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學習成績?學習信心?學習態度?
12
回覆列表
  • 1 # 暴力英語男

    我都不知道你說的是啥,教育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對教育的定義,各國學者認識不同。

    美國的杜威說:“教育即生活。”

    英國的斯賓塞說:“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

    中國的李壯認為“教育是強迫或引導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識、規矩、資訊、技能、技巧等。”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他不僅在理論上進行探索,又以“甘當駱駝”的精神努力踐行平民教育。

    聶聖哲先生:優秀是教出來的,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其實,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將來能否立足社會的根本。從人生的教育總量來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佔80%的比重。家庭教育沒有那麼複雜,就是勞動教育,兩件事情,做家務,學吃苦,先從養活教育開始。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教育開始於中國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組織。早期中國任用受教育的官員管理帝國,用來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製度建立於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舉制度。

    19世紀末,何子淵、丘逢甲等先賢開風氣之先,成功創辦雨南洞小學、同仁學校、興民中學、石馬兩等小學等新式學校,為後來風起雲湧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寶貴人才。隨後中國現代教育體系不斷得到完善和加強。

    1990年代,中國的教育體系又有了較大變化,私人資本重新進入教育領域。

    在發展中國家,2000年文盲百分比只有1970年的一半。在已發展國家,文盲也從6%下降到1%,未受學校教育者從5%下降到2%。

    2018年12月3日,第73屆聯合國大會第44次全體會議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會議透過決議,將每年1月24日定為國際教育日。

  • 2 # 夫子聊教育

    教育兩個字應該要分開來理解,一個是教,一個是育。教育二字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育之,三樂也。教育學要回答的問題就是教育是什麼?教什麼?怎麼教?教育分為許多亞類,比如,縱向可分為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而橫向又能分為職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那到底什麼是真教育呢?我認為真教育首先必須是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的教育。學習成績只是其中的一個小點,並不是說這個學生學習好,他就獲得了教育上的成功。要回答什麼是真教育,我個人比較推崇孔子時期的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還有民國時期精神上的滿足教育,有風骨,有情懷,身心一體,並不侷限於學習成績。豐子愷主編的民國語文系列就不錯,當然,教育是永恆的課題,一直在不斷變化,我們要有與時俱進的觀點去看待、

  • 3 # 志學韶讀

    真正的教育,其實是素質教育,這裡可不是說西方那種“快樂教育”。那種所謂的“快樂教育”的方式一般是國外的公立學校採取的,很難培養出真正的人才,根據統計,國外的頂尖人才學習都特別努力,甚至吃那種有副作用的“聰明藥”來提升成績,大學之前大多就讀於私立學校,因為國外的優質教育資源都是向有錢人和中產階級傾斜的,這一點與中國不同。

    國內的教育採取的蘇聯式教案式教學,重視基礎教育,適合於大規模推廣,孩子的基本功都特別紮實,這為孩子以後大學、做學術和參加工作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我覺得學習態度、學習信心、學習成績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應該養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習興趣,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學,有學習動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持久進步。

    學習信心很重要,但需要注意培養,比如讓孩子預習和複習功課,多讀課外書,考試的時候考高分,在上課提問的時候能更好地回答問題,孩子的信心就能一點點樹立起來。(這一點不能操之過急)

    孩子的成績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中考、高考哪個不是按分數錄取?中國的優質教育資源都在公立學校,尤其是省重點、市重點,只有進到這些學校,才能獲得更好的教育,為孩子開啟更寬闊的天地。

    其實,還有一個,學習方法。每個人跟每個人的學習方法都不見得一樣,孩子要學會掌握自己的學習方法,懂得在每次作業、考試後進行復盤,能不斷地改良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你看看,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學習態度=工作態度,學習信心=工作自信,學習成績=工作績效,學習方法=工作方法。

    真正的素質教育,我認為是當你離開學校以後,哪怕把所有的知識都忘記了,但很多東西都變成你的一種習慣和思維方式,這能成為你築造高樓大廈的堅實地基,大多數人是這樣的。對於很多做科研工作、專業工作的,知識是絕對不能忘記的,要求專業性更強,就更需要紮實的知識積累了。

  • 4 # 慧學堂張小華

    真正的教育是點亮。

    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位元說: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這句話我非常認同認同。

    一個革命性的教育變革就是從線性的教育體制轉變為一個定製化的教育模式。正如現在世界由西方中心的世界轉變為多中心、多元化的世界。教育應該變革,由單一的判斷標準、單一的價值取向轉變為多元化的標準教育體系,這種新的教育模式可以產生更多的天才和優秀人才出來。

    教育的本質絕對不是說把大腦灌輸滿,而是鼓勵和激發他們的靈魂和心智。達爾文曾經說過,大概30歲左右的時候,閱讀詩歌給我非常大的快樂,但是最近幾年發現我連一行詩都讀不進去了。現在大腦似乎變成了一個機器,只會處理機械的事務,如果我可以重新再活過一次的話,我會定一個規則,每週會讀兩行詩,每週會聽一些音樂。由於我生活中失去了這些快樂,一定會讓我的智力、靈感和道德標準下降,因為這些快樂的失去,會使我人性中最充滿靈醒,充滿激情的部分受到了損傷。

    點一盞燈,育一個人。讓人看到光明才是教育的靈魂!

  • 5 # 孫權當如孫仲謀

    教育: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如果從大眾的認知上來看,教育通常就是指學校的教育,學校的教育前九年是為了提升國民素質,後面的3年是為了公平選拔,再往後的N年是為了增加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但我們看教育的另一種認知,教育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

    最後一句話,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意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說明教育最終的結果是轉化,轉化為自己的認知,形成價值觀。

    出去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親子教育、戶外教育等等,不論是什麼樣的教育,目的都只有一個,將設定好的主題內容轉化成為受教育者的自身認知,形成價值觀。

    學習成績是一個客觀的教育評定標準,它很公平,付出了多少努力,就會有多少的分數來體現。但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教育都可以用分數來評定的。

    在成人教育中,通常會設定很多的機制,用以保證學習效果,成人學習最大的特色就是即時性,學完立即可以運用。所以情景的模擬、獎勵機制的設定,甚至是PK制度的加入都可以有效的促進所學內容的轉化力。但成人教育與學生教育有所不同,成人教育通常是有明確的需求才學習,而學生的教育就普適性更大,也就意味著所學內容可能沒有可以轉化運用的地方,除了考試。

    但我們要明白,無論什麼樣的教育一定都會有成果的,對於學生而言,出去考試成績,最大的收穫則是幫助思考和建立價值觀的底層思想,正是有了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才會建立一個更加堅固的底層思維邏輯,才能夠更加適應這個迅速發展的社會。

    所以在我看來,教育本身必須明確為何而教育,教育也必須配合相應的機制去管理受教育人。教育的成果,可以用分數來評判,但更應該注意的是受教育的人是否能夠轉化,形成更加健康牢固的價值觀。

  • 6 # 立哥說教育

    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定一個高大上的目標。比如說長大以後當科學家,或者盛世為良醫。這個目標可以給孩子講。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咱們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根據孩子現有的發展階段,就是因人施教。而且我認為孩子的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實際很多問題都發生在父母望子成龍,迫切希望孩子成才,而給孩子造成了太大的壓力。

    正確的教育方式。比如說孩子小的時候,在孩子三歲之前,父母只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對她無微不至的照顧。在

    三歲以後孩子的性格開始養成。父母應該教育孩子分辨是非,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而且在做一些事時候替父母著想,替他人著想。這樣子培養出來的孩子,他就不容易任性,而且願意和人溝通。有什麼事可以商量,不會因為不如意而哭鬧不止。

    當孩子上小學的時候,我們正確的教育方式是引導孩子對學習感興趣。培養孩子自我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強壓逼迫孩子學習。如果這時候不正確引導孩子,而是強迫孩子學習。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反感,甚至影響他的一生。我家孩子小的時候,孩子的媽媽就是強迫孩子學習。導致上初中以後孩子對學習反感。而且孩子到叛逆期以後,孩子的媽媽也管不住他了。後來我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慢慢把孩子轉變過來。

    當孩子上初中以後,孩子大多數已經進入了叛逆期。很多家長都在叛逆期發現孩子不聽話、犟嘴,不給家長溝通。這時候我們作為家長更應該學會和叛逆期的青少年如何交流?我經常給孩子說了一句話是你需要父母怎麼幫你?當孩子進入叛逆期以後,家長一定要管住嘴,不要囉嗦孩子。平等的和孩子對話,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或者同事來交流。當孩子犯一些錯誤的時候,家長要多一些包容。當孩子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家長要學會妥協。這時候一定要幫助孩子立規矩。實際最好的立規矩的時間段,是從三歲以後就開始給孩子立規矩。前面說過就是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這個階段一直會持續到高中。

    我的孩子現在上大學了。我對孩子的希望是他在大學畢業以後,能自食其力。不靠父母的幫助能自己養活自己,自食其力。而不是成為父母的附屬物。

    好的教育就是教會孩子自食其力,做正確的事。成年後在社會上獨當一面,完成孩子應該做的事情。

  • 7 # 老王的VLOG日記

    我是一名老師,自古造字造詞都有一些根據,教育自然應該分為“教”和“育”來看。

    什麼是真教育?“教”,自然是學生為核心,教育者為主體。教他們什麼呢?教他們如何生活自理,教他們如何孝順長輩,教他們如何善待身邊的人,教他們如何更好的學習知識·······所有的教法都不一樣,所有的老師可能都不是同一個人。所以教,是我們給他們德智體美勞發展的方法和方向。

    那“育”呢? 因為光有了方向還不夠,學生會走偏,會理解不清,會排斥會反對。那麼“育”就顯得更加重要,“育”是方式,是溝通的方式,是培養的方式,是陪伴的方式,過程決定結果,育人比教人更重要。所以什麼是真教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真正的教育是多方面的,是多樣化的。若要說真正的教育,我認為是真正能夠實現的“素質教育”,並不是目前這種畸形的形式。就如同最理想的社會型別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大同社會一樣,至少目前還不是。那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我認為一定是讓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我們,或者是成為我們認為最好的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遊戲不如美國遊戲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