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預設名字被指水軍誒
-
2 # 江左蕭郎
戚繼光是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自不待言,李成梁是明朝後期的遼東總兵,在隆慶、萬曆年間,李守遼東,戚戍薊北,都是朝廷重臣,只是李成梁無論在官位還是聲望上都遠比戚繼光要顯赫得多。
這兩個人都很能打仗,但風格完全不同。
戚繼光無論到哪裡,總是用最直接了當的方式解決問題:到南方,用鴛鴦陣殲滅倭寇;到北方,用長城,火器,再加上毀滅性的攻擊力去壓服蒙古人,所以他鎮守過的地方,在很長時間內是不再會有戰爭的。
李成梁的打仗方式跟戚繼光完全不同,他總是拉一個打一個,而且要給被打得半死的敵人留下後路,好比說先拉著甲打去乙,把乙打的半殘之後,再扶植一個丙回來打甲,然後等丙壯大了,再帶著養好傷的乙去打丙,他從來不去真正徹底的消滅某個威脅,只是車軲轆戰來回打,這種方法可以確保戰事連綿不絕,而且全是勝仗,用個成語形容,可以叫“養寇自重”。
他們兩人的風格不同,結果也不一樣,戚繼光靠著張居正的賞識,鎮守薊北,十多年基本無戰事,長期的和平對於一個帝國來講,肯定是好事,但對於戚繼光個人來講,卻絕對不是好事。因為長久沒有戰爭,戚繼光無戰功可立,從而無法封侯晉爵,而且皇帝和朝中大臣也感受不到他的重要,等張居正一死,馬上被人排擠、打擊、誣陷、奪職,最後鬱鬱而終,到死家境也不富裕。
而李成梁呢?前後統治遼東三十多年,打的大小勝仗不計其數,捷報一封封傳到北京,高興得皇帝動輒就要去祭告太廟,受群臣賀,於是皇帝賜給李成梁蟒袍金冠、財寶無數,明史上說:“(李成梁)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最後他自己官當到太傅,全家封爵,連奴僕都成了顯貴,李家的財富也多的不計其數,整個遼東的軍資賦稅,全由李家一手把控,號稱“全遼商民之利,盡籠入己”。
個人的結果不同,給國家帶來的結果也不同,戚繼光去南方打倭寇,從此中國沿海再也沒有倭寇了,去北方戍邊,直到明朝滅亡,蒙古人再也沒敢侵犯長城,而李成梁呢?打了幾十年仗,弄得東北民生凋敝,各少數民族都痛恨朝廷,最後還扶植起來了一個兒女親家-努爾哈赤。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李成梁去世,時年90歲,次年正月,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舉行開國大典,自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定國號為金,建元天命,從此,一個轄地數千裡、臣民數十萬的叛亂政權,成為大明王朝命中的魔星。
讀史至此,總是有一點莫名的感慨,為什麼要是這樣呢?如果歷史再來一次,事情會不會變得好一點呢?
然而仔細想想,就算曆史真的重來了,似乎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改變。
我們當然可以歌頌戚繼光,痛罵李成梁,然而道德上的批判,是不能解決什麼具體問題的,這就跟罵貪官一樣,越罵越多,因為社會的博弈機制必然會導致這種結果,不是罵幾句能解決的。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我覺得,問題不在李成梁,而是出在朝廷的制度上面。
朝廷的論功行賞有兩個根本的問題,第一,有功才賞,意味著“有功勞”是將軍的最優先選擇,有功勞,首先就不能少了敵人,因為戰爭遊戲至少有兩個人才能玩的下去,朝廷沒有設計一個人自己玩也能升級的遊戲,戚繼光把敵人滅光了,那他再度立功的難度就很大了,滅了倭寇,滅了蒙古,沒人陪他玩了,他自己也該出局了。
第二,勝利永遠是由過去的、相對的成績,而不是未來的、絕對的成績來決定的。
戚繼光破敵,這是勝利,而李成梁破敵,這也是勝利,朝廷的封賞是一樣的,然而這種封賞都是對過去和現在狀態的獎賞,而不是對將來狀態的獎賞。
而實際上,一場戰爭的價值,不光包括已取得的成果,還應該包括未來的成效,然而朝廷不會因為蒙古人不再反叛而年年封賞戚繼光,也不會因為女真的一再叛亂而懲罰李成梁。
難怪有人說: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
3 # 樂學讀書會
典型的用今人的視角看古人的行為,如果今天滿族跟漢族依然是敵對狀態,你還會不會認為戚繼光的功勞大於李成梁呢?
對於明朝來說,倭寇只是流寇,跟國內的山賊沒多大區別,而北方的敵人才是心腹大患,對於大明來說,李成梁的重要性遠高於戚繼光。大明只有宣大和薊遼兩處最重要。
另外,倭寇究竟是怎麼沒的還得兩說,它不是靠打仗打沒的,而是靠隆慶開邊開沒的。倭寇就是海盜的衍生,海盜大興是因為貿易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戚繼光是民族英雄,但是功勞在近代過分誇大,因為近代我們對日受到了屈辱。
-
4 # 文苼尉
無論在大明官方還是在民間,戚繼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都遠遠高於李成梁,萬曆皇帝信任李成梁而冷落戚繼光,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戚繼光無仗可打,李成梁擁寇自重。倭寇對明朝沿海地區的騷擾令幾代皇帝惱火不已,大明的野戰部隊也就是邊軍大部分在宣大、薊遼等九邊防守北方少數民族的侵襲,而南方地區主要靠衛所部隊,他們長期吃空餉,編制嚴重不足而且戰鬥力極為低下,抗倭前期曾經有數千明朝官兵被幾十個倭寇趕著到處跑的丟人現眼情況發生。
戚繼光抗倭採取的是募兵制度,自己招募兵馬自己訓練軍隊,某種意義上可以稱之為私軍。對抗倭寇,戚繼光的鴛鴦陣讓敵我戰鬥局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換,從早期的明朝軍士死傷無數,到後來的戚家軍極少傷亡。加上汪直、徐海等倭寇頭目的逐漸消亡,倭寇再也不敢大規模侵襲明朝領土。戚繼光把敵人打沒了,自然也就沒了升官立功領賞的基礎。
李成梁在關外對抗女真部落,他能打仗但是更像一個“商人”,從來不“涸澤而漁”,這也就讓女真人不停的休養生息繁衍壯大。只有女真人生生不息的發動襲擊,李成梁才有逐漸升官的基礎,而且也不用擔心被朝廷裁撤。正是李成梁的擁寇自重,讓朝廷對李成梁非常顧忌,兵馬錢糧從來不敢短缺。李成梁靠這個手段也讓皇帝更加信任他。但是,養虎終究遺患,薩爾滸之戰明朝打敗,從此改變了明清兩邊對陣的形勢。
其次,戚繼光被歸為張居正一黨,受萬曆皇帝懷疑。明朝早期,武將的地位非常高,朱元璋殺掉了一批功勞天大的開國功臣,但朱棣靖難又讓武將再次把持朝政。待到仁宗宣宗時,軍隊武將在朝堂上沒有任何地位,罵人的話就是“你才是武將,你們家都是武將。”如同宋代一樣,明朝後期由文官指揮軍隊,由太監督軍,也就讓武將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其實,被後世詬病的明朝太監干政從宣宗開始,到了王振、劉瑾等人幾乎達到了巔峰,嘉靖皇帝朱厚熜登基後,對太監的打擊非常狠,讓他們好了很多生存空間,後來太監在嘉靖末年再次崛起,是因為其他原因在,在這裡不展開敘述。
由於武將地位低下,帶兵打仗還要看文官和太監的臉色,將領就必須跟朝中內閣搞好關係。比如胡宗憲督軍東南時,也要與嚴嵩、嚴世蕃虛與委蛇,其實他被列入“嚴黨”也是無可奈何。千古英雄袁崇煥,為了換取空間,也與魏忠賢有來有往,這都是無奈之舉。而戚繼光時代,原本他是個光明磊落的漢子,不貪汙不受賄,但如果不跟首輔大臣走得近一些,就根本沒有生存空間,戚繼光不得不吃空額喝兵血,用這些錢去打點張居正等朝堂大臣和太監。
萬曆皇帝恨極了張居正,在他死後立刻進行清算,所有張居正的人都被打入另冊,而戚繼光也跟著吃了瓜嘮,也就受到了皇帝的排斥。
最後,戚繼光怕老婆,這樣的將軍不會被重用。關於戚繼光怕老婆的故事,筆者專門撰文講述過,戚繼光其實不是怕老婆,而是真的打不過老婆(武力值不夠),他的妻子曾經帶人跟倭寇幹過仗,戚繼光在老婆面前奴顏婢膝,下跪是家常便飯,這在大明朝從嘉靖年開始到萬曆年間,眾所周知。
在封建社會,女人絕對是男人的依附,明朝的倫理學發展到了極致,一個不振夫綱的男人是沒人瞧得起的,而一個馳名中外的赫赫武將若是怕老婆,皇帝和大臣打心眼裡瞧不起。
雖然沒有明確證據表明,戚繼光因為怕老婆而遭到了排擠,但皇帝和內閣認為,一個連家裡都管不好的將軍,如何能帶兵大勝仗?戚繼光戰場上威風八面打得倭寇跪地求饒,那時別人還不能說什麼,等到沒仗可打的時候,“懼內”的醜事自然就被挖出來被詆譭。
-
5 # 遊客351478
戚繼光被冷落只是明朝黨爭的一個縮影罷了。在明朝中後期,你如果要想有一番作為,必須要投靠一個陣型,比如嘉靖時期的胡宗憲,就是當時的嚴黨面前的紅人,正是因為有這個身份,胡宗憲才能在抗倭事業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無條件支援戚繼光等人的抗倭鬥爭。後來嚴嵩倒臺,以徐階為首的陣型自然要對嚴党進行反攻清算,於是胡宗憲就這樣被牽連死在了獄中。後來徐階退休,張居正在政治鬥爭中戰勝高拱成為首輔,開始在內政和軍事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內政中重用一批能吏進行一條鞭法、清賬田畝,軍事上就是重用戚繼光和李成梁。戚繼光這個人能力很強,但是性格太耿直眼裡容不得沙子,舉個例子,有一年朝廷給戚繼光鎮守的北方士兵發放了過冬的軍服,負責這項採購事宜的是當時李太后的父親,這傢伙在採購過程中貪汙了不少銀子,以至於很多軍服根本不能用。如果是圓滑的將軍,遇到這種事肯定會跟他的直接領導彙報情況,然後以張居正的處事風格大機率會礙於李太后的關係私下裡重新採購一批軍服送過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事兒最後就算了結了。可戚繼光是個暴脾氣,得知朝廷軍服有問題,也不向朝廷打報告申請回來,立馬連夜從前線快馬趕回北京,一到北京就向張居正控訴事情的情況,說什麼前線將士在邊關出生入死,結果朝廷如此對待前線的將士,寒了將士的心,鬧得滿朝皆知。事情搞大了,張居正必須得√前線將士一個交代吧,於是只能當面想李太后彙報情況。李太后也是顧全大局,立刻叫來自己的父親詢問事情經過,得知事情真相後也是很生氣,大冬天的讓父親跪在大殿外反省,滿朝竟沒有一個人上去求情。這事兒雖然以大快人心的方式結束,但也為張居正死後被清算埋下了伏筆。張居正當政時期是真的器重戚繼光,以至於凡是和戚繼光不對付的官員全部調往其他地方,也不管和戚繼光鬧矛盾到底孰是孰非。這麼一來,明朝和北方蒙古邊關確實清淨了,蒙古忌憚戚家軍多年不敢南下騷擾,但是戚繼光這個人也把朝廷很多人都得罪了,這些人在張居正在位時不敢說什麼,隨著張居正的倒臺,那些反對張居正的勢力自然會對“張黨”進行反攻清算,而作為“張黨”的核心軍事將領戚繼光自然是清算的主要物件。。。
-
6 # 阿華13
戚繼光不過就是打個海盜而已,吹的能上天,李是面對女真人,沒有田地吃屁啊!沒有李,明朝早完蛋了,萬曆皇帝不傻
-
7 # 芊瑞1
李成梁也挺厲害的,不要說戚繼光好就貶李成梁,任職不同、地方不同,兩人都是棟樑之材,李只是後事沒處理好,留下了隱患。
-
8 # 寅哥解惑
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戚繼光是張居正的盟友,就像太監馮保一樣。這也是無可奈何之舉!明朝是文臣治天下,沒有中央財政的支援,戚繼光的新軍會有戰鬥力?萬曆皇帝不傻,他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道道!調任蘄鎮總兵一方面是為了防備蒙古人,另一方面也是對李成梁的制衡!
李成梁是土生土長的遼東人,壓制女真和蒙古的中堅力量。但也是尾大不掉的軍閥!萬曆皇帝玩的就是制衡,重用李成梁不假,但也防著他。長期土皇帝的生活,關係複雜的遼東局勢萬曆皇帝心知肚明,養寇自重作為李成梁的伎倆滿朝文武也都瞭解。入朝作戰實際上也是消耗李成梁的意圖在裡面,這一點上看出來萬曆皇帝也是不放心李成梁的!
但是明朝黨爭太嚴重,戚繼光就是黨爭的犧牲品,不是萬曆皇帝不重用他,而是為了平衡朝局刻意為之。戚繼光作為名將只能埋沒在歷史的潮流中……
-
9 # 郭來說歷史
萬曆重用李成梁是沒錯,但也沒有特別的貶謫戚繼光。
因為戚繼光是生於1528年,在1585年被罷免,1588年去世,他的功績在主要嘉靖和隆萬年間張居正改革時期。而李成梁生於1526年,但他四十歲才以生員的身份襲父親的軍職,開始軍事生涯,而這一年也是嘉靖去世的那年。因此,在隆萬年間,李成梁才剛剛進入官場,他一旦立功,皇帝就認為是他自己慧眼識珠,自然會得到重用。
李成梁以參將起家,鎮守遼東三十年,在前期他能恪盡職守,盡職盡責,屢建奇功。在隆慶年間多次擊退蒙古和土蠻的進攻,進職遼東總兵。在萬曆年間,他能兵壓建州各部,收留了努爾哈赤。但是隨著他官職的上升,也開始驕奢淫逸,奢華無度,受到朝廷官員的不斷彈劾,但是他玩起了養賊自重的把戲,使他被彈劾回京後,遼東問題不斷,萬曆後期,朝廷已經沒什麼優秀將領了,只能再次啟用李成梁,這時已經有些遲了。
而戚繼光在嘉靖後期、隆慶、萬曆十年之間的幾十年,依靠張居正。這段時期,他自然受到了重用。萬曆十年後,受到張居正的牽連,被彈劾,而罷官回鄉,三年後病逝。
-
10 # 脫離組織的仙人掌
戚繼光是在萬曆十五年年末的時候去世的,在他生前,他曾經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但對於這樣一位將軍的死,朝廷居然沒有任何反應,甚至連正式記錄都沒有,這當然是一種不公平的待遇。不過,在明朝,被不公平對待的武將,不止戚繼光一個。
我們都知道,從宋朝開始,中國政府就重文輕武,甚至有不怕文官貪汙,就怕武將造反的說法。明朝就更是這樣了,對武將處處不信任,處處限制。比如說,在打仗這件事上,按理來說,應該讓統帥掌握所有資源來保證戰爭的勝利。但是明朝,後勤供應根本不會交給武將管理,甚至按純軍事目的,對後勤進行合理部署,都不被允許。在具體的戰爭過程裡,不懂軍事的文官可以肆無忌憚地對將領指指點點。如果武將在當機立斷,迅速投入戰鬥,就是貪功冒進,就是匹夫之勇。如果謹慎行軍,注重防守,就會被說成是,畏縮不前,貪生怕死。
-
11 # 值得回憶的歷史
戚繼光,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和民族英雄。戚繼光抗倭十多年,倭寇自此不再囂張,使東南沿海安定平和。後來,戚繼光北調抗蒙古,使其十多年不敢進範。戚繼光還根據作戰經驗寫下了《練兵紀實》等兵書,而且他還發明製造了各種火器,戰術等。他帶兵不徇私情,賞罰分明,可以說他就是大明的萬里長城。
公元1582年(萬曆十年),朝廷裡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公元1585年(萬曆十三年),給事中張希皋再次彈劾戚繼光,戚繼光因此遭到罷免,回鄉後病死。
戚繼光被罷免三年後,萬曆帝仍不能原諒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和張居正的關係太密切了。張居正首輔的死,萬曆恨他及他所提拔上來的人,戚繼光只是其中之一罷了。
李成梁是明後期將領,遼東鐵嶺人,明朝傑出的軍事家,鎮守北方邊疆四十餘年,力壓北方遊牧民族,立了頭功超過一萬次。到萬曆年,李成梁“師出必捷,威振絕域”。李成梁因為戰績卓越,獲封寧遠伯,又加太子少保,太傅。當時朝廷政治腐敗,結黨營私,賄賂公行,李成梁也不例外。他和戚繼光不同,他以榮華富貴激勵士卒。萬曆19年3月他的副使李寧等人出鎮夷堡潛襲板升師還遇敵,死者數千人。成梁及總督蹇達不以聞。就因為這次失敗京官們對他大力彈劾,李成梁見勢不妙,為了安全起見,請求辭職,遂在鎮遼22年後,李成梁歸鄉。
但是,李成梁的辭職導致朝廷無人可用,沒有可以勝任遼東李成梁的職務。最後沒辦法,八十歲的李成梁被迫再次出山。此時的遼東,努爾哈赤的女真部落太過強大,李成梁轉攻為守,對其他部落也沒有經濟武力打擊了,都是以安撫為主。直到萬曆三十四年六月,李成梁去世,“上命以公祭喪”。一代民將就此謝幕,最後葬於他奮鬥一生的白山黑水之間。
結語:戚繼光被貶謫時因為和張居正關係太過密切,萬曆皇帝本來就恨張居正,連帶著也恨他所提拔起來的人;因為遼東戰事太過頻繁,朝廷無將可派,李成梁的作用就凸顯了,朝廷不重用他也不行了,後來朝廷重新啟用八十歲的李成梁就是最好的證明。
-
12 # 喜歡歷史的搬磚工
以史為鑑,我是中國古代史專篇
我個人覺得之所以萬曆皇帝之所以重用李成梁,因為李成梁所鎮守的遼東地區女真勢力開始崛起,只有其可以重用,而戚繼光當時其主要功勞在抗倭,當抗倭結束後,由於其影響太大,萬曆皇帝不得不服,最終被朝廷所拋棄。
戚繼光和李成梁都是明朝晚期重臣,都依靠當時的朝廷張居正,才能得已發揮其才能,但是最後為什麼結局卻大有不同呢,那我們就得好好了解一下他們以及當時的明朝。
戚繼光戚繼光的大名可以說在中國無所不知,嘉靖七年(1528年)出生,山東登州人,也就是如今的蓬萊,他的祖先是明朝的開國將領戚祥,曾經擔任朱元璋的親兵,可以說是出生名門了,從小他就受到他的父親戚景通的嚴格教導,簡單瞭解一下他的一生
在嘉靖二十三年,他的父親便病逝了,因此17歲的戚繼光就襲繼了他父親的職位,開始擔任登州衛指揮僉使。
在嘉靖二十三年,經過兵部主事計士元推薦戚繼光“留心韜略,奮跡武闈,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職而操持不荀。”之後便開始得到了張居正的信任,開始了其風雲變化的一生,然後他就開始在浙江義烏募集礦工和農民,組建戚家軍。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經過兵部職方司郎中唐順之的啟發,從其所編的“六編”中的《武》獲得靈感,創造了著名的“鴛鴦陣”。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舉侵犯臺州,戚繼光大破倭寇於浙江臨海,九站九捷。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和福建總兵俞大猷,廣東總兵劉顯創平海衛大捷,從此倭寇被蕩平。
萬曆十一年(1583年),張居正去世,從此便到了戚繼光的人生轉折點,朝廷無人,被楊畏排斥,多次被罷官,終於在4年之後1587年12月初八,去世於蓬萊。
李成梁李成梁的祖籍是北韓的,其祖先應為唐末戰亂逃到北韓,明朝的時候迴歸漢族,遼東鐵嶺人,嘉靖五年(1526年)出生,由於家境一般,所以他個人的發展很慢,40歲的時候才被人發現。
隆慶元年(1567年),近為副總兵,協守遼陽。在今後的5年間,李成梁先後多次擊退蒙古。
萬曆元年(1573年),李成梁擊退蒙古後,修建了寬甸六堡。
萬曆三年(1575年)開始,李成梁鎮守遼東,多次擊退了遼東女真族的侵犯,鞏固了遼東的局勢。
萬曆十九年(1591年),李成梁因為貴極而驕,奢侈無度,被言官彈劾,在該年的十一月,他的遼東所有職務被罷免,之後由於他朝中的勢力逐個逝去,李成梁沒了依託,最終被罷免。
萬曆二十九年(1601),由於遼東局勢不平,李成梁再次復出,當時的他已經76歲了,這個年紀也早已無之前的銳氣,一直到萬曆四十三年去世。
歷史背景我們再看看當時的明朝,當時的大明帝國已經到了晚期,飽受了“外憂內患“,”南倭北虜”,“夷”軍突起的狀況,這樣的背景下,從隆慶六年(1572年)-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開始整軍經武,銳意改革,就把邊防放到了國家的首要事務。因此此時的戚繼光和李成梁也就備受重用,有一個發揮的平臺。當時號稱是“南戚北李”。但是萬曆十年,隨著張居正的突然病逝,人亡政息,因此他們兩個都開始走下坡路,二人相繼被貶,但是戚繼光被貶後,一直受到萬曆皇帝的排擠,不信任,應為戚繼光有謀反之嫌,而且此時戚繼光已經平定了東南沿海,此時已經“狡兔死走狗烹”,已經不需要戚繼光了,然後李成梁不同,北方只是暫時的安穩,雖然李成梁沒了後臺,而且多次被彈劾,但是萬曆皇帝還是多次包庇他,因為,北方憂患沒有解除,萬曆皇帝還需要他,因此當遼東局勢不穩,萬曆依然啟用了73歲的李成梁,也使得遼東能有一段時間的穩定,最終有一個善終。
總結一下,戚繼光和李成梁都為明朝抗擊外敵,在一定程度上,戚繼光的功和品德都是大於李成梁的,作為抵抗外敵的英雄,他們都應該被尊重,但是戚繼光不僅在抵禦外敵,更在於一種品德和文化,也應該受到我們的尊敬,所以知道今天戚繼光依然被我們所牢記,成我我們名族之榜樣。
-
13 # 另類文史
萬曆首輔張居正死後被清算的連鎖反應。
張居正死後,萬曆出於微妙而齷齪的心理開始清算自己的“亞父”張居正。而張居正是戚繼光在朝廷的後臺,恨屋及烏,戚繼光的兵權被逐步消減,先是調到廣東讓他帶兩千兵油子,這其實就是變相的擠兌,再後來有言官誣告戚繼光謀反,但查無實據,於是就罷官回家。
萬曆帝重用李成梁還有一層考慮,李成梁在朝中有申時行等人為他說話,而戚繼光沒有,更可怕的是戚繼光曾給張居正行賄,行賄物品是一個大轎子,這個大轎子需要16個壯漢抬起來才能行進。大轎子內有乾坤:書房、臥室、會客廳、衛生間、茶室一應俱全,甚至還有丫鬟僕役的宿舍,如此豪奢的座駕當然價值不菲,然而這僅只是行賄的物品之一,其他海狗丸、各種壯陽藥物數不勝數。
張居正是個實幹家,但他在位時生活奢靡是人所盡知的事情。他作為萬曆皇帝的老師卻經常嚴格要求萬曆節衣縮食,清心寡慾,當張居正死後,有人舉報他的窮奢極欲時,萬曆皇帝開始懷疑人生,他感覺被愚弄了,於是徹底清算張居正的黨羽,而戚繼光就是黨羽之一。
由此可見,人的才能和品格是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是否站錯隊更關鍵!早前的胡宗憲領導東南抗倭大局居功至偉,不是也隨著嚴嵩的倒臺而被下獄,憂憤自殺了嘛
-
14 # 靜夜思歸去
事實上戚繼光和李成梁二者互有優缺點。
戚繼光善守,他的部隊野戰才能一般,主要依靠戰陣和火器。他們的戰鬥力和北方的邊軍以及蒙古騎兵是沒法比的。
相比之下,李成梁的遼東鐵騎是當時中國最精銳的部隊,沒有之一。他的防區連城牆都沒有,因為總是他主動出去砍人,所以沒有修建城牆的必要,所以當倭寇盡除後,戚繼光就沒有使用價值了。
-
15 # 山中茅店
歷史具有時代性和侷限性。明朝是推翻元朝蒙古的統治而建立的,而且蒙古人也並沒有消滅僅僅是回到了他們更熟悉的草原上去生活了。蒙古人還時不時南下試圖想要恢復祖先的榮耀,因而北御遊牧民族是整個明朝的基本國策,從太祖時期一直貫穿到崇禎帝。明代九邊重鎮一直是整個明朝精兵強將在守關。而對倭寇策略卻是不同,倭寇是什麼,就是身上起了爛瘡而已,在明朝看來只不過隔鞋搔癢壞不了國本,在明朝看來僅僅是影響東南沿海人民群眾安定生活而已。所以北御強敵遠比南蕩倭寇要重要的多。
再來看李成梁,他是明代中後期著名的將領之一,他一個人影響了明朝生死存亡,漢民族征服與屈辱。他出生在遼寧鐵嶺,他是大器晚成,到40歲才世襲參將,但因多年在關外那種環境中長大,對於蒙古及遊牧民族瞭如指掌,加上作戰勇猛,因而很快嶄露頭角,屢立戰功,很快就升任遼東總兵。他的任務就是打他丫的蒙古人和女真人。不管敵人來多少人他總能應付自如,進退有度,你和我比狠我就比你更狠,打的蒙古人毫無辦法,打的女真人甘為奴隸。沒錯,努爾哈赤和他小弟弟就是李成梁的奴僕,像龜兒子一樣可聽話了。此時李成梁驕傲了,他覺得憑他的能力可以控制遼東的穩定,於是他的奴僕努爾哈赤開始像狗一樣聽話了,李成梁覺得聽話的總是好的,還是扶一把吧,就這樣扶起了後金,斷送了大明。當然李成梁是看不到這些的,不然我想他要知道會這樣肯定讓努爾哈赤嚐嚐一百種死法的。所以在那個時代,在北邊立下赫赫戰功的李成梁無疑就是英雄,而且是排第一的。當後人看到李成梁是如何一手把努爾哈赤扶持做大,成為養虎遺患,反被其誤的時候,一定會笑李成梁的幼稚和無知。這就是歷史時代性和侷限性。
再來看看戚繼光,他一生的功績就是在抗倭的事蹟上。他訓練出來的戚家軍不僅軍紀嚴明而且對倭寇有恐怖的戰鬥力,戰損比非常低,低到難以置信可確實又是事實。他就是倭寇的剋星,一代將星。功績當然也是顯赫的。但就如我在開篇中講的,明代國策北御是重點,因此在當時戚繼光肯定比不了李成梁,不論在政府還是在民間都覺得李成梁要厲害的多。
但歷史總是要經歷過,大浪淘沙過才會讓人擦亮眼睛看到本質。多少年後當人民發現正是由於李成梁的養虎遺患讓努爾哈赤做大東北,擾亂了明朝,斷送了明朝,自己也被異族統治,那種苦笑與氣憤!當人民知道和認識早在幾百年就有一個猛人將倭寇打的滿地找牙,落花流水時候,那種民族情節油然而生,所以誰才是民族英雄就一目瞭然。這就是為什麼在明朝時期李成梁的名聲要打過戚繼光,而現在戚繼光的名聲遠遠大於李成梁。今天是個華人都知道戚繼光是民族英雄,但又有幾個人知道李成梁呢!
-
16 # 我不是易中天
先說明這個問題:戚繼光的功勞遠遠大於李成梁有點誇張,這兩人是支撐起萬曆這座大廈的最重要的兩面承重牆,談不上誰高誰低。如果從民族大義來講,戚繼光受後世的宣傳傾向更值得認可。其次,萬曆重用李成梁、貶謫戚繼光不只是出於萬曆皇帝的個人的喜好,更多是政治形式的壓迫。
兩人在軍事上走了不同的路線,李成梁更偏向獨裁的軍閥頭子,戚繼光更依賴萬曆內閣體系。有意思的是李成梁和戚繼光的事業起步,都是遇到貴人提拔,有本事的人也經得起考驗,萬曆內憂外患四面環敵充分給了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關鍵點來了,這兩個人的交集除了戰爭因素,還都被張居正重用過。張居正萬曆的老師,年幼的萬曆在登上皇位起張居正的權勢也真正的達到頂峰,可以說明朝政府張居正說了算,包括這兩位優秀武將的命運。萬曆年間外敵最多,蒙古,女真,日本,倭寇,還有內亂。李成梁在遼東打了40多年的仗,然後在遼東守護近30年,在當時明朝軍事威望,資歷沒人的比得上,隨後張居正執政起,李成梁已經是遼東軍方的話事人,
李成梁驍勇善戰,率部屢殲入侵之敵,”鎮遼二十二年,先後奏大捷者十,威振絕域。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明朝重文輕武的矛盾多在萬曆年間已經是沉重負擔,耍嘴皮子的人比能打架的人多,張居正啟用李成梁更多的是順理成章。天高皇帝遠的遼東李成梁自成一體,和明政府微妙的關係已經可以保李家屹立不倒,而且政治上的的供需關係,李成梁這位明朝的保護神已經不需要過度依賴張居正的賞識,包括萬曆皇帝。
再過來看戚繼光的崛起離不開張居正的一手扶持,不否認戚繼光的優秀,以及在反抗侵略戰爭中做出的偉大貢獻。戚繼光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專家,政治家,抵抗倭寇的故事不重複了。當時整個明朝武將的地位和打雜的一樣,戚繼光和李成梁都明白這點,只是做出的選擇不同。舉個幾個例子:俞大猷也是戚繼光同時代戰友,多次被彈劾不得重用。明朝高階將領盧鏜先被拘捕,然後革職查辦。湯克寬實行監外刑,命令他戴罪立功,最終在塞外為國捐軀。戚繼光部下的將領很多也被明朝文管收拾。為了施展抱負的戚繼光很深刻認識到武將的命運悲慘,就考慮找到一棵大樹乘涼。可能受胡宗憲政治思想影響,戚繼光攀上張居正。張居正對戚繼光也是信任有加,一再提拔,戚繼光的事業也順風順水,逆流而上。戚繼光這種大力挖掘政治發展軍事的路線,導致的矛盾更深,更激烈。最失敗的地方,就是戚繼光忽視萬曆的存在,不過也繞不開張居正這座大山。躊躇滿志的戚繼光在薊州軍鎮發動軍備改革,修建城牆,在戚繼光的治理下整個防區再無戰事。當時戚繼光推行的整套改革措施已經打破了文官集團所力圖保持的平衡,文官不幹了,不停告狀。關鍵時候張居正一手給戚繼光遮風擋雨,兩人的私人關係真的很鐵。後來張居正的死徹底把這種矛盾升級,萬曆大權在握時後
很多大臣提醒萬曆,戚繼光是伏在宮門之外的一頭猛獸,只聽張居正的操縱,別人無法節制。萬曆對大權在握的張居正積恨已久,張居正的死才真正的讓萬曆感受到權利的美好。對比下戚繼光相比李成梁更接近萬曆的政治中心,張居正生前對戚繼光的厚待也成了文官體系壓死戚繼光的一車稻草。一個在遼東悶聲發大財的軍閥頭子更容易讓萬曆喜歡,萬曆也需要年邁的李成梁撐起遼東的場子。而戚繼光就不同了,一個善於投機的軍事專家,張居正的嫡系,萬曆失而復得的權利,難道再受到威脅?
-
17 # 聊史論今
萬曆皇帝之所以重用李成梁,是因為沒有張居正;之所以貶謫戚繼光,是因為有張居正。在萬曆心中:“敵人的朋友即是敵人”。
戚繼光的功勞遠遠大於李成梁嗎?戚繼光的功勞遠遠大於李成梁嗎?我看未必!
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受張居正推薦,晉升為都指揮僉事,負責防禦山東沿海一帶的倭寇開始,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的10餘年間,戚繼光一直在沿海一帶,憑藉著高超的軍事才能、英勇的戚家軍以及所向披靡的鴛鴦陣法,將倭寇打得丟盔卸甲,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打完南方的倭寇之後,隆慶元年(1567年),戚繼光被任命為神機營副將調到大明北方四大軍事重鎮之一的薊門練兵,次年升任總兵官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地,後來又因軍功進封為右都督,從此,一直以總兵的身份坐鎮薊州,直至萬曆十年(1582年),始終將薊州一帶守得固若金湯,為保障大明北方邊境安全立下了赫赫功勳。
同樣的,李成梁也是如此!
李成梁於隆慶年間到萬曆後期的幾十年間,縱橫北方邊塞四十餘年,前後鎮守遼東近三十年,屢破強豪,力壓各方北方遊牧部落,拓疆近千里,使遼東成了一道堅固的屏障。同樣是功勳彪炳!
因此,要論功勞,二人應該是平分秋色、各有千秋吧!
萬曆對張居正的感情那麼,這樣兩位功勳彪炳的邊將,李成梁受萬曆重用,戚繼光卻遭貶謫呢?
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張居正身上!
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感情,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由敬重到畏懼再到痛恨的過程。登位之初,萬曆皇帝曾無比地敬重張居正,將朝中大小事情都交給他來打理,自己只管在張居正的教育下健康長大,對張居正言聽計從,張居正說不能做的堅決不做、張居正說不能吃的堅決不吃、張居正說......
隨著年歲漸長,張居正有心將萬曆打造成一代盛世明君,因此,對萬曆的教育也愈發嚴厲起來,因此,這段時間萬曆對張居正又充滿了畏懼之心,再到後來,隨著張居正的去世,他的一些黑料徹底被扒拉了出來,萬曆徹底憤怒了!
你平日裡隨時教育我要勤儉勤儉再勤儉,可是你自己呢,卻過得無比的奢侈,好吃好喝好在不說,竟然還有一頂三十二人抬的轎子,反了你了,到底誰才是皇帝?
於是,一場對張居正的大清算隨之掀起,戚繼光就跟著成為了倒黴蛋。
萬曆為何重用李成梁、貶謫戚繼光?我們都知道,戚繼光一直以來都是張居正的親信嫡系,而他的仕途生涯大致有3個時間節點:起步於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萬曆十年(1582年)到巔峰,萬曆十三年(1585年)結束。
從起步到巔峰的近40年的時間裡,我們可以看出,戚繼光的仕途可謂是順風順水,這當中,個人能力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他背後有一個大人物在支援著他,其實,我們只要簡單看一下張居正的仕途經歷,就會發現,這段時間恰恰是他初步進入帝國權力核心到登頂權力巔峰的時期,而戚繼光作為張居正的人,官運自然也亨通,這才是戚繼光在這段時間裡仕途暢通無阻的根本原因所在。
到了萬曆十年(1582年),隨著對去世後的張居正的大清算,萬曆皇帝出於對張居正的極度痛恨,並本著“敵人的朋友即是敵人”的原則,將戚繼光從薊州總兵的崗位上調到了廣東,雖然職位沒變、級別沒變,但一下子從重要崗位來到了二線崗位上,戚繼光內心的落差可想而知了,三年後,戚繼光再次遭到彈劾,被罷官回鄉,不久就病死了。
反觀李成梁,就不一樣了,因為他不是張居正的人,只要不是張居正的人,在萬曆眼中,就是“乾淨”的,就是“自己人”,因此,一直得到重用。
綜上所述:李成梁和戚繼光仕途上的不同遭遇,並不是能力上的問題,而是政治上的問題,李成梁之所以受重用,是因為沒有張居正,而戚繼光之所以遭貶謫,是因為有張居正,如此而已!這就是萬曆的“任性”! -
18 # 閱覽古今事
戚繼光和李成梁都是明朝期間的大將,活躍在明末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兩位都做出了非常大的歷史貢獻,尤其是戚繼光。但是從歷史歸宿來看,李成梁要高於戚繼光。
首先,第一論知名度。不按現代的知名度看,而是以以前,在當時哪個歷史時期,李成梁的名氣要遠遠大於戚繼光,因為李成梁經略遼東,壓的女真族一直未發展起來,也正是因為李成梁在,配合張居正的改革,使得明王朝續命了幾十年。
第二,論戰功,李成梁使用的瓦解分化打擊戰術,女真族元氣大傷。一直沒有發展起來。但是這主要是對內作戰。
而戚繼光主要是對外作戰,率領著戚家軍,抗倭戰爭中屢戰屢勝,徹底解決了明王朝東南沿海的倭寇入侵,可以說為國家,為民族,立下了不世功勳。
但是封建統治者考慮的最重要的就是哪個對自己統治更重要。毫無意義是遼東方面。
第三,論政治關係。在比拼政治關係時,戚繼光比不上李成梁,因為李成梁的後面有張居正,大明首輔。而戚繼光則比較單薄一些。
第四,比為人處世。李成梁的家族力量強大,比較典型的就是他的兒子李如松參加了萬曆三大徵的援朝抗日戰爭,贏得了第一次戰爭的勝利。甚至努爾哈赤也與李成梁的家族有著不清不明的關係,所以說李成梁的為人處事,家族力量強大。
萬曆何其聰明,綜合考慮下,於情於理還是重要李成梁,當然戚繼光的貢獻不可磨滅,民族英雄萬歲!
朋友們,你們怎麼看嗎。
-
19 # 真是有意思
人都有認識侷限性。如果一個皇帝知道歷史因為他不任用哪位大臣就亡國了,他一定會把這位大臣供起來。但是個人認識的侷限性以及別人阻止他有正確的認識才造就了各種奇葩而令人惋惜的歷史。
-
20 # 尋歡90
最主要的原因是戚繼光是張居正一派的人,張居正被清算,戚繼光作為手握重兵的大將,皇帝自然不放心他,就把他調到無關緊要的廣東了
其次,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戚繼光守邊練兵修城,防守的天衣無縫,蒙古佔不到便宜,就不來打了,日子久了,不知底細的人就覺得反正很和平,誰守都一樣
第三,李成梁也是一代名將,當時以遼土養遼兵,戰力強財政負擔小。對東北蒙古,女真採用分化瓦解的方式,始終掌握戰爭主動權,玩弄蒙古,女真於股掌。還知道養寇自重,不趕盡殺絕,時不時鬧騰一下,遼東離不開他。只是後來努爾哈赤玩脫了,名聲才越來越差
回覆列表
大家說了很多我就不重複了。我想起隆慶皇帝時戚繼光提出的上中下三策,基本思想擴大編練浙軍(後來常說的戚家軍)防禦或徹底解決蒙古問題。但一條沒有接受,而是讓他編練北軍。直到後來抗倭援朝南北軍之爭萬曆偏袒北軍。戚家軍撤回討薪被誘殺,卻無罪有功。再到浙軍戚金血戰大淩河,關寧軍南下急先鋒。南人北人南北榜,深入當時人心。不團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