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些戎狄和周族同為姬姓。這些姬姓戎狄和周族是什麼關係?算是同一個民族嗎?
19
回覆列表
  • 1 # 無風即風

    首先,必須強調一下戎與狄是兩個不同的族群,戎是西戎;狄是北狄。兩者本身的母語是什麼?已不可考,最早發現相關記載都得去到漢代揚雄的《方言》(全名《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

    在此書中揚雄把非“雅言”,即華夏語的其他“四夷”作這樣的定義:東齊青徐方言為夷語;南楚方言為蠻語,西秦方言為氐羌語,秦晉北方言為狄語——但具體是怎麼樣的?

    就真的不得而知了,因為《方言》不是音韻學書籍,後世只能透過書中,記載的詞彙和漢字對照來進行研究。

    至於題主的問題所問到的“在中原雜居的戎狄”——這裡面很含糊,廣義上的中原是否指“諸夏”即西周分封的所有諸侯國?

    如果是,那就難以回答,因為各國皆有夏夷雜居的情況。如北之燕趙有東胡、肅慎;南之楚有吳越及淮夷徐夷,還有僰人;西之秦晉有西戎氐羌;東之齊則有東夷。

    這些非華夏族與漢族雜居到底說什麼話?

    實不知道矣~因為有二:

    1、那時候還沒有統一語言。孔子說“《詩》《書》執禮,雅言也”——那時候只有諸侯與士大夫階級之間可以實現語言溝通;

    2、這些與漢族雜居的非華夏族必然是各諸侯國的少數族裔——就算人數不少,但必然在政治上沒有主導地位。

    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從各國的文字雖不盡相同,但是卻差別不大,我們可以就此推翻:

    與漢族雜居的少數民族在官方場合會使用漢語漢字。

    至於題主說的中原,如果僅僅只是指河南一帶的話,目前是沒有看到有大量漢胡雜居的史實。

  • 2 # 按一下會響的蟲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中華民族。現在認為的第一個封建制王朝-商,先人就是東夷。建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王朝的秦,先人也是來自東夷。如果把歷史標尺推到七千年前,那麼咱們大家都是河姆渡人。而且全世界都是河姆渡人,因為,那時河姆渡人經濟、科技、藝術是遙遙領先於世界的。

  • 3 # 都城歲月

    理清夏商周三代與戎狄的脈絡,答案就很明瞭。

    夏朝與華夏

    公元前2100年前後,黃河中游地區許多氏族、部落組成一個大型部落聯盟,堯和舜都曾擔任這一部落聯盟的首領。

    鯀是這支部落聯盟中夏部落的首領,其子大禹治水有功,繼任聯盟首領。大禹之子啟建立世襲奴隸制國家,國號就叫“夏”。

    這支歷史上的部落聯盟後來歷史學家就稱為華夏部落聯盟,對應新石器考古的仰韶文化。華夏族再溯源來自黃河中上游渭河流域,與甘肅、青海的齊家文化、四壩文化等有緊密關聯。

    商朝與東夷

    同期在中國還存在其他兩隻大的部落聯盟:東方的東夷部落聯盟和南方的苗蠻部落聯盟。

    商湯率商族滅夏,商即源於東夷部落(包括秦人和趙人祖先都是東夷)。東夷族對應考古學的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有商一代,華夏族和東夷族已經進行了深度融合,促進了文明程度的極大進步。如我們知道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據目前掌握的考古成果推斷,它的源頭來自東夷族陶文,而非華夏族。

    周朝與戎狄

    周人發源地在陝西西部,這裡已經是華夏部落聯盟的西部邊緣地帶。

    在陝西西北部、甘青一帶商周時期分佈著多隻被稱為戎人和狄人的部落,他們的經濟方式以遊牧為主,後期尤其是遷入中原的部分轉變為農耕。周人祖先就與這些戎狄雜居(或者本身就是戎狄一部)。

    周人始祖棄傳說是炎帝后裔有邰氏女姜嫄踩在野外巨人腳印而生。棄繼承了母系神農氏炎帝族的農業技術,在堯舜時期為后稷,即農業部長。武王克商建周後,周人更認可與夏血緣親近而與商疏遠,所以發明了”華夏“一詞,自認為夏之延續。

    諸夏

    進入春秋後戎、狄、南夷勢力一度對周朝分封的諸侯國構成極大威脅。《春秋》稱:

    ”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意即中國情勢危急,命懸一線。此情況下管仲對齊桓公說道:

    ”戎狄豺狼,不可厭也; 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幫助桓公確立了尊王攘夷的國策。這裡攘夷是主要目的,尊王不過是統戰手段,因為在此之前很多姬姓諸侯都幹過不少引狼入室的事。

    諸夏即指經周王室冊封的諸侯國,不管是姬姓公族還是夏商貴族後裔。

    其中秦國是在奪取西戎部族地盤基礎上發展起來,是可以團結的物件;

    楚國雖然也經過冊封子爵,但一向不把周王放在眼裡,僭越稱王,攜苗蠻部眾懷問鼎中原之野心,同時是齊國爭霸競爭對手,實際在管仲和桓公眼中是攘夷的物件。

    諸戎

    戎族有很多分支,但可歸為兩大類:西戎(犬戎、北戎、義渠戎、瓜州之戎....) 和山戎。

    現在一般認為包括犬戎等西戎與氐羌、華夏族同出一源,即甘青早期的先羌部落,語言同屬於漢藏語系。華夏族是早期向黃河中下游遷徙並進入農業社會的分支。

    西戎貴族墓出土綠松石紅瑪瑙配金項飾。

    秦人、周王等一直和西戎部族長期通婚。周平王之母申後即戎族申侯之女,為保住平王太子地位,申侯聯合犬戎滅亡了西周。

    一些戎人部落與華夏族有相同的姓。如瓜州之戎和姜戎都是姜姓,驪戎姬姓等。

    山戎分佈在北京地區、河北北部,他們是延慶玉皇廟考古文化的創造者,文化有自己的特點,如大量鑄造直刃匕首,與匈奴和東胡都有所區別。族屬目前無定論,有觀點認為後來融入鮮卑支系庫莫奚。

    諸狄

    狄也做翟,分白狄、赤狄、長狄,一般認為這裡白、赤並非指其膚色,而是其民崇尚白色、紅色。

    赤狄隗姓,是春秋時期最大的狄人部落,商朝所稱的鬼方就是他們前期的稱呼。後期也稱林胡、狄歷等。他們的原始母語目前看更可能是阿爾泰語系,當然進入中原部分後期已轉變為講漢語。

    長狄活動在山東,身材高大而得名。據傳說是來自南方防風氏之後,實際不可信,應該也是北方草原遊牧部落南下,東夷族和北方狄人很早就存在交流。如商族始祖契之母簡狄十有八九就來自狄人部落。今天的山東大漢也以身材高大著稱。

    白狄也為姬姓。早期就居住在陝北膚施(今延安)一帶,晉文公重耳在外避禍二十多年,其中有十二年就是在白狄庇護下度過的。後來白狄遷往山西、河北,經歷為魏國所滅後又復國的過程。最終由白狄族鮮虞部建立了戰國第八雄、千乘之國中山國,國都靈壽城在今石家莊市平山縣。

    這一遷徙過程的起點和終點和2400年後新中國的締造者們從延安到西柏坡的轉移一樣一樣的!

    前296年中山滅於趙,王室後代被遷往湖北、湖南一帶,改姓為“易”。至今易姓仍奉末代中山王尚工為得姓始祖。

    具有西亞風格的國寶文物:中山國錯金銀雙翼神獸。

    鮮虞與獫狁、白狄與匈奴

    這裡有一個問題即鮮虞和獫狁【xiǎn yǔn】、薰育、薰粥,葷粥的關係。

    如果這幾個名稱是一個部族的不同稱呼,那麼據《史記》等,他和匈奴的祖先關係更近,而和華夏族、周人似乎就非同一族源了。然而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周人實出白狄,最起碼也和白狄人有共同的祖先,由此推斷似乎白狄更像是和西戎一樣的類華夏部落。這一點的確很讓人費解。

    目前有四種推測:

    1、鮮虞和其他幾個稱呼無關,而匈奴和獫狁、葷粥有關。山西五臺山西南的滹沱河支流清水河古稱鮮虞水,白狄東遷過程中曾在此逗留。但究竟是族因河得名,還是河因族得名目前不得而知。

    2、鮮虞和其他幾個稱呼為同指,但都與匈奴無關。

    3、可以根據一些史料註明鮮虞為白狄別種來解釋:來自草原的鮮虞人在遷居過程中加入華夏族近親的白狄部落。或者認為鮮虞與白狄中山國無關,有關記載有誤。

    4、鮮虞和其他幾個稱呼為同指,並的確與後來的匈奴有關。這樣就接近於匈奴、白狄、華夏族有共同的祖先。目前看即便這一點成立,也是非常非常遙遠的事情了。因為匈奴發源地在西伯利亞葉尼塞河流域基本是可信的。

    對此筆者也正在研究,如有所得再與網友分享探討。

    姬姓戎狄與周、華夏

    對於姬姓或姜姓的戎狄部落,並不能因此就推斷出和華夏族的姬姓(或姜姓)存在父系傳承關係。上古姓發源時期,很多以部落居住地河流名稱為姓,如傳說黃帝部落出於姬水,炎帝出於姜水,所以更可能是部落祖先曾在同一地區居住的關係。

    不過透過以上分析,西戎、白狄與華夏族是血緣相近的兄弟民族,同樣是漢族重要族源。也可以說他們擁有共同的祖先(先羌),但要追溯到得姓之前的久遠年代。

  • 4 # 木頭男

    春秋時期的少數民族主要是生活在河洛地區的戎狄,這些少數民族與華夏族一直混居生活。在生活習俗和語言生於華夏有著區別。

    在華夏族眼裡戎狄屬於蠻夷,為化外之民。當時的華夏族對蠻夷是非常看不起的,類似現在印度的賤民的地位。

    所以有很多的蠻夷學習華夏語言,而華夏族人對他們的文化,生活習慣則基本不想也不願意瞭解,所以導致蠻夷既能說胡語,也能理解華夏語言。

    這種雙重文化的薰陶下,戎狄經過百年的隱忍和學習,終於逐步發展起來,並建立了強大的政權力量,成為上千年來中原王朝的威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時,可口可樂是軍需用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