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進化人跟我來
-
2 # 外星文明新時代
本民科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說的是陰(質量)和陽(能量)如何相互作用形成物質,負陰: 依託於陰,即依託於質量點,抱陽: 抓住一個能量點-光子,氣:即場,衝氣以為和: 質量點的引力場和光子的斥力場相互作用,彼此抵消,變為了和諧的物質。
-
3 # 模糊黃金紅
宇宙學的基礎就是“上帝制造”的一個美侖美奐恆等式:
這個等式叫尤拉公式,簡化後就是:-1+1=0。
引力子+光子=中微子
這裡:引力子帶1份負能量-h(普朗克常數),由引力子組成空洞或謂狄拉克負能量海,溫度是-273.15C°(宇宙冷極);光子帶1份正能量+h,由光子填充組成真空,真空團象一個個泡泡漂浮在宇宙空洞中。
上圖:每一個泡泡就是一個視界宇宙,相互只有透過引力相互作用,由於中間隔著一片空洞,光子碰到引力子空穴就會湮滅,所以,泡泡之間相互永不可見。
上圖示意中微子的微結構:正負電荷按“∞”方式繞兩個引力子形成自耦合糾纏態。這個結構與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同構。
-
4 # 馬振廷1
其實說的是地球自轉,陰陽太極之理,日月定位,用太極來標明地球自轉中和冷熱二氣生萬物的其礎環境條件轉化。想想看地球若不自轉,陰太冷結冰川,陽太熱一面焦土能生存嗎?中者,中和冷熱氣侯的溫度。萬物負陰而抱陽,經日夜時也。負陰過之意,抱陽迎之意,也是早上之意,那麼晚上呢,不就是負陽抱陰了嗎。老子修詞總是留有餘地讓個人去悟的。暗指知白守黑,抱一。
-
5 # 西蜀府河人
《道德經》講的是黑白陰陽,老子樸素地稱之為:有無。即有形和無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描述的是從無形的天到有形地球以及有形萬物的形成過程。
對這句話詮釋得最完整的莫過《化書》開篇第一句:“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者,虛無也。《化書》的虛,即是道。
神,神識,即意識,簡稱:神。
意識是極其精微的物質。所以,古人稱之為:精神。
天乃道,天即是道。精神者,天之分。
道生一:精神從天(道)分離出來。“未成氣也”。
一生二:精神逐漸凝聚為氣。“氣之始也”。
二生三:氣再聚而成形、質。即看到見的有形的——物質。地球是先於萬物之前的最初的物質。“形氣質俱,謂之渾淪”,老子也講“有物混成”,有形的物是混合而成,即形、氣、質混合而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改,獨立而不殆”,先天地生,迴圈,不滅的、不就是精微的物質——精神嗎?
三生萬物,有了地球,然後才有了萬物。有形的物質生成,所以閉塞不通暢了。
道,之所以能生天地萬物。不正是因為“其中有精”?
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陰陽即是天地、有無。
先有天,再有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氣,居於無形的天和有形的地之間,所以“中氣以為和”。
無形的精神聚成有形,謂之生;有形散而回歸於無形的狀態,謂之死。“生由氣來,死由氣去”,故曰:“生死一氣”!
-
6 # 湯谷沖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皆負陰抱陽,衝氣以和。”此為華夏先祖對地球上萬物化生的哲學定律。全句要通解,才能完整表達出哲理的真義。只解讀一部分,就會斷章取義,流散無窮成為多解。
解讀此句必須具有陰陽氣觀念,以“易經”中陰陽的概念為準則。陽:淸輕上浮之氣,以成化萬物之能;陰:濁重下墜之氣,以成生萬物之質。
天地末分開之前,只有一團高速運動的混沌高能量之氣。這個太初之氣稱為道,道為一。
高能量的混沌之氣不斷膨脹擴張,能量不停的耗散,當溫度降到各種陰質液化、固化點時,陽化氣上浮,陰成形下墜,天地始分。一生二。地球的遠古模型,上有大氣層形成的蒼天,下有山川江海荒漠的大地。
地球之外有一個生成它的恆星,這個恆星與地球有一定的照射夾角,並不停的相對運動,這就產生了四時之序。令地球大氣層產生了週期性的六種不同熱能的氣,這六氣對地球產生了六種不同的影響。但只產生五種陽氣化結果顯出形和象,有一種溫度過低無法發生陽氣化效能,不能顯出形和象,所以大地只產出五味、五行、五運。適於化生的五氣之能作用於地球上不同的陰質,令陰質發生形變、質變,生出新的形態和物種。此為二生三,二生三不是陽能和陰質化合,而是陽能作用於陰質,陰質化變出新形態或新物質。
三生萬物,其三不是一個數量詞,而是眾字的代詞。眾多的新形態、新物質生成了萬物競爭的大千世界。天之五氣化生出地之五味,延生出大地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萬物的化生都必須遵守一條“時不可違,化不可代”的天道。天道以陽氣為神機,陰質為根基。“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化起於“左間”,陽氣升負陰質出,為負陰。變終於“右間”,陰質入抱陰氣降,為抱陽。陰質是在上衝的陽氣帶動下,上升下降衝蕩不已而發生變而顯新形。所以,萬物都是經歷了“左間”和“右間”的激盪沖和而產生的。
這條萬物化生化滅的定律是大自然中永恆不變的最科學的哲理。現代只有超微化的陰質,沒有陽能的科學是偽科學。妄圖用基因改變而延壽的醫學研究是痴人說夢。沒有能量的醫學研究,對活體人無效,對屍體也無效。
-
7 # ceit
電子為陰,質子為陽,時空為氣,因此,原子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萬物皆歸於原子,因而,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
-
8 # 如墨輕風
迴歸大自然!老子說的就是三維地球的萬物皆是內陽外陰的形式存在。偏陰氣則堵經絡即為病,偏陽為亢也引起病,陰陽平衡為最佳。是中醫理論基礎,也是人體生命整體結構的真相,雖然幾句話,但把整個天地的萬事萬物解說的一清二楚,這才是科學是真相。中醫理論博大精深就在這裡。迴歸大自然!永遠迴歸大自然!!!
-
9 # 黃宦閔易經學者
自然就求“和”,陰陽到平衡狀態時就出現和,貴也。要想達到陰陽平衡狀態,很難的,需要很多的努力不懈,只有高智慧的能力才能調整萬物的最佳平衡狀態。
-
10 # 易境2
回答這個問題,請看一下太極圖,太極圖中由其中間S曲線連體的陰陽二魚存在就把它負陰抱陽的形象展示了出來了,讀者可以自己揣摩和品味,我們也就無需多言了。另外陰魚的圖象形成數為阿拉伯數字6,陽魚的影象形成數為阿拉伯數字9。相應6/9乃自然構成了太極圖中的陰陽結構比。簡約則為2/3結構比。其中2為陰,3為陽。2+3=5則為陰陽之和,表象五行氣。另外,因5數形態與太極圖中間的S曲線形象一致,故太極圖中間的S曲線則自然形成負陰抱陽的中氣之和,象徵宇宙中運動的五行氣。這就是作者對中氣為和的概念意義演繹!
-
11 # 東東讀經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是說“道”是陰陽二氣的中和、平衡與統一。萬物都揹負著虛空之陰,而虛空之陰又都是擁抱著萬物之陽。無形之陰和有形之陽,必有陰陽二氣互相交衝、互相激盪、互相交和,從而均衡成一種和諧的狀態,道由此化生了萬物,又內在於萬物之中。
萬物都是紮根於靜陰,而朝向於動陽的。向日葵就是典型的例子。萬物都是衝氣以為和。陽氣下來,陰氣上升;根鬚下扎,莖葉上長;無陰不生,無陽不長;三生萬物,就是沖和的中和之氣生萬物。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圖,既是“一分為二”的,也是“合二而一”的。
太極思維既非邏輯思維亦非形象思維,而是一種全息辯證唯道思維。太極是道文化的古老概念。人腦是一個太極圖 , 整個宇宙也是一個太極圖 , 萬物都是太極圖。太極圖是全息圖。華夏五千年文明無不滲透著太極哲理。一個耳朵是一個全息元,可以由一知萬,所以扎耳針能夠治療全身各個部位的病。
俗話說,和氣致祥。不管是一個家庭,一個單位,還是一個社會,和氣都能夠帶來吉祥。為人和氣,處世和氣,以和為貴,才能帶來祥和的生存環境。和文化是傳統文化,也是未來文化。和氣應成為我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道德經》是老子的心法真傳,理在書中,法在書外,一個和字,就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
12 # 國學精謀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這句話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的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譯文]:負陰而抱陽為背陰而向陽之意;衝為衝突,交融的意思。
道生初始一,初始的一又生出陰陽的二,陰陽二氣交合而生三,混合的三生萬物。陰陽二氣互相沖突、交和而成為均勻的和諧狀態,從而形成新的統一體。
老子在這一章中講了大道的一個衍生規律即大道生出一,一生出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萬物,這裡其實和他的第一章意思相同。大道從無到有。然後衍生出萬物。從而我們可以推出萬物都在道中,既然萬物都在道中,那萬物自然會懷抱天,揹負著地,天為陽,地為陰,那這裡就將陰陽理論和道合在一起了。
那讀過《易經》的都知道,《易經》中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樣的句子。其中太極就是我們的道,陰陽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觸合,來自於同一物質,我們將它們揉合在一在成為”和氣”,萬物都生而為陰陽結合而成和氣所致。和氣使得萬物安寧和生生不息。
在我們宇宙間,生活中都有雌雄、陰陽之分,只有陰陽二氣中和,就能合成和氣,才合乎道,合乎道德,合乎大道,才不致於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因為人和萬物的特性是“和”。所以“和”成於道,按道行事,遵循自然規律,那麼人和萬物就行穩致遠,合乎於道了。
由遵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之道,我們將悟到三個道的智慧即為人之道、處事之道、經商之道。
♡為人之道:寬容待人。感悟:得饒人處且饒人。
♡處事之道:和為貴。感悟:天下大同,求同存異。
♡經商之道:和氣生財,既是經商之道又是感悟之道。
-
13 # 北京得明
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直白點解釋或通俗的解釋,即:萬物都是處低而向高,處未生而生而長大,各自向上,各自成大,而共和於一,而相互作用,相互結合。如果作者有興趣,你隨便於生活中觀察,哪一個事物都是如此這般。
學習聖賢言說,最可怕的就是掉入文字或詞彙本身而深陷其中,於是,就不會“說人話”了,所做的解釋,連自己都搞不明白,沒有了“人話”的味道,這是應當注意的地方,僅此,祝好。
-
14 # 青雲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全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轂(gū),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或者減損它反而得到增加;或者增加它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平衡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交融形成新的平衡體。(片面的講解,大家可以查閱更多資料)
-
15 # 朝花夕拾
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和)這句話簡單的理解是,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有(陰陽)倆體組成,陰陽相合就是最好的狀態。如(陰陽)不和,不合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就實實在在的人來說,男為陽,女為陰,男女人數適當,婚姻問題就都好解決。再則,男子性情剛烈,女子性情溫柔,這樣的婚配才能和和美美,白頭偕老。反之,男人性情剛烈,女子性情也剛烈,這樣的婚配會發生吵吵鬧鬧,在一起也不會幸福的。這也許就是今天好多人離婚的原因吧!
再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大部分植物也有陰陽之分的。比如玉米,玉米是自花和異花授粉的,當玉米出(天花)後,遇上大風,天花折斷了,就授不了粉了!玉米就會大量減產的。
和為貴,家和萬事興,以此而論,國家和諧,就富國強民!反之,就像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等國,經常有戰爭,人命都不保!發展就很難了。
-
16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有意思的是,王弼和蘇轍注道德經對這一句沒有解釋。
為什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應該先看到前句,萬物由道而來,
而一陰一陽謂之道,
所謂負陰抱陽不過形象說法,
似乎一背一懷,
其實應當作陰陽圖看,
中間並無一個負抱的主體,
只是表明一而二 二而一的關係。
由此,衝氣大概表明這個萬物是動態,
如論中庸時說發而中節謂之和,
陰陽兩氣(個方面)此消彼長,不斷達成新的平衡。
衝字讓人想到衝突、衝動、衝擊,也事實上有矛盾的特徵,
但也正是二氣之中,乃為一氣,往上就是太極與道了。
由此,道生一以往而萬物,
萬物由陰陽歸於沖和而複道(一)也。
-
17 # 天下歸心52
老子繼承了中華醫藥學的寶貴遺產!用辯證施治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詮釋了萬物付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道理!人活一口氣!元氣!
-
18 # 山澗一清泉
老子的這句話體現了萬物既對立又統一。萬物均有陰和陽兩個方面,陰和陽作為事物的兩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萬物都是在陰陽二氣的激盪中才得以生成新的物。
世間萬物無時無刻不處在矛盾中、運動中、變化中,如此萬事萬物才能一直具體存在。同時萬物都有正反,衝氣就是陰陽結合的契機或者說使陰陽發生作用的無形之手,只有在陰陽的互相作用中,生命才能夠得以生、得以發展、得以壯大、而又慢慢消亡。這個觀點,其實就是現在說的唯物辯證法。
那麼為什麼說萬物是負陰而抱陽以生,而萬物負陽而抱陰為殺呢?道德經是老子讀《易經》後的體會和發展,也就是說易經是道德經的生命之源。易經是自伏羲開始一代又一代的先人們透過仰觀天上日月星辰之執行,俯察地上飛禽鳥獸之情狀而總結出來指導我們人類認識、改造這個世界的法寶。一年中夏至最熱稱為陽到達極致,而過了這一天天氣開始轉涼,易經講這叫陽極而陰生,事物走向衰亡。而冬至這一天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陰達到極致,而過了這一天天氣轉暖,易經講這叫陰極而陽生,萬物開始扶蘇。那麼萬物負陰而抱陽以生可以理解成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萬物開始復甦,而萬物負陽而抱陰則理解成夏至這一天陽極陰生開始萬物開始衰亡。而衝氣以為和裡的衝氣就是主導陰陽相互作用的無形之手,那衝氣到底是什麼呢?
老子的“道”有三層含義:是生萬物的源頭;二是萬物執行所應遵循的自然法則;三是主導萬物執行的無形之手也就是上面說的衝氣!
-
19 # 筷子說事
其實拿人體就能解釋,仔細看,負陰抱陽,人體內臟在體內不直接見光屬於陰,而與外面光的世界隔著一副人皮人肉,呼吸之間,依著一口氣讓身體達到了活的狀態,呼吸就是向內衝氣和向外衝氣的過程,就如同風的方向總不會是一個方向而已,當這口氣沒了,人體就會迴歸自然,然後腐敗消失。
-
20 # 布衣閒人10
(42)這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的內容。本章全文如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大意):
道產生了一,一產生了二,二產生了三,三產生了天地萬物。天地萬物包含著陰、陽,調合陰、陽的是看不見的氣。
人們所厭惡的是孤、寡和不穀,但是王侯卻用它稱呼自己以示卑下。所以,事物有損就有益,有益就有損。別人教導我,我也教導別人。強橫者不得善終,我要象父親一樣用這個道理去訓誡他。
簡單解讀:
這一章可以分為兩段,第一段從“道生一”到“衝氣以為和”。第二段從“人之所惡”到“吾將以為教父”。有人認為,這兩段在內容上沒有關聯,是錯簡或誤抄所致。還有人認為,兩段內容,雖然關聯不大,但意義是相近的。筆者所看到的版本,兩段都是放在一起的,因此暫放在一起進行解讀。
第一段是老子關於“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論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道”衍生萬物的過程。說明天下萬物都在“道”中,“道”是天下萬物之母。離開“道”,就不會產生天下萬物。天下萬物之所以能夠產生且千姿百態,是因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沒有“陰、陽”,沒有“衝氣以為和”,就沒有天下萬物的蓬勃生長。所謂“陰陽接而變化起,天地和而萬物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負陰抱陽或陰、陽相接化生萬物,或者說“道”生萬物,其條件就是“衝氣以為和”。這個“氣”既可以是陰陽合和產生的氣,也可以是某種未知的“精氣”,總之,化生萬物,必須以“衝氣以為和”為條件。老子初步地觸控到了事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條件,這是難能可貴的。
總之,這段關於無下萬物生成論,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之一,地位十分重要。
第二段是老子對王侯說的。首先,指出人們們厭惡的是孤、寡、不穀,誰都不願意成為鰥寡孤獨者,更不願意被孤立。然而,王侯卻常常稱呼自己為孤、寡、不穀,以示卑下。王侯自稱孤、寡、不穀,實質上是自謙的說法。王侯們認為,越是自謙,越能得到臣下和百姓的擁戴和尊重。這裡麵包含著事物“損之而益,益之而損”的道理。其次,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老子認為,別人教育我,我也教育別人。要用“強梁者不得其死”的道理,來教育那些逞強暴戾的統治者,要象父親教育兒子那樣來訓誡他們。老子身處春秋時期的戰亂年代,親眼看到了太多的暴政和燒殺搶掠的戰爭。老子要做勸導王侯放棄暴政和戰爭的教父。
老子關於“損、益”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事社會活動的人們,特別是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人們,必須懂得“損、益”的辯證關係。
回覆列表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產生一個統一體(“一”),統一體分裂而產生陰陽二氣(“二”),陰陽二氣產生相互交合的形態(“三”),這一形態(“三”)變化,便產生萬物。萬物揹著陰氣又抱著陽氣,二氣湧搖交蕩而和合。人們所厭惡的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卻以此自稱。所以事物有時減損它卻使它增益,有時增益它卻使它減損。別人教導我的,我也用來教導別人。強橫的人不能得到好死,我打算把它作為施教的根本。
老子以其獨有的睿智發現常人都不曾注意的規律;“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也是人類得以進化的根本原理,只有無為才能達到無不為的進化狀態。至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中所蘊含的深意,在序說裡已有詳細論述,這裡就不多述。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役使天下最剛強的東西。沒有形體的東西能進入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知道無為是有益的。不用言語表述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很少能比得上。
老子從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和沒有形體的東西能夠役使天下最剛強的東西,進入沒有間隙的東西來論述無為的益處,並明確說明“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當然,對於以完成自身進化為生活意義的人來說,“無為之益,”確實“天下希及之。”而對於普通人來說,由於他們無法看到“無為之益”(無所不能,無所不為),所以也無法理解老子的思想。
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貸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譽和生命哪個更親切?生命和貨利哪個更貴重?得和失哪個有害?因此,過於吝嗇一定會造成很大的耗損,過多地存藏財貨一定造成很大的損失。所以行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能保持長久。
老子的道的確“甚易知,甚易行,”你看他的理論多麼簡單;名利和身體哪個更重要,顯然是身體重於名利,名利是為身體服務的,身體是主體,名利是次要的,然而人們往往為了得到名利反而把身體這個主體失去了。所以老子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告誡人們不要把身體失去了,那麼究竟應該怎麼辦呢?應該:“知足”、“知止”,這樣生命體才會發揮出最大的潛能,才能保持長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 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大的成就就好像有欠缺,但它的作用卻不會敝敗。最盈滿的好象空虛,但它的作用不會窮盡。最直的好象彎曲,最靈巧的好象愚拙,最會辯論的好象出言遲鈍。急驟地動作能勝過寒冷,安靜能勝過暑熱,清靜能夠做天下人的模範。
老子說真正得道的聖人好象是欠缺的、空虛的、愚拙的、遲鈍的。正因為如此,聖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身體處於使能量積蓄的狀態。但只是好像這樣欠缺、空虛、愚拙、遲鈍,這些狀態並不是刻意模仿出來的,應透過排除各種慾望、是非觀念而自然達到這些道的狀態(能量積蓄的狀態)這樣就能表面上是“缺、衝、拙、訥。”實際上智慧遠超出常人,最終因能量利用率提高一個層次而完成自身的進化。
接著老子又從寒冷和炎熱的對立面“躁”和“靜”戰勝寒熱來說明清靜是恆久(不寒不熱)的根本原因。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大概是出於本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