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說清楚這件事,我們就要區分大眾傳說和歷史記載的區別。

    按照大眾傳說,說劉邦在白登之圍被冒頓圍困,眼看就要完蛋了,這時候陳平獻策,賄賂冒頓閼氏皇后,在閼氏的“讒言”下,冒頓網開一面,劉邦逃得一條生路。

    按照這個說法,劉邦是在必死的情況下,靠著賄賂對方的女人而活命的。

    這一方面反映了漢軍的衰弱,劉邦的無能,另一方面反映了匈奴騎兵的強大,和冒頓的有勇無謀。然而,仔細閱讀歷史記載我們會發現,白登之圍不是這麼簡單,事實上不是冒頓“白痴”中計放了劉邦,而是當時冒頓沒有能力殺死劉邦!他與其說是中計放走劉邦,不如說是無奈之下順水推舟罷了。

    《史記》記載,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北伐匈奴,而冒頓率領三四十萬騎兵南下應戰。劉邦是秦末起義的英雄,他滅秦,敗項羽,削平諸侯,一統中國。而冒頓則是匈奴的一代雄主,他弒父自立,兼併北方遊牧部落,統一了蒙古高原,是匈奴人的英雄。劉邦和冒頓,這兩個不世出的英雄人物,他倆怎麼可能因為一個女人而錯失殺死對方的機會呢?

    白登之圍其實不像大眾傳說的那樣,劉邦並沒有被完全圍困,或者說劉邦只是本部被圍在平城白登山,但是漢軍主力始終在外圍。也就是說,當時的形勢是劉邦被圍在核心白登山,外面的四十萬匈奴騎兵,而在匈奴騎兵的外圍則是漢軍主力。這就形成了類似後來解放戰爭中“孟良崮戰役”的形勢。

    假如匈奴能迅速的吃掉劉邦,則漢軍就失敗了。但是假如匈奴不能迅速消滅白登山的劉邦,則匈奴陷入了腹背受敵,礦日持久的不利局面,搞不好會被漢軍反包圍吃掉。

    那麼,匈奴能吃掉白登山的劉邦嗎?

    答案是:並不能!

    《史記》記載:“匈奴圍我平城,七日後而罷去。”可見,整整七天,匈奴人沒能打掉劉邦!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匈奴人三四十萬人七天都滅不掉劉邦幾萬部隊?

    事實確實如此!在沒有馬鐙的秦漢時代,騎兵都是輕裝騎兵,而輕裝騎兵的衝擊力很有限,無法像南北朝以後的“甲騎具裝”重騎兵一樣衝破步兵防線。比如漢武帝時代的李陵,以五千步卒,且走且戰,打匈奴八萬騎兵,最後殺傷大量敵人。可見,當時的步兵一旦形成防禦陣線,有足夠的弓弩射擊,則輕騎兵想消滅步兵方陣,並不容易。

    要知道,此時劉邦的部隊都是漢朝開國部隊,他們跟隨劉邦征戰多年,擊敗了強秦和項羽。他們之中有不少是老秦軍,他們對匈奴可並不陌生。十年前,蒙恬率領秦軍大破匈奴,一戰卻匈奴數百里,威震長城塞外,劉邦的部隊中有不少那時候活下來的秦軍,所以說,面對匈奴人,劉邦的部隊其實實力不落下風。

    冒頓是在七天七夜打不了劉邦本部的情況下,面對四面八方雲集的漢軍主力,害怕陷入包圍,這才順水推舟放走劉邦。

    所以說,白登之圍冒頓不是不想殺劉邦,而是殺不掉(本文作者 老不看三國)。

  • 2 # 香茗史館

    漢七年(前200年),匈奴圍攻韓王信都城馬邑,韓王信自知不敵,遂獻城投降匈奴,並與匈奴合兵南下侵擾太原。同年東冬,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北上討伐叛軍、抵禦匈奴,結果卻因輕敵冒進而被圍於白登山七天七夜,史稱“白登之圍”。

    根據史料記載,被圍七日之後,劉邦採納陳平之計,收買冒頓單于妻子閼氏,閼氏遂勸說冒頓單于撤軍。然而,雄才大略的大單于冒頓,真的是因為女人的枕邊風,便錯過了殺死劉邦、攻取漢朝的好機會嗎?顯然並非如此。

    前線戰敗冒頓單于誘敵深入,劉邦輕敵冒進遭遇“白登之圍”

    就在中原大地上演“楚漢爭霸”之際,北方的冒頓單于一統匈奴各部,並大敗東胡王,吞併白羊河南王,擊敗並迫使月氏西遷,重奪蒙恬曾經奪走的匈奴地區,奪取漢朝朝那、膚施等郡,同時迫使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臣服,迅速得以崛起。

    匈奴崛起之後,便時常侵擾燕、代等地,劉邦於是趁機將韓王信遷至太原以北,建都晉陽,用於抵抗匈奴,後韓王信以“晉陽距離邊境較遠”為由,上書請求遷都馬邑,劉邦欣然應允。然而,面對匈奴的侵擾,韓王信根本無力抵抗,只得多次派人向匈奴求和,後劉邦懷疑韓王信有背叛之心,遂派人對其予以責備,韓王信擔心被誅,乾脆獻城投降,並與匈奴合兵南下攻打太原。

    漢七年(前200年)冬,得知韓王信果然反叛,劉邦於是率領32萬大軍親征,結果韓王信遭遇慘敗,部將王喜被殺,韓王信逃奔匈奴。得知劉邦率軍北上,冒頓單于則採用誘敵深入之計,只派左右賢王各率軍一萬,配合韓王信的殘兵敗將屯兵於廣武至晉陽一帶,而自己則率領四十萬大軍於平城附近設伏

    漢軍擊敗韓王信之後,繼續乘勝追擊,先後於晉陽、離石兩次擊敗韓王信與匈奴聯軍,匈奴又於樓煩西北再度集結兵力,結果還是被西漢騎兵擊潰。眼看匈奴不過如此,劉邦便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在得知冒頓單于駐兵代谷後,為消滅匈奴主力,不顧婁敬等人勸阻,親率精銳先鋒軍一路追擊匈奴騎兵北上,結果與主力大軍拉開了數日路程。

    匈奴連敗連退、劉邦連勝連追,雙方很快便抵達了平城附近。見劉邦已經步入伏擊圈,冒頓單于這才精銳盡出,派兵切斷劉邦退路,並以合圍之勢向劉邦撲來,劉邦得知中計後,見敵軍勢大,突圍無望的情況下,只得趕在匈奴完成合圍之前,率軍撤往白登山固守待援。

    匈奴將劉邦圍在白登山之後,派騎兵四面圍攻,根據《前漢紀》記載,冒頓單于擺出的陣勢極為拉風,當時圍攻白登山的匈奴騎兵,西面盡是清一色的白馬,東面則是一色青馬,北面是一色黑馬,南面是一色紅馬。

    冒頓單于之所以釋放劉邦,顯然不是枕邊風那麼簡單

    在這次攻防戰中,雖然匈奴佔據了絕對的兵力優勢,然而雙方交戰七天七夜,匈奴卻始終未能攻上白登山,直到七日之後,冒頓單于最終選擇撤軍。

    事實上,劉邦選擇撤往白登山顯然是明智之舉,此時的漢軍歷經楚漢爭霸長期鍛鍊,已是百戰精兵,尤其是劉邦統率的先鋒,更是漢軍之中的精銳,以這樣一支軍隊守山,兵力雖少卻佔據了地利優勢。而對於匈奴騎兵來說,以騎兵為主的他們想要攻山便只能棄馬登山步戰,兵力雖優卻失去了軍種優勢。天寒地凍、缺乏補給之下,漢軍能夠堅守白登山七日,也說明了此舉的正確。

    至於收買冒頓單于妻子閼氏,個人認為顯然不太可能,40萬匈奴兵足以將白登山圍的水洩不通,而匈奴冒頓單于的營帳,必然在匈奴軍隊的核心區域,那更是層層設防,且不說外出作戰的漢軍到底能湊出多少金銀財寶,漢軍使者難道真的能如此輕易攜帶金銀財寶突破重圍接觸到閼氏嗎?換句話說,如果漢軍使者如果能夠避開匈奴大軍秘密接觸到閼氏,倒不如直接刺殺了冒頓來的乾脆。

    如上所述,漢軍使者顯然不太可能輕易接觸到閼氏,而雄才大略的冒頓單于,也根本不可能因為閼氏的勸說而輕易放過漢朝皇帝,匈奴撤軍顯然另有其他原因。

    冒頓單于到底為何放過劉邦?更多源於雙方均陷入困境

    既然匈奴撤軍不是因為枕邊風,那麼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個人認為,應該是交戰七日之後,劉邦和冒頓單于均陷入了困境之中,形勢迫使雙方不得不進行妥協。

    1、冒頓的困境:匈奴此時雖然佔據優勢,但攻山七日而不得,也使其陷入到了困境之中,而其面對的困難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

    一是糧草問題。相較於中原王朝,後勤供應本就是匈奴的短板,匈奴軍隊憑藉騎兵優勢來去如風,平時出兵攜帶的也僅僅就是幾天糧草,之後便是以戰養戰解決糧草消耗,而如今被定在白登山一地,糧草供應可就成了大問題。40萬大軍的糧草消耗何等恐怖,就算匈奴大軍四處劫掠,又能支撐多久?

    二是漢朝援軍。劉邦的先鋒軍雖然與主力已經脫節,但雙方間隔也僅僅數日行程,如今時間過去七天,漢軍主力必然也已經趕到了白登山附近。面對劉邦的先鋒軍,匈奴還能佔據兵力優勢,可漢朝主力一到,他的兵力優勢便沒有了,而漢朝卻極可能形成裡應外合之勢。

    三是內部問題。接連圍攻白登山七天,匈奴方面必然已經付出了相當的代價,然而此時的匈奴雖然強大,但採用的卻只是部落聯盟統治,冒頓只是這個聯盟的首領罷了,對各個部落的指揮必然不如中原王朝的皇帝。對於冒頓單于來說,無論付出怎樣的代價消滅漢朝皇帝都是值得的,然而對於其他部落首領來說,如果付出代價太大,而又無法取得豐厚的回報,他們卻是不會同意的,而冒頓卻不得不考慮其他部落首領的態度。

    2、劉邦的困境:相對於冒頓來說,劉邦雖然憑藉地利成功頂住了匈奴的進攻,但形勢對於他來說無疑更為不利,劉邦面臨的困境同樣來自於三個方面。

    同樣是糧草問題。漢軍此時的糧草也成為了大問題,先鋒軍隊攜帶的糧草也不會太多,七天的消耗必然也已經到了極限,甚至已經極可能開始斷糧,就算白登山上能夠獲取到一定食物,但劉邦的先鋒軍隊至少也有幾萬人,一座白登山顯然是不夠吃的。

    同樣是援軍問題。與冒頓的擔心不同,劉邦怕的是援軍將領存了其他心思根本不想救自己,畢竟此時西漢初立,如果皇帝被圍,而將領又存了異心,對這個新生的國家無疑將是毀滅性的打擊。此外,劉邦更是擔心援軍將領救主心切,導致主力也被匈奴擊敗。

    同樣是內部問題。皇帝如果被長時間圍困,很難說朝廷內部會不會生亂,畢竟此時西漢初立,內部本就不穩,更何況此時還有其他幾個與朝廷離心離德的異姓諸侯王,很難說皇帝長期被圍之下,內部是否會發生叛亂。

    在雙方都陷入困境的情況下,劉邦一方表示要談判,冒頓自然是同意了,不過冒頓對於嘴邊的肉吃不掉肯定很惱火,自己一方又佔據主動,為了彌補損失肯定是要討些好處的。

    也只有雙方真正進入談判階段,劉邦一方的人馬才能順利出入對方大營,才有機會收買冒頓的妻子,而冒頓在明知無法徹底消滅劉邦的情況下,在得到足夠好處之後,自然也就有了撤軍之意。至於閼氏,恐怕只是史書作者避免劉邦太過難堪,所抬出的工具人罷了。

    而經此一戰,劉邦和冒頓也算真正認識到了對方的強大,劉邦自知短期內無法擊敗匈奴,而冒頓單于顯然也認識到了西漢這個新生國家的強大,恐怕這也是劉邦選擇與匈奴和親,而冒頓單于也願意和親的主要原因,否則對於兩個國家來說,又豈會因為區區一個女子,便放棄互相征伐,維持幾十年的相對和平。

  • 3 # 布衣學史

    匈奴是在秦漢之際,崛起於中國北部草原的遊牧民族,建立了奴隸制政權,多次出兵侵擾中原漢族政權的北部地區。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抗擊匈奴,由於輕敵冒進,被匈奴軍隊圍困於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形勢危急。

    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派使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假說有漢軍大部隊即日來援,若漢帝有失,必死命相擊。

    匈奴南侵也只為財貨而非土地,在得到一些利益好處後,放走了漢帝劉邦。後西漢政權以“和親”之策緩和與匈奴的關係。

  • 4 # 歷史小參謀

    我來回答一下

    主要三個原因:

    一、留足餘味,死而不僵

    此次出戰,劉邦是下了很大成本的,出兵30多萬。但此次被圍之後,大漢將動員全國一切可呼叫兵力,再拉超過30萬大軍來救。僵持下去,匈奴有被反圍殲的危險。

    這就好比下圍棋,國手往往會在勝負關鍵處留足餘味——即,似死非死,似活非活。你看似某塊白棋快要死了,其實仔細看看,如果棋手將來可以在此補一手棋的話,就會起死回生。而白登之圍就是留有足夠的餘味,想要吃下這塊肉,匈奴至少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而且,兵圍漢軍,多圍一天,匈奴就會多一分危險,敢圍近一個月,即使在大漢最南邊的兵員,也能趕到救援。到時侯,更難辦的,並不在漢,而是匈奴。因為,到那時,在最外圍包圍他們的軍隊數目將有可能是100萬,也有可能是200萬,一旦合圍形成,神仙難救。

    已經圍了七天七夜,也沒有突破,漢軍越聚越多,即使最終殺了劉邦,自己也掛了。

    二、光腳不怕穿鞋的。

    劉邦死了,僅僅是死一個,還有呂后,劉盈,朝庭的建制還很完備,領土、經濟並未受到損失,無故結下仇怨;而冒頓一旦因圍劉邦,反被漢軍後續援軍反包圍,再用弩陣射住四方逃跑的要道,也將插翅難飛。即使雙方此次都是出動的精銳,然而,漢朝國土遼闊,人口基數及生育能力,休養生息能力絕對遠超匈奴。假如冒頓及其精銳被圍,國家將受到更嚴重的打擊。

    三、持續不斷的錢糧供給比一個皇帝的人頭要好的多。

    匈奴最渴望的不是劉邦的人頭,而是劉邦的承諾——搖錢樹(金錢)、免費食堂(吃穿用度等)

    可以結合北宋與契丹簽署澶淵之盟,北方遊牧民族,自己並不擅長種地,他們憑藉強大的軍事侵略能力,搶錢,搶糧,更容易,也更划算。

    陳平之計,如果說能夠湊效,絕對不會是閼氏吹兩句枕邊風,冒頓就會白白放棄這次擒住劉邦的機會(注意,他一定會優先選擇擒獲劉邦,而非草率殺死劉邦,當然,如果劉邦反抗,也會直接將其殺死。)陳平之計,背後深一層的利害在於,透過找閼氏求情,間接示弱。在雙方僵持不下時,一旦一方示弱,令一方同樣求之不得,當然,如果這筆生意很有賺頭的情況下,會更好。實際上,在白登之圍後,漢朝向匈奴和親,每年送金錢,以達到求和目的。其實,這也是匈奴人最想要的結果,才會放跑劉邦。

    如果非要魚死破,劉邦、冒頓都將是滅頂之災。但於國而言,大漢損失幾十萬部隊,換來匈奴的滅亡,也是很划算的。

    以上

  • 5 # 來看戲啦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簡單概述一下事情經過:漢高祖七年之內完成了滅秦敗楚的任務之後,順理成章地建立了大漢王朝。這個時候,北方匈奴總是不安分,在邊境搞小動作,韓王信上書劉邦,請求攻打匈奴,劉邦應允。結果韓王信被冒頓單于三十萬大軍圍困,投降匈奴,還說要聯合匈奴打漢朝。

    這個時候,劉邦來氣,決定親自帶大軍討伐匈奴。不過劉邦很聰明,在採取軍事行動之前,陸續派了十多位使者去匈奴打探虛實,回來得到的報告都是:匈奴的馬很瘦弱,匈奴計程車兵都是老弱病殘。其中一個使者叫婁敬,提醒劉邦這是冒頓單于的示弱大法,其中必有詐。劉邦不聽,“你竟敢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於是叫人把婁敬囚禁了。自己帶著三十萬大軍進發匈奴,所到之處,沒有任何抵抗,三十萬大軍如入無人之境。這個時候,劉邦飄了,自己領了一小支先行部隊直衝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把自己大部隊遠遠甩在後面。劉邦剛到平城,視察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就被冒頓單于的精銳鐵騎死死地圍困了,七天七夜衣食難繼。這個時候,劉邦非常後悔,但後悔有什麼用呢?

    大救星陳平閃亮登場。陳平是劉邦的軍師之一,這個人世故圓滑,八面玲瓏,肚子裡滿是損招鬼點子。他跟劉邦說了個妙計,具體是什麼,史書沒有記載。然後陳平使了個離間計,派巧舌如簧的使者去遊說冒頓的妻子閼氏,結果遊說成功,閼氏就對單于說劉邦有仙氣,是神人之子,不要輕易得罪,就算冒頓佔了中原的土地也守不住,不要為難中原之主算了。冒頓開始猶豫了,他想把包圍圈開個角看看劉邦的虛實,剛開啟一角,陳平就命令人彎弓搭箭簇擁劉邦逃了出來,瞬間開啟九天雷霆雙腳蹬模式,跑回了平城,這下才安全。

    現在回過頭來看,陳平派使者去和單于妻子說了什麼,我們不可能知道了,史書沒有記載,不過從陳平一貫用計的習慣來看,應該不是什麼光彩的主意。

    如果要推測一下的話,閼氏和使者的對話如下:

    閼氏:為何而來呀?

    漢使:主要是為夫人出主意來了。

    閼氏:放屁,你們家皇帝被困,你怎麼給我出主意來了?

    漢使:沒錯,我家皇帝是被困了,但是如果你男人遲遲不放我們皇帝,我們就使殺手鐧,進獻大把大把的中原美女給你們單于,到時候冒頓品味上來了,可能就不會寵幸你們這些,,咳咳,你的皇后位置也會不保。所以,還是放我們皇帝回去,這樣對大家都好。

    閼氏:你說的沒錯,這個事我包了。

  • 6 # 尋根拜祖

    白登之圍是劉邦一生,遇到的最危險境況之一,他差點沒成了匈奴人的俘虜。好在他這次帶了大陰謀家陳平在身邊,在他的巧妙運作下,匈奴單于閼氏成了“自己人”,說服冒頓單于釋放了劉邦,解了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起因

    事件的起因跟韓王信有關,他在北邊總受到匈奴欺負,打不過人家,一次次吃敗仗,損失慘重,於是就向劉邦求救。

    劉邦沒碰過匈奴人,在他心目中,天下最強的項羽都不是自己對手,一個蠻族算什麼!他懷疑,韓王信不是打不過匈奴,而是跟匈奴人勾結,故意玩他。

    有了這個判斷,他就想收拾韓王信,韓王信得知情況害怕了,乾脆真的投降了匈奴。有了韓王信的幫助,匈奴人更加如魚得水,隔三差五漢地幾日遊,燒殺劫掠家常便飯。

    高祖七年,劉邦不顧婁敬的勸諫,率三十萬大軍,親征匈奴。

    事實證明,匈奴人並不是只會秀肌肉的野蠻人,他們的小計謀耍起來水平不低。匈奴人以詐敗的方式,勾引劉邦入套,一舉將劉邦圍困在白登山。

    白登山地勢高,沒有水源,時節進入隆冬,天氣變得寒冷,士兵們很多凍掉了手指。

    由於冒進,大部隊跟後援失去聯絡,成了影子部隊,孤立無援,糧草不濟。

    孤立無援,沒吃沒喝,天氣寒冷,情況相當糟糕。劉邦下令突圍,結果,匈奴人防守極其嚴密,根本突破不了防線。

    這時候,陳平向劉邦獻上一計:重賄單于閼氏!

    閼氏的小算盤

    陳平派人帶了很多奇珍異寶,乘著夜色,悄悄潛入匈奴大營,見到了單于閼氏。匈奴人遊牧民族,女人隨軍不算大事。

    使者按陳平的意思向閼氏轉達了幾點意見:

    1.請閼氏幫忙,勸說單于撤兵放人,作為酬謝,奉上這些珠寶,我們大漢有的是錢,今後這種饋贈不斷;

    2.我們還從漢地挑選了一批絕色美女,準備送給單于,人都在路上,但如果閼氏能幫我們解圍,我們也可以不送美女了;

    3.你們匈奴人不就是為了錢財嗎?至於跟我們玩命嗎?說到玩命,你們還真未必能贏,我們的後援隊部馬上就到。

    總之,閼氏如果跟我們合作,你要什麼就有什麼,如果不跟我們合作,我們也有辦法讓單于跟我們合作。到時候,單于被源源不斷的美女包圍,閼氏的日子恐怕就不好過了。

    天下的女人,很少有不關心珠寶和受寵的。陳平的話,重重地戳中了閼氏的痛處。除了合作,沒有比這個更好的選擇。

    冒頓單于的大算盤

    於是,閼氏按照陳平教她的話,跟冒頓單于鸚鵡學舌了一番:

    1.我們要的是錢財,不是漢地,如此跟漢人撕破臉,沒啥好處,莫不如敲一筆竹槓,當他們走;

    2.漢人被圍了七天七夜,依然不慌不亂,這豈不是上天在幫助,我們不能違逆天意;

    3.漢軍增員人馬說到就到,如果在增援人馬到前打不下來,不光得不到好處,就怕還被人家包餃子;

    總之,乘著形勢還沒變化,跟他們何談,敲一筆竹槓,當他們走,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陳平給冒頓單于的藥方也相當精準,同樣是左手糖右手刀,逼得他不得不按陳平的意思做選項。

    其實,冒頓單于心裡還有一個隱憂,別人不知道,但對他來說很重要:他跟韓王信約好夾擊漢軍,都過了約期,還不見韓王信的影子,鬼知道這個韓王信,是不是給我下套?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局面可能一下子就被逆轉,冒頓單于不能冒這個險!

    就這樣,雙方達成和解,簽訂盟約,漢帝國每年與匈奴和親,向他們納貢。從此開啟了漢匈和親之策。

    白登之圍的影響

    白登之圍對西漢的影響很大,這次戰爭後,劉邦意識到,以西漢的國力和軍事實力,尚不足以對抗匈奴,走屈辱的和親之路,成為權宜之計。

    此後近百年,西漢在匈奴的訛詐下,不斷勵精圖治,積蓄國力,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徹底改變對匈政策。

  • 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關於“白登之圍”時冒頓單于為什麼最終放了劉邦這個問題,公開的答案是:陳平行賄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單于被枕頭風吹傻了……敵國皇帝陷入了自己的重圍,事關兩國之間的戰局成敗和兩國未來的命運走向,冒頓單于就算再輕浮、再好色,也不太可能被一個女人所左右,幾句話一忽悠就把劉邦給放了!更何況,冒頓單于即便算不得一代英主,那也是草原梟雄,用腳趾頭也能想明白,這絕對不是簡單行賄可以解決的問題。陳平也不是傻冒青年、愣頭青,而是一代名臣、高階智囊。那麼,他為什麼會選擇行賄對手老婆這樣的手段呢?兩千多年過去了,現在我們再回過頭看一看,這裡面的原因其實也並不複雜。冒頓單于並不想置劉邦於死地,缺的只是一個對內可以交代得過去的理由,而陳平以重金行賄閼氏實際上就是在給冒頓這個他需要理由。

    冒頓單于率領匈奴軍隊南下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吞併剛剛建立漢王朝,說白一點兒,和之前、之後匈奴的南下襲擾一樣,冒頓單于無非就是藉著韓王信與劉邦火拼之機,趁火打劫、撈點兒實惠而已,而這也是匈奴各部的想法。既然陳平代表漢王朝把匈奴人想要的都送到炕頭了,南下襲擾的目的已經達到,對參戰的匈奴各部也可以有個交代了,冒頓單于又何必把劉邦這個燙手的山芋攥在手裡?

    如果冒頓單于俘虜了劉邦,無非會出現三種可能:一是呂后像後來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善後那樣,讓兒子漢惠帝劉盈直接上位,讓劉邦這個“奇貨”變成“廢品”。二、漢王朝舉全國之力與匈奴決戰!而彼時離白登山不遠處便有漢王朝的援救大軍駐紮,隨時可以大規模開戰。三、漢王朝國內異姓諸侯王勢力趁機作亂、取劉氏代之。很明顯,三種情況都不是冒頓單于想要的結果。

    第一種情況,劉邦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反倒是成了累贅,殺也不好、放也不好,得不償失。第二種情況更加不是冒頓單于願意見到的,匈奴之所以南下屢屢得手,無非是佔據了騎兵優勢,其綜合國力遠比不上漢王朝,如果漢王朝舉全國之力與匈奴拼消耗,匈奴根本耗不起!更何況,匈奴並不是漢王朝一樣的大一統帝國,而是有許多自主性相對較強的部落形成的類似“聯邦”的政權(當然,這種說法並不十分準確)。冒頓單于之所以能夠居於單于之位,無非是實力佔據絕對或相對優勢而已。但是,一旦冒頓單于與漢王朝形成長期對耗、自身實力遭到削弱,其在國內的地位都會變得岌岌可危,搞不好還會被他人鑽了空子、取而代之。冒頓單于不傻,怎麼可能幹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至於第三種情況,可能性並不大。畢竟彼時劉邦和呂后已經在著手收拾異姓諸侯王了,異姓諸侯王的勢力早已非楚漢之爭時可比!這個時侯異姓諸侯王想要取劉氏代之,很難。萬一僥倖成功,冒頓單于面對的將是一個嶄新的王朝,劉邦生死與否,與他們無關,他們巴不得劉邦早死早昇天呢,不是嗎?到頭來,冒頓單于與劉邦的仗等於是白打了,一毛錢好處也撈不著,還為他人做了嫁衣。即便匈奴趁漢王朝內亂大舉南下,可是長城以南人口眾多、又不適合遊牧,匈奴人拿下了也守不住,到最後無非也就是搶點真金白銀回老家,不是嗎?更何況,匈奴有沒有大舉南下、深入漢王朝腹地的能力,個人持保留態度。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陳平之所以能行賄成功、贖出肉票劉邦,並不是行賄本身的作用,而是陳平看清了冒頓單于面臨的形勢、吃透了冒頓單于的心理而使出的計謀。實際上就是給本已有退兵之心的冒頓單于遞上一個臺階,順帶著送個“大禮包”。如果冒頓單于鐵了心想一舉拿下劉邦,劉邦帶的那點兒孤軍能否熬那麼久,真的很難說。至於老婆的枕頭風,那就更加沒什麼用處了。女人與江山對於帝王而言,江山永遠是第一位的,昏君都是如此,更別說是草原梟雄冒頓單于了。

  • 8 # 一個人的歷史

    白登之圍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恐怕沒有誰說的清楚,有人說是冒頓單于仁慈,有人說是陳平透過賄賂單于的妻子閼氏,也有人說是由於韓王信沒有按照冒頓的計劃來合圍劉邦,讓冒頓一舉殲滅劉邦的計劃產生了動搖。一時間眾說紛紜,並沒有定數。在我看來,並不是冒頓單于不想殲滅劉邦,而是他也有自己難言的苦衷。首先匈奴人的部隊主要是騎兵,騎兵以機動性和衝鋒見長,攻堅戰非其所長。然而劉邦在認識到非匈奴對手之後,迅速登上白登山堅守待援,這樣事情就超出了冒頓的預期了。因此冒頓才要求韓王信迅速前來匯合,因為他知道用騎兵居高臨下衝鋒可以,但是要騎兵從山底下向山上衝面對漢軍的強弓硬弩,則是自尋死路。但是好不容易抓到手裡的大魚,當然不能輕易放掉,冒頓不甘心就這樣放棄。但此時大漢的援軍卻即將到來,到時候自己必然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這些都是冒頓必須考慮的。和劉邦拼個魚死網破,並不是冒頓的期望,獲得利益才是他關注的。因此合談求利才是最佳的選擇,劉邦的代表是陳平,冒頓的代表是閼氏,在冒頓看來,和大漢合談是件讓自顏面無光的事情,因此不能讓他人知道,只有閼氏才是自己最信任的人。陳平則是當時,劉邦身邊最可信任的謀士。

    談判達成了以下協議:

    一、匈奴兄弟缺錢,這好辦,我們大漢幫兄弟一把,大漢奉上珠寶財物供應其用度,這一幫就是幾十年;

    二、匈奴和大漢是兄弟,本不應該爭鬥的,為了保證世代友好,大漢派出和親公主到匈奴,兩家永結秦晉之好;

    三、為了表示誠意,冒頓單于放大漢天子劉邦一條生路。

    在冒頓看來,這筆交易很划算。白登之圍迎刃而解,劉邦得以脫險,冒頓也保留了面子獲得了實際的利益。冒頓贏得了眼前之利,卻輸掉了匈奴的未來。大漢經過了多年休養生息之後,匈奴人遇到了噩夢的重曲—漢武帝劉徹和他的大漢雙壁衛青、霍去病。

  • 9 # H趙張劉關蘇呂陳等等

    因為,根本的原因是,漢軍比匈奴強。 白登之圍,漢軍沒有敗!是勝利! 據《史記》記載,白登之圍,是輕敵冒進,不算恥!按羅輯看,能擋住匈奴10倍以上的攻擊,保住皇帝是漢軍的勝利! 據《史記》記載,白登之圍,匈奴40萬,圍漢先鋒部隊,(《史記》記載與白登山考古吻合,約數千,算1萬)。 這樣是,1漢抵40胡左右。在野外開闊山地,匈奴連小小的先鋒部隊都圍打不贏,(7天了,有皇帝在內,“擒賊擒王”,拿下意義非同小可)可見當時漢軍的軍力相對是多麼恐怖。起碼至少,普遍1漢抵5胡。當然,(白登山是,1漢抵40胡。畢竟匈奴是部落連盟的奴隸社會對戰漢的封建社會。生產力國力相差甚遠!漢,最主要還是環首刀、強弩……等先進裝備……。只有漢女嫁匈奴王,沒有匈奴女嫁漢王一說。)匈奴王 考慮到40萬大軍的糧草問題和有皇帝在內,必定是非常猛烈的攻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還是攻不破漢軍的防禦。冒頓單于就是領教到了漢軍非常強大的戰鬥力!(比預期強大得多)再打也佔不到便宜。援軍快到,有臺階下,(陳平計)趕緊撤退。撤遲了,說不定被漢軍消滅!邏輯上看,如果說匈奴軍整體比漢軍強,毫無疑問,無論如何會先拿下有皇帝在內的先鋒部隊。再想辦法吃援軍。或至少一直 打到援軍到來再說,也可對援軍主力展開決戰。再退一步,打不贏再跑也不遲(匈奴機動性強)…………事實是,匈奴40萬圍住漢約1萬,都打不贏拿不下漢軍小小的先鋒部隊。不敢打到援軍主力的到來。(展開決戰,匈奴40萬:漢32萬)很明顯,匈奴主力是怕打不過漢軍主力!(前面的交手,已見識了漢軍強大的軍力)很顯然,漢初,漢朝的軍力國力至少還是比匈奴強的。 按邏輯看,這樣更接近真相。 (和親,用現代話來說是融合,是“結為兄弟國,親家國”,為了免於騷擾,因制止不了騷擾,又不容易消滅匈奴。最主要是,漢初,需要休養生息) 白登山之圍,匈奴40萬圍住漢約1萬(40:1)都打不贏,拿不下。可見,漢軍軍力的恐怖。至少是漢軍的勝利。可見,漢初,還是漢國力比匈奴強!

  • 10 # 飛常可樂

    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且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陝西沁縣)告捷,後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陝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告,輕敵冒進,直到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的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

    陳平施計救高祖

    因為高祖劉邦被牢牢圍困於白登山七天七夜,和主力部隊也完全斷了聯絡。此時劉邦身邊的謀士陳平發現了冒頓對自己的妻子閼氏很是疼愛,於是讓使者帶著黃金和珠寶去見冒頓的閼氏,請她在冒頓單于面前說些好話。閼氏一見這麼多禮物,心裡很是高興。當天晚上閼氏就對冒頓說:“我們就算佔領了漢朝地方,也無法長期居住下來,再說漢朝皇帝也會有人來救的。不如我們撤兵回去吧!”冒頓聽了閼氏的話後心裡也深思了起來,心裡想著“王后說的對,我們就算佔領了漢朝地方也是無法長期居住,還不如送漢朝一個人情,他們必會有補償”。於是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將包圍圈撤開一個角,放漢兵出去。

    高祖脫困

    第二天早晨,天正下著濃霧,漢高祖悄悄的撤離了白登。自此白登之圍得以解救。

    合親“緩兵”

    自從白登之圍之後,劉邦認識到了現在不是和匈奴決戰的時候,於是便採納劉敬的意見:合親。至此,漢朝前期長達70多年的合親之計,正式開始了

    綜上我們可以瞭解到:冒頓是因為自己認識到了困死高祖無濟於事,還有可能引來漢朝的報復,還不如放了高祖,謀取利益。

  • 1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不能說“白登之圍”是冒頓放了劉邦,這只是在當時僵持的形勢下,冒頓迫於形勢所作出最有利於自已的選擇而已,而陳平的計謀則給了雙方一個臺階下,於是漢匈雙方達到協議,最終各讓一步的結局。

    白登之圍是韓王信引起的,韓王信是劉邦所封的異姓王之一,不是韓信,這個是原六國南韓後裔,被劉邦以防禦匈奴為名封到代地太原郡,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是當時韓王信的都城,之後又被劉邦改封成馬邑(今山西朔州)。

    馬邑在雁門關的西北方向,是防禦匈奴的前線,韓王信到了這裡後,就經常與匈奴開戰,公元前201年,匈奴單于冒頓率領十萬騎兵攻打馬邑,韓王信無法抵擋,一邊與匈奴求和,一邊向劉邦求救。

    劉邦知道韓王信與匈奴有求和後,派人責備韓王信,韓王信擔心受到劉邦猜忌,前一年燕王臧荼剛剛造反被殺,於是韓王信乾脆就率軍投降匈奴,與匈奴一起進攻雁門關。

    於是劉邦親率32萬大軍,隨同周勃、樊噲、夏侯嬰、陳平、婁敬等人一起討伐韓王信與匈奴人,這也是劉邦第一次直接與匈奴人作戰。

    漢軍前鋒先後在銅鞮(今山西省沁縣一帶)、廣武(山西省代縣西南陽明堡鎮)、離石(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樓煩(今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數次擊敗韓王信與匈奴的聯軍,劉邦到達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後,由於一系列的勝利,開始產生輕敵情緒。

    在經過前後十次的偵察後,劉邦決定不等漢軍大部隊跟上,就先率領騎兵攻打匈奴駐兵的代谷(今山西省繁峙縣至原平市一帶),當劉邦率領漢軍騎兵部隊到達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後,被匈奴40萬精銳騎兵圍在了白登山。

    劉邦被困在白登山的騎兵大概有一萬人,而後續的漢兵步卒還有30萬人在陸續跟進,不斷的北上,匈奴有40萬人,既要包圍劉邦,又要應對陸續趕到的劉邦後續部隊。

    劉邦在白登山被圍七天七夜,當時是寒冷的冬天,又地處北方,山上是不擔心水源的,因為雪也能解渴,匈奴人圍困時曾進行多次的衝鋒,但都被劉邦強悍的騎兵擊敗,兩軍形成對峙,誰也吃不了誰。

    劉邦在白登山是居高臨下,而且漢軍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單兵素質都不低於匈奴兵,即使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兵的步兵箭矢仍是匈奴騎兵的剋星,除了馬匹不如匈奴人,漢軍各個方面都強於匈奴人。

    冒頓是匈奴歷史最有的單于,沒有之一,匈奴的強大就是冒頓的帶領下完成的,冒頓弒父奪位,心狠手辣,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但絕不是一個蠻幹之人,相反很有心計,從白登山之圍就能看出,冒頓是使用計謀誘使劉邦上當的。

    如果能吃下白登山劉邦的軍隊,冒頓一定會這麼幹的,但在劉邦軍頑強抵抗下,匈奴人除了扔下一地死屍,別無他法。

    根據史書的記載,是陳平向劉邦提出計謀,用錢財收買冒頓單于的閼氏(相當於漢朝的皇后),然後由閼氏給冒頓吹枕邊風,閼氏給冒頓說了幾點:

    1、我們就算奪了漢朝的城池也沒有用,我們是遊牧民族;

    2、漢軍的援兵馬上要到了,到時候裡外聯合,我們不好應付;

    3、漢朝皇帝有神靈保護,無法被消滅。

    估計這些話是陳平教閼氏說的,但是很有效果,但這些只是被記載在史書的內容,明顯有些事沒有被記載,就是漢朝每年獻給匈奴錢財,以換取和平。

    冒頓可是連父親都殺,連閼氏都可以獻給敵人的雄主,他根本就不會因為一個閼氏的勸說就放棄了對劉邦的圍困,個人冒頓之所以網開一面,根本原因是:

    1、當時匈奴無法攻下白登山,白登山上的漢軍戰鬥力非常強悍,再拖下去,對匈奴也沒有好處,應該見好就收;

    2、漢軍大量援軍馬上要趕到,到時候匈奴人就要面對漢軍的兩面夾擊,現在連白登山漢軍都拿不下,等漢軍援軍到了,戰爭如何走向還真不一定;

    3、冒頓單于曾經與韓王信手下兩個將領王黃和趙利約定會合,但是這兩個沒有來,冒頓懷疑有問題,是不是他們投靠了漢朝?如果是,對自已就非常不利;

    4、劉邦提出拿錢財消災,匈奴人打仗原本就是搶錢財來的,既然不用打仗都達到了目的,冒頓單于為什麼不同意?

    所以冒頓單于最終在當時形勢下,順水推舟,選擇接收了陳平的提議,放了劉邦一馬,與劉邦達到私下協議,劉邦肯定是提供了大量的錢財送給匈奴,才換得匈奴放自已一馬,畢竟被圍著太久雙方就會陷入危險,雙方國內還不安穩呢。

  • 12 # 澳古說歷史

    前201年,匈奴冒頓單于親率10萬鐵騎兵圍馬邑,韓王信不敵,遂只得揹著漢中央政府與匈奴和談,但此事不知何故被劉邦得知,劉邦遂致書責備於他。而此時,劉邦已對多個異姓諸侯王下手,韓王信怕自己也會步入他們的後塵,於是索性就在馬邑發動叛亂,同時為了對劉邦軍隊形成壓制,韓王信與匈奴組成聯盟。

    前200年冬季,為了應對韓王信的叛亂,劉邦親率32萬步騎至太原郡抵禦韓匈聯軍。初期,劉邦一路勢如破竹,先是將韓王信大軍悉數擊潰,逼的韓王信隻身逃往匈奴,後又擊潰了匈奴左、右賢王的二萬鐵騎,不久又先後取得了三次對韓匈聯軍的勝利。

    如此,隨著漢軍對匈奴大軍的節節勝利,劉邦開始對匈奴產生了輕敵之心。劉邦到達晉陽後,聽聞匈奴的主力駐紮在代谷,他先是讓斥候前往查探虛實,而後在得到數十位斥候的回報,都說匈奴都是老弱病殘後,劉邦就不假思索的率領著手下的騎兵部隊準備先行進攻匈奴,卻絲毫不聽劉敬勸諫匈奴這是在示敵以弱的諫言。

    不久,劉邦率領的先鋒部隊就到達了平城,而匈奴的冒頓單于就早已在白登山附近設下了包圍圈,後劉邦部隊到達白登山,冒頓單于就率40萬大軍將劉邦團團圍住,直至七天之後,因冒頓單于的寵妾閼氏被漢軍收買,在她的枕邊風下,劉邦最終得以脫困。

    《史記》中關於冒頓單于為什麼會放了劉邦是這樣說的:“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史記.匈奴列傳》)。

    司馬遷認為冒頓單于之所以會放了劉邦,主要是基於二點原因。其一漢軍用重金收買了冒頓單于的寵妾閼氏,然後在閼氏“漢地非我族久留之地,得來無用(中原乃是農耕區,不適合遊牧,而這顯然不適合匈奴這種逐水草遷徙的遊牧民族),再是劉邦有神靈護佑,很難戰勝”的勸諫下,放棄活捉劉邦的念頭,改而放過劉邦,索取厚利。其二冒頓單于本來是與韓王信的軍隊是約定過會師的時間的,可是到這個點,他們卻沒有來,所以冒頓單于懷疑他們與劉邦有密謀,恐有變,於是在雙重的誘因下,冒頓單于最終決定放過劉邦。

    以上司馬遷所說的冒頓單于會放過劉邦的原因是八九不離十了,但是並不太全面。其實冒頓單于會放過劉邦,還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劉邦被圍白登山時,所帶的部隊其實先頭部隊,漢軍32萬大軍的主力部隊尚在趕來的途中,這支大軍對於已算是深入漢地的匈奴大軍是個巨大的威脅,一旦讓漢軍主力到來,鹿死誰手真的說不清。

    再者冒頓單于與韓王信大軍曾相約會師,可是韓王信大將王黃、趙利期卻逾期未來,這就更讓冒頓單于感到如芒在刺。如此,冒頓單于久攻白登山不下,漢軍主力又快趕來,形勢對匈奴已經越來越不利,所以此時用放過劉邦為代價,來換取豐厚的和談條件,何樂不為呢?

    第二、匈奴內部還存在著巨大的內患。此時冒頓單于雖然東逐東胡,西挫月氏,從而在北方一家獨大,但是這個時候西域各國並未真正臣服,他們還是蠢蠢欲動,只要匈奴一有什麼動盪,他們勢必就會群起而攻之。

    因此為了徹底解決西域諸國這股不穩定的武裝力量,冒頓單于必須將其徹底征服,否則匈奴將不能安心向中原發展。如此,匈奴要想征服西域各國,就必須要有充足的物資,而僅憑匈奴這等不算是富庶的地區,顯然是無法在短時間內籌集的到的,那麼怎麼辦呢?

    其實很簡單,富饒的中原自然就是最理想物資來源地。但是此時中原並非是匈奴之地,而是漢朝之地,可漢朝又不會心甘情願的把物資送給匈奴,那怎麼辦呢?那就只有用武力去逼迫漢朝交出物資了。如此,冒頓單于用計兵圍劉邦,很大的原因不是滅亡漢朝,而是希望用劉邦來逼迫漢朝與匈奴簽訂“不平等條約”,讓漢朝年年納貢。

    就這樣在抓不到劉邦的情況下,漢朝又願意簽訂和約,送出大量的豐厚物資,冒頓單于自然也就沒有再圍困劉邦的必要性。

  • 13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白登之圍,冒頓並不是因為心愛的閼氏的幾句話撤圍的,冒頓放劉邦走另有原因。

    公元前200年,韓王信投降匈奴,冒頓命韓王信為先鋒,自己親率匈奴騎兵大舉入侵,一直打到了晉陽郡。

    劉邦得到匈奴入侵的訊息,心裡並不害怕,楚漢之戰,不可一世的項羽都不是漢軍的對手,難道匈奴的戰鬥力能強過楚軍嗎?劉邦決定御駕親征,滅掉韓王信,然後像秦國當年那樣,狠狠地教訓一下匈奴人,讓匈奴從此不敢正眼看大漢疆土。

    開戰之初,漢軍連連取得勝利,先打敗了韓王信,接著把匈奴左右賢王打得潰不成軍,漢軍的勝利,使劉邦驕傲起來,他想效仿當年的蒙恬,就地殲滅匈奴主力,避免深入大漠作戰,劉邦派出幾波使者,以議和的名義去匈奴大營打探虛實,為大舉進攻做準備。

    經過幾次較量,冒頓心裡明白,和漢軍面對面擺開陣勢對攻,匈奴騎兵不是漢軍的對手,於是他決定用計策打贏這一仗,正好劉邦派使者前來,冒頓明白這是劉邦派來的間諜,下令精銳騎兵和肥壯的牛羊都隱藏起來,讓漢朝的使者看到的都是老弱殘兵和瘦骨嶙峋的牛羊。

    漢使回去後,把看到的一切告訴了劉邦,劉邦認為,匈奴連吃敗仗,戰鬥力嚴重下降了,而且看起來後勤補給也快斷了,正是出擊的好時候,馬上命令三十多萬人馬發起進攻。

    這次劉邦大意了,他沒有考慮正是天寒地凍的時候,漢軍沒有預備相應的裝備,漢軍剛一出發,就遇到了連續幾天的大雪,士兵凍死凍傷很多,行動非常緩慢。在行軍途中遇到了漢使劉敬。

    劉敬早年來往於漢匈之間經商,不僅瞭解當地的情況,也是個匈奴通,他見漢軍這個時候大舉北進,趕忙來見劉邦,把去匈奴大營見到的一切告訴了劉邦,認為這是匈奴人的詭計,故意示弱引誘漢軍,勸劉邦停止進攻。

    此時的劉邦求勝心切,認為劉敬這是在動搖軍心,一怒之下把劉敬關了起來。然後帶領騎兵冒進,把步兵,車兵等大部隊遠遠地甩到後面,劉邦是漢軍主帥,這次卻以皇帝身份做了先鋒官,可見劉邦太輕敵了,正應了“驕兵必敗"這句話。

    劉邦率領的騎兵進展神速,很快到了平城,進入了冒頓設下的包圍圈。冒頓聽說包圍圈裡是漢朝皇帝劉邦,大喜過望,馬上命令四十萬匈奴騎兵從四面八方合圍漢軍,一場慘烈的戰鬥開始了。

    劉邦久經戰陣,臨危不亂,指揮漢軍佔據了平城西面的白登山,劉邦堪稱防禦大師,想當年有誰能抵擋住項羽的進攻,也只有劉邦能和項羽打成相持的局面。

    冒頓佔據了絕對優勢,下令對白登山的漢軍發動進攻,劉邦上山後,馬上下令騎兵下馬當步兵,迅速修建防禦工事,準備好了防守用的滾木雷石,匈奴騎兵發動衝鋒,漢軍把滾木雷石扔了下來,匈奴的戰馬哪見過這些東西,受到驚嚇把騎兵都扔下馬來,漢軍在用弓箭射擊,匈奴人馬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冒頓見騎馬衝鋒受阻,下令騎兵下馬,手持彎刀往上衝,這可是匈奴人的短處,漢軍都是經歷過楚漢戰爭的老兵,步戰可以說是匈奴人的祖宗,漢軍手持長矛,大刀列陣迎上前來,殺得匈奴兵屁滾尿流,很快敗下陣來。冒頓見實在攻不上去,下令停止進攻,把白登山圍困起來,想把漢軍餓死在山上。

    這一番大戰,讓冒頓見識了漢軍真正的戰鬥力,他知道這次能佔據優勢,完全因為劉邦中了自己的詭計,現在採用圍困的辦法也是出於無奈,而且他面對的不僅僅是山上的漢軍,周勃,樊噲率領的後續部隊也在加快行軍速度,如果僵持下去,最後鹿死誰手很難預料。匈奴的總人口相當於漢朝的一個郡,拼個魚死網破匈奴將元氣大傷。就算把漢朝皇帝殺了,太子馬上能繼承皇位,對大漢實力也沒有什麼影響,匈奴即使僥倖取勝,匈奴人也不會在這裡從事農耕生產,早晚也要退回草原上去,拼盡全力打一場得不償失的硬仗,還不如見好就收,得到漢朝的賠償更加實惠。

    冒頓還有一個擔心,匈奴後方有月氏,東胡等仇視匈奴的國家,如果在中原硬拼,後方趁機作亂,匈奴有可能土崩瓦解,他也在尋求一個能讓他體面的撤回草原好方法。

    陳平確實是一個研究心裡學的高手,冒頓的心思他早已經猜到了,但陳平為了穩妥起見,先重金賄賂了冒頓心愛的閼氏,讓她先在冒頓跟前吹風,然後陳平作為漢朝使者來見冒頓單于,向冒頓陳述了兩軍決戰的厲害關係,一番話說到冒頓的心裡去了,然後他許給了匈奴大量好處。冒頓正需要一個撤兵的臺階,聽了陳平一番話,覺得句句在理,於是答應網開一面,放劉邦出了包圍圈。

  • 14 # 楚霸王歸來

    冒頓之所以放了劉邦不僅僅是因為女人的“枕旁風”也是他權衡利弊後下的正確決定。

    發生經過

    公元前201年,冒頓單于南下攻打韓王信的馬邑,想撈點好處。韓王信打不過就向冒頓單于示好。劉邦那時正在逐個消滅異姓王,對異姓王的風吹草動格外在意。當他聽說韓王信的使者出入匈奴大帳就懷疑韓王信與匈奴勾結必要謀反。

    於是他先禮後兵,先派使者去韓王信那責備了韓王信一番。韓王信一看劉邦的使者都親自登門拜訪了,還趾高氣揚的把我罵了一頓,你不就是怕我謀反麼,我天天被匈奴人欺負,你都沒幫上忙,唉,今天我還真謀反給你看了!

    韓王信與冒頓聯合一起殺向晉陽城。劉邦收到這份緊急軍情,連忙召集三十二萬大軍討伐匈奴與韓王信。

    冒頓也是老江湖一個,一看劉邦親率大軍前來,他連忙把自己的主力收回,只留些老弱病殘與漢軍交鋒。漢軍一路凱歌,劉邦漸生驕傲之心。

    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絡。

    冒頓權衡利弊放劉邦

    被圍的劉邦接受陳平建議賄賂單于的閼氏。

    冒頓一個弒父篡位的狠人會那麼容易就因為一個女人而放棄被圍的劉邦,答案非也!

    當時冒頓幾十萬大軍圍住劉邦幾千人的前哨軍隊,而且還是圍了七天七夜,沒有任何進展。

    注意他們圍的只是漢軍的前哨軍隊,部隊主力還沒到,如果繼續圍堵下去,等到漢軍主力到達,那冒頓就會被前後夾擊,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的。

    再者,閼氏有句話說的對。他們是遊牧民族,他們深入農耕文明的地方是很難適應的,必然會遭到周圍的漢人的圍追堵截。

    冒頓已深入中原腹地,而且還收穫頗豐。如果大軍在這與漢軍死磕,漢軍知道自己主帥危急,肯定會馬不停蹄地趕來,自己承受不了兩面的壓力。

    自己這次出來就是到漢朝搶點東西好回去過冬,又不是出來滅漢的,不需要拉那麼大的仇恨。

    自己把劉邦放了還能放長線釣大魚,今後有的吃漢朝的。

    於是第二日開啟包圍圈的一角,讓漢軍撤出。當天正值天氣出現大霧,漢軍拉滿弓安上箭,從已經解除包圍的一角慢慢地走出,才得以脫險。

    “白登之圍”以後,劉邦就害怕匈奴了為了緩和和匈奴的矛盾,於是提出“和親政策”用來換取邊境短暫的和平。

  • 15 # 括囊老夫讀書看劇

    公元200年冬,劉邦征討匈奴,輕敵冒進,被冒頓困於白登山,七日不得食,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

    到底用了什麼奇計,使劉邦脫險

    01

    《史記》中的這段留白,總有人想要填上。

    最常見的一種說法是,陳平看到冒頓單于對新得的閼氏十分寵愛,朝夕不離。於是獻計劉邦,劉邦依計派遣使臣,乘霧下山向閼氏獻上了許多的金銀珠寶。

    隨後司馬遷在《匈奴列傳》裡也記述了這件事。

    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

    兩下放一塊,似乎這事就完整了。

    高祖被圍白登山,七天不得出,陳平使人用寶物賄賂單于閼氏,閼氏向冒頓進言相勸,冒頓覺得有理,就放了高祖。

    事情就是如此簡單,陳平的奇計就是利用女人的耳邊風。

    02

    交待的清清楚楚,為什麼司馬遷要寫一句,其計秘,世莫得聞。

    利用女人丟人?不想世人知道?

    寫出來就是讓人看的,只要看史記的人都知道了,有什麼秘呢。

    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劉邦不想讓當時的滿朝臣子知道,這是說的通的。

    然而劉邦的脫險疑點重重,事情的解決太過簡單,這句話倒更像是司馬遷的一個伏筆。

    冒頓是什麼人,女人的耳邊風能吹得動他嗎?

    鳴鏑殺愛馬,鳴鏑殺最寵愛的女人,以致最後達到鳴鏑弒父,奪得單于之位。

    為了麻痺東胡,要自己的女人也會給,最後吞併東胡。

    這樣一個冷酷堅硬的冒頓,在這個如此重要的時機面前,如何做起小兒女之態,聽起老婆的話了。

    即便這位閼氏真的是前無古人能動冒頓之心的女人。

    他既是喜歡到要帶在軍前,被圍在山上的漢軍如何能看得見,即便看見,他倆好到朝夕相處,漢使如何能私自見到閼氏,而不被冒頓發現。

    況閼氏的一番高論非是見識不凡的政治家不能說出的。這樣一個有見識的女性,以後也沒有再看見她的身影。

    冒頓集結了四十萬鐵騎,費盡人力物力心力,圍住漢家皇帝,這麼重大的漢匈戰事,如此輝煌戰果,一個女人的幾句話就煙消雲散,豈不兒戲。

    03

    司馬遷似乎也覺得理由太過單薄,又加了兩條和戰事相關的,讓人能信服的理由。

    一是,七天七夜,匈奴攻不下白登山,再拖延下去,漢軍三十萬步兵援軍就會來到,到時匈奴方就會非常麻煩。

    二是,冒頓與兩名漢軍叛將約好會合,兩人到期未至,冒頓恐漢軍有詐。

    這兩條如能成立,還算是像樣的理由。

    同樣分析一下。

    第一條理由,七天是個什麼概念,酷寒難當,將士手指都要凍掉,沒吃沒喝,這樣的七天就是人瀕臨死亡的極限,這個極限不是冒頓的,而是劉邦的,援軍根本聯絡不上,冒頓不必攻山,只需要看住,耐心等上一兩天,自會大功告成。

    閼氏的話雖有見識,也只有一句能適用此時,那就是"漢王亦有神",帝王是有神明護佑的。

    兩主不相困,談不上,是劉邦被困了,而且快被凍餓死了。即使真能堅持到援軍到來,三十萬步兵對四十萬鐵騎,況這些鐵騎又是處在他們習慣的寒冷天氣中,誰的勝算更大。

    第二條,那兩個漢軍叛將已不足道了,形勢已非常明顯,漢朝皇帝就困在眼皮底下,這兩個人即便是詐降,作用也和那三十萬援軍差不多了。

    如此,劉邦確實處在絕境。

    04

    此刻所說的這位閼氏或許遠在匈奴王庭,或許根本就不存在,陳平的奇計和她無關,只不過假託她而已,真正的奇計不便說出來。

    所有廝殺,對陣,失利的一方無外乎三種結果,死,逃,降。當然,如果還有足夠的利用價值,也可以不稱降,叫做求和。

    此時的劉邦,不想死,逃不掉,那麼就只剩下一條路,丟下帝王的顏面,向冒頓求和,答應你提出的所有條件,放了我。

    這確實是比利用女人更加丟人。

    辦這事的人只能是陳平,能言善辯,還能在最屈辱時撐住面,把握住分寸,此刻也有能代表劉邦的分量。

    這恐怕才是真正的"世莫得聞"的陳平秘計。

    閼氏勸冒頓的話,不是閼氏說的,而是陳平說的,正是他同冒頓談判的基調。

    對於冒頓而言,要漢皇的命,只能滿足征服的快感,不如來點實惠的,且有利於匈奴的長遠發展,我要美女,要財物。

    不怕你失信,四十萬鐵騎隨時出動。

    於是雙方談妥,劉邦解圍。

    此事應是隻有劉邦,陳平君臣二人知道,其他人一概保密,假託賄賂匈奴閼氏得解。

    作為回報,路過曲逆時,劉邦直接把曲逆賞給了陳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歸化了埃克森的國足能否與日韓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