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長興蔣家有木偶,古老藝術如何尋傳承之路?
7
回覆列表
  • 1 # 雨希琥珀

    正確理解與宣傳其真正含義,傳統民間藝術在本世紀受到極大的衝擊,正在走向"消亡",同時後繼乏人,能夠演繹古老藝術的人越來越少,優秀的文化正在不斷流失. 與此同時,新型的學校音樂教學模式日趨西化,音樂課中傳統民間藝術模組的缺失導致傳統民間藝術傳承失衡,其主體地位受到動搖. 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何去何從是我們這代人需要思量的.

  • 2 # 亭子間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做什麼事都要不忘根本,從哪裡來做什麼事。古老的藝術都傳承著一些不可磨滅的藝術,世界之大,也有很多人來傳承著以前文化文明,中國藝術博大精深,我們應該呼籲很多的人來了解中國文化

  • 3 # 北京東尚君風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看法可能與別人不一樣。我認為,嚴格來說,古老的藝術根本不可能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

    非遺傳承很有必要性,但是重點在紀錄。

    每當我們想到《樂》被丟了的時候,就會嘆惋不已。其實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每天都在丟失一些藝術門類,比如兩宋的歌,目前只剩下歌詞,叫《宋詞》。那些《滿江紅》、《念奴嬌》、《聲聲慢》、《採桑子》這類的曲子,早已遺失。像姜夔這樣的大音樂家只能以詞人存世,孔三傳這樣的音樂集大成的大師甚至不為坊間所知,再往前的唐《樂府》也是這樣,連《霓裳羽衣曲》這樣影響力的音樂也沒有傳下來。

    所以,忠實演繹並完整紀錄是很有必要的,為子孫後代,為未來留下寶貴的藝術史資料。

    古老藝術真的消失了嗎?沒有。

    作為那個原來的獨立存在的形式,我們可以說某些古老的藝術消失了。

    然而仔細分辨開來,所謂古老的藝術也是動態的藝術,它一直在變動和完善中,雜合了其他當時的“流行元素”和相鄰藝術載體的特點在變化中,直至有一天,讓你認不出它的原貌。

    比如趙本山、小瀋陽、閆學晶們表演的二人轉,其實與傳統的二人轉已經不一樣了,但是要是把他的三大源流提出來,你肯定認為他們不是一回事兒。對二人轉最遠古的影響是薩滿跳神,最地方的影響是大秧歌舞和東北民歌,最大的外來影響是山東、河北的“落子”。現在,除了大秧歌能引起一點聯想,其餘的恐怕連很多專業人都很少去想過去。

    京劇也是一樣,誰能從京劇裡準確找出南方戲曲特別是徽劇、崑曲、溫州戲和北方雜劇的影響呢?

    故而說,很多古老的藝術形式出於人們審美趣味的變化和主流人士的影響,在悄悄的改變中,並不是“死翹翹”了。

    古老藝術需要適應新的審美需要

    我曾經在南部山區看到一種組合音樂,是八種竹木器樂的合奏。

    這種形式古已有之,留存至今很不容易。然而,這些演奏只在某個特定的節日或者某些文化活動中展演,平時罕有人問津,絕難舉行一場商業演出或者做成影片出售。

    為什麼會這樣呢?

    除了這種樂器表演屬於原始公社制或叫氏族制時期表達祭祀、慶祝的群族情緒外,樂器本身的隨意取材和粗製濫造,很難提升為一種更高更現代的藝術。

    況且,以“族長”為首,祭天地鬼神的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已經蕩然無存,代之而起的是被現代科技簇擁著的社群生活。

    所以,它就喪失了存在和需要的基礎。

    這就是為什麼我在一開始就說古老藝術應當儲存,但是原汁原味的化石級的藝術形式,只應當紀錄和研究,而不必邀復活什麼了。

    因為它能夠被當下所接受的要素可能已經還魂在一首歌中、一段曲子裡、一個舞姿裡或者是某一個電影片段中。

    (王闊海,20200710)

  • 4 # 心海無比

    中國很多古老的藝術,受限於師徒傳承和家族傳承,逐漸式微,甚至於消亡。象木偶、皮影,傳統的手工木藝,年畫,刀劍工藝等都近乎斷了傳承。即使是國戲京劇,也面臨著不能與時俱進的困境。如何傳承,成了近在眉睫的問題。傳統藝術大多依靠個人和小群體傳承,沒有社會競爭力,沒有發展能力。可以從國家層面,扶持培養一批從業人員。然後制定行業規範,統籌規劃發展程序。形成新的行業佈局,並有國家進行包裝,打文化藝術牌,推向海外市場。定位是精品、高檔,以有對無,迅速養成和佔據全球市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比的81分有沒有刷分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