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晃天下
-
2 # 享生活觀影
袁崇煥:有“議和”之事,無“賣國”之實!
崇禎三年,即1630年,薊遼督師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十四年後清軍入關一統天下,他的罪名除了殺島帥毛文龍,還有一條是與清廷議和。
對前者,後人多認為毛文龍即便有罪也該有聖上裁奪,袁崇煥魯莽行事有越俎代庖之嫌,後者與清廷議和更是罪該萬死,有人更以此視其為“賣國賊”。明朝將領徐石麒也認為,袁崇煥以十二條“莫須有”的罪名誅殺毛文龍,是為討好滿清達到議和目的。
問題來了
袁崇煥有沒有與滿清議和?有的!
明朝皇帝是否知道此事?知道!
議和是否為賣國?竊以為,不是
《清史稿》記載: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駕,崇煥遣使吊,且以覘虛實。我太宗文皇帝遣使報之,崇煥欲議和,以書附使者還報。《明史.袁崇煥傳》記載:崇煥初議和,中朝不知。及奏報,優旨許之,後以為非計,頻旨戒諭。崇煥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
這兩則資料分析: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寧遠大戰中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敗不久含恨而死。袁派使臣到敵營里名為憑弔,實質上窺探努爾哈赤是否真死,他們軍隊的戰鬥力如何。寧遠一戰,後金汗王努爾哈赤身亡國家需要新的領頭羊,軍隊補給也不足,為拖延戰機,繼位的皇太極就給袁崇煥寫信表示希望“議和”。袁崇煥這邊需要修繕大小淩河、錦州城,防止後金主力再來攻打,也想借此穩住他,於是一場“面和心不合”的書信往來就悄悄展開。
的確,最初袁崇煥和皇太極談議和之事天啟皇帝朱由校不知道,是這兩個人私下的行為。不久袁崇煥給皇帝寫信分析了遼東的地理、人口,也說明議和的真正目的是“拖延時間修繕城池打到後金願意俯首稱臣,最終實現遼人治理遼的目的。”皇帝表示知道此事並無反對意見。不久朝中認為這並非良策,才接連下旨要求他停止議和,袁崇煥認為,議和是收復遼東的最好方法,堅持己見再給皇帝上書。
兩邊的議和本來各懷鬼胎,皇太極一邊假意議和,一邊派兵打北韓和毛文龍,目的轉移袁崇煥的視線,以便更好的南下攻打京城,於是他各派兩支軍隊打算支援北韓和毛文龍,結果北韓被皇太極打敗,毛文龍還算頂住壓力擊退了清軍,此事發生後,朝廷官員紛紛譴責袁崇煥表示:“北韓和毛文龍被打,就是你議和招致的結果”。
後因寧錦大捷後,滿桂等人加官進爵,而袁崇煥因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氣不過辭職回家了。
這是袁崇煥和皇太極的首次所謂的“議和”
崇禎帝繼位後,和袁崇煥有一段平臺對話:
崇禎:“收復遼東你有什麼計劃啊?多久能收復啊?”
袁督師:“五年,皇上您放心,五年就能收回來了”
崇禎大喜:“如果真能五年復遼,你要什麼,朕給什麼”
趁著皇上休息時,旁邊大臣說:“你憑什麼說五年收復啊,皇上可是英明的很,你這軍令狀到時不能完成該怎麼辦?”
此時,袁崇煥才意識到自己的草率,也看出皇帝的輕信,在崇禎帝休息回來後說出了復遼需要的方法,除了物力、兵力要一應俱全,還有他再次提出了“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的策略,理解為:遼東一帶的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養自己,把他們的國號、帝號都去掉,後金也好比明朝的附屬政權,明對後金的態度以防守為主,攻為次,和為輔。
“打”不在首位,他希望藉助先用武力把皇太極逼到心甘情願議和的份上,從而實現收復遼東的目的。同樣在此次平臺對話中,崇禎帝對於這些策略沒有提出異議,或許是“不支援、不鼓勵、不反對”,亦或許是覺得他的方法可行先試試,只要五年內收復遼東就行,更或許是既然你袁崇煥提出了,那你就幹並直接對其結果負責。
揹著“五年復遼”的目標,袁督師再次回到遼東戰場,一面佈置防線,一面和皇太極書信籌“議和”之事,在清末一名為金梁的人寫的《滿洲秘檔》看到單在崇禎帝二年就是1629年,兩人之間圍繞議和條件來往書信接近10封,比如:大金國要有皇帝印、明朝要給出講和禮金說白了賠錢、我的地盤我做主,我有自己的規章制度明朝不得干預。皇太極提的這些條件袁督師很難滿足的,畢竟這是袁的私下行為,甚至有些條件也超越袁的底線,最終皇太極反而表示自己誠心誠意的和你們講和,你們明朝卻玩虛的,於是在就在1629年11月,皇太極舉兵數十萬直逼京師。
崇禎帝驚恐萬分,連下詔書各地勤王,袁崇煥也連忙往回趕阻擋清兵,各地勤王之師聯合擊退清軍後,崇禎帝分別給予犒賞,像明朝非常有名的女將軍秦良玉就被皇帝親自招到平臺對話,併為她此番行為做了四首詩予以嘉獎,崇禎執政17年勞心國事,鮮有雅緻寫詩,這是第一次為女英雄寫詩,足見皇帝見清軍退去後的喜悅,也看出京城被圍時他的恐慌。
或是基於此番恐慌,崇禎帝對袁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不像初次平臺對話那樣“聽之、信之”。朝中對袁也頗有怨言,認為是他誅殺了毛文龍讓皇太極無後顧之憂,才讓清軍輕易打到北京城,還說他以前就想著議和,這次故意引清兵至此準備和他們城下結盟。崇禎帝對此先是將信將疑,皇太極這邊聽此後故意放出訊息說:“此次攻打京城是和袁崇煥合謀做的”。結果,崇禎帝聽後深信不疑,下令將袁崇煥逮捕,於1630年凌遲處死,其罪一為“與清議和”。
從袁崇煥和明軍來往的書信看,他有希望兩國修好永不開戰的“議和”願望,而當時的崇禎皇帝對於其採取的做法沒有明確一定不可的表態,且他在一面寫信的同時,一面加鑄城防也做了防止清軍出爾反爾的準備。竊以為,文人出身的袁崇煥在當一個小職員時就留心遼東局勢,後是自願請命要去守衛遼東的,他後來與皇太極那些書信往來主要目的是為實現那個五年復遼計劃和遼人治遼的方法,沒有什麼所謂的通敵、賣國的舉動。
行刑前,袁督師最後一次表達自己的心聲:“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回覆列表
滿清第一巴圖魯袁崇煥。
袁崇煥是孫承宗的堡壘推進戰略的忠實執行者,修築堡壘需要的是時間,而關寧野戰不力。因此為了獲得時間不惜犧牲一切!豈止是靠議和。
最早的議和要追溯到建奴死亡,巴圖魯為了打探真實情況和挑撥太極兄弟,以弔孝為名派出使者。從一開始弔孝謀款就彙報了朝廷,甚至還上奏說是和上級王之臣協商同意的!題外話,巴圖魯並不是不懂政治,而是玩政治手腕過頭了,喜歡拉人下水,出了事故有人墊背!最後被千刀萬剮時,因為誅殺毛文龍和很多大臣協商過拉了不少人下水,以致很多人誤會袁案是閹黨覆逆!幸虧梁廷棟奏報崇禎,斬帥這罪就足夠殺頭了,要是為款為判恐為奸人誤(會牽連更多的人導致朝廷震動人心惶惶)!
之後王之臣在天啟皇帝的實錄中上奏澄清所有都是巴圖魯一人所為,劃清界線。在三朝遼事實錄中有王之臣的另一奏摺,說蒙古部落頭領鞭打大明使者,埋怨大明只會催促蒙古出兵打後金,而大明卻去議和弔孝,不如蒙古部落都和後金議和算了!同時指出,當時的蒙古部落以及大明還有北韓三方包圍後金,共同牽制。大明以國力重金結盟蒙古部落(有招撫賞專款,有人研究時發現該款在巴圖魯第二次上任時去向不明,或為貪汙或為挪做他用,頗有爭議),北韓以萬曆北韓役再造之恩伏拜大明。議和之事,會瓦解三方聯盟。王之臣和巴圖魯有分工,巴圖魯負責關外事務而王本人負責關內,故弔孝議和為巴圖魯一人所為,王想阻止都來不及。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從天啟皇帝實錄看,天啟並不是傳說中的木匠貪玩,皇帝本人還指出後金要議和的誠意,必須要有實際行動——退還侵佔領土等。
為什麼說為了時間不惜一切?在寧遠之戰勝利後(大捷實為大劫),巴圖魯升為遼東巡撫,在天啟六年引發了第一波(不是第一次,因為黑手行為不止一點)和毛文龍的衝突!先是上奏要求毛文龍移鎮靠近三岔河一帶,目的是要求毛部在前方擋槍爭取時間,引發朝議(移鎮風波其實是第二次了)。天啟皇帝還算開明,沒有偏聽偏信。毛文龍奏摺解釋,遼東地形不利於掩護部隊偷襲(同比之下北韓北部多山),其次為了向北韓表明大明的戰鬥意志同時也是為了監督北韓,此移鎮風波平息。但一事不起再生一事(所以說是第一波而非第一次),以共同出擊為名義派遣徐敷奏停靠東江鎮沿海各口岸,以關寧軍大糧大餉不見敵,招搖毛部叛逃到關寧。從梁廷棟請斬袁崇煥疏看,徐敷奏被袁崇煥抗旨保下來。
這段時間內皇太極也在拖延時間,因為太極繼位之初其兵力(正黃旗)是兄弟中最少的,利用家族中的屠殺事件為自己的兒子豪格爭取到一旗初步穩定些局勢,但依然實力不夠(實力最強的是阿敏的鑲藍旗)。
之後就是天啟七年丁卯北韓之役,太極在發兵之日同時派出使者與巴圖魯講和。後金以一半的兵力,北韓叛徒(仁祖反正北投的韓潤)和投降人(薩爾滸戰役中投降的姜弘立)為嚮導,偷襲毛部鐵山後進攻雲從島(由於仁祖反正的禍亂,毛文龍於天啟五年從鐵山轉移到雲從島,故偷襲鐵山後金戰果不大)。攻雲從不下而發怒攻擊北韓。毛文龍和北韓以及明廷都要求袁崇煥趁機搗虛。而巴圖魯卻利用東方戰事趁機修築錦州右屯還有大小淩河城堡,墨跡抗命。毛文龍直言,後金敢東進就是因為和西方(巴圖魯)議和而關上按兵不動。朝廷多方催促下,才於三月派水軍五百救援,派兵9000到三岔河“望河而止”。
後金北韓戰役目標初步達成,北韓成了兄弟邦並進貢,毛部傷亡慘重(畢竟是游擊隊,士兵每月餉銀比不上大糧大餉不見敵的關寧軍)。題外話,本次戰役毛部和北韓關係基本斷裂(戰亂因毛而引起),很難獲得北韓的物資支援(本來支援就不是真心的,仁祖反正相當於北韓內部政變,推翻了大明認可的光海君,只是為了獲得大明認可才支援毛部,故北韓對毛部的態度其實也不好),軍餉更加緊張(除了東江士兵外,還要接濟安置不少逃民)。後金班師後,立即進攻寧錦。幸虧錦州城已修築完畢,後金對堅城利炮沒法,同時頭腦發熱又分兵攻打寧遠無果,最終撤兵。但是後金戰略目標還是達成,右屯大小淩河被強拆,錦州成了孤城(後來的松錦之戰就是圍孤城錦州打援)。寧錦之戰,巴圖魯無甚作為,幸虧太極腦袋發熱分兵打寧遠送了點人頭,不然功勞全是趙率教和紀用(兩人堅守錦州)以及滿桂(救援錦州遇後金部隊戰鬥,但效果不大)。
整個過程看來,巴圖魯都被太極玩弄於股掌!
寧錦之戰後,朝議彈劾巴圖魯議和導致東西兩場戰事,天啟也以巴圖魯暮氣以及議和誤事而同意走人(請辭)。而閹黨霍維華甚至想以自身封賞轉給巴圖魯被天啟呵斥。所以巴圖魯第一次下臺並非閹黨排擠(鐵桿閻鳴泰也是閹黨,建生祠全國第一,七座),而是靠嘴炮混功名沒有什麼本事。
正是由於關寧軍野戰不行,所以更需要手段拖延時間築城,妄想以堅城利炮消耗後金。但是崇禎四年大淩河之戰,關寧軍四萬決戰後金,結果遇上了後金的火炮部隊敗亡,堅城利炮策略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