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歷見聞

    漢高祖劉邦以弱勝強打敗項羽奪取天下後,既汲取秦朝無宗室之力可依靠的教訓,又迫於爭霸戰爭獲勝後分封功臣勢力的需要。在建立國家時,採取郡國並行的做法,劃出一部分郡邑作為諸侯王國領地來分封宗室和功臣。

    這樣便出現了王侯與皇帝共天下的局面,對漢帝國的長久穩定構成嚴重的威脅。隨後誅殺功臣王侯的運動,雖然解除了外姓對劉氏江山的威脅,但劉姓王侯勢力對中央皇權的威脅,仍未得到解決。

    這項保障國家長久統一安定的任務,就落到了漢武帝及其父祖三人的頭上。

    其祖父漢文帝以劉邦庶子的身份,透過政變獲取皇位,在血統和程式上都存在問題。劉姓王侯與皇帝共天下的局面,於是逐漸發展為與皇帝爭天下的局面,諸侯王國起兵叛亂的事情開始頻繁發生。這一時期漢文帝對諸侯王只能委屈求全,被動應付。

    到其父親漢景帝時期,經過文景兩代勵精圖治,人民富足,國家強盛,他們這一系的皇位合法性逐漸得到天下人的認可,對心懷反志的諸侯王無需再委曲求全。於是採取晁錯的《削藩策》,“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開始削奪藩王封地,並在隨後贏得平叛戰爭的勝利,廢除叛亂七國中六國的封地,基本消除了諸侯勢力的威脅。

    但是,當時一些“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的諸侯國自以為只要我不造反,你雖是皇帝也不能把高祖皇帝封給我家的爵位隨便擼掉,便在驕奢淫逸之餘選擇性地不理睬中央的政令,形成一種事實上的軟抵抗。漢武帝的推恩令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實行的。

    受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啟發,“推恩令”規定諸侯王的封地由其所有兒子平分,嫡子的唯一繼承權不再被保障。這一法令應該說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與諸侯的庶子們“裡應外合”的效果。這些為數眾多、廣受欺壓的庶子們,終於等來揚眉吐氣的機會,對這樣的皇命表現出由衷的擁戴。

    但事實上,推恩令只是漢武帝大殺招的鋪墊,終極目標是徹底廢藩國為郡邑。這個大殺招美其名曰“坐酎金”,它源自於漢初的《酎金律》,這項律令規定各王侯要按其封華人口數,在每年朝廷祭祀宗廟時,進獻黃金助祭以表達對漢帝國先祖的緬懷和感戴。

    漢武帝透過推恩令激化了諸侯內部嫡庶之間的矛盾,成功將諸侯國化大為小、化整為零,大大降低了實施“坐酎金”的風險。從劉備先祖中山靖王劉勝的兒子們的遭遇中,就可以感受到這一殺招的凜冽殺意。

    從公元前127至前124年,漢武帝共推恩中山靖王劉勝的19個兒子為列侯。然後在公元前112年以進獻的黃金成色不符合法律規定為名,搞了個酎金奪爵案。在此案中,106名列侯被剝奪爵位,其中就包括劉勝的11個兒子,所以300年後的劉備只得以織蓆販履自主創業。

  • 2 # 山野老人

    如何評價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西漢自劉邦建立以來,一直困擾在藩王篡權的陰影之下。

    從劉邦開始,之後呂后臨朝稱制、文帝、景帝等朝代,千方百計削藩,但是總是無法走出藩王奪權的陰影,無法根絕藩王之害。到了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推恩令”,並輔之以立法,才根絕了藩王之禍。

    下面從三個方面回“如何評價漢武帝實行推恩令”這個問題:

    一,什麼是“推恩令”?

    劉邦稱帝前後,先後冊封了韓信、韓王信、彭越、英布等八個異姓王,這些異姓王佔有漢朝大部分國土,而且還有軍隊,對漢朝中央政府存在著極大危險。到了漢武帝時代,儘管漢朝中央政府發展到了頂峰,但是藩王對漢朝中央政府仍然存在極大威脅。為了清除藩王對漢王朝中央政府的威脅,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來的。

    漢武帝之前,藩王的權力由嫡長子繼承。

    嫡長子繼承讓藩王的勢力維持了穩定的發展。

    主父偃的推恩令就是在沿襲嫡長子繼承的同時,讓藩王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給每一個王子。這樣的好處就是讓藩王的每一個王子都享受到了朝廷的恩惠,得到了土地,同時也使藩王的土地越分越小,削弱了藩王勢力。

    藩王勢力的削弱,自然削弱了藩王對漢朝中央政府的威脅。

    (主父偃 劇照)

    二,“推恩令”是對前朝削藩經驗教訓的總結。

    劉邦稱帝前後,先後冊封了八個異姓王。

    這八個異姓王勢力日益坐大,對劉邦漢朝是潛在的隱患。

    劉邦登基不久,就有燕王臧荼、韓王韓信先後反叛劉邦。

    劉邦御駕親征,平定這兩個異姓王后,又先後剿滅了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

    劉邦在剿滅異姓王的同時,又不斷冊封自己的子弟為藩王。

    劉邦以為自己的子弟肯定不會反叛自己。

    呂后臨朝稱制,先後剿滅了趙王劉如意、趙王劉友、趙王劉恢等劉姓王。同時又先後冊封了呂產、呂綠等呂姓王。

    呂后死後,周勃、陳平等功臣派,剷除了呂后勢力,擁立代王劉恆為皇帝。

    劉恆登基,先後發生淮南王劉長、濟北王劉興居等劉姓王反叛事件。

    賈誼建議劉恆“眾建諸侯少其力”。“眾建諸侯少其力”,就是將原有藩王的土地不斷拆分,以此削弱藩王勢力,削弱藩王對漢朝中央政府的威脅。

    文帝劉恆採納賈誼的建議,先後將勢力較大的齊國與淮南國等分成幾個小國,削弱了這些勢力強大的藩王對漢朝中央政府的威脅。

    景帝登基,晁錯建議景帝削藩。

    晁錯的主張就是這些藩王不對他削藩,他們遲早會反叛朝廷;削藩也會反叛朝廷。削藩,這些藩王會迅速反叛朝廷;不削藩,這些藩王反叛朝廷會推遲。

    景帝削藩,引發七國之亂,導致主張削藩的晁錯因此喪命。

    主父偃總結前朝的削藩經驗教訓,提出“推恩令”。

    “推恩令”實際上就是賈誼的“眾建諸侯少其力”的翻版。不同的是賈誼的“眾建諸侯少其力”是朝廷對藩王進行拆分;“推恩令”是藩王自己實行分封。

    主父偃的“推恩令”將拆分的矛盾推到了藩王身上,得到土地的王子享受到了推恩令的恩惠,會感激朝廷。

    賈誼的“眾建諸侯少其力”是皇帝承擔了削藩的風險。

    三,漢武實行“推恩令”,根絕了藩王之害。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將自己封地分給子弟,由皇帝制定封號。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為侯,使王國封地被分割,以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同時,又先後實行左官法、附益法等法律,進一步削弱了藩王勢力,逐漸根絕了藩王對漢朝中央政府的潛在威脅。

  • 3 # zy史克郎

    推力令 是獲得後世普遍好評的一項措施,因為它很好的解決了藩王的問題,可謂最強陽謀。不過其實它跟後世的皇權制產生了很大的傷害咱們來看看什麼利與弊?

    漢武帝畫像

    漢武帝影視形象

    推恩令就是把當藩王的王爵和他的土地分封給他自己的子孫後代,當王爵和土地分封下去以後,發王的權力實際上也就變小了,他也就不可能對中央構成威脅了。這是第一部分,第2步就是當爵位和土地分封下去。緊接著皇帝派出官員對這些宗室成員進行了監督,一旦他們出現了一點問題,立刻就把他們的土地和爵位給奪去,因為只是奪取了其中某一個人的土地和爵位,因此不可能在整個藩國造成很大的動盪。

    分封制演示圖

    隨著藩國被的被朝廷,因此後來朝廷各個擊破,朝廷慢慢的蠶食了藩國的土地和爵位。漢武帝就這樣兵不血刃的就解決了問題,雖然採用這種方式解決了諸侯國。

    膠東半島郡國並行

    西漢早期地圖

    什麼傷害呢?我們知道維繫皇權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才嫡長子具有繼承王位的權利。其他的王爺王子他們就不可能有這個權利,不但不可。必須要權利無限小,他們只能當一個富貴閒王,要吃有吃要喝有喝,但是你就不能夠掌握任何權力。

    但是地方上的藩國情況就不一樣了,第一藩王子孫後代,他們都有土地都有爵位。然而皇上的孩子除了能夠唯一繼承皇位的,其他只能富貴閒王與皇帝地位天壤之別。這個體制就和中央的體制就不一樣,既然這個體制不一樣,就意味著當皇帝的兒子還沒有當藩王的兒子有意思,當藩王的兒子的話,隨便哪一個兒子都可以得到分封地位一致。

    大家都不服氣啊,為什麼只有你非常的具有繼承權,而我們不具備這個繼承權,所以都要造反,而這一造反也就造成了很多的動盪,這個動盪也就給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為什麼中國每一個王朝都不長久,而這些王朝總是會不斷的產生各種內部鬥爭有巨大的聯絡。

  • 4 # 菠蘿菠蘿蜜215

    漢朝剛建立的時候採取的治國方式是秦國的郡縣制和設藩王相結合。國家管理郡縣,王侯管理自己的城池,也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這就大大地削弱了國家政權的權利。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時期就開始大肆排擠異姓王,漢景帝時期採納晁錯的建議削藩,結果吳楚七國以武裝叛亂相對抗,國家用了三個月時間才將事件平息。

    這些藩王的力量太大了,能夠與中央政權相抗衡。削藩勢在必行。但是太剛硬了不行,七國之亂就是例子。太委婉了也不行,那些藩王是不會執行的。那該怎麼辦呢,正當漢武帝焦頭爛額的時候朝臣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好的事,諸侯的子弟可是贊成的,朝廷也是贊成的,唯一不高興的就是諸侯王了。

    這一招很腹黑,你諸侯王力量不是強嗎?你的子弟不是都依靠你嗎?那好啊,直接讓他們分了你諸侯王的家產不就行了嗎。找到了諸侯王勢力內部的矛盾,接著擴大矛盾,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人。推恩令就是把諸侯王的子弟拉到漢武帝這邊,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你諸侯王再強,沒有人幫你也是不行。所以諸侯王再不願意也不得不分。

    面對強敵不能正面硬扛的時候,就要動腦筋了。把敵人的弱點給擴大,自己就能獲得更大的贏面了。

  • 5 # 餘生很貴不可浪費c8

    削蕃令是大刀子一下砍死分屍,這樣容易引起後被砍的對抗中央,推恩令則是一顆內爆炸彈,由諸侯王的子孫吞噬諸侯的封底和權利俸祿。有點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數一樣幾代後諸侯的封地被其子孫分成幾十分而且各自為政,再難成大事。這比削蕃令高明太多了。

  • 6 # 鑑史馬後炮

    漢武時代可謂賢才輩出。《推恩令》的實施,從本質上來說,其對鞏固大漢王權為打擊匈奴提供可靠的內在保障,沒有《推恩令》的實施,漢武帝在打擊匈奴沒有實質性的保障,也就沒有衛青和霍去病後來的輝煌功業,也是漢朝解決諸王分封制“毒瘤”到徹底實現中央制權郡縣制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主父偃的《推恩令》對大漢的功勞及影響之深遠是完全不亞於“大漢雙子星”武將衛青和霍去病的。

    元光元年,漢武帝在著手對匈奴軍事打擊準備的同時,在內政上首先推行新政改革,採取“攘外先安內”的策略,尋找出一條解決內憂外患的長治久安治國之道。

    先打擊匈奴不得不解決諸候王作亂的問題,這是一個漢朝的歷史頑疾,漢景帝在位時採用了晁錯的《削藩令》結果觸怒了諸候王,使得諸候王以吳王楚王為首的諸候王公然打著“清君側,殺晁錯”旗號反叛漢朝,引起內亂。一時苦於無計可施的漢武帝,見到了主父偃上書的《推恩令》才得以輕鬆化解這個歷史頑疾,再無後顧之憂地對匈奴進行軍事打擊。

    漢朝建立以後,漢高祖劉邦採取同姓宗親分封制度,將劉姓諸候王分封到全國各地,本意是想以天子為中心,諸候王作為天子的屏障輔助保衛漢王朝天下的。沒過多久,這些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諸候王,不但沒有成為漢朝天子的得力擁護者,反而利用手中的封地和軍權任意生殺予奪,擅自行事,不顧漢廷法紀,大小事不再向漢廷天子請示,也不朝見天子,成了試圖脫離漢朝廷管轄的獨立小朝廷。

    當時天下共有五十四個郡,同姓的諸候王佔有了三十九個,而天子直轄的不過十五個郡,當時全華人口土地諸候王就佔了三分之二,名譽上天下是漢朝天子的,實則多半是屬各諸候王的小朝廷所擁有的。

    不光在土地上諸候王們佔據了漢天子天下的大多數,在經濟上,諸候王們更是富可敵國。當時諸王所轄之地,都是天下最富庶的封地。漢景帝時,吳王與楚王最富有,這些諸候王一頓大餐就能頂上皇帝一年的正常開銷。

    吳王的封地盛產銅礦,吳王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大造銅錢,當時連漢朝廷的一半錢都是吳王供應的。除此之外,吳國又地處東海,又壟斷食鹽經營,吳王的財力遠遠超過了漢朝廷。隨著他們財力的不斷增長,諸王們又有軍權可以大量擴充自己的軍隊,諸王們越來越不把天子放在眼裡,公然驅走朝遷守官與中央對抗。漢景帝時,七國諸候王因為不滿朝廷削藩令,起兵反叛朝廷,後來被太尉周亞夫平息了。

    漢武帝在位時,雖然諸候王比以往有所收斂,但謀反漢朝廷的隱患依然還在,此時的漢朝正面臨著,外有匈奴屢犯邊境不止,內有諸候王謀反之心不死的困境。要打出匈奴必須首先解決諸王的問題,他們擁兵自重,佔據國家大量財富,時常懷有謀反企圖。

    自漢高祖劉邦以來,漢朝每次對外用兵都無一例外要顧及諸候趁勢謀反的顧慮,恐怕後院起火之災。漢景帝時七國諸候王曾與匈奴人裡外勾結,一起裡應外合反叛朝廷成為了 前車之鑑。徹底解決諸候王之亂成為對匈奴軍事打擊的前提了。

    當時,身為謁者的主父偃向漢武帝多次上言這事,給漢武帝出了一個急緩適宜的辦法,叫“不殺而除其害”。使得諸候王這個歷史禍害得已徹底解決。

    主父偃在上書漢武帝中說道:“古代諸候的封國不過百里,不論強弱,形勢都容易控制。現在的諸候王有的連城數十座,地廣千里,對他們寬緩,他們驕奢淫佚,對他們嚴急,他們就依仗其強大聯合起來對抗天子朝廷。如果用法律削奪他們的勢力,就會萌生反叛的念頭,不久晁錯的做法就是一個例子。現在諸候王的子弟有的多達數十,其中只有嫡長子才能世代繼位,其他子弟得不到尺寸的封地,這樣仁孝之道得不到體現。希望天子下詔,令諸候王推廣恩澤,把土地分封給子弟,按地封候。那些子弟會人人高興,滿足了他們的願望,朝廷以廣施恩德之名,收分割其國土之實,不必朝廷下令削奪,他們會漸漸削弱的。”後來漢武帝很快採納主父偃的意見,並向諸候王們下達《推恩令》。

    《推恩令》下達後,諸候各王除了嫡長子繼位以外,凡是想要推恩分封的諸候王子弟的,都可以上書上報皇帝,皇帝根據他們所在地一一給予各號和封地,將各諸候國拆散成許多小國。將諸候國拆散成無數個小國後,主父偃繼續在削諸候上妙招連出,提議繼續查辦不法候諸王。他的提議得到了漢武帝的採納,並任命主父偃負責對不法諸候王的查辦。

    當時的諸候王雖然被削弱,但淫意亂倫,濫殺壞法的事頻頻發生,其中最突中的就是當時的燕王亂倫案。燕王劉定國剛剛繼位之後,其父未死幾天便和自己的庶母通姦,生下了一個男孩,後來又將自己的弟媳佔為已有,最後連他的三個女兒也被逼輪流侍候,如同妻妾一樣對待自己的親生女兒。

    主父偃查辦這事報告漢武帝,幾天後漢武帝賜死燕王劉定國,隨後取消了燕國的封號。隨後,漢武帝讓主父偃監管另一位飛揚跋扈的齊王劉次昌。劉次昌得知主父偃來齊國時害怕被查,結果自殺了。

    主父偃的《推恩令》為漢武帝近掃除諸候王之患,遠徹底實現中央制權郡縣制起到歷史性作用的。昔日諸候各國富可敵國,富饒的鄉村,繁華的都市,幽靜的園林,高車怒馬的王親,富庶的商賈,天下的財富都掌控在諸候王的手裡。如今《推恩令》極大的削弱各諸候國將各諸候國分割成無數個小國後,漢朝對他們施以高壓政策他們也無力造反,使得漢武帝無顧慮集中心思在如何打擊匈奴的軍事準備之上。

  • 7 # 扣毛

    高啊,推恩令所蘊涵的政治智慧是最高等級的,後來有個人總結過,叫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推恩令的具體內容就是,所有諸侯王,在去世後,其封地要全部分配給自己的兒子。

    這條措施,利用了人性,首先,男人,尤其是成為王爺的男人,很少有能潔身自好管住下半身的,在古代缺乏避孕手段的條件下,造就諸侯王不可能出現獨生子女,那麼原本實力雄厚的諸侯後,在分配給多個兒子後,自然實力大減。

    這條令,毒就毒在,他講諸侯王兒子的利益牢牢的捆綁在朝廷的利益上,如果諸侯王反對推恩令的實行,那麼不需要朝廷動手,他的所有非嫡長子都會成為諸侯王的敵人。所以,無論是名義上還是現實中,朝廷都佔盡了便宜。

    這叫什麼,這叫化一切矛盾為xx矛盾啊。

  • 8 # 求圓4

    漢武帝採納了由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確實是一項高明的決策,起到了強幹弱枝的作用,一改漢初各地諸侯王各自為政,不聽中央統一號令、甚至聯合起來造反的嚴重局面,由於諸侯王的封地越變越小,他們就沒有力量叛亂了,也就相安無事了,這樣漢武帝才有人力、物力、財力集中解決匈奴的問題,並取得輝煌成就。

  • 9 # 夜讀歷史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解決藩王問題的重要國策之一。事實上,推恩令應該追溯到漢文帝時期。呂后去世後,西漢經歷一場腥風血雨之後,漢文帝最終坐上了皇帝的寶座。然而剛坐穩皇位的漢文帝發現自己坐在刀山上,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賈誼就認為大漢江山就是在一堆乾柴之上,一旦遇到明火,就會燃起熊熊烈火。對此,他認為應該分割諸侯王。確實,漢文帝一代有過諸侯王謀反,也將一些國家分割,比如淮南國一分為三。當然漢文帝採取的態度還比較溫和。

    到了漢景帝繼位,大漢對諸侯王的態度比較強硬,最終釀成七國之亂。幸好中央戰勝了諸侯王叛亂,但諸侯王仍在,分裂因素還在,只是他們勢力變弱了許多。

    漢武帝繼位後,對待諸侯王的政策應該是建立在文景兩代的基礎上,諸侯王沒有強大到直接對抗中央的地步,漢武帝在這樣的形式下采用分割諸侯王的策略也就比較順利的了。換句話說,此時的西漢有能力平叛,漢武帝卻丟擲了“胡蘿蔔”,諸侯王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削弱。個人認為這才是推恩令成功的根本原因。此外,漢武帝還頒佈一系列的法律打壓、限制諸侯國的官吏。如此一來,諸侯王既沒有兵,也沒有權,更沒有人才,諸侯國想崛起都非常困難。

    總之一句話,漢武帝生得其時。

  • 10 # 南風日常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古代中央集團為了弱化日益強大的地方諸侯國被迫推出的政策。漢武帝公元前141年繼位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內面對地方政權日益強大,外有匈奴長期侵擾中國北方。漢武帝心裡知道一直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不是長久之計。心知與匈奴必有一戰,必須集中精力積極備戰,那麼問題來了,國內的地方政權實力過於強大,讓中央沒法集中精力積極備戰匈奴。所以漢武帝力推削番,削番用力過猛就會導致地方集團反抗,朝臣主父偃上書推行:推恩令,推恩令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既滿足了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也滿足了諸侯的土地惠及其子,諸侯國越分越小,慢慢的大諸侯國變小了對中央政權沒了什麼威脅。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極大的加強了中央集權,讓大漢帝國有了足夠的精力備戰匈奴。避免了中原王朝被北方匈奴一步步蠶食吐拼,讓古代帝王更加清楚認識到郡縣制比分封制更加適合古代封建帝國。影響:加強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同一祖國同一血脈的高度認同感,對祖國古代長期保持統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客觀影響甚至影響到今天我們今天中國板圖的大小

  • 11 # 南方鵬

    劉邦為鞏固劉家天下,剷除異姓王之後,把劉氏宗族諸人分封到各地為王,建立郡國並行制度,希望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共同拱衛劉漢天下。分封初期各國還同心同德,隨著時間推移,血緣漸薄,初心改變,問題漸漸凸顯。到文帝景帝時,諸侯王飛揚跋扈,嚴重影響中央施政,忍無可忍的景帝,聽從晁錯的建議開始“削藩”,引起七國之亂,最後景帝殺了自己的老師向王爺們謝罪,又費了好大力氣叛亂才平定。

    “推恩令“表面上是廣施德惠,實際卻是剖分各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其中既有國法人情,又針對人性弱點,明知是削藩陽謀,各王侯也無計可施,只能施行:皇帝方面可以應付,但後宮及王子天天吵著要分點地過日子才是要命的。給了王長子王二子也要,二子有了三子能不給?不怕王國大,就怕孩子多,王國分成鄉村了。

    武帝之後,漢朝遂無“分封之禍”。劉氏皇室後人,幾代下去,推恩盡了便成為一般人,比如東漢光武帝劉秀,未發達時在家種田,又如三國劉備,初期靠織蓆販履為生,“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

  • 12 # 清水空流

    在談論這件事情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何為推恩令?由於劉邦登基以後,大肆分封宗室諸王。而後由於諸王國權力太大。導致嚴重地威脅了中央王朝政府安全。由於中央王朝政府和諸侯國的矛盾。進而發生七國之亂。雖然漢景帝最終平定叛亂。也使得中央王朝政府開始 限制諸侯王國的權力。推恩令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推出來的。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王朝政府的權力而採取的措施、 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諸子。依次類推,諸侯國就被稀釋了,封國就被越分越小推恩令是在郡縣制的擴大的形式改進和擴大,各諸侯王國剛所管轄的封國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由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逐次遞減。無子則收回封國。用最簡單的話說就是。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諸侯國權力過大的問題

    首先提出“推恩令”就是一言能興邦,一言也能喪邦的主父偃。主父偃此計可謂軟刀子殺人。太狠了。也是由於此,主父偃此計徹底得罪了諸侯國。而劉徹為了平息各方的怨恨,最後處死主父偃,但是推恩令並沒有取消。主父偃興邦於大漢。而自己則喪命於此。

    應該說。在漢景帝時期,對於諸侯國是採取削藩措施。這屬於強制手段。而漢武帝用比較“文明”的方式解決了諸侯國權力 過大的問題,在政治上漢武帝採取了儒家思想治國,得到了下的認可,而推恩令的完成了漢代諸侯分封制向郡縣制的過渡。漢武帝即位後的第三年開始實行“推恩令”計劃。推恩令的結果就是。諸侯國“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里”。中央王朝政府的稅收大幅增加。對地方控制力大大加強。漢武帝的推恩令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問題,諸侯王所擁用的封地逐漸變少了,勢力也逐步削減。漢武帝的推恩令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的選擇,避免了諸侯王對皇帝的不滿。推恩令也為之後封建帝王治理國家,處理和平衡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起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 13 # 四川達州人

    當然是兵不血刃的好辦法。

    推恩令一出,西漢諸侯王無論政治,經濟,軍事都無法對抗中央政權。

    此前,諸侯王與中央政權一樣,嫡長子繼承王位,其餘兄弟紛紛到中央去求封。此後,諸侯王就得將本國土地分封諸子,哪怕嗣王得到最多的土地,其他王子最少得一個縣吧,每一代分封就要少十來個縣。而最強大的諸侯王也不過兩三個郡三十來縣,兩代人之後這些諸侯王就沒有任何威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對肖戰路人轉粉的有多少,我感覺挺多的?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