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人筆記
-
2 # 吳體光—玉墨書法
可以兼學,但一起練的概念不是每天都可以真草隸篆都來一遍,而是每種書體都紮紮實實的臨寫一段時間,然後換一種書體。也可以一日為真,一日作草!從而鍛鍊草書難於的沉著,楷書的飄逸。總之每個人都應該走心的書寫,不斷總結開悟,持之以恆,才能進步!
-
3 # 殘墨修者
個人觀點
楷隸行草一起練
不是神人便是仙
吾練一種已萬難
茫茫人海何處尋
-
4 # 三葉草青青
“術業有專攻”,不建議初學者把楷、隸、行、草書一股腦全練了,容易學成四不像。
三葉草小學時,在學校得獎,獎品是一本字帖。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分不清楷、隸、行、草等書法,只覺得字帖裡的字很好看,就逼著我天天摹字帖。
然而,我摹了三年字帖,字不但沒長進,反而更加難看。老師說學生寫楷書最後,閱卷時清楚美觀,但她看我的字,楷不楷、草不草、行不行,心裡像貓抓一樣,眼睛都要看瞎。
母親為此批評我摹字帖不認真,我委屈得很,卻無法辯駁。自己摹字帖時,絕對是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可就是事倍功半,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大一點了,三葉草才發現,這本字帖裡有幾張楷書、幾張行書、幾張隸書。那時候只知道一頁一頁地臨摹,不曾注意過字型種類。往往一種字型臨摹得剛剛有些熟,勉強能上手時,又開始摹另外的字型。
地基還未完全打好,就被拆了重新建,在不斷的迴圈往復中,地基始終未建好,我的字也就一直歪歪捏捏,活活成了四不像。
印象最深的是,高中時代,三葉草的作文有幸被當成範文發給全班瀏覽,但語文老師當眾點評:“這個字啊,至少扣了5分。”當時,三葉草心裡無比後悔小時候練字東一鋤頭西一鋤頭,字醜,影響是一輩子的。
三葉草以親身經歷告誡大家:無論單純練字還是專門學習書法,剛開始時,儘量只選一種字型刻苦練習。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只有在把基礎打好以後,如果覺得自己還有那個悟性和能力,可以拓展寬度,學習其他字型。
貪多則不得,在當今社會,能將一件事做到極致的人,比什麼都懂卻什麼都不精的人要吃香得多。書法學習亦如此,深耕一種字型足矣。
“書聖”王羲之,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但他能被稱為“天下第一”的,只有《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張旭的狂草冠絕天下、齊白石畫蝦無人能出其右、張大千的山水畫風格獨特……古往今來,成大家者必有專攻。
套用一句俗話,“凡事在精不在多”。書法學習,精是最終目的。多隻是拓展自己,開闊視野,讓自己更精的輔助而已。
-
5 # 枚書書
一、對於天賦高悟性強的朋友
自古就有五體兼修的說法。書法發展至今,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到隸書再到魏碑到唐楷,慢慢的行書、草書。這一個字型演變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書法發展歷程。
從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的演變,就可以十分明確的看出,這五種書體既有不同之處也有重合的地方。篆書線條的柔中有度、隸書筆法的多變飄逸、楷書的法度嚴謹、行書的瀟灑活潑、草書的誇張放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就是在寫完楷書之後再寫行書,頓然感覺下筆歡暢,無拘無束之感油然而生!
二、對於天賦有限者
初學者大多從楷書開始,初學者學習楷書是寫不好的,原因是為什麼呢?控筆能力不行!那怎麼練習控筆能力呢?當然是篆書和隸書。
我曾經也在書法培訓班做過書法老師,學生有初中生甚至老年朋友,大都沒有接觸過毛筆。剛開始毛筆一拿在手裡,習慣性的用使筷子或者圓珠筆的方法執筆,寫起自來也很困難。
我便建議其順帶練習《曹全碑》,控筆能力強了,不僅可以為之後的行書以及草書的線條打下基礎,而且可以在間架結構以及筆法操作上有很大的提升!
-
6 # 西廨七叔
如果已經完成對用筆和章法的基礎練習,可以在主要練習方向的同時,涉獵另外的書體。但不建議在初學階段同時練習幾種書體。
-
7 # 抱庸詩書
初學者學習書法,最好是開小口挖深井,先攻一體,切忌攤大餅,眉毛鬍子一把抓。書法五體,雖義理不悖,但各具情態,初學者重在打基礎,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夯實根基,貪大求全,往往事與願違,一個也抓不住。
書法藝術的修養打磨,就是靠“累積效應”,理論的與實踐的,悟性的與勤奮的,缺一都不可。舉個例子,臨摹是老少都學都用的最常見訓練方法,新手臨帖與老手臨帖,一眼就能看出來。為什麼,線條在那裡,結體在那裡,質感不一樣,力道也不一樣。剛剛接觸書法,技法基礎還不紮實,就開始搞多體同學,這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當然,系統的書法學習,既需要深度,也需要寬度,技多不壓身嘛,而且,透過不同書體的學習,對改善書寫缺陷、克服瓶頸是有益的。比如,學楷的結構打不開,可以透過學碑體來拓寬;結體不好看,可以透過學隸書來強化。但是,這是在書法學習具備一定的基礎之後,至少對一種書體的學習把握已經比較系統和全面。因此,“全面開花”“多頭並進”的學習方法,並不適合初學者。
我從不相信這個世界上存在“百體書王”,即便書聖王羲之,楷書草書雖也很厲害,也僅以行書為冠為尊,又何況普通人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資質天賦也是一定的,以一定的資源、有限的時間,去多體皆學,顯然是違背藝術修養生成規律的。強行為之,其結果也必然是諸體皆能書、實則無一善。比如繪畫圈,鄭板橋的竹,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黃胄的驢,得其一已為大善。書法也一樣,需要專,需要深,而非寬與廣,“百體書王”之說,還是省省算了吧。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
8 # 書法有云
學習書法,楷、隸、行、草能一起練嗎,效果好不好?為什麼?不能一起學,理由很簡單,第一,楷書、隸書、行書和草書這四種字型的筆法各異,結字各異,風格各異。你若一起學豈不是跟廚師將不同性質的食材一起放入鍋中亂燉了嗎?如此哪來的美味。
圖片:元 趙孟頫 洛神賦
一、楷書
以楷書來入門來是學習規範建立基礎。其筆法以“永字八法”為主,大部分講究中鋒運筆,字型以方塊為準,按照不同的書家風格會有不同的差異。
二、隸書
隸書是上承篆書,下啟楷書的字型,我們現在所說的隸書一般是指漢代隸書,其字形以扁為主,長寬之比約為3:2,主要筆畫有橫、撇、捺三筆、橫筆畫最具特色的為“蠶頭雁尾”。
圖片:唐 顏真卿顏家廟碑
三、行書
行書由於其瀟散的風格以及比楷書書寫速度快的特點受大眾所愛,其可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含楷書筆法多的為行楷,含草書筆法多的為行草。其字結體因地因時會有不同的變化。
四、草書
在書法藝術中,若論哪種字型可以更能抒發書家的情感,非草書莫屬。草書可分為:小草、大草(狂草)、章草三種。除了章草其他兩種草書基本可以算是符號來代表文字了,可以說其無形即有型,無法即有法,一起皆在書者。
圖片:明末清初 王鐸《草書杜詩卷》
綜上所述
以上四種字型,四種完全不同的風格,筆法、筆勢、神采均因字型不同而各異,除非你已經達到接近書法家的程度,否則,不走火入魔算是幸運的了。
-
9 # 千千千里馬
中國古代書法家,基本上都是真、草、隸、篆、行諸體兼學的。遠的不說近代書法家都是真、草、隸、篆、行兼學的。
書法都是互通的。並不是我們想象的真、草、隸、篆、行之間存在無法逾越的障礙。
相反,如果楷、隸、行、草一起學,可以更加系統完整地瞭解書法的豐富筆法和內在聯絡。對我們學習書法,會有非常直觀的幫助。
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就精通真、草、隸、篆、行五體書法。所以,他的楷書、行書都很精彩,這也得益於他豐富的書法技法。
柳公權也是精通各體書法,他的楷書裡往往有篆書的筆法。
趙之謙也是真草隸篆行都很精通,所以,他很容易能夠做到碑帖相容,開創一代書風。
我們不能停留在初學書法的認識水平上看書法的學習和研究。以為書法只有楷書,只有楷書寫好了才能寫行書、草書。
書法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一個人要把一種書法學好都非常不容易,何況好幾種書法都要學好,肯定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的。但是,書法學習不可能永遠只學一種楷書或者草書。
學習書法,就是從最低的要求來說,你也要精通楷書和行書。這是最低的要求。
像田蘊章這樣的書法家一輩子就會寫一個楷書,所以,他就不是大書法家,他的楷書也沒有什麼藝術。
只能永遠停留在一般的寫字水平,是學習書法而不能成為大書法家的根本原因。所以,學習書法和學習寫字是不一樣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
就是軍訓和當兵的不一樣的。學習寫字,就像學習軍訓,能學會列隊走步就可以了,但是書法家教學當兵打仗,必須要有實戰的各種本領。
你就會列隊走幾步,那是不能成為一個士兵的。
當然,田蘊章說過,他不想成為書法家,就是想把楷書寫好,這就與成為書法藝術無關了。所以,我們真的無所謂田蘊章是寫字還是寫書法藝術作品。
凡是要想在書法藝術領域成為書法家的,真的需要楷書怕、行書、草書、隸書同時學習。
我需要指出的是,事實上隸書、楷書是一個書法大系統。所以,隸書和楷書是互通的。
學習隸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豐富楷書,對楷書的創新會有最直接的幫助。
這種風格被鍾繇和王羲之發展成為今天的楷書了。
但是,還沒有完全發展成為像鍾繇王羲之這樣一種風格的書法,基本上都成為“魏碑”了。
今天,很多書法家就是在魏碑的基礎上,希望發展出新的楷書來,這是非常有可能的。
假如我們直接在隸書裡面尋找發展楷書的可能,那麼,就會寫出自己新的楷書風格來,那麼,學習隸書,就是楷書創新的一個捷徑了。
所以,學習隸書,除了隸書本身的書法藝術之美,還有對楷書發展有幫助的重要意義,只是我們很多人也沒有什麼書法創新的理想,就隸書學隸書,學了隸書,還是無法改變自己的書法創新。
如果你有很高的書法創新理想,不能不學習隸書。
行書是楷書的快速寫法,也是楷書能夠如行雲流水般書寫的書法。更是日常最實用的書法。我們必須學習行書。
至於草書難度比較大,但是,如果有行書的基礎,學習草書也不是什麼難事。
從理論上來說,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是一個書法體系,因為這四種書法都是統一的。
首先,楷書和楷書非常親近,這個我們就不多說了。
其次,行書和草書都是以楷書為基礎的書法。也是楷書高效率的書法,更多書法藝術美的存在,所以。我們學習書法,事實上也是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一起學習的。起碼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楷書、行書和草書這三種書法。
一個書法家學習書法,如果只有楷書一種,那是不可想象的。因為,我們不是任何條件下都要寫楷書。
那麼,如何把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這四種書法都學會呢?
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是初學者,建議起碼首先學會楷書。
如果楷書臨摹沒有什麼困難了,那麼,再學習行書和草書也就輕鬆很多了。隸書,先學後學都可以。也可以與楷書同時學習。
具體的課程可以這樣安排。(假如是全日學習書法)上午學習楷書,下午學習隸書。這樣堅持一年左右。如果楷書、隸書都差不多了,就可以學習行書、草書了。
特別是在楷書基礎比較好的情況下,一天之內都可以轉換好幾次書法。
例如,我現在有時候就是在一個上午,會練習好幾種書法的。感覺非常好,也都能學好。
雖然,我們這是說書法的臨摹學習。如果要創作自己的風格和特色,最好以一種書法為主。如果自己條件好,能夠學好幾種書法,各種書法都有自己的風格就更好了。
所以,對於楷書、隸書、行書、草書能不能一起學,我的意見當然是,完全可以的。而且,這也是必須要經歷的書法學習過程。
不過,學習書法不要太強迫自己,如果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精力,就不要學得太雜太多。
-
10 # A布袋
學習書法,楷隸行草一起練可以,但結局肯定是寫不好,寫好書法是個功夫,是用時間磨練出來,沒有時間的積累是達不到一定的造詣。很少有某位書法家四體皆通,因為大的書法家,寫著寫著就知道自己更適應那種寫法,並加上苦練。再者書法不同與繪畫,只要識字就能大概看出書法的優劣,所以雖然不是人人書法家,但人人可鑑賞一二。
-
11 # 古靈精怪的熊
應該可以吧,範笑歌老師在十歲前已經在寫五體,有可能就是五體一齊練。
其實任何事都是有可能,只是是否適合自己,如果沒有天賦,就算一生寫一體也成不了大器。若有天賦,十歲前就能寫五體。
-
12 # 滿山開遍映山紅
這得視習學者所處的藝術層次而論;初學者彷彿初生嬰兒,稟賦未全,僅母乳即可滿足,也易於消化,伴其漸長,適時加些輔食也是可行的,倘若不顧實際,山吃海喝,只會積食壅堵,疾病生焉,因此禁忌多般,只宜研習一體一家,以求漸入門徑;當其入了門徑,就得五體兼習以求通曉而為己用,一如壯年求食,只要能夠消化而有益身心健康,雜食之營養更加全面,如是而已矣。
-
13 # 方霞詩書畫聯
首先問一個問題,如果想打一口井,你是找準一點深挖十米出水快還是找十個點每個點挖一米沒有水就另外挖來得快。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學書法亦然。
以個人學習書法的經驗來看。首先找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字型入手,喜歡是學習的動力和支撐,即學習書法的原始點,只有喜歡的事情才可以讓你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在學習中還得找老師指點。用書法學習行業內流傳的一句話來說,學習書法“自學對於自殺”,沒有老師的正確指點,你會把一個錯誤的筆法和字法重複千萬遍,並且還沾沾自喜,不知所謂。
加油吧,書法學習的路上已經越來越多的同行者。
-
14 # 如願以償183430091
能夠一起練。專門練一種很枯燥,很少能夠持之以恆,特別是沒有老師教自己看字帖練的時候,如果只練一種字型長時間得不到提高會煩躁!如果多種字型一起練,更能促進運筆的靈活性,堅持下來的可能性更大。我練楷行草,雖然進步不大,但一直在堅持。
-
15 # 飛鷹94806
學習書法,楷、隸、行、草、篆五體皆學。是針對在書法有一定基礎之上的書者而言,可以五體皆能,必有側重。不可能五體皆精,初學者不可將五體放在一起來學,必分先後。
1、書法是藝術產物,必須精通一體。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書體進行學習,達到一定基礎後方可兼學另一個,以次類推,不可同時進行。反之則無益。
2、學成一種書體,掌握了其筆法、結體、章法後,學習另一個書體,從而加強筆法、運筆精華,加深筆法之韻味。
3、古今書家五體皆能的比比皆是,其必有善長,二王善長行書草書。張旭、懷素善長狂草。歐陽詢善長楷書等。
書法理論上五體相通,相互關聯。但學習時不可放在一起習之,必須一種一種的學,這樣才能使基本功紮實。有了很好的基本功,結合五體筆法方可成就一家。
個人見解,相互交流
-
16 # 神韻軒書法
把一種書體寫得較紮實了,幾種書體兼學也是可行的。
其實許多古代名家行書字帖裡,都巧含了楷書技法,隸書技法和草書技法。有的字用筆相近,有的字結構相近。
所以學習行書時,兼學楷書使筆力沉著。兼學隸書增加古拙之趣,兼學草書增加行書的運動節奏。
如果主攻行書,那麼要分清主次,把大部分時間用在研習行書上,畢竟時間和精力有限。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為王羲之書寫的書法作品。)
-
17 # 海龍愛好寫字
應該先寫楷書。在寫行書。這樣比較好。
-
18 # 讀書耕田人王七
別說四種字型了,我很難寫出兩張一樣的字,不知道算不算毛病!
-
19 # 大方書法工作室
好,特好!各體通會,諸法互滲,但記不住和不會變通者類書奴。
-
20 # 索墨漢
學習書法,楷丶隸丶行丶草能否一起練?我的回答:能!而效果嘛?會因人而異。在傳統國學文化——書法(寫字),楷丶隸丶魏碑丶小篆歸於正書類;行書(含行楷)是在正書的基礎上從速度與轉折處有所提高和簡截;而草書則又細分為章草(是漢隸漢簡所衍生)丶今草(從行書演變並按部首丶象形,形聲等漢字規律性總結的極力簡化)。習學時只要時間丶精力及識別思辯能力能夠企及,兼學互為參融未嘗不可,心得始於處,更易越過藩籬樹己風格。
當然,在初期仍建議從正書著手,紮實基礎後進而行丶草,以免作品不倫不類而飄忽!
回覆列表
我是一人。篆隸草行楷,是不是還少了一個篆書。
貪多嚼不爛,隸草行楷四種書體當然可以一起寫寫,而是要有明顯主次的有選擇的練。提問者說的是隸草行楷,沒有把篆書算進去。
我們當代書法圈一般來說是五種書體,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如果提問者只是忘了篆書,篆書在我們日常生活也確實不那麼常見。
如果提問者故意不提到篆書,說明就有個人的偏好了。
目前來說如果想要入展覽,以前學習隸書可能容易一些,不過最近隸書容易入展的趨勢有了些變化。
比如拿2019年國展來說:共計52620件投稿作品,其中行書12368件,草書11063件,楷書11229件,隸書8647件,篆書5025件。
入展人數資料:篆書部分(共92人),隸書部分(共115人),楷書部分(共246人),行書部分(共280人),草書部分(共220人)。
對照上面的比例隸書是參展和入展比例最低,以2019年國展的資料,在所有書體中按照獲獎比例,楷書是最容易獲獎的書體,接下來是行書和草書,隸書反而是最難入展的書體。
可能是現在取法發生了改變,不要在過度專注隸書。找一塊不知名的隸書臨寫獲得獎項可能不那麼的容易了。
我們當代還是少練隸書,多多練習草行楷。寫隸書的同時花相同的時間寫楷書,你的隸書和楷書都寫不好。
一人有感不知道是不是即將要發生一些改變,我們當代人還是要多多練習草行楷。
推薦練習草行楷,如果現在主攻草書,那麼草書練習的時間一定要佔絕大部分時間,千萬不要平均分配時間。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定要專攻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