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之假如

    龍是靠想象出來了的,畫家眼中的龍,別具一格,比如宋代董羽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

    總之,九不像。電視劇《西遊記》裡的龍王,倒蠻像董羽所說的龍。

    但龍有翅膀是可以確定的,因為目前出土的西周器皿,有很多身負羽翼的龍紋。青龍居東方,這可能是本位思想。先秦紋飾中,青龍也有羽翼。

    西漢的人們認為,龍形象身體細長,似蛇形,身尾不分,末尾有鰭。頭似鱷魚,較瘦長。有翼、無翼皆有。角似牛角,細長,前端略彎曲。上下顎等長,上下唇分別向上下翻卷。——這倒像是牛。翼為鳥翅形。獸腿,短粗。足部分為獸、鷹足兩種,三趾。

    東漢的龍,則似虎形,身子也比較粗。角似鹿角;魏晉時期,虎形不變,但身子較細。少數民族如中原的那段時間,這個想象上出現了一些變化,龍,還是虎形,但身上有長毛。

    唐以後,龍的身子不再像虎,而是像蛇了。有鱗。脖子裡一堆項圈似的毛,這又跟獅子的一個特點相似。鹿角開始分叉。後來又有了四個爪子。

    現在的影視劇中的龍就是結合傳傳說啊,創造出來的

  • 2 # 摯天下

    其實人們都有一個想象的空間,就像你沒有見過鬼,你怎麼知道鬼是怎麼叫的呢?所以電視劇裡龍的叫聲也都是不一樣的,你可以去細聽一下,就像每個人想象出來的鬼的叫聲都不一樣,都是透過音效軟體模擬的聲音,原諒我用鬼打比喻,但這是最簡單的說明,我也是很怕黑的,嘎嘎,願大家都快快樂樂,不怕黑,只要有愛,就不會害怕了!!!

  • 3 # 最正直的正直人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物。關於它的描述,可以說是多如牛毛,數不勝數。但這些描述絕大多數都是關於龍的形象,很少涉及的龍的叫聲。

    其中原因不難理解,古人沒有錄音機,無法準確描述龍的聲音,只能含糊地用“龍吟”來形容龍的叫聲,以區別於獅吼、虎嘯、熊咆、狼嚎以及其它動物發出的聲音。

    不過,我們仍可以根據古書中的隻言片語,猜測一下古人認為的龍的叫聲。

    第一,龍的叫聲似牛鳴。

    古代文獻裡有龍聲如牛的說法。1934年的“營川墜龍事件”也說龍的叫聲似牛。

    牛叫聲

    第二,龍的叫聲似馬嘶。

    古人常用馬嘶如龍。來形容馬的雄壯。

    馬叫聲

    第三,龍的叫聲似駱駝叫。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這種形象在某種程度上與駱駝相似,所以,一些人認為龍的叫聲應該和駱駝類似。

    駱駝叫聲

    第四,龍的叫聲似大象叫。

    這是現代人的一種猜測,因為龍是一種大型動物,所以它的叫聲應該與大型動物類似。

    大象叫聲

    第五,龍的叫聲似鯨魚叫。

    理由同上,龍是一種大型動物,所以它的叫聲應該與大型動物類似。(個人覺得龍叫應該和這個很像)

    鯨魚叫聲

    第六,龍的叫聲似狂風暴雨聲。

    古人常用龍吟形容狂風暴雨聲,如:怒濤卷雨作龍吟。

    暴風雨聲

    第七,龍的叫聲似拔劍出鞘。

    金屬薄片因磨擦而產生的激盪,鏗然嗡鳴,古人亦稱“龍吟”。

    拔劍出鞘聲

    第八,龍的叫聲似磨擦銅器。

    唐代詩僧皎然曾作《戛銅碗為龍吟歌》,詩序記述:太尉房琯早年讀書終南山峻壁下,常聽到一種奇怪的金屬聲迴盪在山間,問當地的父老,說是“龍吟。”後來,房琯又在林嶺間聽到這種聲音,尋訪過去,卻是老僧在磨擦一種銅器,這便是中國最早模擬龍的叫聲的一種樂器——“假龍吟”。唐代中葉,這種樂器曾在浙江、河南一帶流傳。

    唐代詩人李賀的《假龍吟歌》曾寫道:

    石軋銅杯,吟詠枯瘁。

    蒼鷹擺血,白鳳下肺。

    桂子自落,雲弄車蓋。

    木死沙崩惡溪島,阿母得仙今不老。窞中跳汰截清涎,隈壖臥水埋金爪。

    崖蹬蒼苔吊石發,江君掩帳篔簹折。

    蓮花去國一千年,雨後聞腥猶帶鐵。

    這是關於龍的叫聲最為詳細的記載。根據這些記載,我們可以推測,“假龍吟”這種樂器應該類似僧人用的銅缽,演奏方法是先敲擊,然後摩擦振動,而且以摩擦振動為主。演奏方法與聲音大概與此類似。

  • 4 # 北京順義的小宅

    畫鬼容易畫人難,誰都沒見過沒聽過就可以想象了。

    侏羅紀公園霸王龍的叫聲就是錄的獅子的吼叫。找個聲音,符合形象就行了。

  • 5 # 本家美創

    《荀子·賦》:“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為蝘蜓,鴟梟為鳳凰。”東漢王充《論衡》曰:“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尾。”

    東漢班固《漢書》:“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辭書之祖《爾雅》提到了鳳凰的形象,關於龍的形象卻未提及。宋人羅願為爾雅所作的補充《爾雅翼》中,卻有“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同為宋人的書畫鑑賞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到了明代,龍的形象更加具體豐滿起來,《本草綱目·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鬚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透過曹操之口,概述了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清代袁枚則在《子不語》中寫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而宋代畫家董羽則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這是21世紀得到認可較多的說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曬乾的青豆有蟲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