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EN道

    鉅瓷 就是古時先輩門的一門修補瓷器的手藝 把銅片用剪刀修剪後敲打成鉅釘 再把瓷器碎片先拼好 然後再縫隙邊緣鑽上眼 在把鉅釘敲到眼裡

  • 2 # 精衛填

    這就是所謂鋦瓷。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說的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

  • 3 # 仗劍書生

    鋦瓷工藝。先用鑽頭在裂縫的兩邊鑽孔。所謂“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就是源於此。然後裁剪銅片,做成形狀像訂書針但是略寬一點的銅釘,把銅釘敲進空,瓷片吃緊,再塗上一些粘合劑,就不漏水了。銅釘也可以做成不同的形狀,比如梅花狀,就兼具了裝飾作用,因此也形成了一種藝術,有特殊的美感,甚至有人特意把瓷器打破了再做鋦瓷。

  • 4 # china傳統文化

    對,就是鋦碗。小時候,農村的家裡還見到過鋦起來的碗。

    碗上穿孔,用一根鐵片或者銅片扣起來,碗就合併起來了,貼片在外側。修好了,碗也不漏。

    除了修碗,還修水缸。

    這種技術代表了一個時代,現在這個技術也許就失傳了,並且沒有用武之地了。

    補充一句,小時候,可不能隨便打破碗,否則等待的是父母的教育。那是一個大家珍惜任何東西的年代,包括感情。

  • 5 # 使用者李森

    我小的時候,經常看到鋦鍋鋦碗的藝人,挑著擔子走街竄巷,伴著挑子上叮噹悅耳的鈴聲喊著:“鋦鍋鋦缸囉”!後面往往都追著一群看熱鬧的孩子。

    魯迅《風波》裡寫的七斤去城裡鋦碗,十六個釘花了四十八文小錢,就說的是這個事。俗話說:“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鋦匠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幹這個活的手藝人必備的工具是一個裝有硬合金鑽頭(俗稱金鋼鑽)的小弓,及大小不同規格的兩頭尖形的銅釘。鋦碗的時候,先把裂紋對正,然後在裂紋的兩邊按等距分別鑽小孔,但是不能鑽透,達到深淺適度即可,這是考驗手藝人技術的關健活。孔鑽好後再選擇合適的銅釘用小錘輕輕的釘牢。最後盛滿水,不滲,再用蛋清調合石粉在裂紋上抺平,就交活了。

    這個活說起來簡單,做好確實有很大的難度。

  • 6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舊時,因為物資的缺乏,很多物品都是以修理為主的,哪怕是修理的費用遠高於購買的費用,也要去修理。(原因仍然是物資缺乏)。所以,從古代至2000年之前,社會上存在著一種行當~~小爐匠。

    小爐匠,主要以鋦補鐵鍋為主,輔帶的有鋦缸(過去盛水、裝糧食的容器::::。半陶半瓷,表面上釉)、鋦碗(盤)、修理各種炊具等。隨著社會的發展,也有捎帶著修理白鐵、鋁製品及各種鐵皮活兒的。至七、八十年代,也有修理、焊補塑膠製品的。

    (隨著物資供應的豐富,小爐匠這一行業已經慢慢消失了。)

    鋦瓷器,就是把打破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

    瓷器堅硬耐磨,可使用很長時間。但是它的致命弱點是易碎。所以,有歇後語:"瓷器店裡的老鼠_ _打不得。"這也是"投鼠忌器"成語的本意。

    鋦瓷,一般是先找好碴口(注①)、對好縫兒,使之恢復原狀,然後做好記號,確定所用鋦釘的數量,在做好記號的位置上打孔。打孔時,用的是鑽石做鑽頭的"金鋼鑽",鑽好孔後,用鋦釘鋦好即可。

    所以說,"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這一俗語,即是出自這一行當。

    鋦鍋、換壺底的,尚屬於粗活兒,而鋦瓷,則是要求工藝更細的。

    鋦釘一般的是用銅絲製成,貴重的瓷器(指老古董一類的)則是用金、銀等材料做鋦釘。一般的還要用雞蛋清調和瓷粉補漏(主要是為了盛水不易漏)。

    鋦鍋和鋦瓷器的原理及工藝相通,所以說,一般的小爐匠都是幾種活兒全拿。

    《風波》,則是魯迅先生於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即張勳的辮子軍復辟時期的一場故事)

    注①找碴,即是找到毛病所在。故意挑毛病的,叫作:找茬兒。

    找縫兒,尋找到破綻以做修補。而找縫子,則是尋找破綻作為攻擊別人的口實,俗話說叫作:找岔子。

  • 7 # 青柚153578499

    這個手藝應該是鋦碗。過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捨不得扔掉,而是找個補鍋鋦碗的(補鍋匠往往兼鋦碗),修起來繼續使用。鋦,是指用一種彎曲的釘(稱鈀釘、鈀鋦或鋦子),將有裂縫的器物接補起來。修碗的方法是打鈀鋦。手藝人將打破的碗片拼攏起來,用線扎縛固定,計算一下該打幾個鈀鋦,做好記號,然後用金剛鑽在瓷碗外壁接縫兩側分別鑽出小孔,接著取銅質或鐵質的棗核形鈀鋦(如釘書針大小)用小槌細心釘入小孔。最後在打了鈀鋦的地方塗上一種特製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餘的灰膏,一隻碗就修好了。打過鈀鋦的碗完全可以放心使用。當然其他瓷器如瓷壇、瓷杯等也可以同樣修復。

  • 8 # 梧桐樹下g

    用銅釘修補破損的碗是一種鋸瓷工藝。

    鋸瓷,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種智慧,是利用金屬修補破碎的瓷器或者陶器的一種手藝。

    在古代,由於物質的相對貧乏,人們很難獲得較為充足的生產和生活工具,因此修復和修補那些老舊和用壞了的物什成為人們的迫切需要,於是,鋸瓷,就成為勞動人民恢復某些物什正常功能的一種方法。

    鋸瓷工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們勤勞智慧的結晶,也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發明,它的出現,為中國古代甚至現代的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記得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村裡有許多家庭都在使用泥土燒製的盆盆罐罐、缸缸瓫瓫等之類的陶器或者瓷器,直到現在有些農村人還依然保留著為數不多的瓷缸,以備不時之需。

    那時還經常有掌握鋸瓷手藝的師傅們,雲遊四方、走村串巷,為有需要的人家修補各種器皿,一方面是一種營生,可以掙點小錢補貼家用,一方面也為窮苦人送去了“破鏡重圓”的喜悅和貼心。

    他們挑著擔子,擔子的一頭是儲物櫃,一層一層的,裡面放著鋸瓷使用的各種工具和材料,另一頭則放著生活必需品,比如碗筷、鋪蓋和毛巾、洗臉盆之類的東西。他們遠離家鄉,日走夜棲,邊走邊吆喝著:釟碗釟鍋嘍,拖著長長的腔調,從日出喊到日落。每每遇到主顧,便放下擔子,在路邊,或者主顧家門口,開始利利索索地做起他們的拿手好活。

    鋸瓷的倆大工具,一個是手鑽,一個是鋸釘。

    手鑽有各種樣式,但一般由鑽桿、鑽頭和拉弦組成,總長度一般四五十公分,短的也有二三十公分。鑽桿一般是硬質木頭做成,上頭是鑽柄,鑽頭用金屬製作,很硬,一般是金剛鑽,有鑽尖。拉弦是把一根細繩系在一根弓形木器兩端,使用時把細繩纏於鑽桿上,然後左手緊握鑽柄,右手來回拉動拉弦,鑽頭鑽尖即可鑽入瓷器壁內,形成鑽孔。

    鋸釘大多是鐵質的,也有銅質的,用什麼材質的,要看具體情況,一般是金貴細緻的物件壞了,用銅釘,或者肯出錢的用銅釘,因為銅釘比鐵釘價錢貴點,銅釘也不願生鏽。鋸釘的長度也不等,有二三公分長的,也有四五公分長的。其形狀一般為中間寬,兩頭窄,扁片形,窄的兩頭都向同方向彎成九十度的尖形,以便能夠深入鑽孔內。我們這裡的村民,也稱這種鋸釘為釟釘。

    在做瓷器修復或者修補的時候,師傅先把裂開或者有裂縫的瓷器對接固定好,在縫的兩邊適當位置各鑽一個孔,再把合適的鋸釘釘尖,用小榔頭輕輕敲入鑽孔,最後再把準備好的膩子抹進縫隙即可。

    技藝好的師傅,不用抹膩子,也能保證修復好的瓷器不漏水。

    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風波》, 六斤端著碗要添飯,卻被她娘生氣的七斤嫂用筷子扎頭,嚇得手中的碗掉落地上,摔破一大塊,後來七斤撐航船的時候,把破碗帶到城裡,請鋸瓷手藝人,用十六枚銅釘,花去了四十八文錢,方才把破碗修補好。在這裡,魯迅先生之所以讓七斤用銅釘修補破碗,那是因為,其一銅釘金黃色,比容易生鏽的黑鐵釘耐看,其二六斤吃飯用的碗很可能是白色的瓷碗,這對於當時的他們來說可能是金貴的物件,其三因為七斤是“出場人物”,手裡又有許多“撐航船”掙的錢,所以才捨得,而且有財力,去修補破碗,且用的是銅釘,換作其它人,用的很可能是鐵釘,或者根本就不修,直接仍溝裡算了。

    鋸瓷工藝,是中國古代社會底層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一個亮點而已,經歷幾千年的摸爬滾打,先輩們創造了無數個閃著智慧光芒的勞動技能,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精彩,是我們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額溫槍數量1w+的進貨渠道,價格320左右怎麼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