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我要嘗試一下

    袁紹家族垮臺的根本原因是家族內部不團結、內鬥。

    袁紹,出生於漢末名門汝南袁氏,漢末群雄之一,是袁逢庶子,過繼給伯父袁成。二十歲成為濮陽縣長,清正能幹。

    先與外戚何進謀誅宦官,接著與董卓對立,後謀取冀州統一河北。由此可看出,袁紹有大志,能折騰,敢作為。官渡之戰前,他可以說是最有能力統一中國的豪強了。

    袁術,是袁紹的同父異母弟,嫡出。早期和袁紹一起都被外戚何進拉攏謀誅宦官,接著也與董卓對立,後袁紹往北據冀州,袁術往南據南陽,至此兄弟二人開始為敵。

    一開始,他們的叔叔袁隗在朝中的時候,袁紹和袁術還能和睦相處,且步調一致,後因為袁紹和袁術反董,連累袁隗一家被殺,至此兄弟倆好像失去了主心骨一樣,不知該怎樣行動了。只會胡亂闖殺,因為出身四世三公的袁家,這本身就是號召力,所以不乏人追隨。

    袁術向來看不起袁紹,因為袁術是嫡出,而袁紹是袁家丫鬟生的孩子,是庶出,後來袁紹憑藉著四世三公的家世,在東漢末年獲得了眾多豪傑志士的輔佐,這促使袁術更加不高興了。

    據《三國志》所記載,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聯軍討伐董卓,推舉袁紹為盟主,而不是袁術。袁紹、袁術雖為兄弟,可是互相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因袁術不贊同袁紹擁立新帝的提議,兄弟兩人因此反目成仇。

    兩兄弟的決裂,一度形成了東漢末年兩大陣營對峙的格局。兄弟兩個軍閥之間互相爭戰不斷,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搞的中原狼煙不斷,百姓飽受折騰。

    正是在兄弟倆的長期鬥爭消耗中,勢力本來不大的曹操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旗幟下,東征西討,把僭越帝位的袁術消滅後,正式和袁紹決裂,官渡之戰曹操解決了袁紹這個老朋友兼勁敵。

    以袁紹的兒子們為主的小股袁家勢力,也像當年他們的父輩那樣,互相猜忌內鬥,最終,曹操借遼東公孫淵之手徹底解決了袁家勢力,袁家再也沒有翻身的資本了。

  • 2 # 愛分享的小兔兔

    歷史背景

    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是東漢末年最強大的門閥土族。袁術佔有江淮一帶,兵堅良足,袁紹佔領北方四州,東漢十二州,袁士佔領了一半以上地盤,而且都是經濟發達地區。袁氏家族這麼強的勢力,為什麼反被實力弱下的曹操打敗,而成為歷史的匆匆過客呢?

    原因一,兄弟不和

    袁紹和袁術作為袁氏家族第四代的中堅分子,兩兄弟禍起蕭薔,兄弟不和。袁紹是家裡的庶長子,袁術是家裡的嫡長子。兩兄弟互相看不起對方。

    而曹操能團結自己所有堂表兄弟,比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兄弟。上降父子兵,其利能斷金。

    就是因為袁氏兄弟不和,才會讓曹操各個擊破,包據袁紹的兒子(可能兄弟不和是袁家的傳統)。

    原因二,袁術目光短淺,袁紹剛愎自用,窮兵黷武

    袁術得到了傳國玉璽,也不看天下形勢,就匆匆稱帝成為天下諸候的討伐物件。董卓只是易君,沒有稱帝,就導致天下共討之而身死棄處。而此時袁術稱帝不死才怪。最後袁術遭天下諸侯討伐吐血而亡。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袁紹的謀士首先向袁紹提出來的,袁紹謀士說的是“挾天子以令不臣”,反正是一個意思。袁紹並沒有殺納,而讓曹操搶了先。

    袁紹統一北方四州討伐曹操的時候,北方四州由於長期戰亂,根本沒有緩過勁來。當時袁紹謀士沮授就講到了這一點,諫議先發展經濟,再南征曹操。沮授因此被袁紹關起來。

    反觀曹操,內政比袁紹做的好多了。安置黃巾軍投降的百萬人口,發給安家費,讓這些人發展生產,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曹紹還讓部隊屯田,軍戶種田免稅。透過兩項措施,既擴大了生產,又解決了軍糧。

    官渡之戰,袁紹7萬軍隊,曹操3萬軍隊。而兵多的袁紹不缺糧,而兵少的曹操缺糧。根本原因是袁紹是攤派徵糧,而曹操是向農戶買糧徵良。買糧,農戶有餘糧則賣,無餘糧就不賣,曹操留有後手。

    袁紹色厲內荏,曹操雷勵風行

    許攸向袁紹建議,許都空虛,直接端了曹操老巢的建議時,袁紹不但不聽,反而覺得是許攸害他,而要綁了許攸全家。許攸投曹操,曹操是赤腳相迎。許攸建議,先燒袁紹糧倉時,曹操是雷勵風行,親自領兵燒糧。

    兩相對比,袁氏能不被曹操所滅嗎?

  • 3 # 船伕

    袁氏家族垮臺原因是袁基之死

    袁氏真生的扛把子——袁基

    袁氏家族的第五代嫡長子並不是大家熟知的袁術,而是袁紹和袁術的哥哥——袁基(如下圖),袁基要比這哥倆都大,並且繼承了位列三公的父親袁逢的爵位,同時自己也做到了九卿之一的——太僕(見註釋1)。

    身為袁逢的嫡長子,所以在袁逢死後,袁基毫無疑問就是袁氏家族當代族長。而袁基同時位列九卿,官位遠高於同一時期的袁紹和袁術,所以無論是從氏族,還是官場,袁基都是袁氏家族的“扛把子”,在他面前,袁紹和袁術只有乖乖聽話的份。

    兄弟鬩於牆

    正是由於最上面有袁基扛著,袁紹和袁術剛開始關係還不錯,畢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而且也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但轉折很快就發生了,在各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後,董胖子一怒之下屠了袁氏滿門,袁基死了!

    袁氏家族失去了年輕有為的家住,誰來繼承袁氏龐大的政治遺產?四世三公的光環和號召力,門生故吏遍天下的人才資源,誰不眼饞?袁術自認為是嫡子,袁基死後自然由他來繼承政治遺產。但袁紹也不樂意啊,“我比你大,之前我還是各路諸侯公推的盟主。我比你有資格!”原本合作不錯的兄弟瞬間反目成仇!袁氏家族覆滅已成定局。

    袁紹家族垮臺原因是袁紹沒指定繼承人

    同樣又是兄弟鬩於牆

    官渡之敗後,袁紹並不是沒有翻盤機會,但可惜的是英雄遲暮,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官渡之戰結束兩年後,袁紹就病死了。死之前袁紹本想立自己更喜歡的小兒子袁尚為世子,繼承自己的遺產,但這樣做就破壞了中國傳統禮法中的“嫡長子繼承製”,所以袁紹自始至終都未明確表態。這就為袁紹集團後來的內鬥埋下了隱患。

    袁紹手下的大部分人遵循嫡長子繼承製,欲以袁紹嫡長子袁譚為繼承人,但還有另一派支援袁尚。後來為了爭奪繼承權,兄弟二人漸成仇敵。便宜了曹操,讓其輕易就吞併了袁氏大好基業!

    千里堤壩潰於蟻穴,最堅固的城堡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同樣最強大的家族也往往是在無盡內耗中消亡的!

    註釋1:太僕這個官職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漢朝沿襲了下來。太僕為九卿之一。最初的職責是掌管皇帝的車馬,後延伸為官府畜牧業,職權很大。

  • 4 # 四川達州人

    很簡單啊。

    世家玩不過軍閥。

    權把子再大,面對槍桿子也是假的。

    具體到袁紹身上,就是世家兼軍閥,被曹操的豪強兼軍閥砍死了。

  • 5 # 清水空流

    一手好牌打個細碎說的就是袁紹家族一門,確實是“扶不起的阿斗”。曹操又是如何評價袁紹袁術的呢?曹操評價袁術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曹操評價袁紹曰:“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生,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曹操的話雖然刻薄。但卻是實話。郭嘉的十勝十敗有拍曹操馬屁嫌疑,但對袁紹的論斷是正確的。 我們首先就來說說袁紹,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東漢末期大混戰時期的大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典型的門閥世家。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從曾祖袁安開始連續數代為高官。但袁紹是庶出(袁術是嫡出)袁紹早年還是很有能力的。素有清正能幹的名聲。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董卓亂亂政以後,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後佔據冀州,青、幷州,幽州,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成為當時最大的軍閥和實力派。但在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公元202年,袁紹病逝。袁氏一門徹底煙消雲散。

    但袁紹敗在何處?應該說袁紹個人能力還是有的,比袁術強,除了曹操,劉備,孫策等人之外就是他了,袁紹失敗在就在於實力太大,在沒有徹底消化四州的時候,就貿然開始“統一”太著急了。當他擁有了四州的地盤後,他的集團和局勢就不是他一個人能夠控制的了。袁紹地盤大,名聲大,就導致了他的派系林立,掣肘太多,袁紹沒有完全掌控他的集團,謀士與武將都各成派系。無法擰成一股繩,全力輔助袁紹打天下。精力都放在對其它派系的傾軋和消滅上了。層級越高的領導,越不需要掌握具體的業務能力。但袁紹卻不具備這樣的素質。曹操兩大謀主荀彧、郭嘉也在袁紹那兒待過,為什麼要走,一是袁紹集團不團結,過於分散,難成大事,二就是如郭嘉所說“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都謀而不善斷。袁紹為何這樣,沒辦法、麾下派系太多,他懷疑是必須的。曹操就完全就不一樣了。武將是曹家、夏侯家的本家兄弟,謀主前期以潁川派為主,其它地方的幾個,賈詡、程昱都很低調。曹操一人完全可以徹底掌控,劉備早期喪家犬一樣四處投靠。但他的根基派系卻始終獨立,最終成就三分天下有其一。第二點就是顯然袁紹起點太高。劉備曹操基本上都是白手起家,袁紹沒有經歷過低層的鍛鍊,早年發家太順了,信心建立在他是世家和政治優勢之上,一但出現劣勢和頹式他就開始驚慌失措,信心一旦喪失就徹底完了。其實官渡之戰袁紹根基骨架還在,但袁紹自己認為自己失敗了。袁紹的最大問題在於能力不行。他的優柔寡斷、狐疑不決、不知輕重......在之後的官渡之戰中被淋漓盡致的展現和放大。

    如果說袁紹是能力欠缺的話,那麼袁術就是自己作死。袁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紹之弟。初為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後以袁術為後將軍,袁術因畏禍而出奔南陽。公元190年與袁紹、曹操等同時起兵,共討董卓。後與袁紹對立,被袁紹、曹操擊敗,佔據揚州。公元197年僭越稱帝,未受人承認。引發各路軍閥討伐。袁術為政不堪。奢靡亂政橫徵暴斂,部眾離心離德嫡出,被曹操所滅,公元199年吐血而死。

    就三國末世來看,純粹是個弱智,是個徹底的的反面典型,袁術跟董卓最大的不同在於,董卓那是胎裡壞。袁術完全是乏善可陳,沒有任何出彩的地方和優點。也不是沒有優點。他最大的優點就是蠢,每次都蠢,蠢出新境界。蠢出新花樣。做事想幹啥就幹啥,沒有一個雄主應有的遠見和水平,為政荒淫,不得人心。瞧不起庶出的袁紹,炫耀自己是袁氏嫡出。但靠嫡出只能吃一時,但不能吃一輩子。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袁氏一門的招牌,根本無法成事。應該說,袁術的實力還是很大的,要不然他也不敢僭越稱帝。敢於稱帝,得有天時地利人和,袁術都具備了,至少在他自己看來具備了。他認為漢朝氣數已盡了。而且自己世家門閥,家底豐厚,大半個天下的文臣武將是自己家的朋友部下,是可以稱帝的,但這恰恰是他的缺點,別人稱帝是可以的(比如董卓)沒有心裡負擔,但袁術卻不行,世受大漢皇恩,卻僭越稱帝再道德和法統已經失敗了,(曹操不敢也在於此)。名義上是天下一統的。你袁術當皇帝,打的就是你了。至少我法統上立得住腳。就此號召力就沒有了,關鍵袁術自己能力最差,還是個腐化墮落的傢伙,如果不稱帝沒準還能蹦噠幾年,一稱帝,就立即退出政治舞臺.

    袁氏兄弟成事於“四世三公”,也敗於“四世三公”。如果沒有“四世三公”的招牌他們也不能組織起那麼大是實力,但“四世三公”也讓他們帶上了“道德的枷鎖”。如果二人聯手完全可以成就天下,但二人彼此對立,最終被曹操各個擊破,自己也是身敗名裂。但完全是咎由自取,袁紹敗於能力欠缺,袁術敗於自己作死。都是失敗者,袁紹比袁術的名氣要強得多,袁術給人的印象是狂妄自大、毫無優點。究其原因,一是袁術稱帝。而袁紹失敗就是能力不行。和袁術性質不同,漢末亂世,群雄並起,最終成就天下的是“普通人”的曹操,劉備。孫權。而世家出身的袁氏一門卻最終煙消雲散,可見成大事的出身真未必有用。

  • 6 # 大飛熊騎士

    袁紹家族成也四世三公,敗也因四世三公,原本豪門是被打壓的,宦官集團被清除後,豪門世家再次崛起。由此,董卓控制朝廷時期,袁紹不但被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等人開脫而走,還幫袁紹謀取了一郡之地容身。袁術則出走南陽,被沒有政治背景出身的猛人孫堅擁護為南陽之主。這兩兄弟的事業來得快,起步高,可見“四世三公”的背景是個好東西。問題是,袁紹和袁術共同繼承了袁家的聲名和人脈,一山不容二虎,自然要爭個高下,獨享這種殊榮。

    只是“四世三公”擁有的巨大影響力,根源出自哪裡?自然出自東漢朝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祖萌的恩德,說破了大天,也是東漢朝廷給予的,這才是根本。可惜袁紹和袁術都被表面的東漢王室衰弱,給矇蔽了雙眼,要麼跟不上形勢,要麼自作聰明,要超越形勢。所以,袁氏兄弟固然都有著各自的性格缺陷,但是個人認為這是次因,加速了二人敗亡的速度,被時代淘汰才是主因。即袁氏二人太重視“四世三公”的祖萌,這才造成二袁爭霸,卻忽視了東漢王室無形中的影響力。而曹操正好在這個縫隙中,逐漸發展壯大,最後“挾天子以令諸侯”,連袁紹都從曹操老大,變成班在曹操之下的地位。所以,誰說“挾天子”沒有用?單單這身份轉變,就讓袁紹不爽,這口悶氣直到官渡之戰後,還消除不了。

    袁紹被開脫出朝廷後,猶如龍入大海,很快控制了北方四州之地,士兵數十萬,有審配,逢紀,田豐等文士謀主,有顏良,文丑,張郃等大將。資本雄厚的袁紹還浪費一個比顏,文還牛逼的猛將鞠義,就是這貨以800人大破擁有上萬精騎的公孫瓚。可惜鞠義因為驕傲了,被袁紹殺了《三國志》注引《英雄紀》。儘管如此,袁紹手下人才還是當時各諸侯之最,也是關東討袁軍的盟主,二袁爭霸時曹操的老大。曹操一度因為兗州背叛,還差點遷入鄴城,不過幸虧沒去成,否則難說有魏武帝了。

    袁紹前期的發展如此順利,除了四世三公的背景以及自身能力外,關鍵是這個時期,袁紹是順應形勢的。在朝廷時,董卓廢少帝立漢獻帝,袁紹不肯,這才被朝中人士擁護和開脫。到了北方,討伐無道的董卓,不管賣力不賣力,起碼符合形勢和天下人心。問題就出在,董卓立漢獻帝固然不對,但是已經立了一段時間了,天下人也不希望皇帝再換來換去,多麻煩呀。袁紹沒有轉過這個腦筋,他還想著漢獻帝是董卓立的,讓他不舒服。於是,袁紹打算擁立漢室威望最高的劉虞,也正是品德好,漢獻帝又在,劉虞哪敢接受皇帝之座呀?就在這一來一去,曹操捷足先登了,還後悔莫及。所以,從此袁紹看似強大,卻大失人心,過得一天不如一天。“四世三公”再強也比不上“挾天子”來得直接,要麼歸順,要麼消亡。

    至於袁術,情況要惡劣得多,筆者已經分析了不少,就不囉嗦了。

  • 7 # Mer86

    袁紹家族垮臺的根本原因是:生逢亂世,剩者為王,活著才是王道。而袁紹臉皮薄,他死的太早了。

    常言道,失敗者沒有人權。袁紹就是這麼一個沒有人權的失敗者。關於袁紹這個人,由於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用了一些春秋筆法,在他的本傳中故意避重就輕。導致袁紹傳的篇幅雖然很大,但是關於他如果奪取河北四州的描寫都是一筆帶過,內容還不到全傳的二十分之一。而剩下的內容,則全部都是描寫袁紹在官渡如何被打敗的,以及他的三個兒子是如何內鬥,如何覆滅的。幾千字的袁紹傳,弄成了一篇批判文章

    有陳壽開了這個頭,於是後世之人在研究袁紹這個人時,通常會直接給他貼上色厲內荏,好謀少斷的標籤。但問題是,袁紹真的是這樣的人麼?

    其實只要結合史書就可以發現。真正埋葬了東漢帝國的人,就是袁紹!從黃巾之亂一直到官渡之戰的漢末十五年裡,袁紹都是當時天下的頭號中心人物。大將軍何進只是被他操縱的臺前傀儡,董卓同樣也是被他利用以驅虎吞狼的的餓虎,而曹操則長期是他的附庸。這就是袁紹的真實歷史地位。

    但問題是,他被打敗了,於是一堆失敗者的標籤就全部貼到他臉上了。

    比如:袁紹不迎漢帝,被曹操搶走了;袁紹不先打曹操,等曹操羽翼豐滿後才動手;官渡之戰袁紹不聽田豐、沮授等人的良策,導致連連失策;袁紹聽信還讒言,導致手下張郃、許攸離心離德。

    還有諸如許多的等等例子,這裡就不一一拿出來列舉了。

    這些案例乍眼一看,好像都是袁本初失敗的原因。但其實只要稍微想想,難道曹操做的就比袁紹好麼?

    官渡之戰前,曹操殺董貴人,而且還是拒絕了漢獻帝的哀求後殺得。這種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的行為,難道心存漢室的人看不出?曹操在這些人眼裡,哪裡還有什麼人心?

    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而求貴人殺之。帝以貴人有妊,累為請,不能得。——《後漢書皇后紀下》

    所以,曹操有漢獻帝加持,袁紹沒有,這根本就不是袁紹失敗的原因。曹操當時的名聲說不定比袁紹還臭。

    再說官渡之戰,這一戰袁紹敗的很慘。河北十萬步兵和一萬起兵幾乎全軍覆滅,僅八百騎隨袁紹逃回了河北。但是袁紹回到河北後,又糾集了七八萬人跟曹操打,並且曹操還不敢主動打河北。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袁紹雖然在官渡敗的很慘,但是河北的實力猶在,袁紹的根基根本沒動搖。

    至於像官渡之戰似的慘敗,曹操當年也不是沒遭遇過。初平四年曹操攻徐州,結果兗州老家讓呂布給端了。偌大的兗州,曹氏集團控制的地盤僅有區區三城。當時的曹操慘不慘?建安二年曹操伐張繡,結果因為泡張繡嫂子,導致自己的兒子、侄子、貼身大將全戰死。當時的曹操慘不慘?後來曹操赤壁大敗而歸,這不就是翻版袁紹麼?

    論比慘,曹操根本不輸於袁紹。但是隻要老命還活著,翻盤不是沒有希望。曹操能幾次鹹魚翻身,袁紹一樣可以。

    但問題是,曹操屢次失利,他的心態沒有任何問題,而袁紹命薄,官渡一戰把他的老臉給丟光了。於是他嘔死了……

    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自軍敗後發病,七年,憂死。——《三國志·袁紹傳》

    袁紹死後,河北四分五裂,這才給了曹操吞併河北的機會。但就算是面對四分五裂,兄弟相殘的河北,曹操也用了幾年才統一,並且還是反反覆覆好幾次。曹操甚至幾次都想退兵不打了。

    袁紹當年與曹操幾乎是同時創業,兩人都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面就能雄踞一方。同時期的袁紹和曹操,他們都是成功者,同時他們也都是不成熟的。因為後來曹操赤壁大敗而歸,也差點重蹈了袁紹當年同樣的毛病!但是曹操臉皮夠厚,他最終扛下來來了,用時間解決了一切他能解決的問題。於是,曹操成功了。

    而袁紹,他在還有很多的事情要等著他去做的關鍵當口,他死了。然後,袁氏家族就在他死後第四年,徹底滅亡了。

    所以說,歷史人物什麼時候死很關鍵。如果曹操赤壁之戰後回去就病死了,他也一樣是袁紹的命運。而袁紹若是多活十幾年,誰能保證他不是曹操呢?!

  • 8 # 臺臺君說史

    很多人都覺得袁紹家族垮臺的原因都源自與兄弟不合,從袁紹袁術時開始,到袁紹的兒子們,什麼袁尚、袁譚等。

    但說起根本原因這些只是有些浮於表面了。

    當然,要解釋這個最根本的原因,我們還是要從東漢朝權力階層的分佈來看,從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以來,其實就已經是豪族社會,而越到後來,可能是劉家人基因有缺陷,皇帝普遍壽命都不長久。

    這就導致很多皇帝登基時年齡都比較小,甚至還有幾歲就當皇帝的,東漢末年的漢獻帝也不例外。

    皇帝那麼小,自然是不懂事的,所以一般就由太后來掌控權力,可太后畢竟是一介婦人,所以太后的親戚就登上權力的舞臺了,這也就形成了第一個權力階層—外戚。

    比如漢昭帝時候的霍光,篡漢的王莽以及三國時的大將軍何進都屬於這一階層。

    等皇帝長大了,就又想從外戚手上奪回自己的權力,所以不得不培養另一個階層,也就是永不背叛皇帝的特殊群體—宦官。

    所以宦官和外戚幾乎是永久敵對的,比如三國時的十常侍,也就是張讓等人。

    另外兩個階層大家就比較熟悉了,一個就是地方軍閥,比如董卓、丁原等。還有個就是士家大族了。

    看,外戚和宦官代表皇權,士家大族主要作為官僚體系維持社會運轉,軍閥就更不多言,這四種勢力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延續了大漢朝一個世紀的時間。

    可到東漢末年可就沒這回事了,袁紹引董卓進京,十常侍就殺掉了何進,這也就代表外戚勢力滅亡。

    而緊接著十常侍又被袁紹們殺死,看,幾乎是一夜之間,可以維繫皇權的外戚和宦官勢力是相繼滅亡。

    這種微妙的平衡一旦被打破,首先就是沒有皇權的維繫者了,所以到後來董卓才能立漢獻帝上位。

    說完這些,我們來說說袁紹滅亡的根本原因,其實不管是袁紹、袁術的崛起,還是曹操、劉表、孫權等,不外乎都是想尋找一種成熟的政治體制來重新建立秩序。

    畢竟有些平衡打破,可就是怎麼就還原不來的,袁紹屬於士家大族,“四世三公”足以說明一切。

    曹操像宦官代表又像士家大族代表,結果兩方都看不起他,所以曹操的起家反倒是依靠寒門和平民百姓,比如被收編的黃巾賊,也就是後來的青州兵。

    到曹操迎來漢獻帝,想尋求成熟的體系秩序時,他的事業才算是真正開始。

    劉表和劉備其實一樣,都想舉著宗親大義的名號重新建立秩序,或者說想學第二個漢光武帝劉秀。

    如呂布、董卓、孫權其實就是地地道道的軍閥代表了,這種體制也是最不長久的體制,所以要麼早早滅亡,要麼就只有偏安一隅。

    說到這些,我們就可以說說袁紹家族垮臺的根本原因了,其實就是士家大族掌權這種政治體制是不成熟的。

    袁紹雖然佔有四州,但那是因為沒有遇到過一次失敗,或者說對手也不過是地方軍閥,但遇到一個更為成熟的體制,比如擁有皇權正統(漢獻帝)的曹操時,一次的失敗就會引發連鎖反應。

    比如許攸的投降,比如張郃、高覽的臨陣叛逃,因為世家大族的權力架構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他只會更傾向於士家大族。

    所以袁紹家族垮臺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一個成熟的體制,包括自袁紹開始的400年亂世裡都沒有一個成熟的體制。到漢獻帝被廢開始,皇帝更像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象徵。

    曹丕稱帝,不得不向士家大族妥協,建立“九品中正制”,司馬家崛起其實也就是士家大族再次掌權。

    然後這後續400年裡,一直都由軍閥、士家大族、外戚、宦官等輪番上陣,你方唱罷我登場,一直到隋唐,外戚楊堅稱帝,才逐漸開始尋找到一個更為成熟的體制。

  • 9 # 小文章大視野

    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在權力交接上出現了巨大的失誤,導致家族內部為了爭奪權力相互火拼,既削弱了家族的凝聚力,也給外部的曹操有了可趁之機,最終一舉蕩平盤踞河北的袁紹家族。

    袁紹在《三國演義》前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書中剛一出場的身份就是司隸校尉,位份不低。不過這貨也是董卓禍亂京城的主要元兇之一,大家都知道是何進讓董卓進京勤王的,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這個主意是袁紹給他出的。這些舊賬咱們也不細說了。到袁紹消滅盤踞幽州的公孫瓚之後,袁紹的勢力達到鼎盛時期,擁有青州、幷州、冀州、幽州四州之地,手下精兵數十萬,大將諸如顏良文丑等武藝高強者也不可勝數

    袁紹

    然而,盛極則衰,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官渡之戰本來是袁紹統一北方最佳的機會,因為從整體實力上來說,袁紹要高出曹操太多了。在當時的人看來,袁紹必勝,而曹操必輸。然而,袁紹手下謀士雖多,但他自己卻好謀無斷,屢屢錯過良機,到最後,則直接將許攸逼到曹操陣營,導致曹操知曉自己的佈置,最後強弱異勢,不可一世的袁紹軍團在曹操的衝擊下幾乎土崩瓦解了。

    官渡之戰後,袁紹退守冀州,收攬敗兵,實力又逐漸恢復起來。然而,曹操熟諳兵法,不想讓袁紹恢復元氣,自己親率大軍,北上進攻冀州。此時袁紹新敗,兵無戰心,而且南征之戰中,大將顏良、文丑被殺,兵將折損者不計其數,哪裡是曹操的對手,當然是每戰每敗。

    曹操

    不過,即便如此,河北也是袁紹的主場,他在此經營多年,深計程車子百姓的信賴,而且即便在曹操北上之時,河北的大部分地盤還是牢牢掌握在袁紹的手中。如果袁紹能夠避其鋒芒,休養生息,不出兩年,必定又能夠與曹操爭鋒天下。

    可惜,袁紹經官渡大敗,已經方寸大亂,之後的屢戰屢敗,對他打擊很大,不久就在冀州去世了。

    然而,關鍵的是,袁紹最後立的繼承人,不是長子袁譚,而是幼子袁尚!自從周朝以來,在政治繼承上,統治者採用的是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說,父輩的政治地位,必須由正妻所生的長子來繼承。這樣的制度在漢朝又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到東漢末年,則可以說是深入人心了。袁紹對幼子很是寵愛,最後竟然想到廢長立幼,廢了長子袁譚,改立幼子袁尚為自己的繼承人。如此一來,便為將來的兄弟紛爭埋下伏筆。

    袁譚

    果不其然,袁尚剛被立為冀州、青州、幷州、幽州州牧,他的哥哥袁譚立即召集心腹,私下裡商議奪權的事情。曹操是個聰明人,料定袁紹幾個兒子之間必定會因為爭奪權力而大打出手,於是便下令退軍了。袁譚見曹操退軍,也不掩飾,直接便對袁尚繼承袁紹地位的合法性提出質疑。雙方話不投機,見面就打。最後終究是袁尚略勝一籌,而袁譚走投無路,竟然想到去投靠曹操,而曹操,相當於是他的殺父仇人啊,也真是奇葩了。

    袁尚

    曹操一看機會來了,利用袁紹兒子之間的糾紛,毫不費力,就將河北收入囊中。而袁譚袁尚,則如喪家之犬,急急忙忙逃到了遼東,不久便被公孫康所殺,袁紹的勢力,至此完全被消滅了。

    (全文完)

  • 10 # 嘉佳小博士

    袁紹家族最大的光環就是四世三公,這放在古代可是非常厲害。之間有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就是說世家大族的昌盛一般過不了五世。但是想想袁家四世三公的地位,到了袁紹這一代其實也沒有衰退的趨勢呀。袁基當時是太撲,九卿之一。後來的袁紹又是十八路諸侯的盟主,袁術也是一路諸侯,佔領著淮南的富庶地區。但是歷史似乎就是喜歡同弱小的人類開玩笑。看著龐大的基業,卻在短短几年之間灰飛煙滅,袁術被誅殺,袁紹官渡之後憂鬱而死,袁紹的兒子被曹操追殺,轉瞬間袁家的大好河山歸了曹阿蠻。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呀。

    袁家的突然落敗其實在一開始就註定了。特別是討伐董卓之後,袁紹佔據河北,袁術佔據淮南。那個時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登上九五至尊的想法,畢竟漢室衰頹,人心各異。就是一個賣草鞋的劉皇叔都有一個稱帝的心,更何況四世三公的袁家兄弟兩個呢。那麼矛盾就是在這裡產生的。到底袁紹和袁術誰應該舉起這個大旗,用現代的話說,誰應該成為一個袁太祖呢?袁紹認為自己是老大,且地盤多,應該是自己。袁術認為自己是嫡出,而且有傳國玉璽,所以應該是自己。自古以來這個矛盾是一個無解的矛盾,到了袁紹和袁術這裡依然是無解的。所以就是這一個根本矛盾就使得他們袁家的實力大打折扣。給了其他諸侯的機會,這裡的其他諸侯特別指的就是曹操。如果他們沒有這個矛盾,袁紹的河北四州,還有袁術的淮南地盤連在一起,任憑你曹操手段多厲害,也很難將他們擊潰。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袁術的過早稱帝,袁術的稱帝就一下將自己暴露在所有人的對立面。成為眾人的公敵。也一下動搖了四世上公的名望,畢竟世代都是漢臣,目前雖然漢室頹敗,但是皇帝還是在的呀。你這麼著急的撕下自己的偽裝,提前暴露野心,會使得天下士子寒心的,也進一步摧毀袁家的根基。

    最後的問題開始出在袁紹個人身上,官渡雖然敗了,但是局勢並沒有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結果他竟然心灰意冷,無法重新振作。而且在自己接班人的問題上搖擺不定,正是應了曹操那句:好謀無斷。導致自己死後,集團實力又被進一步削弱,從而成全了曹操一統北方的事業。

  • 11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孫子兵法》對勝負的關鍵點,提出了“道天地將法”,道在第一個,也是根本點。

    郭嘉“十勝十敗”中,開篇就提“道勝”,“繁禮多儀”正是點出了袁紹屢屢做出錯誤決策根本原因。

    繁禮多儀,乍一聽,似乎說的是袁紹的性格,其實不盡然。袁紹的快速崛起,仰仗的是他在天下士族中積累和人脈,而“士族首領”這個地位,既不是朝廷的任命,也不是制度的產物,他本身就是人脈和關係的結果。這就決定了袁紹,始終只能“過分注重”方方面面的意見,無法有魄力地做出決策!

    我們現在看看這個“繁禮多儀”是如何讓袁紹做出各種錯誤決策的。

    不率先迎接天子,拱手將天子讓於曹操

    袁紹集團的沮授,是第一個提出迎接天子的人。他提出的時間比曹操集團早得多。

    可是,“繁禮多儀”的袁紹顧慮重重,遲遲沒有做出決策。

    1、作為外來士族的袁紹,和他的潁川系士族(如明確反對迎天子的郭圖、淳于瓊等人);他顧慮天子來了之後,冀州本地士族坐大,破壞袁紹集團的內部平衡;他應該還記得,他當年能迅速佔據冀州,正是依靠冀州派忽悠韓馥。

    畢竟,除了袁家,當時天子身邊還有一位士族首領——楊修的父親,楊彪,人家也是四世三公!

    曹操挾持天子,也沒有虛頭巴腦過多考慮禮儀問題,天子令照樣幫助他影響天下格局

    2、“繁禮多儀”,不知道如何與天子相處。得罪也不是,服從也不是。

    可見,“繁禮多儀”限制了袁紹集團的視野。使得袁紹過分的“內部視角”,只從內部的角度來看問題。

    結果,曹操得了天子後,以天子的大義名分,任免官吏、號令四方。使得袁紹這個士族首領的地位大大削弱。

    曹操難道就沒有袁紹所考慮的那些問題嗎?

    說一個小事:在曹操迎接天子後的第一次晚會上,曹操發現楊彪的神色不大高興,馬上就藉口上廁所,跑回大營去了!

    楊彪,也是四世三公,在士族影響不弱於袁家,曹操一開始都很忌憚他

    而天子也屢次和曹操明爭暗鬥,試圖要回權力!

    可是,“體任自然”的曹操該怎麼做怎麼做。完全不受繁禮的制約!該懲治楊彪懲治楊彪,該殺國舅殺國舅。那又如何呢?

    天子令照樣幫助他縱橫拜搤!

    無原則放任黨爭,致使官渡慘敗

    官渡之戰,大家都很熟悉。曹操燒了烏巢,袁紹無糧大亂,一敗塗地。

    可是,根子上,還是袁紹在內部無原則的放任黨爭!

    1、在大戰之際,審配捉拿許攸家人,致使許投曹操,出賣情報;

    大戰在即,有什麼事情打完了再處理不好嗎?這個道理,智者審配難道不明白?郭嘉說袁紹”對眼前的事情很細緻處理,對大局沒有觀念“正是如此!

    若非黨爭不休,袁紹何至敗落?

    2、在烏巢被襲,郭圖建議下,讓張高二將無希望地攻打曹軍大營;

    曹軍大營,要攻早攻下了!曹操奔襲,也必然是隻帶精騎搶時間。怎麼可能大營空虛呢?袁紹到了這個關口,還放任黨爭,錯誤決策!

    ”繁禮多儀“,使得袁紹集團往往糾結在內部小糾葛上,嚴重干擾了決策。

    軍事鬥爭,怎麼可以如此昏庸?

    不立嗣子

    這應該是袁紹最大的錯誤,也原本最容易避免的一個錯誤。

    可是,由於手下各自偏向一個兒子,使袁紹遲遲下不了決心!

    你看曹操,在確立曹丕之後,義無反顧地支援曹丕,打壓支援曹植的派別!

    ”繁禮多儀“,務虛不務實,最終導致了袁紹集團一系列的昏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讓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惡少年,最終的結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