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豬媽龍爸

    “人來瘋”指的是有人來訪,人的情緒就會變得異常亢奮,不斷做出各種各樣的行為,看似很瘋狂,所以被人稱為人來瘋,但很多人都是不喜歡人來瘋的行為的,尤其是孩子。但恰巧有些孩子就是人來瘋,簡直皮得讓人頭疼,我家小子就有一段時間也這樣,透過仔細觀察,我再思考:為什麼孩子會人來瘋呢?

     

    1.孩子其實就是渴望交往。平時很少有人來家裡做客,自己也很少去別人家,也就很少有機會和別人交往,更多的是在家裡和家人、玩具打交道,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當家裡有客人時,她會感到好奇、興奮,因為這意味著他有新的玩伴了,所以會變得異常興奮,從而表現出大人眼裡的“人來瘋”行為。

    2.自我中心意識較強,很難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就是希望大家都圍著自己轉。平時家裡人都圍著他一個人轉,有客人來的時候,出於禮貌需要,自然會把客人放在第一位。這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冷落了,他向是家裡的中心,現在卻沒人理他,所以他只好做出些怪異的舉動, 如不斷打岔、或是在旁大聲說話。唱歌、做遊戲、哭鬧等,好讓別人注意到他。

    當孩子出現“人來瘋”的行為時,家長首先需要思考是什麼原因,再做適度修正,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行為。

    1.       家裡來客人之前要和孩子事先溝通,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2.       但客人來到家中,向孩子介紹客人,也向客人介紹孩子。

    3.       在客人面前多多鼓勵和讚揚孩子。

    4.       給孩子一些表現的機會,滿足其希望被關注的需求。

    5.       堅決不答應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

    6.       多帶孩子與不同的人接觸。

    相信適時疏導孩子的心理,孩子放鬆且見多識廣,對陌生人習以為常,交往的“飢渴”就會消失,自然不會大驚小怪,也不會再那麼“人來瘋”。

  • 2 # 小白媽媽進化史

    "人來瘋"現象在3—10歲期間最普遍,是指孩子在客人面前或在有生人的場合表現出的一種近似胡鬧的異常興奮狀態。

    孩子為什麼會"人來瘋"

    在成人眼裡,孩子的行為最好是說話柔氣、謙虛、行事文雅得體,而不是見人就瘋,瘋而不止。

    心理學研究表明:所有孩子的不適當行為都可歸結為一個主要目的:感受自己的重要性。兒童學習良好的行為來獲得他人的注意,但是如果無法達到目的,則會以一些不當的行為來尋得他人的注意。

    兒童在兩歲左右就已經開始慢慢地將自己和周圍客體區分出來,隨著他們獨立的自我意識的日益增強,他們開始有強烈的表現慾望,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地讓別人注意自己,這就是心理學中"兒童自我中心"的表現。孩子渴望被稱讚被肯定,如果這種慾望沒能在父母面前得到滿足的話,就會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人來瘋"現象的出現是一種徵兆:表明孩子有了一種不被重視、不被接納、不被喜歡的感受。

    同時,研究表明3—10歲期間,孩子的大腦皮層神經活動尚未達到平衡,興奮過程強於抑制過程,他們很難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表現為易衝動、易變和外露,絲毫不加控制和掩飾。當遇到客人或生人時,寶寶更加會利用這種機會來解放自己,更加難以控制自己的言行。

    另外,從客觀上來說,家裡的氣氛沉悶慣了,一旦有人來做客,熱鬧的氣氛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刺激,會在一定程度上觸發孩子"人來瘋"。比如有些家庭因為沒有老人和保姆幫忙,平時都是有媽媽自己帶,家裡白天就兩個人,很冷清,導致一來客人,歡歡就剎不住車,一個勁兒鬧騰。

    "人來瘋"的不良後果

    不管出於哪種原因造成孩子"人來瘋",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孩子求知慾望,鍛鍊思維,抒發情緒,滿足了孩子自我表現的需要。

    "人來瘋"的孩子通常性格外向、擅長表現自己,但凡事都有一個"度",如果孩子經常性的"人來瘋",或者不受大人控制,那就需要我們重視了。一方面妨礙了大人做事,使得寶寶討人嫌;另一方面"人來瘋"次數多了,有可能上升為一種人格行為,見人就表現,造成人格缺陷,影響正常的生活和交際。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譁眾取寵"、"小丑般"行為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如果家長對"人來瘋"的幼兒沒有及時的引導和糾正,甚至可能會讓孩子形成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也叫作"歇斯底里人格",它的特徵是行為富於戲劇性,且行為中體現外露的情感,總是積極地引起他人注意,任性不知足地尋求贊同和刺激。嚴重的還會表現出情緒變化無常,時而興奮,時而憤怒,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

    我有個高中同學阿勇,每次與同學聊天時,故意把聲音說的很大,想要讓其他同學也聽到,別人越是好奇的豎起耳朵聽,他便會講的越起勁。有時兩個同學正在交談,他會沒來由的插上一嘴,甚至大聲打斷同事之間的溝通以引起同事關注。

    久而久之,同學受不了他這個性格,都對他避而遠之,儘管他天賦不錯,幾乎不用費什麼勁成績就很好,但是他在學校沒有朋友,大家都不喜歡跟他一起玩。

    大學畢業後,阿勇工作走馬燈似的換,三十多的年紀了,也一直沒有成家。

    因此,當孩子產生了"人來瘋"現象時,家長應及時採取對策,一方面讓孩子在與客人交流中增長社會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又幫孩子表現得既有教養又不失活潑。

    如何矯正"人來瘋"

    根據弗洛伊德的分析,"人來瘋"乃人類自我表現欲的無端彰顯。孩子也是這樣,由於平時得到的關注不夠,就會尋找機會表現自我,以引起人們對自己的重視和青睞。

    矯正孩子"人來瘋"現象,首先父母要多陪伴關注孩子。大家可能會說,現在孩子多有專人陪同,不會缺少關注。其實,陪著不同於陪伴,不是大人在孩子身邊就可以了。比如在家的時候父母一邊抱著手機,一邊看著孩子自己玩或者學習。其實,這樣的陪同沒有形成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孩子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比如孩子跟你說:"媽媽,你看我搭的新城堡,是不是很酷"?一旁專心刷劇的媽媽可能聽都沒聽到,也有聽到了,但只是淡淡地迴應:"嗯,還行,自己玩吧"!

    孩子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他們能判斷我們陪伴他們時,是認真還是敷衍。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願意過多地與父母互動,他們的自我表現願望就沒法充分實現。因此,平時在家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一起玩玩具,經常詢問孩子的需求等。

    也有不少爸爸媽媽因為工作忙,平時很少有機會帶孩子出去走走,孩子待在家裡總是和家人、玩具、電視打交道,交往圈子窄。2015年,宜家和Family Kids and Youth公司針對0-12歲兒童父母和7-12歲兒童合作進行了一次調查。參與調查的中國父母中,80%表示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是他們最常做的事情,90%的人會和孩子一起玩電子類產品,只有40%的父母表示會和孩子一起進行戶外活動。

    擴大交際圈,減少孤獨感,可以多帶孩子出去,去遊樂場、商店,去別人家做客,多帶孩子打球跑步等,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從而拓展孩子的視野,讓孩子對於碰到陌生人這樣的事情不會表現的過於興奮。

    其次,可以和孩子一起招待客人。父母們不妨在平時多培養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禮儀,抓住關鍵期,因勢利導,培養禮貌待人的品德。比如如何正確有禮貌地稱呼人、如何熱情地招呼客人、如何正確地運用禮貌語言……要讓孩子知道,擁有良好儀態,彬彬有禮、落落大方的孩子往往能獲得更多的喜愛與關注。

    客人來的時候,首先把孩子介紹給客人,或者鼓勵孩子自我介紹,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冷落。然後適當地讓孩子也參與到招呼客人的事宜上,比如給客人拿水果、遞菸灰缸什麼的,別忘了對他禮貌、懂事的行為進行及時表揚,這樣孩子會得到滿足,覺得父母仍在關注著他,也覺得有安全感,他的良好行為也會得到強化。

    第三,不要求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有些父母出於對自家孩子的炫耀心理或是想展示自己的"教育成果",總是有意無意地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表演完之後,在場的人都會給與肯定與讚賞,並且孩子表現得越誇張,越能激起大人們的歡聲笑語。成人的這些反應對孩子也是一種負面的強化,使孩子形成錯誤的認識,認為這是一種能夠得到成人誇獎與認同的行為,客人來的時候就應該這樣表現。這種發現會讓孩子特別興奮,而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一旦興奮,便很難制止。

    最後,當孩子出現"人來瘋"時,父母不能粗暴地用打罵的方式解決"人來瘋"。因為孩子的目的不外乎為引人注意,即使是被打了,目的也達到了。下次再有客人來時還會採取這種方式。所以當著客人的面懲罰孩子,不僅不會改變孩子的行為,還讓孩子覺得很沒有"面子",會感到羞愧甚至會反抗。

  • 3 # 我的來吧

    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人來瘋,其實人來瘋主要表現在家裡有親戚、朋友來了之後,孩子就會特別撒歡,甚至有一種“蹬鼻子上臉”的趨勢。

    尤其是家裡人多的時候,大人往往顧不上嚴加管教孩子,而孩子就會抓住這個機會,好好地表現一把,結果是或者讓人哭笑不得,或者是讓人無可奈何,大人稱孩子的這種行為為“人來瘋”。

    出現這個問題,每個父母都比較頭疼,但不管怎麼樣我都要去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之前呢我們要了解孩子為什麼人來瘋?家裡有孩子的大人會發現,平常家裡沒客人的時候,孩子還比較安靜聽話,一旦家裡來客人了,孩子便一改往日的性子,變得異常活潑,這就是家長口中的“人來瘋”。孩子人來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客觀原因

    (1)家裡的氣氛沉悶慣了,一旦有人來做客, 熱鬧的氣氛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刺激,會在一定程度上觸發孩子“人來瘋”。

    2、主觀原因

    (1)孩子渴望被稱讚被肯定,如果這種慾望沒能在父母面前得到滿足的話,就會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2)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表現欲不是一件壞事,這樣才能不斷積累成功經驗,不斷取得進步。如果孩子人來瘋,家長進行必要的引導即可,如適時地誇獎孩子很有禮貌,暗示他不要玩得太瘋;如在客人來之前就要給他打“預防針”,告訴他不能玩得太瘋,如果守規矩就有獎勵,不守規矩就要接受懲罰,客人走之後,一定要落實事先的約定。

    (3)父母就儘量使家庭活動多樣化,有機會就帶孩子多出去體驗生活,體驗社會,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成長。

  • 4 # 夏冷

    原來,我的小外孫就於你們所,的自來瘋,在家閒不住,看電視又不懂,只好點開遊戲玩。他爺爺又不敢帶他到外面去玩,怕他吵鬧惹事。女兒女婿都要上班,所以女兒只想在淘寶上搜索一款沒有遊戲功能的機頂盒,而淘寶上確實沒有女兒想要的盒子。

    我說,小孩子自來瘋,是件好事情。小孩活潑好動,精力充沛,活力四射,跟誰都玩得來,尤其是跟同齡小孩,只要在一起,不論生熟,一下就親熱了。這樣的小孩長大後是個很有人緣的人,是一個跟別人善於溝通的人,是一個閒不住的人。只是小孩子年少不懂事,瘋起來不分地點,不分場合,不分時間,對大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響,其次有可能造成安全上的問題。所以,大人一定要時刻注意小該的瘋狂好動情況,對有可能涉及小孩安全的事一定要及時制止。

    讓小孩子適當地上一門興趣課,規範他的好動範圍,也許是有益的。

    還可以適當地給小孩子出些難題,讓他知道自己需要學習,需要進步,大人有很多的未知世界,他們需要慢慢地知道,以啟動他們的小腦袋去思考。

  • 5 # 樹原張雪燕

    孩子"人來瘋"原本是想得到大家的關注,來刷自己的存在感,提升自己的價值感,這是許多孩子共性的一個特點。

    作為家長首先要去除"面子"的觀點,我認為自己家的孩子人來瘋會讓別人笑話,其實同齡人都是父母,都會對孩子的這種表達感同身受,有著同樣的理解。

    在另外的一個角度上,如果在平時給予孩子很多的讚賞、關愛,讓他能夠感受到自己被關注了,爸爸媽媽是在乎自己的,他就不會再更多的人面前″人來瘋″來滿足自己內在的心理需求。

    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上,人來瘋的孩子都是有能量的,說明他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甚至是公眾演講能力都是非常有潛力的。父母有了這種認知,有意識地正面確認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天賦和能力,他就會越來越好。

    不要用批評指責的方式,中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只是引導他在適合的場合有合適的表現。

    優秀的孩子是家長培養出來的,家長的格局決定孩子的結局。

  • 6 # 凝暮塵

    一個非常非常有用的方法,既能改掉孩子的壞習慣,還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報一個“小主持人班或者朗讀班”,非常管用。

  • 7 # 靜可很乖呢

    從孩子主觀上分析,是因為孩子具有較強的表現欲,而這種表現的慾望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於是便轉向在客人面前表現。因為,通常在客人面前的表現容易得到肯定、表揚和讚許,這便強化了孩子在外人面前的表現欲。

      孩子有表現欲並不是一件壞事。事實上,孩子的表現欲是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希望成人對他們的肯定,從而得到一種成功感、滿足感。表現欲強的孩子往往具有較強的交往動機,這對於今後的社會化發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孩子已經掌握了在客人面前提出的要求被"駁回"的機會少,成功滿足的機會多。當然,孩子的判斷能力和抑制能力較低,有時在客人面前過於活躍,可能造成一些尷尬的局面,家長也不必當著客人的面斥責或處罰他,可以暫時地"忽略"他一下,不要過分在意他的表現,也可以設法把孩子從客人面前引開,讓他去做別的事。這樣,孩子很快就會平靜下來。事後,可以向孩子講清如何接待客人,如何講禮貌的道理,不要去嘲諷他,更不要等客人離開後"秋後算賬"。

      關鍵是平時,家長要多注意孩子的行為,多給他們獨立活動和取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和讚許,並多提供孩子參加交往的機會,使他們習慣於正常的交往活動,這對克服"人來瘋"是有效的

  • 8 # 大萱萱

    大家好,我是雞毛蒜皮大萱,這個問題我給個簡單建議。

    孩子人來瘋,是正常行為。家長多多引導即可改變

    ,也不用吵他。引導為主。

  • 9 # 圖圖爸爸

    我們應該清楚的是,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之中,爸爸媽媽一定會發現自家孩子身上所存在的一些問題,特別是關於孩子性格方面。

    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如果性格出現了問題,那麼孩子未來的道路也會有很大的改變。

    面對孩子的人來瘋問題,想必也讓不少父母感到特別的煩惱,而在大多數的父母眼中“人來瘋”,其實就是一個孩子過分好動、活潑、多動的狀況,甚至已經影響到了周圍人。

    我家孩子在三歲之前,都是一個較為乖巧的狀態,不管做什麼事情一定會聽爸爸媽媽的話。可是到了三歲以後,他就表現出來不耐心暴躁的狀況,如果只是爸爸在家的時候,這種情況還稍微好一些。

    但是一旦父母周圍有其他的人,或者說去了別的親戚家裡,孩子這種人來瘋的性格就會明顯的展現出來。

    到最後我才瞭解到,孩子之所以這樣,只要是因為孩子到了“執拗敏感期”,後來慢慢的和自家孩子交流溝通,孩子才慢慢改變了狀態。

    所以按照我個人的經驗,一定要清楚以下幾種方法。

    1)瞭解孩子人來瘋的原因

    我們應該清楚的是,孩子不可能自顧自的出現這種差異較大的行為,他們在某種階段某個場合,出現這種情況都是有聯絡的。

    比如說孩子喜歡去客人家裡像是一個人來瘋一樣,或許就是在家裡爸爸媽媽把他們管束的過為嚴格,讓他沒有敢要瘋狂的衝動。

    等到了親戚家裡,不屬於爸爸媽媽管束的空間,這時候他們就有可能變成一個什麼都不管不顧的人。

    所以,我們如果發現自家孩子身上出現了這種情形,就一定要詢問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2)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錯誤

    或許在一部分人看來,小孩子表現出來活潑好動的狀況是正確的,但實際上對於爸爸媽媽來說,長時間讓孩子處於過分暴躁好動的狀況,對於他們個人並不利,甚至有可能讓周圍的人也變得更為暴躁,情緒受到影響。

    特別是在談論一些較為嚴肅的事情,這時候孩子表現出來人來瘋,也會讓父母感到十分尷尬。

    除此之外,就算是到了別的親戚家裡,孩子也應該以一種教有教養的狀態去相處,而不是過分的人來瘋,所以我們應該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在什麼場合做什麼事情。

    3)給孩子適度的懲罰

    就像我上面所說的,在孩子三歲左右的時候,他們進入了執拗敏感期,做什麼事情都希望爸爸媽媽能為他們考慮,同時也希望父母的決定,能按照他們的想法來做。

    因為在三歲以後,孩子慢慢的有了自我的意識,內心對於外界事物也有自我判斷、自我思考、自我分析。

    只是在父母看來,孩子的行為確實存在明顯的錯誤,如果過分的縱容孩子的行為,就有可能讓他們未來表現出來這樣的狀態,所以最好在發現孩子有人來瘋的情況的時候,可以進行適度的懲罰。

    4)帶孩子多出去走走和別人相處

    雖然父母和孩子長時間相處,能夠培養親子之間比較親密的關係,但實際上從另外一方面,卻限制了孩子的視野與腳步。

    長時間讓孩子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接觸同一類人,對於他來說也是有些無聊的,所以,如果有條件的話,我們就多帶孩子出去旅遊。

    如果父母沒有時間,也應該在週末的時候,帶他們逛逛街,或者找到孩子的興趣點,畢竟孩子對於外界事物,也有一定的好奇心,父母不能壓制他們的天性。

    5)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

    一般情況下,孩子出現人來瘋的情況,就是父母在和其他親戚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出現,所以,其實我們是有時間和孩子進行一定的溝通的,讓他認識到自己在接下來的場合中,到底應該怎麼做?

    除此之外,如果第二天有客人來,父母也可以提前和孩子溝通交流,讓他明白第二天應該如何去表現?不要顯現的過分隨意。

    孩子的性格一定是和父母的教育有關係的,作為父母我們也應該清楚,當孩子表現出來人來瘋的狀況,並不是一件好事情,這時候我們上面所說的幾種方式,相信也能給你帶來一定的啟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的1歲相當於人類幾歲?一般狗狗的壽命有多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