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潁州城市遊記

    透過電視劇走向共和電視劇能夠感觸到李鴻章也是一個晚清能臣。雖然他不支援新疆收復失地的事情,但是李鴻章的北洋水師還是威震天下,我覺得李鴻章權力大能力強,但是大廈傾斜,他也是無能為力,主要慈禧太后主政,沒有辦法,辛丑條約沒辦法,李鴻章揹負千古罪人,也有自己的錯誤,但是最大的錯誤就是清朝政府,不思進取,頑固派,迂腐,只為了自己的一些利益,包括袁世凱都是有能力幫助國家度過危機,但是政府只是為了自己的統治利益,清朝的有能力的人只有漢人多些。可惜可惜,歷史沒有假如。

  • 2 # 小橋sunny

    第一,因為《辛丑條約》無論是誰籤,都註定是一個不平等條約,在當時的中國,沒有任何人能改變這個事實。哪怕用生命捍衛,都落得可悲可嘆的結局。

    這個時候,需要一個人能為中國爭取最大的利益,儘管這個“最大的利益”在當時的人看起來,是那麼的可憐。

    第二 如果八國聯軍一條心,廢除清政府,建立殖民地(至少各國肆無忌憚的搶佔)是很可能的事情。

    在那種列強橫行,中國柔弱無助的情況下,必須分化八國聯軍。李鴻章恰巧擔當了這個角色。

    李鴻章在與俄華人的外交活動中,建立了一定的關係,至少人頭熟,說得上話。而且當時俄華人狼子野心,想在東四省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李鴻章又正好是清廷的重要人物。

    當時英、德等國家抱著蛇吞象的貪心,妄想結束清朝的統治,由他們做當家人,在中國大地盡其所能的掠奪。因此,他們不想跟清政府談判,甚至派人抓捕李鴻章,是俄華人力主與清政府談判,並派兵護衛李鴻章。才促成了《辛丑條約》的達成。

    需要注意:當時的華人沒得選擇。唯一可選的是:屈辱和更加屈辱。

    在這點上,李鴻章為華人做了很大的貢獻,也揹負了罵名。

    李鴻章在簽訂條約的過程中,不是得意洋洋以賣國為榮,之前簽訂《馬關條約》後,他發誓一輩子不去日本的地面。他七十五歲那年,路過日本,說什麼也不上岸。即使換船,也不用日本的小船擺渡,寧可在兩個大船之間搭板子,走過去。

    而簽訂《辛丑條約》後,李鴻章鬱鬱寡歡(中醫:抑鬱傷胃),胃血管破裂,大口的吐黑色血塊,他就這樣死在這件事上。

    在簽訂條約之前,李鴻章知道,註定要像馬關條約一樣揹負罵名,知道,但他還去做了。別人勸他也不聽。

    堂堂大國,靠一個七十九歲的老人保護,事後,再罵人家是賣國賊。不合適吧?《辛丑條約》簽訂前,那些罵李鴻章的人又在哪呢?

    李鴻章也有很多的缺點,但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評價,李鴻章和清朝的關係是,舟大水淺。清政府這個瀕臨枯竭的小水溝,根本不足以施展他的才能。

    他盡力了。

  • 3 # 木子樹下看歷史

    我是木子樹,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聽過這樣一句話,感覺特別有道理。

    李鴻章就是大清的裱糊匠,而且是領著泥瓦匠的錢,幹著裱糊匠的活。

    旁邊還有一幫領著裱糊匠的錢啥活也不幹的。

    在當時,和其他的官員相比,李鴻章算是個好人了。

    原因如下:

    1、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搖搖欲墜的滿清政府的統治。

    2、70多歲的時候還代替朝廷去簽訂了《辛丑條約》。為什麼要去?他不去還有人嗎?當時需要一個人站出來承擔罪名。李鴻章無疑是最合適的人。

    3、李鴻章為清政府省下了一大筆賠款。但畢竟國力不行,談判桌上爭不過外國列強。

    結論,在當時的背景下,李鴻章不得不去簽訂《辛丑條約》,即使他知道會揹負罵名,但他一定也相信,後世會有明白人的。

  • 4 # 阿嬌咪

    必須有人去籤,誰籤誰被罵,但是李鴻章被罵的主因不在簽字上,在於當時境況下,身在關鍵崗位上對國家來說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不多,再則,需糾正李鴻章被罵永遠不會被否定的,因為他做的事是否定不掉的

  • 5 # 小義老師扯歷史

    不是說李鴻章是好人,而是實幹的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李鴻章是治世之能臣,在自己能力認知範圍內,在封建忠君愛國和革新圖強的雙重思想下,已經盡力了。

  • 6 # 丿故園無此聲

    當時清政府腐敗無能,簽訂屈辱跳躍,將李鴻章這個在當時有威望的大臣,被選座了一個前去替清政府受屈辱的人,李鴻章也知無奈,可李鴻章有民族氣節,被日本人打了一槍,傷到眼睛,藉此削減了清政府的賠款。

  • 7 # 不沉的經遠

    李鴻章在簽署《辛丑條約》時算不上主動承擔罵名,只能說是忠於臣子本分,並盡了最後一點心力。

    八國聯軍攻佔北京以後,慈禧就開始謀求和談。慈禧開始選中的人選是榮祿、徐桐、崇綺等人,不過因為列強認為這些大臣過於保守,因此拒絕和談。不得以,慈禧又改命慶親王奕劻與李鴻章為和談代表。

    此時的李鴻章遠在廣東擔任兩廣總督,而且年紀很大,此時確實可以以各種理由推脫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不過李鴻章在接到命令以後還是北上。

    列強內部英國擔心李鴻章和俄國關係密切,由李鴻章擔任和談代表會讓俄國佔便宜,因此也拒絕與和談李鴻章。而德國此時還在增兵途中,為了保證佔據更大利益,也有意拖延和談,因此也加以反對。

    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抵達上海以後就暫時停留,後來得到俄國的保證,才在8月23日抵擋塘沽進京。而另一方面隨著德國軍隊抵達,並開始向內陸挺進時,英國擔心德國侵害到自己在中國的利益,開始轉變態度,同意接納李鴻章的代表身份,並開始和談。

    由於此時列強佔據了優勢,因此在和談中基本是列強開條件,清政府全盤接受而已。不過李鴻章還是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儘可能的挽回損失。

    比如像俄國除了參加聯軍攻佔北京外,還單獨出兵東北,並有意藉此機會在東北謀求特殊地位。在商談俄軍撤軍事宜時,俄國外交大臣維特還下令出50萬盧布收買李鴻章。不過李鴻章沒有被收買,反而私下把俄國的條件透露給了各國。

    英、美、日等國對此大為不滿,紛紛向俄國提出抗議。日本甚至主動提出,必要時可以協助清政府促使俄國撤軍。在巨大的外交壓力下,俄國不得不放棄了絕大部分條件。

    由上可見,李鴻章出任和談代表時並非主動請纓,只是受命行事。而在電視劇《走向共和》裡,還塑造了李鴻章主動代替奕劻簽字這麼一個情節,不過這也只是電視劇虛構的而已,歷史上奕劻和李鴻章都作為代表在《辛丑條約》上簽字。因此李鴻章並沒有主動承擔罵名的行為,只是履行臣子的責任。

    當然,李鴻章在有限的範圍內還是為清政府爭取了最大的權益。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沒有割地,從這點來說,他確實也是盡力了,談不上賣國,一定程度上還可以算對國家有益。

  • 8 # 小卒過河拉大車

    沒辦法以現在普通人的好人或者壞人標準定義李鴻章。必須要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考慮。

    那麼他的所作所為都是要維護大清朝廷的利益,簽訂《辛丑條約》時自然會利用一切手段盡一切力量能少陪點兒就少陪點兒,能不割地就不割地。自然會利用自己被刺殺的事情打悲情牌儘量殺價,這也是談判手段之一。

    至於他發起的洋務運動也是為了挽救大清朝,客觀上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思想,為大清朝培養了第一批掘墓人。

    李鴻章做為封建文人,他接受的教育就是忠君愛國,在大清朝代表華夏正溯的前提下,客觀上他表現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之所以代表大清朝去談判,最後籤《辛丑條約》也是因為大清朝沒人熟悉洋務,也沒人願意去籤這種註定會留下罵名的恥辱條約。

    如果說賣國求榮肯定不合適,是他賣的國嗎?賣國的是大清朝廷。他不去也必然會有別人去,條件可能會更苛刻。

    所以,在這種大前提下無法苛求太多。退一步說,如果他主動勾結外族內外勾結籤這種條約,那是賣國。

    說實話我不覺得他是壞人,但是不是好人?對家庭來說,從普通人的角度來說,他愛自己的孩子,是個好父親,他為自己的兒女都鋪好了路。

    官場上是個能臣,從辦團練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開始,風雨幾十年最後位極人臣,他的努力奮鬥一方面是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一方面是貫徹他自開蒙起就被灌輸的忠君愛國思想,從這方面講他也做到了。不過就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沒有做到國家富強而已。

    對普通民眾來說,他是高高在上參與軍機的天上人,能評判他是好人嗎?所以還是那句話,無法說他是一個好人還是壞人,他只是做了他那個位置上他該做的事,努力在做好罷了。

  • 9 # 世界歷史唯物觀

    八國聯軍侵華主要是因為慈禧縱容義和團,即便是拿今天的國際法來說,當時的清政府都是做的不對的,缺乏必要的外交手段。

    因為在列強向清政府討要說法的時候,慈禧沒有將朝廷同義和團區分開來,而是藉著義和團同全世界開戰。

    慈禧當時是惱怒於列強公然表態,要求慈禧將權力還給光緒,因為當時慈禧已經是讓光緒親政了,可戊戌變法開始之後,慈禧又藉機奪回了大權。

    從這一方面來說,慈禧當時是沒有得到列強的支援的,因為列強認為既然皇帝已經親政,慈禧沒有理由在軟禁皇帝,掌握權力!

    這其實就是當時西方國家的思維,他們的君主思維,可這對於慈禧來說是不容接受的。所以義和團開啟了扶清滅洋之後,慈禧藉機發難。

    說實話慈禧這件事辦的糊塗到了極致,基本上沒有把國家放在心上。身為堂堂執政者,居然縱容義和團去襲擊他國僑民和大使館。

    且最令人無語的是慈禧不知道外交周旋,不說搞些外交手段來平息此事,反而是採取了激進手段,直接對十一國宣戰。

    造成的後果就是十一國師出有名,直接堂而皇之的從大沽口登陸,進而直接打進了紫禁城!而刀槍不入的義和團,成為了慈禧手上的炮灰。

    這是完全不把百姓當百姓,不把國家當國家,絲毫沒有家國意識!所以慈禧在八國聯軍侵華這一事件中,應該負主要責任。

    可偏偏和談的時候,有個榮祿願意為她頂罪,後邊列強覺得不夠,指名道姓讓李鴻章前來議定和約。這是何等的屈辱!

    試問如果你是李鴻章,被人指名道姓去簽訂賣國條約,心中該做何想?這是對這個國家的另類羞辱,可李鴻章又不得不去!

    因為他還要去爭,要從中周旋,從夾縫中換取更多的利益。這本就是沒有籌碼的談判,唯一能靠的就是列強之間的利益衝突。

    這樣的談判,讓罵李鴻章的人去談,只怕是會直接被逼死在談判桌上。可年邁的李鴻章撐了下來,也就是辛丑條約簽訂之後不久,李鴻章撒手人寰。

    留下一封給慈禧的信,就是勸慈禧當行憲政!要知道八國聯軍時期,李鴻章完全可以選擇另立政府,畢竟當時東南互保就體現出了李鴻章和張之洞,足以掌握大權。

    可李鴻章沒有這麼做,依舊選擇盡忠,從這一點來看,李鴻章有不足之處,但確實是個能臣。只不過清政府實在是積重難返!李鴻章對這個國家,也沒有推動重新再來的勇氣!

    因為他也害怕,害怕內亂終使外敵鑽了空子!如果沒有李鴻章等漢臣的一代代經營,辛亥革命估計也不會這麼順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壽喜鍋怎麼做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