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熊講籃球
-
2 # 哐哐有態度
這個簡單,根據球隊陣容進行輪換。畢竟人是最先決條件,只有有了人,才能有陣容,才會去考慮輪換。
不過,如果題主指的是人後續很多,或者說就那個幾個主力剩下水平差不多,需要根據輪換定人(一般非專業班組球隊)。
這樣的話就需要根據主力來選擇搭配輪換。
如果主力體力欠缺,那麼需要有能在主力休息的時候保持住分數的。
如果主力人數太少,不足以建立優勢,那麼需要一個能瞎打瞎有的。
所以,總的來說,還是因人而異,戰術可以在人之前,但是輪換肯定在人之後。
首先要明白籃球輪換的意義,現代籃球的比賽時間是48分鐘,場上能上五位球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控球后衛,得分後衛,小前鋒,大前鋒,中鋒五個位置,五個位置的總出場時間是240分鐘,一支籃球隊的正賽名單一般是15人,而實際能上場,有出場時間的球員一般是從七人到十一人不等,也就是說一支球隊要是打八人輪換就是八名球員分配這240分鐘的出場時間
其次我們來說明一些輪換時間分配的原則,一支球隊通常來說有五人首發,一名第六人,兩名角色球員,四名板凳球員,大名單還有三人,通常只有比賽毫無懸念時在最後三到五分鐘出場,五人首發裡通常有一到三名核心球員,核心球員通常要佔用34到36分鐘的出場時間,首發球員根據實力和對手的球風,一般分配28到32分鐘的出場時間,第六人根據能力分配18分鐘到28分鐘的出場時間,角色球員根據對方輪換陣容的調整,己方針對對方策略做出輪換調整,讓角色球員通常有13分鐘到18分鐘的出場時間,板凳球員的實力往往要低於球隊常規輪換,板凳球員的出場時間根據其在球隊發展的定位一般不超過13分鐘
最後我們來講一講輪換長短的利弊,如果球隊裡可以出場並在攻防兩端對球隊的貢獻不少的球員較多,就可以打長輪換,比如九人輪換,八人輪換,甚至能打出十人輪換,不過球隊裡遭遇傷病或是球隊的輪換陣容裡有偏科型球員,如攻強守弱,或守強攻弱的球員,這時候就不得不打短輪換了,比如七人輪換,湖人最慘的時候因為傷病甚至打過六人輪換
我曾有幸做過一段小籃球俱樂部的教練,並不是籃球領域的專業人員,在最後的最後擺一個輪換陣容的模擬出場時間,以9人輪換為例,讀者們可以參考一下,這支球隊的模板是以球隊頭牌只有一名得分後衛的假象模型建立的
首發控球后衛:33分鐘
首發得分後衛:36分鐘
首發小前鋒:31分鐘
首發大前鋒:30分鐘
首發中鋒:29分鐘
替補中鋒—大前鋒:26分鐘(19分鐘站中鋒位置,7分鐘站大前鋒位置)
替補小前鋒—大前鋒:22分鐘(11分鐘站大前鋒位置,11分鐘站小前鋒位置)
替補控球后衛—得分後衛:18分鐘(15分鐘站控球后衛位置,3分鐘站得分後衛位置)
替補得分後衛—小前鋒:15分鐘(9分鐘站得分後衛位置,6分鐘站小前鋒位置)
這只是一份虛擬的模擬輪換,教練員在賽前佈置陣容時要根據自身的球隊特點及對手的打法調整出一套適合剋制對手的輪換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