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山子曰

    繼續!勿停!

    曾國藩有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背書如播種。孩童時期,是播種的最佳時段。其中5~9歲這個年齡段,是孩子記憶力的黃金期。

    記憶力是先生的。理解力是後長的,它與生活成長密不可分。

    孩童的特徵,決定了他們除了天生的有保質期的記憶力外,就幾乎一無所有,當然也包括理解力。

    傳統的童子教育是以背誦為讀書主要方式。該不該講解?該!但如果以說文解字的語法方式訓詁,不僅沒有什麼效果,還因為童子的理解力還不夠,講解費勁,無奈就只好把講的東西硬灌進腦中,死記硬背,時間一長,就會讓孩子枯燥無聊,最後痛苦不堪。遺憾的是,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基本就是這樣。這是造成孩子厭學的最大禍根。

    另一種講解就可以有效避免這種照本宣科,咬文嚼字的填鴨學習,代之以說故事或者表演或書畫的方式,生動形象的演繹出來,具有遊樂性。即所謂的“遊於藝”。

    播下去的種子不會馬上發芽,更不會立馬出苗,要慢慢“孵化”,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如此,我們也要相信,孩子在慢慢成長中,背誦的那些經典,也會跟隨著孩子的長大,自己慢慢發出芽。進入中學,長出了苗,豈不天時地利人和之美哉!這不就是我們喜歡說的【水到渠成】嗎?

    如果到中學才開始背誦播種,種子還未發芽,就開始講解育苗。沒有苗,就乾脆拔苗—強行講解,其實就是灌輸。那學起來所遇到的困難和壓力,幾乎會讓人崩潰。加之中學生記憶力也遠不及小學時期。那種恨老師、恨古人,好笑又無助的絕望感,我想所有過來人都是難以忘懷的。

    通常古文考試,就是所謂學霸們也很難得到高分,原因就是沒有小時的廣積糧的準備,大了才開始背、開始學。太晚了。

    所以,古文包括古詩要早學,如英語從兒童抓起般。誦讀為主,講解為輔。

    小學階段背誦古文,儘管不提倡知識講解,但不等於沒有知識介紹。如果有愛學習的孩子,思考中、自學時提了問題,我們要持積極態度予以解惑。如前所述,可以以故事或圖畫等形式,言簡意賅的形象說一說,無需一個茴香豆,“茴”字有多種寫法的長篇大論,侃侃而談。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孩子在12歲以前記憶力強大,模仿力強大,要充分挖掘利用好,浪費了可惜。

    學習基本方針:志於道,居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 2 # 陪孩子一齊成長

    小孩子學詩可以從死記硬背開始。少年時期是記憶的最佳時期,同時應儘可能的讓背誦多樣化,因為背誦哪方面的東西,就能形成這方面的語感,即便不能理解,隨著自己年齡的增加,理解會慢慢加深,當你以後學習這方面東西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很容易上手。至於背誦內容,可以先背些唐詩,宋詞和一些簡短的經典和古散文,比如論語和世說新語這樣的小短文。

    我認為古典詩詞最大的特點是音韻美,可以朗朗上口。對於如何選擇性的讓孩子背誦,家長應少選擇哲理性強和憂國憂民等內容的詩詞,可以選讓孩子背誦一些田園、抒情詩文,因為這些詩文有一些儲備後,遇到合適的景緻或事情發生時,可以即情即景給孩子講解古詩,此時最容易理解,也能加深記憶。隨著年齡的增加,可以讓孩子讀評註之類的書籍,豐富詩詞的感覺。

    多多國文對孩子影響意義深遠,詩詞對孩子的教育和滋養,將成為伴隨他們一生的財富。從小飽讀詩書的孩子,將來會有不一樣的氣質,會更富有想象力,更懂得發現生活中的美,一顆“詩心”還會讓孩子們更有勇氣和力量去追求心中的夢想。這些都是讓孩子從小讀古詩詞的意義!因此,不管有多難,孩子是否有厭倦,我們家長也要多多和孩子溝通,想方設法創造各種條件,儘可能的讓孩子多背些詩文。

  • 3 # Amy糖小果

    你好!

    個人認為這個要根據你家孩子的年齡來確定,分以下以種建議:

    一、如果孩子是上學兒童,比如是3年級以上,當學科知識已經要求其必須掌握並理解意思,那就得幫助孩子理解意思。但是,在理解意思的同時是不建議停下來不繼續背,可以指導孩子在理解意思的同時又要繼續住下學習,不可因為一個知識沒有掌握好而耽誤了其它的學習,學習新知識,複習舊知識,溫故而知新。

    二、如果孩子是3年級以下的學齡孩童,父母在給孩子學習國學時,我認為首先幫助孩子能流利朗讀課文為主,理解其義為輔,但這也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學習程度來看,主要培養學習國學的興趣為主,讓其感覺中國文化的魅力。

    三、如果是小學以下,上幼兒園的孩子,也是以要培養興趣為主,就好比學習英語從小培養孩子的語感是一樣的。

    以上是個人觀點,目前我家剛剛讀完《三字經》,正在學習《弟子規》,我們的方式就是以她的興趣為起點,能流利的朗讀、背誦並理解意思,但是不強求一定要全部背誦下來和能完全理解其意思,因為本身這種國學在朗讀上都不如現代課文流利,所以孩子可以熟練的朗讀出來就是不錯的進步,但是長期下來你會有不錯的收穫,你會發現很多她不會的慢慢地到最後她都會。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 4 # 詩詩哇咔咔

    首先建議,繼續按照你的計劃執行,循序漸進,繼續拓寬孩子的知識面,豐富孩子的知識儲備。

    這就像吃飯一樣。孩子小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吃了有什麼意義,我們是不是要先停下來、等他懂了自己在吃什麼、有什麼用才繼續給他吃呢?

    讀書也是一樣的。孩子還小的時候,一方面,其心理發展不成熟,處在較低的水平,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並沒有完全發展起來;另一方面,其本身的閱歷少,對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很淺,面對這些蘊含了古人豐富人生閱歷和感悟的經典之作,我們怎麼能希求他完全而深刻“懂得”呢?

    但是孩子不懂自己在吃,也不懂自己在吃什麼的時候,有沒有影響他的消化呢?沒有啊!同樣,孩子在讀書的時候,尤其在讀經典的時候,有很多不懂是很正常的,肯定也不是全都不懂,所以咱沒必要因噎廢食。

    但同時,我也建議,在帶著孩子讀書,不能僅僅停在教孩子“背”的層面,還要給孩子必要的講解與釋義。

    關於讀經的主要方法,南懷瑾先生主張很鮮明的:反覆誦讀,不求甚解。

    所謂“不求甚解”,是不要求孩子完全理解經典作品所蘊含的深意,但是字面意思還是需要了解的,要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誦讀上。(“誦讀”一詞,本身便是讀經的方法,是指透過語氣、語調、節奏、韻律的運用來表達情感,透過念出聲來感悟和理解文字的含義)

    孩子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從四五歲開始,就已經有有了長足發展,會嘗試去理解一些他感興趣的東西,包括知識;越往後,孩子這方面的發展會越發明顯,尤其是五歲以後,好問好學的特點就表現出來了,有明顯的自我意願,喜歡把自己學到的跟別人講或者分享,開始形成自己的認知方法;並且隨著年歲增長,孩子的生活閱歷、情感情緒都在迅速的豐富飽滿起來

    我不清楚您孩子在讀書時遇到不懂的會不會問,也不清楚您孩子在讀書時到底是怎樣的狀態,但無論如何,我認為,在整個讀書過程當中,最最最重要的是­­-——把教孩子讀轉化為孩子自己要讀。

    這是作為一個老師,也作為一個即將也要面對此類“難題”的家長的建議:齊頭並進,均不偏廢。

    這也是給自己的建議,嗯嗯,共勉。

  • 5 # 敏兒故事張毅

    我記得在我的大女兒五六歲的時候,有一段時間非常流行背誦古代經典,包括《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等。

    當時有一位專家說了一句話,大致的意思是,在孩子十三歲之前,要大量背誦,不用強調理解意思,只管朗讀背誦,背下來就行。正因為孩子不理解意思,他才背的快,記得牢。

    他還說了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他說,很多天賦,到了十三歲之後,老天爺就收回去了,比方極強的記憶力。

    不清楚這位專家的理論依據是什麼,但是覺得他所說的有一定的道理。

    我的大女兒小時候背了很多中國經典,也背了很多英語經典童話故事,英語韻律詩歌。背誦這些的時候,我基本沒有強調意思,主要依靠語言的韻律之美朗誦背誦。我覺得對孩子正面的影響非常大。

    雖說不強調意思,但是我們在朗誦背誦的時候,也不是單純枯燥的朗誦,而是每一句都配上動作,中國古代經典是這樣,英語故事、英語韻律詩也是這樣。比方《揠苗助長》《刻舟求劍》,都能生動形象地表演出來。首先朗讀幾遍,然後把每一句表演出來,孩子印象非常深刻。很快就能背誦。其實意思也在不言之中,因為她都能表演了。

    所以,抓住孩子的十三歲之前的天賦吧,大量朗讀,大量背誦。

  • 6 # 情棋書畫

    孩子能背這麼多說明孩子記憶力不錯,記憶力又是智商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個好苗子。

    首先要正確認識不懂

    孩子不懂意思很正常,記憶的終極目的是應用,懂是運用的前提,而懂又是一個終生性的漸進過程,你說你懂了我都不信,《論語》版本那麼多,專家們都是各持己見,比如“學而時習之”一句,很多人都認為習是複習,而傅佩榮先生獨以為是踐行練習。孰對孰錯?恐怕你也難以辨別。再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怎麼解?“吾道一以貫之”怎麼解?這些都沒有統一標準。

    其次要合理安排記憶與理解用時

    那麼如何合理安排時間,作為引路的成年人,我們應該怎麼辦?

    要明白,每個人的記憶特點是背了就會忘記的。絕大多數人都受“愛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律所支配。您最好讓孩子對經典背誦滾瓜爛熟,經常翻來覆去複習,深挖一井比淺挖十井有用的多。孔子就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只要爛熟於胸,孩子在成長中因為閱歷眼界的發展,會自己慢慢弄懂的。

    在溫故的基礎上進行新的背誦歷程,但切記一要經典中的經典,二要孩子有樂趣有成就感,必要的獎勵和表彰還是要有的。一味逼著他幹不喜歡的事情往往效果會比較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電商兩個月還未開單,有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