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薩沙
-
2 # 燕趙節度使
明教應該是被屠殺驅趕到崑崙山的。
看《倚天屠龍記》的背景是元朝末年,那就很好解釋了。
按史書記載,明教(當時還叫摩尼教)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傳入中國的,但因為是外來宗教,為了讓中國人容易接受,明教就偽裝成自己是佛教的一個分支,時而又偽裝成道教的一個分支,來進行傳教。
同為外來宗教的佛教自然不能容忍競爭者,於是利用自己先來優勢在皇帝面前詆譭明教。
武則天時期,明教因為吹捧武則天改朝換代,還受到庇護,但到了唐玄宗時期,唐玄宗就開始打壓明教。
玄宗下詔命摩尼教闡釋自己的宗教主張,明教首領拂多誕奉詔譯成《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一書。
但唐玄宗讀了此書之後,判定明教為“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而嚴加禁斷。 元二十八年,玄宗下詔驅逐胡僧,嚴重打擊了明教的傳播。
不過,明教仍然可以在西域胡人傳播,只是禁止唐人信仰。
安史之亂時,回鶻牟羽可汗協助唐軍進攻史朝義的洛陽,遇到摩尼僧人,開始信奉摩尼教,奉摩尼教為國教。與之相應的,摩尼教的總壇也自然而然的建立在回鶻汗國境內
而摩尼教藉著回鶻人的勢力開始在唐朝大規模傳播。
唐代宗大曆三年,敕準回鶻摩尼教徒建立摩尼教寺院“大雲光明寺”。
大曆六年,摩尼教在唐朝的荊、揚、洪、越等大城市建立大雲光明寺。
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再於河南、太原建摩尼寺二所,並派專員保護。
自此以後,摩尼教寺滿布中國境內主要的大城市,進入傳播的黃金時期。
可惜好景不長。
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回紇被黠戛斯擊敗,國勢衰落,唐廷立刻轉變了對回紇和摩尼教的態度,下令沒收摩尼教資產與書像等物。
會昌滅法時,摩尼教也被殃及。
武宗會昌三年(843年),唐朝廷下令禁江淮諸鎮的摩尼寺。
“會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殺摩尼師,剃髮令著袈裟,作沙門形而殺之。”將摩尼教徒打扮成沙門的樣子可能是為之後的滅佛運動製造聲勢。
《僧史略》載:“會昌三年,敕天下摩尼寺並廢入官。京城女摩尼七十二人死。及在此國回紇諸摩尼等,流配諸道,死者大半。”
會昌五年,下詔進一步打擊在華的景教、祆教以及摩尼教,強迫教徒還俗並遞迴本貫,外國人則驅逐出境。
自此,摩尼教在中國不再公開傳播,而轉入地下。
五代後梁貞明六年(920年),毋乙、董乙,在陳州(今河南淮陽)依託佛教造反,但很快被鎮壓。這次叛亂被認為是摩尼教發動。
從此以後,在立足於黃河流域的五代朝廷的宗教高壓下,摩尼教在中原再也沒有立足之地,被迫逃亡。而史書中再也沒有摩尼教在中原的記載。
明教的殘餘分子逃到了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如浙江溫州和福建,不過也是秘密傳教。
但在這裡,明教似乎沒有總壇,僅有許多傳教士各自傳教,發展勢力而已。
而在11世紀五十年代的大可汗王朝皈依伊斯蘭教之後,高昌回鶻的摩尼教也逐漸消亡。13世紀後不再流行於天山南北的西域地區。
當然,金庸的《倚天屠龍記》是小說,我們只能從歷史上進行分析。
因為明教受到回鶻的扶持,所以明教總壇應該在回鶻也就是蒙古草原和中國新疆一帶,而回鶻汗國滅亡後,明教的殘餘勢力為了躲避宗教迫害只能把明教總壇建立在人煙稀少荒涼的崑崙山上,而不是人煙稠密伊斯蘭教勢力強大的綠洲之地,所以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在《倚天屠龍記》中,明教總壇建立在遠離中原的崑崙山上了。
宋代的摩尼教呈現分化趨勢。一部分摩尼教高層依託道教進一步發展,摩尼教《二宗三際經》甚至被被編入道藏 。
另一支摩尼教底層則流入民間,與民間秘密宗教相融合,其教義成為宋代農民起義的思想武器。一說方臘起義就是明教起義。
《宋會要輯稿》載:“宣和二年十一月四日臣僚言:溫州等處狂悖之人,自稱明教,號為行者。今來明教行者,各於所居鄉村,建立屋宇,號為齋堂……聚集侍者、聽者、姑婆、齋姊等人,建設道場,鼓扇愚民男女,夜聚曉散。明教之人,所念經文及繪畫佛像,號曰《訖思經》、……《先意佛幀》、《夷數佛幀》……已上等經佛號,即於道釋經藏並無明文。該載皆是妄誕妖怪之言,多引爾時明尊之事,與道釋經文不同……”
明教造反,自然遭到了宋朝朝廷的殘酷鎮壓。但它們更根植於民間,秘密傳教,始終無法徹底剷除。
到了元朝時期,元朝實行寬鬆的宗教政策,各種宗教都可以公開傳播,明教也從地下走到了公開。
馬可·波羅在福州城遇見了一群信仰不明的教徒,不拜偶像、不拜火、不信穆罕默德 。在整個福州,有七十多萬戶人家保持這種信仰。後來才知道他們是明教徒。
福建晉江草菴摩尼光佛雕像雕刻於元朝的至元五年,是世界中唯一的明教雕刻遺存。
流傳入民間下層的摩尼教接著元朝寬鬆的宗教政策進一步發展,最終與白蓮教、彌勒教等秘密宗教相互結合,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大起義。
而明教建立後,參加過紅巾軍的朱元璋深知民間異端的可怕。
洪武元年,下詔禁絕民間宗教異端,明教也在禁絕之列。
“又請禁淫祀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巫覡、扶鸞、禱聖、書符咒水邪術。詔可。”
洪武六年,《大明律》規定“凡師巫假降邪神,書符、咒水、扶鸞、禱聖,自號端公、太保、師婆,及妄稱彌勒佛、白蓮社、明尊教、白雲眾等會,一應左道異端之術、或隱藏影象,燒香集眾,夜聚曉散,佯修善事,煽惑人民,為首者絞。為從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
從此,明教漸趨消失。
關於明教的詳細記載,可以看我的專欄:《明教流傳中國記》
https://learning.snssdk.com/feoffline/toutiao_wallet_bundles/toutiao_learning_wap/online/album_detail.html?content_id=6795441279082692867
-
3 # 若木小記
光明頂是《倚天屠龍記》中,中土明教的總壇所在地,具體位置是在西域的崑崙山上。為什麼明教的總壇要設在這個地方呢?其實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明教的教義與中原王朝相沖突,總壇設在遠離中原的崑崙山光明頂比較安全在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時,明教眾人中了成昆奸計後個個負傷,他們都認為今天氣數已盡,於是跟著光明左使楊逍唸了一段經文:
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在這段經文中,“為善去惡”四個字就是明教的核心教義之一。
自公元694年傳入中土以來,明教就一直以懲惡揚善、度化世人為己任。他們關心百姓疾苦和天下安危,一旦出現君主昏庸、官員腐敗、民不聊生的情況,明教眾人就會揭竿而起,起義造反推翻現有的統治,重新構建一個人人吃飽穿暖的安定社會。
正是由於明教的教義和教徒們的行動,使得他們和中原王朝產生了利益衝突。在不同時期,明教經常遭到中原官府的圍剿,所以將自己的總壇設在遠離中原的崑崙山光明頂是出於安全上的考慮。
二、明教與中原門派存在諸多矛盾,將總壇遷入光明頂是為了避禍明教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就已經從波斯傳入中土,在公元768年,明教被允許在長安及各處敕建大雲光明寺。由於此時的唐王朝國力興盛、政治親民、百姓安居樂業,所以明教並沒有做出什麼與唐王朝對立的事情。
後來由於君主的昏庸、政治的腐敗,明教開始起義造反,官府也開始對明教進行圍剿。面對朝廷龐大的勢力,明教教眾不得不東躲西藏,伺機行事。
久而久之,中原各門派見明教行事詭秘,而且有些教眾又是性格乖張、殺人眾多,所以明教就被中原各門派視為“魔教”,矛盾也越積越深,甚至與有的門派結下了血海深仇。
況且,明教教義與中原門派的稱霸武林、與朝廷井水不犯河水的目標截然不同,所以也很容易受到中原各門派的排斥。
為了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也為了總壇不被中原各門派突襲圍剿,於是便將總壇遷往了崑崙山光明頂。
三、崑崙山光明頂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是作為總壇的好地方崑崙山光明頂的位置十分險要,要想進入光明頂總壇,需要透過重重的關卡和埋伏。而且經過明教歷代教主經營,光明頂內有一條密道直通山下,這是他們留給自己的後路。
在《倚天屠龍記》中,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時,還沒到光明頂,雙方就發生了激烈的戰鬥,死傷無數。
而六大門派能夠順利合圍光明頂,也是因為明教眾高手中了敵人的奸計,身受重傷。否則依靠他們的身手加上光明頂的地利,六大門派是討不到任何便宜的。
所以將總壇設在光明頂,是因為看好光明頂的地利條件。
若木語總的來說,明教將總壇設在遠離中原的崑崙山光明頂主要是出於安全上的考慮,雖然這個不安全的因素是來自多方面的。也正是因為明教的這種做法,才使得明教幾百年來長盛不衰,沒有被中原王朝和中原各門派所剿滅!
-
4 # 荒村釣叟
因為明教是從波斯傳過來的摩尼教,中原人稱:魔教、邪魔外道等,正派人士見了他們就打,六大門派說:魔教歹人,人人得而誅之……!總部設在大西北都讓中原六大門派的高手追著打,能在中原設總壇嗎?
-
5 # 觀點採擇
明教:源於波斯,本名摩尼教,唐朝時傳入中土,在長安街上建造大雲光明寺。全教教條:行善去惡,拯救世人。全教口號: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當時的朝廷混暗無道,明教便堅決對抗朝廷,和一般江湖門派夢寐以求的稱雄江湖完全不同,他們的志趣、行為當然是與一般江湖有異,明教形事乖張,神秘,同時明教對理想世界光明前景的追求,對自身的追求又是自由與逍遙。在多種因素下,選擇在崑崙山的光明頂也是自然,在山的一邊是要拯救的民間疾苦,二另一邊則是自身追求的自由與瀟灑。
明教人信念至深,走一步無怨無悔,憑一種是非黑白,刀光劍影,人在江湖,也曾俠義幹雲。是魔?是神?
-
6 # 闕魚肥
金庸武俠小說裡的明教總部(和歷史不一樣)
根據金庸先生《倚天屠龍記》裡說到,明教的發源地遠在波斯,從西方傳到了中原之地,而且明教的發祥地是西域一個苦寒的地方。光明頂名稱由來,話說崑崙山主峰向北二里地的地方有座山,海拔高一千七百四十米,頂部寬廣平坦寬闊,長年日光照射長久(崑崙山位於新疆西藏間,多數時候晝長夜短晝夜溫差大),因此得名光明頂。
原著中滅絕師太和紀芙蓉第一次提到光明頂,便說是崑崙山。
為什麼倚天裡在那麼偏僻的崑崙山呢? 原因一外來戶不好在內地落腳.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裡的明教發源地是波斯國,唐朝的時候才傳到中圖。
明教中人以“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唯光明故,喜樂悲愁,皆為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為教義。可見他們志向就是懲惡揚善,拯救黎明百姓於水火之中,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有個愛好堅決反抗朝廷。這就和大多數時間擁護朝廷的其他門派不同了,另外其他門派作為中土土著居民把中土大好河山都佔了,那明教恐怕也只能在偏遠的崑崙山找到落腳之地了吧。
崑崙山地勢險要又遠離其他門派(除了崑崙派),又因為反抗朝廷躲到這麼個又冷又遠的地方,朝廷恐怕也懶得打他吧,另外你看和中原隔個上千公里,要想打架不怎麼划算,這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也是辛苦,穿越大半個中國。 看少林寺到光明頂直線距離,古代走那麼遠去打架?
原因二崑崙山在絲綢之路旁邊有錢作為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元朝對於農業稅並不怎麼看中,收上來的農業稅大部分用於地方開支,而朝廷的主要收入來自於商業稅。元朝時挺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來中國,可見元朝商業何等繁榮,就連威尼斯的馬可波羅這一時期到的中國。而和外國做生意最主要的就是路上絲綢之路,而光明頂就在這條肥得流油的商路旁邊,可能就是這些錢讓來自西方的明教,在崑崙山擁有了金頂陽池,七殿十三峰以及工程量巨大的密道。
-
7 # 樂賞影音
感謝邀請!明教之所以把總壇設在遠離中原的的崑崙山我認為有以下原因:一、明教源於波斯本名“摩尼教”由唐朝年間傳入,它的傳入路徑歸功於絲綢之路(唐朝曾是絲綢之路鼎盛的時期專門設立了北庭,和安西都護府),崑崙山則位於新疆和西藏的交界處,是唐朝國內絲綢之路的最西邊,這裡必定是最早傳入地!二、崑崙山在中國被稱為“”萬山之祖“”“龍脈之祖”!中國自古就注重風水,這樣的一個風水寶地肯定是他們傳教的首選!三、明教的教義“行善去惡拯救世人”自成立以來和欺壓百姓的朝廷為敵,北宋年間方臘當任教主時明教遭受了朝廷的重創!選擇崑崙山為根據地,地形險要,易守難攻,遠離中原能更好的壯大隊伍。四、明教的教規是“不食葷腥”“穿白衣教服”難免與中原人士格格不入。明教不斷地壯大,讓武林的局勢重新劃分中原的各大門派心生妒忌,難免產生衝突!遠離中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紛爭
-
8 # 忠肝義膽嶽老三
一
明教總壇之所以設在遠離中原的崑崙山光明頂,也是跟明教歷來的行為有極大的關係。明教是從唐朝就新進中土,直到宋朝時期開始聲勢浩大,特別是徽宗時期,已然在江湖上掀起聲浪,對徽宗的皇位的穩固已然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所以,徽宗得知明教的江湖勢力越來越大的時候,就派遣黃裳去剿滅明教勢力。
黃裳本是一個文官,可是因為他異常聰明,在整理天下道家群書之時已然領悟到上層武學的真諦,於是他無師自通,竟然修煉了一身極為高強的武功絕學。
隨後,在征討明教的過程中,他與明教發生了極大的衝突。他的部下被明教高手殺了不少,黃裳氣憤不過,於是單槍匹馬闖入明教領地,與明教高手大戰一場,隨後他一人殺了明教數位高手,這讓明教高層大為震驚。
於是,明教與之按照江湖規定約定時間去單挑,可是黃裳認為自己不是江湖中人,就沒有按照江湖約定赴約,這讓明教高層甚為震怒,於是他們一氣之下就將黃裳一家殺了個乾乾淨淨,黃裳也身受重傷,逃了出去。
這一戰讓黃裳損失慘重,他的親人也被明教全部殺死,於是他尋思復仇就隱居深山,苦練武功,最終武功大成天下無敵,可是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四十年。
黃裳隱居的四十年正是江湖風雲變幻的四十年。這期間明教已然在江湖上鬧起巨大的動靜,也直接動搖了大宋的江山。
二
其實,徽宗時期明教之所以如此強大,在於明教擁有了一個極具眼光的教主方臘。方臘的確是有實力之人,他武功高強,志向遠大,在明教也立了不少功勞,隨後就被推舉為明教教主。
他領導有方,紀律嚴明,明教在他的領導下逐漸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同,而且,此時徽宗皇帝荒於政事,親小人遠賢臣,再加上天災人禍,民怨四起。
於是乎,江湖上各路人馬都想著起義造反,當然聲勢最為浩大的有兩股勢力:一股是宋江領導的梁山水泊,彙集了108好漢;另一股就是方臘領導的明教起義。
然而,宋江最終選擇招安,被朝廷所利用,去徵方臘。
方臘帶領明教只能與宋江領導的108好漢死磕,最終雙方都是損失慘重。方臘還是被擒,而宋江手下的好漢也是傷亡無數。
只是宋江這個小人為了一己之私導致天下好漢互相廝殺,這導致的後果是極為惡劣的。最終的後果就是明教被打的一蹶不振,高手在這一戰死傷殆盡,教主也被擒。
隨後,朝廷又對明教進行全方位的清掃,導致明教最終的下場也是相當的慘烈,基本上沒有多少人倖免於難。
可是,明教具有最頑強的生命力,在被打壓的如此嚴重之時,剩下的漏網之魚選擇放棄原有的大本營,為了躲避朝廷的追殺,他們遠赴西域,重新崛起。
三
此時的明教接近滅教的狀態,剩下的一些熱血漢子只能儲存實力,以圖後效。可是,中原武林已然風聲鶴唳,他們不得不遠離中原。於是,明教剩餘的極少數人就選擇去了崑崙山,他們選擇在崑崙山光明頂重新燃起聖火,選擇漫長的復興之路。
崑崙山光明頂地處偏僻,與中原之地相隔萬里,明教在這裡壯大基本上不會威脅到中原武林各門各派,於是也與中原各門各派少了很多的糾纏瓜葛,這也讓明教減少了很多的外在敵人,使得闇弱的明教有很大的空間恢復實力。
另一方面,崑崙山光明頂易守難攻,具有天然的屏障,即使中原仇人為了報仇追尋到光明頂,也是極難攻破光明頂的總壇,除非是明教內部出問題。
所以,選擇萬里之外的崑崙山作為自己的總壇根據地,明教也是迫於外在壓力,躲避朝廷的追殺,只能忍受屈辱,不得已而為之。
明教在光明頂蟄居一百多年以後,終於迎來具有雄才大略的教主陽頂天,在陽頂天的領導下,明教收納了許多青年高手,二使者,四法王,五散人,五行旗等等,明教中興就在眼前。
只可惜,陽頂天突然暴斃導致明教的四分五裂,而明教高手與中原武林的各種結仇,最近引發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差一點明教就毀於一旦。然而,天不滅明教,張無忌從天而降化解了明教之危機。
從此,明教才真正達到鼎盛!
-
9 # 羽菱君
小說中的明教總壇光明頂,是在崑崙山無疑的,不過據考證,真正的明教總壇是在黃山歙縣的風景名勝區擱船尖。那裡是歷史上浙西明教的總舵,像北宋方臘和元末朱元璋紅巾軍等,以明教為宗教外衣幾次農民起義的根源地。金庸先生在小說中將明教總壇設在崑崙山,主要還是因為故事情節的需要。金庸先生將明教總壇設在崑崙山,藝術效果加分滿滿滅絕師太滿臉怒容,說道:“什麼明教?那是傷天害理,無惡不作的魔教。他……他躲在哪裡?是在崑崙山的光明頂麼?我這就找他去。”新修版《倚天屠龍記》
從滅絕師太的這段話直接可以看出,明教總壇的所在地光明頂就是在崑崙山。從小說中的設定來看,將明教總壇設在崑崙山,跟故事情節的藝術表現,關係重大,密不可分。
小說中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張無忌橫空出現扭轉乾坤一戰,是小說中最經典的情節之一。圍繞這個情節,金庸先生做了許多鋪墊,其實最根本的兩件事都離不開崑崙山。一是六大門派是怎麼與明教結怨的,二是張無忌為何能夠及時救難。
要說明教是怎麼與六大門派積怨成深仇大恨的,按照小說中的相關描述,最開始應當就是從崑崙派而來。崑崙派與明教同處崑崙山脈,隨著當年陽頂天明教的崛起,與崑崙派應當是有了利益上的衝突,不斷摩擦之後徹底爆發演變成世仇,像靈寶道長、游龍子和白鹿子幾任掌門人,都是連續死在明教中人的手中。崑崙派在西域備受明教打壓,為了對付明教,轉而加大與中原各派的聯絡,大吐苦水。然後就引致了峨嵋派孤鴻子挑戰楊逍,少林三渡與陽頂天的一戰,再經謝遜一事,六大派都成功與明教結仇,最終經成昆暗中串聯,就形成了反明教聯盟。
由此在陽頂天離世三十年後,就爆發了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一戰。而從六大派圍攻光明頂這一戰中,又可以看出,把明教總壇光明頂安排在崑崙山的藝術效果是多麼的明顯。
因為按照小說的設定,崑崙山光明頂所處於當時的西域苦寒之地,距離中原足有萬里之遙。這麼遠的路程,六大派想要圍攻光明頂,除了大本營同在崑崙山脈的崑崙派,其餘五派都要跋山涉水,歷盡艱險,不遠萬里進行西征。是什麼動力讓這些名門正派情願花費這麼大的人力,擁有這麼大的決心,一定要遠征西域,到明教的老巢去將他們連根拔起?答案很簡單,其實就是仇恨。金庸先生以這樣的設定,用意也很明顯,就是為了凸顯六大派與明教的積怨和仇恨。也就是說,當時六大派對明教的仇恨,已經到了讓他們決心不遠萬里和明教決一死戰。
而且積怨和仇恨如此之大,也就更能襯托出,日後以一己之力消除了明教與中原各派百年積怨,還團結了他們一起抗元的張無忌,是多麼的了不起。
而在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之時,張無忌緣何能及時現身救難明教,最根本還是因為他本來就身在崑崙山。他的“九陽神功”便是在崑崙山的仙谷中救了白猿,從它腹內取出了《九陽真經》才得以練成的。
崑崙山仙谷中白猿的腹中為何有《九陽真經》,就是因為《神鵰俠侶》結尾尹克西和瀟湘子二人為了避過覺遠大師與少年張三丰的追討,在華山將從少林偷來的經書縫進了蒼猿的腹中。而這隻來自中原的蒼猿,後來為何會到了崑崙山,就是因為尹克西和瀟湘子本是西域人士,他們盜得經書當然就要返回西域,只是他們走到了崑崙山時,兩人互相暗算身亡,從此這隻蒼猿便在崑崙山繼續生存了下來。而張無忌則是為了逃離朱長齡陰謀迫害,在機緣巧合之下,進入了仙谷。
這一切圍繞著崑崙山所發生的故事,都可以看出金庸先生的特意安排,也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從藝術效果來說,還是從不同作品間情節的關聯來看,金庸先生在小說中將明教總壇設在崑崙山,真的是再合適不過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將明教總壇設在黃山的光明頂,那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一戰,想要突出六大派與明教的仇恨程度和與六大派結怨的起源,就勢必要透過其他情節再添累述了,根本比不上設在崑崙山效果的直接了當。
將明教總壇設在崑崙山,可能是金庸先生為了不同小說間的關聯早就作好的鋪墊。其實,明教總壇之所以會在西域崑崙山的光明頂,還有一個可能,便是金庸先生早就鋪墊好的。這一鋪墊,還要到《射鵰英雄傳》中說起,那就是透過周伯通之口,在講述《九陰真經》的起源故事時,講到的徽宗皇帝派黃裳領兵圍剿明教一事。
徽宗皇帝只通道教,他知道之後,便下了一道聖旨,要黃裳派兵去剿滅這些邪魔外道。不料明教的教徒之中,著實有不少武功高手,眾教徒打起仗來又人人不怕死,不似官兵那麼沒用,打了幾仗,黃裳帶領的官兵大敗。他心下不忿,親自去向明教的高手挑戰,一口氣殺了幾個什麼法王、什麼使者。新修版《射鵰英雄傳•第十六回》按照歷史背景來說,假如當時的明教總壇是在西域崑崙山的光明頂,那黃裳是不大可能領兵前去圍剿的,因為當時的西域並不是北宋的領土。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樣來設想,那就是小說中的中土明教總壇本來是設在中原浙西的(教主方臘的起義是在浙東),但就是因為黃裳那一役,讓明教嚴重創傷,在教主方臘的起義失敗之後,明教的繼任教主決定將總壇遠遷西域,以避過朝廷的追捕和撲滅,最終就在崑崙山光明頂,重新建造了總壇。
而隨著明教將總壇遷到西域,金庸武俠世界也從中原武林擴充套件到了西域武林。像當年出過歐陽鋒這等絕頂高手的西域武林,其面紗也在《倚天》中逐步被揭開,崑崙派、金剛門、西域少林等門派相繼被提起。從相關的描寫中,西域武林曾經出現過武學的盛世,這是從側面寫出了,陽頂天明教在西域的復興,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間接體現出了陽頂天的雄才偉略,也讓小說中光明左右使、四大法王和五散人,上下為何會對陽頂天視若神明,提供了依據。
-
10 #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清代著名的史學家、漢學家,號稱“一代儒宗”的錢大昕,在他的著作《十駕齋養新錄》第八卷中,引注了關於“吃菜事魔”的條目,這是一條源自宋代紹興年間的記錄,提到“伏見兩浙州縣有吃菜事魔之俗,……,凡事魔者不食肉,而一家有事,同黨之人皆出力以相賑恤,而事易濟。臣以為此先王導其民使相親、相助之意,而甘淡薄、務節儉,有古淳樸之風。”
錢大昕在文章中對“食菜事魔”的教徒表示肯定,說他們有“古淳樸之風”,在儒學大師的口中提出這樣的評價,是不易的,至少說明這種組織在民間存在是受到民眾擁戴的。這個廣受擁戴的食素宗教,就是金庸先生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描寫的明教,它興起於唐代,最初的名字叫做“摩尼教”。
明教的前身,“摩尼教”怎麼會進入中土呢?摩尼教,又叫做“牟尼教”,它並非中原土生土長的原始宗教,而是發源於古代波斯帝國的薩珊王朝,公元三世紀中葉,由一位叫“摩尼”的波斯人建立。摩尼教的教義本質是非常美好的,它崇尚光明,“摩尼”的本義在波斯語即“光明”。摩尼生於公元216年,幼年跟隨父親接觸了基督派,24歲時自稱接到了上天啟示,是神在世間的最後一位先知,回到故鄉,把古波斯的祆教(拜火教)、基督教以及佛教思想相互雜糅,摩尼教就這麼誕生了。
摩尼教派認為,世界上只有兩個力量相等卻互相剋制的力量,即“光明與黑暗”,光明王國的統治者為“察宛”(永恆之意),即後來中土的明父、大明尊。由於黑暗的力量,讓世界陷入混亂和紛爭,作為正義力量的光明被黑暗壓迫著。摩尼教的最根本追求,就是把光明元素從黑暗的力量中解放出來,戰勝黑暗的統治,讓光明的國度重返人間。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極端徹底二元論的宗教,它的教義比較極端,缺少靈活和變通,信念卻也更加堅決。
摩尼教大約在公元六世紀前後,透過絲綢之路,從新疆地區逐漸傳入,然後擴充套件至漠北的回紇,在那裡紮下了進入中華帝國的第一個根基。這也是《倚天屠龍記》一書中,描寫的中土明教總壇為什麼會在崑崙山光明頂的原因,因為它本身就是從那裡發源的。
回紇又叫做回鶻,是突厥部族,維吾爾族的祖先,主要分佈在新疆地區,興盛於公元七至八世紀,與唐帝國的關係良好,保持著緊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唐睿宗文孝武皇帝大曆三年(即768年),應回紇要求,唐廷同意在江淮地區設立摩尼教寺院,並開展宗教活動。
時間的變幻總是令人莫測,不過百餘年,摩尼教在中華帝國的樂土就變成了地獄,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發生了一次著名的滅佛運動,這次大清洗把剛剛紮根不久的摩尼教(因為摩尼教也把自己的最高神稱為“光明佛”),也劃在清理範圍之內,讓摩尼教大受重創,幾乎滅絕。
這次大清洗,純屬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喜好所引發,並非對摩尼教有什麼“意見”。摩尼教遭遇重創之後,並沒有被斬草除根,當然也不能再繼續像以前那樣大張旗鼓的宣傳教義,而是從表面上的傳播轉入秘密活動,大量吸收中原宗教文化,把道教、佛教和民間泛神信仰都作為自己宗教的元素,藉以強化發展根基。從這時起,摩尼教已經換了名字,改稱為“明教”。
關於摩尼教何時更名,這裡有一份資料,據五代至宋初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徐鉉,在《稽神錄》一書中,記載說泉州“善作魔法者,名曰明教”,曾經有唸誦經文驅除鬼怪的行為。這說明至少在宋代初年,就已經出現了“明教”的稱呼。由教主命名轉變為教義命名,也是出於更容易被華人接受的考慮,也代表這個數百年前的波斯教派,已經做好了“死而復生”的準備。
如今尚存的明教遺蹟,是地處浙江臨安與黃山歙縣相交之處的六甲靈山,這裡是世界僅存的摩尼教(即明教)總舵遺址。此處浙皖要衝,地勢險要為兵家必爭,稱為皖浙門戶,原來是明教農民起義的浙西明教總舵,也是《倚天屠龍記》小說的歷史故事原型地。
-
11 # 唐風宋月
我來回答。
明教自第六代教主方臘在北宋徽宗年間起事失敗後,一直處於地下。南宋滅亡,第二十九代教主杜可用帶領明教徒在江西發動起義,杜可用號稱“天差變現火輪明王皇帝”,由於寡不敵眾,很快被鎮壓。過了沒幾年,第三十代教主鍾明亮帶領明教徒發動了更大規模的起義,此時元帝國正在全力撲滅滿洲和東突厥斯坦番王的聯合叛亂,因此起義成果迅速擴大。但是這次起義也很快被撲滅了,杜可用被投靠元政府軍的百損道人殺死。明教徒眼看在江南難以立足,第三十一代教主石元只好帶領教眾往元軍勢力薄弱的西域地區轉移,且戰且走,一直跑到崑崙山方才喘了口氣。
但是崑崙山此時盤踞著一位大神,就是崑崙派掌門人崑崙三聖何足道。何足道單挑少林寺被覺遠和張三丰打敗之後,回到崑崙山苦練劍術,準備一雪前恥。明教殘部的到來很顯然給崑崙派帶來巨大威脅,因此何足道拒絕明教徒在崑崙山立足。此時明教的有生力量已經被元軍消滅的差不多了,剩下一些殘兵敗卒根本不堪崑崙派一擊,教主石元的乾坤大挪移只練到第二層,也不是何足道的對手。石元勉強接受何足道挑戰,被何足道打成重傷而死。衣琇繼任第三十二代教主,一時束手無策。眼看明教徒就要被崑崙派趕出崑崙山,此時一位大拿拯救了明教,他就是神鵰大俠楊過。
原來楊過夫婦為了躲避忽必烈追殺,一直隱居在元軍勢力薄弱的崑崙山地區,生了兩個孩子,男孩名叫楊破天,女孩名叫楊幕林。和他一起跑到崑崙山的還有一燈大師門下的朱子柳和武三通,他們建造了一個名叫朱武連環莊的莊園。明教徒跑到崑崙山,楊過被明教徒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所感動,決定幫明教一把。他找到教主衣琇,答應幫他們解決何足道,同時希望讓楊破天加入明教。對於楊過提出的託孤條件,衣琇同意了。楊過於是單挑何足道,雖然他的玄鐵重劍已經被郭靖煉成屠龍刀和倚天劍,可他此時的劍術已經到了木劍階段,用不著重劍。最終楊過戰勝何足道,在楊過調停下,明教和崑崙派劃分了勢力範圍,明教總壇建在崑崙山西部的光明頂,和建在崑崙山東部坐忘峰的崑崙派總壇隔山相望,井水不犯河水。
沒過幾年衣琇病逝,臨終把教主之位傳給楊破天。楊破天臨危受命,改名陽頂天。陽即太陽,陽頂天即處於中天的太陽。明教崇尚光明,楊破天為了獲得明教徒支援,因此改名。不久忽必烈病逝,元政府陷入內鬥,無暇顧及江湖紛爭,楊過夫婦帶著楊幕林返回終南山活死人墓,傳下楊冰一脈。
參考書目:《射鵰三部曲》
-
12 # 一覽眾河小
明教雖然是江湖勢力,但與尋常江湖勢力不同,他們有教義有教規有崇拜的明尊,從組織形式上看,跟今天常見的幾個大教並無不同,只不過規模遠為小而已。既然是一個教派,明教最熱衷的就是發展規模和廣收教徒了,富庶的中原和江南是明教發展的首選之地,但凡他們可以在這些地方生存下去,他們也是不願意離開啊。
然而明教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導致他們不能在人口眾多、富庶繁華的地方生存下去。比如那道教講究清修無為,佛教講究因果輪迴,平日裡都是打坐靜修,他們信奉的神佛不但是他們自己的信仰,還有保佑普通百姓的作用,跟朝廷關係也融洽,因此全國各地寺廟道觀隨處可見,甚至不少道觀寺廟香火旺盛,還擁有大量的田產。明教就不一樣了,明教發展教眾,他們的明尊只會保佑教員,而且明教上層喜歡鼓動人們起來造反,時間一久,官府自然對明教深惡痛絕。
在倚天裡面,明教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自打元朝建立以來,明教就一直都是反對元蒙的,到了張無忌時期,由於各地反元的勢力不斷崛起,元朝朝廷顧此失彼,明教勢力迅速發展壯大,像韓林兒朱元璋等人都成為著名的義軍頭領,後來朱元璋更是當了皇帝。在裡面提到了明教前任教主,其中有個就是歷史上也真實存在的方臘,在北宋時期,由於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地方武裝力量薄弱,明教大肆發展,在江南一帶建立了自己的中心,等到方臘時候,自覺自身勢力已經達到一定規模,方臘就決定起兵造反,沒想到宋朝派了一個文官黃裳就把他們打得是七零八落,明教從此一蹶不振。
本來方臘在江南呆的好好的,教徒廣佈有吃有喝,但是他一定要起兵造反,他甚至還想著取代宋朝以後,就把明教當成國教。可惜這只是他的幻想,在朝廷平亂的過程中,方臘也被殺了,剩下的殘餘人員要麼往南要麼往西。對於明教來說,南面是一片未知之地,而且還是在宋朝的勢力範圍內,西面呢,曾經是明教從波斯傳入中土的地方,相信在西域或許還能找到明教的分支,這總比人生地不熟的南方要好,於是一群人就一路向西。
西域面積廣闊,人煙稀少,宋朝官兵也追捕不到,按理說他們選在哪裡都合適,但是他們偏偏就看上了崑崙山。很有可能,在明教從波斯傳入中土的時候,就在崑崙山附近有過活動。而崑崙山厲害之處還在於它十分有名,歷來傳說有不少仙人都在崑崙山修行。明教選擇崑崙山做自己的總壇,也是為了討一個好的彩頭。當然,明教的教眾數量十分龐大,明教高層把明教總壇從中原移除,不是說以後就撒手不管了,在中原,明教依然留下了許多眼線,所以中原武林稍有風吹草動明教馬上就知道。
到了崑崙山以後,由於人口和環境的限制,明教不能迅速大規模發展,只能一點點恢復。明教高層很少在中原露面,但是明教下層卻經常出現,這就給明教平添了幾分神秘,跟中原武林的關係也越來越差,畢竟他們也不喜歡一個神神秘秘的傢伙。後來明教稍微恢復的像點樣子,聖物聖火令就被丐幫偷走了,明教差點就此完蛋,幸好後來出了一個陽頂天,他力挽狂瀾,廣收天下英豪,重現了明教的繁華。這個時候大家已經習慣了崑崙山的總壇,而中原大地還有江南,則經常遭遇戰亂,反倒不如西域過的安穩。明教總壇雖然在崑崙山,但是依然有很多成員活躍在中原,照樣可以拉攏當地民眾起事。明教一看在崑崙山挺好的,既安全又不耽誤事。
可見,一開始明教去西域崑崙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去就得死,到了後來,明教高層也逐漸適應了崑崙山的總壇,就沒有再換過。
-
13 # 風舞鷹翎
先說說明教的戰鬥史。
明教發源于波斯的薩珊王朝,在六世紀時候傳入新疆地區,後來盛行於北迴紇。唐代宗時期,唐朝由於經歷了安史之亂,國立下降,經常會藉助回紇的力量來對付反叛的節度使,於是,在回紇的影響下,在江淮地區建立摩尼寺廟,開始在中原傳教。唐武宗時期,為了制止日益嚴重的佛教侵佔土地和勞動力局面,全國範圍內進行滅佛運動,傳入中原只有幾十年的明教也被摟草打兔子,遭受重大打擊,轉入地下,也正式改名明教。此後明教基本處於默默無聞狀態,偶有動作,也無所建樹。一直到北宋時期,明教又重現江湖。其實明教在北宋剛開始走的是上層路線,發展也還算不錯,直至北宋末年,宋徽宗崇通道教,加上明教教義裡有造反的元素,明教被踢出封建上層,心懷不滿,開始利用北宋民間對朝廷的不滿情緒,起事造反。
我們受水滸傳影響,一直以為方臘等人領導的明教造反很厲害,真實情況是:方臘起義持續了不到兩年時間,就被宋朝軍隊鎮壓。直到南宋初年,明教餘眾在王宗石(外號唸經)的領導下也參與了軍閥混戰,戰鬥力更是不堪。在以後的兩百年裡,明教基本沒有再掀起什麼大浪,一直處於被朝廷碾壓的狀態。
《倚天屠龍記》中明教總壇設在崑崙山光明頂,是文學藝術的安排,也是符合情節邏輯的需要。元朝是個很特別的朝代,朝廷的控制力主要在北方,而北方被蒙古貴族看做了爭奪權力的“草原”,一百年來誰也不服誰,打來打去。真實的明教總壇是設在南方的,那麼為什麼小說中要把明教總壇設在崑崙山光明頂呢?
崑崙山,一看山名就知道,此山充滿了王霸之氣。中國國傳統文化講求風水,朝廷的更迭更是講究龍脈之所。明教總壇設在崑崙山,暗示著明教將在這裡開始光復中原,成為國之崑崙,“光明頂”的用意更明顯了,就是給被元朝壓迫的人民帶來光明。
在故事情節上,崑崙山屬於西域,靠近明教的發源地。在地理氣候如此惡略的地方,明教能夠在已經式微的情況下發展壯大,可見陽頂天等明教高層的人品、武功、能力具屬於上上人。有能力的人都恃才傲物,這也是為什麼陽頂天死後,明教眾人誰也不服誰,成為一盤散沙。中原各大門派不遠萬里來此攻打明教,也是為了凸顯所謂“正、魔”兩派的水火不容。
射鵰三部曲中,都透露著一股憂國憂民的俠義情懷,前期突出明教和各門派的恩怨,也是為了後期明教推翻元朝造出一種“勢”,這種“勢”就是在家國大義面前,個人恩怨和門派之爭都是小義,最後要讓步民族大義。也算中國傳統俠義精神的最後體現。
為什麼說是俠義的最後體現?因為明教雖然推翻了元朝統治,但是最後做皇帝的是朱元璋,不是人人敬佩,心地仁厚的張無忌。明教作為朱元璋起家的根本,被定為魔教,說明了明教只是一種被利用的工具,終究只能在遠離中原的崑崙山,維持著它心中的一點點光明。
-
14 # 一直奔跑的小樓
明教總壇光明頂就是以前西毒歐陽鋒的白駝山莊,名字的由來和楊過有著莫大的關係。
宋徽宗宣和年間,明教教主方臘率教眾於浙東睦州青溪縣萬年鎮起義,震動東南半壁河山。
徽宗皇帝大怒,命黃黃裳帶兵前去剿滅,此時黃裳已從萬壽道藏經中悟出九陰真經,一口氣斬殺了十幾個法王、使者,方臘被俘,起義失敗。
明教由此四分五散,一部分人繼續留在浙東,轉入地下秘密活動,一部分人輾轉西行,來到西域崑崙山。
此時,西域崑崙幫派林立,明教殘部在此夾縫求生,甚是艱難,伺機而待。
楊過與小龍女十六年之約後,兩人回到古墓後決定歸隱江湖,不想只隔短短數月,小龍女情花之毒復發。
原來小龍女之毒並未根治,只是被谷底所食的白魚、蜂蜜壓制罷了。
為求根治,楊過想到了義父歐陽鋒的白駝山盛產毒物,有毒之處必有解毒之法,於是兩人不遠萬里來到西域白駝山。
白駝山奇峰逸出、山勢險峻,山上各處險峰易守難攻,在山峰頂上向遠處山腳下俯視,當真有氣吞山河的氣勢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魄.
歐陽鋒、歐陽剋死後,白駝山莊後繼無人,以至於莊上眾人顛沛流離,為在兵荒馬亂中求得生存,莊上一姬人柳芯茹帶領眾人,廣開商業,在山腳下建立驛站,提供往來商隊需求,並建立了數只陸上商隊,為防止強盜流寇劫殺,還組建了民團保護不受騷擾。
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竟在西域地區站穩了腳跟。
楊過、小龍女來到後,柳芯茹甚是高興,一來楊過本為歐陽鋒義子,二來,楊過武功高強,又可保得莊上太平。
楊過本想白駝山所產毒物能治癒小龍女之毒,沒料想也就是能壓制毒發,並不能根治,楊過無法,只好常住在此。
此時明教被西域各門派四處追擊,猶如喪家之犬,教主衣鏽甚是苦悶,聽說神鵰大俠來到西域,就前去拜訪,不想兩人一見如故。
楊過聽其講述明教過往,認為明教要想中興,一定要將“為國為民”作為明教宗旨,並非為爭取江湖武林地位,這樣才能得到民眾支援。
衣鏽聽聞後,豁然開朗,當其得知楊過為解小龍女之毒而苦於沒有辦法,於是不遠萬里,去波斯明教總壇取得了解毒之法。
為報明教解毒之恩,楊過積極幫助衣鏽,將四分五散的西域明教又重新集合起來,由此,明教也在西域暫時站穩了腳跟。
這時,楊過與小龍女的長子楊破天出生,楊過悉心培養,楊破天剛成年武功就幾乎達到當世無敵地步。
衣鏽看到楊破天有情有義,胸襟氣吞山河,於是將明教教主傳位於他。
楊破天在楊過、衣鏽的幫助下,整合西域各幫派,並將居無定所的西域明教總壇搬到了白駝山,為體現明教崇尚光明的教義,遂將白駝山莊改名光明頂。楊破天不想頭頂其父楊過光環,改名陽頂天,意為頂天立地。
經過短短數年,明教就已顯露出強勁的實力。明教的壯大,引得江湖各幫派的嫉妒,於是嚮明教發出挑戰。
此時流落在江南的明教在殷天正的帶領下改名天鷹教,接到中原武林的挑戰,自知武功甚弱,不敢應對。
陽頂天、殷天正兩人應約前去少林。殷天正看到陽頂天以一敵三對陣少林三渡,並打瞎渡厄一眼而完勝,心中對其佩服無比,於是帶領天鷹教迴歸明教。
明教在陽頂天的帶領下,不僅有左右護法,四大法王,五散人,五行旗,各地分舵也是無數。
從此,明教得到中興!
相關內容
- 倚天屠龍記rpg有幾個版本?網咖裡我玩過的只有守護光明頂(原始版)1.61、4.2VII終極版III?
- 倘若明教教主陽頂天在世,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會是怎樣的結局?
-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哪一個關鍵核心事件,使得張無忌能成為明教教主?
- 《倚天屠龍記》中假如武當與明教聯手能否稱霸武林?
- 《倚天屠龍記》裡的“明教”,是真的“明教”嗎?
- 如果《倚天屠龍記》中楊逍在光明頂沒有受傷,他是否可以單挑六大門派?
- 為何朱元璋要定國號為大明?真的和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有關?
- 《倚天屠龍記》張無忌臨危受命,成為明教教主,如何面對張三丰?
- 新版《倚天屠龍記》開播了,但是歷史上朱元璋真得在明教呆過嗎?
- 《倚天屠龍記》中,波斯三使能不能打贏明教三大法王?
明教本來就是波斯摩尼教的中國版本。
摩尼教是沿著波斯到中亞,再到中國新疆的路線,緩慢傳到中國的。
其中,當年的新疆叫做西域。早在公元六七世紀就有了摩尼教,時代是唐代。
當年西域的民族眾多,各有各的宗教,宗教是比較開放的,所以摩尼教有生存空間。
西域是摩尼教的大本營,他們最初就是在崑崙山設立基地,以此為據點向各地出發。
摩尼教進入中原以後,被唐朝視為邪教,遭到政府的打擊。
摩尼教轉為秘密宗教,有著嚴密的組織,還有反抗政府的教義,聲稱“黑暗就要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所以,五代十國、宋、元時期,摩尼教都有武裝反叛,被政府殘酷鎮壓、追殺。
以北宋為例,當時國內大規模民兵並不多,但摩尼教的方臘起義曾經有幾十萬規模,盤踞江南幾省,鬧得很大。
所以,歷朝歷代都對摩尼教大肆鎮壓。
摩尼教在中原無法公開活動,也無法大規模聚集。
但五代十國和宋代都沒有控制西域,尤其沒有控制偏遠的崑崙山,這裡是三不管地區。
而元代對於西域的管轄也是非常鬆弛,地方都是各民族自治。
所以,元代明教盤踞崑崙山大本營也是必然。
其實,古代的教派,尤其是朝廷追殺剿滅的教派,大多都在偏遠地區,甚至鳥不生蛋的地方。
如果在人口稠密地區,一個不小心就被人連鍋端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