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今越來越多人出國留學,有些父母捨不得子女受苦,寧願出國陪讀,這種現象你怎麼看?
9
回覆列表
  • 1 # 晽曦21117296

    在國外,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日常起居都需要孩子的獨立精神。學子的性格和交流能力幾乎決定了其在國外生活的融入程度,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效果。如果說孩子年齡尚小,還未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出國後沒有父母的監督,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親友的照顧有助於孩子更好地成長。各位家長在打算送孩子出國的情況下,可以先旁敲側擊的問問孩子,知道孩子的想法。

  • 2 # 亞洲留學馮老師

    如果說孩子是初中以下,那麼強烈推薦父母出國陪讀。原因很簡單,孩子年齡小,無法自己更生。還有出於安全考慮父母最好也陪讀,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帶給孩子快樂,享受家庭的樂趣。

    如果孩子到了高中,那麼要看父母支付捨得,孩子是否具備獨立照顧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依具體情況而定。

    年滿18以上的則可以讓孩子獨立出國。畢竟我國的法律凡滿18週歲的即是成年人。既然成年了,那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面對一切,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一直保護孩子成長並不是一件好事,孩子會過於依賴家長。

    我們中國的孩子其實都是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伺候慣了的小公主小王子。遠不如國外的孩子獨立自主。

    讓孩子學會獨立其實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相信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優秀,孝順。那麼就請家長適當放手,給自己也給孩子一次機會。

  • 3 # 浪123靜

    個人覺得沒有必要,孩子早點獨立是好事,讓小孩子早點自己到社會上實踐一下是好事,畢竟現在社會坑太多了,多長長見識收益終身!可憐天下父母心,讓小孩一個人去那麼遠的地方,肯定不放心啦!

  • 4 # 曾敏敏老師

    孩子遠赴他鄉求學,家長少不了操心和牽掛,但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不得不讓孩子獨自面對學習和生活。

    但是兒行千里母擔憂,異國他鄉的孩子怎麼能讓家長放心的下。

    “陪讀”成了時下常見的一種現象,到底應該讓孩子面對陌生環境獨自成長,還是陪在身邊悉心照料,其實在這兩者之間有很多靈活的方式,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方式也不同。

    敏敏老師為大家解讀一下:

    家長陪讀,對低齡留學孩子肯定有好處:其一孩子尚未成年,正是身體發育的良好階段,一個人去國外,營養不如在父母身邊好;其二小小年紀遠離父母,容易造成孤獨感,變得冷漠;再加上孩子處於青春期,思想觀念還未健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誤入歧途……面對這些,家長肯定會有所顧慮,想陪在孩子身邊照顧起居,交流情感。

    陪伴孩子成長固然重要,然而真的去陪讀了,也可能會有一些不好的影響:其一孩子獨立自主能力越來越弱;其二父母忙著賺錢支付昂貴開銷,缺少與孩子溝通的時間;其三父母正常的生活受到影響。

    在我多年留學諮詢服務中,不少家長會花半年或一年時間陪孩子,幫孩子適應最初出國時的陌生環境,度過最艱難的時期;也有不少家長,會利用假期或是短期訪問的形式,去看望孩子,實施情感關懷。我覺得,這些都不失為替代陪讀的好方式。

    出國留學,除了學知識增長見識之外,體驗交流也很重要。假如孩子留學只是換了一所國外的學校,而繼續維持國內的生活方式,絕對達不到我們希望孩子成長的預期,只會相對延長孩子過語言關和建立融入感的時間。

  • 5 # Michelle榕美國留學

    孩子遠赴重洋,家長肯定是會掛念的,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很多家長就想著是否該扔下手裡的工作,全職出去陪讀?

    對於美國來說,嚴格意義上的陪讀是指合法夫妻及未成年子女。當然,現在去美國求學的人越來越多,而且越趨低齡,所以很多家長們就想陪讀了。實際上也是可以的,或者說,對於超低齡(去美國讀小學或者初中)的小留學生是要求有父母一方陪護的,也是考慮到孩子成長及安全問題。此時,父母一方持B類簽證,最長呆半年,出境一次再回去。

    對於陪讀現象,我的建議是,如果孩子實在太小,例如讀小學,那麼家長其中一方辭去工作去全職陪護是有必要的。一方面對於孩子成長起到陪伴,另一方面父母也能更放心些。國內父母另一方繼續工作承擔孩子在海外的開支即可,無須父母都過去。但是對於去國外讀高中大學的孩子,陪讀就不太贊成了,此時孩子應該學習獨立自主了,家長越是不放手,那把孩子送出去的目的就很難達成了。所以,對於是否陪讀,大家可根據自身家庭情況做決定。

  • 6 # 倍思校庫網
    “我是第一次當留學生。”“我也是第一次當留學生的媽媽(爸爸)啊。”

    01

    城市化程序讓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離開鄉土到水泥森林去打拼,村莊留下大批孩子與老人。而留學不也讓大量孩子和家長分離,“降落傘兒童”被社會的聚光燈打亮,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到小小年紀就遠渡重洋的留學新手。

    青春期誰沒有一點叛逆,那個時候好像全世界沒幾個人能懂自己,父母的關心成了“管制”與“約束”,和父母聊天常以“說了你也不知道”、“別管我了!”不歡而散,獨自一人抵美后和父母、親人的關係不同以前,父母成了一種遙遠的依靠,是留學生心中的一道情感防線。

    低齡留學的趨勢日益明顯。國內教育資源的不平衡、身份戶口與易變的政策,家長越來越早就開始籌劃送孩子出國留學,青春期的孩子正值生理、心理成長中的不穩定階段,脆弱的青春期讓留學生易敏感、封閉與極端。

    美國校園欺凌文化又給17、18歲的少男少女蒙上夢魘,近年來美國校園欺凌事件頻發,欺凌不再停留於“種族區隔”,常常是中國人欺負中國人,荷爾蒙溢位的青春期裡一點點小矛盾都可以成為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

    章瑩穎失蹤事件令眾人驚覺不止是低齡留學生,整個留學生群體存在較高安全隱患,據瞭解,中國駐美國使領館教育組每年都會接到在美留學生的家長從國內打來的求助電話,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聯絡不上孩子。他們失聯的時間有長有短,長的有幾個月聯絡不上,短的只有24小時。到了美國與家的距離不再是幾十分鐘的車程,而是整整16個小時的航行。家長們時刻都牽掛遠方的孩子,一旦聯絡不上就焦心。

    家長總想給孩子最好的,當家境可以支援孩子出國深造,很多家長都願意投入精力、財力,讓孩子在更小的年齡就有機會接觸到更大的世界,然而,留學新手、留學生家長們已做好準備面對成長風險了嗎?把孩子送出國才不是什麼萬事大吉,出國是萬事開頭第一步。

    02

    “到底陪不陪孩子出國讀書?”成為林媽媽考慮最久的事情之一,家長選擇陪讀著實需要很大決心與勇氣,陪讀意味著要放棄在國內的工作和生活,年齡更長的家長到了美國需要花更多努力來適應環境,往往爸媽中派一名去陪讀,夫妻兩人分居不管留國內的去國外的都飽嘗孤獨。

    然而林媽媽深知家庭是陶冶孩子性格和情操的土壤,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三者合力下的教育才完整。面對全新的社會、文化環境,成長中的留學生自我調節固然是題中之義,家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值得思考。留學生教育中,家庭是無法缺位的。

    同時,初出國門面對語言問題和文化鴻溝,留學新手容易對生活感到百無聊賴,看不到前路也沒有動力去看前路。在學校孤孤單單做個啞巴,久而久之,厭倦美國也厭倦生活,除了各式負面情緒襲來再也找不到別的情緒出口。

    當年輕人處於迥然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環境中時,他們一方面揹負著沉重的學習和社交壓力,另一方面又無法像成年人一樣積極、主動地融入外國人的學習和生活圈子,如若處理不當,就很容易引發疏離感、孤僻感和被邊緣化的感覺,進而可能會使其選擇極端的方式來發洩和對抗。

    03

    在選學校和專業上,夫婦二人並不設一言堂,他們給Alice充分自由度,希望女兒可以為自己的人生道路選擇方向,可以認識到自己所想學的才有更大決心堅持學下去。

    難道陪讀就是束縛、保姆式的嗎?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導師般(mentor)的陪伴與引導,關心、理解但又不過度介入。在申請季來臨時,Alice的焦慮一步步加深,林媽媽並不急著提要求或給建議,而是以同理心及聆聽的耳,讓孩子知道父母可以理解她的處境並與她站在同一陣線。

    適時瞭解孩子需要父母如何幫助她,在恰當時候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議,最後仍尊重孩子的決定。考慮到備考時間和備考節奏,林媽為女兒制定了六個月雅思破七分學習計劃。

    對於英語基礎紮實的Alice來說自然不是難事,但林媽更在意的是Alice能透過備考,在積累詞彙量的同時提前熟悉北美校園生活的各種場景,與教授對話,為課題研究,能夠實現無縫對接,這種長遠規劃的思路也處處體現在林媽的整個陪讀階段中。

    04

    林媽媽也確信自己可以處理好mentor的角色,她決心為陪讀正名。陪讀不是讓家長喪失自我生活也不是綁住孩子飛向更遠天地的可能性,陪讀是相互督促與攜手成長。母親不僅教授孩子生存的基本技能,同時也在孩子那裡得到反饋,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成年人。

    首先的問題是語言環境切換,林媽媽算得上“雅思通”,多年的雅思教學經歷讓林媽媽對英語還是頗有信心的。到了美國後,林媽媽慶幸自己多年持續的語言學習,Alice從小的英語教育也是跟著雅思訓練思路走的,遣詞造句注重日常對話和生活場景語言需求,接觸各國、地區的口音提前瞭解多樣化口音風格,人與人的對話和人機對話差異是巨大的,從小Alice在家和媽媽英語對話也參加English Corner與留學生對話。

    習慣於注重日常生活實景的雅思語言思維,讓母女兩人一到國外並沒遇見太多語言障礙。尤其林媽媽敢於開口和美國鄰居對話,遠親不如近鄰,對話交流是異國生活的第一步,翻越語言巴別塔後,新生活信心滿滿地展開。

    林媽媽的陪讀生活並不以Alice的生活為唯一中心,樂交朋友的林媽媽沒有把自己封閉在幾坪大的房間。她走到街上去參加社群活動,去教會或者和街坊鄰居喝喝茶。林媽媽對Alice全力支援與陪伴,同時注意切勿因心急而苛責或積極介入,如此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孩子可能會更挫敗、沮喪、產生負面的自我認同。

    有了自己生活的林媽媽不會對青春期的Alice有更多毫無距離的愛。林媽媽在美國教人寫毛筆字,也彈琴、烤麵包、短途旅行、參加讀書會,積極地敞開心迎接生活,這一切都影響著Alice初到美國的心理變化,Alice更好地度過了初到美國的不安、緊張,其實愛生活的人在哪兒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陪讀不光是單單陪伴子女在海外的求學生活做出的犧牲,父母自己積極融入海外生活,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生活是關鍵。彼此依靠,彼此感謝,彼此尊重。直到有天欣慰地笑著道“孩子長大了”,孩子終究會長大會離開會告訴爸媽不要追,那天到來的時候,孩子是否足夠堅強、勇敢、敞亮和懂得如何幸福,千山萬水之外家庭教育也不會缺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玩吃雞的時候男生是怎樣看待女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