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倉二掌櫃

    當時投降的有四十萬,白夢起怕這些人假投降,萬一晚上忽然劃變怎麼辦?於是召集軍事將領秘密開會,讓自己的人晚上白頭巾包頭,得到號令開始屠殺。一夜之間把四十萬人都殺了。書中描寫,人頭堆成山看不到頂。血流成河把屍體都沖走了。

  • 2 # 張不叄讀秦史

    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的全軍覆沒是肯定的,坑殺也是有的,不過,秦軍真正坑殺的降卒數不可能有四十萬之多。

    四十萬是趙軍總體的兵力,從廉頗與王齕對峙開始,兩軍就有激烈交鋒,公元前260年四月,秦軍斬殺趙軍一名裨將“茄”;六月,攻陷二鄣城,連斬趙軍四名都尉;七月,秦軍又是連斬兩尉。這一系列戰事背後,趙軍不可能沒有兵力損失。

    趙括為將、趙軍陷入包圍之後,更是連續四十六日突圍,戰況到底慘烈到哪種程度,史料沒有記載,但從一個細節可以想象:長平之戰結束後,秦軍統帥白起曾表示,“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作為勝利一方的秦軍尚且付出了慘重代價,趙軍的傷亡只可能更大。

    此外,還有趙軍處於絕境和飢餓下的互相殺食,這一部分的兵力也不容忽視。所以合理推斷,四十六日之後,最終投降計程車兵數量應該在10-20萬之間。所謂的“坑殺四十萬降卒”,我認為有兩種可能:一是類似“百萬大軍”之類的概述,另一種可能就是,秦軍統帥白起有意散播出去的訊息,意在震懾六國,這是一種心理戰,無形的恐懼比戰場的殺戮更能摧垮六國的鬥志。

    考古發現也可以證實坑殺的存在。1995年,考古學家們對長平之戰古戰場——高平市西北的永錄村周圍進行考察,發現了十幾處屍骨坑,其中一個坑有130多具骨骼,每具都有箭痕、刃痕、砸痕,沒有一具是完整的,顯然都是被殺後亂埋的,目前已確定是趙軍降卒的遺骸。

  • 3 # 純綠色丶無公害

    坑殺俘虜不是殘暴,更是無奈在白起輝煌的一生中,長平之戰的坑殺40萬降兵成了白起最具爭議的事件。筆者覺得坑殺趙軍的原因不是白起的殘暴,而是當時情況下的無奈之舉。首先,長平之戰可以說無論是秦國還是趙國,都是以舉國之力,破釜沉舟之心來應對的。這種不成功便成仁的戰爭,無論勝負,對於雙方來說,勢必都會造成國力的嚴重消耗。根據《史記》記載:“秦死者過半,國內空”可以看出來經此一役,秦國軍力損失過半,而國內無論財力人力物力,都是處於匱乏的狀態。往後兩年秦國再無發動大規模攻打敵國都城的戰爭可以說明以上情況。其次,因當時國情如此,而40萬俘虜並不是一個小數目。降兵若真降,便相安無事,但若降兵生變,那無疑對於秦國來說是雪上加霜,最嚴重甚至會給秦國帶來前所未有的危難。所以對於一個崇尚武力的國家,為保萬全,也只能無奈將其坑殺。這是白起粘在國家角度出發思考從而做出的選擇。其實也別無選擇,若世界註定有光明黑暗兩面,白起便是那位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那位英雄。並且除此之外,史書中並未記載白起有濫殺無辜的具體事例,由此可見白起並不是嗜殺成性,只是在當時情況下,只能無奈殺降,以包萬全罷了。

  • 4 # 長葛張敬堯被車撞死了

    我覺得是假的,四十萬人快一個縣城的人口了。40萬人,被白起殺了,這四十萬人難道被秦軍用機槍頂著嗎,40萬人就算投降,別人殺你們,40萬人束手就擒等死,不太可能,再有南京大屠殺應該是真的

  • 5 # 冷兵器研究所

    這個問題要一步步的分析。

    首先,白起是否坑殺了趙軍俘虜?

    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史記》確實記載了這個事情。

    《水經注·沁水》還記載:“秦坑趙眾,收頭顱,築臺於壘中,因山為臺,崔嵬桀起,今仍號之曰白起臺。”

    此後,當地農民經常在勞作時挖出屍骨以及箭頭。

    而且1995年當地農民更是發現了內有大量白骨的屍骨坑。考古人員將其稱為“將軍嶺一號屍骨坑”。此後,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號屍骨坑西側還有一個體積更大的二號屍骨坑。

    所以長平之戰中肯定發生了大規模屠殺事件。

    而且,考古人員推斷兩個屍骨坑均為深坑,更像是天然的深溝大壑。當年,秦軍很可能是在屠殺過後,將屍體直接拋入深溝並掩埋。

    其次,秦軍真的殺了四十萬人嗎?

    《史記》中的說法是:秦軍“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和“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也就是說,最後秦軍統計一共殺死和捕獲了四十五萬人,趙國自己統計,長平之戰也損失了四十五萬人。所以雙方的統計口徑能對上。也就是確實造成了趙國這麼大的損失。

    最後,白起真的殺死了四十多萬趙軍嗎?

    這事就不好說了……

    因為就算趙軍全軍覆沒了,也得有足夠的人去給白起殺才能滿足四十多萬人這個指標。

    至於趙軍當時投入多少人呢?

    其實沒跟根本具體記載,只有一句“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

    而且,長平之戰後,趙國又與秦國爆發了激烈的邯鄲之戰。五年後,廉頗還帶兵擊敗了認為“趙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而趁機找便宜的燕國軍隊。

    所以可見,長平之戰,趙國確實損失慘重,但沒有真的把軍隊都死光了!

    那麼趙軍的總數一共有多少呢?

    按戰國時代著名縱橫家蘇秦的說法是“趙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但蘇秦的計算方法有點過分,比如他計算臨淄城內的居民可以組建成一支二十一萬人的軍隊,但這支軍隊是由城中的七萬戶所出,每戶要出三個男子。但根據中國古代一戶五口人的通例,其實蘇秦說的是可用適齡男子而不是真的有這麼多軍隊。

    所以趙國當時應該有數十萬適齡當兵人口,而不是數十萬軍隊。考慮到之前所說的,趙國在長平之戰中還打了不少仗,說明其國內還留有相當的軍隊。

    鑑於五年後,燕國敢去找趙國的麻煩,也是認為“趙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也就是說在當時人的認識裡,趙國總兵力也就在四十萬人左右,否則燕國不會認為趙國空虛而貿然出兵。而趙國能擊敗燕國軍隊,說明因此趙國當時國內還有相當的軍隊存在,所以趙國並沒有真的把四十萬軍隊填到長平戰場。

    那麼,矛盾就出來了。白起確實在長平大規模屠殺過,有記載和屍骨坑為證。而且秦軍確實統計出四十萬規模的斬首和俘獲。這跟趙國承認的人口損失數也一樣。但最後顯然趙國沒有在長平真投入四十萬規模的軍隊。

    那麼問題來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很簡單,秦軍確實殺了四十多萬人,趙國也損失了那麼多人口。但人口跟軍隊不一樣,殺良冒功也一樣有首級,也一樣會造成對方的人口損失。

    如《秦會要訂補·兵上》記載:“秦用商鞅計,制爵二十等,以戰獲首級者,計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戰勝,老弱婦人皆死,計功嘗至萬數,天下謂之上首功之國。”

    所以白起所殺的四十多萬人裡,趙軍肯定有很多,但也有很多當地的百姓甚至婦孺!

  • 6 # 柏文47

    其實真相理解起來也簡單,的確殺了40W趙軍,一戰把趙軍打的元氣大傷。從此以後再無能稱雄之兵,可秦國也元氣大傷只是作為最後的勝利者,保持了最後的體面,從容的退出戰場得到了最後的戰利品,稍微彌補些損失。

    在戰爭過程中秦王徵年滿15歲以上河西子弟緊急馳援,到長平之戰結束卻沒有攻下趙都邯鄲,就可以看的出來雙方都損失慘重。特別是後來秦國修養生息數十年,到秦贏政才開始統一大戰,特別是白起後來多舛的命運也佐證了,長平之戰其實是一場趙秦對賭國運之戰。秦的勝利也是慘勝,徹底的打亂了秦國一開始的六國統一戰略,使秦統一六國整整推遲了數十年。

    其實想想也說的過去,燕趙之地多俠士,普通人都不會坐以待斃,何況擁有武裝計程車兵,趙括就真實的印證了,勝者為王敗則寇,如果趙括不選擇親自帶頭突圍,就不會中白起阻擊手冷箭。不過又回過頭來想想,如果不是在突擊方向只有一萬五千秦國輕軍(貌似現在只擁有裝甲車運輸直升機的快速輕型突擊部隊),趙括會那麼燒包的帶頭突擊。戰國時期的戰爭早就不是春秋那種貴族過家家了,沒有必勝的把握主將怎麼可能輕易冒險。

    其實只要趙括率軍突破秦軍防線,就可以對秦軍進行反包圍 ,整個歷史都會徹底改變,往往這種決定意義的大戰雙方差距不大,雙方都有希望,也就是這種不管那一方都覺得能一戰而勝的戰爭,雙方才會不約而同的都下重注,規模也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有賭未必輸嘛。

    其實長平之戰和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北韓戰爭。中印,中越戰爭,都很相似。參戰雙方沒有人覺得輸家是自己,也沒有想到如果戰爭失敗代價會如此巨大,想想現在的中美貿易戰,新時代的新戰爭形勢,但是和長平之戰何其相似,一開始的500億,後來的一千五百億,到現在5000億,雙方都覺得掌握了能翻盤的底牌。想想就覺得恐怖,這可不是當年的廣場協議 ,美國一亮劍日本就萎了,兩個巨人間的碰撞,看雙方投入的規模越來越大,牽扯的關係以及人口也越來越多,誰先萎誰面臨代價都無法想象,一個全新時代已經開始了,拭目以待吧!一個改變人類文明300年的大變革,能處在這個時代,想想都有點小激動。

  • 7 # 沅汰

    白起本來就是一個窮追猛打的性格。從趙勝對白起的描述和評價來看,“小頭而銳下者,斷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見事明也。視瞻不轉者,執志強也。可與持久,難與爭鋒。”也就是說白起是個很有主意的人,並且很有決斷,什麼事都敢做。所以說,坑殺趙軍四十萬這種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只有白起敢想、敢做。白起做這事是具有可能性的。

    白起殺俘四十萬的背景是:趙國當時糧道已斷,軍中殺人以人肉充飢。趙軍在這種情況下不能突出重圍,趙括被殺,趙軍不得不向白起投降。這樣的投降對秦軍來說危險性很高。所以白起都不跟秦昭王打個招呼就下令把四十萬趙軍坑殺了。

    坑殺四十萬趙軍說明白起確實是敢自專的性格,這也導致他給自己後來被賜死的結局埋下了原因。但白起的難處是,如果他等,等秦昭王命令怎麼處理戰俘,或是想其它辦法怎麼處置戰俘,就像他自己說的,趙軍變化無常,後果不可預料,所以很難說拖得時間久了飢餓而走投無路的趙軍會不會反得到機會大肆殺戮秦軍。

    坑殺不會是無故的,應該是當時這四十萬趙軍給白起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比如說軍糧的支出,比如說造成了不安定因素等。如果不把四十萬戰俘這個可怕的因素處理掉,那就很難說結果會怎麼樣了。當然,白起的性格里確實有殺人狂魔的成份。

  • 8 # 秦牧5

    坑殺的可能性不大。按照某些專家的言論殘餘的趙軍比秦軍多,秦趙長平一戰秦軍傷亡過半也就是30萬。40萬趙軍集中起來攻不破分散駐守的30萬秦軍?那麼只有一種可能,40萬趙軍是被殺死後埋葬的而不是坑殺。

  • 9 # 談史說魯

    白起戰功赫赫,善於將兵,史書記載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他一生征戰37年,未嘗一敗,打得六國無人敢掛帥迎敵,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不世之功,卻因長平之戰中坑殺趙國40萬降卒,而被正統史家永遠打入“冷宮”,不得立於名將之列。

    白起坑殺趙國降卒,理由是趙軍反覆無常,白起臨死前也說自己是用欺詐手段坑殺趙軍四十萬,其詳不可知,雖然也有人懷疑《史記》記載的這個數字,不過大多數人還是相信這種記載的。長平之戰,白起穩狠刁,又得到秦國全力支援,不過坑殺降卒還是顯得太過殘忍,這一點白起難辭其咎,儘管這種行為對於徹底打垮趙國、統一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種做法未免太過狠辣。

    白起自殺後,百姓認為此乃冤案,白起墓香火不斷,更有人為其鳴不平,也有人認為白起不武,如宋太祖令人從廟中撤除白起畫像。

     

  • 10 # 江湖小曉生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也是幫助秦昭襄王打服六國最重要的猛將。可是他一生中,犯了最大的一個錯誤,那就是坑殺了趙國40萬降卒,這也使得他後半生一直籠罩在這件事的陰影之中,最終被秦昭襄王賜死的時候,白起認為自己殺了太多人,是死有餘辜。

    那麼白起一生到底殺了多少人呢?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100萬人。當時戰國末期,人口攏共2000萬左右,白起就殺了20分之一,簡直可怕。

    趙國將廉頗換成趙括,秦國也將王紇換成了白起。

    當時白起並不是主將,由於趙國將老將廉頗換下,換成了年輕的趙括前來統軍,所以秦昭襄王也將主將王紇換成了白起。原本趙國的軍力是20萬,趙孝成王本來以為,以廉頗的能力,20萬大軍足以解決當前的問題,可是廉頗讓趙孝成王徹底失望了,因為廉頗抵抗了足足三年時間,雖然沒有讓秦軍佔多少便宜,可也沒有取得巨大的進步。

    所以趙孝成王認為廉頗不適合再留在前線,趙國的國力也完全支撐不下去了。與其在這裡乾耗著,倒不如一鼓作氣衝殺過去,徹底解決戰爭。所以趙孝成王將廉頗換成了趙括,而且還給趙括帶了25萬大軍前去支援,準備一鼓作氣擊敗秦國。

    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史記》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十分骨幹,趙孝成王認為趙括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而且精通兵法,再加上有45萬大軍在手,足以消滅秦軍。可是他不知道秦國的決心甚至比他還要打。

    秦昭襄王不僅將王紇換成了白起,而且出動了60萬大軍,幾乎傾國而出。在切斷了趙軍糧草以後,秦昭襄王認為時機已經到了,所以徵召全國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去往前線,拼死也要阻斷趙軍和援軍的聯絡,阻絕趙軍的糧草供應。

    傾國之戰秦軍切斷趙軍糧草供應,40萬趙軍不得已投降。

    此刻的趙軍已經落入了白起的口袋,連續斷糧46天以後,趙軍陣營之內早就混亂不堪,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趙括壓根就沒有辦法帶這幫人衝出去,無奈之下他只能選擇強行衝鋒,最終自己被秦軍射殺。而趙國剩餘的40萬大軍,此刻群龍無首,只能選擇投降秦國。

    這個時候,在處理40萬降卒的問題上,出現了重大分歧。按照道理來說,降卒一般就地便可以編入自己的隊伍,可是趙軍的人數實在是太多了,足足40萬人。所以白起建議秦王,認為趙華人反覆無常,不能留著這40萬人。而且之前秦國已經拿下上黨地區,可是上黨百姓不願意做秦國的百姓,而想著歸降趙國,所以殺趙國士卒是對上黨地區的震懾。白起最終將這40萬人坑殺,只留下了240個年紀小一點計程車卒回到趙國報信。趙孝成王聽到這個訊息差點沒被氣死。

    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史記》

    所以從《史記》中來看,趙國被坑殺計程車卒的確有40萬之多,整個長平之戰損失計程車卒也有45萬人,而且這些人的死,基本上都是白起一手造成的。

    趙國40萬降卒必須要殺,不管是不是白起的想法。

    不過我們能說白起殘忍嗎?其實從秦國的角度來說,他們當時壓根就不知道如何處置這40萬大軍,因為他們本身也損失慘重,這40萬人不僅容易引起譁變,最大的問題就是有40萬張嘴在等著吃飯,每天的開銷是巨大的。秦國沒有能力在這麼小的地盤上再養40萬大軍,除非他們消滅了趙國。

    可是消滅趙國的過程中,這40萬降卒會無動於衷嗎?邯鄲住著的都是他們的家人朋友,他們難道會幫助秦國消滅自己的國家?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他們會站在原地看著等待訊息嗎?自然也不可能。在秦國傾國而出消滅趙國的時候,趙國這些降卒一定會發生叛亂,反攻秦國。

    這個時候他們還在包圍圈內,而且都餓得不成人形了,所以他們不會去考慮這些事情。一旦他們恢復了體力,再面對國破家亡的時候,絕對不會無動於衷。所以白起在秦國的安危和趙國降卒的生命之間,必須要做出一個選擇。其實他別無選擇,總不能放這些人乖乖回去保衛趙國吧?所以只有坑40萬降卒,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白起百戰百勝的重要秘訣,其實是完美利用了商鞅的軍功制度。

    白起之所以能夠百戰百勝,其實依靠的也是一股狠勁兒。當年秦國在商鞅變法以後,實行軍功制度,以砍敵人腦袋的數量來積累軍功,所以秦國的普通士兵每一個都英勇作戰,努力砍殺敵人的腦袋。

    白起這次一口氣斬殺了40萬敵軍的腦袋,其實也是為了給士卒們集體立功。有了爵位,有了功勳,他手下的人馬才能越戰越勇。

    白起一生,確實殺了上百萬人,被殺的人口之中,趙國的40萬降卒是大頭。其實在與楚國的鄢郢之戰,白起也殺了很多人,光在鄢就放水淹了整座城,具體多少人,實在是無法統計,據說有幾十萬人之多,其中光楚國士兵就有十幾萬。可是這一戰並沒有統計具體死亡人口,因為楚國是宣太后的故國。

    總結:我認為白起背鍋,秦昭襄王才是幕後黑手。

    司馬遷距離白起的年代也有一百年時間了,所以他也很難搞清楚,當時到底是誰下的命令。不過如此重大的事情,難道秦昭襄王會不清楚嗎?他是一代雄主,如果沒有聽從範睢的建議的話,早就能夠滅了趙國,從而提前問鼎天下。

    所以他沒有理由在這件事上犯糊塗,更不可能將這40萬降卒交給白起去處置。所以我認為,真正下命令坑殺40萬趙國降卒的人,其實是秦昭襄王本人。

    可是他們老嬴家是要一統天下的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背黑鍋的,這個黑鍋只能交給白起來背了。親昭襄王可不像項羽,坑殺了降卒還要自己來頂缸,自然就得不到天下了。所以秦昭襄王才是最大的幕後黑手。

  • 11 # 舊事舊人歷史說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糾正一個近幾年才糾正歷史性錯誤!白起坑殺的趙國降卒沒有40萬,最多不會超過25萬!

    當時趙國的總兵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成軍人口不會超過65萬,當時16歲以上的男丁,也就45萬左右。也就是說長平之戰前後趙國投入的總兵力不會超過50萬!

    何況在白起將趙國士兵圍困在一片山谷之中的時候,秦國軍隊與趙國軍隊已經對峙了整整三年,趙國其間雖然是防禦戰,但是這三年來的傷亡至少也有5萬左右,也就是說等到趙括率領趙國軍內的時候,長平之戰時趙國的總兵力也就剩餘45萬左右,並不是趙括,一率領軍隊就被擺起,圍困到了一片山谷之中,而是經過多次的遭遇戰和埋伏戰之後才被慢慢的騙入谷地之中。秦趙兩方皆有傷亡!

    等到白起真正的將趙括引入自己的包圍圈之後,趙國的總兵力也就剩下35萬左右,更何況趙括在被圍期間並不是坐以待斃,而是帶領自己的軍隊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突圍行動,據不完全統計,突圍行動大約有460餘次平均每天10次,期間傷亡難以計數!

    當趙括戰死他剩下的軍隊真正的投降總兵力也就維持在20萬左右,總人數才20多萬,白旗怎麼能夠坑殺40萬?

    白起為什麼要將這些降卒全部殺掉,這並不能說明他的本性殘忍毒辣!而是為國家服務的需要,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打得十分慘烈!兩個國家在戰爭中傷亡幾乎是1:1的。如果將這20萬趙軍全部放掉,那麼用不了三五年,這20萬趙軍又可以重新修整,再次成為趙國的防禦力量。就算他們全部卸甲歸田,娶媳婦生孩子,平均每一個人生一個孩子,15年之後,趙國又多了20萬兵力!20萬男人的生殖能力,並不能小視,娶媳婦生孩子,孩子在娶媳婦再生孩子,人口迴圈可想而知!

    所以為了解決這無休止的征戰,必須摧毀敵國的有生力量斷絕趙國的兵源!

    而且留著這20萬大軍,最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是吃飯問題,秦軍本身就有幾十萬大軍,等著吃飯。本身攜帶的軍糧就不夠用,有平白無故多了20多萬張嘴,短時間內上哪籌集那麼多糧食?如果沒有糧食被圍46天的趙軍,早晚會被餓逼急了,狗急跳牆,到那時20萬人好收拾嗎?

    那絕對是個巨大的隱患!

  • 12 # 陳鴻鈞

    白起是鋒芒畢露的大殺器,以知己之心侍秦屠戮天下,但同時白起也恪守自己的底線仁義禮信,卻在長平之戰後心灰意冷一念成空。

    最難是人心。白起與秦昭王,道出天下君臣或者職場的悲哀。一個傾囊相助,一個投鼠忌器;一個戰功赫赫,一個如履薄冰。白起,不缺忠誠,但是缺的是尊重與絕對信任,秦昭王,不缺信任,但是信任是建立在對王權的絕對領導。

    白起太過單純和理想主義,只是遇上了秦昭王,王的威嚴之下是沒有兄弟可言的,秦國也早已不是秦孝公時期的弱秦,秦的基業長青需要的是一代代強悍的君主。更何況,想走進秦昭王內心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要知道他可是曾經為質於燕,多年的質子經歷讓他和之後的嬴政父親,以及嬴政一樣擁有一顆很難捂熱的心。也許,在他的心裡,白起是絕佳的武器,予取予求,只是他想怎麼用,用在哪裡。

    他不理解,長平之戰中白起作為前線最高統帥為何非要逼他去做那個艱難的決定?何況,他已經從國內抽調了一批批的男子奔赴長平,也已經從外圍調集了所有的糧食想物資保證長平之戰的輸血。

    他不理解,長平慘勝也搭進去30多萬秦軍,更可怕的後勤保證的艱難,沒有進一步包圍邯鄲是真的錯了嗎?為何白起就一定是對的?如果被裹挾著按照白起的意願走,誰還是王?屢昭不應,還能不能用的動白起?

    他不理解,白起盛名之下會不會有貳心?如果有他該如何自處?

    也許,他的答案白起心裡有數,只是他也更多的是委屈:

    白起委屈,一生戎馬,正面殺敵哪怕百萬,為何讓他置身於人屠的領地,更何況他的妻子是趙人?殺便殺,為何厚黑的給到無字詔?他不明白,因何而戰,為誰而戰?

    白起委屈,為大秦嘔心瀝血,為何處理不好和範睢的關係,反而秦昭王有平衡的心理,為何不是王的坦誠?他需要的是,為王而戰,為共同的大秦而戰,而不是高高在上卻患得患失的王。

    在秦昭王的心裡,確實有對白起的顧忌,他不知道有什麼可以滿足白起,更不知道萬一白起膨脹了該如何處理?他是艱難險阻一路爬上去的王,他不知道還能不能相信別人?白起確實戰力無人能敵,但城府和治國外交卻未必是上上之選,他為何不能給範睢機會,雖然沒有廉頗藺相如的將相和,但是他想自己還是可以控局,沒想到長平之戰卻將這種信任破壞於無形。

    也許,這就是共患難易,同富貴難。歷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皇權是潘多拉魔盒,一旦掌握,也就將要被掌控。很可惜,白起沒有遇到秦孝公一樣的君主,也許秦孝公放在後來的秦國環境下未必會有同樣的心境也未可知。

    歷史不可推演,長平之後,趙國短暫休養生息後依然可以實現中興,多次對秦國合縱用兵,如果長平之後圍攻邯鄲遭遇多國部隊的聯盟,秦會不會遭遇趙國在長平的慘敗?我們都未可知。

  • 13 #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說到白起,人們不僅都會想到那個坑殺了四十萬趙國降卒的“殺神”,作為秦國一名嗜殺好武的武將,白起為秦國立下戰功赫赫,其決斷殺伐的方式也讓秦成為“暴秦”、在當時所有諸侯國聽了,都不禁背後發涼、毛骨悚然。

    但其實說來,誇張的成分是肯定有的。古代關於出兵打仗的記載,特別是資料記載,比如說調動的兵力、呼叫的軍餉等,都是大略的記載,而且這個記載距離現代越近越準確。春秋戰國時代距今實在太過遙遠,有記載的史書都七零八落損毀得差不多了,能考據的史料也比較少。

    所以說坑殺了四十萬降卒的說法可能的確有失妥當,那時候的史官其實對這個也不太上心,更沒有人會一個一個按人頭數埋進坑裡的究竟有多少人。後世為了凸顯出白起的狠厲殺性,興許就誇大了對人數的描寫。所以可能不至於有四十萬之多,二十多萬是有的.

    這一戰也不是說戰就戰的,趙國秦國之間對峙了起碼有三年,計算期間軍隊的損耗以及人員的損耗、以及趙國本身的實力,趙國出兵可能也遠遠出不到這四十萬,不然趙國也就沒有兵力應付其他的戰鬥了。

    不過坑殺這二十多萬趙國降卒,真的能昭示白起“嗜血殺戮”、“心狠手辣”嗎?其實並不是的,暴秦雖說是暴秦,也只是為外人所傳的名號來定奪的,秦國的諸多武將由於殺伐決斷,的確給世人留下了不近人情的印象。人們眼中的殺神白起不僅不“暴”,還是一員忠心耿耿的良將,忠心的程度且不談,還單純,一心想著為秦國辦事,考慮秦國的長遠利益。可惜就可惜在秦昭王太小心眼,不信任他人,患得患失,對白起的一系列行為感到憂心忡忡、疑慮在心。

    白起坑殺這麼多萬降卒的理由很好理解,想要滅掉一個國家,必須讓它的軍隊宕機。想想看這些降卒如果回了趙國,再作整頓重新出兵,秦趙之間又會迎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到時候再打成這麼樣就沒人知道了。這些男性不僅可以充軍,就算不充軍了,回去種田生孩子,再過個十年趙國又會多出一批精壯的軍隊。

    所以說,白起此舉完全是為了推進秦國的統一霸業而為之。白起身為武將,為後世所留下的當然是戰績和戰功多些,沒有太多的人會關注白起其人為人的一些細節。只不過是站在秦國的長遠利益角度考慮,白起就為後世落下了“殺神”的名號。不過坑殺降卒也確有此事,讀歷史需要從全面客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和考量,想要將史書讀通讀透,深入瞭解每個歷史人物的所思所想所為也是必要的一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純的拉布拉多聰明麼?求分享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