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展翔的天馬

    長平之戰是冷兵器時代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最終以秦國的勝利而結束,同時趙國投降的人也達到了數十萬,可以說成為俘虜的人數也是非常多的,而當時秦國的主將白起並沒有將他們留下來,反而是採取了欺騙的方式將他們坑殺。

    那麼秦國為什麼沒有將俘虜留下來做苦役,反而是非得將他們坑殺呢?

    下面是天馬菌的觀點。

    秦國要統一天下

    當時想要統一天下的國家,不僅僅是隻有秦國,其他很多國家都想實現這個夢想,但其實真正可以實現這個夢想的國家就只有秦國。

    因為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家的體制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樣就已經防止了秦國後世出現一些昏庸的國君,即使他們不是非常的聖明,但也可以維持秦國的國力,不至於出現昏君揮霍國力,導致統一大業半途而廢。

    只要期間秦國出現了一位明君,就可以繼承秦國先輩統一天下的遺志,再發奮圖強將秦國的基業做大做強,總有一天是可以實現統一天下。

    直至到了長平之戰前,秦國的實力已經相當強大,那個時候就唯有趙國可以與之抗衡。所以說當時的趙國已經成為了秦國統一大業的最大障礙,兩國之間遲早必有一戰,而長平之戰的到來也正是兩國之間的一場大決戰。

    也正是因為在這場大決戰中秦國勝出,使秦國已經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但是問題又出現在趙國的那數十萬降卒上面,如果僅僅是將他們押送到秦國做苦役,那麼以後只要他們找到機會可以逃回趙國,對於秦國的統一大業的威脅是非常大的。

    也正是因為經過長平之戰,秦國已經對列國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將趙國的俘虜盡數坑殺,手段的確非常殘忍,也會引起烈國對秦國非常激烈的反抗。但實際上列國中的實力已經失衡,根本就沒有其他國家再有實力與秦國抗衡,即使他們聯合起來,對秦國的威脅也是相當有限。

    正是因為秦國看到統一天下的希望,所以才敢肆無忌憚的坑殺趙國數十萬降卒,否則如此殘忍的手段,必定會引起列國的討伐。據《史記》記載白起的一段對話: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

    雖然列國無法對秦國形成壓力,但阻止秦國軍事行動的實力還是有的。列國都非常憤怒秦國的暴行,所以都願意出兵拯救趙國。

    降卒難以臣服秦國

    秦國雖然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但傷亡也是非常嚴重。據《史記》記載白起的一段話: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可以見得秦國的損失也是非常大的,而那數十萬俘虜當中也並不是全部都是土生土長的趙華人,有很大的一部分都是來自於南韓上黨的人,這些人當中常年與秦國為敵,早就已經積累了非常深的仇恨,所以就算成為了秦國的俘虜,也不會臣服於秦國。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

    所以這些人當中也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是不會臣服於秦國的,就算將這些俘虜都怕去做苦役,只要他們尋找到了機會,就會逃離秦國,然後還是會以秦國為敵,最終又會成為秦國統一大業的障礙。

    何況這數十萬俘虜大部分都是身強力壯的人,如果將他們作為苦役,秦國也必將會空出比較多的人手來看守他們,這對秦國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負擔。秦國在常平之戰中也損失了比較多計程車兵,如果再抽調一部分人去看守那些俘虜,也會束縛秦國的手腳,畢竟對於秦國來說,統一天下才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派出更多的人去征服其他國家才是他們的首要任務。

    結束語

    白起之所以要坑殺長平之戰中的俘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國有著統一天下的目標,而將這些俘虜作為苦役不僅沒有給秦國帶來比較大的好處,反而有可能會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負擔或者障礙,而採取坑殺的手段雖然比較殘忍,但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大量消滅秦國潛在的敵人,可以消除秦國統一大業的障礙,所以秦國選擇了後者。

  • 2 # 大黃扯點歷史

    因為人數太多了,已經超出了秦國能夠承受的投降人數了。

    自古受降如受敵,對於降兵的處理,其實很容易出現降而復叛,大面積逃亡,甚至就地暴動等現象。因此對於降兵,一般的做法是分散打亂編入己方部隊,由於被稀釋進了自己的部隊中,這些降兵出於少數與劣勢,因此就無法作亂,直到慢慢被同化吸收掉。而如果是那種苦大仇深的敵人,一旦吸收進部隊肯定和自己計程車兵無法和睦相處的,那就只能拆成小股人馬,分批發往全國各地做苦役,比如築橋修路,挖山採礦等等。對於這樣做苦役的降兵,雖然已經沒有武器了,但即使拆散後的人仍是一個小群體,所以具有潛在威脅,需要派遣小股的軍隊進行看守,以防止暴亂出現,實際上古今中外囚犯暴亂的事例數不勝數。

    然後回到我們的主題上,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勝利了,但也只是慘勝,自身同樣傷亡過半,且糧草被大量的消耗。在這種情況下,多出了四十萬降兵,幾乎就是四十萬個定時炸彈。首先,人數太多了,沒辦法打散稀釋進自己的部隊裡,真要是編入秦國軍隊,誰被稀釋了都不好說。其次,還是人數太多了,拆分之後發往各地做苦役的話,我覺得一是沒有那麼多地方安排,二是看守這四十萬降兵需要牽扯太多秦國本國的軍隊,就算一個人能看十個人,也需要秦國分兵四萬人,這對於大戰之後的秦國來說,兵力本來就捉襟見肘,再分出四五萬人來看守趙軍實在是有些困難。

    最後一個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秦國養活不起這四十萬人了。為了長平大戰,昭襄王親自前往河內督戰,徵發全國的民夫輸送糧草,實際上這一戰也是兩國國力的對耗,在白起打贏之前,已經消耗了太多的時間與糧草,實際上趙軍在被包圍後,秦軍圍困了很長時間,就是等待對方彈盡糧絕在一鼓作氣消滅。這種長時間的對峙與包圍,對於秦國自身的消耗同樣大得驚人,因此打贏之後的秦國,如果繼續養活這多出來的四十萬趙軍,秦國自己的經濟可能就先崩潰了。

    因此,綜合了種種考慮,只能選擇將這四十萬降兵慘無人道地殺掉,雖然事出無奈,但確實成為了白起光輝一生的汙點,畢竟戰場上對戰怎麼殺都不過分,而對於手無寸鐵的降兵,當就是屠殺了。

  • 3 # 小楊知識屋

    第一,恐引起俘虜兵變。長平之戰歷史記載白起俘虜趙軍20萬人,人數太龐大,且都是訓練有素。

    第二,後勤保障不足。此次戰役,據歷史記載,秦國投入兵力接近百萬,戰役中傷亡一半,剩餘兵力還接近50萬人,再加上趙兵的俘虜20萬人,總人口接近70萬人,在古代,這麼龐大的人數後勤,是極大的考驗。

    第三,戰略威懾。此次戰役後,趙國國內成年男人幾乎沒有,留下的全部是老弱病夫。為秦國徹底打敗奠下基礎。再就是對周邊的國家起到戰略威懾,凡不聽秦國指揮的或對秦國敢於侵犯的,只有這個結果。

  • 4 # 簡史資深宅

    因為人數太多了,已經超出了秦國能夠承受的投降人數了。

    自古受降如受敵,對於降兵的處理,其實很容易出現降而復叛,大面積逃亡,甚至就地暴動等現象。因此對於降兵,一般的做法是分散打亂編入己方部隊,由於被稀釋進了自己的部隊中,這些降兵出於少數與劣勢,因此就無法作亂,直到慢慢被同化吸收掉。而如果是那種苦大仇深的敵人,一旦吸收進部隊肯定和自己計程車兵無法和睦相處的,那就只能拆成小股人馬,分批發往全國各地做苦役,比如築橋修路,挖山採礦等等。

    對於這樣做苦役的降兵,雖然已經沒有武器了,但即使拆散後的人仍是一個小群體,所以具有潛在威脅,需要派遣小股的軍隊進行看守,以防止暴亂出現,實際上古今中外囚犯暴亂的事例數不勝數。

    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勝利了,但也只是慘勝,自身同樣傷亡過半,且糧草被大量的消耗。在這種情況下,多出了四十萬降兵,幾乎就是四十萬個定時炸彈。首先,人數太多了,沒辦法打散稀釋進自己的部隊裡,真要是編入秦國軍隊,誰被稀釋了都不好說。

    其次,還是人數太多了,拆分之後發往各地做苦役的話,我覺得一是沒有那麼多地方安排,二是看守這四十萬降兵需要牽扯太多秦國本國的軍隊,就算一個人能看十個人,也需要秦國分兵四萬人,這對於大戰之後的秦國來說,兵力本來就捉襟見肘,再分出四五萬人來看守趙軍實在是有些困難。

    最後一個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秦國養活不起這四十萬人了。為了長平大戰,昭襄王親自前往河內督戰,徵發全國的民夫輸送糧草,實際上這一戰也是兩國國力的對耗,在白起打贏之前,已經消耗了太多的時間與糧草,實際上趙軍在被包圍後,秦軍圍困了很長時間,就是等待對方彈盡糧絕在一鼓作氣消滅。這種長時間的對峙與包圍,對於秦國自身的消耗同樣大得驚人,因此打贏之後的秦國,如果繼續養活這多出來的四十萬趙軍,秦國自己的經濟可能就先崩潰了。

    因此,綜合了種種考慮,只能選擇將這四十萬降兵慘無人道地殺掉,雖然事出無奈,但確實成為了白起光輝一生的汙點,畢竟戰場上對戰怎麼殺都不過分,而對於手無寸鐵的降兵,當就是屠殺了。

  • 5 # 一曲新詞一壺酒

    其實,目前來說沒任何一種解釋都說不通,所謂“怕兵變”,秦如果怕兵變那就不用統一六國了。“養不活”說,那麼秦統一六國天下皆為王臣,就不怕養不活了嗎?這些都說不通,唯一能說得通的,請往下看:

    一、上古時期,中國有《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兩本書,典籍也有記載,但是《黃帝外經》不知所蹤,到哪裡去了,我會慢慢細說,只留下了《黃帝內經》這本偉大的醫學書籍,《皇帝外徑》記載的是什麼呢?古書有記載是關於“招魂、還魂”之類的咒術書記。

    二、秦始皇當時是有《黃帝外經》並且掌握了“招魂、還魂”之類的法術,這在古代不是個迷信,是很有可能真實存在的,秦始皇就靠著可以召喚地下的死人組成軍隊征服天下,並且也靠著這些死士軍團源源不斷的輸送人力去修建長城。

    三、因為秦始皇掌握這個法術或者說秘術,所以他才根本不屑趙國這20萬人。這裡面要掌握一個核心問題,秦當時總人口是多少?難道秦始皇不知道古代當時人力就是資源這一重要要素嗎?為什麼不屑,是因為秦始皇有底氣,這個底氣就是他可以源源不斷的召喚地下死士為其衝鋒陷陣,或充當工人修建長城、直道等。

    四、當時,秦的軍隊體制裡出現了很多人都可以掌握“還魂、招魂”這個上古秘術,導致漁陽暴動等多地發生兵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陳勝吳廣起義。秦始皇一看,這就不對了,直接動搖統治者的地位,那哪裡還行,於是就下令將所有的類似《黃帝外經》“還魂、招魂”的書籍全部焚燒,掌握這些秘術的術士全部坑殺掉,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這就出現了歷史最大的冤假錯案,給秦始皇頭上扣屎盆子,出現了一個詞“焚書坑儒”,其實焚燒的是現在看來那些緣故真實存在的秘術的書籍,坑殺的是術士、方士。

    五、但是也有一些隱秘的藏在某些地方的部分片段的咒術沒有被焚燒,當然術士殺完,基本也就沒人會使用這些咒語了,這就是自秦之後,這些秘術彷彿突然消失了一樣,《黃帝外經》也就不知所蹤了。現代考古發現了這些片段的咒術,不能理解其意,也沒有術士可以展示,但是這裡面確確實實記載了讓死人復活的方法,由於現代人不懂,於是帝王們就採取包存屍身的方式,等待現代人研究破解將自己復活後,再幹一番偉大的業績,這就是為什麼都要掃除一切牛鬼蛇神,破四舊破封建迷信了。比如埃及的木乃伊就是當時失傳了咒術之後,採取的儲存屍體的方法。近一點的,比如列寧,就是考古得知有這種秘術,暫時儲存屍身,等待重見天日的那天。更不用說,秦始皇為自己修建了盛大的陵寢,期待有一天可以重振大秦雄風。

  • 6 # 鄭說豫見

    一場耗時多年的戰爭,耗費了雙方太多的精力。一方失敗,另一方慘勝。如同兩個高手比武,一個斃命,一個重傷。

    1、口糧不允許。慘勝之餘,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收拾戰場,處理戰死者屍體,治療傷病,撫卹家屬,論功行賞等等。而如何處理20餘萬戰俘,是個很大的問題。押送到秦國,最起碼要大量供應糧食,要安排押運人員,安排接收地方。其中最不好弄的就是口糧,幾十萬人作戰三年,趙國就是因為缺糧,才選擇主動出擊,死中求生。而秦國則利用河道千里饋糧,才保證了前線的供應。一下子多出來20萬人,口糧問題根本無法解決。

    2、心不在秦,難以利用。

    而且這些戰俘,還有建制,處理不好隨時可能逃亡,甚至暴動。這些戰俘,妻兒老小都在趙國,即使到了秦國也會千方百計的回來。所以不如坑殺。

    3、震攝敵國,製造恐怖。

    透過坑殺,直接在肉體上消滅了敵國大量有生力量,震攝和削弱敵國,從而達到不戰而使而使敵國屈服。

  • 7 # 小楊品史

    殺降這件事,肯定是錯誤的;站在秦王、白起的角度,也是不得已的事,實在是沒有什麼好方法了,原因如下:

    一、幾十萬戰俘處理不好,會釀成大禍,殺掉雖粗暴但有效

    殺俘不祥,殘殺俘虜歷來被人們鄙視、唾罵,可歷史上有很多的名將都幹過這種事,比方說鉅鹿之戰後,項羽坑殺了20萬秦軍;官渡之戰後,曹操也殘殺了好幾萬降軍;李廣、薛仁貴、常遇春等都幹過類似的事,其中尤以白起殺降的人數最多,達40萬,被罵了上千年。

    幾萬、幾十萬血淋淋的屍體,我想是個人都不忍,《大秦帝國》裡白起也非常內疚。問題來了,明知這樣做不好,為什麼還要堅持呢?把他們釋放了,或者就地安置下來,不行嗎?

    當然不行,幾十萬青壯年很難管理,倘若趙國再來誘導,後果會很麻煩,有很多將領、帝王因為仁慈,結果倒了大黴,最典型的就是商紂王帝辛。

    歷史上的商紂王,很可能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毛澤東就非常欣賞他,1958年,曾做出下列評價:

    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第二年,再次談到了帝辛:

    商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周武王把他說得很壞。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後失敗了。

    在毛澤東看來,帝辛失敗就在於俘虜政策不好。把很多俘虜安置了起來,然後他帶兵征戰,周武王抓住時機,起兵作亂,很多俘虜趁機響應,來了個裡外夾擊,商朝滅亡。

    當然,這裡絕沒有提倡殺俘虜的意思,只是說處理不好俘虜,會很麻煩。當沒有太好的方法時,簡單粗暴地殺掉,會減少很多禍端。

    二、秦國糧草緊張、傷亡慘重,承擔不起趙軍反叛的後果

    長平之戰後,秦國也損失非常大,國內空虛,倘若一段時間後,這幾十萬趙軍在秦國內部造反,後果會非常可怕。

    實際上,過個一年半載,這些士兵反擊的可能性非常大:

    首先,他們的妻子兒女都在趙國,肯定捨不得;

    其次,秦趙打了好幾年,有不少降兵的家人慘死在秦人手裡,面對殺父仇人,又有多少人能放得下?

    再次,待遇肯定會下降,心裡反差大。歷史上的降兵,基本上都享受不了正常國民待遇,在秦國,基本上就是奴隸做苦工,受人白眼歧視,這對於驕傲的趙國士兵來說,心理落差很大,心理不順,鬧事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最後,趙國不會甘心,肯定會暗中策反。根據各種史料,趙國總人口估計也就在300萬左右,超過500萬的可能性極小,40萬精銳,大約相當於10%的總人口,還是青壯年男性,沒有他們,趙國怎麼恢復生產?怎麼增加人口?暗中策反是必然的。

    與其以後處理大麻煩,還不如早點斬草除根,估計當時秦王、白起都是這樣想的。

    三、秦國有斬首的慣例,將士依人頭領賞,有殺俘動機

    秦國作戰極其殘酷,歷來有斬首的慣例。比方說商鞅變法前的石門之戰,秦軍斬首魏軍6萬;從白起開始,斬首規模不斷創紀錄,伊闕之戰,斬敵24萬;鄢郢之戰,楚國傷亡不計其數。

    原因就在於,秦國戰後論功行賞是依靠斬敵人頭的,斬敵越多,得到的爵位、錢財封賞就會越多,秦軍作戰有砍頭殺頭的動機。

    因此趙軍投降後,秦軍的選擇就非常有傾向性了:拿人頭,領封賞!面對著巨大的誘惑,即使秦王、白起禁止殺降,估計士兵也不會同意。

    殺掉這些手無寸鐵的俘虜,是秦王、白起、秦國士兵的共同選擇。

    綜上所述,殺掉40萬趙國降兵,是秦國上下的共同選擇,這樣不僅可以除掉未知的大麻煩,也能夠安撫奮勇殺敵的秦國將士,40萬降兵,苦矣。

  • 8 # 利景軒逸

    40萬降卒,如果白起不坑殺,你覺得應該怎麼辦?其實白起也很無奈,我分析有如下三個原因: 1、讓趙國拿錢贖人質?不可能!一是趙國不會這麼傻,秦國也不缺錢;再一個就是秦國不會這麼放過一個消滅趙國的大好機會。 2、把降卒收納進秦軍?不現實!如果趙國被滅國了,這個方法可行,但趙國還在,降卒們絕對不會甘心情願的拿起武器去攻擊自己的國家! 3、變成奴隸?不可取!秦趙戰爭之源,就是由於暴增的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而產生的。而且秦國憑空多出40萬人口,糧食哪裡來?如何安置?而且這40萬人都具有反叛之心,這樣無疑是給秦國埋一顆定時炸彈。

  • 9 # 小閔學歷史

    長平之戰歷時整整三載,戰役過程大致可以分為秦國發起戰役攻擊再到兩國的戰略相持,接著就是秦國的戰略反攻。無論是秦國還是趙國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畢竟兩國戰場態勢整整維持三年,其軍糧、後勤、兵源都是極其考驗國力的。趙國能夠硬抗變法大成的秦國三年真的已經很不容易了,無奈趙括急功近利,雖然他的初衷是好的,可是他在戰場上比之其父和白起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然而令趙國沒有想到的是,此戰之後的武安君白起下了一個恐怖的軍令:坑殺。將近四十萬趙國的有生力量直接報銷在了長平前線,經此一役趙國可謂元氣大傷。那麼就如邀請的問答一樣,秦國為何不押解趙國回秦國做徭役呢?雖然戰國時期各國都已經開始向封建制轉變,然而我們依稀還是可以看到各國奴隸制在各國還是有影子的,真正奴隸制的廢除是漢朝以後的事了。

    然而運兵運糧途中也是需要耗費人力物力的,古時候運送軍糧很多都是一大半消耗在半途的,真正能夠到前線的已經寥寥無幾,更別提這回直接運輸四十餘萬人回秦國,除去報銷的,就算他二十萬吧,那麼這二十萬人的口糧怎麼解決?然後看守這二十萬士兵的秦國士兵的口糧又從哪去找?雖然長平之戰是秦國勝利了,可是秦國也已經幾乎榨乾國力了,否則白起後來要攻打邯鄲時,秦昭襄王為什麼拒絕?

    再者你就算能夠解決口糧問題,那麼運送二十萬人需要怎麼走,走水路一次能運送二十萬人嗎?不能的話又要耗費多少船隻去運輸這些兵士,所以運輸回秦國這一項已經得不償失了。

    秦國還有多大的生存空間能夠再容納幾十萬人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大增,這其中最大的功勳就是商鞅的變法才能以小博大,以弱勝強,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土地,而靠著這些土地秦國才能夠實行其軍功爵制。

    然而憑空多出來四十萬人,那麼秦國又要多大的土地去養這幾十萬人,這幾十萬人的衣食住行都是很大的問題。一個解決不好那麼這四十萬人就是一堆炸藥,只要一把火就直接能把秦國炸個粉碎,而且這炸藥還是從秦國內部開始將秦國直接掀個底朝天。故對這四十萬人的安排也是一個問題。

    白起別無選擇,只能坑殺這四十萬大軍

    把這幾十萬大軍運回秦國做徭役是不可能的,畢竟人力物力運輸成本都擺在那裡,而就算運回去了秦國也沒有足夠的生存空間,畢竟那是幾十萬張吃飯的嘴啊。

    如果運送回趙國那更是不可能,那秦國在這三年的消耗不全都白費了嗎?而且趙國士兵常年跟胡人交戰的緣故,他們的戰鬥力並不比秦軍差,長平之戰的地勢並不適合趙國騎兵的正常發揮。戰國時期已經不像春秋了,各國之間還事事講禮儀,戰國打的就是大規模的滅國戰,其主旨就是殲滅各國的有生力量,在醫療水平低下的古代,人多就是強國的體現。

    所以為了進一步打擊趙國,這幾十萬大軍從放下武器投降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他們悲劇的命運,無論是秦王還是白起都知道。

    長平之戰成就了武安君白起在六國間的赫赫威名,可是卻也毀了武安君白起,此戰之後白起功高震主從而引起了範睢的妒忌,最終白起身死杜郵,一代名將至此隕落。“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白起真可謂成也長平,敗也長平。

  • 10 # 天涯史館

    長平之戰後,白起俘虜趙軍40萬,為什麼會直接坑殺而不是押送回秦國做徭役呢?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1. 戰國中期即秦昭襄王時代,天下已呈一強六弱之勢,秦國總體實力已在山東六國任一國之上,但還不具備戰國末期的壓倒性優勢,滅國之戰還沒有足夠把握,因此當時秦國的主要作戰目標就是透過吞食對方地盤和消滅對方有生力量來削弱對手,雖然確實比較殘酷,但在當時而言,秦軍的主要作戰目的之一就是透過斬首敵軍來消耗對方有生力量,畢竟土地人口是戰國時代最重要的戰略資源;

    2. 從整個戰役指揮者的角度,白起要考慮戰役全域性,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國軍隊基本被殲滅,全國能調動的軍隊不超過20萬(包括北部邊軍及邯鄲守軍,還有部分貴族私兵),在其他戰國方面,魏楚援軍雖已集結但因畏懼秦軍移軍來攻而不敢來援,秦軍雖然也有相當傷亡但軍力仍在40萬以上,而且大勝之後士氣正旺,經短暫休整之後直下邯鄲的話,很有可能一鼓滅趙。滅國之功對於白起來說是很難抗拒的誘惑,而要做到這一點,俘虜是必須儘快處理掉的;

    3. 從糧草後援的角度看,秦軍也無法供養數量如此之大的趙軍俘虜。經長平三年相持,特別是後期決戰階段,秦國也已經賭上全部國運在此一戰,秦昭襄王也親自到河內郡並發動所有15歲以上男子從事後援供應工作,秦國的後勤保障體系也處於超負荷狀態,沒有能力供應如此大數量的計劃外人口;

    4. 至於把俘虜押解回秦從事徭役工作,這個也不太現實。以往秦軍作戰,小規模的俘虜是可以這樣處理的,但在冷兵器時代,40萬從軍青壯完全就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核武器,在已經兵力空虛的秦國腹地,安置這樣一支雖然已經放下武器的敵軍,那幾乎跟自殺無異。

    綜合以上因素,事實上白起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為國家利益著想,殺降幾乎是惟一可行的解決方案。

    必須說明一點,分析這麼多並非為白起辯解,無論如何,哪怕有再多的理由,殺死數量如此龐大的俘虜都是違反天理人性的行為,說是反人類罪也不為過。白起也不是不明白這一點,他只是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選擇了對秦國最有利的方式來處理,哪怕自己為此背上萬世罵名也在所不惜。

  • 11 # 子不是魚

    白起;戰國第一戰神,據統計,他領導的所有戰役,被屠殺的人口加在一起有一百萬。稱為“人屠”一點都不過分,他開啟了戰國後期,殺降的先例,其手段酷烈,一直被歷代史官痛罵,後來項羽坑殺秦軍降卒,可能也是受他影響。

    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40萬人,一說45萬。

    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史記》

    趙國幾乎所有的成年男子都戰死。趙國【舉國皆喪,無戶不哀】據說;白起坑殺了40萬降卒,只放了240個人回趙國報信。

    為何不把俘虜押送回秦國做傜役,而直接坑殺?

    我認為,送降卒去做傜役,是多此一舉!

    白起誘騙趙國降卒,坑之!可憐趙華人從此恨秦華人沁入骨髓,還發明瞭一道菜,【燒白起】罵秦人是“秦狗”。俗語說,【殺降者不祥】,白起最後被秦王賜死,真是天理迴圈。

    白起殺降,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防止造反

    燕趙之地,多慷慨激昂之義士,民風強悍,趙軍是在斷糧46天之後,已經餓到人相食,沒有力氣了。主將趙括被殺,失去主將的趙國四十萬大軍群龍無首,不知道聽誰指揮,只能投降,成為了秦國的俘虜。等到他們吃飽之後,定會不堪秦軍的羞辱。押解40萬趙軍入秦去做傜役,對趙人來說是很大的侮辱,所以他們會殊死抵抗。

    電影《 投名狀》也有清軍圍剿天平天國,【蘇州殺降】的那一段。圍而不攻,用詐降的方式,殺之。

    二,秦軍糧草不夠,不足以養活40萬趙國降卒。

    秦軍遠途而來,糧草本來就不足。況且疲憊不堪,戰線拉長,秦國使用離間計,讓趙國換掉廉頗,是為了速勝。廉頗閉關不出,秦軍糧草不濟。如果趙國不換掉廉頗,秦軍自退。坑殺40萬趙軍降卒,也是因為糧食不足,況且因為給糧不充分,趙軍抱怨。白起身邊的謀士進言坑殺。

    三,白起向秦昭襄王建議殺降

    秦軍對萬降卒持警戒態度。白起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

    白起以酒肉安撫降卒,假裝許諾將降兵中身體強健的帶回秦國,而年老體弱傷殘幼小的會發回趙國,趙人不疑。後來白起密令秦兵以白布裹頭,下令“凡首無白布者,即系趙人,當盡殺之。趙國降卒不曾準備,也沒有器械,束手就戮,一夜俱盡。根據遺址屍骨坑考古,殺降多屬先擊殺致死而後亂葬掩埋。

    四,重傷趙國銳氣

    40萬降卒,儼然一支強大的軍隊。趙軍投降是因為沒有糧食主將被殺。如果押解他們去秦國,等到他們吃飽了有力氣,就會奪取秦軍的軍備,兵器,那不是反殺秦軍嗎? 秦軍軍力40萬,死傷一半,那剩下的20萬秦軍如何去面對人數佔多數的趙軍呢?

    答案是;秦國很危險,至少以後再也無力攻打六國了。所以長平之戰,是秦國變強的一個標誌,六國再也無力抗衡秦國。

    五,起到震懾六國,分解聯盟的作用。

    秦國善於散播謠言,殺降後,白起令人在趙國散播謠言,以寒六國之心。起到了強大的心理震懾作用。使六國懼怕秦國,所以以後不管秦國提的什麼無理要求。六國都會答應,因為懼怕其武力。

  • 12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有種說法是,趙卒人太多,秦國養不活。發明這種說法的人實在搞笑。養不活,秦國還打什麼南韓,打下來都屠城嗎?而且,長平之戰,秦軍死者40萬,趙卒40萬不正好不補充減少的人口,怎麼會養不活?這種說法未免過於低幼了。

    我們來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原文。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

    先寫40萬人降,然後白起說的是上黨民,所以這40萬人,絕大部分是上黨軍民,而不是趙括軍,這就解釋了身為主帥的趙括,為什麼親自衝鋒,因為趙軍所剩無幾了。 另外,上黨軍民歸趙以後,可以稱為趙卒,再背叛趙國,那麼也符合趙卒反覆的說法。如果把趙括軍代入,則完全說不通。

  • 13 # 宇宙之父

    長平之戰,白起為何不把俘虜押回秦國為徭役,而是直接坑殺呢?時過多千載,回首昔幾人?不妨大家去共同研讀一下《資治通鑑》長平之戰。

    武安君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上黨守馮亭與其民謀曰;"鄭道已絕,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受我,秦必功之;趙被秦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矣"。

    (長平之戰白起勝。)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俘虜;趙人大震。

    二月敲竹,三月桃花!英毫中堅,無處不傑。白起真可謂是化時代的秦帝國最偉大的戰略指揮家。從《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矣》到《非盡殺之,恐為亂》的戰略思想中,充分展現了戰無不勝的白起大將軍的過人之處。

    事實證明,白起《坑殺之念》先長平之戰已成定論。所以說:這是時代的召喚;這是歷史的必然。

  • 14 # 昭昭暮暮

    首先,秦國亦是慘勝,這40萬降卒的安排問題一直困擾著白起,白起曾經報秦國廟堂如何處置?但當局也是諱莫如深,隻字不提。很明顯就是昭襄王讓白起自行決斷。1、40萬帶回秦國,怎麼安置?帶回去在秦國搗亂後果就無法想象了。2、放回趙國?那仗不是白打了嗎?3年下來全國勒緊腰帶才換回來的慘勝,放回去誰能答應?可以看出秦昭襄王的意思就是要殺降,只是作為君王他不想明說,因為在戰國時期殺降是要被天下人唾棄的,歷來沒有殺降的傳統,這麼做就是孤立於天下之外。王上是不會為此負責的,所以白起殺降不是因為嗜殺,而是因為迫不得已。白起就是個背鍋的。

  • 15 # 水墨鄂州

    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奠定勝勢的重要一戰。這場戰爭由戰名赫赫的白起主導,最後以圍殲的戰術成功戰勝趙國。趙國將領被殺,剩下40萬士兵無處可去。史載:“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四十多萬趙軍將士慘遭坑殺。訊息傳回趙國,趙國家家戶戶披麻戴孝,哭喊聲震天動地。整整四十萬人,這個數字瞠目結舌,古代生活條件不足,人口數量無法與今天相比,四十萬是趙國全部力量了,此戰過後,趙國再也無力發動戰爭。

    有人說既然都投降了,為什麼不把他們都收編為己用,至少也是一股力量。其實並不然,秦趙兩軍對峙多年,糧食問題嚴峻,甚至出現了吃人肉的慘劇。對於這些投降的人,如何安置成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自己人都吃不飽,拿什麼來供養趙軍降兵呢?

    根據歷史記載,白起截斷趙軍糧道後,秦昭襄王親自去河內郡動員,最終秦軍總人數不過40餘萬,想要安置並控制這麼多人非常困難,處理得當或許秦國能提升許多國力,但是處理不好就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大家都知道戰國時期軍隊主要是透過抽調本國農民來組建的,也就是說這些趙軍在趙國境內有家室,有田產,即使白起將這些俘虜押送回秦國讓他們為秦國種地,從事生產,他們也未必會服從,即使暫時服從,這麼多的人也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隱患。

    首先,面臨最直接難題就是食物供給問題,這些被圍困長達46天的餓兵急需大量糧食補給,一時半會這些人也無法派上用場,對於秦國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如果白起心慈手軟選擇了放過趙軍,那麼他的歷史罪責恐怕大到難以想象。試想如果哪一天秦國在某一場戰爭中戰敗,這些迫於形勢投降的趙軍得知秦軍兵敗的訊息之後,會不會選擇對秦軍進行反戈一擊,那時候恐怕秦國會遭受更大的危機。

    這樣一來的話,戰爭勢力天平將再次打破平衡,七國之間戰爭還會繼續不止不休,估計就沒有後來華夏一統,車同撤,書同文的事情了。

    人嘛,總喜歡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去點評別人。在春秋戰國的那個年代,兩國開展都是舉國出動,是要玩命掉腦殼的的,贏了開疆拓土,富貴榮華不在話下;輸了不僅老婆要給別人睡,孩子要被別人打,搞不好祖墳都被別人挖掉。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選擇了就必須一往無前,必然有一種天下大局的覺悟,管他後事的評價,在那個年代,他為他的國家,贏得了一場關乎國運的戰爭。

  • 16 # 手機使用者瑤

    因為白起本身就是混蛋,只會打仗殺人,拿人頭繳功,他根本不懂如何處理這些降卒,處理的好,秦國多了四十萬兵力,統一天下可能在秦昭王時代就可以完成,不必等到秦始皇。就是因為他的弱智,才讓秦國雖勝猶敗,國力倒退,再想吞趙時,己經沒有那種實力對抗諸侯的合縱。結果秦軍被信陵君殺得一敗塗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日本,一定要吃的東西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