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隨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對書法的學習有濃厚興趣,刻苦臨摹,而且還形神兼備,可是,經常有人講,一旦進入創作,就跑調,其效果不是很好,甚是苦惱。 個人認為:1、臨摹和創作是兩回事,臨摹只是學習筆法的一種方法,真正要學習的不是一字或一行、一篇,而是要學習每個偏旁部首的用筆方法、形體特徵,特別是形成字型的基本原理,這樣才能把握每個字型的形成和應用。 2、創作方面:通俗講是所臨“字”的運用,同樣的“字”,用在不同的地方,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書法講究的是“筆法、墨法、章法”,所以單字結體還是不行的,臨摹時,要注重每個細節(包括字的大小、字行間隔、墨的濃淡、線條粗細、通篇布控等),琢磨通透你會豁然開朗。
8
回覆列表
  • 1 # 神韻軒書法

    創作時效果不好,涉及到一個轉換的問題。如何從臨摹轉換到創作?

    一,要多背帖,在自由創作時,隨時能提取出來。作為創作素材。

    二,按照一定章法,集字寫成完整作品。

    三,把字帖上的結構、偏旁、部首打亂,重新組合,符合結構原理,風格接近字帖。

    四,要確定一種主帖,和自己的審美主題思想相近,和自己要表達的情緒接近。以後的創作,以它為根基。精神情趣和主帖相近的情況下,再尋求變化。

    五,多作印象臨摹,重感覺和大的印象。

    六,實際創作時,應先有創作構思,確立要表現的主題思想,將平時收積在腦海裡的素材,有取捨的組合起來,以一種統一風格基調來完成

    唐寅《落花詩冊》,瀟灑自如,結構工穩,用筆乾淨利落。線條粗細對比明顯。

    (上圖書法作品為唐寅所書,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為唐寅國畫作品。)

  • 2 # 柏柏刺客

    實際上這就是前輩們常說的“入帖容易出帖難”,學習成績轉換為實踐成果也是要講究過程和方法的。

    首先確認一下“苦苦的臨帖”,到底有沒有成效?每個字都琢磨透徹了嗎?達到背臨的程度?如果沒有,那必須改善學習方法。學書法,僅僅靠數量的積累不一定有質的飛躍。單字都沒學紮實,何來創作可談。

    不過話說回來,僅僅是基礎牢靠,也不能完全解釋題主的困惑。創作階段和學習階段一樣,也是要有過程和方法的。下面結合我個人的學習經歷,給初學的書友們分享一些心得。

    首先嚐試使用比較熟練的字,搞小品創作。比如寫書籤、信箋,字數不多,獨立完整。創作前,用硬筆做個草稿,確認結構,分佈章法,滿意後再正式書寫。這樣會增加創作的樂趣和信心。

    再高階一些的方法,藉助於手機書法軟體,搞一些小型的集字創作。現在智慧手機有很多書法軟體,集字很是方便,可以嘗試一首詩詞,流行語句,這屬於小型的書法創作,除了單字美觀外,章法也很重要,可以網上收集一些字數相當的書法案例,學學別人的章法,借雞生蛋吧。

    有了一定經驗以後,可以嘗試獨立的創作一些作品。事先擬定題材,謀劃章法,對沒有把握的單字重點攻克,反覆推敲草稿,最後調整自己的書寫狀態,甚至“沐浴焚香”,最後一揮而就。

    這個階段,初學者應該意識到在自身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下一步就要有針對性的練習,把學習和創作緊密結合起來,書法是實用藝術,學以致用才是正道。同時在心態上,不要有恐懼心裡,相反應該有巨大的熱情才對。把學習的成果轉換為藝術的成果是我們最大的樂趣,要享受創作過程,珍惜創作成果。

  • 3 # 雲雪書畫

    我是畫畫的,有點抓形能力,臨什麼帖像什麼帖,到了創作時就是兩碼事了,主要是總有自己的習慣!這個不好改。若一會一個樣!那檔案簽字不就沒準了嗎!寫字的人都有這種苦惱。創作從集字入手,慢慢來。

  • 4 # 書法有云

    提問者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是從整篇的描述上來看,更多的是集中在書法的技法方面。

    書法簡單的來講,它包含的筆法,筆勢和筆意三大要素。其中筆法和筆勢是屬於書法中的技巧部分。我們在現實中對點畫的學習,對偏旁部首的學習,以及對字的間架結構以及章法的學習,這些都是技巧在現實中的具體表現。

    而書法的創作,是以書法的技巧為基礎,卻是以書法的神采為主要。若失去的神采,那麼書法就不能稱之為書法,僅僅是寫字罷了。

    而以上提問者所表達的更多的是體現在寫字的這個範疇內。

    我們學習古人碑帖,不但是對他的書體中的技巧進行學習,更重要的是對他的神采方面做到領悟。因此,在臨習碑帖的時候就有說過需要做到“形神兼備”。

    這個“形”指的就是點畫,以及結字和章法方面的形,而“神”主要指的是書法的風格,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流露或者表現,按照佛家的言語來說,就是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書法的創作更多的是在於自身的一種精神方面的體現,我們在剛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基本上會選擇一本範帖當做我們取法的學習物件,而這一本範帖的風格,就是我們所喜歡的,我們後來的學習都是為了在這一種風格上不斷的給他添磚加瓦,直到他的完善。而這一個過程有可能就是我們一生的付出。

    因此,

    簡單的來說,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首先重要的一點就是建立我們的根基,我們以後的學習就是為了這個根基不斷的茁壯成長,如此,即便在不同的時間進行書法的創作,只是顯示我們書法方面的成就所能達到的層次,而不至於出現提問者所出現的那種:臨帖時可以做到一模一樣,但是在創作時沒辦法做到作品的氣脈相連。

  • 5 # 傳承古帖筆法章法的人

    因為臨帖是入門的基礎,是模仿的過程,主要練手練眼和筆畫的準確度,而且臨帖也是一輩子的事。創作則是臨帖加脫帖兩個階段的熟練程度,創作就是成熟的表白。苦苦臨帖則不得法,這是徒勞的,應當找老師指導或觀看別人的作品,模仿別人的作品,慢慢吃透才能創作。

  • 6 # 牧羊如雲

    隨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對書法的學習有濃厚興趣,刻苦臨摹,而且還形神兼備,可是,經常有人講,一旦進入創作,就跑調,其效果不是很好,甚是苦惱。 個人認為:1、臨摹和創作是兩回事,臨摹只是學習筆法的一種方法,真正要學習的不是一字或一行、一篇,而是要學習每個偏旁部首的用筆方法、形體特徵,特別是形成字型的基本原理,這樣才能把握每個字型的形成和應用。 2、創作方面:通俗講是所臨“字”的運用,同樣的“字”,用在不同的地方,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書法講究的是“筆法、墨法、章法”,所以單字結體還是不行的,臨摹時,要注重每個細節(包括字的大小、字行間隔、墨的濃淡、線條粗細、通篇布控等),琢磨通透你會豁然開朗。

  • 7 # 何不問

    自己在寫作品時與臨帖的用紙,用墨不同,書譜雲,紙墨相發,一合也;臨帖臨的很好,章法、結字沿用前人的東西,自己寫作品時,未免章法、結字欠精到。導致自己的作品與臨帖出入很大。解決的辦法,是背臨,所謂成竹在胸,意到筆到。其次,練習到一定程度,平時練字的筆墨最好和寫作品用相同的。以上拙見,與同道共勉。水平有限,見諒!

  • 8 # 麓風軒

    這個問題提得很實際,也很有價值,而提問者自己的解說也有一定見解。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1、現實問題:臨帖容易創作難

    臨帖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只是一種機械地模仿,依葫蘆畫瓢,不需要自己的創造。而自己獨立進行書法創作相對難度就大了,完全是自己設計章法,調動筆墨,以創造新的藝術美感。所以,很多人臨帖不錯,自己創作時候卻效果不佳。

    2、問題根源:創作不好,說明臨帖還未掌握精髓

    對於出現這種問題,一種情況是臨帖還不夠深入,不僅要動手,更要動腦。題主說得很對,臨帖不僅是學習筆法,這只是一個方面,還要臨結構和章法,要學習每個偏旁部首的用筆方法、形體特徵,特別是形成字型的基本原理,這樣才能把握每個字型的形成和應用。要善於發現內在的東西。臨帖理解得越透,掌握的東西就越多。所以,我們建議創作不好,一方面要繼續深入臨帖。

    3、解決途徑:“集字”打通從臨摹到創作的藝術通道

    另一個方面,要學會從“臨”的“用”的轉化,這個有效途徑就是“集字創作”。不要小看這一步,集字的過程實際就是在進行創作,將所學到的筆法、字形結構直接移植到新的位置上去,這個過程需要反覆設計、經營、推敲、錘鍊,以達到最佳效果。可以說,能把集字作品處理好,從事創作基本上不會出現大的障礙。

    總結來說:針對苦苦臨帖而創作效果不佳的問題,建議一方面繼續深入臨帖,不要放鬆;另一方面用心進行“集字創作”,只要把這兩步走好了,很快就能破繭成蝶。

    (本文附圖為《蘭亭序》集字對聯)

  • 9 # 黃河不死

    這是因為臨帖不夠,雖然臨了很多,但是並未掌握精髓。態度,筆法,天分,功夫缺一不可。有人看起來臨了很多,仔細觀看,並不認真,表面上是臨,實際上是自己在寫 。只求數量,不求質量。這種臨帖不過多了個書匠而已。另外書法也講究天分,有人臨了十年貼,有人只寫了一兩年。就超過臨帖十年的人。不得不說任何行當都有天才,不服不行。

  • 10 # 不二齋

    很多人苦苦臨帖,可是一到創作就把臨的貼都忘了,啥也不會了,這是一種學習書法過程中很正常的現象,出現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創作的太少了。

    相對於創作,臨帖可能更放鬆一點,臨帖是照著字帖寫,有一個參照物,相對來說書寫者會放鬆很多,寫起來也比較輕鬆,寫完也很有成就感,書寫的結果一般都能很好的激勵下一次書寫,能夠給書寫者很好的反饋。

    而創作則比較難一點,它既需要動手,還需要動腦,創作之前要找內容、查字典、設計書寫的章法等等,書寫的結果很多時候令書寫者不滿意,還要不斷的修改,一幅新的創作內容往往會耗費作者一天的時間,有時候還不一定能得到好的結果。

    所以二者比較起來,臨帖輕鬆自由,寫完一般也會比較開心,而創作則讓人掉頭髮,寫完還不一定讓人滿意,很多時候讓書寫者沮喪。

    那麼,按照正常的心理,我們肯定會逃避一些困難的事情,選擇做一些多麼簡單的事情,這就造成大部分書法愛好者臨帖的時間很長,而創作的時間相對來說要少的多。

    創作寫不好也是正常的情況啦,所以,創作和臨帖一樣,同樣需要大量的訓練,只有不斷的訓練,才能掌握創作的要領,不斷的提升創作的水平,到最後才能自由的進行創作。

    反之,越害怕創作,越不敢創作,就會覺得創作越來越難,到最後也不能真正的體驗到創作的快樂。

    關於創作的訓練,我給出一下幾點建議:

    1、多做背臨訓練

    背臨就是脫離字帖去背帖,分為單字的背臨、單行的背臨、單頁的背臨和整篇內容的背臨。

    背臨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比如進行單字的背臨,就是寫完這個字以後,合上字帖,把這個字默寫下來。

    背臨的關鍵部分其實是修改,就是你背臨完以後,寫的到底對不對,哪裡出問題了,要和原帖對照一下,把出錯的地方改正過來,然後比著字帖寫一遍,寫完以後再背臨一遍,這樣反覆進行兩三次。

    經過這樣一個訓練以後,你對於這個字的理解就會加深很多,也能提高書寫者對於字帖結構的理解和記憶,下次創作的時候遇到這個字,一般就可以寫個八九不離十。

    背臨和臨帖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背臨可以促進對臨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對臨也是背臨的基礎。對臨和背臨相互結合,才能事半功倍。

    背臨也是從臨帖到創作過度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很多學習書法的朋友沒有經過背臨訓練,直接就去創作,這樣是不合理的,需要背臨來過度一下。

    因為我們現在缺少給人的書寫環境,平時用毛筆的時間太少,需要用這種方法來彌補書寫的不足。

    2、多做集字創作訓練

    所謂集字創作訓練,就是把字帖裡的字集合起來,形成一篇創作內容。

    比如你要用顏體創作李白的古詩《望廬山瀑布》,就先要從顏真卿的《顏勤禮碑》裡面把這首詩的每一個字都找出來,《顏勤禮碑》裡面沒有的字,則用裡面的筆畫把這個字拼湊出來。

    然後把這些字集合在一塊,寫成一幅楷書作品:《望廬山瀑布》,這樣每一個字都來自於字帖,每一個字都有出處,作品的風格取向也很明顯。

    不但進行了創作的章法訓練,也是一種變相的臨帖訓練,對於更好的掌握書寫的技法和更好的記憶字帖有很好的訓練作用。

    一般寫一個字,寫10遍8遍未必能夠記得住,但是用這個字進行一次集字創作的訓練,你就能牢牢的記住這個字,很難忘記,比單獨的臨帖的效率要高的多的多。

    所以,集字訓練對於正式的創作的幫助是非常大大,一個字帖,你用一年的時間去進行100首古詩的集字創作訓練,我敢保證以後你遇到任何古詩都能信手拈來,完全不費吹灰之力,也根本不用查字典,100首古詩的創作真的能讓你把這本字帖瞭解的透透的。

    這在現在的訓練科學上也是有驗證的,平時的臨帖就相當於基礎訓練,集字創作的訓練是有針對性的訓練,是針對你個人情況的訓練,所以訓練的效果才最好。

    這一點其實在體育界得到了很好的運用,比如足球運動員的訓練,就是把整個足球比賽所需要的動作、技能進行分解訓練,然後根據個人的情況,對於掌握的不好的技能,有針對性的加強訓練。這是一種很科學的方法。

    3、多做模仿性的創作訓練

    所謂模仿性的創作訓練,就是去找一幅古代的或者現代的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模仿。保留書寫的章法,只是把裡面的內容替換成你想創作的內容。

    模仿創作在學習其它技能的時候也經常會用到,比如唱歌、繪畫、表演、舞蹈、廚師、設計,甚至游泳、說普通話、相聲等等。

    包括模仿它的章法、墨法和整體的氣息,這種方法可以很好的訓練書寫者對於字的章法和墨法的掌控能力,也屬於以上所說的分解訓練的一種。

    這一步很重要,平時臨帖我們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單個字和單個筆畫上面了,過分的注重書寫的細節就會忽略掉整體的章法佈局。

    透過這樣一個訓練,能夠從整體上了解創作,真正體會一下大師是怎樣處理章法的、看大師是怎樣進行創作的。

    做這個訓練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完全擺脫掉自我,全部按照原作品往裡套,就像套數學公式一樣,不要有任何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想法可以在以後的自由創作裡展現,模仿創作就要百分之一百的按照原作進行模仿,模仿的越想,就說明你對於字帖的理解、對於用筆和章法的理解越深刻,越能在以後的創作中寫出好的作品來。

    比如說你模仿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好的模仿作品讓人一看第一感覺就是《黃州寒食帖》,再看內容發現,原來是一篇蘇東坡其它的散文,這也叫偷樑換柱吧。

    如果你平時在臨帖的過程中,注意了以上三種訓練,那麼創作對於你來說肯定不是一件很難得事情。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多進行創作訓練,每次臨完字帖,都要找一首詩創作一下,檢驗一下自己的臨帖成果,創作並不難,多多練習就好了。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 11 # 千年蘭亭

    讓人想起范曉萱的歌《失控的胖子》,裡面講徐熙娣怎麼吃也長不胖,而自己吃一點就長肉。

    題主的問題正好相反,怎麼臨帖也創作不出好作品。書法中的臨與創是個永恆的話題,也是一個難題。但一旦搞懂了,那恭喜你,你打開了一扇書法的大門。

    能很好地臨帖,那說明你學習能力很強。創作不行,那說明你消化並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不強。建議:

    1、多背帖。依靠記憶來書寫原帖,這能加深你對原帖筆法的理解,加深肌肉記憶,並能讓你逐漸在創作過程中不自信地釋放出這種記憶。

    2、進行字組創作訓練。把原帖中的一些字重新組合成一些新詞,進行創作訓練,逐漸增加字數,直至集字成篇。

    3、學習書法大家臨寫原帖的作品,從書法家的臨作中去理解如何運用原帖中的筆法。

    4、以原帖的書寫風格,試著書寫不同的內容,並與原帖比較並加以改進。

  • 12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臨帖寫不像,創作用不上,出現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之前訓練方法有問題,造成臨帖記不住,脫帖不會寫。

    首先,說一下臨帖問題。正規的系統的訓練套路是,如圖:

    如圖所示,整個訓練過程猶如一條生產工藝流水線,各步驟之間,彼此是工序關係、因果關係、階梯關係。

    由於沒有按照上述〈書法訓練操作規程〉一步一步的練下來,缺少很多必要的技法訓練環節及其操作過程。

    而臨帖又沒有嚴格遵循讀帖~摹帖~臨帖~校驗等小程式,只是單純照著字帖臨寫。由此導致臨帖時,看一眼寫一筆,一個字一個字的摳,像做拼圖遊戲似的,寫完一畫停一會兒,然後再寫下一畫……沒有筆斷意連、呼應顧盼,沒有節奏與速度的概念,說是臨帖,其實是照著範本畫字。

    其次,談一下創作用不上問題。創作用不上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沒有吃透範本精神實質,尤其是對原帖筆法精要、字法特點沒有抓住,也就是沒有記住帖上的字形……導致寫作品的時候,遇到帖上沒有的字,不知道怎麼處理。

    二是,缺少圖中所示第⑨步實際應用練習,以及⑩以後幾個環節。由於沒有專門進行擬作訓練過程,很多技法細節不嫻熟,直接寫作品,跨度太大了。有點急於求成。

    三是,除了無休止的臨帖以外,平時不注重學習書法理論,尤其是書法美學和字外功方面很缺乏,書法創作理念陳舊,臨帖少而且不精研,導致創作能力差……

  • 13 # 快樂書法

    這個問題不但是初學的朋友遇到的問題,連書法老手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

    初學者是因為在臨創過渡環節上,沒有得訓練,臨帖和創作兩張皮;這個現象普遍存在,不是誰一個人的問題。看看網上的影片,許多人照帖臨寫,水平極棒,再看看創作,幾乎判若兩人。

    老手們是學習新帖,想化入原有的作品模式中,增加豐富性,但新的東西一時還融合不進過去已經形成的習慣套路中去,思維慣性和書寫慣性使臨帖和新的創作暫時脫節。

    不管那種情況,都要想辦法,下功夫去解決。

    就我學習書法的體會和經驗,解決的辦法,無法這幾個途徑:

    一,臨帖稍微熟練,就要換新詞創作。這樣,一是促使自己背臨,二是立馬就能驗證出筆法上,結構上,字形上存在的不足和問題,然後有針對性的再臨,再創作,迴圈往復,必然進步快速。

    只臨不創,永遠兩張皮。這一關必須跨過去。也不要把創作看的神聖的不得了,臨幾天帖,把臨帖中所記憶的東西往宣紙上換個詞寫,帖上的東西能加多少加多少,這就是創作。臨創是玩兒老的事,提高進步也是永無止境的事。

    二,網上的集字帖,學篆,隸,楷書,可以直接買來照搬學習。行草書集字帖,章法上絕對有欠缺,直接照搬並不好,需要調整節奏,可以參考,不建議久看久學。要多償試,多學幾種形式。形式上熟練把控也很重要,也是臨創過渡的訓練專案之一。

    三,讀帖,臨帖的時侯尤其是行草書的臨帖,一定要注意帖上字的大小,收放,正斜等關係,並在臨帖時體現出來。臨帖的時候許多朋友會把帖上的字臨的又正又平,大小一律。這是過去多年形成的思維慣性和書寫慣性,在下意識的起反作用。這個問題在臨帖過程中就解決了,自己寫起來就不會再有這樣的問題出現了。

  • 14 # 明智梁一

    很支援《井底員蛙》作者的看法。他把道埋說得比我全面透澈。我只說說仃戀實踐體會。找學《多寶塔》二十八個月寫了不下一了五萬字。提筆寫《岳陽樓記》時那些是《多》帖有償那些吖以在帖上找了麼類似的字不過幾秒鐘存事,至於筆畫潔構筆法這些相似也是自然事。我舉個例《多》帖中“為”字十七個“之”字三十九個不黴雷同廣字頭有十個不同樣寫法何順寫後仃三想不有更深理解。道理看《井》君比我說悟明白透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情不好時,做什麼事情可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