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迷糊糊韓叔叔

    “文化”是高等智慧生物的意識準則,所以目前在地球上只有人類擁有主觀意識和智慧。對於人類,文化既是發展的準則與希望,也是對獸性的抑制。因為文化讓人類有了集體道德認知,有了整體價值觀的均衡,對於行為,發展,會有集體性的前進框架。文化從哪來

    彖傳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文化”的全稱是“人文化成”彖傳這段的意思是指無論有形力量還是無形力量都驅動了人的認識,最終形成文化。因為全稱“人文化成”所以可以確定只有人類才擁有文化,也是文化的締造者。

    在遠古時期世界混沌初開,人類剛產生的時候,人類也只是單純的行為動物,並不具有意識。而隨著人類的進化,人們開始有了思想與意識。只要動物產生思想意識就會產生一個文明,這個文明裡包含了一切事物的思想框架。而傳遞文明最重要的是語言,語言會闡述一些所看不到的東西,比如自我思想,工具的使用,一切的發明創新,天文地理事物的認知,而這一切都會成為一個文明集體意識,最終形成文化。比如:在人類還不會使用火的時候,大家只能沒有任何思想意識地去吃生肉,只是吃而已,但當產生了意識,學會了火的使用,就會把食物變成更好吃的東西,就產生了一種美食文化。

    文化既是一種推廣又是一種限制,自從學會用火,在集體中會傳開,告訴大家要用火燒食物,久而久之,不用火彷彿就是一種不對的做法。所以在文化的發展中又體現了,“對”與“不對”方向指引。這樣在人類走向繁榮的同時,又抑制了獸性。

    動物的本性

    任何生物都是有獸性的,包括人類,這是動物的本性,因為目前我們已知最高等的智慧生物只有我們人類,所以只有人類這個種族存在文化。但人的基礎卻是動物,動物生存首先是要填飽肚子,然後進行生育,把基因遺傳下去,保持種族的活躍,而這一切在所有動物中天生寫進了DNA,比如大型猛獸,一切動物都是他們的食物,無論大小,而在博弈中會無意識的放棄一些比自己兇猛的動物,在後續的生命遺傳中會刻進DNA。任何動物生來是不存在憐憫之心的,只是為了活著,包括食草動物。因為植物也是會疼痛的。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發現,一些植物在承受環境壓力時,會發出高頻率遇險“尖叫”。所以也說明素食動物也不是友善的。而人類是雜食動物,也需要生育,但是意識的產生會讓人具有對整體社會的友好認知。

    人與動物的區別

    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思想意識與文化的產生,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開始有了思想,建立了整體認知,從沒有衣服到使用樹葉遮掩,這就是一種文化的初步形成。動物中的公母,也就是人類的男女,身體發育上都會有著明顯的不同,而這種不同就是達到互相的美感來吸引另一半,產生慾望。而樹葉成了遮羞布,這就是主管意識的作用,人類用羞愧阻擋了慾望,也達成了整體社會的穩定,減少了戰爭與殺戮,而動物每時每刻都面臨著你死我活,可能只是為了一次交配,為了一頓飯。

    如果人類沒有意識,也會是一個血淋淋的生存環境。人類文化的發展,最終產生了服裝,在減少生理慾望的同時也增加了美感,同時也產生了一種叫尊敬的意識。但人類的本性還是動物,在男歡女愛,食物誘惑面前內心未曾變過,只是有了文化後,讓整體社會有了道德標準,行為規範,正確的價值觀。這些文化會讓社會變得安全,人類自身變得安全,但也把人類內心的底層需求束縛起來,比如一夫一妻制,殺人犯法等都是在主觀意識中建立的文化。而當一個人控制不住自己慾望的烈火,就會觸犯道德,甚至法律,也就變成了禽獸不如,這就文化為什麼會高於禽獸。因為你脫離文化就會成返祖脫離認知,再次變成低等動物了。

    文化對人類的影響及束縛

    在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中,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基於友善和諧的方向在發展,所以建立的文化標準也是以道德為基礎,就是為了避開動物的獸性。而所有文化的建立都是帶有主觀意識的,而大部分文化又是積極向上的,目的就是為了給我們的家園一份安逸,一份美麗,一份繁榮,而破壞這份安逸的行為必定會受到社會的制約,無論你的目的性,出發點在哪都會受到譴責的。

    但文化也會給人類帶來束縛,正常生物進化是以優勝劣汰的自然淘汰法則,身體強壯,生育能力汪勝會得到在群體中的地位,也為下一代保證了強大的基因,而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透過意識,則更偏向智慧的基因強大,因為我們可以用智慧創造工具去代替我們身體的勞動力,所以這也是人類文化區別於動物的發展點。

    “人之初,性本善”這可能就是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如果人沒有了文化束縛,脫離了道德底線,依然會變成蠻物,所以“惟有文化才能使人高於禽獸”

  • 2 # WILLSON39

    文化,本意是以文教化,指的是一個組織(家族、部落、民族、國家等)在實踐中總結和創造的精神產品,包括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範、科學技術、風俗習慣等非物質產品。

  • 3 # 值得易讀

    這句話來出自巴爾塔沙·葛拉西安《智慧書》。

    對於文化廣義來講就是人們日常生活見識的總結,對於17世紀西方來講,我認為這裡的文化具有哲學思維,特指的是人的“認知”能力和過程。

    具體解讀還需要從兩個方面分析:1.這句話中“文化”背景是什麼;

    2.這個人為什麼這樣說呢;

    本句話的背景分析

    “人生來本是一個蠻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於禽獸”這句話出自巴爾塔沙·葛拉西安《智慧書》,巴爾塔沙·葛拉西安是17世紀的西班牙思想家,哲學家,還是個耶穌教士。

    此人一生都從事神職,從未擔任要職,但他喜歡與政治人士來往。所以作品中諷刺政治特比多。

    還有他所在年代正是唯心主義的一個辯證的階段,分別有“二元論”論萬物包括物質和精神,“自然法則”論萬物都是神(唯一)創造。所以作為神職人員當然崇尚自然法則。

    本書內容主要是處事策略和智慧,它還與《君王論》、《孫子兵法》被歐洲人稱作三大智慧之書。

    【總結】由此背景可看,此句話“文化”指的認知能力,重點包括人區別動物的一些系統化的智慧,諸如人的語言系統、文字系統以及思維繫統。語言系統使得人類的擁有語言文字“易境性”(可以跳過環境限制,對不在場的人進行傳導)。思維繫統可以像神一樣庇佑其它生物。所以這句話的“文化”更具有了指導性。

    巴爾塔沙·葛拉西安為什麼要說這句話

    接上邊的背景說法,作為神職人員,他把這種人的語言易境性想象的很神聖,就如神給人的一樣,認為這是神最初傳導語言,庇佑人類的能力。

    【總結】從他寫書的目的和本身也取決於他對政治的看法,看慣了虛偽和謊言,而更希望一種更有智慧的警示可以告誡人們,不要相互猜忌,避免造成戰爭。所以這句話“文化”又是文明的象徵,脫離禽獸的弱肉強食的蠻性。

    全文總結:

    “人生來本是一個蠻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於禽獸”提醒大家要區別於禽獸,脫離蠻橫,就需要建立文化的系統化思維。文化是人類不斷認知的過程,也是制約人類的思想,好也文化,壞也文化。所以惟文化才能分辨人的能力,就需要更像神一樣建立最偉大的文明社會。

  • 4 # 老喵玩遊戲

    這裡的文化是指對自然界、歷史及生活生產知識的認知和利用。人如果離開了這些“文化”則與其它動物無異,只能是“蠻物”而已。即使弱肉強食的“叢林文化”也是人類經過觀察總結出來的,並非除了人類以外的動物界也有什麼文化。人類區別於動物界的重要標誌是具有思維,會認識和利用自然,而後改造自然,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形成了生產力,生產力從低階到高階的發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時人類本身也在為自身的生存環境進行著不懈的努力,比如戰爭與和平,侵略與反侵略,正義與邪惡的角逐,等等等等,這就組成了廣泛意義上的文化。如果把一個剛剛生下來的人扔在蠻荒之地,那將會出現三個結果,一,由於失去同類的照料和失去了遺傳的生存環境立馬死掉。二,慢慢適應了蠻荒生活習慣僥倖活下來。三,適應了蠻荒環境後,由於具有思維的遺傳基因,開始了新的生活,而且比其它動物生活質量高。其實,人類從舊石器時代到現在的資訊時代就是這麼一步一步過來的。由於人具有思維,會製造工具,這就確定了人並非“蠻物”,而是被人類自身創造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推向巔峰的高階動物。

  • 5 # 劉480909厚德載物

    這裡的文化指教育。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即家風薰陶。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繼續教育。社會教育等等。人由出生的無知無識經過上述教育,才達到身心健康發展,區別於動物。

    故在人的一生中,接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使人由一個自然人變成了一個自由人。

    過去傳說狼孩的故事就足以證明這一點。“人生來本是一蠻物,唯有文化才使他高出於禽獸”。

  • 6 # 言者青青

    這句話出自西班牙人格拉西安所著的《世俗智慧的藝術》這本書中。歐洲學者說它與《君王論》、《孫子兵法》一同是千百年來人類思想史上具有永恆價值的三大智慧奇書之一。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智慧書》中所昭示的人生經驗,直至今日仍能顯示出無人能比的智慧與穎悟。他還斷言說:在剖析道德方面,整個歐洲沒人能比葛拉西安更為慎密、更為精細。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則說:這樣的書,僅僅讀一遍顯然是不夠的,它是一本隨時都能用上的書,簡言之,它是一位終身伴侶。

    可見這本書的價值是多麼的昂貴,多麼的重要。我們按照英文翻譯過來就是《世俗智慧的藝術》。據介紹,作者雖是宗教人士,但講的是為人處事的藝術,是人道,是人的智慧。

    “人生來本是一個蠻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於qinshou”是作者在1647年寫的這本書中的一句話,距今也三百多年,但至今有用,並且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這本《世俗智慧的藝術》書寫的是智慧,反映的是智慧文化。

    這本書總共寫了100個智慧。這些智慧文化藝術,至今我們仍然可以借鑑。例如“品行和智慧”。 這一節是說組成我們人類才能的有兩個要素,也就是兩個方面。人要走向幸福生活,缺少哪一個都將半途而廢。僅僅擁有智慧是不夠的,還要有好的品性。蠢人的不幸,在於沒有獲得適合他的地位、職業、鄰居與朋友圈子。這是在告誡人們,人的才能不能只看自己的智慧,同時要看自己的品性,自己好的品行才能使自己的智慧綻放鮮亮的色彩與效果,這才是真智慧,十全十美的智慧。

    再例如“至善至美的境界”。這一節說的是人並非那麼十全十美,應該天天要求進步,修心養性,做到道德與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兼顧,德業兼修,直至盡善盡美,稟賦圓成,成就非凡。那麼,正確與否,如何判斷?這就是我們經常掛在嘴上的:品德是否純正,頭腦是否清醒,判斷是否成熟,意志是否堅定?有些人是達不到至善的境界,總是有欠缺的;而另外一些人則是大器晚成。十全十美之人,言辭中透出智慧,行事謹慎小心,會使賢惠賢達之人樂於與之為伍,甚至追隨,成為追星族。

    “人生來本是一個蠻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於qinshou”就是智慧文化。就是教導人們為人處事要學懂智慧文化,用智慧文化藝術來塑造自己的成功人生。蠻幹,粗野,蠻不講理在社會上闖蕩是行不通的。

  • 7 # 梅里一了

    謝邀,這裡的文化就是人類遮住私處的第一片樹葉。這段話出自西班牙人巴爾塔沙·葛拉西安《智慧書》的87章。這位老兄是位耶穌會的教士。人類的智慧從哪裡而來?按《聖經》的說法,是亞當夏娃聽了蛇的誘惑,偷吃了智慧之樹的果實得來的。這果子吃下去的第一反應,就是對赤裸產生了羞恥心,於是就摘下樹葉,遮掩私處,這個舉動,就使人有別於動物。因此,但凡主動穿上褲子出門的人,都應算個文化人,而不是蠻物。可見這裡的文化應該是基於羞恥心的一種自我修飾。

  • 8 # 戲說還是細說

    “人生來本是一個蠻物,惟有文化才是他高出於禽獸。”這句話,與荀子的“性惡論”含義相近。

    《荀子·性惡》有云:“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

    大意是聖人之所以與民眾相處和諧而沒有格格不入,是因為人的本性相同;而聖人之所以與一般民眾不同,是因為人為的後天因素。實際上這裡的後天因素就是文化。

    一個有文化的人,你會發現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懷,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愛和詩意的眼光。

    那什麼是文化呢?文化絕不等於知識,知識是無邊際的,而文化更多的指的是為人的智慧。

    關於文化的定義,我最最欣賞的回答,是作家梁曉聲的四句概括:

    1.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無論性惡還是性善,生而為人,我們構成人精神面貌的東西不會憑空而來,幸福的家庭、愛和經歷塑造了你的氣質和表情,而對大部分人來說,閱讀和旅行同樣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文化不止是傳統理解中的學歷高低,更是為人處世的進退有度,使個人實現自由,使他人實現自由。

  • 9 # 初曉兒

    馬洛利說“人生來本是一個蠻物,唯有文化才使他高出於禽獸”,這裡的文化是指大文化。

    大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在自然界裡獨特的生存方式,它的涵蓋面很廣泛。大致說來:

    一,大文化首先包含人類創造的物質的財富。

    “人生來本是一個蠻物”是不錯的,一開始的人與動物的區別,是人直立行走,手足分工,把雙手解放了出來,能使用勞動工具。

    而動物是不會使用工具的,同樣能直立行走的猿、類人猿,正因為它們不會使用工具,所以,它們是動物,而不是人。

    遠古人類最初的工具是石頭,舊石器時代,人們可以使用這種砸碎的石頭,同動物搏鬥,用這些石頭鋒利的一面劈斷樹枝,割斷藤蔓。這些砸碎的石頭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必需品。

    這些砸碎的石頭就是當時人們的物質財富。而這極其簡陋的生產工具或曰物質財富,就構成了人類舊石器時代的物質文化。

    隨著人類的進步,人們學會了磨製石器,學會了把捉到的禽獸飼養起來,學會了種莊稼,學會了燒製陶器。

    人類就發展到了新石器時代,而製陶業、農業、家畜飼養業和磨製石器製造業的出現,就是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四要素。

    隨著人類的聰明程度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不斷髮展,物質財富與物質文化就不斷豐富,後來就有了火藥、指南針、紙、印刷術……直到今天的高鐵、地鐵、電腦、智慧手機。

    而禽獸從發生到發展,都不具備這些的。所以,人類“唯有文化才使他高出於禽獸”。

    二,大文化其次包含人類創造的制度的財富。

    這裡所說的制度,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組織機構,及社會的組織制度。大到國家,小到家庭。

    人類的母系氏族社會,是生產力低下的表現,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類體質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稱作“新人”,屬於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的晚期。與禽獸的“家族”有本質的區別。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物質財富的豐富,聚群而居的部落開始出現。有了部落酋長,有了財產的分配和供給,有了各種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管理制度。

    ——這就是人類區別於禽獸的制度的文化。

    隨著人類勞動的物質財富的進一步產生剩餘,國家產生了,國家裡面的各種各樣的管理機構開始越來越完備。

    人類的制度的大文化更加凸現。

    禽獸也有聚群而居的,比如大沙漠的狼群,但是它們不會有諸如人類的部落、國家的組織制度。

    直至今天,人類家族文化還有許多值得發揚光大的東西。不贅述。

    三,大文化包含人類社會的純意識、精神層面的財富。

    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之一,“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形象而又直觀地記錄了當時人們的勞動情景。

    到後來,從《詩經》到《楚辭》到《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到今天的網路文學;從諸子百家的思想,到儒釋道各家各派的思想,再到今天的社會主義思想;從建築藝術、壁畫藝術、陶冶藝術、書法繪畫藝術、直到今天的網路藝術。

    ——這些都是人類大文化內涵。

    人類創造的純意識和精神層面的文化內容是任何禽獸所不具備的。

    人類大文化的內涵極其廣泛,無法窮盡。

    聊舉一例說明人類與禽獸本質不同的大文化例項:

    美國侵越戰爭中,在一群美國軍人要開槍射殺被他們包圍的9名越南無辜百姓時,有一個叫作湯普森的美國士兵,突然調轉槍口,對準了自己的戰友說,你們開槍,我也開槍。

    這件事發生後,湯普森長期受到美國官方的調查。但使他沒有想到的是,數十年之後,美國一家公司聯名媒體以“誰是你心中的英雄”為題,投票選出20名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在眾多選中的人物中,有華盛頓、林肯等叱吒風雲的人物,湯普森居然在“生活中的英雄”榜中排名第二。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這,就是人性的魅力,這就是人類的大文化財富。與禽獸的同類相殘的明顯不同。

  • 10 # 善緣天真中醫館

    說簡單點,此文化是指“道德、倫禮、羞恥”等等精神層面的行為規範,這是人類高於禽獸區分,不是物質層面的東西和溝通的思維。因為其禽獸對物質層面的東西也有需求,也會進行莫種程度的思維溝通。

  • 11 # 巖上古柏

    “人生來為一蠻物,唯文化使他們高於禽獸。”這裡的文化是指:

    ①能製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②能直立行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媧傳說會不會是人類起源的某種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