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田君Bellatores

    俗話說“強中自有強中手”,在世界歷史中、尤其是軍事史領域,強者在戰場上被更強者擊敗的例子並不罕見。按照“更強者擊敗強者”的標準,交戰雙方的檔次不能差距太大,至少應該是同一級別的人物。基於這個原則,我簡單介紹一些西方歷史上的事例吧。

    1、大西庇阿(前235-183年)擊敗漢尼拔(前247-183)。

    “西方四大名將”之一的漢尼拔是迦太基歷史上最出名的將領。漢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率領遠征軍攻入義大利本土,贏得了前217年特拉西梅諾湖會戰和坎尼會戰的勝利,一度威脅羅馬城,他也成為布匿戰爭期間對羅馬威脅最大的迦太基將領。大西庇阿從17歲開始就參加了對迦太基的軍事行動,並逐漸成為羅馬軍的主要將領。大西庇阿征服西班牙之後,率軍攻入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回師救援。在前202年的扎馬會戰中,大西庇阿擊敗了漢尼拔,羅馬人在扎馬會戰中的勝利,也標誌著他們贏得了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勝利。獲勝後大西庇阿也贏得了“阿非利加征服者”的頭銜。

    漢尼拔(左)對西庇阿(右)

    2、愷撒(前102-44年)擊敗龐培(前106-48年)。

    在羅馬共和國末期,愷撒、龐培和克拉蘇三位強力的政治人物被稱為“前三頭”,然而自從克拉蘇遠征帕提亞戰死後,“前三頭”的均勢開始被打破,愷撒和龐培展開了內戰。龐培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名將,他在非洲和東方的戰場上屢立戰功,被元老院選為執政官。公元前49年,龐培與愷撒爆發內戰,在前48年的法薩盧之戰中,愷撒徹底擊敗了龐培的主力、贏得了內戰的最終勝利。法薩盧之戰失敗後,龐培逃往埃及避難,卻被埃及國王托勒密的部下殺死。

    愷撒贏得了法薩盧之戰的勝利

    3、埃提烏斯(396-454年)擊敗阿提拉(406-453年)。

    5世紀初,匈人統治者阿提拉的勢力興起,他擊敗周邊諸多蠻族,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匈人帝國”,阿提拉更是被稱為“上帝之鞭”,他的兵鋒甚至侵入到羅馬的高盧行省、還曾包圍過君士坦丁堡。不過,有“最後的羅馬人”之稱的名將埃提烏斯在452年的沙隆會戰中指揮羅馬-西哥特聯軍擊敗了阿提拉的匈人軍隊。沙隆會戰的勝利也是埃提烏斯軍事生涯的巔峰。

    沙隆會戰部署圖

    4、獅心王理查(1157-1199年)擊敗薩拉丁(1137-1193年)。

    薩拉丁是阿尤布王朝的埃及蘇丹,他曾在1187年的哈丁之戰中幾乎全殲十字軍、隨後還消滅了基督徒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為了支援巴勒斯坦的基督徒,歐洲組成新的十字軍進行第三次東征。獅心王理查率領英格蘭十字軍參加了這次東征,他在戰場上給予薩拉丁痛擊:理查先在1191年收復了被薩拉丁佔領的阿克城,又在1192年的阿蘇夫戰役和雅法戰役中兩次以少勝多擊敗薩拉丁、一度逼近耶路撒冷城下。只是由於英國發生政變、迫使理查匆匆回國,他才沒能取得對薩拉丁的全面勝利。

    獅心王(左)對陣薩拉丁(右)

    5、斯坎德培(1405-1468年)擊敗穆罕穆德二世(1432-1481年)。

    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擁有“征服者”的綽號,他在1453年攻佔君士坦丁堡、消滅了千年歷史的拜占庭帝國,隨後又在1459年吞併塞爾維亞、1460年征服摩里亞、1463年征服波斯尼亞,然而他在征服阿爾巴尼亞時卻屢屢遭遇挫折。領導阿爾巴尼亞人對抗奧斯曼侵略的偉人正是民族英雄斯坎德培,斯坎德培曾經在1450年、1457年和1467年三次擊敗穆罕默德二世對克魯亞的圍攻,他主導的游擊戰也有效阻止了奧斯曼的擴張。直到斯坎德培逝世後,穆罕穆德二世才在1478年征服阿爾巴尼亞。

    藝術家筆下的斯坎德培

    6、法王路易十一(1423-1483年)擊敗勃艮第公爵“大膽者”查理(1433-1477年)。

    “大膽者”查理是勃艮第公國曆史上最強勢的統治者之一,他不僅卓有成效地進行了軍事改革、使勃艮第成為歐洲強國,還努力使勃艮第脫離法國的控制、成為獨立國家,查理還在對法國的戰爭中奪取了一些土地,計劃建立一個由勃艮第、盧森堡和尼德蘭組成的王國,他也因此成為法王路易十一最危險的對手。不過,路易十一擁有更加高超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不斷分化查理的盟友、使後者陷於孤立。路易十一還支援瑞士人對查理採取軍事行動。路易十一的行動最終取得了成功:1477年“大膽者”查理在南錫戰役被路易十一支援的瑞士軍隊擊敗、查理本人也戰死沙場。

    統一法國的路易十一

    7、俄國沙皇彼得大帝(1672-1725年)擊敗瑞典國王卡爾十二(1682-1718年)。

    卡爾十二是繼古斯塔夫二世之後,瑞典最有軍事才能的國王。他在“大北方戰爭”(1700-1721年)初期連戰連捷,連續擊敗丹麥、波蘭和俄國,並一度成為波蘭的實際統治者。然而,卡爾十二遇到了彼得大帝這個強敵。在1709年的波爾塔瓦會戰中,彼得大帝擊敗了卡爾十二,這場勝利也標誌著俄國終結了瑞典在北歐地區的霸權。隨後彼得大帝領導俄國贏得了大北方戰爭的勝利,瑞典此後淪為二流強國。

    彼得大帝

    8、威靈頓公爵(1769-1852年)擊敗拿破崙(1769-1821年)

    這個例子的知名度非常高,就不介紹太多細節了。最為人熟知的是:威靈頓與布呂歇爾的聯軍在1815年滑鐵盧戰役中擊敗了拿破崙、導致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不過,早在贏得滑鐵盧戰役之前,威靈頓就已經在半島戰爭(1808-1814年)指揮英葡聯軍擊敗了拿破崙及其部下率領的法軍、贏得了半島戰爭的勝利。威靈頓也因為半島戰爭中的戰績獲得公爵頭銜。

    威靈頓公爵的畫像

    至於中國古代史的例子,那就更多了:孫臏擊敗龐涓、韓信擊敗項羽、劉秀在昆陽之戰擊敗王莽、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劉備在漢中之戰擊敗曹操、陸遜在夷陵之戰擊敗劉備、謝玄在淝水之戰中擊敗苻堅、徐達擊敗王保保、多爾袞擊敗李自成等等。因為都是比較耳熟能詳的事蹟,就不再展開多說了。

  • 2 # 課工場創意學院

    楊修和曹操

    的上榜,雖是另類,其實也很好地代表了“智商有餘,情商不足”那一部分人。

    楊修智商究竟有多高?我們可以取個參照:曹操。曹操是當時的人傑,腦力界的翹楚,這應該是沒有疑議的。

    那麼,這位人傑是如何評價楊修的?“我才不見卿(楊修),乃覺三十里”。換做大白話大概就是:楊修的智商甩了我N條街道。

    “智商有餘,情商不足”的楊修

    可是,楊修後來下場如何?恐怕諸君心裡早已有數。

    周瑜和諸葛亮

    既生瑜,何生亮。

    儘管《三國志》作者對諸葛亮有過“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一句略帶貶義的評價,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這位智慧之神的光輝形象。

    “腦力界”綜合能力最強的諸葛亮

    臥龍者,深居茅廬,鵝毛扇一擺,已知天下三分,草船借箭,舌戰群雄,觀天象而知世事,舉利劍而借東風,決勝於千里之外,算計於百年之後,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料記載,發生在孔明身上的故事極富傳奇。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曾自比管仲,其人生業績更甚管仲。如是看來,孔明無疑是“腦力界”綜合能力最強者。

  • 3 # 艾洛裡

    (๑‾᷅^‾᷅๑) 嫌棄你,中國的歷史就是nb人物被更nb的按在地上摩擦,中國古代的歷史就是戰爭史,因為咱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說的有點早。只要感覺自己的能力可以,就會造反,而且一造反就會用跟多的人跟風。看西方歷史大部分都是宮廷劇,要不是和別的國家,咱們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內部,這也是中國能延續這長時間的原因之一,不行你就下去管你什麼英雄不英雄,但是這樣也比較危險,幸好中國包容性大,幾乎不管啥樣都能同化了。所以你這問題對中國是家常便飯,對老外感覺有意思而已。單說戰國沒事就是幾萬人的打,老外史詩戰役或者神話裡才是幾萬人。別說不可能,一個國家從14歲男的往上都去當兵,除非喪失戰鬥力,要不就一直在軍隊,當時就是那樣殘酷。老外大部分都是奴隸上戰場,斯巴達箇中國古代比都弱一些

  • 4 # 咣噹裡個當

    有啊,太多了,

    秦國章邯橫掃了幾乎所有的農民起義那麼叼,被項羽幾萬人擊敗俘虜。

    項羽那麼叼,被韓信逼得自盡2333333333

    王莽穿越了那麼叼,被位面之子劉秀幹掉(戲說)

    曹操那麼牛逼被孫劉聯軍擊敗,

    關羽水淹七軍,活捉于禁那麼叼,不是讓呂蒙陸遜給幹掉了

    石勒那麼牛逼幹掉了前趙的劉曜,後來屢次敗於東晉祖荻。

    苻堅統一了北方被不足自己十分之一兵力的東晉北府軍擊敗,

    慕容垂的後燕那麼6,結果在參合破大敗於北魏拓拔氏,(慕容垂沒親自領兵),具體人名百度去吧

    高歡擊敗爾朱氏,掌控了朝政,後屢敗於宇文泰

    王僧辯也是個強人,後來變節了被陳霸先幹掉

    金兀朮牛逼麼,在川陝敗於吳階,在長江下游敗於韓世忠,在湖北敗於岳飛。。,艹

    等等等等,。。。。。。

  • 5 # 多彩巔峰

    關羽在巔峰被呂蒙摩擦,項羽被劉邦摩擦,巔峰曹操被周瑜摩擦,巔峰劉備被陸遜摩擦,巔峰苻堅被謝玄摩擦,巔峰豐田秀吉被李如松摩擦,巔峰麥克阿瑟被彭老總摩擦,巔峰大流士被亞歷山大摩擦,巔峰薩拉丁被獅心王摩擦,巔峰拿破崙被庫圖佐夫摩擦,巔峰隆美爾被蒙哥馬利/艾森豪威爾摩擦。

  • 6 # 是我非我

    人 不清楚,事 我記得一個有印象。

    一戰失敗,德國人忍辱偷生,被迫在巴黎簽訂凡爾賽條約,法國人為了顯示蔑視德國,在節火車廂裡進行簽字儀式。

    二戰德國打敗了法國,希徳勒在巴黎廣場凱旋門舉行法國投降儀式,居然找到當初簽下凡爾賽條約那節火車廂,搬到廣場來,也在裡面進行簽字儀式,看過當時希元首的照片,那表情,那眼神,估計是他一生最幸福的時光之一吧

  • 7 # 李佳琪的賬號

    被按在地上摩擦,其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被單方面吊打,其實更有可比性的應該是同時空下的兩個同樣傑出的人。

    正史中很少出現這樣的情形,無論是其他答主所說的項羽和劉邦,其實前期項羽一直壓著劉邦打,只不過後期輸在了人和二字!

    而在演義中,被摩擦的例子就多了!

    比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周瑜,一時瑜亮,但在演義中,過分被神話的孔明那可真真的是把周大都督按在地上摩擦...(摩擦、摩擦、在光滑的地面上摩擦)

    再比如隋唐演義中的李元霸和宇文成都,三次交手,天寶大將軍都被李元霸按在地上摩擦,這可真真的是按在地上摩擦,最後甚至被李元霸生生的給手撕成了兩半!可憐天寶大將軍縱橫天下,旱逢敵手……卻生生的被李元霸給制裁了!

    所以只有在演義中過分美化某一角色才會出現的情節在正史中是很難出現的!

  • 8 # 歷史系旅法師

    當然是歐洲得傭兵王——華倫斯坦啦!

    歐洲爆發了三十年戰爭——神聖羅馬帝國對戰英法北歐和德意志的新教諸侯。

    一開始,神羅的皇帝手下基本是一堆飯桶,連戰連敗,丹麥人和新教諸侯一路凱歌,這時候站在皇帝一邊的華倫斯坦出手了:

    他在僱傭兵界十分有名望,當前線告急的時候華倫斯坦立即向皇帝提供了一支3萬人的軍隊,這支軍隊迅速擴大到了10萬人,“蹂躪四野以自養”,馬克思曾稱之為“華倫斯坦的蝗蟲”。

    這一下子就翻了盤了,但是雖然獲得了勝利,但是華倫斯坦的軍隊燒殺搶掠名聲不好,並且當時他兵力太多,皇帝開始猜忌他,於是將他免職,於是傭兵王回家種地了。

    這個時候瑞典加入戰鬥了,當時的瑞典可是歐洲一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是北歐的軍神,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帝國方面又開始了大潰敗。

    1631年9月,帝國軍隊在布賴滕費爾德之戰中失敗,德國北部陷入瑞典國王之手,,古斯塔夫隨即進攻南德,並在很短的時間裡接近了奧地利邊境。面對這種嚴重形勢,斐迪南二世不得不重新起用華倫斯坦。

    1631年底,華倫斯坦又被從捷克召回。他迅速集中起七萬大軍,投入德意志戰場。由於與皇帝的矛盾尚未解決,他在出徵前向皇帝提出了苛刻的條件,其中包括提供軍費、任意沒收需要的土地、對軍隊事務有絕對權力、自由處理和平談判等內容,皇帝被迫答應了這些條件。於是,華倫斯坦率軍攻入上巴拉丁。

    交戰數次,華倫斯坦都未能佔到便宜。

    1632年夏,他與瑞典軍在紐倫堡外對峙(紐倫堡會戰)。9月,華倫斯坦避實擊虛,向圖林根和薩克森進軍。調動瑞典軍隊疲於奔命,11月16日,在薩克森的呂岑會戰中,華倫斯坦與古斯塔夫正面交鋒,這一場鏖戰,瑞典人雖然取得勝利,迫使華倫斯坦退卻,自此華倫斯坦一蹶不振。

    但是在這場戰爭中,古斯塔夫親自率領騎兵衝陣,戰死。

  • 9 # 上將噯福斯

    1,劉邦一統天下,威加海內。不料白登之圍,差點被冒頓單于四十萬鐵騎抓了俘虜。

    2,劉備一世梟雄,打敗曹操,佔領漢中。夷陵之戰,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

    3,前秦苻堅,一代雄主,統一北方。大軍九十萬,意欲掃清宇內。淝水之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八萬北府兵殺出漢家血性。

    4,金兀朮縱橫天下,被嶽武穆殺的丟盔棄甲。

    5,蔣某人一世人傑,奈何紅日照東方!

  • 10 # 在下翩竹

    人類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戰爭史,強無恆強,弱無恆弱,但強中更有強中手,倘若同一個時代裡兩個甚至幾個旗鼓相當的競爭者同時擁有了爭奪最終勝利權的機會,那麼最終結果真的就很難預料了——接下來我們要說的,就是一個強大無比的帝國屢次遭遇更厲害的挑戰者,並被最終擊敗的故事。

    公元前6世紀左右,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起的古代波斯第一帝國曾經是整個中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它曾經是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個大洲的帝國,極盛時期領土東起印度河平原、帕米爾高原,南到埃及、利比亞,西至小亞細亞、巴爾幹半島,北達高加索山脈、鹹海。所到之處令無數君主俯首稱臣,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看似強盛無匹的帝國,在它存在的歷史上卻接二連三地遇上了比它的統治者更強的挑戰者,最終讓波斯帝國湮滅於歷史長河之中。

    要說明波斯第一帝國的衰亡史,要從幾次戰爭說起:

    1、第一次希波戰爭——波斯王大流士一世vs雅典統帥米提阿德斯:

    公元前490年春,旨在進攻歐洲,攻克希臘諸城邦的大流士一世派達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軍約5萬大軍抵達雅典東北部的馬拉松平原,雅典統帥米提阿德斯在求援無果的被動情況下,親率1萬大軍與之對決,並趁著波斯騎兵尚未就位的機會,引誘波斯步兵先行接戰突入,並將其合圍,最終以少勝多,逼迫波斯軍全線撤退。

    馬拉松戰役中,雅典方面只有192人陣亡,而波斯軍則損失了6400人,第一次希波戰爭以希臘方面全勝告終,但這一次戰役對波斯方面並未傷筋動骨,也為之後的雙方交鋒埋下了伏筆。

    2、第二次希波戰爭——波斯王薛西斯一世vs雅典統帥地米斯托克利&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

    這一次的希臘-波斯戰爭也就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希波交戰記錄,它由兩次舉世聞名的偉大戰役,溫泉關戰役和薩拉米灣海戰組成。

    吸取了上一次戰爭的教訓,這一次薛西斯並沒有急於登陸進軍,而是召集了百萬軍隊,以整軍之師分海陸兩隊,分別進攻希臘半島。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奉命率領300親隨軍及7000名希臘諸城邦士兵鎮守陸路第一道防線溫泉關,在險峻的地利優勢下,波斯大軍無法在溫泉關前進一步,直到波斯人找到了一個希臘叛徒,從小路包抄了溫泉關後方,才使得情勢逆轉。

    由於腹背受敵,列奧尼達無法招架,只能下令讓7000名其他城邦的戰士先行撤退,自己帶領300斯巴達勇士繼續死守,最終300餘名斯巴達人除一人被派出送信,一人眼睛受創退下戰場外,包括列奧尼達在內五人生還。但溫泉關戰役也以三百人阻擊數萬大軍創造了西方歷史上戰果對比最懸殊的戰役例項,斯巴達人的驍勇無畏也從此震驚整個歐亞大陸。

    由於列奧尼達的堅守,另一路統帥希臘名將地米斯托克利獲得了寶貴的應戰時間,他將雅典絕大多數人民和戰士都遷徙到了海上,只留給薛西斯一世一座空城。隨後,古希臘城邦歷史上最驚人的海戰便在薩拉米灣正式打響。

    公元前480年9月,狹小的薩拉米海灣內集結了雅典-希臘方面的300餘艘戰艦和波斯方面的600餘艘戰艦。波斯的遠洋戰艦雖然能夠抵禦遠航風浪,但在擁擠的海灣水域內卻尾大不掉,無法靈活迎敵。正相反雅典方面的戰艦卻是為了針對波斯鉅艦而專門打造的,船體不僅敏捷靈動,且船頭裝有用於衝擊敵船的加固撞角,在針對波斯鉅艦的船腹對撞中勢如破竹……在經歷了八個小時的激烈海戰後,薛西斯不得不丟下數萬人的遺體和無數鉅艦殘骸撤離,薩拉米灣海戰再次以希臘方面以少勝多的輝煌戰果宣告結束。

    在兩大戰役後不久,希臘方面進入針對波斯帝國入侵的反攻時期,第二年復仇的斯巴達軍團便在普拉提亞地區重創波斯陸軍,公元前449年,希臘海軍又再次在薩拉米城附近海域擊敗波斯海軍,至此波斯帝國再無西進歐洲腹地的實力,雙方簽訂合約,希波戰爭宣告結束,也是波斯第一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3、伊蘇斯戰役與高加米拉戰役——波斯王大流士三世vs亞歷山大大帝:

    經歷了兩次希波戰爭失敗後的波斯帝國陷入一蹶不振的境地之中,直到一位強勢君主的降臨——波斯王大流士三世頗有其先祖,征服者大流士一世的風範,他一手平定波斯國內的權謀動亂,僅用六個月時間便率領大軍蕩平埃及,眼看就要恢復帝王往日的榮光之際,卻在西進路上遇到了另一位天子驕子:被譽為西方古代軍事天才之首的亞歷山大大帝。

    公元前333年,兩位天縱之才在伊蘇斯平原上展開了第一次正面較量,戰鬥開始前大流士三世砍掉了所有希臘俘虜的雙手,並讓他們返回本陣,試圖以此來恫嚇馬其頓方面的希臘聯軍,但未曾想這一舉動卻令己方的三萬希臘僱傭兵產生敵意,並令馬其頓方面的聯軍戰意高漲,再無退意,造成了戰術上的反效果。

    第二天清晨,戰鬥正式打響,雙方戰力對比為馬其頓方面四萬餘人人對波斯方面二十萬人。亞歷山大輕率精銳騎兵猛烈衝撞波斯步兵的左翼,而波斯騎兵卻無法衝潰當時戰術素質全歐亞首屈一指的馬其頓步兵方陣,不久之後波斯方面陣型便開始崩潰,位於右翼的希臘僱傭軍不戰而逃,徹底拉跨波斯大軍陣型。大流士三世不得不策馬逃離,慌亂中他將所有軍中攜帶的女眷甚至自己的母親都給丟棄了。

    伊蘇斯戰役兩年後,兩位帝王相約在高加米拉進行最終決戰:兩年以來大流士三世並未有一日鬆懈,他集結了波斯帝國最後的力量,號稱以百萬大軍對抗馬其頓方面的六萬聯軍,還裝備了當時最精良的鐮刀戰車用以對付馬其頓重灌步兵方陣。在戰鬥打響之前,所有人都幾乎以為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役:波斯帝國佔盡地利與人數、裝備優勢,且大流士三世並未輕敵,亞歷山大看起來幾無勝算。

    然而在亞歷山大大帝神乎其技的臨場指揮能力下,波斯帝國的最後力量再一次化為烏有:高加米拉戰役打得昏天黑地,雙方互有攻防,一時難解難分,情勢最危難時亞歷山大甚至連自己的大營都放棄了,但最終亞歷山大還是抓住波斯騎兵陣營與步軍之間因陣型變動產生的空隙,帶領騎兵一舉攻入大流士三世陣前,並用一支標槍結果了大流士的車伕。眼看車伕被擊斃,大流士三世在驚恐中選擇了落荒而逃。原本僵持的戰局因一方主將的撤離而急轉直下。馬其頓方面乘勝追擊,徹底擊潰了原本志在必得的波斯大軍。

    高加米拉戰役後,大流士三世踏上了流亡之路,並最終被權臣出賣,囚禁而死。亞歷山大大帝則徹底征服了原本屬於波斯帝國的所有土地,將馬其頓帝國一路延伸至印度河上游,成為西方歷史上最強大的軍事指揮家與征服者。而曾經不可一世的波斯第一帝國,卻隨著大流士三世一起,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歷史上的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和大流士三世都不是庸弱之君,三人在統治手腕和軍事能力方面都是歷代帝王中的翹楚,然而歷史就是如此殘酷,波斯第一帝國幾次三番絆倒在希臘諸城邦這塊絆腳石上,幾次三番失手在希臘方面舉世罕見的軍事天才指揮們的陣前。從古希臘人的角度看來,這些戰役都是無比的榮耀與輝煌;但從古波斯人的角度看來,恐怕只能感慨“既生瑜,何生亮”了吧。

  • 1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如果說厲害的人物被比他更厲害的人物打敗的事蹟其實在我個人看來:有時很難說失敗的那個就一定不如勝利的那個,有時外界的天時地利等客觀環境也是造成雙方成敗的因素。然而歷史就是歷史,我們可以假設如果怎樣會怎樣,但這並不會對已經發生的歷史構成任何影響,我只能根據已發生的歷史客觀如實敘述:

    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流域是人類四大古文明之一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發源地,和埃及、印度、中國三大古文明所不同的是兩河流域長期以來並沒形成一個強勢統一的文明,而是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等等輪番上場。公元前24世紀蘇美爾城邦溫瑪的國王盧伽爾扎吉西統一了兩河流域南部,隨即將目光瞄準了北部的阿卡德王國,打算一鼓作氣統一整個兩河流域,結果卻被阿卡德國王薩爾貢擊敗並被作為獻神的祭品。

    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征服了希臘在小亞細亞的所有殖民城市,在人類歷史上率先鑄造貨幣,呂底亞的貿易變得十分繁榮,富強一時。就在呂底亞蒸蒸日上之時東面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悄然興起,克洛伊索斯開始考慮:是否在波斯人的實力還不十分強大時阻止他們的擴張。事先克洛伊索斯曾去神廟請求神諭,得到兩條答覆:其一是如果克洛伊索斯進攻波斯人,便可以滅掉一個大帝國;其二是如果一匹騾子變成米底國王,你這個兩腿瘦弱的呂底亞人就必須沿著多石的海爾謨斯河逃跑。克洛伊索斯心想:自己出兵就能滅掉一個大帝國,又一想:米底國王絕不會是一頭騾子,自己又怎麼會戰敗逃跑呢?結果他果然滅掉了一個大帝國——他自己的呂底亞;而戰勝他的波斯王居魯士是波斯人和米底人的混血——騾子一說應在此處。

    戰勝了呂底亞的居魯士又征服了新巴比倫王國,統一了今天的伊朗高原、兩河流域、小亞細亞等地,成為當之無愧的西亞霸主。隨即他又將擴張的目光投向東方,結果被中亞馬薩革泰女王托米麗斯殺死。這邊托米麗斯女王也沒笑到最後——她又被居魯士之子子岡比西斯二世打敗。

    秦始皇嬴政在滅楚的過程中遭遇了楚國名將項燕——他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尾隨秦將李信,最終擊破李信率領的20萬大軍,攻入秦軍的兩個營地,斬殺了七個都尉。秦國不得已之下又換上名將王翦親率60萬大軍伐楚王翦入楚後始終高掛免戰牌避免與楚軍主力正面交鋒。項燕多次到營前挑戰,秦軍始終也不出戰。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秦軍上下都已開始嬉戲,王翦突然下令出擊,一直追擊楚軍到蘄縣之南,項燕於此戰戰死。不過項燕不會想到自己的孫子項羽也會遭遇和自己一樣的命運:鉅鹿之戰中項羽以少勝多擊敗王離的四十萬秦軍,隨後又迫使章邯率領的二十萬秦軍投降。然而在隨後的楚漢相爭中項羽敗於劉邦,項氏家族再次在歷史舞臺上扮演襯托他人的配角。

    公元前218年春漢尼拔親率9萬步兵、1.2萬騎兵和37頭戰象從巴卡家族在伊比利亞建立的新迦太基城出發翻越阿爾卑斯山、跋涉1600公里,突如其來出現在義大利北部。儘管沿途惡劣的地理環境導致了大量非戰鬥減員,沿途的一些重要據點也要分兵把守,所以當漢尼拔到達義大利時已只剩2.6萬兵力,然而他聯絡了阿爾卑斯山兩側反羅馬的高盧人,得到了5萬名以上的友軍。兩個多月後4.2萬名羅馬大軍在特雷比亞河岸與漢尼拔的3萬餘人遭遇,漢尼拔以重灌步兵引誘羅馬人從正面發起攻擊,隨後讓高機動性的努米底亞騎兵繞到羅馬人的側翼、背後發動猛攻。此戰羅馬傷亡超過2.6萬人,而漢尼拔只付出不到5000名騎兵的損失。次年6月24日漢尼拔又如法炮製在特拉西梅諾湖畔奇襲了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指揮的3萬羅馬大軍並將其全殲。公元前215年8月2日漢尼拔又在坎尼之戰中殲滅和俘虜六萬至七萬名羅馬士兵,羅馬執政官鮑魯斯與八十名元老院成員於此戰陣亡。然而英雄也有遲暮之時:公元前202年10月19日羅馬軍團在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率領下同漢尼拔率領的迦太基軍隊在北非的扎馬平原展開決戰。西庇阿的父親和叔叔死於漢尼拔的姐夫哈斯德魯巴之手,岳父則喪命於漢尼拔的經典之戰坎尼戰役;而在此之前羅馬軍團曾在西庇阿率領下遠征伊比利亞和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回師。最終西庇阿戰勝了漢尼拔,儘管此後漢尼拔又活了19個年頭,但他的軍事生命在扎馬平原畫上了句號。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斯領導了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公元前72年初他將部隊發展到12萬,隨後他率軍沿亞得裡海岸穿過整個義大利並在摩提那會戰中擊潰了卡西烏斯總督的軍隊。一時間起義軍縱橫義大利半島如入無人之境,而屢戰屢敗的羅馬軍隊不得不以恢復“什一格殺律”來維持軍紀。最後斯巴達克斯在克拉蘇和龐培兩大巨頭的聯手鎮壓下失敗。

    公元前53年羅馬政壇的三巨頭之一克拉蘇來到敘利亞,準備策劃針對帕提亞帝國的戰爭。他在留下1個軍團駐守敘利亞之後帶著7個軍團向帕提亞城市塞留基阿進發。但在這條道路上必須穿越一段十多公里的沙漠,當克拉蘇的大軍進入沙漠後迷失了方向,當他們走出沙漠時幾乎已耗盡攜帶的乾糧和淡水。也就是在這時帕提亞將領蘇雷納斯正率部在沙漠的出口嚴陣以待:帕提亞輕騎兵的弓箭射程遠遠優於羅馬弓箭手,一時間羅馬人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不過他們憑藉以往的經驗認定:帕提亞人的箭很快就會射光,到那時他們就能輕鬆擊敗對手了。然而帕提亞人的箭卻源源不斷,羅馬軍隊的陣型開始鬆動。克拉蘇命令自己的兒子率騎兵還擊以圖壓制帕提亞軍隊的攻勢,蘇雷納斯則率部後撤以暫避其鋒,結果不知是計的羅馬兩千精銳騎兵被誘入包圍圈。克拉蘇的兒子自殺,他手下計程車兵不是陣亡,就是被俘。帕提亞騎兵誘殲了羅馬騎兵後再次衝到克拉蘇的本陣前扔下克拉蘇兒子的首級。原本就已開始動搖的羅馬軍團被徹底擊垮了心理防線,經歷了喪子之痛的克拉蘇為避免全軍覆沒的危險只得率部發起絕地反擊,可當羅馬軍團見到帕提亞軍隊的軍旗在Sunny下熠熠生輝時完全喪失了鬥志(據說這面軍旗是用從中國傳來的絲綢編織的)。最終羅馬軍團全軍覆沒,克拉蘇本人也戰死沙場。

    克拉蘇死後羅馬進入到凱撒和龐培雙雄對峙的狀態:龐培除了鎮壓斯巴達克斯其一外,還曾剿滅國西班牙海盜、征服過本都王國,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等地在他手中併入了羅馬版圖,埃及托勒密王朝儘管還保持獨立,但也不得不屈服在龐培的羽翼之下。公元前49年凱撒渡過渡過盧比孔河,進攻龐培控制下的義大利本土,龐培以及元老院共和派議員在凱撒的軍事壓力下帶著家當逃到巴爾幹。龐培放棄義大利後寄希望於他的海上部隊和隸屬於羅馬的東方各國國王、部落顯貴,企圖從希臘組織反攻。他在那裡集合了11個軍團,7,000騎兵以及由600艘戰艦組成的艦隊。愷撒在佔領義大利,鞏固政權,肅清西班牙等地龐培的勢力之後,在公元前48年發動與龐培爭奪東方行省的戰爭。他率領10個軍團,10,000名高盧騎兵出征龐培。開始,龐培軍隊佔據優勢,在著名的季拉基烏姆戰役中,龐培兩次大敗愷撒,大大挫傷愷撒軍隊計程車氣。然而在公元前48年8月9日的法薩盧戰役中龐培集中所有騎兵打擊愷撒騎兵。愷撒見此情景則向早已埋伏的3,000步兵發出進攻訊號,於是伏兵突然進擊,舉起長矛向龐培騎兵的臉上猛刺。龐培騎兵難以招架,狼狽而逃。龐培軍左翼徹底潰散,其餘軍團看到左翼已敗,也不戰而退。結果全軍覆滅。

    公元1066年1月4日英格蘭國王愛德華辭世,英格蘭貴族們擁戴愛德華的大舅哥、有“韋塞克斯之鷹”稱號的哈羅德•葛溫森成為英格蘭的新任國王。可就在他繼位之時就同時面對北方的挪威海盜和南方的諾曼底公國兩大強敵。在1066年9月25日的斯坦福橋戰役中哈羅德斬殺了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然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10月14日諾曼底公國的威廉一世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哈羅德併成功入主英格蘭。

    公元1560年的日本已正處於戰國時代中後期:當時號稱東海道第一弓的今川義元雄心勃勃打算上京都控制天皇朝廷,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結果卻在桶狹間合戰中被初出茅廬的織田信長伏擊斬殺。

    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被後世譽為“18世紀初的小拿破崙”:他15歲那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糾合丹麥、波蘭、薩克森三方組成北方同盟,意圖瓜分瑞典國土。查理十二世在迫使丹麥簽下城下之盟後率軍八千回援納爾瓦要塞,在暴風雪中迎戰彼得一世率領的四萬俄軍,先經過2小時猛烈炮擊,然後突破俄軍陣地,發起總攻。俄軍被一分為二,難以抵禦,全線潰退,陣亡約8000人,剩下數萬人被迫成建制投降並被解除武裝,大量俄國貴族和高層將領做了俘虜,而瑞典軍損失僅3000人。納爾瓦戰役震驚歐洲,年僅十八歲的卡爾十二被廣泛認可為足以繼承古斯塔夫事業的天才戰將,比他年長十歲的彼得一世則因在戰爭程序中丟盔棄甲、逃之夭夭成了國際笑柄。然而就是這麼一位牛人最終還是彼得一世手中,可以說沙皇俄國崛起成為近代列強就是踩者瑞典上位:彼得大帝正是從瑞典手中奪取了波羅的海出海口,打通了俄國通向西歐的門戶。

    1815年6月18日的滑鐵盧戰役中縱橫Continental的世界級名將拿破崙在英國將領威靈頓公爵和普魯士統帥布呂歇爾的聯手打擊下徹底失敗並被流放孤島,結束了自己輝煌的軍事征服生涯。

  • 12 # 風波水文

    我靠……太多了……比如秦末……項羽他伯父,項伯,起義軍聯軍最大領袖,被始皇帝護衛將軍章邯滅了,章邯一路掃清起義軍,被項羽破釜沉舟打敗,項羽牛逼哄哄,被韓信四面楚歌圍殺了,韓信開400年強漢,被劉邦玩死了,劉邦一輩子玩弄天下,被匈奴在白登山給玩了,匈奴兇悍無匹,被武帝派霍去病攆到歐洲了,羅馬帝國一統歐洲,被霍去病攆去歐洲的匈奴給打蹦了,匈奴又覺得自己牛的可以上天了,結果真的被一場瘟疫帶上天了……

  • 13 # 妖鬼雜談錄

    忽然想到一個案例,一個很有名的人被不知道算不算更厲害的人碾壓。就是豐臣秀吉帶領日本VS北韓跟大明

    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是日本戰國時代的三傑之一,以貧民出身,逐漸成為一路諸侯,奪得織田信長實質繼承權並最終統一日本。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治國有方,多年戰亂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雖然很多人看不太上日本所謂的“戰國”,但是這只是侷限於日本國土狹小的問題,先天限制了其才能的成長。但是從日本歷史角度看,豐臣秀吉可以說是平民英雄。

    這位日本人傑帶領15多萬久經戰陣的日軍登陸北韓,一路勢如破竹。得意的豐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認日本以大同江為界佔據北韓,同時還威逼琉球、菲律賓等大明屬國臣服朝貢。

    於是,大明朝派遣李如松率領集結遼東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援朝,平壤一戰明軍以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代價"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餘"。

    經過碧蹄館之戰與三次海戰之後,日本無力再戰與明朝言和。

    1597年豐臣秀吉再次出兵14萬餘人侵略北韓,明朝以麻貴為總兵援助北韓。結局日本依然戰敗,豐臣秀吉死後,日本殘軍退回日本。

    豐臣秀吉的確有名,讀日本戰國時代的歷史,豐臣秀吉是一個了不起的任務,總感覺應該是一代梟雄,但是對上大明,只能被按在地上摩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時候有沒有捅過馬蜂窩,並且被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