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惪州元良1978

    古代人不會用阿拉伯數字,習慣用干支或五行,三才什麼的來排序。天字號大牢就是“1號牢房”

    古代的監獄是什麼樣子的?

    成語“身陷囹圄”,意思其實就是坐牢。“囹圄”與“圜土”,均是上古周代監獄的叫法。古代監獄不僅叫法各不相同,坐牢的規矩在不同朝代也迥然有異。

      先秦時期“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秦代“廣獄酷罰”但農忙時刑徒可回家幹活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先秦時期商鞅提出的司法思想。商鞅是法家人物,重視法治,戰國時用刑最厲害的就是秦國。《漢書·刑法志》中用“赭衣塞路,囹圄成市”,來形容秦國的嚴刑,路上滿眼都是犯人,監獄連片。

      漢代“約法省刑”設立“頌繫”制

      監獄分不同級別高官重臣犯罪按爵位關押

    劉邦亡秦建漢後,首先廢除了秦朝的“重刑”制度,“約法省刑”,“恤刑憫囚”,尤其對犯罪的權貴頗為照顧,官員囚犯所受的處罰比普通囚犯要輕很多。

      唐代“諸道州府各置病囚院”

      囚犯生病可“保內就醫”允許家屬進監照料

    古代因為醫療條件差,犯人坐牢生病、死亡現象較現代普遍。特別在早期,這種情況很突出。為此,漢代會給生病的犯人治病,死了還實行官葬。

      漢代“虎穴”囚犯“皆相枕藉死”

      司馬遷曾被“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

    在古代封建社會,儘管大多都是嚴刑峻法,但有的朝代監獄管理上也有一些人性化的規定。西晉時期的《獄官令》中就曾規定,牢房(“獄屋”)要造得堅固,屋頂上要鋪上厚厚的草蓐,防止漏雨潮溼。對於“去家遠、無餉饋”的犯人,一律由公家“治廩”。

    又早在遠古時代,原始人就建有監獄,不過那時不叫監獄,只是他們用來將狩獵捕獲到的野獸關養起來的洞穴。到後來有了戰爭,要把捉來的俘虜關進洞內加以看管,這就算是最早的監獄了。國家出現以後,監獄才正式成為一種專政工具。唐代一本重要的法律著作《唐律疏義》記載了一個皋陶造獄的故事。皋陶是四千多年前傳說中的人物,舜帝時期他擔任刑法官,首創了監獄。從而皋陶就成為古代掌管監獄的神明。歷代獄官獄卒及犯人莫不崇拜於他。   堯舜時代,監獄稱作“圜土”,也叫“圜牆”。據《廣韻》彭氏注:“皋陶作獄,其制象鬥,牆曰圜牆,扉曰圜扉,名曰圜土。”《漢書·司馬遷傳》:“幽於圜牆之中。”顏師古注:“圜牆,獄也。”這種作為監獄的圜牆,也就是用泥石土磚築成的一種高大的環形圍牆,裡面關押犯人。據目前所知,圜土是中國最早的監獄。   

    夏代,監獄叫“臺”,後來夏桀將湯囚禁在現河南省禹州市南,臺就改稱“夏臺”或“鈞臺”。商代將監獄謂“羑里”,也是因紂王將周文王囚在“羑里”(今河南湯陰一帶)而得名。   “囹圄”,我們今天還把這個名詞當做監獄的說法,起於秦朝。其實根據《說文解字》的註釋,“囹”為獄,“圄”為看守。關押起來的犯人,絕大多數施加刑具,以防反抗和逃跑。   到了西漢,才有“牢獄”之名。《漢·簫望之傳》:“望之仰天嘆曰:‘吾嘗備位將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獄’。”掌管牢獄的官員,叫“提牢主事”。牢房也不再是土牢石圈一類,還增制了地牢、水牢、鐵牢,建造規模比先前的更要擴大和牢固。而且不再只在皇都才有。而是從京城到州、府、縣普遍設有牢獄。用“牢”的另一種叫法“牢城”,是到了宋代才有的。古代封建統治者懲罰犯人常常是在折磨之後,把他們遣送到荒遠的邊陲地區去充軍,或關押,或苦役,關他們或強迫他們勞動的地方就稱作“牢城”。《水滸》中林沖發配滄州看草料場,這草料場就是牢城。而“監”的出現,是到了明代始見用。《明律·捕亡門》:“凡犯罪被囚禁而脫監,及解脫自帶鎖鈕越獄在逃者,各於本罪上加二等。”   

    至清,“監”、“獄”兩字合用,及至再後一段時期叫“班房”、“看守所” ,均已一直成為今天人們熟知的用以監禁犯人的地方。但在淸代這三種設施,各有不同的區別,是對已決和未決的人犯實行分管分押場所。

  • 2 # 肖志平57855963368

    不太清楚,偶爾在書中看到過,古人,某某人談其犯國法。其口語所說某人以提審後關入大牢。

    沒有看到書中所提小牢,也沒注意他人說過有小牢,不明白。

    古語和現代叫法不同,大牢名詞有威懾力,讓人聽後某某人怎關入大牢內,捂口咋舍,顯出很驚訝的表情。倍感後背發涼,渾身冒冷汗的感覺,後怕不易。

    現代文明社會,把大牢名詞改掉,換成監獄或勞教,從勞教又換回監獄,從監獄又改為,工業勞教,培養多用人才。

  • 3 # 下乾上離

    古代的牢房稱之為大牢的原因來源於周文王畫地為牢的故事。相傳有一個叫武吉的砍柴人在西岐城賣柴時正碰到周文王的車架,因來不及避讓以致於挑柴的扁擔碰到守城門計程車兵的頭上將其打死,於是文王在地上畫了一個圈命令軍土將武吉所砍的柴棍插在圈子周圍將武吉困住作為牢房。三天後大夫散宜生路過問武吉為何哭泣,武吉說家時還有七十多歲的老母親需要撫養,散宜生去向周文王說,殺人應當抵命,但應等武吉回去照顧老母親去世後再來抵命,於是文王命令將武吉放回家去盡孝。這就是畫地為牢的故事。在《武王伐紂平話》卷中記載有"扞姬昌呴畫地為牢,刻木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的內容。這句話原意思是姬昌(周文王)畫地作為牢房,以木棍插在地上作為看守,施行仁政愛惜百姓,所以牢房裡面都是空著的。

    哪為什麼古代牢房一般叫大牢,不叫小牢呢?其原因有二。

    第一,文王畫地為牢,犯人站在大地上時間長了站不住就坐在大地上,所以稱之為坐大牢。

    第二,圈禁犯人的牢房為“大人”(古代百姓對做官之人的稱呼)所畫,被”大人“所設的牢房困禁,故稱坐大牢。

    以上就是古代牢房一般叫大牢,沒有稱為小牢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個月的戀情這麼讓人難忘,想起來就特別心疼,我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