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盧教練6

    這個問題我是這麼認為,就事論事的說,漢朝未年為什麼出現諸葛亮這個人物,論軍事,政治都是無可挑替的,這是天意,任何人你的能力在大也改變不了天定,一個將就木的王朝,任何人也無力迴天,另外從古以來,到了歷史發展的緊要關頭,總會有高人出現,諸葛亮是不是歷史罪人,我不加評論,縱觀歷史上一個朝代未完結肯定會有奇蹟之人出現。例如清晚期的曾國番等。

  • 2 # 興海亭

    脫離歷史來評價歷史人物沒有意義。如果諸葛亮是歷史罪人,那麼三國主要人物哪個的手上不沾滿別人的鮮血?沒有一位是歷史功臣。

  • 3 # 靜裡水聲1

    因為諸葛亮橫徵暴斂,窮兵黷武,蜀國人,面有菜色,噤若寒蟬。結果姜維繼續窮兵黷武,造成蜀國亡天下,人口幾乎絕種。

  • 4 # 盤古六道仙人

    我不明白為什麼會這麼問,我也看了一些別人的回答,令我吃驚的是:居然有不少人認同諸葛亮是罪人這種觀點!

    我真無語了。我記得以前也聽不少人說過諸葛亮怎麼怎麼樣,但最多是對其才能和處事方法的質疑,如今居然還有人說諸葛亮是歷史的罪人?

    我看的那些回答說諸葛亮是歷史的罪人的無外乎他造成三足鼎立,延後了曹魏一統天下,讓老百姓多受了很多年的戰亂。

    但是我想反問一句:如果最後一統天下的是劉氏,是漢,那麼是不是現在提問者和那些回答的人就會說曹操、孫權是歷史的罪人了?因為那時候從後世的眼裡看,統一的是劉氏,那麼作為劉氏的敵人自然也是阻礙統一的人。可是歷史真就能這麼判斷嗎?

    關於諸葛亮到底怎麼樣,我也不必細說了,因為已經有一些答主寫出來了,他們總結的很全面。我只想反駁這個問題本身:

    諸葛亮造成三足鼎立完全是為了劉備,亂世之中,各為其主,再加上歷史的侷限性,誰也不會想到什麼迅速統一之類的事情,站在劉備和諸葛亮的角度,他們的三分天下也是為了一統天下,只不過統治集團不同,後世不以他們為正統,也是因為他們沒有成功。如果因此說諸葛亮是歷史的罪人,那麼就是單純的以成敗論英雄,這種言論,根本不靠譜。

    有人還說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徒勞”北伐,延誤了統一。說真的,三國時期雖然分裂但是相對穩定,三國國內老百姓也享受到了太平日子,並沒有像有的答主說的那樣誇張到讓老百姓蒙受戰火之災。而且照那些人的思路,是不是諸葛亮就不該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就該把蜀漢賣給曹魏?要是照這種邏輯,如果秦檜成功把宋朝賣給金,讓金國完成天下統一,是不是後世就不該罵秦檜賣國賊了?

    這種事情換種角度想:如果曹操一家所有人真心扶漢,把劉備接到朝廷里加入皇室,然後奉劉備為尊,一統天下,豈不美哉?可事實上可能嗎?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抱負,只是利益上的衝突導致努力的方向不同罷了,誰都想一統天下青史留名,只不過劉禪最後投降是因為已經沒有努力的意義而已。

    我也和我周圍一些懂歷史的人探討過這樣一件事:三國的故事很精彩,也很有名氣,為什麼歷史教科書上三國時期佔了很小的一個篇幅?得出的答案是:雖然故事精彩,但是就歷史而言這個時期也就故事值得探討,這個時期雖然人口銳減,但是生產力、生產關係都沒怎麼受到亂世的影響,也就九品中正制值得進行深入探討。也就是說就歷史本身看,諸葛亮並沒有阻礙歷史的發展,也談不上什麼歷史的罪人。

    關於為什麼會有這種言論,我覺得主要是人們不再單純的從《三國演義》上看三國,而是多角度看待歷史,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但是這種“歷史罪人”的言論無疑是另一種極端,就像人們拿演義的角度看曹氏一樣,這些人也在拿曹氏集團的角度看劉氏。也許這些人是為了標新立異,也許他們自以為看清了歷史。但是我想送給這些人這樣一段話——

    從後世看前朝,每個人都比諸葛亮強上百倍,但是這就相當於以上帝視角看小說,相當於看過一遍偵探片知道答案之後再回看一遍,根本沒什麼好顯擺的。去掉後世視角,拿掉上帝視角,把我們擺在當時的時代中,我敢說我們中絕大部分人還比不上半個諸葛亮呢。

    說到底還是那話:人各有志,各為其主。都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歷史上罪人不少,但是沒有誰說的上是歷史本身的罪人。如果說諸葛亮都是歷史的罪人了,那麼古往今來除了勝利者誰都論不上英雄了。

  • 5 # 大秦鐵鷹劍士

    阻礙國家統一的人,都是歷史的大罪人。從這個角度看三國曆史,那麼諸葛亮確實是歷史的大罪人。如果諸葛亮安安心心在南陽種地,那麼也不會有三分天下的結局,沒有諸葛亮的輔助,曹操可以消滅劉備、孫權兩股割據勢力,再統一天下也不是難事。漢朝一定不會存在了,但是曹魏政權會以大一統的形式出現,對漢朝的皇族以及遺老遺少來說是不幸的,對天下百姓來說卻是幸運的。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曹魏確實完成了統一大業,但是身處三國時代,誰又能完全保證蜀漢沒有實力統一天下呢?因此諸葛亮只是在做他該做的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 6 # Luzhanxiao

    看到此提問和其他回答,有一部分人的認知羅輯是逆向與無知。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為三國做出了貢獻,同時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人文知識財富。那麼,我們現代人那個有什麼資格、有什麼能力與水平來評價諸葛亮呢?拍拍腦殼、問問心胸肯定是半個人都沒有。只還過是這個社會時代認字的人多了,就提筆張口去評價一個了不起的歷史人物的功與罪。一個人無論是平凡普通還是著名人物以及聖賢誰能完整、完美?非也。

    一個普通人來世,我們教育好了子孫了嗎?,完完全全孝敬了父母了嗎?沒有為社會與他人帶來不便和麻煩嗎?我們不是罪人嗎?別把我們自已的罪乎略不計,確要把諸葛亮這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是非來定罪。我們不可太狂妄無知,那是歷史錯對有天不有人。對諸葛亮我們只有學習於尊重,不要坐在井底觀那一片天!!!?

  • 7 # 曉東筆談

    這個問題猛地一看似乎是譁眾取寵,因為諸葛亮一向是中國人心目中的智慧化身,一直都是作為正面形象出現的,突然這麼評價諸葛亮,很多人在心理上接受不了。

    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從是否推動國家統一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也是有道理的。

    以劉備的角度、以蜀國的角度,諸葛亮是劉備的得力助手、是蜀國的大功臣。但是如果把諸葛亮放在整個中國歷史的角度、放在三國這一歷史時期,諸葛亮的所作所為確確實實阻礙了國家統一、分裂了國家,稱其為歷史的罪人,也是說的過去的。

    我們到底怎麼樣來評判一個人的歷史地位?是歷史的功臣還是歷史的罪人?就要看這個人到底是推動了歷史進步或者是阻礙歷史進步。

    此時,顯然不能把目光限制在一時一地,而要跳出來歷史的長河,放在前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大環境裡來看。

    比如我們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因為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從這個角度他是中國的大功臣;同樣,我們說慈禧是歷史的罪人,是因為慈禧作為掌權者沒有適應近代歷史發展趨勢,阻礙了中國的近代化發展。

    有了這個評判標準,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的所作所為。

    第一,諸葛亮一開始就懷有分裂之心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給劉備的建議就是“三分天下佔其一”,按現在的觀點,妥妥的分裂啊。

    在漢王朝這個中央政權還存在的前提下,諸葛亮公然打出這個旗號,不是分裂是什麼?

    一個懷著分裂國家之心的人,稱之為歷史罪人應該不為過吧!要知道明末吳三桂就是因為引清兵入關,一直被視為歷史罪人。

    第二、諸葛亮逆時代潮流而動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對當時的天下大勢瞭然於胸,不可能看不出曹操勢力最強,統一天下、結束紛爭局面的可能性最大,並且曹操北拒烏桓守疆衛國、大力發展生產得到北方百姓擁呼、招攬人才受到貴族支援、“奉天子以令不臣”號令天下,代表著中央政權,而諸葛亮不僅不為中央出謀劃策,反而投靠地方軍閥割據勢力,支援分裂國家,逆時代而行。

    第三、諸葛亮的行為阻礙了國家統一

    在西晉統一中國之前,曹操統一中國的最好機會就是被諸葛亮等人破壞。

    赤壁之戰前,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在擁有軍事優勢的情況下,如果曹操能打敗劉備、孫權兩大割據勢力,就能結束東漢末年以來的紛爭局面,使天下重歸一統,然而,這次絕好的機會就被孫權、劉備、諸葛亮等人破壞,使得國家的統一被推遲了幾十年,也讓老百姓在戰火中多生存了幾十年。

    第四,諸葛亮在蜀國執政於國於民都不利

    諸葛亮在蜀國執政期間,採取的是“一切為了戰爭”這一國策,窮兵黷武,勞民傷財數次北伐,不僅把蜀國拖入了戰爭這一軌道,也給蜀國、魏國人民也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使兩國人民長期處於戰爭的恐懼之中。史書上也有記載,蜀國亡國時,全國的在冊戶籍總人口不及蜀國建國前益州一個地方的人口數目。

    因此,我們看諸葛亮,要看到他個人的聰明、智慧,要看到他為蜀國殫精竭慮、死而後已,但更要看到諸葛亮始終是為地方割據軍閥服務這一前提,要看到諸葛亮的一系列行為造成的後果確實是阻礙了國家統一、阻礙了歷史的進步,從這個層面來講,諸葛亮確實是中國歷史的罪人,並不是譁眾取寵。

  • 8 # 雅趣991

    不要在胡攪蠻纏,胡說八道,顛倒黑白了,諸葛亮怎麼會是罪人呢,而且還加了個大字,這些胡攪蠻纏,顛倒黑白,不尊重歷史事實的人究竟想幹什麼呢?

  • 9 # 正陽門下991

    諸葛是千古罪人沒錯從漢朝到獻帝氣數已盡諸葛聰明還是被大耳頭所騙了打這興漢室實為自己逆天而上必亡諸葛阻擋了歷史幾十年千古罪人沒錯

  • 10 # 尋人參果者

    諸葛亮是歷史上的大罪人這一觀點有一定道理。

    看看三國後期中國人口的數量:鄧艾率兵兵臨成都城下,劉禪獻城,名冊顯示,蜀國當時只有94萬人口,而魏晉有443萬人口,吳國有230萬人口,遼闊中華大地僅存人口七百多萬。經過東漢末年以來幾十年的征戰,在沒有外族入侵的情況下,漢民窩裡鬥,幾乎鬥到人口滅絕。

    而三國時期最大的戰爭熱愛者就是諸葛亮,在蜀國人口最少的情況下不是休養生息,而是勞民傷財窮兵黷武不斷北伐。因此諸葛亮確實是歷史的大罪人。

  • 11 # 中56657804

    以今天清醒的的目光去評價當時的諸葛亮,確實諸葛亮以中興漢室為偉大事業目標,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顧蜀國相對孱弱的國力,六出祁山。屢啟兵釁,積年無功。徒耗國力。在他臨終之際,還把他的既定方針傳於接班人姜維。姜維繼續十一次兵伐中原。連年征戰,白白耗損國力。百姓不勝負擔,乃至蜀國"民有菜色"。導致擁有富庶之天府,險阻之蜀道的蜀國在三國中最先滅亡。從曹魏出兵到劉禪投降僅僅用了兩個月。魏兵入城,成都的百姓竟然"具香花迎接",說明連年無功的征戰,已到民心怨恨的地步了,但說諸是罪人似乎不妥,忠君是做一個臣子的本份,總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吧,我們今天能夠很清醒的說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但萬一成功了呢?古今中外,以弱勝強,弱國戰勝強國的事,不可能成為可能的事例多了去了,故請別像小孩看電視,什麼人都要分清誰是好人,誰是壞蛋,或罪人這些小孩話題

  • 12 # 文都楊稼

    諸葛亮一生的是非功過?後人各執一詞,贊褒者多,貶低者少,而認為諸葛亮是歷史的罪人?那更要用事實來說話。僅憑個人觀點來說幾句,又怕激怒了“諸葛”迷,免的招惹是非。

    諸葛亮既然真有經天緯地之才,就不該出山,應當當“隱士”。在《三國演義》裡,管輅有多神奇,他能見上南鬥、北斗星君,他能為趙顏祈壽,曹操許以高官厚祿,他皆不受,且管輅口德極好。

    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心態就是蔑視他人,標榜自己。

    諸葛亮聯吳抗曹,吳國出兵出力,劉備大得利益,可他不思感恩吳國,還玩著小伎倆,處處打壓吳國君臣。藉著荊州不還,和劉備一唱不和,當著“老賴”,若好借好還,關羽不死。

    心知“夷陵之戰”勝算概念很小,諸葛亮作為一國軍師,卻放任劉備胡來,那你這個軍師是做什麼的?

    龐統之死、關羽之死、魏延之死都與諸葛亮有關。

    諸葛亮喜歡拉幫結派,馬謖是他的學生。街亭慘敗,諸葛亮殺馬謖是“丟車保帥”,保全自己,馬謖當了替罪羊。

    明知蜀國兵力、物力、財力不濟,還“六出祁山”,實乃是窮兵黷武,每次北伐,都是蜀國軍民的痛苦。

  • 13 # 豫北老崔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已然成為智慧的化身,身在茅廬之中,盡知天下之事。被我們敬仰千年的臥龍諸葛曾幾何時被一些人說成了歷史的大罪人,為什麼會有如此的說法?

    三分天下乃是分裂中原之舉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出山之時,天下已然一分為二,曹操和孫權是最有希望統一全國的諸侯。當時其他諸侯論實力根本不是兩位梟雄的對手,曹操也好,孫權也罷都有統一的實力,不管是誰平滅其他諸侯,最後爭奪天下的只有曹操和孫權。

    此時的劉備只有一城之地,如果沒有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劉備在亂世之中三分天下是及其困難的。

    諸葛亮當時如果加入曹操陣營或者孫權陣營,至少可以加速兩者之中的一位統一天下,統一天下之後,自然沒有三國盡歸司馬家,必然也不會出現五胡亂華的事情。

    而諸葛亮卻選擇毫無作為的劉備,攪動天下,讓天下大亂才讓劉備之流有了可乘之機,以至於三分天下。

    從諸葛亮的關係網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並非一介布衣,諸葛亮可以為了權勢迎娶黃月英,後來蜀漢的作為可見諸葛亮對於權利的渴望。

    三分天下名為助劉備匡扶漢室,實則禍亂天下,讓百姓更加受戰亂的摧殘,三分天下實乃分裂中原之舉。

    窮兵黷武害苦蜀國百姓

    三分天下之後,三位梟雄本來並無戰事,諸葛亮卻讓一向視天下英雄如草芥的關羽守荊州,讓關羽腹背受敵,為一己之私讓關羽被孫權斬殺,致使夷陵之戰爆發。

    作為謀士在夷陵之戰爆發之時卻以防魏為藉口,讓劉備大敗,使得蜀國軍士死傷殆盡。在蜀國國力還未恢復之時,窮兵默武進行北伐,結果幾次北伐都以失敗而告終。

    失敗的代價卻是蜀國魏國兩國百姓飽受戰亂之苦,軍士們死傷無數,兩國軍士不單單只是兩國之兵,他們或許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父親的獨子,嗷嗷待哺孺子的父親,諸葛亮之舉讓多少家庭支離破碎。

    另外,諸葛亮北伐的代價是蜀國百姓的生存的根本,為了北伐不惜重稅讓百姓苦不堪言,如此北伐意義何在。

    還有一點是諸葛亮把持朝政,劉禪成年之後也不放權,此乃不忠之舉。諸葛亮以匡扶漢室為藉口,實則禍亂天下,乃是千古罪人。

    以上純屬強詞奪理,諸葛亮為匡扶漢室鞠躬盡瘁,怎麼可能是千古罪人,只不過一些逆反心理的人在以道德制高點來強詞奪理,顛覆人的認知。

    看似有道理實則譁眾取眾而已,倘若讓百姓受戰亂之苦是千古罪人的話,歷史上流芳萬世之人那個不是千古罪人,有時候為了太平盛世以戰止戰才是良策,同時也是無奈之舉。

  • 14 # 9紫氣東來

    應:說諸葛亮是歷史的大罪人也不為過,天下一分為二時就免不了戰爭,若諸葛亮看準了全國的大勢,助劉備幫曹操滅了東吳,或助東吳滅了曹操讓國家統一起來,少了多少殺戳,諸葛亮幫劉備爭了一席之地,又多出個蜀漢來,自己命名的《蜀漢》,弄了曹魏六分之一的地盤就是漢朝正統,漢獻帝還活著,蜀漢怎麼個正宗,結果呢荊州丟了,劉,關,張為戰爭死了,拖延囯家幾十年的統一,連年戰爭除了死人蜀漢又得到了什麼?

    知己知彼,就蜀漢那點實力能統一國家嗎?反到是劉禪厭倦長期戰爭,少讓他的子民做無謂的犧牲,不做明知不能為而為之的事情,結果呢諸葛亮把自己的生命也搭進去了,要說他偉大真找不出理由,這一統江山的劉伯溫反到不及三分天下的諸葛亮,真是奇了怪了!

  • 15 # 泰山124453211

    少年時代看《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愈看愈崇拜。在閉關自守的中國,四大名著是華人的生活教科書,諸葛亮的粉絲大有人在,從古至今都有無數的人為他唱讚歌。

    隨著閱歷的增長和對歷史的全面分析解讀,人的某些看法會漸漸的走向現實。我們的華人或多或少的都會受三國演義思想文化的影響,當我們擺脫了這些荒謬的思想觀念,對很多問題的理解與看法就會升華為一個新的高度。

    當年我們看三國故事時,被諸葛亮感動的一塌糊塗,崇拜他的智慧,崇拜他的為人,崇拜他的忠心耿耿。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粹,死而後已,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在過去民間流傳的一句話"看三國流淚,替古人擔憂",現實生活中得確是有這樣的人。

    第二諸葛亮論戰術有餘,施戰略偏執。在他的故事中盡是偷機取巧和走捷徑的邪門歪道,什麼"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喻"、"空城計"等等以巧取勝的戰例給後人留下了非常謬誤的榜樣,當今世界就有很多人不安於踏踏實實的工作,而是偷奸取巧、玩弄心計,施展騙術,攪的天下大亂,奸邪當道,誠實難行。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些問題和社會教育無關係,搞陰謀詭計的祖師爺就是諸葛亮先生。

    第三諸葛亮這個人心胸並不寬廣,做為一國之丞相,事無鉅細、事必躬親,不能夠任用人才,培養人才。在三國中,吳魏兩家都是人才濟濟,後起之秀紛湧而出,但諸葛先生治理的蜀國,連一個魏延都不能容,以至於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雖然選了一個姜維做接班人,但是蜀國的格局已經形成一種頹勢的形態,諸葛之後無精英,沒有人才萬事空。以至於後來兵敗如山倒,蜀漢政權傾刻灰飛煙滅。

    其實三國演義中,許多故事都是作者編出來的東西,什麼"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都是別人的故事,是作者羅貫中先生自己的塑造出來的一個偶像,但是這個偶像留給後人的負能量太大了,或許羅貫中先生就是一個千古罪人!

  • 16 # 人者仁義也

    有人說諸葛亮阻礙天下統一是罪人。我想問:

    第一,天下大亂的源頭又是從哪裡來的,是諸葛亮一手弄出來的嗎?

    第二,諸葛亮不幫助劉備反而幫助曹操和孫權就能夠一統天下嗎?

    第一,天下大亂的源頭又是從哪裡來的,是諸葛亮一手弄出來的嗎?

    漢朝末年的天下大亂,四方諸侯割據,民不聊生。這一切的源頭就出在漢靈帝和十常侍的身上,漢靈帝西園賣官,東漢朝廷直接公開宣佈可花錢買到自關內侯以下至光祿勳下屬虎賁、羽林等部門職位;賣官的規定是:地方官比朝官價格高一倍,縣官則價格不一;官吏的升遷也必須按價納錢。求官的人可以估價投標,出價最高的人就可中標上任。除固定的價格外,還根據求官人的身價和擁有的財產隨時增減。與此同時十常侍的宗族在全國擔任官職,所到之處貪財索賄,禍害百姓,以至於天下都要誅殺宦官。而地方豪強掠奪小民,民不聊生,造成大量流民流竄中國的各地。

    當時的民謠說道:“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頭髮就像韭菜,剪了還會長出來,而腦袋就像公雞,割了還會叫,官吏們未必有我們想的那麼恐怖,我們小民從來不可輕視。可見當時的民心崩壞到了什麼地步,但是大批流離失所和被豪強欺壓的農民選擇了太平道,最終爆發了規模龐大的黃巾起義,直接摧毀了漢朝的統治。

    太平道起義被鎮壓,但是漢靈帝仍然不滿足,在皇宮被大火焚燬後,強行徵收起義後經濟被毀壞嚴重的漢朝各地的賦稅,這又導致了流民大批淪為盜賊,太行山中百萬流民組成黑山賊,青州和徐州兩地悠悠百萬農民軍的起義,涼州烽火四起,漢化的羌人和涼州漢人大起義,整個涼州成為叛軍的地盤,河東一帶白波軍流竄,益州的黃巾軍佔領成都。天下早就大亂,烽煙四起。只是很多人沒有看過歷史文獻,只看過電視劇,所以他們根本不知道漢朝末年亂成什麼樣子。

    按照妨礙統一的說法和邏輯,假如你是生活在漢朝末年的一個流民,你就不應該參加黃巾起義,或者在其他地方參加起義軍反抗,最應該做的是在坐在家裡等著餓死。這些流民自己都呆在家裡餓死了,天下怎麼會有戰火和叛亂呢?所以引起流民遍地的宦官,豪強,皇帝都應該呆在各自位置,享受榮華富貴,流民為了天下安定都應該自覺的餓死。

    第二,諸葛亮不幫助劉備反而幫助曹操和孫權就能夠一統天下嗎?

    這就屬於神奇言論了,第一,諸葛亮幫助劉備平定巴蜀,漢中,荊州四郡,護衛一方百姓的安全,之後為天下統一而北伐,所以蜀漢的北伐統一大業就不正確?為什麼曹魏和孫吳不投降蜀漢呢?也是投降同樣是天下統一,這不是一樣嗎?只有曹魏和東吳的統一大業才正確?就是因為蜀漢相比較而言比較弱小?當年我黨小米加步槍就要向美國屈服認輸,不打北韓戰爭???

    第二,諸葛亮去幫助曹操和孫權就一定能夠統一天下嗎?曹操的手下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等等大臣謀士,難道謀略就差了諸葛亮這麼多,這數十個人加在一起都比不上諸葛亮嗎?張遼,張郃,樂進,徐晃,典韋,許褚這些武臣,加在一起也比不上諸葛亮?孫權手下的周瑜,魯肅,陸遜,張昭,江表十二虎臣也比不上諸葛亮一個人嗎?那還會有天下大亂嗎?,諸葛亮組織一個五百人絕對可以統一天下,因為就只有諸葛亮就行了呀,其他人根本沒有用。

    我對於說諸葛亮窮兵黷武,百姓拋棄諸葛亮的說法實在是不好說什麼。因為他們不看歷史記載,所有的一且估計都是臆想,因為東晉時期的歷史文獻《華陽國志》說諸葛亮治理蜀國民眾沒有怨聲,不濫用私刑,去世之後民眾都哭泣十分傷心。

    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而西晉時期的陳壽在編寫《三國志諸葛亮傳》的時候,記載上說道:

    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到現在梁州、益州的百姓,說起諸葛亮,說他的話還在耳邊。即使是棠梨稱頌召公,鄭華人歌頌子產,也沒有像這樣的久。子產和召公都是名臣,賢臣,蜀地百姓如此懷念諸葛亮難道是諸葛亮窮兵黷武讓百姓都愛上了這種感覺嗎?

  • 17 # 雜趣雜論

    三國曆史是後人一直議論的話題,而陳壽《三國志》與羅貫中《三國演義》給後世也造成很大的困擾,《三國志》是正史,是在司馬家族西晉時期撰寫的史作,可能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掩飾了很多我們後世不為人知的事實,《三國演義》是以《三國志》為參考題材撰寫的一部小說題材,肯定很多人物與歷史事件被加以演義,讓小說更具有趣味性。但透過《三國演義》確實把三國時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推向歷史的前沿,讓我們對三國這段歷史評價褒貶不一。

    諸葛亮的人品與治國理念讓後世稱讚不已,為後世流傳。至於說諸葛亮是歷史的罪人,我們應該怎樣去評價這一說呢?到底為何有人會說他是歷史的罪人?

    從政治因素來看待,他阻礙了中國歷史大統一的局面,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延長了戰亂時間,當時的人們顛沛流離,還要遭遇自然災害,人口劇減,加之學術思想的分化,從而遏制了社會的進步發展。

    在諸葛亮的主導下,聯合孫權抗曹,經歷赤壁之戰後基本奠定了三國鼎立雛型,而後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

    八卦下:如果沒有諸葛亮指導的出使江東與東吳結盟,就沒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沒有劉備託孤諸葛亮,就沒有他的七出祁山兵敗而歸,也許曹操早就平定了天下,實現大統一局面。也不會有長達四十年多後領土紛爭,雖然後來被曹魏司馬家族統一建立了西晉,但經歷了多年的戰亂,讓人們也開始厭倦那種顛沛流離的生活,在當時中國任以農耕為主的社會,誰都不願意這樣下去,因此從政治因素來解說的話,他的出現阻止了中國歷史的社會發展,甚至是倒退。所以有人評說諸葛亮是罪人也不為過。

  • 18 # 水一白聊歷史

    諸葛亮罪人一說的邏輯是怎麼來的呢?可以先看一下下面這張圖。

    諸葛亮跟隨劉備之前,劉備捱了不少的打,此時只是投靠在劉表手下,屯兵於新野的一個寄人籬下之君而已。但是,諸葛亮卻強行三分天下,結果司馬篡魏,併吞天下,建立晉朝。

    然而晉朝卻是一個毫無風骨的國家,把中原大地搞了個烏煙瘴氣,最終引外族入侵,以釀五胡亂華之局面。南北朝時代社會之黑暗自不必多說,人口銳減,漢人南遷,無數百姓流離失所、背景離鄉。

    而這一切,都源於諸葛亮逆天改命,將一個羸弱不堪的弱勢力,培養成為三分天下的大國。

    假如,諸葛亮沒有出現,或者諸葛亮追隨其弟投靠曹操,那麼魏將有極大可能一統天下,那樣司馬氏就沒有機會掌控大權,自然也就沒有晉朝。代之以更加給人以暇想的大魏朝,那樣自然就沒有後來的五胡亂華、南北朝並立了。

    所以,諸葛亮就是歷史的大罪人。

    然而,這個評價對諸葛亮來說是不是不太公平呢?按照這個理論,歷史上的戰爭就不應該發生,只要勢力強的一方一聲呼喚,弱勢的一方便望風而降。可是,這現實麼?

    歷史是在無數人、事、物的動態發展中而產生的,不能強加於個體之上。與其說諸葛亮不該出現,不如說諸葛亮不該死守著劉禪,而應篡漢自立,改國策為自保,三分天下的局面反而可以保得更久一些。在國力的競爭當中,經濟、科技、人才都會不斷湧現,那樣所形成的社會也許更加美好強大,也未可知。

  • 19 # 獨秀文苑

    益州疲弊,諸葛亮就是要負責,身為一國丞相,不以百姓國家利益為重。諸葛亮多次北伐,整個蜀國都被他給拖垮了。以數百萬的人口卻要供養大量計程車兵。

    諸葛亮如果真的對蜀國盡忠,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治國上,確保蜀漢代代相傳萬無一失,而不是一心想著伐魏。 三國中蜀漢實力最弱不假,但憑西蜀易守難攻之天險,以諸葛亮之智慧,只要不伐魏,做到偏安一偶,還是綽綽有餘。劉璋無才,在外界虎視西川情況下,卻依然可以憑西川天險與其父穩做西川“軍閥”,足可見西川之易守難攻。

    何況劉璋手下謀士豈可與諸葛亮相提並論,因此只要不出祁山伐魏,蜀漢不至於只傳二代就嘎然而止,從這點來講,加速蜀國滅亡的“罪人”是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行事謹慎,不打無把握之戰。六出祁山,勞師襲遠,去伐比自己強大幾倍的魏國,這不是明智之舉,也和他的謹慎性格不相吻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每次出征,恰逢曹魏內部高層人事變動之際,這讓諸葛亮看到希望,雖然蜀國實力遠不如魏國,但以諸葛亮的計謀,達到以弱勝強也並非完全不可能,晚年的諸葛亮在盡忠的同時,讓人看到更多的是他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

    諸葛亮治蜀,集中體現了專制的特點,所有軍國大事,一人說了算。他為了實現他自己獨斷專行的目的,整天裝神弄鬼,製造個人迷信,樹立起在蜀國軍隊和地方上的絕對權威。為了讓馬謖建立功業,他可以置國家大局於不顧,派他去守街亭。他為了讓他的弟子——唯唯喏喏的姜維順利接班,竟然以莫須有的罪名,設計殺害魏延,實在是卑鄙之至。正是使用了這些下三濫手段,又加上諸葛先生對誰也不放手,不放心,所有事情事必躬親,使蜀華人才匱乏,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也就順理成章了。

  • 20 # 故事學說

    歷史上只有一個諸葛亮,但在我們眼中卻有千千萬萬個諸葛亮,今天來說的這個諸葛亮就是“歷史的大罪人!”

    我們來看看曹操的《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自董卓亂政後,諸侯割據,以討董之名,謀私人之利。開始了三國近百年的戰爭!士兵一生甲不離身,百姓死亡無數,屍橫遍野,幾千裡地都不見人煙,聽不見雞叫,一百個老百姓當中可能也就一個能生存下來!

    東漢桓帝永壽二年,全國總人口已經達到五千萬多人。而這近一百年的仗打下來,三國總和人口只剩下了一千六百萬,只有之前人口的三分之一。

    這就是東漢末年的慘狀,戰爭給國家帶來的危害實在太嚴重了!在此危急關頭急需要一個有能力的人站出來,能給國家帶來統一,給社會帶來穩定,還百姓一份安寧!

    曹操以“光復漢室”為己任,在《三國演義》中也講述了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敗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荊州已降,劉璋欲歸,各路諸侯望風臣服;只剩江東之地沒有收復!

    “赤壁之戰”前的曹軍“士氣高昂,”哪怕是飽受病痛的折磨,也期盼著這一戰的結束能帶來太平!江東上至百官,下至平民,更不想面對戰爭,降曹聲一片!

    可是事與願違,諸葛亮阻礙國家統一,提出“聯吳抗曹,”給孫權底氣,由周瑜領導打了“赤壁之戰。”致使民不聊生的局面火上澆油。導致戰爭持續!

    “夷陵之戰”後蜀漢已經千瘡百孔,諸葛亮窮兵黷武,不思百姓疾苦,以“舉國之力”發起六次北伐戰爭,蜀漢的百姓苦不堪言。

    諸葛亮第六次北伐途中病危,臨終前下令,他死後由楊儀帶領伐魏大軍撤回蜀中,讓魏延斷後!魏延不從,想繼續北伐,領軍阻攔楊儀回川,被王平一番話說的魏延部卒棄魏延而歸蜀。已經證明了士兵對戰爭的厭倦!

    只有國家統一,戰爭才會平息。百姓才能過上安定的生活,國家才能得到發展!諸葛亮卻選擇了逆勢而行!

    不思百姓安危,明知蜀漢一統全國無望的情況下!剛愎自用,只為一己執念,做困獸之鬥!堪稱罪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範笑歌的這副草書書法春聯真有魏碑筆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