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朱棣奪權的第一功臣,道衍和尚,謝絕了朱棣的封賞,把給它的金銀都給了同族的人,封他官也不要,給他女人也不要。真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造反?
13
回覆列表
  • 1 # 漢下白登道

    明朝第二齣名的和尚——道衍和尚姚廣孝。

    因為明朝第一齣名的和尚是明太祖朱元璋。

    為什麼說姚廣孝最讓人迷惑和有解析的魅力,因為姚廣孝在朱棣登基後的表現特別奇怪。

    朱棣登上皇位,論功行賞,道衍功勞第一,朱棣要給他封官,他不要,堅持不要,朱棣只好封他個全國和尚,尼姑的最高領袖——僧錄司左善世。後來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時,繼續對他封賞,命他鬚髮還俗,恢復俗姓,並賜名廣孝,他還是不肯,賜給他良宅美女,他又都不要,平常仍然住在廟裡。

    有事上朝穿官服,下朝仍然穿僧衣,所受銀錢賞賜全部賑濟家鄉,一直到八十三歲病故,也以和尚的禮儀安葬。

    這裡就有個問題,為什麼道衍成功後,一直拒絕做官呢,拒絕榮華富貴呢,辛辛苦苦半生,好不容易輔佐朱棣上了位,卻不圖榮華富貴,仍然還做他的和尚,那他圖什麼?做和尚的話,不造反也不一直做和尚呢嗎,為什麼還要唆使幫助朱棣謀反奪位,造反風險那麼大。

    朱棣

    更何況明朝當時經過朱元璋的治理,已經太平,百姓生活安居樂業,也沒有什麼暴政,更不用說什麼為天下百姓去造反了,造反還是打擾百姓這太平生活呢。

    道衍和尚是為了什麼呢?

    簡單說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人不會只想著整天吃飽不餓,也有精神追求,尤其是那些絕頂聰明,身負才華的人,他們的精神追求就是要大展身手,只要有這個機會,至於那些功利性的東西,對他們本身來說不重要,而且這樣東西都在他們的精神追求下唾手可得。

    要是沒有大展身手的機會呢,那就創造機會。而道衍就是這樣的人。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道衍潛心鑽研各種有用之學,本來想一展身手,但是他可能還在觀望或者還沒有學成,天下就被朱元璋平定了,等他學成了已經沒有這樣的機會。

    然後他去參加朝廷舉行的和尚考試,以求能發現什麼異動的機會,直到四十八歲碰到朱棣,敏銳的捕捉到朱棣的野心和桌異稟賦,而太子朱標性格文弱,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更是平庸,朱棣又是藩王大鎮,鎮守北邊,手握重兵,他斷定朱元璋死後,會有好戲上演,他感覺到他的機會來了。

    於是,道衍不顧一切的投入其中,整個人,整個身心,努力唆使朱棣造反,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他的才華,他的激情,他的不安分,他的智慧,所有的一切來幫助朱棣,當最後朱棣取得成功,他已經證明了他的存在,他的演出也已經結束。

    其實功名利祿也好,豪宅美女也好,他不是很感興趣,朱棣最後成功也好,不成功也好,他都已經揮灑了他的才情,結果並不是那麼重要,他只要享受這個過程就好。

    不過他也付出了代價,因為戰爭一直在南方進行,而且朱棣登基後對待南方人很差,這一切都是拜道衍所賜,姚廣孝本人此後也一直不受其姐姐和鄉人待見。

    這就是道衍和尚姚廣孝——深具陰謀家和野心家的潛質,極度聰明,顛覆天下,不為榮華富貴,只為釋放才華,揮灑智慧,證明自己。

  • 2 # 龍城大嘴巴

    因為他是聰明人 他知道自己的謀略早晚會成為成功這朱棣的眼中釘的,,畢竟朱家有這傳統。 人生觀和常人相異,他是和尚出身入仕,也許造反是為了施展人生抱負,他的多老友死於那場戰役

  • 3 # 馬頭琴孤獨

    我想有一個事實可以說朋道衍為什從跟著朱棣造反,那就是叔叔的能力大於侄子,這對於國家和百姓是好事。鄭和下西洋,可見當時中國的國力之強。道衍和尚就國家和百姓來說,也是做了件功德無量的事。

  • 4 # 一切都已經忘記了

    他只是覺得朱棣之侄能力不行 還不用自己這樣的有能力的為國效勞,對國家不好。所以支援有能力又任用有能力的人為國家效勞的朱棣。皇帝自己不行卻用有能力的為國效勞的 使國家延續了,比如萬曆。而歷朝歷代,國家戰亂百姓萬遭殃生靈塗炭的都是在皇帝自己沒能力還沒任用有能力的人為國效勞造成的。

  • 5 # 三尺青鋒L

    簡單來說就是為了實現他的抱負,追求的是自我實現。不希望他的才華被埋沒!然而造反成功後,他的功績確不被親人和百姓接受。不和他來往。這時候他的心裡應該有了變化,從此在入空門,青燈古佛為伴。他快死的時候才懇求朱棣放過一個人,叫什麼忘記了,一個跟建文帝有關的人。朱棣答應了!然後沒了。

  • 6 # 蕭蕭人1

    在歷史上,創立朝代的皇帝身邊的和尚和道人就像西方的先知一樣,代表天意。你們知道他們都有一些能力的,歷史上有記載。沒有他們,那些皇帝根本不敢造反,或者說沒有底氣造反。我個人的認識。佛法能解釋一切,不多說了!

  • 7 # 師明禮

    要說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每個人對自己活著追求的價值和意義的問題。

    任何人活著,都對自己有一個價值追求,有的人認為他的一輩子價值就是功名利祿,也有的人對功名利祿並不感冒,只對女色有興趣,也有人認為自己的人生價值既不是功名,也不是女色,只是孤獨的過一生。

    所謂“吾之美食,汝之鴆毒”,(古羅馬哲學家盧克萊修《物性論》),通俗的話講,我之蜜糖,你之砒霜,功名利祿,女色錢財,對很多人是終生的最高追求目標,又或者是人生價值的終極追求,但是對有些人,可能毫無意義。

    例如,這個世界上大部分都想結婚,能有穩定的感情和婚姻生活,但是很多名人諸如牛頓,柏拉圖,達芬奇都是單身,他們的人生追求根本不在這個上面。

    又比如,卡夫卡寫了很多小說,很多小說在當代都被視為經典,但是卡夫卡活著的時候,希望的是寫完了把它們都燒掉,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是無法理解的。寫小說不是為了給人看麼,不是為了賺錢麼,或者最低的給自己看也行吧,為什麼要燒掉呢?但是在卡夫卡看來,這些毫無意義,他所追求的也許只是在寫小說的時候的那種感受,感受過去了,小說就不必要存在了。

    再比如,如來佛本是王子,在常人眼中,他擁有無比的財富,眾多美女,還有可愛的子女,這不就是普通人追求的最高目標麼?可是他卻放棄了一切,自願苦修,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標已經到了另外一個方向,他追求的人生價值是覺悟。什麼功名利祿,在他眼裡,一如糞土;美女妻妾,一如紅粉骷髏。

    道衍和尚當然沒有這麼高的境界,但是他的人生追求顯然是另外一個方向,功名利祿和女色對他來說可能也是毫無意義的,他所追求的是實現他認為的人生價值。

    那這個價值是什麼呢?

    試想,當你以自己強大的智謀,幫助一個本來不是太子的人奪得了天下,這相當於是改變了整個天下的走勢和方向,你的人生價值高不高呢?強不強呢?

    這個世界並不是每個人都想站在世界的舞臺前面,有很多人天生性格就不喜歡站在聚光燈下,而是喜歡在幕後,操縱前臺,對他來說,這就是他最大的樂趣,是他人生的終極價值所在。

    當然,道衍和尚心裡怎麼想的,我們無從知道,但是從他的人生可以大概推測他的一系列行為,推測他想追求什麼。

    猜測道衍和尚幫朱棣奪取天下,更可能是這樣一種心理:就好像父母培養孩子,做父母的最大的追求和樂趣是看著自己的孩子由自己培養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物,而父母得到了什麼呢?父母從孩子的成就裡得到了一種滿足和樂趣,一種自己親手培養,孩子取得成就的樂趣。

    朱棣靠著道衍和尚的智謀最終取得了天下,道衍和尚得到了什麼呢?得到了一種培養的樂趣,一種自己的想法在另一個人身上實現,從而證明自己的人生價值的樂趣和承認,那些什麼功名利祿,女色錢財和這個相比,簡直就是垃圾一般的存在。

    就好比現在很多人喜歡玩養成遊戲,三國志什麼的,當你操控一個角色謀得了天下,奪取了最終勝利的時候,心裡那個爽啊,可能就是道衍和尚想得到的。

  • 8 # 姚說

    如果姚廣孝為什麼輔佐朱棣謀反的原因很簡單,只有四個字:“順天應命”。

    正如姚廣孝密勸朱棣起兵時,針對朱棣提出的疑問:“百姓都支援朝廷,怎麼辦?”所做出的回答:“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一樣,姚廣孝選擇輔佐朱棣,只是為了順應天道。

    姚廣孝,法名道衍,號獨庵老人,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正如姜子牙輔佐周文王、武王助周伐商,諸葛亮輔佐劉備立蜀國,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平元立明一樣,第一是順應天命,輔佐真龍天子;第二是個人理想抱負,治國平天下。

    只不過姚廣孝區別於姜子牙、諸葛亮、劉伯溫,他是一個和尚,是一位出家人,出家人就得四大皆空。

    因此他不像姜子牙一樣,受封於齊地;不像諸葛亮留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名;也不像劉伯溫一樣,受封誠意伯,得諡號文成。

    而是拒絕了蓄髮還俗的詔命,辭受明成祖賜他的府邸、宮女,居住在寺廟中,將獲賜的黃金全部分發給宗族鄉人。

    其實,姚廣孝也很厲害,幾乎可以媲美諸葛亮、劉伯溫等人,只是作為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不是很正面,所以在歷史上知名度不是很高。

    但是如果你瞭解了姚廣孝對整個明朝的影響,就知道他有多厲害了。

    一、朱棣的首席謀士

    洪武十五年,姚廣孝被明太祖挑選,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

    二、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

    朱棣發起靖難之役第三年,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

    三、紫禁城的設計參與者

    明成祖繼位後,姚廣孝擔任太子少師,被稱為“黑衣宰相”。負責遷都事宜,一手規劃今日北京城佈局。傳說姚廣孝在遷都前,住在北京西山潭柘寺,在潭柘寺設計紫禁城建築,據說現在潭柘寺內的部分建築風格與故宮建築風格一致(例如:潭柘寺大雄寶殿是故宮太和殿的縮小版),就是因此緣故。

    四、《永樂大典》最高編撰官

    姚廣孝在解縉編書失敗後,又擔任了《永樂大典》的最高編撰官,這是他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最大貢獻。

    五、佛教的衛道者

    姚廣孝晚年擔起佛教護教之責,整理了反排佛的《道餘錄》,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六、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

    永樂十六年(1418年),姚廣孝病逝慶壽寺,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皇帝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少師之才,不下於文成(王陽明),而不能行其說者,少師當道德一,風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說之作之時也。”——顧炎武“中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李贄

  • 9 # 驕然

    謝謝邀請!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作為和尚,也想揚名立萬,而在朱元文同志的時代,他的這種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朱棣的造反,給了他絕好的機會,我想這是他加入靖難之役的主要出發點,事實證明他的這種做法是對的,他跟了朱棣以後,靖難之役獲得了成功,他也為此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得朱棣的重視,而他的名字,也就載入了史冊。

    無利不起早,無功不受祿,這是很多人做事的出發點,道衍和尚也是如此。

  • 10 # 大毛說史

    回顧明成祖朱棣的一生,似乎他的一生都與和尚這個職業有過深的交集。太祖朱元璋在當皇帝之前就當過一段時間的和尚。但今天要說的和尚不是朱元璋,而是他的謀士——姚廣孝。

    姚廣孝,早年間在寺廟出家為僧,法號道衍。不過奇怪的是,這個和尚不參佛經卻學起了道法,放在現今有點掛羊頭賣狗的意思。就是這麼一個不倫不類的和尚,卻改變了大明王朝幾百年的命運。

    這個和尚還奇在學道法不煉丹不修道,卻學起了陰陽學說。很多人都不明白何為陰陽學說,其實說白了就是一些糅合了天文地理、旁門左道、權謀機段的學說。這個不念經的和尚、不修道的道士時刻準備著他的所學能有用武之地。

    姚廣孝一直等著自己的機會來臨。他觀察朱元璋的幾個兒子,發現朱棣最有當皇帝的野心,但皇帝之位卻落到了朱元璋之孫朱允炆身上,他也深知朱棣想坐上那張椅子的決心,於是他決定施展自己的抱負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有些人天生就是為造反準備的。姚廣孝恰巧屬於此列,當時有個相士看了姚廣孝的長相大驚道:“你這人生性好殺戮,現在太平年代,怎麼會有你這樣的人?”姚廣孝聽了此話居然十分高興。這也看出這人內心深處的危險訊號。

    藩王先後來臨開始挑選。姚廣孝看見他心目中期待的那個人也來了,但朱棣卻沒有注意到他。等朱棣從他身邊路過時,這個和尚向朱棣行禮並說道:“燕王殿下,貧僧願意追隨您。若燕王願望用我,我將送大禮給燕王”

    一個小小的和尚能送什麼大禮?燕王好奇的看著這個和尚。接下來,姚廣孝的話差點嚇得他魂飛魄散。“貧僧願送一頂白帽子給大王!”

    王字上加個白,這個和尚要送自己當皇帝!朱棣大怒,你不想活了,竟慫恿我造反!但這個和尚說完此話就默不作聲了,並目送朱棣離開。

    他會回來找我的,和尚心裡很清楚。果然,在其他人都走後朱棣悄悄返回,在他身後悄聲說道:“跟我走吧”

    姚廣孝的預料是對的,而朱棣的選擇也是對的。之後,這個和尚陪伴著朱棣一起征戰天下,並實現了自己的承諾,一步步把那頂象徵皇權的白帽子戴到了朱棣頭上。

  • 11 # 文史揭密

    道衍本名姚廣孝,字斯道,自號逃虛子,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出生於元惠宗元統三年(公元1335年)。

    道衍家庭殷富,歷代從醫。這麼好的家境道衍卻選擇了出家確實讓人琢磨不透,但怪人是不需要讓人琢磨的。為什麼要稱道衍為怪人呢?在古代人們都熱衷於考取功名,科舉不中不願再考者則子承父業,比如像道衍這樣的家庭世代從醫,做個醫生也不錯了,沒有任何技術就去經商,再不濟老老實實的做個農民,正常人沒有人願意做和尚,除非迫不得以,像朱元璋這樣的。但道衍卻在擁有這麼好的家庭下當了和尚,這樣就奇怪了。也許道衍愛好佛學,潛心向善,但道衍出家後做的事卻和一個出家人大相徑庭。

    道衍有一次北上參學,在嵩山遇到著名相士袁珙,袁珙見他身為佛子,卻隱含殺氣,笑著告訴他:“你真是個奇怪的和尚,三角眼,形如病虎,有嗜殺之相,更有輔國之才,望君珍重。”道衍很讚賞對自己的評價,於是,二人結為好友。這就奇怪了,一個佛門弟子聽到這樣的話沒有憤怒,沒有內疚,卻很高興,讓人不禁懷疑這是一個潛心修佛著嗎?

    道衍更與其他出家人或修道者不同的是他每天都是四處遊玩,賞山悅水,從不誦經唸佛,走到一些名山大川就題詩唱賦,經過一些古戰場就抒發情懷,如果他每天就這樣度過頂多也就做個世俗和尚罷了,但機會說來也就來了。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馬皇后去世,太祖下詔令選高僧侍奉王子,為她誦經祁福,道衍受召入宮陪燕王朱棣講佛,與燕王朱棣面晤之後,彼此有相見恨晚的感受。朱棣向太祖建議,讓道衍陪其去北平。道衍後被朱棣安排在北平的慶壽寺做住持。沒多久,道衍遂常出入王府,成為燕王府的高階謀士。

    建文帝繼位後,道衍每天都到燕王府唆使朱棣造反,朱棣開始也下不了決心,便拒絕了他。道衍非但不死心還想方設法讓朱棣造反,一日朱棣邀道衍進書房密談,道衍看到燕王的書案上有一上聯:“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道衍提筆對曰:“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道衍趁機力勸燕王及早舉兵,以防不測。但朱棣擔心民心支援惠宗,對起兵之事還是存有疑慮。道衍回答:“臣只知天道,何論民心?”朱棣還是猶豫不決,他最後把自己的好友袁珙拉下水,將袁珙推薦給朱棣,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對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進行分析,使朱棣堅定信心造反,建文帝這時突然進行削蕃,很快就削到了燕王,這時朱棣沒辦法,要麼坐以待斃,要麼起兵造反,朱棣當然選了後者。

    在朱棣造反時,道衍身為第一謀士為朱棣出謀劃策,常常戰無不勝。但朱棣的燕地就那麼大,而且建文帝派出的大軍一次比一次多,在這種情況下道衍向朱棣提出“斷其一指不如廢其一臂”,集中所有兵力進攻南京,只有攻下南京就成功了,後來朱棣率兵南下進攻濟南時久攻不下,被迫回師,這時道衍又提出用騎兵長途奔襲繞過濟南從河南、安徽南下進攻南京,朱棣聽從後又率部向西進攻,然後南下進攻河南、安徽一路勢如破竹,最後包圍南京,建文帝在城破時在宮殿自焚,然後就失蹤了。

    朱棣奪位後論功行賞,道衍居功首要,朱棣登基後,拜道衍為第一功臣,並賜名“姚廣孝”,取“大道至衍,廣被忠孝”之意,並把元朝宰相脫脫的相府及兩名貌美的宮女賜給道衍。

    道衍拒絕了豪宅與美姬,奏請將自己的宅院改建成“崇國寺”,並由他擔任住持。道衍白天身著朝服進宮伴駕,頗有“大隱隱於朝”的意味,晚上回到寺院,脫下朝服改換僧人衲衣,與青燈古卷相伴。

    明成祖永樂年間,道衍奉命前往蜀雲臺觀懸幡,抵達姑蘇寒山寺暫住。道衍在松下散飯過後,曳履獨自漫步,途中遇到吳邑的曹三尹,對方十分驚訝地看著他,隨手舉鞭就打了道衍二十皮鞭。道衍卻無絲毫慍色。不一會兒,周圍的眾人圍攏過來,道衍拿出一首詩給大家看:

    “出使南來坐畫船,袈裟猶帶御爐煙。

    無端撞著曹公相,二十皮鞭了宿緣。”

    道衍說他前生虧欠了這位曹公,今日方才了結了宿怨。眾人聽懂之後大笑起來,卻也感佩道衍的度量,被曹公痛打,絲毫不放在心上,以佛門的寬仁胸懷淡然處之。

    永樂大帝為“控四夷以治天下”,採納道衍的建議遷都北平,並由道衍主持北京城的設計。道衍按照天上的星宿排列布局,使天上紫微宮與人間紫禁城遙相對應。為克煞元大都殘存的王氣,他將北京城整體的中軸線向東偏移,元朝大都的中軸線就落於西面的白虎位置,以此克煞、威鎮元朝殘餘的王氣,元大都所在的玄武位置,也因此被廢除。

    現在北京的景山,就是當時道衍廢掉元大都的玄武后,派人堆出的人工的山,作為整個北京城的玄武靠山。若從高空俯瞰煤山(即景山),就像是尊盤腿而坐的大佛。

    朱棣承天命當為“太平天子”,為協助這位傳奇的天子,道衍法天象地為大明王朝營建了這座傳奇的紫禁城,還有他參與編纂的鴻篇鉅著《永樂大典》以及由他設計鑄造的永樂大鐘,道衍在這段與明成祖的宿緣中,也用盡了全部心力。

  • 12 # 劍斬倭奴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道衍和尚姚廣孝跟著朱棣造反的目的,一不為功名利祿,二不為女色錢財,這些從他跟隨朱棣造反前後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知道,那他到底是圖的什麼呢?我想他圖的是一生的理想,是輔佐明主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給諸王指派高僧時,姚廣孝就已經看出朱棣絕非池中之物,於是就透過一系列手段,買通管事,如願來到朱棣身邊,隨朱棣到北京。朱棣之所以能在朱允炆率先發難的情況下,依靠800名親兵起事,最終起兵成功,趕走建文帝朱允炆,成就大明盛世。其實看看姚廣孝的身世就知道,這個人從小立有大志,只是生不逢時,不能大展才能,無奈只能出家為僧,又因緣際會,恰遇賢主,才能一展胸中所學。既已成功,就選擇功成身退,其實在成功後姚廣孝已經看破世事,洞察一切。但朱棣是不會讓這樣一個人才浪費的,在姚廣孝退居佛寺後,依然躬身請教,促膝長談,每遇國家大事,必請其指點,方可實施,而姚廣孝也一如既往地知無不言,言無不成,這也算成就一段君臣際遇的佳話。所以我認為姚廣孝圖的是一生的理想,是輔佐明主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他是一個真正的大才,具慧眼,懂謀略,知進退。

  • 13 # 勇戰王聊歷史

    大家好,我是老王。

    道衍,就是姚廣孝。通儒、道、佛諸家之學,胸懷成就大業的抱負,追求功利。此人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開國功臣劉秉忠,欲成開國建業之功。相傳,著名相士袁珙在嵩山遇到姚廣孝,見他身為佛子,卻隱含殺氣,可能也是出於開玩笑,說他:“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道衍對於這個評語特別喜歡,和袁珙相談甚歡,成為好友。

    明初,因其故友多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殺,對洪武朝政治懷有強烈不滿。和尚出身的明太祖徵召有名僧人入京,道衍稱病不去。直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選高僧侍諸王,為已故馬皇后誦經薦福。道衍再次入選,以為時機已到,於是入京。

    儲王挑選僧人的時候,道衍主動找到燕王朱棣。道衍說要送朱棣一頂白帽子!王上加白,就是皇啊!

    隨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慶壽寺。1398年朱元璋死後,朱允文削藩。道衍和相士袁珙多次忽悠朱棣造反,姚廣孝還負責在燕王府後苑訓練兵馬。

     1399年朱棣決定起兵時,突然暴風雨將王府的簷瓦吹落。這在當時被視為不祥之兆,朱棣等人不懵逼了。還是道衍聰明,說:“祥也。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墮,將易黃也。”方得以穩定軍心。

    朱棣起兵後,道衍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併成功擊退李景隆的圍攻。

    1400年,朱棣圍困濟南長達三個月,就是打不贏鐵鉉。姚廣孝讓朱棣班師回北平。

    朱棣東昌大敗,自己大將張玉也戰死。本來朱棣想修正下,道衍勸朱棣及時再戰。終於,朱棣打敗勝庸!

    朱棣的北軍在山東舉步不前時,姚廣孝及時向朱棣建議,不掙一城一地,直入南京!“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

    當時,剛好朱允文身邊太監向朱棣報信南京兵力空虛。於是,朱棣直奔南京。 在淝水、靈璧連敗南軍,李景隆為朱棣開城門,朱棣渡江進入南京。順利繼位!

    朱棣繼位後,命他蓄髮,道衍不肯;朱棣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還居住在寺廟中。道衍上朝時穿上朝服,退朝後換回僧衣。

    道衍雖然幫助朱棣奪位,但是他的親人並不支援他。他回家時,姐姐閉門不見。去見友人時,友人只是遠遠的說:“和尚誤矣,和尚誤矣。”

    道衍,為了自己一己建功立業私利,擾亂朝政,禍國殃民!

  • 14 # 同濟天下

    在我們常人的眼裡,造反的目的都是為了功名利祿。但在明朝有一個奇人,造反成功後,金錢不要,美女也不要,官位也不要,簡直是匪夷所思!

    這個奇人叫姚廣孝,道衍是他的法號。他在靖難之變中輔助朱棣登上帝位,可以說是第一功臣。他雖然沒上過戰場,但從策劃造反到各種出謀劃策,他都是主要負責人之一,可以說,沒有道衍和尚這個人,也就不會有靖難之役的成功。

    朱棣稱帝后,道衍和尚謝絕了朱棣賞賜的一切,選擇回到寺廟繼續當和尚。這種做法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筆者覺得,道衍和尚既然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造反,那他的目的就很簡單了,純粹為了造反而造反,以此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道衍和尚出生於元朝末年,自幼專研各種有用學說,有一身濟世救民的抱負。本來想一展身手,救黎民百姓於亂世之中的,可沒想到天下很快就被朱元璋平定了。此時的道衍和尚是報國無門,懷才不遇!

    後來道衍便看中了朱棣,不顧一切的教唆朱棣造反,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他的才華,他的激情,他的智慧,竭盡全力來幫助朱棣,朱棣最後成功也好,不成功也好,結果並不是那麼重要,他享受的只是這個過程。功名利祿,富貴榮華對於他來說都是過眼雲煙吧。

  • 15 # 青言論史

    別人造反是為了貪圖富貴,是為了加官進爵。但對於道衍而言,他造反就是很單純地為了造反對於他來說,自我實現的需求才是最主要的,他只是想透過造反來證明自己有翻雲覆雨的能力,僅此而已。當他還叫姚廣孝的時候,他就已經是這樣的人了。

    姚廣孝就是這麼個醫學世家出身的子弟。他年少有才,詩文寫得都很好,然而生逢亂世的他並不打算治病救人,而是選擇出家做一名僧人,法號道衍。更有意思的是,這個和尚卻不在廟裡打坐唸經,卻跑去和道士學陰陽去了。

    道衍

    學成之後,道衍便去周遊四方,在嵩山少林寺被一位相面的人看到,相者大驚失色:“這是哪來的怪和尚?長著雙三角眼,身形像頭病老虎,性格一定喜好殺戮!”道衍聽完不以為忤,反而大喜。

    巍巍嵩山

    洪武年間,禮部對天下儒僧進行考試,透過考試的道衍沒有接受官職,只領了幾件袈裟就又去周遊四方了。在遊覽到北固山下時,他即興賦詩懷古。同遊的人大驚:“這哪裡是僧人寫出來的詩句?”道衍只是笑而不語。

    北固山

    馬皇后去世以後,朱元璋下詔求集天下高僧進駐王府,以誦經祈福。道衍應召後,被與之相談甚歡的燕王要了過去,出任慶壽寺住持。而這位住持卻很少在廟裡帶,倒是經常去燕王府,和朱棣一起聊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東西。

    明成祖朱棣

    朱允炆繼位後,削藩開始,一連數位王爺被削去爵位,朱棣自然也有些坐不住。道衍勸朱棣起兵,朱棣猶豫道:“朱允炆民心所向,不好動啊!”道衍冷笑:“我只知道天道在您,民心何足論?”朱棣於是下定決心,準備起造反大業了。

    朱棣和道衍

    道衍在偌大的燕王府中開始練兵,並挖地下室打造、囤積兵器。為了掩人耳目,他在地面上養了一大堆雞鴨鵝,把王府搞的看起來像是一座養殖場。源源不斷的將校人才開進了燕王府,造反的事業已經是一觸即發了。

    一位膽小的軍官不小心將燕王的不軌行為洩露了出來,南京方面立刻派人前來抓人。朱棣猶疑不決,道衍建議他立即起兵。正在此時,暴風雨驟然而至,屋簷上的瓦片都紛紛掉落,朱棣大驚失色。道衍立刻進言:“飛龍在天才會突降風雨,瓦片墜落是要換黃色的了(只有宮裡才能用黃色瓦片),這是大吉大利!”朱棣這才下定決心起兵,靖難之役爆發。

    朱棣誓師

    道衍沒有隨朱棣出征,而是輔佐太子守老窩,做好後勤工作。李景隆率部偷襲北平,被道衍擊退,並等到援軍裡應外合順勢反攻。而在朱棣被鐵鉉在濟南拖了三個月、惱羞成怒一定要拿下該城的時候,道衍又力勸朱棣撤退。而在大將張玉戰死,朱棣有些心灰意冷的時候,道衍則異常堅定地勸他繼續打下去,並且指出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要率軍直搗南京。朱棣聽取了他的意見,順利攻克南京,靖難之役勝利結束。

    李景隆

    朱棣在燕王府裡打交道的都是些武將,打仗可以搞決策和政治不行,只有道衍是其戰略的總制定者。靖難三年,朱棣軍隊的排程和戰略思想均由遠在北平的道衍擬定。雖然沒有親臨戰場,但道衍頗有些“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的意味。而在戰爭中他又很好地完成了後勤及守衛北平的任務,因此說他是朱棣的蕭何加張良並不為過。

    然而到了南京以後道衍卻失望了,他一再勸誡朱棣少殺人,尤其是代表天下讀書種子的方孝孺。然而他卻眼睜睜地看著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人一個個死在他的面前。再加上幾年戰爭的血流成河,道衍開始懷疑起來自己的正確性來。

    方孝孺

    家在常州的道衍想回家探望姐姐,姐姐根本不讓他進門,好說歹說進了門以後迎接他的也只有痛罵。他又想去探望兒時的好友王賓,王賓也拒絕見他,只是託人給他帶了兩句話:“和尚誤矣,和尚誤矣!”悵然若失的道衍只好將所有財物分給宗族成員,孤單的回到京城。

    從此以後道衍就變了個人,儘管朱棣封他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恢復了他的本名姚廣孝,也根本無法減輕他的罪惡感。他拒絕蓄髮,也不要御賜的宅邸和僕人,只寄居在廟裡,一回來就換上袈裟。儘管是靖難第一功臣、當世第一權臣,他卻心灰意冷,根本無意管理政務,人稱“黑衣宰相”。

    慶壽寺

  • 16 # 怪人童心

    道衍這個人真是個奇人,歷史上給他的稱謂“黑衣宰相”可見他的神秘。

    道衍是個和尚,這是他的法號,他原名叫姚廣孝,他這個人奇就奇在他不好好研究佛法,侍奉佛祖,卻研究玄學數術,而且他還拜了一個道家的師傅,奇了!可見這道衍就不是個善茬,他研究了這麼久,可是他發現有什麼用呢?然後他離開了寺廟去化緣(也就是出去找活幹),之後他找機會接觸到了朱棣。那是朱棣力行工作,走到道衍身旁時,道衍說“我送給殿下一個禮物”。朱棣心想你個窮和尚能給我什麼,他還是忍不住問他“什麼禮物”,“我送個大王一頂白帽子”,朱棣一聽大驚。朱棣明白一個白字下面加個王字。之後就是道衍的表演,他整天給朱棣說造反造反,朱棣終於走上了這條路。可是道衍卻沒有什麼表現的很平常,其實他內心是很激動的。但是等到成功了,他什麼都不要,給他的金銀他全都給了他的家鄉,給他的房子他也不住,依然去他的寺廟裡穿著他的僧袍。這是為什麼?抱負!只為心中那個一生追求的抱負!這就是氣節!

  • 17 # 沒戶口的馬

    道衍,也就是姚廣孝。是張良,王猛,鄴候李泌一類人中之龍的角色。可惜生不逢時,能幹事葉明朝已經創立,政權已經穩定,沒趕上元末群雄爭霸的英雄時代。也沒遇見自己看得上的雄主。渾身本事,滿腔報負無處施展。一個不甘寂寞有本事的人就象身上爬滿跳蚤的人你不叫他動是不現實的,正好好碰見不安分的燕王朱棣。兩人臭味相投,一拍既合。於是就有了靖難之役。沒有朱棣這個平臺,姚廣孝就幹不成大事業,沒有道衍,燕王就會被他的侄子打成豬頭,成了階下囚。燕王成了皇帝陸下,道衍幹一翻大事業的心願己了,也知道把精英階層得罪死了,成了眾矢之地,朱棣也不是什麼仁義君子,君心莫測,萬一那一天翻臉,滅十族之禍估計在自己身上重演。不如掛相印披袈裟表明自己玩政治只是客串,青燈古佛才是自己的歸宿。以自來闢禍,成全了自己,邊成全了朱棣不殺功臣的美名。畢竟李善長,徐達,藍玉,劉伯溫的教訓才過去時間不長,血跡還沒幹。

  • 18 # 呀是懵智

    先來做一下簡單的人物介紹。

    道衍和尚原名姚廣順,他在14歲的時候就出家,他雖然出家,但是他卻精通厚黑學,厚黑學主要宗旨是什麼呢?主要宗旨是臉皮要厚,心地要黑,就像曹操這種人,所以從他精通的厚黑學,我們就可以看出道衍的造反只是為了造反,他要實現人生抱負,他要留名青史的,可以說他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他是為了實現人生價值。

    道衍與朱棣的關係。

    本來朱棣在朱元璋立朱允文為皇太孫之後心有失落,但作為藩王的他日子過得也極其滋潤,但建文帝的削藩損害了他的利益,讓朱棣有了性命之憂。而此時的朱棣受到被其收到府中的道衍的深遠影響。

    朱棣與道衍。

    朱棣曾說過: 天熱地凍,火無一點沒有成冰,而道衍回答的一句話讓朱棣徹底下了造反的決心,這句話是 世亂仄易遠貧,王沒有出頭誰做主!

    道衍是靖難之役的重要策劃者。說他只是為了造反而造反,主要是因為在這靖難之役成功之後,道衍沒有在朝中做大官,他卻長期居住在寺廟中,不再過問世事。而正因為此,他也成為朱棣稱帝后的惟一一位真心朋友。

    道衍策劃的靖難之役。

  • 19 # 向夢子問答號

    他就不是個正經和尚,此人本來就是一個指點江山,心有抱負的人,女色錢財本就不是他追求目標,而且這不利於他身為佛門的形象,容易使其本性暴露恐招殺身之禍。

    還有一個原因是從朱元璋對僧人的歷史態度從而表現出和尚的個人性格與志向的展現。

    凡心懷天下,謀圖霸業的人基本都是偏執狂。

    朱元璋起事之前是僧人,並且是受寺院各種欺凌的基層僧人,後覺無望,無以忍受才尋機出去加入了起義軍,這個經歷使得朱元璋對僧侶階層的認識很是深刻,將其定義為無道無義只知剝削不管民生死活的階層,作戰期間還曾經在途中寺廟投宿被僧侶當作流寇險些被害,更是加深他對僧侶階層的本性認識。

    所以朱元璋在執政後開始考核僧侶治世經國的能力,於是在洪武八年的精通儒學的僧侶應試中只給了道衍和尚一件僧衣,沒有半點官職。

    這無疑激起了道衍和尚內心的偏執狂心理了,對於一個有野心飽讀詩書的人來說這無異於侮辱。

    從其在路途上賦詩的志向就可以看出來了。

    :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凋殘。

    五州山近潮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

    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

    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這麼霸氣外露的詩連同行的僧人都覺得驚訝出自於一個僧人。

    而且他早年遊歷嵩山寺的時候,袁珙恭維他骨骼驚奇,猶如臥著的老虎一般,掩藏不了他渾然天成的殺氣,不是一般的人物。他高興的大笑,有種被知音點破理想的釋懷。

    所以在朱元璋這裡不受待見後,他更是下決心要做一番事業來打臉朱元璋,讓他知道天下和尚不是一般禿的。

    於是找到機會跟朱棣見了一面,把多年準備的才學和治世經國之略向朱棣來了個騷姿勢的賣弄(僧人式的面試交談,自己腦補。),朱棣甚歡,如獲至寶,一朝隨王出京畿,百代基業譜新章。

    到燕地之後,任然低調地做和尚,尋求圖變機會。正好新帝削蕃,才剛抱穩的大腿不能讓人打折了啊,此時不反更待何時,這正是自己壓抑多年抱負的爆發機會,一番慫恿,朱棣反吧,這是天意,我跟佛主打交道的,能不知天機嗎?管什麼民意!

    朱棣本來就有此心,和尚這般說辭不就跟定心丸一樣嗎?反他孃的,坐以待斃不如搏一把。

    有種虛偽的酒壯熊膽,被人慫恿的非常時期氣氛。

    朱棣就這樣一路在道衍和尚的謀略策劃中登上帝位,而這時和尚的抱負已達,功名已成。錢財女色更是萬萬不能碰的,又是學佛又是學儒這種雙重道義加持的人怎麼會這麼俗呢。

    可惜他太有派別之見,就跟現在的種族歧視一樣,他寫了個《道餘錄》,專詆譭各種前輩儒子,最煩這種吃了人家飯還說人家做飯廚藝不精,食材不好,餐具不衛生的人了。

    所以連親人朋友都不待見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都奮不顧身愛過一個人嗎?請說出你感人故事!分享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