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63353246

    分享下我的感受,最好不要同時學兩種楷書。選定一種,堅持寫上兩三年了再改。建議可以同時練行書或草書、隸書或篆書。

  • 2 # 仁玉書話

    書法學習不需要有基礎,買一本顏真卿《勤禮碑》就可以入手了。最好是有名師輔導一下握筆姿勢和簡單示範幾個字,不能亂寫。初步學習掌握字的結構就可以,不要糾結於細節。

    可以同時練習兩個字帖,但是最好在一個體系之內的,都是寫出結構特點。比如寫顏真卿的《勤禮碑》和《麻姑仙壇記》。

  • 3 # 耕硯堂書畫

    個人認為,一門精足夠,同時學習兩種,心亂手也不會隨意。功底練就臨帖,一門深入最好!

    這些四大書法古人流傳自今都是了不起的大家,各自有自己獨特真功造就。流芳千古自今讓人讚不絕口。

    趙孟頫

    簡介:趙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其父趙與訔曾任南宋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將趙孟頫引見於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讚賞其才貌,兩年後任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元貞元年(1295年),回京修《世祖實錄》。鑑於元廷內部矛盾重重,趙孟頫便借病乞歸。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名滿天下。至治二年(1322年)卒,年六十九,追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諡號“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概述內圖片來源:趙孟頫像為清葉衍蘭繪)

    顏真卿

    簡介: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顏師古五世從孫、顏杲卿從弟,唐代名臣、傑出的書法家。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曾四次被任命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因受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為平原太守,人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起義軍對抗叛軍。唐肅宗即位後,拜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為河北招討使。至鳳翔,授憲部尚書,後遷御史大夫。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遭宰相盧杞陷害,被遣往叛將李希烈部曉諭,凜然拒賊,終被縊殺。顏真卿遇害後,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後贈司徒,諡號“文忠”。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創“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概述內圖片來源:南燻殿舊藏《唐代名臣像冊》)

    柳公權

    簡介: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漢族,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書法家、詩人,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柳公權二十九歲時進士及第,早年曾任秘書省校書郎,併入李聽幕府。於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書,長在朝中。共歷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稱“柳少師”。鹹通六年(865年),柳公權去世,年八十八,追贈太子太師。柳公權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又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他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吸取了顏真卿、歐陽詢之長,溶匯新意,自創獨樹一幟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後世有 “顏筋柳骨”的美譽。傳世碑刻有《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馮宿碑》等,行草書有《伏審》、《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跡《蒙詔帖》、《王獻之送梨帖跋》。柳公權亦工詩,《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詩外編》存詩一首。(概述圖片來源:南燻殿舊藏《唐代名臣像冊》)

    歐陽詢

    簡介:歐陽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梁徵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歐陽詢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於初學者,號為“歐體”。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有書法論著《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 》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 4 # 清齋梅花易術

    這個可以有,主要看自己的興趣,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可作為主要練習的,其他的也可以練習。書法除了勤奮練習之外,更多的是自己的感悟,最終字型的美不能侷限於太嚴格的框架。

  • 5 # 傳承書道袁建華

    完全可以。如果你想成名立萬,有所建樹,終其一生只練一種書體。因為人的時間是有限的,要想把一種楷書寫到造峰登極,達到極限,那需要畢生精力方可錘練。

    而我們大多數人一輩子也不可能成名成家,可選擇多種楷書或行書、草書練習。各門派風格,都有共同語言,不拘一格,融匯貫通。想想武俠小說裡的絕世高手,都是不經意間博雜所長,成為數一數二頂尖人物。

    書法藝術發展到今天,已演變成熟為一項競技運動,透過傳承、引領和發展,將會成為華人、以及世界人民的一大盛事,規模會一次比一次空前。

  • 6 # 墨林自牧

    能不能同時學兩種楷書?答案是肯定的。但有時候利大於弊,有時候弊大於利。為什麼這麼講呢?

    首先,書法到一定基礎?這個基礎是以什麼為標準:是自我淺嘗輒止的基礎還是精益求精的基礎?就是說,自我的要求標準是什麼。正所謂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如果淺嘗輒止的學習,猴子搬棒,一種書體都沒有弄懂,基本的認知都沒有達到,怎麼去學習其他書體?就是學,也是不斷地重複錯誤,鞏固錯誤,貽害無窮。書法的進步,不是時間的疊加,但高超的書法一定是時間的積累。

    如果是一種書體確學的確實不錯,公認的不錯,那你繼續學習,查漏補缺。同時繼續學習其他書體,絕對是有益的,而且是互補的。

    只有具備一定的書法認知能力和書寫能力,同時學兩種書體,才是正向積極的關係,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比如《九成宮》《勤禮碑》,歐楷給人亦剛硬,挺秀,險峻之感,多一分粗細都是失敗,且有一種出離了自然為之之感,似乎有些刻意,歐楷大字不好看。而顏體自然,渾厚,飽滿,肥而不膩,大字很好看。當一種書體確實寫得不錯,再同時學習會有互相促進的作用。這是我的親身感受。

    總之,學習書法沒有捷徑,學習要保持連續性。有的人學書法自娛自樂,有的人想在書法方面有所成就,等等。對書法有多大希望,你就得付出多大努力。書法無期,亦無欺,慢慢學吧。

    隨附幾張自己臨《九成宮》選字(因為我認為不是每一個字都精彩,所以我選臨)和一張行書(練的時間不長),寫得不好,太多不足還在學習中。

  • 7 # 老陳聊書法

    挺有意思的問題,能否同時學習兩種楷書?

    首先,楷書的確有很多種。鍾、王、歐、虞、褚、顏柳趙、何黃等等,還有很多不那麼出名的書家的楷書。要想學不同的楷書,選擇有很多。

    其次,為什麼要學多種楷書?事實上,很多書法名家在學書過程中的確學過多家。比如趙孟頫,學過智勇、二王,學過思陵,學過北海,另外還有歐體、顏體等等諸家。趙孟頫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的學書經歷完全回答了題主的問題,那麼,為什麼要書學百家呢?

    這裡引用一下清朝書家梁巘的闡述來說明這個問題。梁在其專著《評書帖》中提到:“晉書神韻瀟灑,而流弊則清散。唐賢矯之以法,整齊嚴謹,而流弊則拘苦。宋人思脫唐習,造意運筆,縱橫有餘,而韻不及晉,法不逮唐。元、明厭宋之放佚,尚慕晉軌,然世代既降,風骨少弱。”各個時代的書法既有其自身特點也有其薄弱環節,而其後時代者又學而有變,繼續探索和改善。同理,對於每個具體個人的書法學習也是如此,查漏補缺補齊短板,兼收幷蓄參學百家。

    最後,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一下,為什麼楷書會有很多風格相近或迥異的諸多名家?誰的楷書最好或者楷書有沒有一個評判標準來一較高下?這樣的思考會帶來對書法的更深層次的反思,也許能夠引導我們走向書法的本質。

  • 8 # 培培1898

    不但可以,而且必要。如同時學習歐、顏;如同時學習魏碑中的《張猛龍碑》及《張黑女墓誌》等等。是以比較為出發點,有比較才會有鑑別!根本在此。不須扯東拉西說些天花亂墜無用之言。

  • 9 # 桂陽書畫研究院吳章帥

    作為一名書畫愛好者,我來談談這個問題,個人拙見,望批評指正

    書法有了一定基礎,我認為這個基礎應該是楷書基礎,理由如下:

    楷書又稱正書,真書,是我們最常見也是最常用的一種字型。學習書法,尤其是毛筆書法,楷書是一個很好的入門字型,字型方正,易識別。也符合廣大人民的大眾審美!

    有了一定的基礎積累,那應該對中國曆代有名的楷書碑帖有所瞭解。不同碑帖有不同特色,不同風格,選帖時也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但是我們不能一味地去照著一本字帖去寫,為什麼呢,下面用例子說明:

    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的行書作品—《祭侄文稿》更是被後人稱之“天下第二行書”!楷書代表作有《顏勤禮碑》、《多寶塔碑》…等著名碑帖,但是你可曾知道他卻師從初唐著名書法家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大字陰符經》等碑帖也是他的著名代表!

    所以我們學習書法不能僅侷限於某種字型,某種字帖,而是更應該取諸家之長,補自身之短,突破在學書路上發瓶頸,並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 10 # 晉唐筆法

    可以,同時學習多重書體並不矛盾,各個書體之間也沒有十分嚴格的界限。學吧,同時學楷書和行草書也沒關係,但最關鍵的是要筆法正確,只有掌握正確的筆法才能進入書法殿堂的大門。

  • 11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前提是,書寫技法基本功必須要扎,而且一招一式都得是正確的、規範的,如果自以為的基礎根本就不專業,甚至有很多技法動作要領是錯誤的,甭說同時學兩種楷書,一種字型(一個帖)可能都弄不明白。所以說,不良的基礎不如零基礎。

    初學者起步入門應該怎麼做?從哪裡入手學起?這個問題事先要搞清楚。

    訓練方法正確與否對書寫技法的專業化程度直接產生影響,也是能否學好書法的重要因素。

    無論學什麼字型,或練習哪個帖,技法訓練方法與步驟是這樣的,相當於操作規程。可以參考一下。如圖:

    △本人教學研究成果

  • 12 # 翰墨書道

    學習書法有一定基礎可以同時學習兩種楷書嗎?

    古人說,一手畫方,一手畫圓,兩不能成。雖然說這並不是絕對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對這種做法熟練,熟能生巧,技法嫻熟,極有可能做到這一點。比如我們常說心不能二用,實際上一些江湖奇人就可以做到心可以二用。當然這是需要透過一定階段的訓練的,甚至相當時間的訓練,然後熟能生巧。

    從題主界定的“一定基礎”看,對於書法技法達不到嫻熟者,最好不要如此做。有一句書友不可能陌生的一句話,三天不練手生。為什麼呢?功夫是練出來的,如果做不到持之以恆,而見異思遷,就不可能打下紮實的基本功夫。學習書法更是如此。

    如果技法不熟,對書法的發展歷史以及各家風格不瞭解,絕對不要去做腳踏兩隻船的事,那樣做,費工費時,吃力不討好。如果學一家書法不同作品到也可以,如果同時學習兩家不同風格的作品,就不行。因為那樣會讓我們處於兩種不同狀態不停的去往復切換。比如同時學習柳公權和顏真卿的楷書就是如此,以下我們試做具體解釋。

    一是兩家的書法的技法不同。雖然說書法的基本技法或一些臨摹能力,包括讀帖或筆法等基礎功夫是相通的,如中鋒技法,但關鍵在於不同書法家的作品,其書法風格不同,甚至一位書法不同階段的書法風格可能也不同,而且,基於其不同風格,有其對應的一些獨具的技法或微妙的用筆感覺。如果我們盲目的去腳踏兩隻船,其結果就會像那隻掰玉米的小猴子那樣,扔了西瓜撿了芝麻而顧此失彼。不同風格的作品其微妙的用筆感覺,用筆速度節奏,點畫線條的輕重變化,甚至起筆、收筆、行筆的造型變化都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這樣我們就可能什麼都學不到。無法紮實掌握一家書法技法之精髓。

    二是無法將技法或字形熟練掌握。我們再臨摹學習一家技法是可以透過反覆的臨摹學習,不斷鞏固這種技法,同時還能夠不斷加深對其作品技法的理解,更深入骨髓的認識掌握這家書法的技法。這就為什麼有經驗的書法家在教學過程中反覆強調要求學生一定要先專精一家的原因。專精一家,透過反覆的不斷鞏固的學習,我們對其技法就容易掌握的更精準嫻熟,透過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營養。對一種技法沒有形成肌肉記憶,沒有練紮實,沒有變成自己的營養,就流失了。因為我們的學習是雨過地皮幹,耳旁風。

    三是我們的精力有限,在同時學習兩種不同風格不同書法作品時,會讓我們耗費一定時間,去做無謂的轉換,而無法專心致志與一家風格或技法。在做無用之功。

    以上是門針對技法基礎不熟者。如果我們已經對一家書法技法一家掌握了,能夠按照其風格特點創作作品。為了更豐富自己書法作品的內涵,是可以再學一些其他書法風格的作品的。但要有主有次。不能洗那個邯鄲學步的主人公那樣,自己原本的功夫還沒有掌握紮實,就盲目的見異思遷的學習其他人的走路姿勢,其結果是原來的方法忘記了,新的又沒有掌握,路都不會走了。

    學習書法因此要堅持先精通一家,然後再去博採眾長,遍閱百家為我所用。這是歷代經典書法家都必須要走的路數。臨摹一定要做到專注一家。

    比如王鐸的楷書,其字形或點畫字形就比較複雜,有多家楷書之筆意但其仍然是在專精一家以後的事,比如王鐸臨摹的《集王聖教序》,就可看做是專精一家之典範,因為其臨摹作品已經足以讓我們做學習取法之範本了。因此對於題主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的看待,不能絕對化。

  • 13 # 漫時光裡小閒人

    可以。書法直白的說就是書寫方法。和做其他事一樣,掌握的方法多了且使用多了,慢慢就會熟能生巧,琢磨出自已真正擅長的技巧。既是書寫方法,最本質的就是字的結構和筆性掌握,寫出的字(不管單字或整幅)讓人看著舒服就是好字。

  • 14 # 西廨七叔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在書法有一定的基礎後,同時學習兩種楷書是可以的。但這裡我不建議題主同時學習兩種楷書,因為練習楷書主要是提高基本筆法和基本結字,兩種楷書雖然風格上有不同,但在用筆和結字上屬於同一大類。如果題主希望同時練習兩種書體,可以嘗試一下楷書和行書或者行草同時練習。這樣,也可以在練習基本筆法和結字的同時,練習筆法和結字在創作中的運用。

    以上個人看法,如果不妥之處,敬請方家、同好雅正!

  • 15 # 木石山房2020

    學習書法單單有一些基礎,還是不建議同時學習兩種楷書。個人認為每種碑體無論是筆法還是字型結構都要掌握非常牢固後,再去學習其它碑體比較好。一種碑體基礎不牢的時候去寫其它碑體很容易互相混淆,最終練出來的字會不倫不類。以上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16 # 孚藏軒

    應當學習多種楷書,取益多師,你才會運筆如神!你只有在體會了多種寫法以後,你才會忽然覺得可以無招勝有招的,自己創設多種寫法。

    並且,除了學習多種楷書以外,你還要多學習隸書、行書、草書,乃至篆書,楷書如果僅僅侷限在楷書,就過於死板了,楷書要帶上隸書味、行書味、草書味、篆書味,才會更有創意。

  • 17 # 老社員

    謝謝提問:書法是上古甲骨文,文化遺傳下來的藝術形式,隨著社會文明,備受歡迎和愛好。學習書法便成為社會文明的一種普遍時尚與標誌。在初學者中,楷書自然是愛好者中先學習的書體。由於楷書字型結構明白,容易掌握字型章法,能為學習其他書體打下良好的基礎。

    基礎就是將臨習的書體能達到得心應手、心手俱精。書法是一門空間抽象的實用藝術,藝無止境,書法大家們能從哲學、美學等方面探索。將符號與線條注入新的內涵才具有生命力與藝術感染力,才能出現具有神韻的藝術作品。

    學好書法須在點畫、方寸之間入手,把握字的形態,線的質感,調整黑白關係。靠書寫者的情緒、意境、趣味及修養,來反映書寫者獨具的“匠心”,和對美學與哲學的領悟。純熟地運用在筆墨紙張上面來體現的。這種基礎是經過堅實長期的修習積澱完成的,過程自然漫長。

    至於能否同時臨習兩種或以上的楷書法帖。基礎如達不到一定的藝術高度,我認為兩種不同風格的楷書書體不要同時臨習,容易相互干擾,造成我們學習的混亂,形不成專精。不容易學到帖子的精神本質,也不純淨,腳踏兩隻船最終掉進水裡。

    正確的方法須先臨一種楷帖:“心不厭其精,手不忘其熟”。沒有三年以上的刻苦訓練是不行的,每一個法帖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纖巧、濃淡、剛健、遒勁、質拙及靈動等法度特點。

    唐初書家孫過庭曾有過論述:“至如鍾繇隸奇,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至絕倫。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縱橫。自茲己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專精也”。

    兩楷同臨練習者也是這樣,如達到專精相當的程度,可選擇有共同特點的法帖有目的的去臨習,去母帖之不足,存他帖之精華。為自己的藝術獨立特性服務。即知平正,不求險絕,即知險絕,就回歸平正。這是入帖與出帖的關係,所以臨帖必須先精一帖,方能達到精入精出,才能讀臨其他風格的楷帖。

  • 18 # 尚意書法

    我從三個方面進行回答。

    首先:要先明白什麼叫一定的基礎。

    其次:要明白“專”與“博”的辯證關係。

    最後:如何把握由“專”轉“博”的時機。

    要先明白什麼叫一定的基礎。

    學到一定程度,基礎就不再是基礎了。比如相對來說,一樓是二樓的基礎,三樓是四樓的基礎,以此類推:很多時候的基礎,是上到一個新境界,那這個境界,就是下一個新境界的基礎。

    一開始,我們的基礎可能是坐姿握筆,對基礎筆畫的理解與練習,還有字形結構的總結,再往後,基礎可能是新筆法、新字型元素的掌握。所以要了解您的基礎是怎樣的基礎。如果還停留在單一書體的臨帖階段,那還不能夠馬上進行新書體的練習。學習一定要先專後博。

    要專到什麼程度呢?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已經說的很明白:“每習一貼,必使筆法章發透入肝膈,每換後貼,又必使心中如無前貼。積力即久,習過諸家之行質,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杼軸矣。”

    下圖是筆者精修的字帖,你能看出幾本帖子?

    只有臨到筆法精熟,消化了原帖的風神,入帖才能出帖。以此為基,更上一層樓。

    要明白“專”與“博”的辯證關係。

    對於由“專”轉“博”,許多古人說的比我明白:清代的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清代的馮武在《書法正傳》中說:“ 學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帖,於結構佈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於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貼中來,然後能成家藪。”

    下圖是筆者春節賀詞草稿。

    但是學書也不能一味的添油加醋,要有自己的東西。古人說: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論書滕語》 中也說:“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現在學書有幾種風氣,其中之一是在一帖的基礎上,疊加其他書體的元素,添油加醋。比如在勤禮碑裡邊加入魏碑筆法,在行書裡邊加入簡牘筆意。這麼做,對於高水平的書法家來說,是錦上添花,相得益彰,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毒藥,是東施效顰。所以還是同樣的話:一開始一定要專,臨一新帖,也一定要專。

    如何把握由“專”轉“博”的時機。

    這個就是老師存在的意義。自己有時候是無法把握轉變時機的,極容易造成剛剛說的“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的情況。“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 古人說,“習古人書,必先專精議一家。至於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後可兼收幷蓄”,若“淹貫眾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來,只為此家所蓋,枉費一生氣力。”

  • 19 # 書法有云

    學習書法有一定基礎可以同時學習兩種楷書嗎為什麼?你的這個問題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有一定的基礎’,應該怎麼去確定?正常來講,我們學習書法是從三種正體字篆書,隸書,楷書,中擇一進行學習。以此來達到初入規範,建立基礎的目的。

    通俗的來講,學習書法,我們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書法根基。基本上,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結合自己的審美和具體情況所選擇的第一本學習字帖,都是把它當做自身書法根基。

    當這本字帖學習的形神兼備程度時。倘若我們將學習的主要目標定位在楷書,那麼在這一個基礎上,我們是可以兼學其他的楷書風格的。這個就是我在上面所說的,關於你所謂的書法有一定的基礎。

    如果你的第一本入門學習的字帖,還沒有達到形神兼備的這個程度,在這種情況之下再去學習其他風格的楷書字型,那麼就很容易讓你的書法根基發生變化。如此會影響你的下一步繼續學習,而這點正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書法學習中根基不牢的現象。

    綜上所述,你所提出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比較清晰了。也就是說,你所謂的書法有一定的基礎,如果這個基礎是你學習的第一本字帖,已經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那麼你完全是可以去學習其他風格的楷書字帖,至於學習多少個都沒有關係,因為不管你學習多少都是為你的書法根基添磚加瓦,如果被你看作書法根基的那本字帖,還沒有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那麼你目前是不太適合去學習其他風格的楷書字型的。

  • 20 # 江天雨秀

    不知道其人的一定基礎是什麼水準?講的是學習,同時學習,我認為不可以。

    學貴於專攻,在學習階段取法乎上。精學得法之後,旁涉其它,是為豐富技能的研究性質,以形成自已獨到的書法技藝。

    而在學習階段一技未成、識法未深時便又鶩涉其它,會不會雜而不精?要知道:學書法旨在精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喜歡喝酒的人到宴席上,都讓別人多喝而自己少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