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Xup21
-
2 # 談古論金
《史記 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記載道:
趙高乃悉召諸大臣公子,告以誅二世之狀。曰:“秦故王國,始皇君天下,故稱帝。今六國復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為帝,不可。宜為王如故,便。”趙高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秦本來只是王國,始皇帝君臨天下,所以稱帝。現在六國又各自獨立,秦國地方愈發狹小,如果以空名稱帝,這樣行不通。應該像以前一樣稱王,這才穩便。
子嬰為王,出於趙高的選擇,而趙高此時已經有這麼一個設想,即順應六國自立、秦地益小的局勢,不稱帝而恢復秦王的舊稱。
(歷史記載子嬰曾經和自己的兩個兒子商量如何誅殺趙高,其年齡必非影視中表現的那麼年幼)
子嬰後來和他的兩個兒子密謀誅殺趙高時候曾經這麼說:
丞相高殺二世望夷宮,恐群臣誅之,乃詳以義立我。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今使我齋見廟,此欲因廟中殺我。我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這裡提到趙高的一個設想,那就是立子嬰也是一個過渡和搪塞之計,最後是要與楚達成協定,盡數消滅秦王朝的宗室而在關中稱王。
這段話是子嬰所說的趙高的“陰謀”,是為誅殺趙高找的理由,不完全符合事實,特別是其中的先後次序,當時的楚,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不見得會在處在上風的時候與趙高有什麼約定。
但是,不排除趙高先殺秦宗室,再憑藉手中武裝和關中地利與起義軍相持最終達成協議。
從這個角度,趙高讓子嬰稱“秦王”而非“皇帝”,就是一個精心策劃的鋪墊了。
《史記 秦始皇本紀》同時如此記載:
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與上述相符,然而《史記 李斯列傳》又記載:
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受之璽。子嬰即位,患之,乃稱疾不聽事。從《李斯列傳》的記載看,子嬰接受的是皇帝璽,那麼很可能有過立為皇帝然後又改稱秦王的情況,但《史記》在這兩處關於子嬰的身份記載都不相同,文獻史料的缺乏導致當時的情況不明,具體怎樣可能不太清楚了。
-
3 # 微觀歷史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死於望夷宮。胡亥死後, 趙高又選了一個人來繼承君位, 這個人就是子嬰。但是在子嬰繼位前, 趙高立了一個規矩, 他說在秦始皇時代, 秦國不僅擁有關中之地, 還擁有整個天下。 所以在那個時代,秦國的國君叫做皇帝。但是現在不同了。秦國現在只擁有關中之地,函谷關以東的土地已經被重新立國的六國所佔領了。秦國的土地面積已經大面積縮水了, 既然土地面積縮水了,那就不能叫皇帝了。於是又恢復了以前的叫法, 叫秦王。
秦王子嬰
綜上所述, 子嬰稱秦王那都是趙高的主意, 直接原因就是秦國的土地面積已經大不如前了。
-
4 # 看點兒歷史
因為趙高的野心,想稱帝。讓子嬰為王,其目的是為自己將來稱帝鋪路。
因為秦始皇和秦二世都是皇帝封號,而三世子嬰降級為秦王而不是秦皇。所以秦二世而亡是有根據的。
趙高唯恐秦二世震怒且遷怒於他,所以先下手為強,幹掉了秦二世胡亥。他本來想自立為新一代秦皇,卻不料受到了來自朝中大臣的極力反對,不得已才立了子嬰繼位。但是為了他自己以後還有機會能夠登上帝位,所以立子嬰為秦王而不是秦帝。
-
5 # 路衛兵
子嬰稱秦王是趙高的意思,他自己做不了主。趙高這樣做,也是為自己稱王背書,同時有規避風險和討好六國的考量。單就此事而論,我認為趙高還算聰明,只是事態發展超出了他的想象。
趙高最初沒想立子嬰,而是要自己當皇帝,結果登基時大殿老晃悠,感覺前景不妙這才選擇放棄。趙高退而求其次又想著當王,但當王也缺乏人氣支撐,便抬子嬰出來緩衝一下。他自己當不成皇帝自然也不能讓子嬰當,所以讓他降格為王。
趙高要順利當王還需與六國達成和解——比如與風頭正健的楚國談判,以剿滅秦王室為投名狀重新洗牌。想和解就要拿出誠意,再讓子嬰稱帝也不合適。皇帝是秦並六國之後的稱號,凌駕於諸侯之上,割裂於六國之外。降格也就亮明瞭態度,即承認六國平等的合法地位,這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討好六國,起到轉移視線、規避風險的作用。
而按照新的戰國思維,秦國作為與六國同一量級的第七國理應存在,那麼他這個未來的秦王也就有譜了——一切順理成章,只是沒想到子嬰會對他下手。
-
6 # 蕭武
自去帝號,當然意味著秦國承認帝國已經崩潰,諸侯復國的現狀,回到戰國格局,希望六國能就此罷手,不要進攻關中滅秦。
這當然是一種認慫的態度,希望透過自己服軟,來換取對手的諒解,保住秦國故地,給自己爭取一些時間,看形勢會不會有變化。
不過這並沒有什麼用。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六國紛紛復國,很快楚國就成了諸侯聯軍中實力最強的一個,楚懷王也被尊為義帝,充當諸侯盟主。
這就是說,在秦二世被殺之前,復國的六國就已經脫離了秦帝國,轉而支援了反秦的楚懷王,承認楚國的霸主地位。
在楚懷王派項羽和劉邦分別率軍進攻秦國的時候,還特意許諾,先入關中者為王,這當然就是說,誰能先攻佔秦國故地,誰就可以當秦王。
楚懷王這個表態同樣也就意味著,現在的秦王肯定是要廢黜的,不會保留,要由楚國來另外冊封一個秦王,統治秦國故地。這其實就沒有給秦二世和子嬰留迴旋餘地。
項羽在鉅鹿之戰後逼降章邯的時候,同樣也曾讓陳餘給章邯許諾,只要章邯肯投降,攻佔秦國故地之後,章邯就將被立為秦王。所以章邯才會同意投降。
說這些事情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不管是楚懷王,還是項羽,還是率先攻佔秦國故地的劉邦,都沒有保留秦王王室的意思,秦國故地會另外封王。
能戰才能言和,這是自古以來就通用的法則。戰場上得不到的,投降也得不到。
到趙高殺死秦二世,另立子嬰為秦王的時候,秦國已經沒有反抗能力了,也守不住函谷關和大散關,當然只有被滅了。只存在被誰滅的問題,沒有滅不滅的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說,秦王子嬰自去帝號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楚懷王和項羽,劉邦都是想消滅秦國,而不是要讓天下恢復到秦滅六國之前的戰國割據狀態。
-
7 # 代牧益州閻文平
趙高認為當時秦實際領地比秦國時期還小了,不讓子嬰稱帝,只稱秦王。
子嬰反殺趙高後也沒稱帝,那就是他自己不想了,本身也自顧不暇了。
-
8 # 獨行山人
秦三世子嬰稱秦王,是趙高的安排,也是子嬰自己願意接受的安排。
秦始皇的太監趙高隨從秦始皇第五次全國巡遊,走在沙丘的地方,秦始皇駕崩,趙高聯合李斯和胡亥發動了沙丘政變,扶秦二世胡亥上位做了趙高的傀儡。
後來,農民起義前赴後繼,聲勢浩大,陳勝、吳廣,劉邦、項羽,對秦帝國的衝擊相當大。但趙高一直給秦二世報喜不報憂。到了不能隱瞞的時候,趙高害怕秦二世怪罪於他,決定先下手為強,派他的女婿逼死了秦二世。秦二世死後,趙高本打算自立,但群臣不同意,最後趙高把玉璽傳給子嬰,要求子嬰取消帝號,恢復到戰國時期的稱呼。史書認為,趙高這樣做是給趙高自己留餘地,等到時機成熟,自己稱帝。但子嬰不像秦二世糊塗,稱並不接受趙高讓他接位的意見,待趙高親自登門要求子嬰接位時,子嬰以恢宏的氣魄和霹靂手段除掉了趙高,這是趙高沒有想到的。
子嬰取消帝號稱秦王,也有自己的考慮。子嬰接位時,此時的大秦帝國已不是秦始皇時的大秦帝國,六國貴族已經紛紛復國,經濟上和土地上基本恢復到戰國時候。如果稱帝,那也是虛名,還不如降低身份,最大限度的降低劉邦和項羽對他的牴觸。這的確是一種精明人的做法。但是,這也是秦王子嬰一廂情願的想法,劉邦和項羽沒有給他留下一寸的餘地,稱王和稱帝都已經沒有意義了。子嬰做了十四六天的秦王,跪著把玉璽交給了劉邦,最後讓不可一世的項羽殺死了。
-
9 # 三叔小記
“皇帝”二字說明天下是統一的,若稱“秦王”意味著又迴歸到戰國各諸侯鼎立的年代。所以不得不感謝劉邦。
當時,提出“秦王”意見的人是趙高,他的理由很充分:自陳勝大澤鄉揭竿而起,天下人紛紛響應,六國復立,秦國土地又回到戰國時候,所以不宜稱帝,應該稱王。
如此一來,子嬰成了“秦王”。說白了,不是子嬰不想當皇帝,而是趙高不讓。為什麼?因為趙高想當王。李斯被弄死後,秦朝便由趙高說了算。鉅鹿之戰,秦軍戰敗,王離被俘,秦朝最後一位大將章邯也投降了楚軍。
天下四分五裂,有復立“戰國局勢”的趨勢,這就給了趙高一個膽子,既然不能當皇帝,那做諸侯王吧。
但他又害怕有人反對,所以朝堂之上,趙高當著秦二世和群臣的面,進獻一頭鹿,莫名其妙地說:“它是馬。”
關鍵時刻,該站隊了。藉此機會,趙高清理了一批人。當然,有一批人表示臣服,站在了趙高這邊。
天下局勢越發緊張,趙高害怕二世知道後殺了自己,精心謀劃的政變終在“望夷宮”發動,史稱“望夷宮之變”,趙高離“諸侯王的位置近了。
二世死了,趙高引璽而佩之,不料,當召集大臣公子公佈胡亥死亡的訊息時,很多人不贊同他,絕大多數人反對他。取而代之得不到擁立後,趙高被迫立子嬰。但他耍了個心眼,找藉口隻立他為“秦王”,不立他為“皇帝”,以安穩各個大臣和公子,再慢慢殺秦朝宗族。
這時,關中儘可在他之手,加上之前和楚國有約定,稱王關中,不無可能。
如此一來,當遍地都是某某王時,殺“秦王”容易,還是殺“皇帝”容易?所以,子嬰只能稱“秦王”。
誰也沒想到,最終趙高被子嬰殺害……
回覆列表
很簡單,當時天下起義軍四起。秦朝統治地盤甚至遠小於統一前,稱秦王比較合適。第二,稱秦王也是示弱和求和的表現,某種意義上其實是承認起義軍的合法地位。劉邦入咸陽後就沒有殺子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