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聞古知新
-
2 # BBxx2
相濡以沫:現代語屬褒義詞,表示在困境中,用微弱的力量互相幫助。在原文莊子大宗師中屬貶義詞,大體表示與其在不適合的環境中看上去很努力感人地奮鬥,還不如回到其原來(適合其生存)的環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
呆若木雞:現代語屬貶義詞,表示呆頭呆腦的樣子。在原文莊子達生中卻表示大智若愚,不暴露自己的實力,後發制人的意思。是褒義。
朝三暮四:現代語中為貶義詞,表示說話不算數,無信用。但在莊子齊物論中卻表示,在總體不變的情況下,換湯不換藥的分配方案。是中性詞。
-
3 # 教育學小生
這個必須要來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孔子要是能在墳頭裡玩手機,看到現在的人把這句話解讀成“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我要不為自己謀私利,老天爺都看不順眼”這種意思,孔老夫子能氣的從棺材裡爬出來罵你們這群不肖子孫。
我真的強烈建議中學語文課本里《論語十則》加上《論語》中的“為己之學”。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為在這裡是二聲,為己意思是修養自己的品格,是修身養性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古時候學習的人主要目的是修養自己的品格。現在的人學習則是為了炫耀。
為己一直就是修養品格做個君子的意思。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說如果你不修養德行,天地都不答應。
重讀論語吧。
重新撿起來我們的國學吧。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啊。
還有
無毒不丈夫……
人家是說無度(度量,氣度)不丈夫…………是說男人胸懷寬廣……
還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根本不是要一刀兩斷,而是希望女兒在婆家過得好……不用被休……
還有小姐……
原本真的很軟糯動聽的稱呼,一聲敢問小姐芳名,撩的不要不要的,現在……emmmmm.我真想撕了那個第一個叫小姐的。
真的不知道為什麼美好祝願的東西都變了味兒……
而原本騷裡騷氣的反而受追捧了………
譬如姬妾……那種上不得檯面的胚子,古時候地位很低的,良家女兒都寧為窮人妻不做富人妾的,圖的不就是名正言順?那些不得不做小伏低的都有苦衷,叫做逼良為娼,是被逼的,不是很理解為什麼現在不要臉的貨色都以當小三為驕傲……拽的二五八萬的一副我是寵妾寵妃姨太太的樣子……放在古代你死了都不能入祖墳的哎……你生的娃娃都要喊主母一聲母親哎……主母有權利直接抱走你的孩子養哎……規矩大一點的家族裡面,正妻死了也是要另擇好姑娘續絃,一個妾室別想取代主母哎……
小三兒不懂也就罷了,男人也不懂,我表示你們偷情都不是在傳統文化的指揮下偷情……
說太多了……
哎……泱泱華夏五千年的傳統啊……
瞅瞅都糟蹋成啥樣了……
日常吃著二兩的大米飯操著六十億人口的教育問題的心……
以上
-
4 # 高梁美酒
現在的許多文學作品及口語中,人們常以“徐娘半老,風韻猶在”的成語,來形容雖然容貌和身材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其氣質和風韻依然優雅美麗、對男人仍富有較大吸引力的女子。但在歷史上,這個成語的意義卻與現代詞義大相徑庭,並非褒義。
徐娘半老這個成語出自《南史.后妃轉下.梁元帝徐妃》。“柏直狗雖老能獵,蕭溧陽馬老猶駿,徐娘雖老尚多情。”
徐娘指的是南北朝信武將軍徐緄之女徐昭佩。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蕭繹的妃子。隨著歲月流失,年齡的增大,徐昭配引以為傲的青春容顏終究抵不過歲月的蹉跎。濃妝豔抹,刻意打扮也難留昔日芳容。雖是正妃也漸漸失寵。她心中有氣,極具嫉妒之心,且生性殘忍,便想盡辦法來報復梁元帝。
因蕭繹瞎了一隻眼晴,為了調侃自己的丈夫,徐昭佩時常畫半面妝,她的理由是一隻眼睛只能看一半。更有甚者,徐昭佩經常酗酒,喝酒後發起酒瘋,常將出酒汙穢之物吐到梁元帝身上。
徐昭佩人到中年後被梁元帝長期冷落,不甘寂寞的她憑著自己的幾分姿色,尋來了情人季江,揹著梁元帝做下了那些下流的齷齪之事。徐妃的種種劣跡如嫉妒、涉嫌殺人、等,特別是出軌,蕭繹知道後忍無可忍,“遂逼令自殺,妃知不免,乃透井死。”
徐昭佩死後,蕭繹仍不解恨,於是“以屍還徐氏,謂之出妻。”把徐昭佩的屍體運回到她的孃家,鄭重其事的辦理離婚手續,與她斷絕一切關係。
由此可見,“隨娘半老,風韻猶在”這一成語曲故,在古代是指女子人到中年,不能忍受寂寞,濃妝豔抹刻意打扮,而做出不守婦道的行為之人,含貶義。
應慎用!
-
5 # 許田218
衣冠禽獸。明代官員服飾,文官的官服繡禽類,武官繪獸類,因此最初稱文武官員為衣冠禽獸,表示對人入仕的一種嘉許,是褒義詞。明後期吏治敗壞,很多官員貪贓枉法,欺壓百姓,再加上這個詞裡“禽獸”二字單獨講是罵人的話,因此逐漸這個詞就演變為貶義詞,指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如同禽獸的人。
-
6 # Jng兔子先生
無奸不商
現在都用這個成語表示自己對商販斤斤計較的不滿以此諷刺,但是實際上這個成語為“無尖不商”,代表之前商人實實在在精英,量米的時候每次都堆的尖尖的給老百姓,是歌頌商人本分經營的,只是被現在誤用。
還是希望大家多瞭解成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
7 # 重名de生物
典型的例子
投桃報李:報答他人的好處,不表示報復。
無所不至:什麼壞事都幹,與“無微不至”有天壤之別。
不知所云:指說話人說得不好,而非聽者不理解。
火中取栗:源自17世紀法國作家拉·封丹的寓言《猴子與貓》,說的是:猴子騙貓取火中栗子,栗子讓猴子吃了,貓卻把腳上的毛燒掉了。比喻受人利用,冒險出力,卻一無所得甚或反受其害。是指比喻被人利用,替人冒險出力,自己卻一無所得。
無冬無夏:被誤用為沒有冬天,沒有夏天,應為無論冬天還是夏天,一年四季從不間斷。
目無全牛:誤用為指一個人看事情沒有看到全域性,應指人技藝高超,得心應手
日月合璧:誤用人們常以為是“日月同輝”的意思。釋義:“日月合璧”指在朔(農曆初一)發生日食,在望(農曆十五)發生月食,即指地球進入太陽與月球之間或者月球進入太陽之間所發生的現象,而並非“日月同輝”之意。
三星在天:誤用三顆星星在天,其實“三星”即指二十八宿之參宿;“在天”則是說始見東方,男女待禮而成。所以“三星在天”指新婚。
-
8 # 問歷史
說道這個,我想說應該就是小鳥依人了。現在很多人都說某某女生小鳥依人,但是你們知道嗎?在古代小鳥依人其實是形容男性的,而且這個詞語的出處是來自一個皇帝和他的男寵,所以現在和古時候也真的太不一樣。
除了小鳥依人,還有衣冠禽獸,現在的衣冠禽獸指的是人不善良,偽君子,做盡壞事,受到百姓的唾罵,但是你們又知道嗎,其實衣冠禽獸在古代是一箇中性詞,而且他代表的是官員。官員按照不同的等級,在他們的衣服上繡著有不同動物,因為衣冠禽獸在最初只是用來代替官員的,後來貪官太多,漸漸的這個詞語就發展成為了現在的意思。
更多的歷史知識,可以關注瞭解哦。
-
9 # 大佬身體裡全是肝
炙手可熱。這個可是有百分之90多的人弄錯。它不是形容一個人或物很有名什麼的,而是形容一個人氣焰或地位太大而不易接近的人。
-
10 # 我不是糖吉柯德
1、差強人意
出自《後漢書·吳漢傳》,這裡面的差是尚、還、略的意思。整個成語連起來就是個好評,是說還算令人滿意。
但現實中不少人只看到了一個"差"字,撈起一頭就跑,認為是在說不滿意。
2、信口雌黃
出自《晉書·王衍傳》,本意是說罔顧事實亂說,重點在於罔顧事實上。但不少人都把它跟信口開河混用,意指胡說八道。
3、不足為訓
出自明朝胡應麟的《詩蔽》,這裡的訓是示範的意思,但很多人都認為是訓誡、教訓。
4、侃侃而談
出自《論語·鄉黨》,本意是指一個人說話理直氣壯,從容不迫。但現實中多用來說某人牛逼哄哄亂吹。
5、萬人空巷
本義是指人多熱鬧,巷子裡面的人都跑出來了。但很多人都以為是在說人少沒人。
-
11 # 西陳陳子
煙視媚行
現在說到這個詞,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李碧華筆下的女子,《青蛇》裡的小青、《胭脂扣》裡的如花等等,或者《金陵十三釵》中穿旗袍抽菸的倪妮。如今的煙視媚行,常常被拿來形容那些魅惑到骨子裡的女子。
煙視媚行出自《呂氏春秋·不屈》:“人有新取婦者,婦至,宜安矜,煙視媚行。” 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樣子。
空穴來風
原指有了洞穴才進風。比喻訊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如今卻被用來指訊息或傳說毫無根據,中學時候的TaTa很疑惑,這隻有空穴才能進風的呀。
炙手可熱
某某是現在最炙手可熱的明星,這句話聽得多了吧?但是炙手可熱出自杜甫的《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這比喻的是權勢大、氣焰盛,使人不敢靠近。
衣冠禽獸
明朝時的官服上都是繡有禽獸的,文官繡禽,仙鶴、鴛鴦、孔雀等,武官繡獸,獅子、老虎等,那時候“衣冠禽獸”表示的是當官的人,屬於一箇中性詞,甚至說是一個褒義詞。但是到了明朝中晚期,官場腐敗,文官貪錢,武官怕死。這個詞才開始演變成現在的意思的。才發現有點離題了,這個詞並不能說是誤用了,而是詞義改變了。
壓軸大戲
“壓軸”本是戲曲名詞,指一場摺子戲演出的倒數第二個劇目。如今通常用來形容一場演出的最後一個表演。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古裝劇中常見的臺詞,但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中“為”是“修習,修煉”的意思;天誅地滅,是並列結構,就是天地誅滅的意思。講通俗一點就是:“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那麼天理難容啊!”如今很多人卻將其解釋成:“人如果不為自己(謀私利),那麼老天都會誅殺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還有很多成語也被我們誤用了。但是很有可能再過不了我們就會將錯就錯地把它們的詞義改掉。比如其實炙手可熱、空穴來風、首當其衝這些詞它們的意思我們是知道的,但是就是會忍不住用它錯誤的詞義造句。
-
12 # 密探零零發
古代有些詞語,被現代人玩壞了,完全偏離了本意,還有一些是大家不明其意,反而是在現實生活中用錯了,還不明所以,很容易鬧出笑話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列舉幾個,供大家瞭解一下。
一、 巫山夜雨,提到這個成語,很多老司機是不是想入非非,各種不可描述的場景湧入大腦呀!實際上,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雲降雨的事,但後來被徹底玩壞了,被用來指男女歡合之事。
二、逃之夭夭,出自《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豔麗。現在,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詼諧的說法。
三、哇塞,最常用錯的一個詞語,原是閩南方言,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在臺灣流行開了。最早傳入大陸應該是在80年代初,首先流行於開放的沿海地區。其中,“哇”就是第一人稱代詞“我”,而“塞”則是一個表示性行為的動詞,大致相當於北京方言中的“肏”等不文雅的詞。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詞語,卻被我們用來表示驚訝之意。各位,你們是不是也用過呀!
-
13 # 楊朱學派
名詞、成語與漢字一樣,承載著華夏文明。但有很多名詞和成語,被我們曲解和誤讀。鄙人今獻拙文一篇,以撥亂反正。
一、朝三暮四。
絕大多數人對朝三暮四的理解是:對伴侶不忠誠,或男子沾花惹草,或女子招蜂引蝶。其實不然。
在道家經典《列子·黃帝》和《莊子·齊物論》中,有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宋有狙(獼猴)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慾。俄而匱焉,將限狙之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山粟),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又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顯然,朝三暮四的含義,被今人徹徹底底的誤讀了。此成語可做兩層解讀:
初級的市井解讀——是指騙人的小伎倆。
高階的深刻解讀——宣揚道家思想和主張:世間一切矛盾對立的雙方:如生與死、貴與賤、榮與辱、大與小等等都是相對的,沒有根本的差別和對立。不如物我兩忘,不言自辯,超凡於是非之外。正如《列子·黃帝》所言:“朝三暮四,聖人以智籠愚,名實不虧,使其喜怒哉。”
正因如此,道家才與爭鳴辯論的諸子百家不同:“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聖人議而不辯”,“大言不辯。”
以上兩種解讀,都是正確的。
二、杞人憂天
我們對杞人憂天的理解是:擔憂太多,瞎操心。
杞人憂天的典故出自道家經典《列子·天瑞》。對此做解讀之前,須回顧一下老子之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如何理解老子此言,鄙人就依據《列子·天瑞》篇,對此做詳盡的解析: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不生不化,生物化物者,此之謂道。
“有形者生於無形。有形者,混沌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混沌。”——此之謂道生一。
“混沌分: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此之謂一生二。
“天地含精,萬物化生。”——此之謂三生萬物。
老子的世界觀就此產生——“萬物莫不遵道循德,莫命之而常自然。”最終,“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
在此篇中,杞人憂天的寓言故事,是對道家世界觀的高度概括:
杞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也。有人聞之,勸其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快。何憂其壞?”杞人大喜無憂也。(眾人對杞人憂天的認知,大多止於此。)
長廬子聞之,笑而曰:“天地,空中之一細物,不得不壞。遇其壞時,豈不為憂哉?”
故事至此,講的是道家的世界觀。天地同萬物一樣,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不得不壞。故事還在繼續……
列子聞之,笑而曰:“彼一也,此一也。生不知死,死不知生,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
故事最後的列子之言,講的是道家的人生觀。天地之崩墜,人之生死,如同四季更替一樣,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死之於生,一往一返。”,“欲恆其生,止其終。惑於數也。”
正因道家有此深刻、豁達的世界觀與人生觀,莊子才會死妻後,鼓盆而歌。
三、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眾所周知,本文不再贅述。此故事顯然是在宣揚人定勝天,自強不息。在那首歌曲《激情飛躍》中,也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上下五千年,龍的香火不滅,
古有愚公志,而今從頭越,
華夏兒女走向世界,
激情飛揚, 我們共創偉業。
所有人皆認為,愚公移山體現了人類征服自然,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實卻恰恰相反。
首先,生死由命,人不勝天是道家的亙古不變的思想。這也是道家與儒家的區別。
其次,《列子·力命》的主旨就是宣揚道家的天必勝人,人不勝天的思想。今天,我們對愚公移山主旨的理解,不但使《列子》一書自相矛盾,還違背了道家思想。
若想真正領悟愚公移山的主旨,必須聯絡《列子·說符》篇,篇中有孟氏二子的故事:
魯國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被齊侯納之,為諸公子太傅。好兵被楚王納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親。
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學亦同。求於施氏,施氏如實相告。
於是,孟氏一子以學術遊說秦王。秦王曰:“當今諸侯力爭,所務兵食而已。若用仁義治吾國,滅亡之道也。”遂宮刑而放之。另一子以兵法遊說衛君,衛君曰:“吾弱國也,大國吾事之,小國吾撫之,是求安之道也。若賴兵權,滅亡可待矣。”遂刖刑而放之。
魯國的施氏與孟氏同樣有二子,同樣分別治學與好兵,同樣遊說諸侯。但卻有完全不同的遭遇。
作者以此故事闡述天道與人事的絕妙天機。
而《列子·湯問》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之志感動天帝,天神幫他把山移走。愚公的成功,就像上面所說的魯國施氏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被齊侯納之,為諸公子太傅。好兵被楚王納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親。愚公與施氏二子的成功,根本原因並非個人努力,而是天命使然。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之後,又有一則夸父逐日的故事,與愚公成功移山不同的是,夸父最終飢渴而死。夸父就相當於孟氏二子,一個被秦王斷足,一個被衛王割掉小雞雞。夸父與孟氏二子的悲慘遭遇,亦是天命使然。
愚公移山和夸父逐日的故事,與《說符》篇中施氏和孟氏的故事主旨是一致的:是闡述天道與人事的絕妙天機。即體現道家生死由命,人不勝天的思想。
若把愚公移山的故事單獨分離,斷章取義,便會誤讀經典。這是讀書為學的大忌。
?
此外,還有一些成語被今人誤讀,不再作詳細解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意為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延伸意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
14 # 遨遊文史世界
1.七月流火
許多人看到流火二字,以為是天氣變熱了。其實,恰恰相反,這裡是指天氣變涼了。
2.首當其衝
錯誤理解:第一個衝過終點,做某些事領先與別人。其實,這個成語是指 首先收到攻擊或災難傷害等。
3.萬人空巷
我靠,有空字,街上都沒人了。大錯特錯,恰恰相反,表示大家都從家出來。可以形容有了盛況,大家都從家裡面出來,往一個地方去。
4.三人成虎
團結就是力量,三個人就像老虎一樣。呵呵噠。三個人說街上有老虎,大家都相信有老虎。比喻說的人多了,大家會把謠言當事實。
5.牆內開花牆外香
6.差強人意
許多人理解為不使人滿意。其實,真正意思為勉強使人滿意。
7.文不加點
表面是寫文章不加標點符號。其實是指寫文章水平高,不需要修改,一氣呵成。
8.鼎力相助
只能形容別人對自己幫助。而不能形容自己對別人幫助。
9.貧賤夫妻百事哀
被人誤用於家裡面窮,所以不開心的事情就多。其實原意是指,作者對自己妻子的思念。
回覆列表
安然無恙。
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禮節性地問候對方,例如,“令尊大人身體可安康”,或者說“久而不見別來無恙”,這裡用到的別來無恙的“恙”字,在我們當下大多人的理解是疾病的意思,那“安然無恙”,自然就是沒有疾病,一切安好。其實這是我們當下對中國漢字的一種曲解,這個“恙”字的本意是表示擔憂。
話說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後,他的兒子太子丹繼位,也就是趙孝成王。由於當時趙孝成王尚在年幼,並不能處理朝政,於是他的母親趙威後便代替他攝政。這趙威後是一個非常有見識而且識大體的女人,她重視民生,體恤百姓,在趙國有著非常高的威望。
∆ 禪意
趙威後剛剛執政不久,秦國就對趙國發起了進攻。這論實力,當時的秦國那正是如日中天,這趙國萬萬不是對手。這迫於這形勢,趙國只好向齊國求救。而齊國呢,則提出了一個讓人難以接受的條件,那就是讓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如此這般才肯出兵相助。要知道,這小兒子可是趙威後的心頭肉,哪捨得讓他離開呢。而此時,大臣觸龍則勸諫道:“您給長安君以高位,賜他大量的珠寶,又把趙國最富饒的土地分封給他,可您是否曾想過,他不曾為國家做出任何的功績,這倘若有一天百年之後長安君那如何以君主來安身立命?您若真的愛護長安君,那此時便應該把他送往齊國,如此日後也好得到華人的擁戴。”
大夫觸龍的這番話那真可謂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句句都說到點兒上,於是趙威後決定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這齊國也沒有食言,出兵幫助趙國解了這秦軍之圍。
不久之後,齊王派使者到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一見到使者便問道:“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注意,這裡的“恙”字並不是疾病的意思,而是表示擔憂。這意思是說,貴國的收成和百姓,都很好吧?
∆ 將軍俑
聽到趙威後的這番話,這齊國使者有些不高興,因為在他的眼裡,國君那乃是天下第一重要之人,這趙威後不問齊王怎麼樣,反而去問收成和百姓,真是有些豈有此理了。於是使者略帶生氣的口吻說道:“下臣受齊王的派遣來拜訪您,現在您不先問候齊王,不把尊貴者放在前面,這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啊?”
而趙威後則是微微一笑,說道:“我不是不明白您的意思。可如果沒有收成,這老百姓怎麼生活呢?如果沒有百姓的支援,那怎麼又會有君王呢?我問候貴國,難道可以只問枝節而忘掉根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