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月十六月
-
2 # 民工站在愛因斯坦肩上
黑洞確實吞食物質,特別是光子,被吞食後再也出不來,只有等到下一次大爆炸才能被釋放出來。物質則不同,在被吞食前原子所具有震動能量幾乎全部透過伽馬射線全部釋放出來,這就是“黑洞”為什麼會“釋放”強烈伽馬射線的原因。剩下的物質殘渣都被收集進“黑洞”,黑洞收集的物質殘渣越多,“引力”就越大,就越會“吸引”更多的物質過來。這是一個負的連鎖反應,最後宇宙所有的物質都會掉進“黑洞”。
“黑洞”本身不會發出輻射,只有物質在掉進黑洞時才會發出強烈的伽馬射線,那是物質在掉進“黑洞”時被迫釋放的強大能量。
黑洞實際就是一個瀕臨死亡的星球,它不是不想發光,是他已經沒有能量來發光了。"黑洞"是一個接近絕對零度並且漆黑的球體,我稱他為黑體。
-
3 # 松下聽濤
黑洞是一種具有極強引力的天體,任何物體包括光都不能從它身旁逃過,它是一個吞噬物質和能量的“巨怪”。然而,有得必有失。黑洞在不斷向外界“索取”時,它也有所饋贈:它會透過自發的“蒸發”向外輻射粒子和能量,而當它演化到生命末期時,透過一場猛烈的爆炸可能孕育出另一個怪物——白洞。
白洞與黑洞截然相反:它拒絕任何外來者,只允許自己的物質和能量向外輻射。但它本身也強大的吸引力,會將周圍的塵埃不斷地吸引到自己身旁,形成一個包裹性的物質“膜”,但是“膜”外物質“不得入內”而只能向外噴發。白洞的一種來歷就是黑洞的“物極必反”由黑洞演化而來的。
“質本潔來還潔去”,透過白洞的形式將在身為黑洞時所搜刮的“不義之財”全部施捨殆盡。也有人認為,原始的大爆炸是不均勻的,一些緻密的核心可能來不及爆炸而延遲至今,這就是現今的白洞。甚至還有些人認為,“黑”、“白”本是一家:它們分屬於兩個宇宙而又相連,黑洞宇宙吸收的物質透過白洞發射,“聯袂作案”。
-
4 # 科學認識論
這個問題實在不好回答!因為答案既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對於物體本身它確實被吞噬了,但是如果你不是那個物體,那麼黑洞就沒吞噬物體。是不是有點懵?沒事接下來我們就好好解釋下:
假如你是那個物體假設你現在就是這個物體,你不斷接近黑洞。如果這個黑洞是小型黑洞那麼你將會因為巨大的引力差被拉成“麵條”。而如果是大型黑洞則不存在這個問題。
當你跳進黑洞後,你應該不會感到任何的異常。你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自己進入到了黑洞的視界範圍,當你穿過視界的一瞬間,回頭看你可能會看到宇宙迅速的發展。當你這些的前提是你不會被從外部射進來的光會因為藍移變成高頻的伽馬射線,而被烤熟!
當你不是那個物體,而去看這個物體當你不是這個物體,而是以旁觀者去看這個物體進入黑洞!那麼遺憾的告訴你:你永遠都不會看到這個物體進入黑洞的視界範圍。
因為當我們去看物體時,其關鍵取決於反射過來的光,而物體在向黑洞跌落的速度愈來愈慢,而且物體身上發出的光越來越紅,原來越暗,最後漸漸消失。這是因為巨大的引力扭曲了時空。所以對於光來說,變慢的時間降低它的頻率,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紅移。
所以當物體越接近視界範圍,時間越慢!所以你只能看到物體仍然在緩慢跌落,直到最後停止在黑洞視界。
所以總結起來就是:取決於你從什麼地方觀察。
回覆列表
黑洞當然會吞噬物體,但是被吞噬的物體並不是完全消失。
首先,黑洞是恆星的體積超過一定極限,步入老年之後溫度降低,熱量和強核力(質子和中子之間的力,超過此力原子核就會被碾碎)無法支撐自身重力,於是恆星會坍塌,形成黑洞。
黑洞有質量,但是所有物體變成一個奇點,所以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好多人誤以為質量無限大,這是錯的)。奇點無限小,但是黑洞本身有體積,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圖片中中間那個黑色的洞,被稱為視界,也就是任何物體都逃不出黑洞引力的範圍。
黑洞吸入物體後,質量增大,所以視界也會變大,然而黑洞就會這麼無限大下去嗎?當然不會!黑洞有壽命,他會隨著時間變小!根據霍金的黑體輻射理論,由於不確定原理,宇宙不可能是完全真空的(那樣的話物質的質量和速度全是0,就可以準確知道了)所以存在許多正反物質粒子對,他們同時產生,同時消失,然而黑洞的引力會吸引反物質落入黑洞中,使正物質逃逸出來,所以黑洞會不斷產生大量輻射,並且減小體積,體積越小,輻射越快。 總得來說,被黑洞吞噬的物體被黑洞吸收用來使自身變大,然後隨著黑洞的"新陳代謝"變成了能量輻射又回到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