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破局三板斧
-
2 # 研學量化
葉茂中我有幸前兩年當面討教過,他的衝突理論,實際上是特勞特定位的一種升級版,強調從消費者的認知衝突和體驗衝突中找到爆點,一個經典的案例是那個洗頭水廣告,你洗了千萬次頭髮,但你洗過頭皮嗎?這句話一下子點燃了使用者的認知衝突。另一個經典的案例是海瀾之家,男人的衣櫃,一年只逛兩次,這句話點燃了男性購買服裝的體驗衝突。他的理論和經驗確實很棒!我認為更勝一籌!
-
3 # 狼眼視界
先說說切割理論,這個理論雖然換了一個概念,但是,他只是特勞特定位理論的一個延伸,在特勞特定位理論中,有一個反定位的應用,世界上最知名的反定位應用的品牌就是可口可樂,可口可樂把世界的定位,就是把世界上所有的飲料定位為非可樂和可樂,結果,可樂行業他就成了老大,後來還有王老吉(現在的加多寶)的涼茶定位,以及五穀道場泡麵的非油炸,都屬於這一類的,而切割理論,只是把定位理論中的反定位應用給細化和延伸了。
而衝突理論,偏重於營銷戰術,例如廣告策劃,仔細讀完,我發現,衝突理論的大體架構也和營銷中的痛點營銷有異曲同工之妙,個人認為,也只是一個概念上的轉換而已,痛點是啥? 就是供求之間的衝突,需求的某個方面,我們無法供應,從而產生的衝突,就是痛點,當然,痛點可能是對外,也有是對內,例如企業內部管理上的痛點,等等。
可以說,切割理論和衝突理論是無法直接對比的,因為他們所在的層面是不一樣的,切割理論的層面是品牌定位,更偏重於品牌戰略層級,而衝突理論的層面是營銷戰術,偏重於品牌戰術層級。
-
4 # 門窗界
營銷是所有商業行為中最簡單的環節,正因為太過簡單,以至於人人都可以做,不論你什麼文化水平,什麼企業平臺,什麼行業背景,都可以輕而易舉的做營銷,但是,也正是因為營銷太過於簡單,以至於很多人都做不好,就好比數數字,看似沒有人不會數數字,但要把數數這件事,從1順利的數到1000而不犯錯,不走神,不卡頓,估計有90%的人都做不到,能數到10000的,不超過1%。
言歸正傳:路長全老師的切割理論和葉茂中老師的衝突理論在我看來,是異曲同工的,而且,這兩個理論依然沒有脫離特勞特的定位理論,切割也好, 衝突也罷,這兩個理論只是給我們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思維出路,切割是讓我們從“切分市場”的角度來思考,而衝突是讓我們從“解決痛點”的角度去思考,但最終的目的,都是從大市場上切一塊獨立市場下來,從而讓自身形成相對的絕對優勢,所以,我說他們是異曲同工的, 就用狼眼世界的案例說明:
五穀道場這個案例,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五穀道場的非油炸泡麵,憑藉“非油炸”三個字硬生生從幾個大的泡麵巨頭手裡,切下一塊大蛋糕,非油炸,把泡麵市場切成兩塊(切割理論中的二分之一切割法),一塊是傳統的油炸泡麵,而另外一塊就是非油炸泡麵,是典型的切割理論應用案例。
同樣,還是五穀道場,記得在五穀道的陳寶國廣告片出來之前,正值麥當勞油炸食品超標事件,新聞輿論鋪天蓋地的對油炸膨化食品健康問題進行大討論,讓眾多消費者對油炸食品的產生新的認知(作者本人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就很少吃油炸食品),這是典型的消費者認知衝突,且這個衝突正好被媒體和輿論廣泛宣傳出來,此時五穀道場突然出來一款非油炸的泡麵,解決了吃泡麵與健康之間的衝突,於是大獲成功。
發現問題沒? 同樣一個案例,你可以用切割理論來倒推,也可以用衝突理論來倒推,而且,深入的去分析一下,他們很多其他的案例,其實是可以相互的套用對方的理論,但無論怎麼去套用,最終結果都還是特勞特定位理論框架。
至於說誰的理論更勝一籌? 個人覺得二者沒有高下之分,一個是葵花寶典,一個避邪劍譜!練好了都能登峰造極!
回覆列表
路長全的“切割理論”明顯比葉茂中的“衝突理論”更勝一籌。
這是因為以下三個方面:基礎不同,基因不同,效果不同。
只要讀過《定位》系列圖書的人,就知道路長全的切割理論,其實就是“定位理論”,只不過是定位理論的路氏叫法而已。
第一次聽說路長全的“切割理論”,如同業內人士一樣,也是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不過又是一個“江湖騙子”,發明一個自己獨一無二的名詞招搖撞騙。(有很多所謂的大師都標榜自己是某某理論的創始人)
其實,這正是路長全“切割理論”的高明之處,他已經不需要解釋什麼是切割理論了,你越是對此嗤之以鼻,就越說明你“中毒已深”,不需要他再來普及定位理論了。
路長全的切割理論,出身“高貴”,有深厚的基礎,切割理論=定位理論。
記住:一件事情,只要你還需要解釋,就是一件麻煩的事情,說明還不夠簡潔,不夠直抵人心。
想一想,“打土豪,分田地”是何等簡潔,“槍槓子裡面出政權”是何等有力,“農村包圍城市”是何等易懂。
2、葉茂中的衝突理論
葉茂中做過很多營銷案例,如世界盃期間的知乎和馬蜂窩,還有趕集網的廣告燈光。
還有趙本山主演的“地球人都知道”廣告。
葉茂中是中國首批認認真真研究廣告的人,他不僅出版了暢銷至今的《廣告人手記》,而且也是最早把美國廣告名家和臺灣知名雜誌《大腦》吃透熟讀的人。“沒有創意,就去死吧!”體現了葉茂中對創意的追求。
傳說葉茂中公司,如果員工想不出創意,就要自打耳光,不允許上廁所。後來打耳光的規定取消了,但是不允許上廁所的規矩還在繼續保留。葉茂中面臨一個難題,他沒有辦法把創意講清楚。
創意,也確實講不清楚,誰也無法保證按照流程就一定能產生創意。
如果你能夠像徐新一樣信任葉茂中,就拿出上億廣告費讓葉茂中去做,否則沒法談,你不可能開啟葉茂中的腦袋看看創意的樣品。
在這種情況下,葉茂中提出了衝突理論,大致意思是“解決一個小問題,就是一個小的商業機會;解決一個大問題,就是一個大的商業機會”(是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的嗎?)
葉茂中的衝突理論有點勉強。
解決衝突=解決問題=商業機會
衝突理論需要解釋,而且還不是一句話能夠解釋清楚的,為什麼解決問題就是解決衝突?如果是這樣,還不如直接上高德拉特的“資源約束理論”(TOC)了。
二、基因不同1、切割理論的基因是正宗的“定位”
經過這麼多年的傳播,定位已經成為管理領域最基礎的一個概念。
市場定位。
產品定位。
客戶定位。
價格定位。
定位,已經不需要解釋。
切割理論,恰好就是定位理論,你這麼理解路成全沒有一點意見。
可是,切割理論妙在“切割”二字,是動詞,就是要透過“切割動作”實現你想要的的“定位”。
因此,切割理論是“根正苗紅”的“天下第一理論”,是“定位理論”的動作版。
2、衝突理論是大雜燴
衝突理論承擔的內容太多了,要普及衝突的定義,要解決如何“解決衝突”。
進攻左腦。
進攻右腦。
同時進攻左腦和右腦。
進攻競爭對手。
進攻客戶。
進攻自己。
看著這裡,不僅困惑,到底是解決“左腦”還是“右腦”?怎麼又強調“同時進攻左腦和右腦”?
理論本來應該是最簡潔的,用最簡單的理論解決最複雜的問題,而且理論能夠指引者你一定能夠找到出口。
顯然,衝突理論太複雜,太縹緲了,聽了之後還是要依靠“妙手偶得之”的“創意”。
效果不同1、路長全的切割營銷
路長全所做的案例,每一個都用“切割理論”進行了完美的詮釋。
公牛插座,安全插座,切割了安全。
洋河藍色經典,綿柔白酒,切割了口味。
慕光珠寶,鄉鎮第一品牌,切割了城市。
魯花花生油,花生油第一品牌,切割了營養(或者5S壓榨,健康)
切割營銷,可以拿出來解決問題,“人在江湖飄,哪能不帶刀”,用刀直接切割,“成為唯一”。
這就是定位理論的核心----在消費者心智中佔有一席之地。
按照消費者性別,切割成男性女性。
按照消費者年齡,切割成少年,青年,老年。
按照城市,切割成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四線城市。
按照大小,切割成大的與小的。
按照用途,切割成喝的,游泳的,漂流的。(水)
按照天然,切割成純淨水與天然水。
2、衝突理論
除了“真功夫”,算是有個衝突,“蒸”與“炸”(其實更符合切割理論)之外,葉茂中其它的案例,很難用“衝突理論”進行歸納總結,因為這些案例都是因為“創意”製作出來的。
葉茂中更是因為大手筆的廣告費被稱為“洗腦大師”,如果你有10億元營銷預算,去找葉茂中吧。
切割理論是個“好理論”,衝突理論是個“壞理論”當你聽到切割理論之後,你在做營銷策劃的時候,就會不停的“切割”,很容易就找到自己的定位,向“成為唯一”目標前進。
當你聽說衝突理論之後,難免迷迷糊糊,說不清楚該怎麼做。
葉茂中為什麼提出“衝突理論”?理論給人以希望。
公司規模大了之後,希望團隊的人都能夠使用本公司獨一無二的工具去拓展業務,這時候就需要一個理論。
例如,特勞特中國公司的定位理論,路長全的切割理論,華與華的超級符號理論等等。
但是,衝突理論還不夠簡潔,衝突理論無法把葉茂中的以往案例“歸納統一”起來。
以“阿甘鍋盔”為例,從中能夠看出“衝突理論”嗎?倒是非常符合“超級符號理論”或者“切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