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一到醫院,醫生上來就是一堆單子叫你拿去檢查,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讓自己理性的去做檢查,減少輻射。
17
回覆列表
  • 1 # 放射科楊大夫

    B超:利用超聲波進行成像,沒有電離輻射。20000赫茲以上的聲音就無法聽到,這種聲音稱為超聲。在醫學臨床上應用的超聲診斷儀的許多型別,如A型、B型、多普勒超聲型等。B型是其中一種,而且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和簡便的一種。超聲在人體內傳播,由於人體各種組織有聲學的特性差異,超聲波在兩種不同組織介面處產生反射、折射、散射、繞射、衰減以及聲源與接收器相對運動產生多普勒頻移等物理特性。超聲波發射到體內臟器,遇到不同的組織,其回聲不同,藉此進行疾病的診斷。

    臨床上多用於腹部臟器比如肝膽胰脾腎、膀胱、乳腺、甲狀腺等的體檢及初查,對甲狀腺診斷有獨到之處。另外的用途就是穿刺活檢,引流等。另外,高強度的超聲還能用於治療。

    DR:也就是數字X線,屬於X線片。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康拉德·倫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發現了X線。為其夫人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X光片,1896年,美國物理教授Edwin B Frost 製造了第一臺醫用X線裝置。

    早期的普通X線攝影,也就是平片檢查,是將X光膠片作為影像資訊的載體,將其放置在暗盒裡,然後進行X光照射,然後去洗片室(黑屋子)將膠片透過顯影液、定影液等的處理,X光膠片上顯示影象。各種液體的氣味比較大,對人體傷害也很大,也比較損耗時間。X光膠片上含有大量的銀離子,成本也比較高,不具有可重複性。那時候的膠片緊缺,嚴重時期,是有配額的。醫用的廢舊膠片甚至可以用來提煉銀子。

    隨著計算機的引入與發展,出現了現在醫院常用的數字X線檢查技術,它包括計算機X線攝影(CR)、數字X線攝影(DR)。

    CR是以成像板(IP)為載體的影像資訊接收器,透過X光照射後,在IP板上形成潛影,然後進行鐳射掃描,潛影轉換為光訊號,再將光訊號轉化為電訊號並放大,最後轉換為數字訊號,進行處理後形成數字影像。

    比較先進的是用平板探測器(FPD)作為影像資訊的接收器,即DR,直接得到數字影象,就像現在的數碼相機,可以直接放在電腦上,甚至進行各種後處理。

    大到胸部、腹部、全身骨骼、小島鼻竇、視神經孔都是它施展本領的地方,只要是人體有天然對比的地方,比如肺,就是一個典型器官,肺內含大量氣體,氣體吸收X線很少,在X線片上是黑色的,當有了病變,比如炎症、腫瘤時,病變吸收X線增多,X線片上為白色,放射科大夫根據其表現進行疾病性質分析。骨骼,由於吸收X線較高,在X線片上表現為白色,當有了病變,比如長了骨刺,形態就會發生改變。又比如腫瘤,破壞掉了正常的骨骼,則表現為黑色,放射科大夫對破壞區的形態和密度進行分析,從而推斷疾病性質。但若是看肝臟病變,則不能使用X線片了,因為肝臟和周圍的組織在X線片上都是白白的一片,無法區分。所以,在腹部,主要用來看有無結石、有無腸穿孔等急腹症。

    X線片的特點是所有被拍的人體的三維的組織都壓縮到一張二維的圖片上,因此對大夫的經驗要求極高。

    CT(中文名叫:X線計算機體層攝影術)在放射科協助臨床醫生戰勝疾病的過程中,發揮著招招制敵的作用,相信讀者中也有很多人做過CT的經歷。

    CT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雖然當時的CT僅能行頭部掃描,而且影象很不清晰,但是已經解決了大量的臨床問題。比如腦出血、腦腫瘤,在CT誕生之前臨床上幾乎束手無策,或者要經過有創傷的方法,比如要看腦腫瘤,需要透過脊柱往腦室裡面打氣,也就是認為的讓腦子進氣,然後拍一張X線片,看看腦室的形態有沒有發生變化,間接推測有沒有腦腫瘤,總之很恐怖。

    有趣的是,第一臺CT的牌子是EMI,老樂迷可能會知道,沒錯,就是大名鼎鼎的百代唱片公司!(下圖為Hounsfield先生和EMI頭部CT掃描器)。

    後來經不斷的改進,包括硬體和計算機的進步,CT的掃描時間縮短,影象質量改善,並可行全身掃描。1989年設計成功螺旋CT(spiral CT,SCT),後又發展為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T,MDCT),此外,還曾經有電子束CT(electrom beam CT,EBCT,因種種原因,現在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CT到底是何方神聖,能解決如此多問題?從名字就能看出,CT也是用X線成像的。所以,兩者的適用範圍基本一樣,但CT的優勢在於斷層成像,沒有遮擋。比如一個蘋果,如果用普通X線,只能看一個外表,裡面長什麼樣子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有了CT,就可以把蘋果一片一片的削開看,裡面有沒有蟲子,甚至有多少顆種子都能看到,而且,不用真的用刀削開,只是掃描一下即可(否則,萬萬不可用來進行人體成像的),確實是很神奇的技術吧?所以發明人Hounsfield先生才活的了諾貝爾獎,CT值(一種定量CT上各個組織的密度的單位)的單位也以他的名字命名為HU。可以說有了CT,醫學影像學才進入現代化,此後誕生了MRI和C超聲成像。

    現在臨床廣泛使用的是多排螺旋CT發展很快,從16排到64排,再到雙源CT,都是在螺旋CT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前CT無法實現的冠狀動脈成像,現在幾乎成了臨床常規檢查。那什麼是雙源CT(dual source CT,DSCT)呢,簡單說就是,兩個球管發射X線+雙探測器系統+多層螺旋CT,除了更快、掃的層面更薄之外,還可以做一些功能影象(此前的臨床檢查中使用的絕大多數都是解剖影象,也就是隻看器官和病變結構、密度等),比如以前只知道腎結石,現在可以告訴你是不是尿酸結石。當然,也可以看到以前無法準確分析的尿酸結晶.

    磁共振(MRI):是一種集數學(傅立葉變換)、物理、計算機等科技於一身的武器,它的誕生過程中,伴隨著數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出現。

    在有MRI之前,無論X線或者CT,都是以將人體的解剖結構顯示的更加清晰為主要目的,為何說MRI是放射科的碧血劍呢?MRI有如下特點:(1)走位飄忽:比如CT只能橫著掃描,而MRI能夠橫著,豎著,斜著掃描,可以任何你想到的方向進行掃描;(2)無招勝有招:CT透過X線進行成像,透過影象中各個組織器官的密度差異進行診斷,而MRI可以透過調節引數,獲得不同加權的影象,“加權”怎麼理解呢,比如攝影技術中,可以加上不同的濾鏡,獲得不同的效果,也可以透過調節焦距、光圈獲得不同的景深,而“加權”則為上述技術的集大成者,但記住,絕非PS!(3)道可道,非常道:MRI除了能夠透過常規的辦法獲得高畫質的解剖影象之外,還可以藉助波譜、DWI、PWI等進行功能成像,能夠看到組織內水分子的擴散,代謝物的濃度、血供變化等等,藉助這些工具更好的診斷疾病,研究人體奧秘。

    這些影像學的方法,在不同的部位,其作用各不相同,各有優勢,因此不可能用短短的篇幅告訴讀者該如何選擇。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舉個乳腺癌的簡單的例子,如果體檢B超,懷疑乳腺長了瘤子,怎麼辦呢?通常需要拍一個乳腺X線片,來進一步檢查。兩者如果其中任一個檢查提示有惡性的可能,就需要活檢。活檢完了需要做MRI,瞭解病變的準確範圍,以便於新輔助化療療效監測。但也有可能在早期就進行MRI掃描進一步協助B超和X線進行診斷。對於乳腺,早期通常沒有CT啥事。但某些情況下就需要做CT,比如乳腺癌懷疑肺部轉移。

    總之,具體病情具體分析,多聽主診醫師和放射科大夫的建議,切勿自作主張,耽誤病情。

  • 2 # 放射科那點事兒

    四種影像檢查方法有何不同?

    1、X光片(DR)-把身體拍扁了看

    X光片檢查就是我們俗稱的“拍片子”,大家可以形象地理解為用X光機給我們的身體照張相,而相片就是我們拿到的膠片。整個檢查過程時間很短,大部分時間都用於放射科檢查技師為你擺放體位。

    2、CT-把身體切成片看

    CT成像依然需要X射線,但它採集的資料要比X光片多很多,透過計算機處理後就可以一層層地觀察我們的身體部位,比X光片觀察的內容更多更精細,檢查時間也稍長。

    3、B超-拍一拍透過回聲看

    B超利用超聲波成像,相當於把我們的身體拍一拍,透過回聲的不同來觀察身體結構。B超檢查沒有輻射且對實性臟器現實較好。

    4、磁共振-搖一搖再看

    將人體置於一個強大的磁場內,透過接收氫原子振動發出的訊號,經過計算機處理後觀察身體內部結構。磁共振檢查時間較長且檢查時需要去處首飾手錶等。

    幾種檢查如何選擇?

    1、腦和脊髓

    選擇CT或磁共振。對於急性腦卒中、腦及脊柱外傷首先選擇CT檢查。

    2、頸椎、胸椎、腰椎

    首先選擇磁共振,其次選擇CT、X光片。

    3、胸部

    大致觀察選擇X光片,精細觀察肺結節、肋骨等選擇CT。

    4、心臟

    心臟功能、發育異常選擇B超,冠心病等選擇冠狀動脈CTA、冠脈造影。

    5、食管、胃、消化道

    食管癌、發育異常、腫瘤等,選擇消化道鋇餐造影X線檢查,喝鋇或注入消化道造影劑後檢查,還可以選擇CT檢查。

    6、腹部、盆腔

    首先選擇B超,CT、磁共振也可以選擇提供更多診斷資訊。

    7、四肢

    首先選擇X光片,觀察精細骨質結構選擇CT。

    8、關節、軟組織

    首先選擇磁共振,其次選擇CT。

    為什麼我做了CT,又讓我做磁共振或B超?

    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做了CT檢查,為什麼又讓我做磁共振?我直接做磁共振可不可以?其實有這樣的疑問也是正常的,大家可能對這幾種檢查方法的關係不太瞭解。

    其實透過上面的講解大家已經知道,每種影像檢查方法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缺點,根據我們所觀察的部位不同,首先選擇的檢查方法也就不同,另外,各種影像檢查方法也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可以互相補充、各取所長,透過多種檢查的配合,可以更好更準確的診斷疾病,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 3 # 沙漠林子

    謝謝大家的邀請,說句實話,聽醫院的就行了,一定要去門診醫生,找一個排隊時間比較長的地方看病,有好多人喜歡去急診看病,急診突出一個急字,大致問倆句就會開檢查,這種一般他會查一些便利的,比如CT,檢查速度快,一般的急病基本都可以看的到,我經常看到有些腫瘤的病人也喜歡擠急診,其實急診無論是急診醫生還是急診的影像科醫生都只會關注急危重症,對於腫瘤關注的很少,急診的時候也不會細緻的去看。那麼另外就是有些禁忌症,比如含有金屬不能做MR.甲狀腺,性腺等對射線敏感的器官儘量不做射線檢查,選擇B超,平時做檢查的時候也要注意對其保護,要求檢查的醫生進行防護。總而言之,怎麼樣可以查出疾病,怎麼樣物美價廉,怎麼去查。當然最好積極預防,少得疾病最妙。

  • 4 # 醫學影像人

    你好,我是一名放射科的醫務工作者。我來為你解答。

    會根據病人病情,還有部位來選擇檢查的。

    按題主問的順序,

    先說CT,適用性比較高,基本上全身的各部位各系統都可以做CT。且速度快,所以急診危重類更適合做CT檢查。

    MRI,對於軟組織,神經等非常有優勢。如果病人情況穩定,頭上的非外傷性的不舒服來院檢查,比較適合做頭顱MRI,但是需要預約,一般當天做不到。檢查時間10-------15分鐘左右,所以需要病人情況穩定。如果考慮膽道系統的疾病,可以做腹部肝膽胰脾平掃+MRCP,這個做出來的很清楚的。脊柱類的考慮椎間盤突出或鑑別外傷新舊的,推薦MRI,當然CT基本上也能解決椎間盤這些問題,一般鑑別不了是否是新舊傷。對於關節類,除了看骨折的,別的都推薦做MRI。比如膝關節看半月板或者韌帶的。

    DR就是俗稱的拍片,適合胸片及各種四肢外傷或其他的初檢。優勢是價格便宜速度快,缺點是看不了複雜的病變,發現後會建議CT檢查等。

    B超,適合腹部類的,頸部,心超等。尤其適合婦科的很多檢查。優勢是安全無輻射,侷限性是檢查部位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醉玲瓏》裡韓雪造型碾壓劉詩詩,她還有哪些經典的古裝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