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就是兩個字
-
2 # 崔崔—微變陪伴者
首先,清朝是滿族人,姓氏是愛新覺羅,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經常的會聽到這樣的姓氏,但是後來在清王朝滅亡之後,這個姓氏就逐漸的消失了。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等《百家姓》裡面的屬於漢族姓。
其次,據瞭解,很多的人都知道的是愛新覺羅是清朝皇帝的形式,但是愛新覺羅雖然是一個滿族的姓氏但是並不是滿族大的姓氏,反而還是一個很小的姓氏。和佟佳氏、富察氏、赫舍里氏等相比較少很多。
現在,愛新覺羅家族的血脈還存在,但是改姓了。一是因為“愛新覺羅”的姓太長用起來不方便,二是因為曾經是“皇姓”所以也引人注目。所以到現在愛新覺羅的大部分後裔都改姓“金”。
-
3 # 文化課代表布丁
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認為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離我們比較近,而且導致中國落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皇室後裔不太方便顯示出以前的姓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後會慢慢改回來的。
至於為什麼看不到,這個應該要從溥儀退位開始說起,本來溥儀退位後,北洋政府承諾每年撥付400萬兩白銀給清朝皇室使用,但後來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後就不在兌現這一承諾,而皇室成員為了生存,外出工作,但人家只要一聽是清朝皇室,別說給他們工作了,不把他們打死就不錯了,迫於當時的壓力,沒辦法皇室人員紛紛改姓才能找到工作。當時的皇姓是愛新覺羅氏和葉赫那拉氏,愛新覺羅氏變成了金氏,葉赫那拉氏改成了葉氏,也有改成了那氏的。完顏氏改成了王姓。鈕鈷祿氏改成了郎姓和劉氏,溫特赫氏改成了溫,董鄂氏改成了董,都勒氏改成了杜。
而對於其他的朱找李楊劉,這些姓氏為什麼常見。我認為1、本身就是漢人,即使國破,對於當時來說很多底層百姓也姓這個,無法區分;2、這些姓氏在位,為造成中華民族屈辱,華人對他們沒有歷史的譴責;3、我認為朝代更迭太久,基本上已經不復當年的英姿,所以姓啥對於華人來說無所謂。
而清朝皇室不同,屬於少數民族,一下子就能區分出來。
-
4 # 江楓思秦
清朝皇家姓氏並不是看不見而是大部分改姓了,我認為清朝倒臺後,博儀去東北房日本人的傀儡,讓東北三省也就是他們滿族始發地怨聲載道,更讓華人歧視這個姓氏,同時新中國成立,對舊時的皇族,貴族和地主富商階級改造,從而大多數皇姓改姓為金或者啟這兩個姓氏!
-
5 # 秋水並刀
問題:為什麼皇姓愛心覺羅現在基本見不到,而朱趙李楊劉這些卻很常見?
一,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先梳理一下上述皇姓分別是哪個朝代:
劉,漢朝(西漢和東漢)
楊,隋朝
李,唐朝
趙,宋朝(北宋和南宋)
朱,明朝
愛心覺羅,清朝
二,皇姓民族區分
劉,漢族
楊,漢族
李,漢族
趙,漢族
朱,漢族
愛心覺羅,滿族(女真族)
三,皇姓歷史變遷
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文明史,而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歷史是3700年。從西漢建立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的滅亡,前後經歷了2117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除了北魏、元朝和清朝為少數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外(五胡亂華時期的地方政權在此不計),其餘大多是由漢族建立的政權。隨著歷史更迭,朝代興替,伴隨著血雨腥風,為躲避追殺,當時顯赫的皇族往往被迫隱姓埋名,或改為漢族採用漢姓。
(一),先說一下漢族皇姓:
(1)劉姓,北方自古以來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說明劉姓在中國一直是大姓,現在也是第四位,人口700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5.8%。
由於劉姓人口基數大,劉邦建立漢朝時,也並非他一人姓劉,所以說劉姓是皇姓,老刀竊以為不妥。但毋庸置疑,大漢王朝統治華夏400多年間,為劉姓繁衍發展壯大所做出的貢獻也是可以想像的到的。
由於漢時劉姓顯貴,歷史上不乏攀龍附鳳之流,如,漢武帝打敗匈奴後,北匈奴遠遁大漠以北;而南匈奴則南遷歸漢,遷居在山西河北一帶。歷史學家認為,這一帶的劉姓,其中有的人很可能是匈奴人後裔。他們失勢後,為了不受歧視,就跟著舅舅姓,即姓劉 (漢初勢弱,屢次打不贏匈奴,直到漢景帝時還在採取和親政策,如昭君出塞就是典型的故事,相信這類故事也不止一例),當匈奴衰敗時,這些混血孩子跟著母姓,也就不難理解。
(2)李姓,目前是中國第一大姓,人口約8700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
李姓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群星璀璨,人才輩出。春秋時期的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被認作是李姓始祖。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壯大的歷程。李姓先後在歷史上建立了12個政權: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共出58個帝王,是建立政權最多的姓氏; 文臣武將不計其數:漢飛將軍李廣、唐大詩人李白……
李唐王朝的建立更是把中華文明推向一個新的歷史高峰。
然而,李氏也不該稱為皇姓,因為還有許許多多的李姓並不是李淵和李世民的後裔血脈。是不是皇族?同樣要有家譜為證。
(二),再說一說少數民族皇姓
愛心覺羅,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的皇姓。是中國東北地區遊牧民族——滿族的姓氏之一。目前,估計有30-40萬人。
愛心覺羅姓氏在滿族裡,只能算一個小姓氏。16世紀80年代,這個家庭的人員只包括努爾哈赤的六祖以及他們的22個兒子所組成的家庭。
有的學者認為:
後金入關前,在第二代皇太極時期,皇室成員約有100人;
入關後,
到第三代順治時期,皇室成員419人;
到第四代康熙時期,皇室成員490人;
到第五代雍正時期,皇室成員超過1000人;
到第六代嘉慶時期,皇室成員已近4700人;
到20世紀30年代清朝滅亡時,皇族後裔達2萬人。
1936年出版的《愛心覺羅宗譜》,收集了這個家族幾百年來的世襲繁衍材料。自16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努爾哈赤這一支系的後裔,僅男性就有3.4萬多人,整個宗室的後裔達4.6萬人,合計有8萬多人,整個愛心覺羅家族計有後裔近14萬人。
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清滅亡,皇族紛紛改姓。愛心覺羅氏改為:金、肇、羅三姓。
在我接觸過的三位愛心覺羅後裔裡,有兩個姓金,一個姓肇(俗稱大尾巴肇)。
其中一個姓金的朋友,由於政治原因,早年改為漢族,至今沒有再改回為滿族。
另一個金姓鄰居,雖然稱是滿族,但對自己究竟是哪一支哪一脈?已無從可考,只知道他爺爺和啟功熟悉,或許他們是同一支吧。
肇姓朋友,是瀋陽人,他祖上是守陵的,至於更多家族故事,也講不出多少。
歷史上曾經的輝煌就這樣隨著時代變遷,被慢慢淡忘和湮滅了。
回覆列表
對大眾來說,皇室後裔的身份和生活難免帶有神秘感,如今愛新覺羅氏族人據估計已達三四十萬人。按照清帝遜位時的規定,愛新覺羅氏在辛亥革命後都已改姓金、趙、羅等;家族成員流散各地,皇族身份已成了歷史,他們像普通民眾一樣,生活狀態多種多樣。
有趣的是,這些皇族的後人對於“愛新覺羅”這一姓氏的態度卻有不同——有人絕口不提皇族後裔身份,有人卻引以為豪。
“都什麼年代了,姓那個有點兒古怪”
著名書畫家啟功其實就是愛新覺羅氏的後人,但他似乎對這個姓氏毫無興趣。曾有人給他寫信,收信人填“愛新覺羅·啟功”,他就標明“查無此人,請退回”。在一篇文章中啟功寫道:“愛新覺羅如果真的能作為一個姓,它的辱也罷,榮也罷,完全要聽政治的擺佈,這還有什麼好誇耀的呢?何必還抱著它津津樂道呢?”
而剛剛去世的末代皇“弟”溥任,生前同樣十分低調。溥任生前一直住在鑼鼓巷衚衕裡的一處平房院落,近四十年致力於小學教育事業,平時喜歡騎著一輛舊腳踏車出門買菜、買報紙,過著跟普通街坊毫無兩樣的生活。
為姓愛新覺羅感到自豪
然而,還有一些人為“愛新覺羅”這個姓氏感到自豪。
毓紫薇就是其中一位,她是道光五子肦親王的第4代孫女,算是血統純正的皇族宗室。她告訴別人,愛新覺羅·毓肦是她的正式名字。對媒體,她也表示:“從心底裡,我對愛新覺羅這個姓氏感到自豪,因為我們這個家族裡出了康熙、乾隆這樣的好皇上,這份榮耀不允許我做出與身份不符的事情。”
對瀋陽“愛新覺羅·德崇文化商行”的老闆德崇,如果你叫他“德崇“,他會嗓音洪亮地糾正你:“我是愛新覺羅·溥旻!”他時常在媒體上發表關於滿族事務、歷史和文化的意見。他稱溥任為“四哥“,自稱是皇族後裔。
所以現在的皇姓愛新覺羅很不常見了。