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今往來,多少個哲學家都在琢磨這個問題。直到現在,你會發現社會的哲學家已經不知不覺消失了,留下的都是一些媒體人,自媒體等等。他們正在分享著以及傳播著社會的價值觀。 今天要討論的就是慾望這個問題。 我有個小心思:未來人類頭腦離開了肉體,一切都靠腦聯網,任何慾望都可以靠機器實現,那麼,慾望到底還存在嗎?
17
回覆列表
  • 1 # 寫歌人代伐鍾

    在我看來,對於慾望,高雅的表述可以叫做“望”,中性的表述可以叫做“想”,貶義的表述可以叫做“欲”。其實,這都是我們在玩文字遊戲,無論哪一種表述,本質上都是一個意思,就是慾望罷了。

    不知為何,我們患上了慾望恐懼症,對自己的慾望感到害怕,必欲除之而後快。在漢語中,凡是沾了欲字的詞兒,如貪慾、奢欲、淫慾,沒一個是好詞。

    慾望就是需求,原本是個好東西,它是人生的源動力、發動機。如果慾望是禍水,那治國理政就像朱熹所倡導的那樣“存天理、滅人慾”不就行了,何必還要去“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呢?

    慾望這東西,對人類個體來說可謂根深蒂固,對人類群體來說可謂源遠流長。

    從群體的角度去分析,試想一下,在遠古時候,假若沒有解放雙手的強烈慾望,古猿就會一直滿足於四肢著地的爬行,就永遠不會跟別的動物有區別,就註定不會有直立行走的那一天,“人猿相揖別”這一幕就一定不會發生,人類的產生就根本無從談起。

    從個體的角度去觀察,我們可以看看李叔同先生這個突出的個例。他的出家修行是放棄慾望嗎?我覺得不但不是,而且這正是他為了滿足更高層次慾望的極端表現。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再到靈魂生活,弘一大師不是泯滅了一切慾望,而是攀上了終極慾望的頂峰。

    如果我們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那我們還活個什麼勁?難道我們天生和這世界有仇嗎?難道是誰借了我們白米還了我們粗糠嗎?

    人生在世,不是該不該有慾望的問題,而是該有什麼樣的慾望和該有多少慾望的問題。慾望既有方向,也有度量。我們必須學會管理自己的慾望、規範自己的慾望、剋制自己的慾望、引導自己的慾望、釋放自己的慾望。我們必須有正向的慾望,同時戒絕邪惡的慾望。毫無疑問,即便是正向的慾望,也不能無休無止,必須控制在合理的範圍。

    充滿貪慾的人野心勃勃,充滿渴望的人生機勃勃,清心寡慾的人無話可說,無慾無求的人自甘沒落。

  • 2 # 家若絹畫

    客觀的講,慾望,實際上是個好東西,它是本性當中最原始的動力,沒有了慾望,動力也就基本消失了,所以,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我們的潛意識會給慾望新增上濃重的一筆,至於說當今的人們為什麼給慾望說成是貶義詞,可能是社會的需要吧!

  • 3 # 薄荷時光7

    人慾,是無所謂好壞的,因為像我們想要吃飯,想要喝水,想要生存下去,都是很基本的慾望。更高一層來說,我們想要讓我們生活的社會更加美好,因為這個社會美好了,我們生活的才會更好,這也是慾望,是符合社會道德的,我們為此付出的努力是一種道德的行為。

    私慾,是壞的。我們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損人以利己的行為這是為滿足私慾,這是一種破壞現有社會秩序的行為,也就是不道德的行為。

    我們常聽說“存天理,滅人慾”,以為慾望是不好的。但是這裡的“滅人慾”,滅的是“私慾”而不是“人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美國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超越它,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