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白帝城託孤是《三國志諸葛亮傳》真實記載的事件,事情發生在公元223年劉備伐吳失敗後,在白帝城病重之際,囑託後事給諸葛亮和後主劉禪。那麼按照題主所問白帝城託孤是否真有弦外之音?劉備是否真捨得將得之不易的江山社稷送給諸葛亮?這當中真的有陰謀論調?正史裡記載的白帝城託孤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這段話意思很明顯,劉備在臨終之際從成都召諸葛亮過來,對著諸葛亮說,您的才能勝曹丕十倍,肯定能安邦定國,最終一定成大業。我的兒子(指後主劉禪)如果值得輔佐,您可以去輔佐,如果他的才能不足,您可以取而代之。

    古語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在白帝城待了數月,期間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對於後事如何安排肯定思慮良久,最終敲定了諸葛亮為主,李嚴為副的託孤班底。筆者認為前一句肯定是真心話,劉備在彌留之際託孤給諸葛亮,一是基於對諸葛亮人品的充分信任,二是對諸葛亮才能的認可,劉備是真心把江山和後人交給諸葛亮。

    筆者覺得後一句就不一定是真心的了,劉備與諸葛亮都是當世的聰明人,劉備把江山社稷和後人交給了諸葛亮,一開始提到了篡漢自立的曹丕,漢王朝名義上是亡於曹丕的,這對諸葛亮是個警示,諸葛亮怎會不明白?隨後又提到後主劉禪,知子莫如父,劉備深知劉禪的才能,是個平庸的一般人,讓諸葛亮能輔就輔,如果不行就取而代之。這是不是劉備的真心話呢?很顯然不是,劉備顛沛流離半生,在接近六十的年紀成就一方霸業,怎會輕易把江山讓給別人,筆者認為這後面一句話有很大的深意,是為試探諸葛亮有沒有真的想取而代之的想法。

    面對劉備臨終所言 諸葛亮是如何完美應對的呢?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不管劉備是真心也好,還是試探也罷,諸葛亮的這個回答讓劉備感到十分滿意,諸葛亮是這樣說的,我一定盡到輔佐大臣的的職責,效法古人忠貞的節操,直至獻出我的生命.從後面諸葛亮輔佐後主,和多次北伐中原的舉動,諸葛亮做到了從一而終,為蜀漢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用行動證明了劉備並沒有選錯人。

    結語:或許是語言的博大精深,白帝城託孤是君臣之間託孤的典範,過度解讀之下確實會有多重意思,劉備真心託付,諸葛亮以實際行動明志。要說弦外之音,就是劉備並不會把江山社稷送給諸葛亮,而是希望諸葛亮能竭盡全力輔佐後繼之君,把江山一代一代傳下去才是劉備最真實的想法。

    參考資料《三國志》圖片來源於網路 侵權聯絡必刪

  • 2 # 魔方歷史觀

    前言

    “若是你認為劉禪可以輔佐,那麼就輔佐他成事;如果劉禪不才,沒有那個能力成就大業,那麼你可以取而代之。”這是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說與諸葛亮的話。

    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推測

    劉備的這番臨終之語,是否是真心實意,不好去評判,但是我們可以做出兩種假設:

    假設一:劉備說的是真心話

    以劉備的人設,他是有可能說出這種話的,他以“仁”著稱,若是論名聲口碑,那是響噹噹的,一開始劉備就是以“匡扶漢室”為目的而發展,包括最後稱帝,也是以“漢”為國號,單從這些看,劉備是一心想要興復漢室,對於自身的榮耀之類是不看重的。

    那麼他臨終交代諸葛亮的話,就可以理解了,若是劉禪沒有那個興復漢室的能力,那麼諸葛亮可取而代之,完成大業,畢竟諸葛亮是有能力的。

    假設二:劉備說的不是真心話,說出這些話只是他臨終時的一次試探

    劉備當時已經稱帝,在古代的任何朝代,一個人在成為皇帝后跟他成為皇帝前是不同的兩個樣子,劉備白帝城託孤的這番話,就算是試探,也在情理之中,因為這是劉備作為皇帝的一次試探。

    在劉備說這些話時,屋外可能埋伏的有刀斧手之類的人,若是諸葛亮沒有表示出會取而代之的意思,劉備不會動手;若是諸葛亮點頭同意劉備的話,那麼很有可能就不會活著走出屋子,畢竟劉備作為皇帝,他是想要國家是自己的,是他家的,不能交給他人。

    結語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的話,不管是真心實意還是試探,都在情理之中,而諸葛亮不管是真心實意的回答還是他意識到了劉備的試探,總而言之,諸葛亮在之後一直盡心竭力的在輔佐劉禪,一如當初,劉皇叔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出山輔佐,效犬馬之勞。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參考文獻:《三國志·諸葛亮傳》

  • 3 # 婁南散客

    劉備白帝城託孤也是無奈之舉,他只能選擇相信諸葛亮,也只有同樣屬於外來派系的代表諸葛亮才會繼續擁戴劉備的後代,透過這種明智的方式來保障他們的利益。而指望蜀中派系的李嚴吳懿等人,顯然是不現實的。當然,劉備並不是料事如神的神仙,他雖然相信以諸葛亮的智慧不會做出篡位的事情,但畢竟權力動人心,他還是希望諸葛亮給他一個正面回答,來讓自己安心。

    在劉備建立的蜀漢帝國中,總共由三個大派系組成。

    1.以糜竺,簡雍,趙雲等為代表的最早追隨劉備的元老派

    2.以諸葛亮,馬良,楊儀等為代表的在荊州投靠劉備的荊州派

    3.以法正,李嚴,吳懿等為代表的劉備入蜀後收服的蜀中派

    劉備活著的時候,他南征北戰打下來的威望巨大,無人不服,三大派系都效忠於他,不敢陽奉陰違。即使派系之間有些矛盾,對於君主來說也是一種制衡手下的策略,他是樂見其成的。

    但到了劉備快要去世的時候,他的繼承人可沒有這麼大的威望,能夠讓手下人都心甘情願地唯命是從。因此,劉備不得不在這幾個派系中選出一位輔政大臣來輔佐新皇帝,透過這樣的方式讓自己的繼承人坐穩皇位。

    對於當時的劉備來說,諸葛亮是最好的選擇。

    糜竺,簡雍這樣的元勳垂垂老矣,而且威望不足。

    同樣年富力強的李嚴雖然很有才能,但出身蜀中,更多的考慮蜀中豪強的利益,不願意北伐,只想守著一畝三分地,沒有開拓進取之心。

    只有諸葛亮,不但能力過人,而且深受劉備知遇之恩,再加上他代表的荊州派作為外來派,在利益訴求上和劉家是一致的。

    因此,劉備的託孤並不是一場對諸葛亮的考驗,其實他只是想讓諸葛亮再給他一個承諾,讓當時最無助的劉備有些許安心。

  • 4 # 趙公

    劉備的白帝城託孤,其實只是羅貫中的文人夢想而已。這也符合元末明初時期社會上文人的主流思想:好為帝王之師。

    仔細想想,歷史上從來沒有一位皇帝提出將自己的江山拱手送給臣子,而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對於阿斗,如果能夠輔助就輔助他,如果不能輔助就取而代之。這一特殊的事件只出現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而並非出現在真實史書記載之中,可以明確的看出來,這又是一個豐滿的文人夢想罷了。

    在整部三國演義之中,作者羅貫中都將自己好為帝王之師的想法,全部付諸於諸葛亮這一角色身上。每當劉備向諸葛亮討要計策時。諸葛亮只是對劉備說,主公只需要哭泣就可以了,剩下的交給亮。當劉備問諸葛亮具體的計策是,諸葛亮總是笑而不答,這分明就是一個文人把自己的君王當做玩偶,自封為帝王之師。

    這也和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相符,元末明初之際,天下刀兵四起。有世家背景者裂土成王,萬人敵的大將軍建功沙場,唯有文人遭到了輕視,這也使得當時的知識分子心中憋著一口惡氣,想要釋放,卻又沒有門路,只能透過自己所寫的文學作品來實現自己現實社會中遙不可及的夢想罷了。

    白帝城託孤的描寫非常精彩,但仔細分析別人可知道,這只是君臣之間的一出精彩的對手戲罷了。首先劉備自起兵時起,手下就有一群仁人志士追隨他左右,這些人都是死心塌地的追隨大漢皇叔的。若是諸葛亮敢對阿斗取而代之,其他人必定以謀反的罪名,起兵討伐諸葛亮。當然,諸葛亮的中心也是可招日月,劉備心裡也清楚,他萬萬不會取代阿斗自己稱帝的。劉備會這樣說也是他臨死之前最後一次收買人心的手段罷了。作為聰明人的諸葛亮,自然也就默默的看著劉備演完人生的最後一場戲,完美謝幕了。

  • 5 # 潮白評論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政治家的話始終說的大義凜然,但劉備真心不捨得將江山社稷送給諸葛亮。

    從古到今有幾個皇帝把江山送給外人,別說外人,有幾個在世的皇帝把江山送給自己的親生兒子。

    白帝城託孤,劉備做了多手準備。

    第一,試探諸葛亮。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什麼意思,覺得我兒子不合適,您自己來做這個皇帝。諸葛亮聽到這句話的表現,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第二,培植新勢力。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臣,李嚴作為東州派的代表人物,可以平衡諸葛亮荊州派的勢力。

    第三,調動元老派。劉備囑託完諸葛亮,又叫來跟隨自己多年的趙雲,囑託戰場經驗豐富的趙老將軍:“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試問諸葛亮還怎麼自取?

    第四,鍛鍊新皇帝。白帝城託孤,劉禪並沒有出現,而是自己守在成都城上,十七歲的劉禪年紀不大不小,他應該獨立著面對一些事情了。而且讓劉禪娶了張飛的女兒,大家利益聯盟,都拴在了一條線上。

  • 6 # 大城公

    劉備也會玩弄權術,他駕馭部下的手段很高明!他對諸葛亮就用了一點手段。

    一,劉備是一面旗幟

    三國時代的劉備是梟雄,絕不是《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謙謙君子、只講仁義道德和愛護百姓。

    歷史上的劉備是上陣殺敵的猛將,三國志記載:“先主雄武過人”。是十分英雄了得的人物。

    (奉節白帝廟)

    劉備自述,自己讀書少,懂的道理不多。不聽丞相之言,起兵伐吳,搞到一敗塗地。

    劉備到死也感嘆:我怎麼就敗給陸遜一個書生耶?

    因為劉備本身是一面旗幟,是《三國演義》抹殺劉備爭霸天下的卓越武功,把他寫成“仁德之君”。試想,劉備敢與呂布同在一屋簷下(徐州,下邳),他沒三板斧能與呂布爭雄?

    二,白帝城託孤,扎破諸葛亮心理防線

    劉備在夷陵戰敗,悲憤憂鬱,疾病沉重,臨終前,將後事託付諸葛亮。

    史載: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用今天的話翻譯,大意是,劉備對諸葛亮說:你比曹丕有才,能力超卓,必定能安邦定國,創立一番事業!如果我的兒子適合做成都之主,你就用心輔助他!如果他不爭氣,沒出息,是個混蛋,那麼你就不要輔助他了,廢掉他,你自己做成都之主!不要客氣!

    看看,劉備是很爽快的人哪!他把諸葛亮當做鐵桿知己了!

    當時劉備說這番話,究竟有啥意思?他真是這麼大方願意把四川政權送給諸葛亮嗎?

    劉備是從二十三歲投軍,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奔波勞碌一輩子,受盡袁術、呂布、曹操和劉表手下蔡瑁等人的擠兌和算計,好不容易才拿下荊州、西川,可以說,他的一生是辛苦命,沒享幾年福!在荊州時,北懼曹操,南防孫權,正因為這樣,才不顧同宗道義,奪取劉璋地盤,建立蜀漢政權!

    既然如此拼死拼活得來的蜀國江山社稷,劉備就這麼大方爽快送給諸葛亮繼承?

    當然不是。劉備沒那麼大方,他是在玩弄權術!是對諸葛亮進行攻心戰!

    劉備知道,諸葛亮是儒家思想傳承人,為人忠義,辦事謹慎,因循有章法。與其請求他,拜託他,不如激勵他,扎破他的心理防線:諸葛老弟,我要走了!你太有才,我兒子駕馭不了你的!我也管不著,你愛怎樣就怎樣吧!我兒子行,你就好好輔助他。他不行,你可以廢掉他,你自己做皇帝!沒事,這是我允許的!

    如果劉備託孤的人不是諸葛亮,是董卓、曹操、司馬懿、孟達、諸葛恪,他會這樣說嗎?不會!這些人有篡位野心,你這樣交代,他就敢真這麼幹了!

    而諸葛亮不一樣,他是忠義誠信之人,忠臣的代表!你對他越客氣,越尊重他,他就越發效忠於你!

    劉備也是“欺負”老實人啊!他明知道諸葛亮不會篡位奪權,但他越要這樣挑明來說!就是要戳穿諸葛亮心理防線!

    果然,諸葛亮聽了劉備這番話,誠惶誠恐,跪地叩首,完全坦白吐露心聲:臣必將竭盡所能,哪怕肝腦塗地也在所不惜,一定會好好輔助新皇帝!決不辜負陛下對我的知遇之恩和深切期望!

    好了,劉備這一招,等於逼諸葛亮立下誓言了!

    三,我讓兒子把你當做父親一樣尊重厚待,你還好意思搶他的皇位嗎

    劉備懂得忠誠和輔助是有代價的,不是單方面無償的。他不能祈求諸葛亮永遠給他兒子做牛做馬盡忠報國,所以他又使出一招:讓兒子好好對待諸葛亮,“事之如父”。

    劉備要兒子把諸葛亮當做父親一樣厚待!尊敬!

    (白帝城風景區)

    劉備告誡兒子:只有諸葛丞相可以幫你安安穩穩統治蜀國!以後所有軍國大事都聽他的!

    你想想,劉備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讓兒子把諸葛亮當做父親一樣對待!

    那麼,諸葛亮還有什麼理由不給劉禪效力呢?人家把你當做父親了!

    還有,就算諸葛亮真有過一瞬間想篡位的念頭,也不會停留兩分鐘:劉禪是把你當做父親看待,你還好意思搶他的皇位嗎?這不是遭天下人笑話,留下千古罵名?這事決不能幹!

    劉備高明啊,駕馭諸葛亮得心應手,連他死後都穩穩當當安排好了!因為他知道,諸葛亮忠義守信,他答應了,立下誓言,就會拼力去完成!

    事實證明,諸葛亮為這個承諾勞心勞力,廢寢忘食,殫精竭慮,為劉禪鞏固統治、為完成北伐心願,獻出最後一滴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無可否認,劉備在駕馭部下的手段和能力是非常高明的!難怪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簡雍、孫乾、糜竹等人在患難中追隨劉備,忠貞不渝!劉備是有超強人格魅力的。

    有句諺語: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別看這麼隨便一摔啊,劉備看重和愛護手下將領之心,比愛護他兒子還重!

    試問,有這麼一個好領導,哪個將領不願意為劉備效命?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也是劉備整出的臺詞。這說明他很仗義,看重兄弟情義,在兄弟和妻子之中,他首先選擇兄弟!因為劉備要團結、招攬更多人才打天下,所以他認為兄弟重要!妻子嘛,劉備先後娶了幾個,在他眼裡還真不是很重要。

    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劉備很有駕馭部下的能力!手段高明!包括諸葛亮,也願意為他和他兒子效力至死。

    劉備和諸葛亮,確實是千古君臣之典範。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應用中草藥治療癌瘤學科20年

  • 7 # 御賤飛行

    俗話說的好: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言也哀!白帝城託孤作為君臣之間肝膽相照的典範,感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我堅信白帝城託孤並沒有所謂的“弦外之音”,而是劉備的一種真情流露。劉備也是“捨得”將江山社稷送給諸葛亮的!各位看官,且聽我道來。

    何為白帝城託孤?

    公元221年,劉備舉幾乎全蜀國之力伐吳,沒想到卻被東吳的後起之秀陸遜打得落花流水!先是被一把火燒的大敗,後又在馬鞍山被陸遜圍攻。劉備節節敗退,不得不狼狽退居白帝城。

    劉備一生戎馬,年事已高,再加上被年輕的陸遜羞辱,在白帝城一病不起。於是,在快要死之前,劉備將一些親近的大臣叫到床前,安排後事。他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就是著名的“白帝城託孤”事件!

    劉備對諸葛亮懷有深刻的感恩之情

    劉備從一個織蓆販履的人,到成就三分天下的霸業,這期間,諸葛亮的作用是最大的。

    劉備三顧茅廬才請的諸葛亮出山輔佐,而諸葛亮也展示了自己對劉備無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劉備的頭號軍師,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展現出出色的軍事才華!

    從火燒博望坡到遊說東吳,從赤壁大戰到巧奪荊州,諸葛亮雄才大略展現的同時,也是劉備集團日益壯大的過程。劉備能夠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以及早已佔據江東的孫權之間崛起,諸葛亮的輔佐太重要了。

    劉備也深刻的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對諸葛亮具有極深的感恩之情。劉備能夠把舉國上下全部託付給諸葛亮,讓諸葛亮大全獨攬,正是其感恩之情的強烈表現。

    劉備深知諸葛亮賢德,其子劉禪爛泥扶不上牆

    俗話說的好,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劉備胸懷大志,能夠禮賢下士,親賢臣,遠小人,所以才能有所作為。反觀劉禪,一個爛泥扶不上牆的人,一個只知道享樂的頑童。

    先有荊州牧劉表拱手讓荊州,後有徐州牧陶謙拱手送徐州。劉表以及陶謙都是有兒子的,但是他們卻都認為劉備才是掌管這些地方的真正的主人。

    這讓劉備深刻地明白到,天下是賢德之人的天下,並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況且,劉備深知自己的兒子劉禪,並無大賢大德之能,而孔明賢德則無人能及。就算是把江山讓給孔明,也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啊。

    劉備是真心實意,但同時也知道孔明不會取而代之

    前面說了,當面對孔明的時候,他是真情流露的,並沒有弦外之音。

    但是,他也知道,不管自己怎麼說,孔明都絕不會取而代之的。當劉備說完之後,孔明那是真的感動啊,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孔明那是感動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說什麼也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能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啊!

    這也是劉備的高明之處。如果孔明取代了劉禪的話,那是合情合理的,自古以來天下是賢德之人的天下;如果孔明不取代劉禪的話,他一定會更加盡心盡力輔佐劉禪!這兩種情況發生了任何一種,都是劉備願意看到的。

    結束語

    白帝城託孤是君臣肝膽相照的典範,理應受到合理的推測與讚頌。我相信劉備在臨死之前,對諸葛亮說的話並沒有任何的弦外之音,同時如果諸葛亮要的話,劉備會甘心把江山送給他!

  • 8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劉備的態度全在他和孔明的臨終談話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並不是直接把江山送給孔明,而是告訴孔明:如果阿斗沒有傻透,你就輔佐他;如果阿斗實在扶不起來,你可以取而代之。

    劉備為什麼這樣厚待孔明,原因如下:

    一、孔明確實是人中龍鳳,才華出眾。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孔明先生後,絕不會像《三國演義》中所寫那樣,,直接升任軍師,在劉備集團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執掌帥印,劉備家底不厚,萬一一下子敗光,劉備就只能重操舊業,回家賣草鞋編草蓆了。孔明直到奉令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聯合劉備,孫劉聯合在赤壁大敗曹操後,劉備乘勢收復江南各郡,孔明才因功封為軍師中郎將,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徵調三郡賦稅,以便充實軍用器械和糧餉。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來迎劉備去攻打張魯,孔明與關羽鎮荊州。後劉備從葭萌公回擊劉璋,孔明與張飛、趙雲率軍沿長江逆流而上,平定沿江各郡縣,與劉備會師併合圍成都,收復益州後,孔明任軍師將軍、兼管左將軍府事務。劉備外出征戰,孔明常留鎮成都,負責後勤,備足糧草兵員。劉備稱帝后,孔明以丞相身份總理尚書檯事務,假以符節。張飛去世,孔明再兼司隸校尉。章武三年,劉備夷陵兵敗,帶病帶氣在永安託孤。孔明的治國之才已讓劉備歎服,孔明才能在短時間連升三級,任丞相兼司隸校尉(督察百官)。

    二、劉備集團一敗襄陽、二敗夷陵,敗得幾乎當了褲子,真可謂“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新生的蜀漢政權危機四現,必須有中流砥柱支撐,不然大廈要傾覆。

    赤壁大戰最大的贏家是劉備,他先是收江南各郡,各拿下益州,奪到漢中,革命形勢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可惜關羽孤軍深入,孤立無援,襄樊之戰先是水淹七軍,後是被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走麥城,兵敗被俘,不降被殺,至此劉備荊州地盤、人口盡失,劉備復奪,張飛性急惹惱部將,被張達、範強割下人頭去東吳獻功,其間黃忠又病逝,馬超又英年早逝,劉備夷陵一仗,被陸遜火燒,怎一個慘字了得,劉備糾集的四海精銳經以上兩仗,加之生老病死,損失殆盡。劉備留下的是一副爛得不能再爛的攤子!加之,劉備一死,各地豪強、土著必會蠢蠢而動!蜀漢集團內部派系林立,荊州派、益州本土派、益州士族新貴派,互相傾軋。曹丕、孫權均環伺四周,光劉阿斗是鎮不住的。

    三、劉備向有識人之明,他料定孔明必是忠臣,必會精忠報國,值得將兒子託付,孔明定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君臣推心置腹,讓兒子視孔明如父,甚至直言阿斗如太無能,孔明可取而代之。定會使本就感念劉備知遇之恩的孔明肝腦塗地,以求報答。

    四、劉備不願意把辛苦開啟的江山重新落入曹丕、孫權之手,如果萬一劉阿斗不可扶植,劉備寧願孔明上位。

    退一萬步說:孔明萬一上位,純屬無奈,他定會感念三顧之恩,至少保全劉氏子孫,同樣是失去江山,禪讓要比投降體面得多,待遇也豐厚得多。

    五、認為劉備安排刀斧手於帳內,再來試探孔明,孔明若有野心就把他喀嚓了的文友,純屬蛋閒得疼。

    蜀漢已到生死存亡之際,素有知人之明的劉備,再拿號稱蜀漢“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的人才numbe孔明陪葬,這無疑是為蜀漢政權送終啊!

    而且憑孔明的才智,不說能做影帝,至少不會傻逼到獻頭的地步,劉備又能試出個啥?

    退一萬步,孔明就算德高望重,文武百官也只是當他是領班大臣,還沒到認他做君父的地步。劉備臨死,蜀漢再一內亂,政權立馬歇菜!所以劉備投石問路一說,純屬高燒胡話!

  • 9 # 豹眼看歷史

    白帝城託孤是三國粉們津津樂道的事,這事史書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大可不必過於解讀。

    01

    劉備託孤

    《三國志•先主劉備傳》: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三國志•諸葛亮傳》: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先主又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事已經說得很清楚啦:丞相你有能力,十個曹丕也不是你的對手;我兒子能行就輔佐他,不行你就自己來。而且囑咐兒子們把丞相作為父親看待。

    這基本就是託孤的全部。

    02

    弦外之音

    對劉備託孤遺言,不必過於解讀,因為劉備交待的非常清楚啦。

    如果僅從劉備與諸葛亮的對話來看,可以有所想象,但這裡還有一個人在,那就是李嚴。

    李嚴是在章武二年,也就是在劉備死去的前一年,就被徵召到永安宮,並任命為尚書令。

    章武三年,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詔輔佐少主劉禪,任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

    從這個人事安排看,劉備的意思就是你們全力輔佐少主劉禪,劉禪要聽丞相的話,像聽我的話一樣聽丞相的。

    意思很明白,我辛苦打下來的江山還捨不得送給別人,但你丞相要取你就取吧,反正我是管不了你了,你看著辦吧。

    至於“君可自代”,倒是正說明了劉備一向的套路,送個人情,留下個把柄。

    都是聰明人,點到為止,心知肚明就行啦,多言無益。

    03

    事後諸葛

    今天看這事,有幾點看頭:

    第一,劉禪行不行劉備不清楚嗎?不至於像江湖上傳說中的那麼不堪,但絕不會有多少能力,起碼比他老子差不少。劉備活著都不行,他知道他兒子更不行。

    第二,劉備不是要匡扶漢室嗎?直接讓諸葛亮幹不就結了嗎?還搞啥子“如其不才,君可自代”幹嘛呢?劉備的漢室不是獻帝劉協的漢室,僅僅姓劉而已。其意昭然若揭,時人都清楚,就是後人不明白哦。

    第三,說與不說都一樣 , 如果諸葛亮想自代,起碼劉備是管不了啦。

    第四,李嚴為尚書令,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而且留守永安,不跟諸葛亮一處辦公,就是牽制,搞制衡。

    第五,沒叫你管軍事,你諸葛亮六次北伐為何?諸葛亮要統一中國,劉禪,李嚴都不同意,因為劉備最終沒有交待要匡扶漢室哦。

    第六,沒有完成統一,你諸葛亮不自代;完成統一以後,會不會自代呢?會不會把帝位還給獻帝呢?

    諸葛亮六次北伐都無功而返,是其一意孤行,不是劉備的遺願,得不到君臣配合支援,咋會成功呢

    建興九年(231年),再出祁山,李嚴籌辦糧草,由於陰雨綿綿,糧草運輸供給不上,諸葛亮撤軍,把李嚴免啦。

    234年,諸葛亮死後,李嚴激憤發病而死。李嚴一直期望諸葛亮再次起用他,因為除了諸葛亮沒有大臣可以任用他。

    由此可見諸葛亮與李嚴作為託孤大臣,跟其他的同事們的關係是如何對立的。

    結論是:諸葛亮既沒有像劉備說得自代,但也沒有按照劉備的遺囑去做。諸葛亮鞠躬盡瘁,死啦最好,否則還不好收拾。

    諸葛亮死啦,對得起劉備,對得起劉禪;諸葛亮不死,可能對得起天下,對不起劉備爺們啦!

    諸葛亮北伐與岳飛抗金好有一比,但性質不同。

    諸葛亮沒有那麼偉大。

  • 1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歷史上所有的託孤,都是真心相對的。

    託孤是幹什麼呀?

    是前任帝王在去世之前,為將來的國家儲君尋找輔佐之臣,而這個輔佐之臣最重要的是忠心,其次是能力和威望。

    劉備在託孤之前,肯定在心中想過一萬遍這個問題,到底找誰做託孤大臣?到底誰對自已最忠心?最後劉備得到出一個答案:諸葛亮。

    劉備與諸葛亮共事15年,公元207年,47歲的劉備請出27歲的諸葛亮時,也許會對眼前這個比自已年輕20歲的年輕人產生懷疑,在那一年,劉備需要懷疑、試探、瞭解諸葛亮,但是到劉備去世前,已經過去了整整15年。

    劉備是識人用人大師,朝夕相處15年的人,如果劉備還看不清諸葛亮,那他就不是劉備了,劉備識人從諸葛亮開始,破格提拔了多少人才,像魏延、黃忠、劉巴、伊籍等,還告知了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劉備看人是沒有問題的。

    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已是預感時日無多,面臨去世,這個時候劉備是直接開始交待後事了,以當時的情況,劉備還有閒心試探?如果發生諸葛亮有異心,再派人砍了諸葛亮?然後呢?結果就是無人可託。

    如果你這樣想劉備的話,那隻能說明你把劉備看成和你一樣的高度。劉備是開國之君,是創業帝王,從劉備的角度看問題,在臨死前,劉備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劉禪能不能安穩坐著皇位,能不能將劉氏江山繼承下去?所託付的人能不能忠於職守?

    於是劉備對諸葛亮說了這番話: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很簡單:你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必定能安邦定國,成就大事。如果我這個兒子可以輔佐,就請輔助他,如果他不能勝任,你可以自已選取(或取代)。

    如何理解劉備這句話的意思?

    華夏曆史從自堯舜禹時代之後,禪讓制已經終結,從夏朝開始,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皇帝或君王全部是世襲制,也就是按血緣關係繼承,偶爾少有的幾次禪讓都會招致國家的動亂,比如戰國時期的燕王噲禪讓國君之位給丞相子之,導致燕國大亂,幾近滅亡。

    同樣的道理,要說劉備臨死前有意將江山社稷讓給諸葛亮,絕無可能,世襲君王制已經深入人心,劉備不可能如此寬宏大量,如此違背祖訓,那樣不但不能讓局勢穩定,反而會讓蜀漢招致禍亂,所以劉備絕無禪讓之心。

    劉備這麼說的意思,無非就是提醒一下諸葛亮,我這個兒子雖然不才,但是請你好心輔佐,劉備在前面還提了曹丕,曹丕可是纂奪大漢四百年江山的人啊!劉備說諸葛亮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不就是提醒諸葛亮絕對不能像曹丕這樣謀朝纂位啊!

    劉備雖然說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裡的自取並不是讓諸葛亮取代劉禪,也不是讓諸葛亮選擇其他,而是---徹頭徹尾的客套話!中國是禮儀之邦,我們平常交流中的話,有一大半都是客套的話,比如你說:有空上我家吃飯。並不是真的請這個人吃飯,只是一句客套話。

    再比如,有人對你家裡一件很漂亮的東西產生興趣,於是你說:這麼喜歡就送給你了。並不是你真的想送東西給人家,只有一句客氣話,如果人家聰明的話,肯定會說:不用了,我只是看看。大家都只是客套話,並不是真心的,同樣的道理,劉備也是這樣的心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都到了臨死的邊沿,除了以這樣的方式提醒下諸葛亮,別無他法。

    劉備這個話一說出口,緊接著諸葛亮就說: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翻譯過來就是:臣願竭盡心力輔佐太子,獻出自己的忠誠節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聰明人說話,點到為止,劉備與諸葛亮都是聰明人,又同是並肩作戰近15年的君臣,諸葛亮聽出劉備話中的意思,明白這個時候,應該向劉備表一表忠心,讓劉備放心的去,於是諸葛亮就說出了這番話,是為了接劉備的話而說。

    劉備這麼說,也是無奈之舉,劉禪是個怎麼樣的人,他很清楚,諸葛亮是個怎麼樣的人,劉備同樣很清楚,在白帝城託孤,已經是最後交接權力的儀式了,沒有所謂的猜忌、試探、懷疑,取而代之的是真誠、真心、信任。

  • 11 # 本草百曉生

    白帝城託孤,劉備最想把重擔交給法正,或者是龐統也行。他們倆才是劉玄德的左臂右膀。只不過,法正已於3年前病死,龐統戰死已有9年。選諸葛亮是不得已的最佳人選。

    為什麼不得已,此時蜀漢有威望有能力的,只有趙雲和魏延,而能夠託孤的,就只有諸葛亮。

    劉備能放心麼?

    放心,又不放心。

    放心的是,劉備不懷疑諸葛亮的能力和忠心,要知道孔明是個有理想的政治家,而劉備卻是個追逐權利的政客,兩人的目標都是“匡復漢室”,基本訴求不衝突。還有一點讓劉備很放心,諸葛亮是個理想主義者,不會為了個人利益,顛覆劉氏政權。

    但是,劉備擔心的還是諸葛亮的做事風格,劉備很清楚,諸葛亮一生唯謹慎,但現在沒有法正和龐統,他只能豪賭一把,因為要想守住家業,沒有誰比諸葛亮合適。

    但作為一名能夠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英雄人物。劉備託孤,還是倍感憂鬱,雖說孔明有理想,一生唯謹慎二字,但要是,哪天他為了理想,以卵擊石與曹魏決一死戰,豈不是弄得蜀國內外交困,雖說他謹慎,但是萬一呢,這又不能不防。

    這時劉備體現出了驚人的政治智慧。

    他任命李嚴為尚書令,也就是諸葛亮的副手。李嚴原劉表部下,曹操南下他又投奔劉璋,可以說,他既是蜀國東州集團的,又跟荊州集團藕斷絲連。

    接下來,劉備就要把話說明了。

    劉備先稱讚諸葛能力十倍於曹丕,若安邦治國定能成就一番偉業。然後再說若你覺得劉禪還行,就請輔佐他,若孩子不成器,不妨隨意處之。原話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啥意思?

    一般認為,諸葛亮可以取代劉禪自己當皇帝;也有人認為,讓孔明在劉備其它幾個兒子中另選一個,也就說賦予諸葛亮廢立之權。

    兩種解釋,都有道理。

    但無論是自立為王,還是有權廢立,都非同小可。其實,這話是說給一旁的李嚴聽的,劉備創立的蜀國其實分成三股勢力:東州集團(劉表舊部)、荊州集團(劉備親信)、益州集團(本土士族)。而作為外來統治階層劉氏政權,荊州集團是政權主體,東州集團是團結物件,益州集團是統治物件,儘管他們人數最多。

    劉備向他們傳達的意思很明確:諸葛亮才是朕最信任的人,只能向他靠攏,絕不能去挑戰他的權威!

    同時他也在對諸葛亮說,蜀漢政權是我的,也是你諸葛亮的,我死之後,就是你的,不管名義上是誰的,諸葛先生總不會一時衝動把江山給弄丟了吧!

    說完後,劉備終於可以放心去死,因為諸葛亮一定會鞠躬盡瘁守住蜀漢政權,至於諸葛亮接過權柄會怎麼做,那是諸葛孔明要操心的事!

  • 12 # 大侃聊歷史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古以來君臣之間本就是互相成全的一種關係。諸葛亮輔佐劉備成就霸業,劉備給諸葛亮平臺施展自己的才華。

    因此說,諸葛亮是忠臣,但是大機率是忠於劉備的,“白帝城託孤”這場大戲,大侃認為劉備試探諸葛亮的機率很大。並不是真捨得將江山贈送給諸葛亮。

    堯舜禹之後,鮮有禪讓之說。

    當年,堯舜二帝是將自己的位置禪讓給了他人,等到了禹繼位後,就有了私心不再禪讓自己的皇位,而是在其百年之後傳位給了自己的兒子啟,自此開啟了皇位父傳子的模式,等到東漢末年也沒有再出現過禪讓皇位的情況。

    自然,劉備也不會覺悟高到將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西蜀政權拱手交給諸葛亮。雖然明知道劉禪實力不行,就算登基繼位也不是一位好皇帝,劉備還是想傳位給他。這一點看劉備託孤時說的話就能明白。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政治家的話始終說的大義凜然,但劉備真心不捨得將江山社稷送給諸葛亮。

    首先,劉備對諸葛亮說:劉禪如果能輔佐,你就輔佐。這是什麼意思,這就是明白的告訴諸葛亮:我的第一方案是要傳位給劉禪的,至於他乾的好不好,諸葛亮你自己看。這個好壞界限是什麼,諸葛亮怎麼判斷都不合適,皇位都已經傳給劉禪了,就算乾的不好,諸葛亮取而代之,那不就是謀反嗎。

    你劉備如果真的有誠意想把皇位給諸葛亮,何必再提劉禪,天下人誰不知道劉禪“扶不起來”。劉備這麼一說倒把諸葛亮逼得想反都不敢了。

    劉備做事一向如此,打感情牌。

    劉備早年就是個賣草蓆的,一次在集市遇到關羽、張飛,就是打感情牌,哭訴自己身為皇室後裔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漢朝滅亡毫無辦法,藉機和關羽、張飛結拜,拉攏二人為自己所用。

    到了曹操攻打荊州,劉備慌忙逃離,本來實力就不如曹操,他還帶了十幾萬城中百姓,更是拖延了整個隊伍的撤退時間造成了不對的大量傷亡,但是劉備的這一舉措給他帶來了仁義、體恤百姓的無上讚許。

    在新野時,劉備的兩位夫人失散,又是趙雲七進七出才把阿斗救出,可劉備結果阿斗,卻又直接摔在趙雲身上。劉備假意摔死阿斗,又獲得手下將士的一片忠心。

    所以,劉備的行事方法一向就喜歡大感情牌,到了白帝城託孤,他再次大打感情牌,知道自己的兒子劉禪將來肯定鎮不住諸葛亮等重臣。就假意說出要把皇位禪讓給諸葛亮。

    諸葛亮一聽,心想:主公對自己也太好了吧,居然要把皇位讓給自己。這一下自諸葛亮感動的一塌糊塗,趕緊表決心,將來主公去世,也同樣會對劉禪忠心不二。

    就這樣,聰明一世的諸葛亮,第二字栽在了劉備的感情牌下。

    綜上所述:劉備並未真心想把皇位禪讓給諸葛亮,這只是他為劉禪掃平繼位障礙的一個高明手段。可憐的諸葛亮沒有在陣前敗給曹操、司馬懿。卻被自己的主公耍的團團轉,嘔心瀝血的為劉家打拼了一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年的苦,誰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