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我的名字一叫真

    顧城已經離開23年了,1989年海子的死迎來了一片尊敬,而對顧城的死褒貶不一。原因就在於他的死還連著另外一個生命——他的妻子——謝燁,並是顧城一手殺死的,雖然顧城對姐姐顧鄉說“打了她。”顧城的生命是屬於神的,正如他的詩歌還屬於未來!顧城對這個世界的主動拒絕,讓他的童話世界變得更系破碎。顧城是被自己殺死的。他的死我深感惋惜!就生命來看,他是要負法律責任的!他的詩歌,不死!

  • 2 # 陳思呈

    無意談及其人格和心理準態,顧城無疑才華橫溢。他有著卡爾維諾所說的典型的輕盈。他的很多比喻和通感,靈巧得像風過一樣,神出鬼沒。比如他說一個人的精確,是像釘子一樣精確,精確到不說一句壞話,就連眼睛的轉動,也足以杜絕視聽。他這樣描寫時間和生命:今天是明天脫去的衣服,手放在柳樹上,會想到生命。

    在詩人看來,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像木心認為一個國家一 片大陸一片大海都是有生命的一 樣,顧城認為,一就連標點符號也是有生命的,因此他說:標點是清醒狀的東西,為了表示清醒,一定點上標點。他把寫作形容為“像蟲子在松果裡找路”。

    世間萬物不僅有生物,還有表情,比如菜園子裡的土豆是:

    土豆在地裡活著,微微搖動他圓形的葉子,好像剛剛忙完什麼,抽出手來

    而六月呢?六月則是:

    這時六月的腳步來了,帶來斧和鋸的聲音

    六月為什麼帶來斧和鋸的 聲音呢?也許因為伐木?但伐木的提及,又間接地讓我們看到了一片濃蔭。

    土豆為什麼好像剛剛忙完什麼?這就是它那種充滿活力的樣子,只有充滿活力,才會像剛剛忙完什麼。標點為什麼是清醒狀的東西呢?因為如果沒有標點,會很凌亂,有時句子太長會由語言的混亂讓人看到思維的混亂。

    像很多男詩人一樣,他也寫女性。比如寫:最美的姑娘都屬於植物,一結婚就模仿圓木的沉重。又比如寫:她精力旺盛得像一個菜園。你看這些詩句,會覺得他很懂女性。

    當然他有一些句子,我也覺得迷糊和敷衍,比如“每個獨自醒來的時候,都可以看見如海的憂愁,賢慧的星星,像一片積雪,慢慢吞吞地在眼前漂流。”我一直也沒理解為什麼星星是賢慧的。這有點像木心的故弄玄虛之處,比如木心說,大地上到處堆滿聰明的葉子,也是這個性質。

  • 3 # 天涼了56

    王安憶說 親切的愛撫,美麗的遐思,天真的許諾,在人格化的物件交流中,我們何止感受到人性中一種純潔的體貼溫暖,我們更享受到一種有別於大千世界嘈雜而經自然本性過濾,完全淨化,完全透明瞭的審美愉悅

    呂剛說 他的詩固然離紛紜複雜的社會人生的表象遠了一些,但他貼近的是安靜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狀態。這恰為是詩的最真實,也是最好的狀態

    張金起說 他會用他的一首詩表達這個世界,他會用他一生的詩來構築這個世界。這個陽關燦爛,普照自然,寧靜高遠的世界,童話般美麗的世界 青寺說 靜靜地夜裡,夜光如水躺滿了我的小屋,臉盆裡的湖泊映出了你蘆葦白的臉。我想捧起一汪清水,仔細端詳你歲月的顏容。

    顧城是中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80年代新詩潮運動的起點。

    在1975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賦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並奠定了自己的創作風格。1984年創作的《頌歌世界》底蘊反思,格調冷靜。顧城的《一代人》、《弧線》等詩歌成為朦朧詩論爭中被反覆提及的“朦朧詩作”。

    1987年到1993年寫出了唯一的自傳體長篇小說《英兒》。他的詩常以跳躍的短句,迷離的色彩、喃喃自語的獨白,營造一個遠離塵世的童話世界。

    80年代初,這時顧城的自我也由對自然的依附轉向對文化的依附。寫作了《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紅衛兵之墓》等具有較強的思辯色彩和社會意識的作品。顧城寫了很多獻給謝燁的詩。這些詩中有著超越現實圄地的異想,努力追求一個物外的、單純的、與世隔絕的世界。

  • 4 # 迴天001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是顧城的經典名句,先已為很多人引用。顧城是朦朧詩代表人物。顧城養過豬,寫過詩,學過畫,做過木工,很多年都過著漂泊的生活。所以說沒有一個詩人是不經歷生活的磨練的。很多人都說顧城是個有點神經質的瘋狂詩人。1988年,顧城與妻子謝燁在激流島結婚,並生下一個孩子。關於後來37歲的顧城用斧頭砍死了妻子,然後自殺的背後故事誰也說不清。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顧城殺妻後上吊自殺的真相,詩人顧城為什麼殺妻呢?

    顧城是個悲劇,是天才與世俗的衝突,是童真與現實的衝突。這樣的天才詩人,要用寬容來呵護,要用富裕來餵養,唯有如此,他才能奉獻自己的靈魂——為人類留下不朽的詩篇。我為顧城的不幸扼腕嘆息,但我依然崇敬他——儘管他永遠只有37歲!顧城念出來感情真實,毫無做作的痕跡;我不覺得這是朗誦,這是發自內心的傾訴。痛苦糾結的童年導致了成年後性格及感情的悲劇!顧城,一個寫詩的瘋子。

  • 5 # 讀者風明

    1

    顧城可以說是天生的詩人,他用天性寫詩,所以容易寫得淺白。他的詩,寫得好的特別好,寫得不好的,簡直不好算詩。

    顧城的詩歌在深度上不及北島,但在審美上,他比北島純粹。比較起來,可以說北島技藝更高,而顧城的詩意、直覺和靈氣更好。

    2

    我喜歡顧城,他的詩很乾淨,有純真的詩意,像童話。但他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樣,好像一直沒有長大。

    對於顧城的極端……我是把他當作“一個任性的孩子”來看的。小孩子是可愛的,但有時也會不可理喻。總之,寫詩的顧城和殺妻的顧城,要分開。他不是惡人,而是一個犯了大罪的小孩。

    3

    木心與顧城的詩都純粹,但兩人的純粹是不一樣的。如何不一樣呢?現在說不好,許久沒讀過顧城的詩了,得重讀了才能確定。可以大概肯定的是,木心的純粹要更乾淨一些,樸素一些。此外,顧城的好似乎主要就在純粹、童真,而木心除了純粹還有別的。顧城像一個沒長大的小孩,而木心的純粹、童真中有老人的智慧,所以木心像一個小孩,又像一個老人,他是沒有年齡感的。

  • 6 # 梅花傲雪70

    黑夜給了我黑的眼,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改革開放初期的著名朦朧派詩人。是當時非常流行的“反思文學”名流之一。可以視為“持不同政見者”。是那個年代許多青年人的偶像,曾經被譽為啟蒙者般的存在,他的作品,著實轟動流行過一陣。當時那些追隨者的年齡大概就是現在推廣廣場舞的中堅力量們年青時。顧誠最後移居國外,殺妻自殺,令人震驚!可能患有抑鬱症?

  • 7 # 紅塵彌勒

    顧城這個人曾經轟動一時,不僅因為他的朦朧詩,還因為他成了十惡不赦的殺人兇手。

    顧城的名字基本可以和北島、舒婷等詩壇大腕相提並論,就是因為他留下了諸多朦朧晦澀的所謂“朦朧詩”。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

    這是顧城最為著名的兩句詩,有的人把它捧上了天,覺得任何的溢美之詞用在他身上都不過分,深含哲理與探求,必須要仰視才行;另一派則認為,這兩句話雖然靈性十足,貌似渾然天成,實則是對時代的抨擊與背叛,貌似清者自清,其實是滑稽的矯情和避世的摘脫。

    顧城一度死後封神,甚至有人把他樹為開宗立派的第一人,但都是無形誇大了他的孤高與遁世,他的詩作也不足以撐起他的顯赫地位。

    他和妻子謝燁的愛情曾經作為愛情藍本傳誦,卻不想這對兒恩愛鴛鴦卻終於耐不住誘惑,分道揚鑣,還殘忍的手刃曾經的愛妻,自己也魂歸無處,讓人不自覺的想起宋太祖的“燭光斧影”。

    那個讓他神魂顛倒的英兒,除了詆譭他的真情,還褻瀆他的真愛,這對於孤僻又懦弱的顧城來說,就是人生旅途的滅頂之災,雖然他和謝燁曾經寫出了《英兒》的小說,但又過於美化這個近乎淫亂荒唐的英兒,遂使謝燁感到不爽,兩個人的裂隙也就無法彌補,最終的結局就是紐西蘭激流島上的兩條人命和一段談資笑料。

    斯人已逝,顧城充其量就是一個詩壇的匆匆過客,已然被時代的洪波浪湧拍在了沙灘上,再也激不起什麼饕餮鉅製的浪花兒了。

  • 8 # 秋季紅楊

    古人者,赫赫詩人威名者,只是高官富貴人的一個標籤吧!如蘇軾,白居易,最不濟如李白,柳永,皆有國家奉祿。純文學詩人,難活人養家餬口。收入別貧困!從這個角度看,可解顧詩人之悲情!

  • 9 # 夕兮5

    記得上學的時候,閒餘時間,喜歡從學校圖書館的雜誌上摘抄一些詩詞,不經意中,北島、舒婷、顧城的作品進入了我的小冊子,其實,那個時候,他們的詩大多我是看不懂的,只不過朦朧詩很流行,自己也裝模作樣,附庸風雅,專挑顧城、北島、舒婷的詩抄寫,讀朦朧詩,抄朦朧詩,還唱著“月朦朧鳥朦朧”,那個朦朧勁,別提多朦朧了。朦朦朧朧,抄滿了一本厚厚的筆記本,隨著學習越來越緊,慢慢也就丟開了,顧城們也就離我越來越遠了,漸漸的淡出了我的視線。昨日,悟空問答問如何評價顧城,真是不好回答,因為在我的感覺中,顧城很朦朧。

  • 10 # 回憶19561

    絮語:詩歌花絮。中國的詩派,可以分作好多種,你像春秋以前奴隸社會的中前期,就已經具備和具有簡單的,他們——奴隸們在田間地頭和地壟勞作時相互的吆喝和簡單的“嘔、啊、呀”感嘆、嘆息聲,勞動“號子”。到了奴隸社會中後期,至先秦、戰國時期,才以今天黃河流域的陝西合陽、西安鎬京,還有今天的河南伊洛地區等,形成了地方地區的“風、雅、頌”之風:地方地區底層勞動者的呼聲;雅:可分為“大雅”、“小雅”兩種,顧名思義,是為朝堂之上,專供統治階級——奴隸主、士大夫們淫逸、享樂的曲子;所謂“頌”,原本是刻在青銅器、酒器、酒具爵、盤、盂、碗等,祭祀和歌頌,歌功頌德上的一種銘文。著名的“詩三百(305篇)”,也叫《詩經》的延續、傳唱、吟誦等,奠定了中國詩的最初、最早初形和雛形。秦漢以後,至初唐,唐末的軍閥割據之後的南北時期,風、雅、頌,五、七言古體詩、漢樂府詩、歌、賦等,五代十國南北朝的駢文、駢體文,講究四、六對仗要工整、華麗,但詞作浮藻,過於奢華和奢靡而“言之無物”,後遭摒棄。盛唐時興詩運,各種流派,諸如田園詩、邊塞詩、軍旅詩、什麼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晚唐詩作等,真是五花八門、異彩紛呈,百花齊放、競相爭豔、爭妍,大放異彩。盛唐的詩風,一直延續至兩宋、元、明、清至今,一直經久不衰,真可謂是前人和古人留給我們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不愧於“詩國”的美稱。

    就因為“黑夜給了我黑的眼,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兩句詩,成就了他蜚聲國內著名詩人、朦朧派詩人的頭街。爾後,他的另一首:“土地上生長信念,有多少秋天,就有多少個春天。是象就要長牙,是蟬就要掁弦。我將重臨這個世界,我是一道光線,也是一縷青煙”。在此,不論人品怎樣,單論這些詩,客觀上講:語言清麗、清新,節奏、節拍琅々上口,富有土地上散發出來的那種泥土的香味,朦朧間透著催人奮進的哲理和生活情趣。為其點贊。雖然,今天我們看不到作者詩人顧城的容貌跟容顏。但是,我們可以從作者顧城詩作的字裡行間,可以讀懂他的內心世界。詩人、詩人,可以從他的詩作中感受到詩人作者“一顆給人溫暖和催人奮進的歌”,難得。改革開放初期,他與北島、舒婷的詩,曾一度風靡詩壇。是當時非常流行的“反思文學”名流之一,可以視為“持不同政見者”。是那個年代諸多青年人的偶像,曾經被譽為啟蒙般的存在。溢美之詞在他身上一點都不過分,深含哲理與探求雖然靈性十足,神似天成。實則是對時代的抨擊與背叛。貌似清者自清,其實實則是滑稽的矯情和避世的摘脫。朦朧詩,盛行於中、晚唐時代,以唐李商隱的為最,可以堪稱為“朦朧詩的開山鼻祖、大師和開創奠基者。李商隱好象只活了27歲,留作傳世經典的詩作,也只僅々只有那麼十餘首,其餘的均已散軼民間或湮沒於歷史的長河與垃圾堆之中,實為彌足珍貴和珍惜。顧城的朦朧詩,給人一種羞澀、羞暉,昏聵、暗淡,不明瞭、明朗,似曾相識,卻又十分的深髓、杳遠;“鳥朦朧,月朦朧”,若隱若現,虛無縹緲間、徬徨、呻吟著、抽搐著,伏案作態,作“無病之呻吟”。裝腔做勢和裝模做樣罷了。它好象是六朝時期詞藻浮華,洞若觀火。言之無物,只(注重)流於形式的駢儷體的“四六”文體,而略顯文采、詞藻美罷了,而已矣。應願意早々摒棄和遺棄、丟棄,以免毒害下一代的青少年們,……。應該很早和早々地肅清顧城只流於形式的所謂“朦朧詩”的流毒、大毒草。

    顧城後與妻子謝燁流亡、遷居海外,因與妻子之間間隙、政見見解和生活方式隔閡的加劇,導致了顧城殺害妻子“殺妻案”的爆發,而遭到世人的唾罵。一代詩人,由著名詩人頭街跌落,轉變蛻變成殺人惡魔遭人唾罵和唾棄,而身敗名裂和遺臭百年,難道不能值得引起人們更多的重視和反思嗎?

    L:2018年4月1日。

  • 11 # 解憂書館

    一個天賦超群的巨嬰

    天賦超群

    我想這個回答應該還是比較貼切的,天賦超群這點毋庸置疑,顧城在其父親的影響下,從小便文采斐然!舉個例子,在小孩子們都在玩過家家的時候,顧城在看書,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給一位同學講了三國裡面的一個故事,從此,小朋友們驚為天人,跟在他屁股後面喊著講故事,但是顧城又是那種孤僻的人,不喜歡給這麼多人講,於是就只給他姐姐講故事,但是他姐姐賊煩他這一點,沒辦法,他便天天對著樹木,對著牆壁講故事。

    顧城在1977年,也就是顧城21歲的時候,在蒲公英小報上發表了幾篇詩歌,從此一躍成為了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隨後的詩歌更是出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

    殺掉妻子謝燁

    顧城這人吧,比較花心,當時已經和謝燁結婚,又喜歡上了一個有夫之婦英子,關鍵是謝燁還極力地想要促進英子與顧城!然後嘞,顧城倒是跟英子有過一段時間的感情,不過這個感情被一張綠卡打敗,英子為了一張綠卡離開了顧城,和一個糟老頭子雙宿雙棲了。

    隨後,嚮往自由的顧城和謝燁去了激流島,那個時候謝燁已經懷孕了,而顧城逼迫著謝燁打胎,百般無奈之下,謝燁打胎了,可是沒過多久,謝燁又懷孕了,這次顧城又想著故技重施,但是謝燁覺得自己年齡不小了,該要孩子了,於是就生了下來,而這也越發觸動了顧城的神經。

    顧城用斧頭砍殺了自己的妻子後,打電話給自己的堂弟,然後上吊自殺!

  • 12 # 讀書小兒郎

    顧城,我覺得他就像一個把自己獻給詩歌的孩子,跟海子一樣,敏感、激情。

    他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12歲輟學,17歲開始寫作,29歲進入作協,是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他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只可惜1993年,他用一把斧頭結束了妻子的生命,隨後自縊身亡。

    有人說: 詩人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敏感,別人沒有感覺到的地方,他敏感到了。一個景物,一件事物,在別人心偶然有留下痕跡,在詩人那兒就會有痕跡;第二點就是,痕跡積累多了,不把它表達出來,這個痕跡還積在心裡,非得把它寫出來。

    顧城就是這樣,有強烈的慾望要將心內情緒表達出來的人,他在《生命創造了詩歌》中這樣表達:

    就像看似不同的的事物其實是同一個事物一樣,看似同一個事物其實也會是不同的事物。心裡有著強烈的感覺,把它落在字上,然後叫它詩,或落線上或顏色上,然後叫它畫,叫什麼都無所謂,而它們是你心裡的感覺,這才是實質。同樣,都給叫成詩的東西,卻可能根本是兩樣東西,比如一個是精神,一個是功利。而“詩”在這時不過是個藉口而已。詩人應該有清楚的自性。如果竟然以諾貝爾獎的標準為寫詩的標準,那是非常荒唐的。一朵花向春天開放。不會向總統開放,這是最簡單的事情。

    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寫作理念,寫詩是有感而發,把感覺落到字上,順其自然的創作,不要因為外界的束縛而壓抑自己蓬勃的情感。

    通觀顧城的詩歌,有兩個意向是最常出現的,一個是“夜”、一個是“小花”。

    也許我們可以從這裡面看出,顧城是一個極度沒有安全感的人,設想一下情景,在漆黑的夜裡,一朵不知名的小花就在路旁,無人知曉。我覺得“小花”是顧城對自我的投射,這種莫名的不安感也許是最終造成他個人悲劇的重要原因吧。

    最後用顧城最有名的一首詩結尾吧: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 13 # 融融118

    人時已盡,人世很長

    悲觀厭世,由愛生恨,顧城舉起利斧,殘忍地砍向妻子……隨後自縊身亡……

    顧城,朦朧派詩人代表,有“童話詩人”的稱號。這裡的“童話”既指他的童話般的美好詩歌,也指他的童話式不成熟的心理。

    可以從他的詩句來分析他的一些性格特徵與心理特質,或許可以找到悲劇產生的根源: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我想塗去一切不幸”。一直以來,詩人都是一個任性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只注重個人的感受,有點像鴕鳥,把頭埋進沙堆裡,以為世間便沒有不幸。

    “睡吧,合上眼睛,世界就與我無關” 。詩人有些懦弱,不滿現實,又逃避現實,活在自己虛構的世界裡,活在自己的想象中。

    “不要說了,我不會屈服”。詩人堅定的語氣,訣絕的口吻,表現一種不向現實妥協低頭的決心,不屈不撓中帶著倔強,體現他性格中的偏執。

    “命運不是風,來回吹,命運是大地,走到哪兒,你都在命運中”。經濟的困窘,情感的變故,恩愛夫妻的漸行漸遠……表達出作者對命運的無可奈何,無能為力,一種無力感無助感油然而生……任誰也走不出命運,有濃厚的宿命論色彩。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一代人》)

    一代人經歷過十年文革的動盪,作者也受到影響,十二歲輟學,後上山下鄉,下放到農村放豬。這首經典小詩表現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表達出對光明的嚮往,對理想的追求。

    “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遠和近》)

    作者在呼喚一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這側面反映出作者對人充滿懷疑與防範,現實中他確實處理不好人際關係。

    顧城性格孤僻,從小就不合群,後來乾脆隱居於紐西蘭的激流島上,基本上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小巷又彎又長,沒有門,沒有窗,我拿著舊鑰匙,敲著厚厚的牆” (《小巷》)

    作者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厚厚的牆隔絕了現在與過去,隔絕了你與我,隔絕了心靈與心靈……

    同樣,在現實中,作者性格內斂,寡言少語,不善於與人交流溝通,導致自己越來越封閉。

    “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門前》)

    本詩以草與風起興,由物及人,由景及情,詩人與愛人四目相對,心照不宣,兩情相悅,心領神會,此時無聲勝有聲。

    “我把你的誓言,把愛,刻在蠟燭上,看它怎麼被淚水淹沒,被心火燒完,看那最後一念,怎樣滅絕,怎樣被風吹散” (《奠》)

    愛的時候濃情蜜意,山盟海誓,等到為愛流盡眼淚,愛火熄滅,愛的蠟燭燒完了,愛的誓言隨風飄散,愛也就不復存在……《奠》就是在祭奠死亡的愛情……

    Sunny 水 和灰燼,一朵花的顏色,愛的三個季節 (《島》)

    詩人對愛情的感悟:愛先是多姿多彩像Sunny,再是平淡如水,最後愛火熄滅,化為冰冷的灰燼。這首詩作於臨死前的幾個月,詩人的愛死了,詩人的心死了……

    顧城在激流島上建起一個愛的烏托邦,他曾與妻子謝燁、情人英兒三人行,在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後來英兒的離開,對顧城打擊很大。

    再後來,謝燁也打算離開他,去跟一個外華人結婚。至此,愛的童話世界徹底破滅了……

    你相信了你編寫的童話

    自己就成了童話中幽蘭的花

  • 14 # yueshu悅書

    的確,顧城的詩就像一個孩子的“夢”,這個夢,“就是美,最純淨的美。當我開啟安徒生的童話,淺淺的腦海裡就充滿光輝。”(顧城《啟開天國的門》)“我熱愛我的夢,它像春流般,溫暖著我的心。我的心收縮,像石子沉入水底。我的心膨脹,像氣球升向藍空。”(顧城《幻想與夢》)

    “你相信了你編寫的童話,

    自己就成了童話中幽藍的花。”

    這句詩是舒婷贈送給顧城的一首詩《童話詩人》,而顧城自己對“童話詩人”這一稱號似乎也頗為認可。他自己在詩裡說:“我是一個孩子,一個被任性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的確,顧城的詩就像一個孩子的“夢”,這個夢,“就是美,最純淨的美。當我開啟安徒生的童話,淺淺的腦海裡就充滿光輝。”(顧城《啟開天國的門》)“我熱愛我的夢,它像春流般,溫暖著我的心。我的心收縮,像石子沉入水底。我的心膨脹,像氣球升向藍空。”(顧城《幻想與夢》)

    顧城是不可複製的,他只屬於那個時代。雖然當下的語境否認天才,提倡一種工匠式的詩觀,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顧城的確是個天才。

    “我失去了一隻臂膀

    就睜開了一隻眼睛。”

    這首《楊樹》是顧城在8歲的時候寫於北京。8歲的他就表現出不一樣的孩子式的表達。楊樹被砍去一條枝幹,留下的是一塊傷口一塊疤痕,在顧城的眼裡卻是一隻眼睛。這種孩子的天真與浪漫,讓人不禁眼前一亮。這在那個動亂、野蠻的時期,是很難得的。這種孩子式的天真與純淨,在顧城的詩裡有大量的體現。

    樹枝想去撕裂天空,

    卻只戳了幾個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天外的亮光,

    人們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星月的來由》

    月亮和星星在12歲的顧城看來,竟然是樹枝戳破天際透出的光亮,這是怎樣的一種想象與浪漫!12的孩子尚不知道太多的科學知識,固然無法正確認識星月的來由,我們也不必對於一個12歲的孩子求全責備。12歲的孩子就該有孩子的純真與可愛。

    還有:

    太陽是我的縴夫,

    它拉著我,

    用強光的繩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時的路途。

    我被風推著,

    向東向西,

    太陽消失在暮色裡。

    黑夜來了,

    我駛進銀河的港灣。

    幾千個星星對著我看,

    我拋下了

    新月——黃金的錨。

    ……

    用金黃的麥秸,

    織成搖籃,

    把我的靈感和心

    放在裡邊。

    裝好紐扣的車輪,

    讓時間拖著,

    去問候世界。

    ……

    ——《生命幻想曲》

    在15歲的顧城眼裡,世界好似都是自己的,自己好似與世界交融了。太陽、強光、風、銀河、新月,這些現實生活中無法實在觸控的意象,到了詩人這裡不僅可感可觸,更是可以成為我的依託。麥秸織成的搖籃、紐扣做成的車輪、黃金錨般的新月,這是非孩子般的眼光和心靈很難想象到的。

    真的無法想象15歲的顧城,一個有著半成熟心性的孩子,一個有著敏感心靈的詩人,在下放農村的日子裡,在每天頻繁的日常勞動中,在親眼目睹了那個時期的動亂和掙扎之後,他是如何保持一顆沒有雜質沉澱的心靈,如何保證自己的雙眸不被社會薰染,如何將自己的情緒用一種反叛當時寫作的表達表現出來的?

    再如:

    雪,用純潔

    拒絕人們的到來

    遠處,小灌木叢裡

    一小群鳥雀嘰嘰喳喳

    她們在講自己的故事

    將貯存穀粒的方法

    講媽媽

    將月牙怎麼變成了

    金黃的氣球

    我走向許多地方

    都不能離開

    那片嘰嘰喳喳的寂靜

    也許在我心裡

    也有一個冬天

    一片絕無人跡的雪地

    在那裡

    許多小灌木縮成一團,

    維護著喜歡發言的鳥雀

    ——《嘰嘰喳喳的寂靜》

    這首詩一看上去,並不覺得新奇。然而細細想來,鳥雀的嘰喳吵鬧,也只有孩子式的單純孩子式的眼光孩子式的心靈才會把這種天真爛漫的意象採攝進詩裡。而這種嘰嘰喳喳的寂靜,是詩人以一個“任性的孩子”的固執去憧憬世界,去建造的一座屬於他自己的詩的殿堂和童話的世界。

    這首詩是顧城的一首朦朧詩,詩人運用象徵隱喻的方法,將自己設計在自己的“夢境”裡。這首詩,寫自然,寫嘰嘰喳喳的寧靜,寫許多小灌木縮成一團維護者喜歡發言的鳥雀,其實是詩人內心的自我解剖和他自己設計的一個與是世俗世界對立的童話世界,這一片嘰嘰喳喳的寂靜的世界正是詩人內心世界:一個既無聲——寂靜的、又充滿自己想法的嘰嘰喳喳的世界。這是一個童話詩人對現實的逃避,對自我營造的通話世界的滿足與沉溺。

    他的這種孩子式的語言,讓人不禁想起汪曾祺《小學校的鐘聲》:的那一段:“開燈後,燈下的香氣會是什麼樣子的?”這種同樣以孩子式的浪漫連字成句、成文(詩)的寫作手法,讓人讀起來覺得新奇、不可思議而又餘韻未絕。

    當然,顧城的詩裡不僅僅只有他對自己的童話世界的營造,還有對現實世界的反映與投射。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一代人》

    “黑夜”是那個時代的青春一代對現實社會的主觀印象,給人一種壓抑、絕望的感覺;“黑色的眼睛”讓人聯想到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在黑暗中不斷求索不斷奮鬥不斷堅持的態度和精神。“黑色的眼睛”象徵了這樣的一代人:他們“身上流著民族的血液,有著民族的感情,他們既承受著我們這個民族的深重的苦難,又有著我們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奮鬥精神。‘黑色的眼睛’又是在黑夜中閃耀著光芒的眼睛、求索的眼睛。”(吳思敬《童話詩人:顧城》)

    這種黑色的印象,在顧城的詩裡還有表達:

    昨天

    像黑色的蛇

    盤在角落

    它活著

    是那樣冷

    死了,更不會熱

    它曾在

    許多人的心上

    緩緩爬過

    留下了青苔

    塗去了血色

    現在

    它死了

    壓在一座

    報紙的山下

    難以捉摸

    無數鉛字

    像螞蟻搬聚會

    議論著

    怎樣預防它復活

    ——《昨天,像黑色的蛇》

    再如下面這些他自己稱之為“心理筆記”的詩: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遠和近》

    世界在喧囂中逝去

    你凝視著什麼

    在那睫影的掩蓋下

    我發現了我

    一個笨拙的身影

    在星空下不知所措

    星星漸漸聚成了淚水

    從你的心頭滑落

    我不會問

    你也沒有說

    ——《凝視》

    車,一輛、一輛,

    過去了

    載著希望。

    我的希望還在路上。

    你在路上,

    我在路旁,

    究竟有什麼相像。

    ——《疑惑》

    這些詩篇幅都不長,但都表現出一個共同的主題: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心理探求。在“文革”那場浩劫中,人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人際關係變得複雜而易破碎。父子、夫妻、親人、朋友,轉瞬間就成了陌路。“善良的與邪惡的、正直的與奸詐的、軟弱的與精明的,各自按照各自的邏輯焦慮著、猜測著、試探著、苦惱著,這種沉重的社會心理負擔不會隨著客觀的社會現象的消失而立即消失,而將在人們心頭投射下漫長的陰影。”(吳思敬《童話詩人:顧城》)

    顧城把筆觸伸向人們的內心,開掘生活中微小的、一閃即逝的意象,表現人們心靈的震顫,這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有力表達。不過,顧城只表現了那場浩劫中人性的泯滅與流逝,卻忽略了對真善美的靈魂的表達。“如何從更廣闊的角度表現人的心靈,從而提高我們整個民族的精神文明,是顧城當年未能充分意識到的。”(吳思敬《童話詩人:顧城》)

    顧城以自己的語言自己的姿態自己的性靈自己的靈魂去創作,以浪漫的、現實的、純真的、沉重的等多種交叉雜糅的語言風格去創作去表達去高歌。他的這種態度讓人不禁韓寒《獨唱團》裡《周雲蓬》一文中對海子的表達:“海子站在喧囂的九十年代的門口說,‘要不我就不進去了,你們自己玩吧。’”顧城執著著他自己內心對詩的理解,對世界的理解,對世界的表達,多麼像海子對這個世界的態度,“你們自己玩吧”,我只執著於我的世界!

    “童話詩人”的確是對顧城的褒獎和肯定,然而他一直執著地固守在自己的童話城堡裡,也是他無法走出自我擺脫幻想從而釀成人生悲劇的根源。

    他自己在《英兒》一文的尾聲中,借一位朋友的口氣,對自己做了這樣的評價:“他的心態停留在某一點上,始終沒有發育成熟。他像一個孤僻的孩子那樣,不喜歡正常的事情,恐懼正常的生活。”這種脫離現實幻想生活在童話世界中的顧城對自己也“討厭”了起來:“顧城有時候非常嫌棄他的身體,他說,身體是多麼麻煩和累贅的一件事啊!它一會兒餓了,一會兒渴了,要你去弄吃的,弄喝的。”(《王安憶散文集》)

    詩人的高空,靈魂在俯衝。顧城在自己的夢幻世界中做著自己的夢,而當自己的夢被現實社會打碎,便註定了他無以為繼的人生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西往東開,過十字路口時,車開到路中間亮起了紅燈,繼續開過去算闖紅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