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心眼兒
-
2 # 凡人半生1981
什麼是高效的陪伴,陪伴時間的長短並不能決定陪伴的質量,職業女性,忙碌的工作之餘,如果能有一個和孩子固定的一段專屬時光非常重要,比如,每天陪孩子讀一會兒書,陪孩子講一段睡前故事,或者晚飯後一起出門遛彎……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以有意識的跟孩子說,這個時間是媽媽和你的專屬時間,媽媽別的事情都不做,就專門陪你一起度過這段美好的時光!持續的固定陪伴孩子,才能讓孩子感覺到家人的關注和愛!
-
3 # 藍火焰老神仙
高質量培養孩子,這個高質量只是形容你在培養孩子過程當中所用到的手段或者方式方法!並且高質量是比較概念化的,什麼才叫高質量呢?說不定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不同的看法!
其實我們的重點不是在於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所用到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有多麼的高質量,內心裡面更看重的是透過高質量的培養能達到一個我們所想要的效果和目的!
換句話說只要達到了這種效果和目的,那麼我們的培養就是高質量的!
如果認同我這個觀點、那麼要達到我們所想要的那些效果和目的呢!個人認為以下幾點都比較普世。
1、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2、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擔當;
3、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4、培養孩子學會善良和勤奮;
還要補充一下,培養孩子並不是只有工作之餘、而是貫穿於我們的生活,要不然為什麼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呢!比如你對工作的態度是熱情、認真負責、或者理性幹練等等都會給孩子一定的影響!這就是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
4 # 春風拂曉6288
職場媽媽,如果又擔任了一定職務,既要做“拼命三郎”,又要做“好媽媽”,說實話,真的好難!
但決不能因為工作忙而為自己找到不陪孩子的藉口。如果忽略孩子,我們努力工作的價值也就失去了色彩。
要在工作之餘高質量陪伴孩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走出陪孩子就是僅僅是守在孩子身邊的誤區。我們可能看到過這樣的情形,家裡成員都在,孩子玩孩子的,爸爸或打遊戲,媽媽或追劇,這樣的陪伴是無效的,孩子仍是孤獨的。
2.陪伴孩子就是參與他的世界,特別是年幼的時候,參與他對世界的探索、思考,認真回答他的問題。而逐漸長大時,尊重他的選擇。即使是他需要安靜時,可以同在屋簷下,大家相安無事,做好自己的事。
3.多與孩子聊天,可以瞭解他的動態,知道他的喜、他的怒、他的不愉快。分享你的工作、煩惱,讓他與你共情。
4.出差也可以電話、語音、影片,拉近空間距離,保持日常的互動連貫性。
5.利用週末時光,多進行一些戶外運動,增進親子關係,共同體會生活美好的多樣性。
回覆列表
最近復課,兒子的情緒很不穩定。
時而亢奮,時而低落;一會兒吵著要去學校,一會兒又說不想見到同學……於是,六一期間我趕緊放下諸多職場書,精讀了一本教養孩子的書籍——由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庫克教授夫婦合寫的《兒童發展心理學》。
開學前,老師囑咐我們說:成績不重要,一定要幫孩子梳理好心理。
其實這次疫情,大人尚且偶爾心慌,焦慮,心裡沒底……更何況處處以家長為範本的小朋友?
所以,這小孩的心理,究竟該怎麼梳呢?
幸好我找到了這本《兒童發展心理學》。
大概是看到作者不僅是4個孩子的父母,同時還是學校的心理學教授、心理系主任、副校長。庫克夫婦有著常人很難積累的,與各種孩子相處的豐富經驗,再加上專業的理論知識,相信一定能幫我解決眼前的難題。
01 讓“養孩子”像查字典一樣簡單與傳統暢銷書不同,這本書更像一本心理學系的教科書。
書中以各個發展階段為線索,詳盡地講述了孩子從母親懷孕到青春期結束的所有身體與心理發展,具體來說包括了產前發育、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童年中期和青春期。
在每個階段,作者又依次帶著我們去關注孩子的生理、認知、社會情緒3個方面的發展。
每個人都是從孩子長大成人的,但沒有人一出生就會養育孩子。
即使你當了許多年的家長。
因此,這本書特別適合有孩子、準備要孩子的朋友們常備。
遇到問題拿過來查一查:這個階段,這個方面,孩子情況屬於什麼問題,我們又應該如何應對。
02 比身高體重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定位好孩子所處的階段,你更看重書中講述的哪個方面呢?
是有關身高體重的生理發育?還是會了多少漢字,加減乘除運算是否熟練的認知水平?亦或者在遇到問題時,他是否能自我平復,不慌不亂地解決呢?也許是因為從小有老人幫忙帶孩子,兒子的吃穿用我很少精挑細選地過問。總覺得到了歲數,就該長這麼大了,稍微高一點、矮一點,都是基因決定的(哈哈,有專家別拍我哈)。即使天天補鈣片,也管不了多大點事。
因此,從個人角度來看,我更關注最後一項,也就是【社會情緒】的部分。
在情緒管理、心理健康方面,家長的引導方式與技巧,對孩子來說,非常關鍵!
記得有一陣,兒子每天晚上會突然坐起來哭鬧,嘴裡嘟囔著,還叫不醒,活活急死第二天還得上班的大人!
“你別哭了,有什麼事不能白天時跟媽媽直接說嗎?非得大半夜地用這種方式嗎?你倒是醒醒啊~”
困急眼的我衝著孩子吼起來,而回答我的,只有更猛烈的哭鬧。
事實證明,用大人的溝通方式去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完全行不通!
那該怎麼辦?
03 沒有不哭鬧的孩子雖然在和兒子鬥智鬥勇的路上,我時常感覺筋疲力盡。
但看過這本《兒童發展心理學》後,我竟不禁感嘆自己的幸運。
看著能獨立讀書,身體健康沒毛病的兒子,我暗暗對自己說:不就是偶爾鬧個脾氣嘛。誰還沒有任性的時候?
別光聽那些“別人家孩子”的故事,現實中本就沒有不哭鬧的孩子。
重點是,面對孩子的哭鬧,我們該如何撫慰和引導,才能幫助他走出這次低谷,並且在未來的漫漫人生路上,學會自我調整。
具體來說,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引導情緒和引導行為。
1、引導情緒
孩子不能像成人,能直接說出自己的感受,比如:“最近,我表現不乖,是因為幼兒園的新環境,讓我壓力很大。”
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行為的背後,還有個叫做情緒的東西,更不要說用語言表達出來了。
這就需要我們來做引導,幫助他們發現行為背後的根源問題。
比如,孩子因為來悶在家裡,不能出去玩,亂髮脾氣。這時我們可以和他說,現在的這種感受叫做“生氣”。而在生氣的背後,是沒有實現願望的“失落”。經過這樣的引導,我們的孩子就會有一張“情緒清單”,上面寫滿了他自己經歷過的各種情緒。
這時,你一定要讓孩子知道:這張清單上的詞語沒有好壞之分,認識它們、表達它們就好。
下一步,就該幫助孩子從不同的情緒,發展到合理的行為了。
2、引導行為
同樣都是憤怒,有的人會爆發出來,有的人則會默默的生悶氣。
因此,當孩子出現“哭鬧”“不聽話”的情況時,我們可以適時地提醒他想想:
除了現在的做法,還有沒有其他的表達方式呢?
注意,這時一定要把改變的重點放在行為上,而不是剛剛打了標籤的情緒。
沒有錯誤的情緒,只有不恰當的行為。
就說這次復課,很多孩子出現了焦慮,喜怒無常的情況。
當孩子出現這些表現時,我們可以這樣和他溝通:
我理解你現在心情,媽媽剛復工時,心裡也是忐忑的。但這並不代表你可以跟我沒理由地發脾氣。所以,現在我想請你想一想,除了剛才的行為,你還能做點什麼來幫助自己不焦慮呢?
這樣一步步地引導,相信孩子一定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方式解壓。
今天,我只跟你聊了自己在養育孩子時,最關心的【社會情緒】部分。在這本《兒童發展心理學》中,還有更多有關孩子養育的,各種方面發展的指導與講解。
感興趣的話,不如找來讀一讀,相信你一定會有新的發現與驚喜。
畢竟,沒有人天生就是父母。在養孩子的這條路上,你我都還是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