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雪飲冰心聶風
-
2 # 星空一煒
金庸先生在新修版小說裡有意識加強了各書之間的聯絡,比如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就是由蕭峰刪減,虛竹代傳下來的。
而任我行的吸星大法則是由段譽傳下來的,再加上倚天中提到郭靖和楊過,以及鹿鼎記中提到令狐沖,可以說幾大長篇小說的主角基本上在後續作品裡都有提到。
那作為金庸先生認為性格最像自己的主角,張無忌為何在後續作品裡就沒提到呢?其實主要原因便在於朱元璋。
因為他的大明江山主要是依靠明教打下來的,可他自己在明教中的地位並不高。他雖然一直圖謀明教教主,可是始終未能得逞。
而張無忌卻是在明教中得到了絕大部分人的支援,威望非常高。倘若不是張無忌主動放棄了做皇帝(這裡有金庸先生尊重歷史的因素),那皇帝是輪不到朱元璋做的。
書中也說的很明白,張無忌要殺朱元璋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只是為了不影響抗元大業才不動他。
而朱元璋在登基後,想盡辦法消除明教的痕跡,而張無忌又歸隱了,所以時間長了民間自然不再有張無忌的名字。
楊逍道:“我們要殺他,自然不費吹灰之力。不過朱元璋招兵買馬,攻佔州縣,只殺得蒙元半壁江山煙塵滾滾,我大漢的河山,差不多有一半讓他們光復了。這是真正的大功勞。咱們歃血為盟,共舉義旗,為來為去,還不是為了這件大事。朱元璋、李文忠這些人是殺不得的,就算他們背叛明教,只要他們真能光復大漢江山,將蒙古韃子趕回去,咱們還是不能動他們一分一毫。 張無忌點頭道:“不錯!與大漢江山相比,明教為輕;與大漢千萬百姓相比,明教的教眾為輕。明教敗後可以再興,我大漢江山倘若給異族佔了去,要再奪回可就千難萬難了!“ 楊逍、範遙、韋一笑、五散等先後站起,各人都是畢生謀幹大事之人,大局的孰輕孰重,心念一轉,便即瞭然,均覺如以明教為重,江山為輕,不免是心懷自私,非大英雄、大豪傑的仁俠心懷。 朱元璋登基後,不願讓自己大業之成,明教佔了太多功績,又不願朝廷政務受到明教教主的牽絆干預,因此盡力泯滅與明教有關的痕跡瓜葛,不少出身於明教的功臣大將,只因不擁他為明教教主,便莫名其妙、不明不白地慘遭殺害。馮勝、傅友德、藍玉等大將全家受戮,株連甚廣,史有明文。而據野史傳聞,常遇春因病早亡,徐達卻遭朱元璋下毒暗害而死。明朝開國諸大將中,能得保天年而獲善終者,只湯和一人而已。此人庸庸碌碌,向來唯朱元璋之命是從,是以不為朱元璋所忌。 過不多日,明教眾首領紛紛自各地到應天府相聚,楊逍、範遙、韋一笑、殷野王、五散人、五旗使等先後到達。這次明教首腦大會應天,便是意圖奉教主張無忌為義軍的正式首領,就此稱為“明王”,打平天下後登位為帝,建立大明王朝。應天府大多數兵將出自明教,徐達、常遇春等大將,楊逍、範遙、韋一笑、彭和尚等教中首腦人物,對張無忌向來尊崇信服,一致贊同,只朱元璋、李文忠、胡廷瑞等不願將大好基業奉之於張無忌,然見大勢所趨,也不敢示意反對。只因當時局面之下,一表反對,就是“作反”,立時有殺身之禍。張無忌卻堅不允肯,說道出任教主已大違本意,要任義軍首領稱王,更加萬萬不可,各人若逼得急了,連教主也不肯當了。 -
3 # 流光言己
按照金庸十五部小說的寫作順序,1961創作的《倚天屠龍記》之後的作品為,《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越女劍》、《鹿鼎記》。
根據書中相關文字描述的時間背景,宋朝的《天龍八部》,春秋時期的《越女劍》,顯然都不可能出現張無忌的的事蹟描述,那麼以此也就餘下明清時代的《連城訣》《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四部小說了。而這四部書中,前三部時代背景模糊,只能從一些文字細節推論出為明朝,而《鹿鼎記》對於武俠江湖意味已經不濃了,韋小寶也不過一個小混混而已。
至於為什麼在這些後續著作的書中沒有提過張無忌,我覺的可以歸結如下。
張無忌武功雖高,但種種經歷顯然還不夠傳奇雖然說在《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是不少讀者喜歡的一個角色,身負九陽神功護體及內功,又有乾坤大挪移、聖火令等明教頂層武功,武功極高,甚至金庸先生也曾在某訪談上也口稱張無忌武功最高。而在其個人感情上 ,張無忌偏又身邊桃花不少。雖然說這或者是很多男性讀者嚮往的一種縱橫天下又有美人環抱,江山美人皆有的理想狀態,但這終究不會是一個可以讓人為榜樣傳奇英雄。
而張無忌最被為詬病的就是他的性格偏弱,當書中到了尾聲,諸事大白之時 ,還在思量哪個是他最愛。
當日張無忌與周芷若、趙敏、殷離、小昭四人同時乘船出海之時,確是不止一次想起:“這四位姑娘個個對我情深愛重,我如何自處才好?不論我和那一個成親,定會大傷其餘三人之心。到底在我內心深處,我最愛的是那一個呢?”他始終彷徨難決,便只得逃避,--《倚天屠龍記》 第四十回 不識張郎是張郎而在江山還是美人的事情上,依然遊移不定,正如書中所說,常常是逆來順受,很少違逆。
其實他多方辯解,不過是自欺而已,當真專心致志的愛了那一個姑娘,未必便有礙光復大業,更未必會壞了明教的名聲,只是他覺得這個很好,那個也好,於是便不敢多想。他武功雖強,性格其實頗為優柔寡斷,萬事之來,往往順其自然,當不得已時,雅不願拂逆旁人之意,寧可捨己從人。--《倚天屠龍記》 第四十回 不識張郎是張郎正如書中自敘,張無忌就是一個各種機緣推到明教教主前臺上的一個凡夫俗子。
雖然說這位佛系少年身世不堪,但終歸併無大志,即便對於什麼國家民族之大事,也遠不如如郭靖、楊過、喬峰這前代大俠的熱忱。更重要的是,對於武俠小說而言,張無忌對於武功一路也並非有先天創造、開拓之能,只不過湊巧成了某門高深武功的受道人而已。
顯然,這些並不能成為他成為後代傳奇的一個理由
張無忌在時間線上還是屬於射鵰系列中的故事大體系金迷們都知道,《倚天屠龍記》在故事的延續性上,還是從《天龍八部》故事源頭、武功體系,人物體系而來的,而本書的時代背景也是以元末明初朱元璋發跡的那段時間。
而此時朱元璋不過明教五散人之下的一個小頭目而已,而本書的最終結束對張無忌卻是江湖已遠而朱元璋卻最終成就了朱家276年的天下。而在本書中,張無忌的不理教務,對朱元璋的心慈手軟,也埋下了明教最終被朱元璋所剿滅的伏筆。這大概也算是後代,明教再不稱明教,只能在《笑傲江湖》中稱之為日月神教之故了。
朱元璋倒還記得明教,將他所建的朝代稱為“明朝”。但因明教維護百姓,朝廷官府便對其殘殺鎮壓,時日既久,後世首領無能,明教終於也漸漸式微了。--《倚天屠龍記》 第四十回 不識張郎是張郎那麼就此而看,張無忌基本上已經成為一個故事終結了,而對於明教來說,張無忌顯然也並非中興之人,他也只是明教教史上的一個過客而已,並不值得後人去記掛,銘刻在心的。
以故事而論,在後面幾部時代背景為明清的小說中,不出現他也是符合實際邏輯的的。
即便以武而論,他的基礎武功為武當功,九陽真經出自少林寺,乾坤大挪移卻
實際上,對於他來說,也並沒有多少伏筆留給未來的故事。比如武功、比如品格,即便是當他遠離江湖後,對於後人來說,還得遇到張無忌的後人的母親是周芷若還是趙敏這樣的難題了。
如他之能,並不能給後書中帶來多少正面的榜樣作用,不提也罷。
以上所述,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張無忌,有點佛系的感覺。在感情上並不如本書前傳中喬峰、楊過、郭靖那樣能稱專一,在國家民族大事也不如前人、難稱俠之大者。唯一或者勝過前人的,即便武功絕頂,卻又偏偏沒有創新之能,並未留下什麼絕世傳書。以此來看,後書中不提到他也是正常的。實際上,仔細想了下脫離射鵰系列故事線,續作不算,至少兩部書中提到過的名字本也不多,我腦子中能想到的大概也就如獨孤求敗、張三丰這樣的寥寥數人。
-
4 # 紫菱君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轉換一下,將它改成其他金書中到底有沒有必要提及張無忌?
顯然,如此轉換一下思路,答案便豁然開朗了。下面,我將分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第一,時間線張無忌作為“射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作品《倚天屠龍記》中的男主角,他所面臨的情況其實是跟前兩部的主角郭靖、楊過完全不同的。前兩位所處的大環境是大宋日漸式微,元人步步緊逼。而到了張無忌,他不僅年紀輕輕就獲得了絕世武功,手下的朱元璋更是擊敗了元朝大軍,光復了漢人江山。
那時候,張無忌多大?滿打滿算也才二十幾歲。二十幾歲就歸隱山林的張無忌,預示著整部“射鵰三部曲”到此結束了。既然已經結束了,為何還要提起他?提起他對於其他作品的推進有用嗎?
我們不凡舉幾個例子,《倚天屠龍記》結束的時間大約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間,而縱觀金庸的其他幾部長篇小說,歷史背景設定在明朝之後的,且書中有明確說明的只有《碧血劍》、《鹿鼎記》、《書劍恩仇錄》以及《俠客行》,至於《連城訣》和《笑傲江湖》也可以勉強算。可這六部作品中,無論是哪一部,都與張無忌沒有任何的關聯。
因此,從時間線上來看,張無忌不存在出場的必要。
第二,武學的傳承張無忌的武功很厲害,除了九陽真經、乾坤大挪移、聖火令心法以外,還有太極劍、太極拳兩項絕世武功。若是按照金庸一貫的套路,很有可能在百年之後,冒出一個人來學會了張無忌的武功。但是,到了張無忌這,一切都行不通了。
為什麼?因為在《倚天屠龍記》之後的小說的側重點已經不在武學上。我們都知道,“射鵰三部曲”的三部作品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搶奪一本武功秘籍,射鵰中是搶奪九陰真經,神鵰中是搶奪玉女心經,倚天中則是搶奪屠龍刀(其實也是九陰真經)。
但到了倚天之後,眾人搶的是什麼呢?《鹿鼎記》中是四十二章經,《碧血劍》中是寶藏,顯然武學在這裡已經不那麼重要了。金庸所著墨最多的也不再是武俠。因此,張無忌壓根就沒有提及的必要,他的武功也沒有傳承的必要。
第三,歷史不能改若是要提及張無忌,那張無忌就必然是某一門某一派的開山鼻祖或者與某一門某一派有著極深的淵源。比如張三丰是武當派祖師,比如蕭峰的降龍二十八掌傳承到了洪七公手中的十八掌,再比如段譽的六脈神劍傳承到了一燈大師手中的一陽指,皆是有跡可循的。
而我們反觀張無忌,他有跡可循嗎?他連明教教主之位都不能擔任。
為什麼不能擔任?因為歷史不能改。歷史上就是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做了皇帝。若是張無忌成了開疆拓土之人,這歷史不就變天了嗎?
所以,以上三點,便是沒有提及張無忌的主要原因。
-
5 # Gxmyt
金庸小說就寫到明初沒在往下寫,所以就沒有再出現了,如果再隔幾十年肯定會有敏敏和無忌或者他們的後代,更早的書他也沒出生不是嗎?
-
6 # 老莊君
為什麼不提張無忌?原因有三。
其一張無忌是射鵰三部曲最後一部才出來的人物,後續就是笑傲江湖了。倚天屠龍記,代表著金庸武俠的一個結束。宋滅,元興,明立,其內在邏輯是大漢江山的得與失。明朝建立標誌準大漢江山的建立,所以金庸的民族情節也告一段落。
其二,張無忌與趙敏最終歸隱海外了。這一點書中也有暗示,尤其是小昭的伏筆。所以後來的中原武林與他也就沒有關係了。
其三張無忌的性格決定的。他是金庸小說中了主角中,性格非常懦弱的一個人,沒啥主見,更沒有爭雄天下的心思,所以他寧願過自己的小日子,與世無爭。
-
7 # 天香雲外飄
筆者個人觀點認為,在金庸先生的其他武俠作品當中,沒有提到張無忌的原因主要是:
(1)張無忌只是《倚天屠龍記》小說當中虛構的一個人物形象而已。在歷史上並沒有其原型的。明朝的建立者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建立也與什麼明教呀與張無忌等並沒有半毛錢關係的。
(2)《倚天屠龍記》小說可以說是“射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了。因此其在主要內容等方面,相對而言是具有很大的獨立性的。在《射鵰》和《神鵰》這兩部小說當中,包括郭靖、黃蓉等幾個人物的事蹟還得以延續,主要是因為郭靖等人抗擊蒙古人入侵的英雄事蹟,從《射鵰》時期一直持續到了《神鵰》時期。
(3)在《倚天屠龍記》原作小說當中,張無忌最後是把明教教主的位置讓給楊逍來繼任了,然後,張無忌就攜帶趙敏等女子隱居起來不問江湖事了。就像令狐沖和風清揚等人物一樣,也是隻在《笑傲江湖》小說裡面出現過而已,而在金庸先生其他的武俠作品當中,是幾乎隻字未提的。另外,就像其他的文友所說的一樣,在《倚天》小說之前的時候,張無忌還沒有來到人世間呢。
(4)每一部作品的主人公及其主要事蹟的設定,都是不盡相同的。每一部小說都要根據具體作品的主題來構建主要人物形象及其主要事蹟的,也許這樣才能夠吸引更多的讀者吧。
所以,在其他的金庸先生的武俠作品裡面,就沒有在提到張無忌了。
回覆列表
張無忌隨然在當世影響巨大,但是對後世沒啥影響(朱元璋影響力碾壓他了),也沒有留下傳人後代造福武林(比如楊過黃衫女),也沒有留下神功絕技普惠後世(比如喬峰獨孤求敗),後世當然沒人提他的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