶父和哀姜立了新君之後,心裡上還是不滿足,一心想要自己上位。於是,又把新立的國君也殺了。這種政漢口 上混亂局面引起華人士大夫的不滿。季友趁機回國擁立新君,併除掉慶父。穩定了魯國的政局。有句成語“慶父不死,魯難不己”說的就是這一段歷史。
慶父、叔牙和季友,三人是親兄弟,為了政治上的爭權奪利,兩位丟了性命。慶父與叔牙雖然死了,但是,他們後代做為魯國公室的血統沒變,大夫的地位也沒有被取消。所以,後來慶父的後代就是所謂孟孫氏,叔牙的後代是叔孫氏,季友的後代就是季氏。三家同為魯國大夫,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統稱為“三桓”。
三桓之間,在內部權利之爭中,可以互相殘殺。但在魯國面對其它大夫之家的權力爭鬥中,三桓又可以結合在一起。因為季友在平定慶父之亂中,立了大功,季氏成為魯國政權的掌握者,到孔子時代,大約一兩百年,好多代了。這時,魯國已經是三桓強,而公室弱的局面了。這與當時周室弱,諸候強的天下大勢是一致的。
把歷史背景解釋清楚了。季康子與孔子的對話就好理解了。季康子問:“如殺無道,以就有道,則何如?”春秋時期,在各國殘酷的政治鬥爭中,骨肉相殘,血腥相殺的事情,屢見不鮮。在做為政治家的季康子看來,他所殺的,一定是“無道的”,所親近的,就是有道的。總之,政治是和殺戮相聯絡的。這顯然與政治觀念不一樣。於是,孔子回答說:“治理國家,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嗎?”顯然,孔子認為為政不能用殺戮的手段。“如果你想為善,自己行善,人民也會跟著為善。君子之德,就像風一樣,百姓之德就像草一樣,風來的時候,草自然會跟隨風的方向。”這裡的君子,說是道德高尚的人也行,說成領導者,行政者也可。二者本就是統一的。孔子的這句話後來成為一句俗語,“人隨王法,草隨風。”只不過後世把君子之德改為“王法”而已。
孔子的政治思想,始終如一的。他所強調的是德治。而不是透過強制的力量。比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強調的是統治者的以身做則,言教不如身教。“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說的意思也差不多。《四書集註》有解釋說:“殺之為言,豈為人上之語哉?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而況於殺乎?”意思是說:當領導的,怎麼能動不動就說殺呢?如果以身做則,老百姓就會自覺的跟著學;如果不以身作則,而是以語言教老百姓,他們就會追問為什麼這樣?不會立刻行動。以殺治民,更是等而下之了。
孔子的這句話,並不難理解。這裡也就不多說了。
最後補充一點,上文提到與慶父私通的哀姜,因為把魯國搞亂了。最後被他娘人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殺死,把屍體交給了魯國。這也是哀姜諡號為哀的原因。
-
12 # 夢辰文學
君子要如風,能提供正確的方向並帶動人民。
小人要如草(小人指的底層人民),能跟隨君子的德風,一起讓社會變得更好。
-
13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語出《論語·顏淵篇》,其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風,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吹到草上,草必定隨風而倒。這是孔子回答季康子詢問治政之事時說的話。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對孔子說的“風”與“草”的關係,是這樣理解的:
1. 作為“風”,為政者一定要正確對待人民群眾,政令、政舉一定要符合民心、民意,人民群眾就會擁護和支援,就會聽話並跟著走。但是,作為“草”,人民群眾不可能無條件地隨“風”倒。古代統治階級正是因為沒有正確對待“草”,所以才有歷次的農民起義。
2.風與草的關係,在這裡是指執政者與人民群眾的關係。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但需要正確的執政者帶領,二者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整體。而執政者只有正確處理好這個關係,才能領導好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活動,推動歷史前進。在這個問題上,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孔子回答不夠明確,我們要正確對待。
嚴正宣告:
-
14 # 命理師陳一宏
《論語》顏淵篇中,季康子給孔子請教了幾個問題,孔子都給作了非常認真的解答。其中就有說起“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下面,我們也來認真的做一個分析解讀。
原文: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是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權臣。他這是跟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孔子就對他說:政這個事情,諧音是“正”,也就是自己立身首先要正。如果你所表帥出來的,是正的,無偏私的,那麼,還有誰敢徇私舞弊呢?此正所謂上樑正則下樑可正,上樑歪則下樑不得不歪嘛。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對於盜之患總是處理不好,於是也跟孔子請教如何是好?孔子說:如果你沒有那麼多貪慾,苛捐雜稅,對百姓索取過多。那麼就算你即使鼓勵去偷盜,也大概大家都不願意去做了。
這個說法看似有些生硬,實則是孔子在埋怨當時苛捐雜稅過重,百姓怨聲載道。很多人飢不果腹,不得不去偷去搶,幹起偷盜的勾當。孔子是看的很明白的,確實根源就在於此,如果大家生活過的去,誰願意去偷去搶呢?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關於為政的問題,再跟孔子請教,說如果把無道胡作非為的人都殺了,只剩下有道德仁義的人,可不可以?孔子說,你為政的話,何必用殺呢?只要你是善的,百姓自然也就善了。因為君子之德行,就像風。而小人的德行,則像草。如果有風吹過,那些小草自然低頭。
孔子的這個比喻,就非常恰當了。畢竟民眾都是底層人,都是跟風的。為政者,若是為民著想,善意對待百姓,那麼百姓怎麼會不愛戴?怎麼會不安心生活呢?
季康子的這個提問,也是很多人的想法,認為說,是不是社會上的壞人都消失了,是不是就全都是好人了呢?這個想法是很幼稚的。其實,凡是做事出格的人,都是事出有因的,可以講都是被逼導致。沒有人願意當壞人當惡人的啦,誰也都想可以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過日子,不要去搞的太辛苦太複雜,這都是大部分人的心聲。
所以,當解釋了孔子的這些話,我們也當像隱隱看到一位非常慈悲的老者,慈愛的看著芸芸眾生。此時此刻,不得不對孔子油然升起無限敬意!
回覆列表
儒家精髓在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勤儉恕等。這是人之為人基本要素,您可以靈活著做到四五七八九十分,但若完全脫離否定任何一個要素,不成人沒人性也,誰也生存不了。這一點要認識清楚。
但是他隱藏著一個道,什麼道?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情感是自發自覺自願的,非強制強迫,一旦強迫必偃之,會有大災難。比如大清朝立法立規,搞愚忠愚孝閉關自大,造就了百年大恥辱等等大禍。
約束自己,事必躬親身體力行,行高尚道德,影響帶動天下人效仿,則天下大治也。君子之德如春夏秋冬四季風,為風德也,風行天下也,其理在倡導教育教化也,不許自己做不到,竟拿公理道義指責批判別人,而為自己的小私利服務,不像話,那誰都不傻,必有災也。那是草德呀!非君子之德也。
必須明確,儒家思想在仁德倡導教化層面,非法制嚴刑強力強迫,那荀子先生商殃先生韓非子先生,取最最低端的基本,損之損損又損,不能再損的立場觀點下,立法律法制治理世界。這叫儒法合一,二三千年規德。
向上三千里有孔孟大道德倡導教化,向下三千里有法家法律法制基本保證。就如現代心電圖一樣,向上一個大彎,向下個大彎,上上下下,證明人還活著,一旦成直線,歸零了,人就危險要死了!趕緊著搶救吧。
不復雜,天地宇宙萬物蒼生,就這麼一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